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气候分析的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形态研究——以南京为例

合集下载

南京中小型城市水体公园微气候研究

南京中小型城市水体公园微气候研究

南京中小型城市水体公园微气候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城市的微气候情况。

城市微气候是指城市内部的空气、温度、湿度、风力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

城市区域内建筑物、道路、绿地和水体等不同元素的分布,对城市的微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城市微气候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来,水体公园成为城市中增添绿色景观的重要方式。

与传统公园相比,水体公园与水体自然界本来应有的湿度、空气流动、太阳辐射等环境间接相关,具有固化的生态优势,具有改善周边环境、增强生态安全的能力。

因此,在城市微气候研究方面,水体公园的微气候特征尤为重要。

本篇论文中,我们对南京中小型城市水体公园的微气候状况展开研究。

一、研究区域我们选择了南京中小型城市内的一处水体公园作为研究区域。

该区域中心水域南北长700米,东西宽230米。

水面面积约8.3万平方米。

公园内绿地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为花坛,草坪,园林洋溢风情的园林景观。

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包括餐厅,停车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

二、研究方法我们在研究区域内布置了10个测站。

测站高度为1.5米和3.5米,分别测量了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

测量时间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时间间隔为1小时。

为了避免测量误差,我们保证了每个测站均匀地散布在公园内,不受树冠、建筑物等遮挡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测量,我们得到了下面的数据:1.空气温度该水体公园中心的空气温度平均值为27.4度,最高值为34.5度,最低值为22.8度。

其中测点4位于主入口内的空气温度最高,平均为30.7度;而测点10位于公园心脏部位的空气温度最低,平均为25.8度。

2.相对湿度该水体公园中心的相对湿度平均为75.8%,最高为92%,最低为56%。

与空气温度相同,测点4的相对湿度最低,平均为67%;而测点10相对湿度最高,平均为82.7%。

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市新街口商业中心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市新街口商业中心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市新街口商业中心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商业中心区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公
共空间成为城市商业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商业中心区的发
展和变化,公共空间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本课题选取
南京市新街口商业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公共空间设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城市商业中心区的公共空间设计提供新的参考和思路。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南京市新街口商业中心区的公共空间设计进行实证研究,
探讨其设计特点和效果,分析其对商业中心区发展的影响,并为城市商
业中心区的公共空间设计提供新的参考和思路。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设计
问卷,对商业中心区的居民、游客、商家等群体展开调查,了解他们对
公共空间设计的评价和期望。

同时,进行实地观察,深入了解商业中心
区公共空间的实际使用情况,并对设计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研究内容
1、南京市新街口商业中心区的概况。

2、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结果分析。

4、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的优缺点分析。

5、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对商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改进和优化建议。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实际应用、
优缺点及其对商业中心区发展的影响,并提供可行性的改进和优化建议,为城市商业中心区的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和思路,促进城市商业中心
区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紧凑城市理论的城市绿地可达性研究——以南京市中心区为例

基于紧凑城市理论的城市绿地可达性研究——以南京市中心区为例

1992024.03 /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的城市生活环境[1]。

在紧凑城市布局和发展建设中,城市绿地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2]。

绿地可达性正在陆续被各大城市纳入衡量绿地建设的指标之中,通过对绿地可达性的计算与分析,可以对城市目前的绿地建设及使用效率进行测评,从而为优化绿地布局找到方向。

在传统绿地系统指标评价中,主要关注绿地的数量和规模,如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等[3],而忽视了绿地的质量和效益,对绿地的要求沦为简单的数值标准,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被搁置。

GIS 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逐渐从定性研究发展演变出一套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绿地建设的计划不再是类似“几轴几带多中心”的概念空间结构,而是需要对城市内部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公共空间进行有效分析[4],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基于多尺度的视角,构建完整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系统。

本研究通过对南京市区绿地可达性进行分析,进而为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提供一定的优化方向和参考依据,让城市中心绿地真正做到为居民所用、便民惠民。

1 研究方法与思路1.1 研究区域概况南京市位于江苏西南部,本研究选取南京市中心区作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研究对象,总面积约为1 059.7 km 2。

研究该地区的公园绿地可达性,是对其绿地建设规划的检验,便于找出现存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以此作为南京市其他新区乃至其他城市的空间规划、绿地布局优化等方面的参考。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研究利用“水经微图”对南京市中心区的相关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下载,之后导入GIS 进行绿地分布现状、路网交通、POI、人口等基本分析。

