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二则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非常值得一看】
王永庆卖⽶的故事【⾮常值得⼀看】王永庆卖⽶的故事【⾮常值得⼀看】2014-04-06王永庆是台湾最受推崇的企业家和管理⼤师,他从⼩家境贫寒,只读了⼏年书就辍学了。
1931年,15岁的王永庆来到嘉义⼀家⽶店做学徒⼩⼯。
第⼆年靠着东拼西凑的200元资⾦开了⾃⼰的⽶店。
当时⼩⼩的嘉义已有⽶店近30家,竞争⾮常激烈。
王永庆只能在⼀条偏僻的巷⼦⾥租⼀间⼩铺⾯。
他的⽶店开办最晚,规模最⼩,⽽且由3个未成年的⼩孩打理,能站稳脚跟取得盈利吗?⾯对这些不利条件,王永庆并没有怨天尤⼈,⽽是开动脑筋想办法。
最后他祭出3招,竟然后来居上,打得那些⽼店⽆还⼿之⼒。
--------------------------------------------------------------------------------------------第⼀招:改善产品质量。
因为那时稻⾕粗放式的收割与加⼯技术,⽶⾥经常会掺杂进⼩⽯⼦之类的杂物。
所以⼈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次⽶,⼤家都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有些⽶店⽼板甚⾄认为,那些杂质还可以多卖些钱呢。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之中发现了机会,他和两个弟弟⼀齐动⼿,仔细地将⽶⾥的秕糠、砂⽯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
⼀段时间之后,王永庆的⽶最好,已经⼝⼝相传得尽⼈皆知了。
第⼆招:让顾客感动的优质服务。
别的⽶店下午6点关门,王永庆却⼀直开到晚上10点多。
当时⼈们经济都不宽裕,他就先赊账,然后约定发薪的⽇⼦去收账。
那时候因为年轻⼈都忙于⼯作,来买⽶的顾客以⽼年⼈居多。
王永庆于是主动送⽶上门,开创了“送货上门”服务的先河,赢得顾客的称赞和感情分。
王永庆送⽶,并⾮放到门⼝了事,如果⽶缸⾥还有陈⽶,他就将旧⽶倒出来,把⽶缸擦洗⼲净,把新⽶倒进去,再将旧⽶放回上层,如此⼀来,陈⽶就不⾄于因存放过久⽽变质。
这⼀细致⽽超越期望的服务令顾客印象深刻,且深受感动,从此以后更成为雷打不动的忠诚顾客。
第三招:建⽴客户数据库。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辞世
在 台湾 有 “ 经 营 之 神 ” 的 王 永 庆
就 出生 在 这样 一个 贫 苦 的 茶 农 家 中。 王 永 庆 刚 刚 学 会 走 路 ,就 跟 着 母 亲 出 外 去 捡 煤 块 和 木 柴 ,希 望 能 换 点 零 钱 ,或 者供 自 己家 烧 水做 饭 。童年 的小 永 庆 常 常是 饥 一 顿饱 ~ 顿 , 时他 饿 极 有 了 , 好偷 偷 地 摘 路 边 的番 石榴 吃 。 家里 偶 尔 “ 善 只 改
珠 。其 中 大房 郭 月 兰 并 未替 王永 庆 生 下 一 儿半 女 , 二 房 廖 娇 为 王 家 生 下 了 2男 3女 ,三 房 李 宝 珠 则 生下 了 5位 千 金 。其 中王 文 洋 、 文祥 皆 为 二房 所 生 。另 王 外 王 文 渊 则是 王 永 庆 弟 弟 王永 在 所 生 。 王 永 庆 祖 籍 是 福 建 省安 溪 县 , 里 土 地 贫 瘠 , 那 人 民生 活 很 困难 。王永 庆 的 曾祖 父 因 为 日子 过 不 下 去 ,
所 以不 愿 向 台湾 的塑 胶 工 业 投 资 。出人 意 料 的是 , 这 时还 是 个 名 不 见 经传 的 普 通 商 人 王 永 庆 ,却 主 动表 示愿 意投 资塑 胶 业 !消 息传 出 , 永 庆 的 朋 友 都 认 为 王 王 永 庆 是 想 发 财 想 昏 了 头 ,纷 纷 劝 他 放 弃 这 种 异 想 天 开 的决 定 。当地 一 个 有名 的化 学 家 , 然嘲 笑 王永 公 庆 根 本 不知 道 塑 胶 为 何 物 ,开 办 塑 胶 厂 肯 定 要 倾 家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
全 世界 拥有 1 亿 美 元 以上 资 产 的 富豪 中 ,王 永 雀 。当时 , 0 由于 稻谷 加 工的 技术 很落 后 , 米里 夹有
庆 以 4 亿 美 元居 第 1 0 6位 !王 永庆从 不 名一 文的 糠 、 粒 、 石子 等 , 沙 小 买卖 双 方 都 认 为是 很 正 常 的
病 。王 永 庆勉 强 读 到 小学 毕 业 , 依 不舍 地 告 别 的米 店开 门早 、关 门晚 ,比其 他 米店校 。
小 时 以上 , 时买 随 时送 。有 时顾 客 半夜里 敲 门 , 随
小 学 毕业 那 年 ,王 永 庆 到~ 个 茶 园 当杂 工 , 他 也 总是热 情地 把 米送 到顾 客 家中 。王 永庆 还 了 当地 居 民大 多数 家庭 都 以打 工为生 , 活并 生 像 父亲 一样 开始 了辛苦 的茶 工生 涯 。祖 父在去 世 解到 , 许 前把 他 叫 到床 前说 : 你 是读 过 书 的人 , “ 希望 你 不 不 富裕 , 多 家庭还 未 到发薪 日就 已经囊 中羞 涩 。 要 有 要再 困在这 里 ,还是 立志 出门 闯天 下吧 !” 5岁 由于王 永庆 是 主动送 货 上 门 , 货到 收款 , 时碰 1
是 一 家 日本 人开 的 米 店 , 当时 日本 人 在 台湾 是 一 等 公 民 , 且这 家 米 店 开 业 时 间 又 很 长 , 民们 况 居 习惯 上 那 里 买米 , 多都 是 那 家店 的 老主 顾 。因 很
嫂
.
