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知识点笔记总结

第 5 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

第 1 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指细胞内 的统称,是细胞

的基础。

2.关于变量

(1)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

的因素。

(2) :是指 的变量,如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

(3) :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如 H 2O 2 的分解速率或酶活性。 (4)

:是指除自变量外,其他对实验结果

的可能因素,如 H 2O 2 浓度,肝脏研磨液新

鲜程度等。

3.对照实验:除了

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它一般要设置

组和

组。

4.活化能:分子从

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

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5.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证明酶具有

能力,同时也证明酶具有

性。

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

,使细胞代谢在 条件下快速进行。

回扣教材 教材 79 页中,1~4 号试管中, 号试管是对照组,

号试管是实验组。

二、酶本质的探索

1.1857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没有

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物质是

并裂解后释放出来的。 3.毕希纳把从酵母细胞中提取出的引起发酵的物质叫 。

4.1926 年,美国的萨姆纳第一个提取出 ,并证明了脲酶是

,其作用是分解

5.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三、酶的概念和特性

1.概念:酶是 产生的具有 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

(极少数是 RNA)。

2.特性

(1)

: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 107~1013 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 化学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较 :在

的温度和 pH 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 pH 偏高或偏低,酶

的活性都会明显

酶变性的条件: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 ,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

但 。因此,酶制剂适于在低温(

℃)下保存.

想一想

(1)酶的基本单位、合成场所是什么?氨基酸、核糖核苷酸;核糖体、细胞核。

(2)能催化淀粉酶水解的酶是哪种?蛋白酶。

(3)细胞质中没有作用于 DNA 的解旋酶?不对;在叶绿体、线粒体中含有,而叶绿体、线粒体都属于细胞

质。

(4)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对;但线粒体中不含该酶。

类别

来源

功能

内容

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

类 按存在部位

按功能分

胞内酶:合成后在细胞内起作用,如有氧呼吸酶

胞外酶: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 水解酶:在物质水解时起催化作用

合成酶: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

与无机催化剂相

同的性质 ①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的方向和平衡点

②反应前后,酶的数量和性质不变

(5)动物体内的酶最适 pH 大多在 6.5~8.0,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 pH 为 1.5,胰蛋白酶的最适 pH 为 8.0~9.0;植物体内酶的最适 pH 大多在 4.5~6.5 之间. 四、与酶有关的曲线分析

1.酶催化活性的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2.表示酶高效性的曲线

(1)催化剂可加快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 化效率 。

(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 ,不能改 变化学反应的 。

(3)酶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 3.表示酶专一性的曲线

加入酶 B 的反应速率与无酶条件下的反应速率相同,说明酶 B 对此反应无催化作用,而加入酶 A 的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 增大明显加快,进一步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4.温度、pH 影响酶活性的曲线

(1)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酶的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 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减弱,如图 A 、B 所示。 (2) 、 、 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 ;而低温只是使 酶的活性降低,酶的分子结构未遭到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其活性。 (3)反应溶液中 pH 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如图 C 所示。 5.底物浓度

酶量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增 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不再增加,原因是受到酶数量和酶活性的限制 如

图)。

6.酶浓度

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且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 比(如图)。

第 2 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功能及相互转化

1.结构:

(1)ATP的中文名称是;

(2)组成元素:。

(3)结构简式为;A——(腺嘌呤+核糖),

个;~——,个(远离腺苷A的那个高能

磷酸键容易断裂,也容易形成);P——,个

2.功能:供给生命活动的物质。

3.ATP与ADP相互转化

(1)反应式:ADP+Pi+能量

酶1

酶2ATP,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因为转化过程中的反应类型、所需酶(酶1是合成酶。酶2是水解酶)、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和反应

场所都不完全相同。但是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

(2)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①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来自细胞进行时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②绿色植物:除依赖所释放的能量外,在叶绿体内进行时,ADP