1.2.1 公园绿地分布现状将数据中公共绿地和公园(有配套景观、设施相对完摘要 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我国提出城市发展需要效率与质量并重。

在“紧凑城市”理论指导下,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中优化绿地系统布局,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基于宜居目标的旧城区微空间适老性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市新街口

基于宜居目标的旧城区微空间适老性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市新街口

居 环境 的整体建筑学研究”( 编号5 1 2 7 8 1 0 8 ) 共 同资助
Ab s t r a c t :Th e o l d t o wn of c i t y i n Ch i n a h a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h i g h p o p u l a t i o n d e ns i t y , c r o wd e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l i mi t e d g r e e n p a c e .
中 图分 类 号 :T U 9 8 6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1 — 1 5;
修 回日期 :2 0 1 5 一 O 1 — 2 3
基 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 基于中微观尺度 评价的城市空 间形 态紧凑度定量研究 ”( 编号5 1 3 7 8 1 0 0 ) 和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 宜
白鹭飞 / B A I L u — F e i
沈骁 茜 / S H E N X i a o — q i a n
性 的4 个关键 因素 ,而商业 和交通设施则会 对适老性产生抑制作 用。 旧城 区微 空间适老性 的提升需要 在政策管理 、规 划策 略 、设
计 方法3 个 层面进行探讨 。 关 键 词 :风景 园林 ;旧城 区;微 空间 ;适老性 ;宜居 ;南京市新街 口街道 文章编 号 :1 0 0 0 — 6 6 6 4 ( 2 0 1 5 ) 0 3 — 0 0 9 1 — 0 5
mo d e r a t e e nc l o s ur e . Me n wh a i l e c o mme r c i a l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f a c i l i t i e s wi l l p r o d u c e i n hi b i t i o n t o t h e it f n e s s t o he t a g e d .

策展为传统商办提升价值南京新地中心案例分析

策展为传统商办提升价值南京新地中心案例分析

策展为传统商办提升价值南京新地中心案例分析南京新地中心位于南京市中心,是一处集办公、商业、酒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务中心。

随着南京市商务中心的不断崛起,新地中心也面临着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价值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策展的角度分析南京新地中心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展方案,以期为该商办中心的价值提升提供参考。

一、南京新地中心的现状南京新地中心占地面积广阔,建筑设计现代,内部设施完善,是南京市中心区域内的一颗璀璨明珠。

随着南京商务中心的竞争不断加剧,新地中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商办中心的吸引力相对较低,租户的流动性较大,导致空置率较高。

由于缺乏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商业部分的业绩并不理想。

商务区内的酒店也面临着同质化竞争和客流量不足的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新地中心的整体价值和竞争力较为平庸。

二、策展的理念和意义三、南京新地中心策展价值升级方案1. 商业定位的策划在商业定位方面,南京新地中心可以从整体氛围和定位特色入手,打造独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商业空间。

可以引入时尚潮流品牌、创意设计机构等商户,与商办中心的整体氛围相辅相成,营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氛围。

可以通过策展的方式,规划举办一些专题展销、艺术展览、主题活动等,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和消费者,增强商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 商户合作的策划商办中心的商业运营离不开合作商户,因此商户的选择和合作也是价值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南京新地中心可以通过策展的方式,与一些有影响力和品质保证的商户进行合作,引入一些高端品牌和优质服务,提升商业的档次和形象。

可以结合商户的特色和品牌定位,进行联合营销和推广,提升商业价值和消费体验。

3. 活动策划的实施四、策展价值升级的意义和效果通过策展的方式,可以提升南京新地中心的整体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客户和租户。

商业定位的升级和优化,可以吸引更多的高品质商户入驻,提升商业环境和氛围。

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文化展览,可以为商办中心赢得更多的关注和口碑,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

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引言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城市空间的营造成为的焦点。

合理的城市空间营造对于提高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相关问题,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为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关于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历史地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利用上,如明孝陵、总统府等重要历史遗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后来的研究逐渐城市空间拓展、城市景观塑造等方面。

然而,以往的研究多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出发,缺乏多维度、综合性的分析。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空间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点。

其次,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南京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深入了解实际情况。

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南京城市空间的布局、形态、结构等进行深入探究。

结果与讨论1、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现状分析南京城市空间营造取得了显著成就。

近年来,南京市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对城市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同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了城市景观的塑造。

然而,在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城市景观缺乏特色等。

2、南京城市空间营造存在的问题首先,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存在着土地资源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尤其是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被拆除,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失。

其次,城市景观缺乏特色。

南京城市景观的塑造缺乏与地域文化、历史遗产的有机结合,导致城市景观的雷同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特的城市魅力。