尬 。为解 决这 一 问题 , 永庆 采取 按 时送 米 , 即 公 司 。事 实上 ,王 永庆 在 作 出这个 大 胆 的决 定 之 王 不 时 收 钱 ,而 是 约 定 到 发 薪 之 日再 上 门收 钱 的办 前 ,已经进 行 了周密 的分 析研 究 。他 虚 心地 向许 法 , 决 了 即 时 收款 中 可 能 遇 到 的 问 题 , 大地 多专 家 、学 者 去讨 教 ,还 拜访 了不 少 有 名的 实业 解 极
传统客户服务——王永庆的故事
【案例】
王永庆的故事
台湾的王永庆是著名的台商大王、华人首富,被誉为华人的经营之神,他一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提供比别人更多更卓越的服务。
王永庆15岁的时候在台南一个小镇上的米店里做伙计,深受掌柜的喜欢,因为只要王永庆送过米的客户都会成为米店的回头客。
他是怎样送米的呢?到顾客的家里,王永庆不是像一般伙计那样把米放下就走,而是找到米缸,先把里面的陈米倒出来,然后把米缸擦干净,把新米倒进去,再把陈米放在上面,盖上盖子。
王永庆还随身携带两大法宝:第一个法宝是一把软尺,当他给顾客送米的时候,他就量出米缸的宽度和高度,计算它的体积,从而知道这个米缸能装多少米。
第二个法宝是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客户的档案,包括人口、地址、生活习惯、对米的需求和喜好等等。
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客户资料档案。
到了晚上,其他伙计都已呼呼大睡,只有王永庆一个人在挑灯夜战,整理所有的资料,把客户资料档案转化为服务行动计划,所以经常有顾客打开门看到王永庆笑咪咪地背着一袋米站在门口说:“你们家的米快吃完了,给你送来。
”然后顾客才发现原来自己家真的快没米了。
后来,王永庆自己开了一个米店,因为他重视服务,善于经营,生意非常的好,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案例分析:
王永庆的故事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1)服务可以创造利润、赢得市场;
(2)卓越的、超值的、超满意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
通过服务来实施差异化策略,比你的对手做得更好、更多、更棒。
像雅倩化妆品一样“比女人更了解女人”,我们要比客户更了解客户,提前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培养满意忠诚客户群。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出生在台北新店一个贫苦农家,祖籍在福建省安溪县,家里非常的贫困。
先后从事看茶园,卖米,经营木材生意,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台湾《天下杂志》近年对岛内2000家大企业实力状况的调查,台塑集团已经跃居台湾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
王永庆也以54亿美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全球顶级富人榜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
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问题随之而来,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优势,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
不过,16岁的王永庆展现了超强的营销能力,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照现在的话说,王永庆向嘉义县老百姓提供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
此外,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
有篇文章说,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的人默默的模仿了他这种做法,但有一种方法谁也学不到,王永庆每到一个客户家送米,就会很热情的与客户拉拉家常,问问客户最近家里的情况与需求,每到一户客户家送米就把这家人的家庭情况,有几口人,兴趣爱好都凭自己的观察或间接的问旁边的邻居打听到客户的信息,把客户那个月什么时候买的米的日期都详细的记录下来,由于对每户人家的人口数,生日、喜好都非常的熟悉,王永庆总是能准确的预料到客户家里什么时候米快吃完了,该送货上门了,给客户一种非常好的服务感觉!于是日后,久而。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台湾“经营之神”、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于美东时间15日因心肺衰竭病逝美国,享年92岁。
10月16日,台塑旗下10家上市公司同步亮灯跌停,出现“哀悼行情”,也创下台塑集团所有上市公司股价连袂跳空跌停首例。
他是前台湾首富,身家68亿美元;他的企业创建至今已50多年,他当了50多年的董事长;他被誉为台湾经济奇迹的象征。
因金融风暴赴美考察有媒体报道说,王永庆遗体昨晚通过长荣航空运送回台,家属震惊、哀戚。
王永庆因为担忧美国金融风暴对台湾的冲击,11日,他带着夫人和子女前往美国视察旗下的生产线和厂房,没想到在美东时间15日早上被送进新泽西一家医院,9点38分因心肺衰竭而过世。
由于王永庆对于台塑集团具有指标性意义,在病逝消息传出后,台塑集团旗下个股全面跌停。
生前遗愿“两岸赶快通”在得知王永庆逝世的消息后,台湾当局表示将全力协助王永庆家属处理治丧事宜。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表示,王永庆不仅致力于企业成长,也关注环境永续与社会公义,并推崇他对于两岸关系朝向和平繁荣的真知灼见。
两个月前曾同王永庆一起吃过饭的“立委”廖正井称,王永庆一再希望两岸赶快“通”。
马英九回忆,早在十多年前,王永庆就已大声疾呼两岸关系的重要性,而在大陆捐设1万所“希望小学”的大手笔,至今也让人津津乐道。
◇故事卖米成就亿万富豪200元起家开米店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先到茶园当杂工,16岁时用父亲所借的200元开了一家米店,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
从一个贫穷的茶农之子,到企业大亨,被誉为经营之神,让我们来看看他传奇的一生。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近30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得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经营之神”生前小故事
8
4.