转化为ATP还利用了能。

(3)ATP在生物体内含量,但转化十分迅速,从而使细胞中的ATP总是处于一种中。

(4)ATP的形成需要满足4个条件:2种原料(ADP和Pi)、能量和酶。另外合成ATP的过程中有

水生成。

(5)真核细胞合成ATP的场所有。

4.ATP的利用:ATP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细胞的、、生物发电及神经传导、

发光、及等生理过程。吸能反应一般与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

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

5.参考教材88页左下角ATP分子的结构图解,辨析其与RNA的关系:ATP水解脱掉两个磷酸基

团后剩余腺苷(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6.不同化合物中“A”的含义

下列A代表含义的区别为:

二、ATP产生量与O

2

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1、在无氧条件下,可通过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ATP。

2、随O

2

供应量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加强,ATP产生量随之增加,但当O

2

供应量达到一定值后,ATP产生量

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有机物、ADP、磷酸等。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生成或,释放出幷生成ATP的过程。也称为呼吸作用。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和两种)

(一)有氧呼吸(必须有的参与):细胞在的参与下,通过多种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和,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1.过程图解

2.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3.场所:(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4.能量: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可使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

比较项目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场所

反应物

生成物

产生ATP量

与氧的关系

(二)无氧呼吸: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进行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酒精或乳酸等中间产物,释放少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氧气的存在抑制了无氧呼吸的进行

1.过程图解

①C 6H 12O 6 2C 2H 5OH +2CO 2+少量能量(酵母菌、水稻长期水淹、苹果储藏过久) ②C 6H 12O 6 2C 3H 6O 3+少量能量(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胡萝卜的叶子、玉米的胚、

2. 无氧呼吸总反应式

乳酸菌、动物骨骼肌等)

发酵——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3. 场所: ,

4.能量: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1moL 葡萄糖经无氧呼吸后,共释放出 196.65kJ

的能量,可使 61.08kJ 左右的能量储存在 ATP 中,其余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场所 细胞质基质和 , ,

不 同 点

条件

产物 能量

特点 需 、酶 CO 2、H 2O

有机物彻底分解,能量完全释放 不需 、需酶

和 CO 2 或 ,

有机物没有彻底分解,能量 没有完全释放

相 同 点

联系

实质

意义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阶段完全相同

分解 ,释放 ,合成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 ,

注意:

(1)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 H ]将丙酮酸还原成为 C 2H 5OH 和 CO 2 或乳酸的过程。

(2)在有氧呼吸中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是 H 2O ,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产生而在无氧呼吸中只 在第一阶段产生的物质是 A TP 。有 H 2O 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 CO 2 生成 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2)部分真核生物细胞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如蛔虫。

(3)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直接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控制酶合成的基因不 同。

(4)无氧呼吸只释放少量能量,其余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

(5)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是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种子烂胚的原因是无 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三、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1.内部因素

(1)植物种类:阳生>阴生

(2)发育阶段:幼苗、开花期>成熟期 (3)不同部位:生殖器官>营养器官 2.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与呼吸作用相关的 的活性而影响呼吸作用。一般而言,在一定范围内, 呼

色素的种 ⎪ 类胡萝卜素 ⎪

吸作用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

(2)氧气浓度:绿色植物或酵母菌在完全缺氧条件下进行 ,在低氧条件下通常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 并存,O 2 的存在对无氧呼吸起 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有氧呼吸强度随氧浓度的增加而 。关于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①当氧气浓度为 0 时,细胞只进行 ,Q 点对应的纵坐标大小表 示 。

②当氧气浓度在 0~10%之间,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并存,随着氧气浓度 增加,无氧呼吸强度 ,有氧呼吸强度 。 ③当氧气浓度大于或等于 10%时,无氧呼吸 ,此后只进行 。 但当氧气浓度达到一定值后,有氧呼吸强度不再随氧气浓度的增大而增 强。