3、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策略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在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应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性解析——以南京鼓楼广场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性解析——以南京鼓楼广场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性解析——以南京鼓楼广场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场领域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推进城市的连接,以及如何设计公共空间以创造社交交流、文化活动、商业经济和城市生态多功能的场所。

广场空间也成为了城市文化、艺术和创新产业的重要载体。

视觉艺术、舞蹈表演、城市狂欢、清真寺、音乐会、运动会以及其他文化和娱乐活动等,无论是持续几天还是几个小时,都会吸引许多人聚集在城市广场上。

南京鼓楼广场地区是南京市中心区域,是南京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保护地区。

鼓楼广场,作为南京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观,一直以来都是南京市民及外来游客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鼓楼广场地区的空间特性及其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设计及其空间特性进行分析,以揭示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该广场及其周边环境的空间特性,从而揭示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研究可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参考,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本研究还可激发相关领域进一步探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利用的新思路。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在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该广场及周边环境的空间特性,从而探究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2. 调查分析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和周边环境,包括城市化水平、聚集人群的特点、公共空间利用率等方面;3. 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方案和建议。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法。

MK_32.“微空间”理念映射下的小城镇规划——以南京市谷里新市镇城市设计为例

MK_32.“微空间”理念映射下的小城镇规划——以南京市谷里新市镇城市设计为例

3 小城镇发展特色
3.1 空间尺度与规模
小城镇作为城乡空间连接的纽带, 其既有城市发展所需的部分功能和空间特点, 同时也
具备乡村地区特有的空间结构与生态景观格局。 首先从规模来看,小城镇的规模较小,一般不超过 20 万人,这决定了小城镇的基本形 态结构和空间尺度, 表现为形态上由中心向周边自由扩散的演变特征, 且与周边生态空间呈 自然交融的状态。 其次, 从空间尺度来看, 小城镇主要活动空间多以小尺度街巷空间为主导的、 辅以步行、 非机动车类的慢行交通,具有独特细腻的空间肌理和趣味特征。 最后,从小城镇容纳的功能布局来看,小城镇与乡村存在本质的不同的表现在,基本涵 盖了居住、工业、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等各种类型的功能需求,可以说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各类功能在空间布局上有一定的自发性和随机性,但从支撑小城镇健康和谐发 展的角度,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小城镇逐渐向城市发展的倾 向日益明显。
3.2 人的行为特征
小城镇居民通常由两部分人构成, 一部分是原有城镇居民, 另一部分是原村庄集中合并 搬迁至城镇的居民。两类居民的生活习惯对城镇空间设计产生了直接影响。共同点而言,两 者都更趋向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比如他们更倾向于“三步一邻、五步一 友” 的交往方式、 更喜欢沿路成街的购物方式, 更习惯于小尺度的慢行交通方式 (包括步行、 自行车、电动车等) ;不同点而言,对于原村庄居民,乡村风貌的景观以及固有的邻里关系、 血亲关系、 地缘关系也是其难以割舍的生活的主要方面, 而城镇居民生活方式更贴近城市居 民。 由此,从空间设计方面,我们应该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交通方式:小城镇居民更趋向于慢行交通方式(不考虑工作通勤要求) ,日常生活多 以步行为主,辅以自行车、电动车等。 (2)生活方式: 小城镇居民更需要交往空间, 这种交往空间不仅仅在距离上要易于到达, 在公共性和开放性方面均要满足其交往意愿,同时这样的交往空间需要有一定的环境品质, 比如,夏天有可以蔽日的老树,冬天有可以挡风的矮墙等等。 (3)购物方式:小城镇居民习惯于沿街布点的购物方式,街巷空间也是其交往和沟通的 主要场所。 因此, 与空间特色相对应的, 小城镇居民的行为活动有介于大中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特点, 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临界新区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机制及优化研究——以南京为例中期报告

临界新区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机制及优化研究——以南京为例中期报告

临界新区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机制及优化研究——以南京为例中期报告(Th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form in critical new areas — A case study of Nanjing)中期报告主要内容和成果:1. 研究背景和意义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新型城市空间形态——临界新区因其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备受关注。

南京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在发展临界新区方面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2. 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南京临界新区在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的特征、机制和优化策略。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区域的范围和边界,并绘制空间分布图。

(2)通过GIS技术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人口、经济、交通等基础信息进行分析,统计不同时期的关键指标并绘图。

(3)研究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分析临界新区的形成、增长和衰退特征,以及现有空间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4)研究临界新区的发展机制,探究政府、市场等因素对临界新区空间形态的影响以及机制。