网络商机 慧眼独具
9
•
•
•
全球掀起网络热潮后,很多台湾企业开始注意网络 的发展潜力,台塑企业早已将所有的工程招标及采 购作业全部透过网络运作。这个点子就是王永庆下 达指示催生的,显示出他的观念前卫而且新颖。 台塑企业成立时生产聚氯乙烯(PVC)塑料粉及塑 料加工品,早期和电子科技根本沾不上边,但王永 庆观念相当新颖,走在时代的前端,当计算机尚未 普及时,台塑企业就决定全面计算机化。 王永庆很早就有运用电子设备节省下单效率的观念。 他认为,与其要业务员与客户在电话讨论订单规格 及数量,还不如买台传真机给经销商及下游加工厂, 把所有的需求及订单传真到台塑企业,既提升效率 也可节省电话费用。
4
2.
咖啡奶球
点滴不漏
5
•
•
“钱”对于王永庆来说只是个数字而已,他 早已是富豪,但却生性节俭,最忌浪费。 与王永庆喝过咖啡的人都知道,王永庆把奶 精倒入咖啡后,一定会再倒入些许咖啡到奶 球上,将残留奶精涮出来后再倒入咖啡,然 后才慢慢地享受。
6
3.
体恤员工 代为挂号
7
•
•
•
王永庆非常体恤员工,凡是合理的要求一点都 不吝啬。但是,他更要求员工身体健康,做事 才有冲劲。 某位主管一天大早,红着脸到王永庆办公室报 告公事,报告之前就先自首“前一天晚上与客 户喝酒,残酒未退,加上受到腮腺炎所苦,脸 才会红红的。” 王永庆说“不会喝酒就不要喝,到长庚医院看 什么科?”这位主管答“脑神经科”,王永庆 说:“那样看不好的,看不对科了。”话毕, 随即拿起电话,打给长庚医院决策执行委员会 执行委员吴德朗,指示马上为这位腮腺炎的主 管挂号。
“经营之神”生前小故事 经营之神”
案例: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
创 业 史
东山再起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的收复
为王永庆的生意发展提供了良机。王永庆的木材生意越做越 大,很快便积累了5000多万元的资本。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工业委员会推出一系列工业发
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 聚氯乙烯。王永庆又凭着超人的胆识,毅然接过这个当时无
万公吨的PVC厂起家,一路向游发展,完成垂直整合的石化供
应链,事业版图也从石化扩及电子、医疗等范畴。台塑集团被誉 为台湾经济奇迹的象征和象征,创办平民化的长庚医院,改变台
湾医疗生态并影响健保制度;王永庆还私人兴学,培养产业人才
与医界新血。王永庆也被各界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创 业 史
出身贫寒
1917年1月,王永庆出生在台北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他的父 亲王长庚是个茶农,家境十分贫寒。 童年时代的贫苦生活,磨练出了王永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 屈不挠的意志。 ‚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后必须做工谋生,也没 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 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而且,出身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 如果不能刻苦耐劳,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 想,由于生活的煎熬,我才产生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 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苍对我的赐福。‛ 王永庆10岁生日那天,爷爷将他搂在怀里,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王家世世代代都以种茶为生。但是看目前的情形,靠茶为 业是没有出路的。希望你们这一辈人不要靠茶业为生,不要困在 这山谷里,最好能出去闯天下!‛ 爷爷的这番话,对王永庆日后的成长影响甚大。小学毕业后, 家中再也供不起王永庆继续上学了。于是,15岁的他告别家乡, 踏上了去嘉义的路途。
创 业 史
事业低谷
成功人士案例故事
成功人士案例故事都是有惰性的,不管我们做的是什么工作,有一天会因为工作的枯燥而感觉乏味,有一天也会因为忙忙碌碌的辛苦闯荡却还是一无所成而丧失了信心!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成功人士案例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成功人士案例故事01王永庆卖米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
”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的成功之路)
但千万别忘了《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一个企业大固然有许多好处,但也会引起一些问题。这主要是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管理效率下降,管理成本增加。一个大企业也像政府机构一样会滋生官僚主义。同时,企业规模大也会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所以,“大就是好”并不适用于一切企业。当企业规模过大引起成本增加效益递减时就存在内在不经济,发生规模收益递减。对那些大才好的企业来说,要特别注意企业规模大引起的种种问题,王永庆在扩大企业规模和产量的同时,注意降低建厂成本、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并精减人员,提高管理效率。这对他的成功也很重要。对那些未必一定要大的轻工、服务之类行业的企业来说,“小的也是美好的”。船小好调头,在这些设备、技术重要性较低,而适应市场能力要强的企业中,就不要盲目追求规模。甚至有些大企业也因管理效率差而分开。美国IBM公司就曾一分为三。
案例10:王永庆的成功之路