④当氧气浓度为 C 时,有机物消耗量相对较少,在该氧气浓度下保存瓜 果蔬菜效果较好。

⑤氧气吸收量也可以表示有氧呼吸产生 CO 2 的量,所以,两条实线间的距离可表示 的强度,当两曲

线重合时(距离为 0),无氧呼吸强度为 。

(3)水:在一定范围内,细胞的含水量越高,细胞呼吸作用 。 (4)CO 2:在一定范围内,环境中 CO 2 浓度越高,细胞呼吸

3.细胞呼吸原理的实践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2)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有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

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

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的吸收供应能量;无土栽培

时要及时通入空气,避免因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烂根。

(5)贮存粮食水果的条件——低氧(不是无氧)、低温;但二者差别在含水量方面,粮食要晒干 入库,水果要保持一定湿度。

(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第 3 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叶绿素

⎛ 3 ⎫ ⎝ 4 ⎭

叶绿素 a (蓝绿色)

叶绿素 b (黄绿色)

主要吸收蓝 紫光和红光

类和功能

⎛ 1 ⎫

⎝ 4 ⎭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主要吸收蓝紫光

布 于

结构

决定

外表:双层膜

基质:含 DNA 、RNA 、酶

内部

基料:由类囊体重叠而成,增大膜面积、分布着色素和酶

叶绿体

提醒:

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

证明

恩格尔曼的实验

胡萝卜素

叶黄素 叶绿素 a 叶绿素 b

CO

2

+H

2

O(CH

2

O)+O

2

光①CO

2

的固定:C

5

+CO

2

――→,

①水的光解:2H

2

O――→,

物质变化酶

②ATP的合成:ADP+Pi――→,②C的还原:2C+[H]――→,

1、叶片是绿色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叶绿素是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三倍;二是色素不吸收绿光被反射回来。秋天叶片变黄是低温使叶绿素遭到破坏,呈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变红则是液泡中花青素的颜色。

2

主要吸收上述两种单色光,最不吸收的是绿光。

3、海洋中藻类分布的分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浅到深依次为绿藻→褐藻→红藻;不同藻类主要吸收光的波长不同。

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探究历程:1771年普利斯特利(英)——植物可以→1779年英格豪斯(荷)——光合作用需(条件)→1864年萨克斯(德)——光合作用的产物→1880年,恩格尔曼(美)——光合作用的场所→1939年鲁宾和卡门(美)——用法证明中氧原子来源→20世纪40年代(美)——CO

2

形成(CH

2

O)的途径

三、光合作用的概念

指绿色植物通过,利用,把和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并且释放出的过程。

四、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光能

叶绿体

光能

6CO

2

+12H

2

O C

6

H

12

O

6

+6H

2

O+6O

2

叶绿体

五、光合作用的场所:

(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

需的酶。)

六、光合作用的过程:

1、根据反应过程是否需要光能

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光反应暗反应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包膜叶绿体基质

条件光、色素、酶等酶等

33ATP

能量变化光能→活跃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3 2

意: (1).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错,分布在类囊体膜上。 (2).光合作用需要的酶只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错;类囊体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都有。 (3).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错;是全部场所。 (4).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两种重要物质:[H]和 ATP ,[H]既作还原剂又可提供能量;暗反应为光反应也提

供两种物质:ADP 和 Pi ,注意产生位置和移动方向。

(5).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所以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暗反应,有

机物无法合成,生命活动也就不能持续进行。

(6).色素只存在于光反应部位——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但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参与,所以与光合

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两个部位——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但暗反应中酶的种类、数 量多。

(7).若同一植物处于两种不同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

甲:一直光照 10 分钟;乙:光照 5 秒,黑暗 5 秒,持续 20 分钟,则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甲<乙 (暗反应时间长)。

(8).CO 2 中 C 进入 C 3 但不进入 C 5,最后进入(CH 2O),C 5 中 C 不进入(CH 2O),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 3、元素去向 (1)氧元素

H 2O O 2

CO 2

(CH 2O ) (2)碳元素:CO 2

C 3

(CH 2O)

(3)氢元素:H 2O [H] (CH 2O)