(5)从城市规划、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临界新区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探索和研究,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调研、GIS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

4.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1)临界新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轨迹图和空间变化图。

(2)各时期关键指标的统计图表。

(3)临界新区形成、增长和衰退的特征分析,现有空间结构问题的总结。

(4)临界新区发展机制的研究,探究政府、市场等因素对临界新区空间形态的影响以及机制。

(5)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临界新区空间形态优化的策略和对策。

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_以南京为例_陈梦远

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_以南京为例_陈梦远
(1) 通过对居民城市意象热点感知的 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探析意象热点对整 体意象空间的建构作用。
图 1 研究区范围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research areas
2288
地理研究
33 卷
(2) 建立句法模型,探析意象热点和城市道路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关注这种内
式 (4):
{ } θ = arctan
éë∑(
X
i
-
Xˉ)2
-∑(Y
i
-

) ù2 2
û
+
éë∑(
Xi
-
Xˉ)2
-∑(Yi
-

) ù2 2
û
+
4
∑(Xi - Xˉ)∑(Yi - Yˉ)2
12 期
陈梦远 等: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
2289
S
x
=
SQRT
ì ïí2 ï
×
∑[(
Xi
-
X
)cos θ - (Yi
因此,结合空间分析表达手段和调查实证数据,从影响城市结构网络中交流最为频 繁、可识别性突出的城市汇聚点着手。从城市微观层面看,城市汇聚点实际可能是节 点、地标,或者是意象突出的建筑群;在宏观城市尺度上则主要表现出点空间属性,本 文称其为“意象热点”。并关注城市结构变迁的动态过程,探析这些热点形成城市整体意 象的空间作用机制以及和居民活动的关系,最终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南京总体都市意象的 营建提供对策和建议。
∑ f
(^x)
=
1 nh
i
n =
1
k
éx
ê
ë
δ-hxiùûú

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后评价研究

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后评价研究

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后评价研究【摘要】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是城市更新与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城市形象与品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实证研究以及改进建议,探讨其后效果评价和展望。

研究发现,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存在一定问题,如维护不到位、景观设计不合理等,影响了城市商业环境的整体品质。

改进建议包括加强维护管理、优化景观设计等方面。

结论指出,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在提升城市形象和商业吸引力上有积极效果,但仍存在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

展望未来,应注重细部使用的创新与差异化,进一步提升城市商业空间的品质和竞争力。

【关键词】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评价研究、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实证研究、改进建议、效果评价、表现、局限性、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对于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业开放空间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开展对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的后评价研究,探讨其现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改进建议以及后效果评价,对于提升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的品质和功能,推动城市商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的实际情况,为未来的商业开放空间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的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对提升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质量和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城市商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南京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细部使用后效果的评价,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全国范围内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的提升和创新。

《2024年基于微气候分析的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形态研究——以南京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微气候分析的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形态研究——以南京为例》范文

《基于微气候分析的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形态研究——以南京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发展成为了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商业区不仅是人们消费和交流的重要场所,还是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

因此,本文旨在基于微气候分析的方法,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以实现更为人性化、环保的商业区规划与建设。

二、微气候分析与城市空间形态微气候指的是一定区域或城市某一区域的气候条件。

与城市整体的气候条件相比,微气候的分析对于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区的空间形态受其所在的微气候影响较大,包括风向、风速、日照等要素都可能影响商业区的布局和设计。

三、南京城市中心商业区概述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城市中心商业区具有独特的空间形态和文化特色。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南京城市中心商业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因此,对南京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南京微气候特征分析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其微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温度适中、湿度较大、风速较小等。

这些微气候特征对南京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和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需要对南京的微气候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掌握。

五、南京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形态分析根据对南京微气候的分析,本文进一步对南京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南京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层次、多功能的特征。

其中,高层建筑和大型购物中心等设施多集中在中心地带,而小型商铺和娱乐设施则分散在周围区域。

此外,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日照和通风等微气候因素,使商业区的环境更为舒适宜人。

六、研究结论及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在南京城市中心商业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微气候因素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建议在未来的规划和建设中,应进一步优化商业区的空间布局和设计,使其更加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同时也要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中宏观尺度的城市设计探索与研究——以南京浦口中心城区为例

