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6单元 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 表发言。 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齐读。读出语气,读出气势。 范读。音频或自己读。
2、字词正音: 蹴cù(践踏) 与yú(同欤) 龠yuè(箫笛类) 蹙cù(收紧) 旄máo(古代有装饰的旗子)
3、解题:鱼我所欲也 【明确】 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 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 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 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三、说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一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 个单元中《〈孟子〉三章》中的的第三章,本文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 国家治国的道理,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 富。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 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1段:列举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 2段:从事实中归纳出:“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观 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1.教学重点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文章并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句子,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举例解释:
-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使学生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并结合自身经历探讨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2.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论证技巧,学会运用对比、举例等方法分析问题,表达观点。
3.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品质,提升人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素养。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树立责任意识。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提高沟通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训练的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理念”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我尝试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投入。然而,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观点时仍显得不够自信,这可能是我今后需要更多关注和引导的地方。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很高兴看到他们能够大胆提问,展现出对知识的好奇心。这让我更加坚信,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能力的平台。
3.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学会如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第23课《_孟子_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_孟子_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教学目标:1、朗读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2、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探究论证过程。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个人和国家的意义并从中获得前进的精神动力。

教学重点: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把握论点,理解论证过程。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希沃白板进行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教师讲述“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有一只青蛙,不小心掉在了一口锅里,锅里的水已经煮沸了,青蛙被开水烫痛了,一下子跳了出来;第二次,青蛙又掉进了那口锅中,这次锅里的水没煮开,青蛙觉得挺舒服,随着这个锅里的水温慢慢升高,青蛙不知不觉中就被煮死了。

青蛙在沸水里能逃生,在温水中却死亡了,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孟子的文章中寻求答案吧!二、自主学习,生成新知1、基础知识梳理①、读准字音,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亩(quǎn) 傅说(yuè)胶鬲(gé) 百里奚(xī) 拂士(bì)②、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③、词类“使动用法”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 空乏其身:使……资财缺乏,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坚韧,④、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法家拂士:通“弼”,辅佐⑤、一词多义国国恒亡 (国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拂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三、知人论世,创作背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需要居安思危,奋发图强。

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当然也对个人如何艰苦奋斗,努力成才具有积极意义。

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反面论证
译读课文
实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品读课文
第三章
品读课文
第①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唐太宗
魏征
清朝晚期
世界
品读课文
列举6位圣贤事例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
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必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家)
(个人)
品读小结
拓展延伸
第四章
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拓展延伸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第六单元·阅读 《孟子》三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种田
傅说
筑墙
胶鬲
卖鱼盐
添加标题
犯人
管仲
孙叔敖
隐士
百里奚
奴隶
身份卑微,历经磨炼,终成大事。
品读课文
论据充分
增强文章气势
同类并举
品读课文
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乏其身
乱所为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分析论据
品读课文
人之发展
犯错
纠错
迷茫
奋起
了解
品读课文
国之兴亡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品读课文
国之兴亡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2、反复诵读,感知文意,在研读、品味中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3、积累名言警句,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灭亡的道理。

能学以致用,立志成才。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灭亡的道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人本互助、多媒体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课标题,作者)设计意图:吸引学生,以动情解说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听读学生活动:听读文本,注意课文的朗读停顿与字音,在文中标记字音、停顿、重音。