4、分析光照、CO 2 浓度骤变对植物细胞内 C 3、C

5、

[H]、ATP 、C 6H 12O 6 合成量影响

条件

停止光照、CO 2 供应不变

增加光照、CO 2 供应不变 停止 CO 2 供应、光照不变

增加 CO 2 供应、光照不变

C 3

增加

减少

减少

增加 C 5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 [H]、ATP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 C 6H 12O 6 合成量

减少

增加

减少

增加

七、化能合成作用(化能自养生物:硝化细菌)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比较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本质 都能将 CO 2 和 H 2O 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区别

能量 光能

代表生物

绿色植物

氧化无机物放的化学能

硝化细菌等微生物

注意:①以上两类生物代谢类型都是自养型,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都是生产者。

②硝化细菌生存的气体环境条件有 NH 3 和 O 2(两种气体)。

③农业中松土可使硝化细菌在 O 2 充足条件下将更多的 NH 3 转化成 NO -或 NO -,提高肥效。

八、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曲线分析

(2)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增大CO

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光合作用强度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数量。

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吸收的量。

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放出0

2

的量。

1.光照强度

净光合作用曲线

(1)特点:

A点:光照强度为0,只进行,细胞内的代谢特点如图2所示,释放的CO

2

量可表示此时的强度。

AB段: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如图3所示)。实际光合作用曲线

B点:光点,即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如

图4所示)。光照强度只有在点以上时,植

物才能正常生长。

BC段: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D点:光点。B点以后的细胞代谢特点可用图5表示。

(2)应用:阴生植物的B点前移,C点较低,如图中虚线所示,间作套种农作物的种类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可合理利用光能;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增加大棚作物产量。

2.CO

2

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净光合作用曲线净光合作用曲线

(1)点含义:①图1中A点表示时的CO

2浓度,即CO

2

点。

②图2中的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

2

的。

③图1和图2中的B和B′点都表示CO

2

点。

温室栽培,晴天适当增加CO

2浓度,施有机肥(农家肥)、施用NH

4

HCO

3

肥料、CO

2

发生器。

3.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曲线分析: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活

性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2)应用:冬天,温室栽培可适当提高温度,也可适当降低温度。

晴天,白天调到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晚上适当降低温室的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连续阴雨天:白天和晚上均降温。

4.必需元素供应

(1)曲线分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必需元素的供应,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但当超过一定浓度后,会

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而导致植物渗透失水而萎蔫。

(2)应用: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增施肥料,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5.水分

进入叶片,(1)影响: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既可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又会导致叶片气孔关闭,限制CO

2从而间接影响光合作用。

(2)应用: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

6.叶龄

(1)曲线分析:①随幼叶不断生长,叶面积不断增大,叶内叶绿体

不断增多,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断增加(OA段)。

②壮叶时,叶面积、叶绿体、叶绿素都处于稳定状态,光合速率基

本稳定(AB段)。

③老叶时,随叶龄增加,叶内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下降(BC段)。

(2)应用:摘除老叶、残叶。

7.多因子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曲线分析:P点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其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作用速率不断提高。当到Q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子,要想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可适当提高图示中的其他因子。