基于中宏观尺度的城市设计探索与研究——以南京浦口中心城区为例

基于中宏观尺度的城市设计探索与研究——以南京浦口中心城区为例作者:阳建强葛天阳孙世界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第5期摘要中宏观尺度城市设计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结合南京浦口中心城区城市设计,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的编制工作需求,立足城市特色营造、城市形象提升和土地利用调控目标,探索研究了历史人文特色控制与引导、自然山水特色控制与引导、现代风貌特色控制与引导、特色意图区控制与引导、总体空间格局控制、开敞空间格局控制、城市景观系统以及城市天际线控制等方法;并基于GIS数字技术,选取用地性质、交通可达性、历史保护、生态景观、商业中心等级、土地价格以及重点建设项目等相关影响因子,对城市地块高度、强度与密度分区进行了综合分析、优化与评价;指出中宏观层面城市设计应在城市整体架构上注重城市建设的综合性和动态弹性,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制定、城市空间特色体系建构和优良城市空间品质塑造的控制引导。

关键词城市设计 | 城市特色 | 城市品质 | 空间格局 | 城市规划文章编号 1673-8985(2018)05-0022-06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0 引言通常情况,城市设计主要是基于空间景观的感知与体验,针对城市的重要地段开展的具体的空间形态布局和建筑形体设计,强调的是终极蓝图式的设计成果,这种类型的城市设计已为人们所熟悉[1]。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进入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空间品质提升日益重视[2],在这一动因机制驱动下,许多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的工作中,开始了对中宏观层面城市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设计规模涉及几十到上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3]。

由于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各地做法和深度要求不一,有的按照传统的城市设计做法只是做简单的形体和尺度的放大,有的仍是规划师的固有思维方式,侧重城市的特色定位和总体布局。

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的空间增长过程研究——对南京中心区30年演替的定量分析

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的空间增长过程研究——对南京中心区30年演替的定量分析

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的空间增长过程研究——对南京中
心区30年演替的定量分析
杨俊宴;史北祥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1978年以来的空间发展历程为例,以多年累积的矢量化数据为基础,通过墨菲指数的定量计算得到各个时期中心区的空间范围,并以空间矩阵分析、用地扇区分析和圈层构成分析技术详细剖析中心区的总体增长特征、分形演替特征及圈层演替特征,进一步研究各阶段用地构成、功能结构、空间形态等的不同特点,总结出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演替的圈核结构规律,把特大城市的多核中心区结构划分为主核圈层、阴影圈层、亚核圈层、辅助圈层以及交通输配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揭示特大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空间增长的基本特征.
【总页数】10页(P29-38)
【作者】杨俊宴;史北祥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模式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杭州武林中心区为例 [J], 李菲;史俊
2.中心区圈核结构的阴影区现象研究 [J], 杨俊宴;胡昕宇
3.全球城市轴核结构中心区发展门槛解析——以亚洲38个中心区为例 [J], 胡昕宇;杨俊宴;方创琳
4.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制与空间规律研究 [J], 杨俊宴
5.中心区圈核结构的硬核聚集 [J], 杨俊宴;史北祥;张浩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商务办公产业的空间集聚格局与影响因子研究--以南京主城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传统商务办公产业的空间集聚格局与影响因子研究--以南京主城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传统商务办公产业的空间集聚格局与影响因子研究--以南京主城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商务办公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扮演着越
来越重要的角色。

商务办公产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是经
济地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南京是中国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
商务办公产业在南京市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
研究南京主城区商务办公产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和影响因子,对于深入了
解南京市商务办公产业的发展规律,优化商务办公产业的组织结构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拟以南京主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政策和宏观经济影响、交
通和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状况等影响商务办公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
分析,进一步揭示商务办公产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本研究
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
(1) 文献综述法:对商务办公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综述。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使用GIS技术绘制南京主城区商务
办公产业的空间分布图,进一步分析其分布规律及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3) 统计分析法:采用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探究商务办公产业的空间集聚格局。

3. 研究预期成果
(1) 研究将揭示南京主城区商务办公产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和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南京市商务办公产业的组织结构,优化商务办公产业的空间
布局。

(2) 研究将为南京市商务办公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进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创新和进步。

(3) 研究结果将为其他城市的商务办公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南京步行街空间形式与微气候关联性模拟分析技术

南京步行街空间形式与微气候关联性模拟分析技术

南京步行街空间形式与微气候关联性模拟分析技术李京津;王建国【摘要】为了研究城市步行街空间形态对其微气候的影响,选择Envi-met微气候数值模拟软件对南京市3条不同类型步行街2014年6月21日的空气温度分布、风速分布、湿度分布及太阳辐射强度4项微气候指标进行模拟分析。

