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读书笔记-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免疫学读书笔记-2

1、抗体的结构:

Ig单体是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之间是二硫键连接,类似于Y。根据重链分子量不同,可以分为IgM、IgD、IgG、IgA和IgE。Ig的重链、轻链具有特征折叠的可变区和恒定区结构域组成,氨基酸序列变化交的区域成为可变区,比较保守的区域成为恒定区。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各有3个高变区。IgD、IgG、IgA有铰链区,富含脯氨酸而易伸展弯曲,能改变两个Y形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木瓜蛋白酶可以在铰链区的二硫键氨基侧将IgG裂解成大小基本相等的三个片段,其中两个结构完全一样,含有抗原结合活性的片段称为Fab,另一个不含抗原结合活性,很容易形成晶体,称为Fc段。J链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多聚体。二聚体IgA和五聚体IgM均含有J链。Ig的分泌:分泌片是分泌型Ig的组成成分,介导分泌型Ig分泌至外分泌液中。分泌片是为一含糖肽链,是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的胞外段,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Ig具有同为抗体和抗原的两重特性。一方面作为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与结合抗原;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是抗原,可刺激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体的B细胞分泌抗Ig的抗体。 2、抗体与抗原的相互作用:

Ig可变区中的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方式是表面互补,抗原与抗体结合时,抗原一般都是镶嵌在轻、重链CDR形成的凹槽中的。多克隆抗体:每个大分子的抗原应该能够提供多个不同的表位与相应的不同抗体结合,将针对同一抗原的多个不同表位抗体的混合物成为多克隆抗体。抗体与抗原之间是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相结合,主要包括静电吸引、范德力、疏水键、氢键等。抗原抗体之间作用力大小可以用抗体的亲和力常数来量化,抗体的亲和力是指抗体的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抗原决定基以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强度。亲和常数是反应平衡时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浓度与游离抗原和游离抗体浓度的比值,亲和常数的倒数即为解离常数。此外,抗体的多价性增强了抗体对抗原的结合力。

3、抗体抗原结合所致的分子和细胞效应

抗体作为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具有两种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吸引其他效应细胞或者分子清除抗原。Ig恒定区结构域决定抗体诱导的分子或者细胞效应。抗原的多样性决定了抗体可变区的多样性,而负责吸引体内效应物的恒定区需要有限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不同种类的Ig之间。类型转换:在B细胞应答中,IgM是最先形成的,在免疫应答后期,所产生的Ig是IgG,IgA和IgE,不同种类的Ig可以具有相同的可变区,但其恒定区不同。引起分子和细胞效应的条件是抗体和抗原结合。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发生两种

效应:Ig发生变化;细胞膜上与抗体结合的受体发生聚集。抗体的中和作用:能够封闭病原体的结合位点使其不再感染细胞的效应,其中产生中和作用的抗体成为中和抗体。抗体的中和作用能够阻碍病原体感染靶细胞。此外,抗体和抗原结合后能够机会补体系统以及诱导Fc受体对病原体进行清除。 4、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IgA:是黏膜表面和分泌液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黏膜表面是机体抵御外

来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IgA在黏膜局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机体抵御病原体经黏膜上皮特别是呼吸道、肠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的感染。还能发挥中和作用,防止病原体和毒素进入细胞。结合病原体后具有调理作用,与黏膜局部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进而吞噬病原体。

IgD:分泌的细胞较少,主要存在于脾脏和扁桃体中。许多B细胞都共表达膜IgD和膜IgM,两者具有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当B细胞转变成记忆性B细胞后,膜IgD的表达量下降,直至消失,作为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

IgE:主要呼吸道和肠道上皮下的浆细胞分泌,在血液中的含量较低,但是会引起非常强的免疫应答反应,与肥大细胞有很大关系,当病原体穿过黏膜表面的IgA屏障进入组织后,就会碰到IgE起主要作用的另一个防线,此处有大量

的肥大细胞,表面能够表达Fc受体与IgE结合,当病原体接触IgE时会导致肥大细胞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和趋化因子,募集补体和吞噬细胞来清除病原体。 IgG:人体含量最高的Ig,在体内分布广泛,是血液和组织液的主要Ig。主要是在B细胞经过亲和成熟后的再次免疫应答中产生,对抗原的亲和力比较高,是再次免疫应答中的主要抗体。能够活化补体,是很强的调理素,能够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IgM:IgM的单体主要以膜蛋白的形式和膜IgD一起在初始B细胞上表达,构成初始B细胞的抗原受体库。IgM的:B 细胞对外来抗原的初次免疫应答中;B细胞在病毒、细菌诱导下经过多克隆活化产生。在早期感染中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5、人工制备抗体:

多克隆抗体: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组成的混合物,具有多抗原表位特异性。

单克隆抗体:机体的一种浆细胞仅分泌一种抗体,多克隆抗体实际上是针对于某一抗原的不同抗原决定基产生的抗体混合物,因此如果将这些分泌了抗体的浆细胞分开,就可以得到至分泌一种抗体的细胞,即产生单克隆抗体。 6、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系统是固有成分、调控蛋白和受体等组成。固有成分: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组分,主要包括C1q、C1r、C1s、C2、C4;参与凝集素途径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和某些凝集素

相关丝氨酸蛋白酶;参与旁路途径的共同成分C3及参与3条激活途径共同末端通路的C5、C6、C7、C8、和C9。补体调节蛋白:血浆可溶性因子;细胞膜结合蛋白。

补体分子为糖蛋白,多种细胞合成。某些成分对热不稳定,应保存于-20℃以下。干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产生补体的主要细胞,大部分血浆补体组分肝细胞分泌,炎症应答的局部组织中,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补体生物合成的特点:补体基因表达存在组织差异,不同细胞各自调控其补体生物合成;补体生物合成收局部组织特异性因子或某些激素调节。

7、补体的活化:

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所启动的活化途径,是体液免疫的

主要效应机制之一。反应过程为:C1q余激活物结合,依次激活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主要激活物质是免疫复合物。

MBL途径:病原微生物直接激活,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过程。反应过程为:MBL或纤维胶原素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糖结构,通过活化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C4、C2、C3而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旁路途经:起始于C3,参与抗病毒的早期防御。反应过程为:B因子与固相表面的C3b 结合为C3Bb,在D因子和备解素参与下,形成C3转化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