教师活动:范读课件出示,学生补充笔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学生朗读,对比节奏。

要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3.学生接力读,教师酌情进行朗读指导三、译读课文,加深理解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口译全文;2.小组合作,标注难点;3.全班交流,释疑解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背景链 Nhomakorabea接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孟 母 三 迁》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 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 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有“亚圣”之称。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孟子》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pàn),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新知讲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节令、时机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发: ①发于畎亩( 举,被任 用 ) ② 发于声( 表现 )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
②拂士( 同“弼”,辅佐,辅弼 )
古今异义:
⑴举于士
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⑵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用这些方法来 今义: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
⑶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这样的 今义: 判断动词 ;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活动探究:
再读课文,积累重点实词、 虚词,翻译全文,划分层次。
提示: 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时注意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 词句。
5分钟后期待你的回答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 起,被任用
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
狱官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问题探究一:
概括第一层的大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责任,使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苦恼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使……颠倒错乱。 拂:违背。乱,错 乱
为,所以 动心 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 使……惊动 使……坚忍 通“增”,增加 才干
问题探究二:
成绩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 ?
A. 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的例子,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 是经历艰苦的磨炼成绩的,为得出“天将降大任……”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B. 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之外,还必须在精神 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C. 本文运用了排比句式,说理充分透彻,气势磅礴,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D.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较多的文字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以 较少的文字从国家角度证明“死于安乐”,从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使……饥饿

使……痛苦 使……劳累
❖所以
担子,责任
这样的
他的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惊使❖动…,…惊震动撼
穷困,资财缺乏 使……穷困
用这些来
❖ .所以上天使要…坚降…忍下坚重忍大的增责加任在这样的人身违上背,,一扰定乱要先使他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论证过程(先分→后总)及论证方法
❖ 第1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 事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即生于 忧患)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拓展: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仲尼厄而作《春秋》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
❖ 仲尼厄而作《春秋》 ❖ 司马迁受酷刑而作不朽的《史记》 ❖ 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 ❖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巨著《红楼梦》 ❖ 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田间
起,被任用
选拔,任用 从,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狱官
海滨
舜从田间耕作中被起用, 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举用, 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举用, 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理论。

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篇课文面对的是八年级上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5、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越王在逆境之中完成大业,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里奚/举于/市。
áo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z/ē忍n性g ,曾益/其所不能。 f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乐创作。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乱,扰 乱。
用这 些办 法。
使他的心受 到震撼,使 他的性情坚
增加。曾,同“增”。
忍起来。
翻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 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从 狱官手里被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 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 起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 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 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 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课堂总结
通过陈说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 名人事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 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 一中心论点。
拓展延伸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 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 子,说说你的看法。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
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写作特色
1.排比造势,先声夺人。文章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列 举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 炼之后,终于成绩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读来气势逼人, 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2.由点到面,升华主题。文章先由具体例子入手,引出 对一般人要想成绩一番事业,必须先在思想和行为等方 面经历一番痛苦磨炼的论述,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 论述层层推动,水到渠成。另外,在论述从个别到一般 时,从正面着手,先举同类事例,归纳出观点,然后从 理论上加以说明;在论述国家层面时,从反面着手,对 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进行高度概括,正反对照论证,使 结构严谨,观点不言自明。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常常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指在国内
征验、表现
匹敌、相当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理清结构
讲道理:
(正面)
(反面)
:六个人物的事例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人
的弊害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摆事实
1.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B.空乏其身(财资缺乏)C.所以动心忍性(忍耐,容忍)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C项忍:使……坚忍起来。
当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
艰苦磨炼的益处
国家
安乐无忧
基础梳理
【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3)征于色:____________(4)而后喻:____________
田地
选拔,任用
征验,表现
了解,明白
2.一词多义。士
管夷吾举于士:_____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
狱官
辅佐君王的贤士
3.特殊句式。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虑堵塞。衡,同 “横”,梗塞、不顺
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 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情只 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 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指在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
势力、地位相 当的国家
第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 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 难、终有成就。
列举事实,为论点提供充足 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 ,增强说服力。
列举了六位从卑 微贫穷变成圣君 贤相的典型事例。
这六位古代贤人在 身居显要地位之前 都遭遇了不同程度 的逆境乃至苦难。
他们依靠自身非 凡的品性与才能, 度过苦难,有所 成就。
请举一个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
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 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 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 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 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由疏通文意
朗读正音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曾(zēng)益
法家拂(bì )士
下一页:文本注释1
yuè
注 傅说 音 b曾ì 益
拂d士ān 畎亩