借鉴奥尔基亚室外生物气候分析表评估狮子桥步行街、南捕厅步行街和河西奥体步行街微气候质量,其中狮子桥步行街微气候质量最高,南捕厅步行街次之,河西步行街最差。

模拟结果表明,街道朝向、断面形式、天空可视域、植被分布因子均对街道微气候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微气候优化的步行街规划设计策略。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the spatial form of pedestrian streets on urban microclimate, four parameters,including air temperature,relative humidity,wind speed,and solar radiation of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streets on June 21,2014 in Nanjing city were simulated by applying Envi-met software.The microclimate environments of the Shiziqiao street,Nanbuting street,and Hexi street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Olgyay 's bioclimatic evaluating index,among which the Shiziqiao street was a street with better micro-climate environment than the other two streets,and Nanbuting street was better than Hexi street.Results show that direction,section form,sky-view factor,and green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street microclimate.Based on the research,some strategies are sugges-ted to improve the microclimate conditions of the pedestrian streets.【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46)005【总页数】7页(P1103-1109)【关键词】步行街;微气候;Envi-met;南京【作者】李京津;王建国【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21009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6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高强度的开发行为使得近地面层缺少日照、局部温度过高、通风不畅等问题日益严重[1].城市步行街作为公众活动高度集聚的公共空间,其微气候的质量对市民体验和感知城市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相关学者展开了城市形态与城市微气候之间关系的研究.Dekay等[2]对微气候与城市的关系做出了相对系统的模式分析.Wong等[3]对新加坡街道微气候环境展开实测与模拟研究.徐小东等[4]对城市气候学展开了理论探讨.Zheng[5]对夏热冬冷地区街道热环境展开数值模拟研究.Ng[6]针对香港高密度城区通风环境展开相关研究.但针对城市步行街微气候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已有的研究也只侧重考虑温度、风速等单一气候要素.为此,本文就南京市3条不同模式的步行街夏季微气候展开模拟分析,探讨步行街空间形态与城市微气候关联性,进而提出步行街微气候环境优化的相关策略.1.1 模拟软件目前既有的用于微气候分析软件主要有FLUENT,CFX,CFD2000等,本文选择的Envi-met软件是由德国学者开发的非商业数值模拟软件,主要用于中小尺度模式的城市微气候模拟,该软件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相关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证实[7].Envi-met软件是首个在流动力学、热力学及城市气象学等相关规律基础上对城市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因子进行整体数值模拟的软件.Envi-met软件有以下优点:① 可同时模拟温度、风速等参量的空间分布;② 空间分辨率最小可达到0.5 m,便于展开对南捕厅这类小尺度步行街的研究;③ 考虑绿化植被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1.2 室外人体热舒适度指标体系一般室外人体热舒适度用6个主要参数来衡量,其中4个气候指标(空气温度、风速、辐射及相关湿度)和2个物理指标(活动方式和衣着).