台塑集团老板王永庆被称为“主宰台湾的第一大企业家”,“华人经营之神”。王永庆不爱读书,小学时的成绩总在最后10名之内,但他吃苦耐劳勤于思考,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王永庆大概也没有读过什么经济学著作,但他的成功之路却与经济学原理是一致的。
王永庆的事业是从台塑生产塑胶粉粒PVC开始的。当时每月仅产PVCl00吨,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王永庆知道,要降低PVC的成本只有扩大产量,所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打人世界市场是成功的关键。于是,他冒着产品积压的风险,把产量扩大到1200吨,并以低价格迅速占领了世界市场。王永庆扩大产量、降低成本的作法正是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原理。
”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二则
”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二则王永庆生于台湾日本殖民时期台北近郊的直潭(今属台北县新店市)、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
为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故事一15岁小学毕业后,王永庆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
不久,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想,我要是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人们肯定会更加喜欢我卖的米。
他这样做了,结果这一做法深受顾客欢迎。
在当时,其他的米店都不提供上门服务,王永庆卖的米多则是因为送米上门。
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
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
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
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
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
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
王永庆的一系列做法都是当时各米店老板不愿意或是不屑于去做的,但王永庆做了,并取得了成功。
同样是卖米,结果会如此不同,关键在于王永庆拿出了一种改变服务观念的勇气,并且将之付诸实施!事情似乎很小,做起来好像也轻而易举,但却只有成功者才做得出来!故事二王永庆15岁卖米开始创业、如今苦心经营的“台塑集团”已成为台湾最大的企业,并进入世界石油化工行业“50强”之列。
数十年来,王永庆下功夫培养子女和部下,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并培养他们“点点滴滴、追根究底、止于至善”的工作作风。
他把他的经营理念,变成了他的团队共同的价值观和做事方式,成为台塑成功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从而创造了台塑企业令人敬佩的辉煌业绩。
92年“责任勤俭”“经营之神”王永庆无愧石化人生
92年“责任勤俭”“经营之神”王永庆无愧石化人生几天前,特别助理苏辉成以王永庆年事已高为由婉谢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拜访。
11日,王永庆赴美视察台塑集团的业务,没想到,在美国时间15日凌晨辞世。
王永庆92年勤劳朴实人生画下句点。
事情来得突然,各界一片惊愕。
由于王永庆对于台塑集团具有指针性意义,在病逝消息传出后,台塑集团旗下个股全面跌停,集团市值一天就蒸发超过600亿元新台币,股民对于“经营之神”辞世,更是感到难过不舍。
本报记者从台塑集团了解到,公司正在准备将王永庆遗体运回台湾地区,预计搭乘长荣航空BR031班机,于17日抵达桃园机场。
两年前的交棒台塑集团七人决策小组昨天上午紧急开会因应,强调不负创办人王永庆的期待,将带领台塑继续稳健向前迈进。
“听到消息,我们都泪流满面,内心非常伤感。
”一位台塑集团总裁办公室人士告诉记者,“但是公司运营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台塑备受称颂的就是制度健全,这得益于公司两年前的交棒。
”对于外界有关公司可能分裂的猜疑,上述人士表示,公司不可能分裂,因为七人小组除了王家子孙外,还有专业经理人。
“这就是王永庆深谋远虑的地方。
”2006年,王永庆及其弟王永在携手退居二线,指示成立“行政中心”(七人决策小组)。
当年6月5日,台塑集团行政中心的7名成员举行“交棒”记者会。
这7人包括,王永庆的弟弟王永在的大儿子王文渊、王永庆女儿王瑞华,王永在二儿子王文潮及王永庆女儿王瑞瑜,另三人为集团“老臣”:台塑总经理李志村、南亚塑料总经理吴钦仁及台塑总管理处总经理杨兆麟。
昨天上午,台塑集团企业行政中心发布新闻稿指出,王永庆为确保台塑企业永续经营,由七位企业领导干部担任委员,负起全企业经营督导重责,运作两年多以来,幸不负王永庆所托,已能承接重责大任,带领台塑企业继续稳健向前迈进。
“集团总部正在统一处理,公司运营不受影响。
”苏辉成说。
曾经采访过王永庆的台湾资深媒体人、环球时尚频道台湾区执行总监王旻说,他不是靠金融、房地产暴发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是大企业家,对股民也很厚道。
成功人士案例故事
成功人士案例故事都是有惰性的,不管我们做的是什么工作,有一天会因为工作的枯燥而感觉乏味,有一天也会因为忙忙碌碌的辛苦闯荡却还是一无所成而丧失了信心!下面是整理的成功人士案例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成功人士案例故事01王永庆卖米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