(2)应用: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白天适当提高温度的同时也可适当提高CO

浓度以提高光合速

2

浓度以提高光合速率。

率。当温度适宜时,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CO

2

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知识点笔记总结

第 5 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 第 1 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指细胞内 的统称,是细胞 的基础。 2.关于变量 (1)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 的因素。 (2) :是指 的变量,如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 (3) :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如 H 2O 2 的分解速率或酶活性。 (4) :是指除自变量外,其他对实验结果 的可能因素,如 H 2O 2 浓度,肝脏研磨液新 鲜程度等。 3.对照实验:除了 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它一般要设置 组和 组。 4.活化能:分子从 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 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5.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证明酶具有 能力,同时也证明酶具有 性。 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 ,使细胞代谢在 条件下快速进行。 回扣教材 教材 79 页中,1~4 号试管中, 号试管是对照组, 号试管是实验组。 二、酶本质的探索 1.1857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没有 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物质是 并裂解后释放出来的。 3.毕希纳把从酵母细胞中提取出的引起发酵的物质叫 。 4.1926 年,美国的萨姆纳第一个提取出 ,并证明了脲酶是 ,其作用是分解 。 5.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三、酶的概念和特性 1.概念:酶是 产生的具有 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 (极少数是 RNA)。 2.特性 (1) :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 107~1013 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 化学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较 :在 的温度和 pH 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 pH 偏高或偏低,酶 的活性都会明显 。 酶变性的条件: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 ,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 , 但 。因此,酶制剂适于在低温( ℃)下保存. 想一想 (1)酶的基本单位、合成场所是什么?氨基酸、核糖核苷酸;核糖体、细胞核。 (2)能催化淀粉酶水解的酶是哪种?蛋白酶。 (3)细胞质中没有作用于 DNA 的解旋酶?不对;在叶绿体、线粒体中含有,而叶绿体、线粒体都属于细胞 质。 (4)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对;但线粒体中不含该酶。 类别 来源 功能 内容 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五章 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 第五章 知识点归纳 班级 姓名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 ▲ 2、酶的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能分解酶的 酶是蛋白酶),少数种类是RNA 。 3、酶的作用:催化作用,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方向和平衡点。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不变。 ▲ 4、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 下,酶的活性最高。 ﹡①温度:温度过高会使酶变性失活;过低只会降低酶的活性,升温后活性可恢复。 ﹡②酸碱度: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胃蛋白酶是1.5—2.2) ▲ 5、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优化设计62页) (1)底物浓度 (2)酶浓度 (3)PH 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 1、ATP 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 ”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 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 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ATP 与ADP 的转化: ▲ 注:ATP 和ADP 的相互转化中,酶不相同,物质是可逆,能量是不可逆的。 3、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 主要的储能物质:脂肪 直接的能量来源:ATP 最终能量来源:太阳能 4、产生ATP 的生理过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光反应(暗反应不能产生)。 ﹡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第三节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 的过程。 ADP+Pi+能量 ATP ATP ADP+Pi+能量 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去路:合成ATP 此过程释放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 酶1 酶2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 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 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 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 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 2、 活化能:分子从 3、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4、 使化学反应加快 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 酶能更显著 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 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 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 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 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 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 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 少数RNA 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 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 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 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 107- 1013倍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 最适宜的温度和 PH 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 2、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 实验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 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 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 一一 ATP 一、 什么是ATP ?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 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 三磷酸腺苷 二、 结构简式:A-P~P~P A 代表腺苷 P 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 ATP 和ADP 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 ? ATP ATP ------------ ADP + Pi+ 能量 ADP 转化为ATP 所需能量来源: 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常态 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PH 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Fe 3+高得多 、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来源:活细胞产生(除少数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2、判断:①活细胞一定产生酶(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前期也产生酶)对②酶一定由活细 胞产生对③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产生酶对④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产生激素。对(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细胞产生) 3、作用:酶可以在细胞内外起作用。 4、本质: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 5、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6、特性:①高效性:缩短化学平衡时间,不改变平衡点。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 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作用条件温和:适宜PH、适宜温度。过酸、过碱、温度过高使酶永久失活。低温保存酶试剂。唾液淀粉酶:6.8 胃蛋白酶:1.5 唾液淀粉酶:37度左右。会判断曲线图 7、影响酶促反应速率:①酶活性(温度、PH)②酶数量③底物浓度 二、ATP 1、分子简式、模式图 2、组成(元素、物质) 3、相互转化 4、意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三、细胞呼吸 1、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兼性厌氧菌),装置设置 2、产物鉴定(酒精、二氧化碳) 3、有氧呼吸三阶段,场所无氧呼吸产物,有哪些生物分类。 4、细胞呼吸在生活中的应用。 5、给你反应物和场所,判断产物及是否发生呼吸作用。 四、光合作用 1、实验:原理、试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结果 2、色素主要吸收什么光、功能、存在部位。 3、探索历程各自科学家做的事情匹配。(萨克斯也证明光合作用必须有光) 4、光合作用各阶段反应、场所。 5、细胞呼吸实质,光合作用实质。 6、影响细胞呼吸(氧气浓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曲线、光合作用因素(光照强度、 二氧化碳浓度、温度) 7、化能合成作用。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全