大多数的气候分析指标体系根据室内物理环境所设置(如吉沃尼建筑气候图、瓦特逊建筑气候图等),并不适合室外热舒适评价.本文考虑到热舒适度评价的可操作性,选用Olgyay[8]提出的奥尔基亚室外生物-气候分析指标体系(见图1).奥尔基亚室外生物-气候分析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了温度、湿度、风速以及太阳辐射4个气候指标对人体热舒适度区域划分的复合影响,图1中涵盖了冬夏2个舒适区域.当冬季温度为17 ℃、相关湿度为40%、太阳辐射和风速皆为0时,此时人处于舒适范围内;当太阳辐射强度提升到500 W/m2时,热舒适度范围将向下移动,此时同样的温度和湿度让人处于热不舒适的范围,需要降低太阳辐射度或保证一定的风速才能使人重新回到舒适的范围内.2.1 研究对象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 200 mm,年平均温度15.4 ℃,年最高温度39.7 ℃,最低温度-13.1 ℃.本文选择南京3条不同空间类型的商业步行街(见图2(a)):① 湖南路狮子桥商业街位于南京老城区中部,商业街南偏东约15°,总长约270 m,东西宽约20 m,步行街两侧以多层建筑为主(见图2(b)、(c)).② 南捕厅街区位于南京古城南部,紧临甘熙故居历史建筑群,南捕厅商业步行街以传统风貌建筑为主,周边建筑高度在12 m以下,街道朝向西偏南15°,整体长约150 m,宽3~9 m(见图2(d)、(e)).③ 河西奥体步行街位于南京河西现代化新城中心区,南北长255 m,东西宽约80 m,朝向南偏西约15°,两侧为大型公共建筑,内部设置绿化、水体等要素(见图2(f)、(g)).2.2 模拟参数基于Envi-met对3条街道在2014年6月21日的微气候展开模拟,模拟时间为10:00—16:00,根据南京气象数据资料设定相同初始模拟参数,设定初始风速为2.5 m/s,风向东南向,初始温度293 K,初始湿度50%.2.3 模拟结果2.3.1 温度动态分布通过对3条街道的微气候模拟,从温度动态变化、温度水平空间分布、温度垂直空间分布3个角度统计街道内部微气候变化信息(见图3).1) 温度动态变化3条商业街在上午10:00至下午16:00之间温度变化属于3种不同类型,河西步行街温度变化属于稳步增长型,自上午10:00至下午14:00温度从295 K稳步增长至300 K;南捕厅步行街温度变化属于突变型,上午10:00至12:00温度变化幅度较小,保持在292 K,低于初始温度值,下午14:00温度增长较快升到295~297 K之间.狮子桥步行街温度整体变化幅度最小,在293~291.4 K之间,最高温度值出现在中午11:00至12:00之间,温度达到293 K,下午14:00温度低于中午12:00,下降到291.4 K.2) 温度水平空间分布从温度水平空间分布上来看,3条街差别较大(见图4(a)~(c)),南捕厅商业街内部温差最大,东侧紧邻中山南路入口区14:00温度为297.5 K,商业街西侧温度为295.4K,东西温差达到2 K;狮子桥内部整体温差在下午14:00最大达到0.9 K,商业街南侧入口广场温度最低290.8 K,商业街北侧温度最高达到291.7 K;河西奥体步行街内部整体温度最高但温差较小,温度在298.5~298.9 K之间.3) 温度垂直空间分布3条街道在14:00垂直方向温度分布差异较大(见图4(d)~(f)),狮子桥街道内部18 m以下,整体温度相对稳定在291.4 K;南捕厅步行街地面向上温度逐渐降低,街道内部2 m左右空气温度有约0.3 K的温度变化分界线;河西奥体步行街垂直方向变化较大,温度在298~296 K之间.2.3.2 风速分布从风速水平分布上来看(见图5(a)~(c)),3条街道中河西大街内部风速最低,在0.34~0.68 m/s之间,且街道内部80%的区域风速低于0.5 m/s;南捕厅街道内部风速变化在0.34~2.47 m/s之间;狮子桥步行街内部风速在0.59~2.37 m/s之间.其中狮子桥步行街南部街道入口广场及南捕厅步行街东侧入口广场出现高速风区,而河西奥体步行街高速风区位于步行街外部的城市道路之上,步行街南侧2栋标志性塔楼南侧出现2个高速风涡旋区,风速在3 m/s以上,局部风速差值在5倍以上.从风速垂直向分布来看(见图5(d)~(f)),狮子桥步行街内部风速较高,东西两侧风速差异较大,东侧风速相对较低1.4 m/s,西侧风速较高约1.8 m/s;河西奥体步行街内部近地层风速变化较小,风速较低在0.38 m/s以下;南捕厅步行街内部风速在0.66~1.57 m/s之间,整体上街道东侧风速较高,西侧风速较低.2.3.3 湿度分布从14:00湿度分布看(见图6(a)~(c)),3条步行街中狮子桥步行街湿度较高,在55%~63%之间,南捕厅湿度在59%~63%之间,河西步行街湿度较低在39%~41%之间.2.3.4 太阳辐射分布从14:00太阳辐射量分布角度发现(见图6(d)~(f)),南捕厅步行街内部主体部分的太阳辐射强度约为800 W/m2,局部地区约450 W/m2.河西奥体步行街内部太阳辐射强度达到900 W/m2,狮子桥步行街太阳辐射强度为550 W/m2.2.4 热舒适度评价基于上文的模拟分析发现,狮子桥步行街温度位于291~293 K(18~20 ℃)之间,湿度约61%~70%,太阳辐射550 W/m2,风速0.59~2.37 m/s;南捕厅步行街温度在292~297 K(19~24 ℃)之间,湿度59%~63%,风速0.34~2.47 m/s;河西奥体步行街温度在295~302 K(22~29 ℃)之间,湿度39%~40%,风速0.34~0.68 m/s.