”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部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如今,在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永庆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恢复建设。美东时间2008年10月15日9点38分在新泽西一家医院因心肺衰竭而过世。享年92岁。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每日名人故事:从小处做起的王永庆
每日名人故事:从小处做起的王永庆【中国卷】企业家:从小处做起的王永庆名人档案王永庆,著名企业家,1917年1月出生于中国台湾。
1954年筹资创办中国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
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中国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
在中国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
名人故事王永庆的父亲是一位茶农,收入微薄。
在王永庆九岁的时候,父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于是王永庆开始和母亲一起承担家庭重任。
王永庆十五岁时从学校毕业了,便开始在茶园做杂工。
接着他又在嘉义县的一家米店当起了学徒。
但只做了一年,他就决定自己开米店。
老板好当,好老板却不好当。
此时,嘉义县虽然不大,却已经有大小近三十家米店了,米行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
当时王永庆是个只有二百元本钱的小老板,要在竞争激烈的米行立住脚,可以说他丝毫不占优势。
他只能在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租一个特别小的店面,这样小又没有名声的米店,谁会主动光顾呢?所以在刚开张的那段日子里,他生意冷清、门可罗雀,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房租都有可能成为很大的问题。
别看王永庆才十六岁,他却能冷静地分析自己家米店没生意的原因。
首先,他注意到隔壁的日本米店,顾客因为习惯的原因,喜欢去那里。
进而,他考察了城里其他米店的情况,基本上把每家米店的经营特色都琢磨了一遍。
这时,他王永庆发现自己对手的实力真是不可小瞧,然而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年轻气盛的王永庆开始了自己独特的上门推销服务,他亲自背着米挨家挨户地去推销,这样一天下来,不仅把自己累得半死,买米的人也不多,这是怎么回事呢?连着几天晚上王永庆都睡不着,是呀,谁会轻易相信一个小商贩的上门推销呢?那么该怎样取得对方的信任和认同呢?王永庆翻来覆去地回忆自己推销时的一举一动和对方的反应,最后王永庆决定还是在自己的米上做文章。
原来当时在中国台湾,因为大多的稻田还是靠农民的双手来收割,加工的技术也很落后,所以米里往往会存留很多小石子或土块等杂物。
王永庆的创业故事
王永庆的创业故事:第一个100万王永庆年龄:逝于2021年,享年92岁。
创业时间:1932年开了一家米店第一桶金:木材生意1916年生于台湾新店直潭的王永庆,出身贫寒,父亲体弱多病,大多仰赖母亲务农维持家计。
15岁的王永庆离开故乡远赴嘉义工作,在一家米店做学徒小工。
勤奋好学的王永庆,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还处处留心老板的经营窍门。
16岁时,王永庆靠着父亲四处张罗的200元资金开了自己的米店。
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压力,王永庆认为勤奋工作是自己能改变困境的法宝。
隔壁的米店一般下午六点就打烊了,而他十点半才关门。
此外,王永庆也开始运用一些自己摸索出的技巧。
比如卖米时,他会主动问对方家里有几个人,以估算出这个家庭大概在哪一天吃完米,在这一天快到来时主动送米上门。
依靠这样的贴心服务,王永庆的米店受到很多老顾客的青睐,他又创立了碾米厂。
后来在朋友的资助下,他从1943年开始了木材生意,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不久后便血本无归,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业以来最黯淡的时期。
后来朋友的再次出手帮忙,他才得以在木材行业立稳脚步。
随着日本战败退出台湾,当地的各种基础建设需要大量木材,王永庆由此积累起了资本。
1951年,战后起步的世界石化行业开始在东亚兴盛,当时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尹仲容号召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加入这个行业。
在检视银行系统的账户后,相关部门发现从开米店起家的木材商王永庆竟然是存款最多的企业家之一,高达千万元。
王永庆接受了尹的建议,进入塑料行业,1954年成立了福懋塑料公司即台塑集团的前身。
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
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中受过的煎熬,才产生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
:个人履历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在台北县新店,父亲是茶农王长庚。
6岁时就读小学,学校距离住家10公里,每天必须徒步20公里往返。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
1988年,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曾报道,在全世界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富豪中,王永庆以40亿美元居第16位!王永庆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他的奋斗历程传遍了全世界。
成功经营米店,小试身手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生于台北县新店,原籍福建省安溪县。