zēng
胶鬲

quǎn
g蹴ēng尔
生 于忧患孟子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课件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议论文,接触文言 议论文更是首次,本文是文言议论文的经典,这 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 我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 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 在文体把握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写作特 色; 情感目标: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理, 树立忧患意识。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六位圣君贤相(事例)
出身微贱 地位高贵(共同点)
个人与国家 (对照)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主旨)
七、预期效果
1.本堂课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评读、齐读、 配乐泛读等情势,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突出“反复品 读,体会作者思想”教学重点,重视“听说读写”的 训练,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五、教法学法
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 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教师适时启示 诱导,充分体现“学练评讲”教学法要领。


畎亩
后 君主
傅说 版筑

胶鬲 鱼盐
辅佐武王
管夷吾 士

孙叔敖 海
令尹
百里奚 市
大夫
共同点: 出身贫贱, 经受艰苦 磨炼,成 绩不平凡 事业
孟子观点:人才在艰苦环境中造就
成绩大业需经历哪些磨砺
思想上
苦其心志
生活上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6单元 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6单元 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

集市。
责任,使命。
使用用法,使……痛苦。
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使用用法,使……劳累。
违背。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财空资缺乏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动用法,使……饥饿。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扰乱。
同“增”增加。
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 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 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 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 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 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 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 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痛苦。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饥饿。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贫困。
人恒过,然后能改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动词用作状语, 在国内、在国外。
被动句:
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古今异义
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样的途径)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
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指在国内;今义:进来或进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指在国外;今义:从里面到外面。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征于色 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而后喻 古义:明白;今义:比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努 (个人) 力奋发 (正面)
(国家) 国无忧患易
(反面)
灭亡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堂擂台:
1、检测字词理解 : 所以动心忍性(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百里奚举于市( )( )
然后 最后
从正面论证个人身 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从反面论证国 家无忧患易灭

(中心论点)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堂辩论: 辩题:环境与成才 正方——逆境对成才更有利 (论据:课内、课外) 反方——顺境对成才更有利 (论据)
百孙管胶傅舜 里叔夷鬲说发 奚敖吾举举于 举举举于于畎 于于于鱼版亩 市海士盐筑之
名:名轲,字子舆(yú ) 时:战国时期鲁国人 评: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 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书: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撰写《孟子》一书
孟子
学习目标: 1、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能 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指导代词,这。
使动用法,使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痛苦。
kòng 使……劳累。
使……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动…心贫忍困性。,曾违禁益背止其、所受不动乱能词。。,扰用 的来途(径通来过…那…样)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课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难点:理清论证的方法,感受论辩艺术,品味语言风格。
三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思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 人们为了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 宁”环境中鹿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降落,不久便有疾病在 鹿群中流行,许多鹿病死。不得己人们又把狼“请”回来,不久 鹿群又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二)赏读入境品言语
3.聚焦修辞,体会铺排的雄辩气势 →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具有辩论气势的句子并朗读。
明确: 开篇:排比 → 六位圣贤的成功经历,营造生于忧患的浓厚氛围; 随后:铺排 → 人面对生活磨难的痛苦状态,点明成功来之不易; 接着:排比 → 圣贤面对忧患的态度与方法。 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同学们有何感想?那么人是不是也是这样?
(二)赏读入境品言语
1.分析结构,感受层层推动的论证
→“忧患”和“安乐”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明确:
第一层:通过人才的造就,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外因: 客观环境对于人才的影响。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内因: 主观意志对于人才的影响。 →道理论证
逆境---生
谢 谢!
小结:通篇采用铺陈排比的方式,既论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又造成一种 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三)研读入心悟人生
1.寻同 平民百姓、贩夫走卒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舜、傅说、胶鬲
这些人被发现,如果他们只老老实实、安于现状在底层生活,还 会有后面的大作为吗?他们六位有什么共同之处?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理论。

