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分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国际分工
考点精析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作用
1 .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 . 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3 . 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4 .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
1 . 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
2 .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 . 世界市场上出现大宗商品。
(三)形成阶段
这一段包括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其特点主要有:
1 . 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2 . 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3 . 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4 .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的。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1 . 世界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2 .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3 . 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4 . 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 . 垂直型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 . 水平型
水平型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
(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
(3)工艺过程的分工。
3 . 混合型
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 . 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1)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社会分工向广化和深化发展。
(2)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分工的营造者。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建立全球性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并把世界各国纳入这些体系中。
(3)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这源于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是世界科技、贸易、金融、信息中心。
(4)以发达国家为主和为中心的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在众多地区经济贸易集团中效益最为显著,影响也最大。
2 . 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1)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
(2)区域性经贸集团部分工加强。
(3)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
(4)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形式。
四、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
(一)自然条件
1 .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 . 自然条件的制约作用在下降。
(二)社会生产力
1 . 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2 . 决定国际分工的地位。
3 . 影响国际分工的参与度。
4 . 提高国际分工的层次。
(三)人口与市场
1 . 人口分布。
2. 生产规模。
3 . 市场发育度与规模。
(四)交通与通信业
(五)资本流动
(六)国际生产关系
(七)经济体制与政策
五、亚当·斯密是资产阶段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造者。他处在英国从手工制造业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理论。其要点如下:
(一)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分工能够促进全社会的普遍富裕
(三)分工产生的原因
(四)限制分工发展的因素
(五)国家之间如何分工
斯密的这种学说被称为绝对成本说,或者绝对优势说,或者地域分工说。他认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别国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更低的生产成本,该国在这种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六、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也是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在该书中提出了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所形成的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可以使劳动配置更合理,生产总额增加,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安全的自由贸易。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
七、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在《资本论》等著述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作了考察与研究,提出从社会生产方式演变中分析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现象,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一)反对抽象地研究国际分工
(二)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来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
(三)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初级阶段的形式与形成因素
(四)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一方面,它具有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另一方面,国际分工永远是和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国际分工使“卫星”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畸形单一,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发展。
八、俄林的国际分工理论
俄林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活跃的政治家,擅长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1933年他的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出版。
(一)生产要素禀赋分工说的形成背景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危机使当时的英国放弃自由贸易,各国对市场的争夺加剧,超保护贸易主义兴起。瑞典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国,国内市场狭小,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大,因而人们对超保护贸易主义深感不安。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精要
1 . 贸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价格差异。
2 . 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俄林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自
然资源(含土地)、资本和劳力。
3 . 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
1 . 深化了李嘉图比较成本产生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