安溪县是个有名的穷地方,到了王永庆的曾祖父那一代,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狠狠心,漂洋过海到台湾来谋生,定居在嘉义县的新店镇。
他的父亲王长庚是个茶农,一年到头辛苦着,全家也只能勉强糊口。
王永庆9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生了一场大病。
王永庆勉强读到小学毕业,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学校。
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到一个茶园当杂工,像父亲一样开始了辛苦的茶工生涯。
祖父在去世前把他叫到床前说:“你是读过书的人,希望你不要再困在这里,还是立志出门闯天下吧!”15岁的王永庆明白祖父的意思,也从父亲的身上看到了茶农生活的惨淡前景,于是下决心走出山区,去寻找另外的生计。
他背上简单的行囊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里当了小伙计。
王永庆在送米之外,花了不少心思悄悄地学习老板经营米店的技巧。
第二年,他就对经营米店感到胸有成竹了,于是他让父亲帮他借来200元钱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一家小米店。
米店刚开张就碰到了困难。
原来,他的隔壁是一家日本人开的米店,当时日本人在台湾是一等公民,况且这家米店开业时间又很长,居民们习惯上那里买米,很多都是那家店的老主顾。
因此,王永庆的小米店一天到晚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当时,由于稻谷加工的技术很落后,米里夹有糠、沙粒、小石子等,买卖双方都认为是很正常的事。
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提高米的质量,把米中的杂质一粒粒拣干净。
他一家家地走访附近的居民,说动一些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
他主动为顾客送米上门,还要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擦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再将陈米放在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
王永庆的经营之道
第4堂课 基层做起
不怕从基层做起 除了必须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之外, 还必须选定目标,咬住不放,全力以赴。 成功没有捷径,就是要勤劳
王永庆为了贯彻“从基层做起”的理念,严格规定台塑关系企业的 大专新近人员,不论任何科系,不论将来担任何种职务,更不论他是谁 的儿子(王永庆的儿子也比例外),一律得参加轮班训练,从最基层做 起。在六个月的训练期间,他们将被派到泰山、彰化、宜兰、高雄等厂 区,直接到生产的最前线,实际参与轮班的生产作业。
台塑的激励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物质的,即金钱 奖励;另一类是精神的。有关台塑的金钱奖励以年 终奖金与改善奖金最为有名。王永庆私下发给管理 人员的奖金称为“另一包”,即公开奖金之外的奖 金。对于一般职员,则采取“创造利润,员工分享” 的做法。台塑员工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得到相应的 报酬,因此都拼命地工作,王永庆的“奖励管理” 制度造成了“1+1=3”的效果。
“午餐汇报”
“什么叫做人情?人情用在努力、有贡献的人身上是一种爱和鼓励。假如 这个人不用功、不努力、没有贡献,你还怎么照顾他呢?淘汰就淘汰了,淘汰 了他,让他有机会反省,这样才有救。中国式的人情在过去家庭式的企业上表 现得最明显,不管旁人能力如何,自己的亲戚总是最要紧。他们不讲理,只顾 情。事实上,没有理,怎么有情?”
王永庆说:“大专新近人员将来都要担任公司干部, 如果没有利用新近这段期间好好训练,加入基层工作亲 身去体会,将来升为干部必然不懂,但已经没有机会再 从基层做起。无论为公司利益也好,为爱惜人才、培育 人才也好,都应该在他们进入公司的时候,给予从基层 做起的机会,实地到现场去参与轮班工作。”
第6堂课切身感 培养休戚相关的切身感 企业的管理制度若能造成员工的切身感 员工的潜能可能发挥到十成以上
王永庆节俭的故事
王永庆节俭的故事
将节俭的观念,善用于企业经营上,就能不断降低各种成本,提高经营绩效。
只要是白手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大都有一个共同点——非常地节俭。
国内第一代知名企业家王永庆与蔡万春两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王永庆每天做毛巾操(一种以毛巾为道具的体操)所用的毛巾,一用就是二十九年,到今天还在用。
他曾告诉工人说:“你们所戴的工作手套,如果手掌磨破了,不妨翻过来,可换戴在另一只手上再用。
”
蔡万春是国泰企业的创办人,他年轻时当推销员,为了省钱,请客户抽全支香烟,自己则抽半截的。
当时,他买袜子总是若干双款式与颜色完全相同的,有人问他为何不多挑同种式样与颜色呢?他回答说:“一双袜子穿久了总会破,可是往往不是两只几时破损。
只破了一只就丢掉一双太浪费了。
买同样款式与颜色的袜子,破一只就换一只,可省下不少钱。
”
他如此刻苦成功,可惜他脑中风后,事业被他的儿子蔡辰洲败光了。
国内另一位企业家张国安讲过一个有关节俭的故事。
民国二十六年时,内湖地区有个地主名叫颜庆,他虽然家财万贯,但很节俭。
他为了要四个儿子养成刻苦节俭的习惯,要他们利用农闲时,四处去卖香。
颜庆虽然要儿子长途跋涉去卖香,却不买草鞋给他们穿。
他对儿子们说:“丢在路旁的草鞋,一只当中总有一只是好的,只要找一两只被丢弃的草鞋,就可凑成一双了。
”
目前第二代的企业家,有人对第一代此种刻苦节俭的作风不太以为然,认为太迂腐,太刻薄自己了。
殊不知,节俭的观念运用在现代企业经营上,就能不断地降低各种成本提高经营绩效,千万不能等闲视之。
节俭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
据《管理智囊百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二则王永庆生于台湾日本殖民时期台北近郊的直潭(今属台北县新店市)、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