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篇课文面对的是八年级上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5、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越王在逆境之中完成大业,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译文: 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孙叔敖举于海:孙第叔三级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
第四级
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 第滨五级,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是从市场上被买来并重用的。百里奚,春秋时期
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隐
于市。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市场,做
译 文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一个第人三级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过;内心忧 困,思虑堵 塞第四,级第然五级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 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
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024/8/25
初读感知
13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3 《 孟编辑子母版文》本样三式 章
第二级
—生于忧患,第死三级于安乐 第四级
第五级
统 初中语文 编 版 八年级上
2024/8/25
导入新课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 中矢志 不编辑渝第母,二版级终文本于样打式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 “越王勾践破 第吴三级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就会灭亡。
2024/8/25
课堂小结
20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出身低微
于 论据→ 历史事例 忧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六人)
艰苦磨练
第二级
终担重任

第三级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 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1课时一句话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能背诵课文。

能疏通文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课前一赛熟读课文、了解常识1.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130篇,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D.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他与门人所著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独立自主学习(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舜.( ) 孙叔敖.( ) 畎.亩( ) 傅说.( )鬲( ) 奚.( ) 拂.士( )3.记住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发:畎亩: 士:市:空乏:行拂乱其所为:恒过: 而后作:而后喻:入:出:敌:外患:4.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衡.于虑: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家拂.士: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词类活用: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饿其体肤: 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人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6.一词多义国.:国.恒亡( ) 拂:行拂.乱其所为(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法家拂.士( )去国.怀乡(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舜发.于畎亩之(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发.于声( )死于.安乐(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7.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8.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交流点拨】(1)舜/发于/畎亩之中,傳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怫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9.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10.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教师适时点拨。

当堂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悦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贵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第2课时一句话点目标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一、文本精读深层探究11.第一段开头列举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共同点是什么?12.第二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13.课文第三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14.本文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作具体分析。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二、当堂演练达成目标归纳总结:课文本文通过陈述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证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入萎靡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三、拓展延伸16.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样的人。

四、当堂训练:1.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劳其筋骨(使……劳累) 无案牍之劳形(劳累)B.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以遗陛下(给予)C.行拂乱其所为(干扰) 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D.又何间焉(隔阂) 故天将降大任(责任)2.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生于优患,死于安乐”这一论断,是作者在观察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得出的,充满辩证思维,十分精辟。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为下文的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B.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要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D.本文的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成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答案1.C(《史记》是编年体史书)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亩(quǎn)傅说(yuè) 鬲(gé) 奚(xī) 拂士(bì)3.记住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发:发迹,兴起。

畎亩:畎,田间小沟;畎亩,田地。

士:狱官。

市:集市。

空乏: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资财贫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意愿)。

恒过:常常犯错误。

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而后喻.:了解,明白。

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敌:匹敌,相当。

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

4.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5.词类活用苦.其心志:使……痛苦,使动用法劳.其筋骨:使……劳累,使动用法饿.其体肤:使……饥饿,使动用法空乏..其身:使……资财缺乏,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动用法;使……坚韧,使动用法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作动词6.一词多义国:①国恒亡(国家)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③去国怀乡 (国都)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②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③死于安乐 (在)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②发于声 (显现,显露)7-10略当堂训练.略11.共同点是: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奋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12.一般人的成长历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作者的观点是:人在接受大任之前,身心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在逆境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本段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道理相同的句子: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

13.课文第三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从人才培养延伸到国家治理。

(从正面论人,从反面论国家。

)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缺少了忧患意识,反而使国家处于危险的境地。

作者的辩证思维,显示了无比的智慧。

14.本文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第①自然段中的排比,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比。

15.点拨: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归纳出论点。

16.点拨:①孟子是一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

②孟子是一个仁义之人。

“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民本思想。

③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

④孟子还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

当堂训练.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