、3 + 1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1、 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 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 活化能:分子从 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 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 酶的作用:催化作用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概念:酶是 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 蛋白质, 少数是RNA 6、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 - 1013 倍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 条件下,活性最高。7、影响酶 促反应的因素 (1)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 (3) pH 值对酶促反应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着 pH 值升高而加快,达到最大值后反应速 度随着pH 值升高 而下降。反应速率最大时的pH 值称为这种酶的最适 pH 值。如图3所示。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高到一定限 度时,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最终,酶因高温使 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失 去了催化能力。如图4所示。 8、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円验分析: 号与2号比较自变 Z 入三氯化铁、4号力 催化作用,并一且催化效率要比无 (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 卩入肝脏研, 热,1号与3号、4号比较自变 磨液( 即催化剂种类丿 / 量为3号加 (2「占;验结论:酶具有 (3)控制变 量) 剂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 同无机催化相比, 酶能更显着地降 图1图2 甘1 图一图二 / / (2)底物浓度: 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一 刚 浓度,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变如图 2 ,之后再增加底物 1所示。 所 示。 图三图四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4.1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往高(指溶液浓度高)处流)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收水分膨胀。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皱缩。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⑴、外因:细胞失水。 ⑵、内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7、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浅变深;复原过程中反之。 4.2 1、欧文顿(E .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的发现和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 ▲2、酶的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能分解酶的酶是蛋白酶),少数种类是RNA。 3、酶的作用:催化作用,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方向和平衡点。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不变。 ▲4、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①温度:温度过高会使酶变性失活;过低只会降低酶的活性,升温后活性可恢复。 火②酸碱度: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胃蛋白酶是一) ▲5、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优化设计62页) (1)底物浓度(2)酶浓度(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 ▲1、ATP是三磷酸腺昔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 —P~P~P,其中:“巴代表度苣,“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一”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鹫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ATP与ADP的转化:

▲ 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中,酶不相同,物质是可逆,能量是不可逆的。 3、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主要的储能物质:脂肪 直接的能量来源:ATP 最终能量来源:太阳能 4、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光反应(暗反应不能产生)。 火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 --------- 细胞呼吸 1、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有氧呼吸过程: (1)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初步水解(不彻底)场所:细胞质基质 C6Hl206 T 2C 3H 4 3 (丙酮酸)+ 4[H] + 少量能量(2 ATP); (2)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彻底水解场所:线粒体基质 2c3HQ (丙酮酸)+ 6H20T 6C0 2 + 20[H] + 少量能量(2 ATP);(3)第三阶段:[H]的氧化场所:线粒体基质 24[H] + 602T 12H 20 + 大量能量(34 ATP) O 总反应式:C6H1206 +6H20+ 60:—> 6C02 + 12H20 + 大量能量(38 ATP)。 (注意:产物用0中的氧只来自于第三阶段的。2) 2、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0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过程:(只在第一阶段释放能量)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有许多记忆性的学问点,通过整理学问点记忆更简单牢记,那么必修一第五章有哪些学问点?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学问点,盼望对你有关怀。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学问点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很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和气(最适温度,最适pH)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简单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机理:降低活化能。实质: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此催化效率更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底物浓度。 2、酶浓度。 3、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合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试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试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操纵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比试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试验。 原则:对比原则,单一变量的原则。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操纵变量法,自己设计试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TP 1、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2、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TP是三磷酸腺苷的缩写,结构式可简写成P~P~P,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集团,~代表高能磷酸键。TP可以水解(高能磷酸键水解),远离的~易断裂(释放能量);易形成(储存能量)。 3、TP和DP可以互相转化(酶的作用) TP和DP的互相转化时时刻不停的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4、TP水解时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DP转化为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 2、酶浓度 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 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 + Pi+ 能量 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高一生物必修1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1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 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 2、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