为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故事一15岁小学毕业后,王永庆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
不久,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想,我要是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人们肯定会更加喜欢我卖的米。
他这样做了,结果这一做法深受顾客欢迎。
在当时,其他的米店都不提供上门服务,王永庆卖的米多则是因为送米上门。
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
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
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
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
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
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
王永庆的一系列做法都是当时各米店老板不愿意或是不屑于去做的,但王永庆做了,并取得了成功。
同样是卖米,结果会如此不同,关键在于王永庆拿出了一种改变服务观念的勇气,并且将之付诸实施!事情似乎很小,做起来好像也轻而易举,但却只有成功者才做得出来!故事二王永庆15岁卖米开始创业、如今苦心经营的“台塑集团”已成为台湾最大的企业,并进入世界石油化工行业“50强”之列。
数十年来,王永庆下功夫培养子女和部下,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并培养他们“点点滴滴、追根究底、止于至善”的工作作风。
他把他的经营理念,变成了他的团队共同的价值观和做事方式,成为台塑成功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从而创造了台塑企业令人敬佩的辉煌业绩。
王永庆在经营过程中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他的危机意识并不是在企业形成规模时才有的,当初,他还在米店当学徒时,就意识到自己说不上哪天会失业。
于是,他有意识地暗中学习米店老板的经营技巧,半年后带着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和两个弟弟南下嘉义,开始为米店奔波。
米店开业了,但是没有进来买米的人。
王永庆经过认真地观察发现,米店一般都有固定的客户群,而顾客也很少换米店买米,这可能是长期买米的人们已经形成了的习惯。
针对这种情况,王永庆决定三兄弟主动出击,见有人从门前经过就主动打招呼,这样如果是买米的,就会被吸引过来。
但是远远没有达到目的,每天卖出去的米仍旧少得可怜。
顾客为什么会到别的米店去买米?带着这些问题,王永庆继续认真观察,他发现顾客总是走进离家近的那一家米店,哪怕差两步,顾客也不愿多走,而是就近买了回家,这难道仅仅是因为习惯吗?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米与众不同呢?王永庆看到,每家米店卖的米都有许多沙砾和稻皮,他决定把米的成分提纯,从提高米的质量入手吸引顾客。
不久他们挑拣过的米开始走俏,三兄弟不得不晚上加班才能供上白天卖。
但把米的质量提高了,米的分量却减少了,这部分损失要怎样弥补回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销售量。
为了增加销售量,王永庆决定送米上门。
这同时,他做了一些细心的统计,比如这家几口人,大概每天的用米量是多少,要多长时间送一次米,要送多少,他一一列在本子上。
他还细心地为顾客擦洗米缸,记下米缸的容量,把新米放在下面,陈米放在上面,同时了解这家人做什么工作,一般什么时候会有钱还债,把顾客们发工资的日期一一记录下来,在他们发了工资后的一两天之内去讨米债。
正是这样一种注重细节和危机意识让他想出各种办法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使米店不断发展壮大。
后来,他又开碾米厂,办砖厂,做木材生意,直至做塑胶生意,其间无不渗透着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
王永庆认为,建立系统的合理制度有助于规避危机。
而系统的合理制度是从一项项合理的要求转变而来的,需要从细节开始、从基础做起,这就是管理的重点所在。
王永庆1958年成立了南亚塑料公司,做二次加工,生产胶布与胶皮,设法协助台塑销售PVC(聚氯乙烯)粉。
当时公司准备生产一种塑料椅子,为了研究该方案的市场可行性,他要求技术部按照设计标准制造一把椅子样品。
椅子制造出来的当天,王永庆通知有关人员开会讨论。
设计人员对椅子的成本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得出椅子的成本费是550元。
王永庆坐在那里仔细地听着设计人员的报告,又不时地看那椅子几眼。
最后,他点了点头,说,椅子的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设计人员见总裁对椅子很满意,就兴奋地说道:“这种椅子所用原料便宜,到了市场上售价可达到千元以上,利润是非常可观的。
”王永庆忽然对设计人员说道:“那么我来问你几个问题。
第一,这椅垫里的PVC泡棉一公斤56元钱,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材料?效果和泡棉差不多或者更好一点,价格更合理吗?”设计人员想不到王永庆会有这么一问,不知道该说什么,愣愣地看着王永庆。
“好吧,这种PVC泡棉是用什么做的?”王永庆为了解除他的尴尬,就问到了设计人员的专长上来。
“用废料,一公斤40元。
”设计人员答道。
王永庆点头,又朝众人问道:“如果生产上了轨道,需要用到大量的这种废料,你们有把握保证充足的来源吗?”众人不敢确定,都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
王永庆见他们没有回答,接着问道:“南亚收回来的塑料废料一公斤多少钱呢?”“20元。
”有人回答。
“那么成本一公斤只能算20元,不能算40元。
”然后,王永庆又询问了许多具体生产情况,比如使塑料发泡的发泡机用什么样的、什么技术、原料多少、工资多少等问题。
最后,王永庆说:“这样一大堆的工作没有人做的话,是绝对不行的。
经营管理,成本分析,不靠追根究底怎么成呢?分析到最后一点,我们台塑就靠这一点吃饭。
”“从事企业首先要有节俭的精神,这便是根。
经营管理讲究成本,不节俭,物料就会浪费,当主管的要有这种认识,才会提高警觉,避免人、事、物的不合理。
”王永庆如是说。
除了企业,他的生活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难能可贵的节俭精神。
他喝咖啡时会先将奶精打开,将奶精倒入咖啡杯中,再用小汤匙舀一点咖啡放入奶精盒中,轻轻地涮一涮,再倒回杯中。
糖包也是先撕开一角,倒入一半,将剩下的递给邻座,顺便交代他不必再撕开新的糖包了。
有次,与客人在一起,等到送客时,还起身把剩下的咖啡一口喝完。
王永庆招待客人时,也很少在外面的餐厅请客,大多选在台塑的招待所里,因为这样可以节约不少开销。
而且用的是中菜西吃的方法,既卫生,又避免浪费。
如果客人拿的菜太多吃不完的话,就会被要求打包带回去。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最令外界称道的是,出身贫寒的王永庆在生意逐渐发达之后,不改勤俭本性,生活依然十分俭朴。
据说,有一次王永庆的小舅子从香港带了两条领带,要送给王永庆当礼物,一条领带的实际价格是1200元台币(约合人民币300元)。
小舅子怕被王永庆骂,于是把价钱少报了一个零,谎称一条领带只要120元(约合人民币30元)。
没想到隔天一早,王永庆还是把小舅子叫进办公室质问,“南亚生产的领带一条才40元,为什么要从香港买一条120元的?”足足花了半小时指责小舅子浪费。
王永庆具有很强的思维联想能力,经常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悟出独到的经营理念和技巧。
在办砖厂时,由于战争带来的饥荒,农户们给鹅吃的食物所剩无几。
他就用稻皮等配制的饲料喂养四处收购来的瘦鹅。
饥饿让它们见到食物后暴饮暴食,几乎不停地吃,消化完后马上重新进食,短短两个月鹅的体重增加了好几倍。
瘦鹅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人在失意的时候千万不能倒下去,要像瘦鹅一样努力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茁壮成长的。
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走出办砖厂时那段四面楚歌的困境。
王永庆除了拿瘦鹅比喻自己之外,还将之比喻于企业,认为企业也是如此。
他曾经在一次管理层会议上问他的下属,卖冰淇淋、汽水、冷饮的,应该什么时候做最好。
有人立刻接口:“当然是夏天。
”“应该在冬天做最好”王永庆说,“在冬天,购买者少,必须用心卖力推销,并且严格控制成本,节省费用,加强服务。
刚开始可能顾客不多,但这样一点一滴建立基础,夏天到了,发展的机会来了,力量便一下子壮大起来。
冬天都可以维持下来,夏天即使有竞争者也不怕了。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让企业全体员工有压力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挥出员工的最大潜能。
因此,他后来创造的“压力管理”可谓是精辟独到。
台塑的压力无处不在,“午餐汇报”就是最好的例证。
王永庆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里召见各事业单位的主管,听取他们的报告,然后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逼问他们。
主管人员为应付这个“午餐汇报”,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70小时,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大事小事了然于胸,对出现的问题作过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够过关。
正是通过不断地给员工施加压力、创造环境,王永庆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王永庆认为:“经营理念是空的,只是理论而已。
企业若不能培养人才,只谈理念毫无用处,而理念首重工作品质,这就仰赖优秀的人才。
”因此,他不仅善于培养人才,而且慷慨奖励人才、敢于重用人才。
王永庆私下发给干部的奖金称为“另一包”(因为是公开奖金之外的奖金)。
“另一包”又分两种:一种是台塑内部通称的黑包;另一种是给特殊有功人员的杠上开包。
1986年黑包发放的情况是:课长、专员级新台币10万-20万;处长高专级20万一30万;经理级100万。
同时给予特殊有功人员200万-400万的杠上开包。
业绩突出的经理们每年薪水加红利可达四五百万元,少的也有七八十万元。
此外还设有成果奖金。
对于一般职员,则采取“创造利润,分享员工”的'做法。
员工们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有收获的,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在王永庆的好搭档赵廷箴离开台塑后,王永庆仿佛失去了左右手,一时间愁云满脸。
当时的台湾社会名流向王永庆推荐丁瑞鉠,丁瑞鉠出生在台湾鹿港的一个名门望族。
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赴日本商科大学攻读,成为台北高商开校以来第一位考取该校的学生。
他毕业后,被台湾煤矿业巨子颜国年相中,并将女儿颜梅许配给他。
1958年,他被大同公司董事长林延生聘为协理,进入大同董事局,由此,丁瑞鉠春风得意。
当王永庆听到丁瑞鉠的名字时,眼前一亮,求才之心顿起,立刻前去拜访丁瑞鉠。
然而,无论他提多优厚的条件,都无法让丁瑞鉠动心。
王永庆只好悻悻而回,找到了陈逢源求助。
在陈逢源的点拨之下,王永庆更是来了劲头,说道:“我就不相信请不动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于是再度前去见丁瑞鉠,这一次,他改变了策略,不提及金钱、待遇等问题,而是和丁瑞鉠聊起了台湾的工业前景,聊自己发展台塑的计划和设想,同时也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