南捕厅步行街和狮子桥步行街内风速能达到2 m/s,其内部空气循环相对较好.依据奥尔基亚室外生物-气候指标绘制3条步行街的热舒适度区间(见图7).本文通过空气温度与湿度形成的矩形区间(深色斑块)与舒适度区间(浅色斑块)的叠合程度,判断步行街的热舒适度.通过奥尔基亚室外生物-气候指标分析发现.狮子桥与南捕厅步行街部分时段处于人体舒适区间内,狮子桥步行街部分处于不舒适的原因是由于湿度过大,而南捕厅步行街则由于局部温度过高;河西奥体步行街则完全处于人体不舒适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过大的太阳辐射与高温.通过该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对于步行街人体热舒适性的改造应针对街道具体情况来采取措施,不匹配的改善措施并不能有效提升街道热舒适性,如河西奥体步行街热舒适度通过增加水面的方式并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在综合模拟分析了3条街道微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街道空间的形式分析,从天空可视域、街道界面、街道断面及绿化植被分布的角度研究街道空间形式对微气候的影响.3.1 天空可视域影响河西奥体步行街天空可视域范围较高,在0.49~0.78之间,南捕厅步行街天空可视域范围较低,大部分区域在0.26~0.49之间,局部空间节点达到0.78,狮子桥步行街空间可视域范围在0.34~0.71之间.天空可视域对地表太阳辐射接受量有一定影响,并影响城市建筑表面向外长波辐射的强度[9].天空可视域与风速的关系相对复杂,狮子桥步行街的风速在3条街道中最大,但其天空可视域的大小位于另2条街道之间(见图8).3.2 街道界面影响街道界面的平整程度对于街道内部温度及风速的变化有一定影响.河西步行街界面整齐,没有曲折变化,其内部的温度分布及风速分布变化均较小.南捕厅步行街街道设计中采用了传统空间模式,丰富的空间尺度变化也带来了微气候指标的变化.南捕厅步行街中部出现的2个放大节点,均导致了局部温度的提升,提升幅度在0.3 K左右.狮子桥步行街南部入口开敞广场及中部开放节点同样导致局部出现较高的风速. 3.3 街道断面影响街道断面的影响主要有街道长宽比和街道高宽比.1) 街道长宽比通过对比平面尺度发现,南捕厅步行街的长宽比最大达到15~30,其形态接近一个通道的形式,空间导向性较强.而河西步行街长宽比较小仅为3.2,其空间形态更加接近一个广场,空间的导向性较低.长宽比对于街道内部温度分布产生显著的影响,南捕厅步行街东侧温度高于街道西侧,步行街成为一个传热的通道,通道内壁的光滑度对于温度的传输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南捕厅步行街在14:00时街道东西两侧温差达到1.5 K,而同一时间狮子桥步行街南北温差最大仅0.6 K,河西步行街内部温度温差在0.2 K.街道的长宽比对于温度的传输有着明显的影响,而具体的影响阈值关系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街道的绝对宽度对于风速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河西步行街街道宽度较大但平均风速较低.2) 街道高宽比街道的高宽比一方面影响了街道内部微气候的平面分布,另一方面对于街道内部微气候的垂直分布产生影响.3条街道中南捕厅步行街高宽比约达2,河西奥体步行街高宽比最小约0.3,狮子桥步行街高宽比在1.5~1.0之间.从温度的垂直分布上看,南捕厅街道内部垂直方向温度及风速变化较大,街道顶部风速约1.0~1.8 m/s,而街道地面层风速约0.35 m/s.狮子桥步行街地面风速在1.05 m/s,街道顶部风速在1.5 m/s,垂直方向变化幅度小于南捕厅,河西步行街内部垂直方向的温度与风速几乎没有太大变化.高宽比越大,街道内部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化越大.3.4 绿化植被影响研究发现,植被的分布对于街道内部的湿度变化及温度分布有一定的调节优化作用[10].本研究涉及的3条街道中,南捕厅步行街及河西奥体步行街中局部地区设置了绿化植被,南捕厅步行街东北侧沿街大量的乔木有效阻挡了道路高温的传输,而东南侧沿街由于缺乏绿化植被,高温区延续到步行街内部.河西步行街内部西北侧由于部分绿化,局部温度下降约0.3 K.基于以上模拟分析与总结,为更好提升步行街微气候环境,提出以下4条空间优化策略.4.1 选择良好的朝向街道朝向对街道内部的微气候变化起到很大的影响,由于城市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的城市存在不同角度的热轴,当街道走向接近热轴时,会导致街道内部温度升高.本文中的狮子桥步行街由于其朝向为南偏东15°左右,避开了城市西南向热轴且与南京夏季盛行东南向风相近,使得狮子桥步行街内部整体温度相对其他2条街道较低且平均风速分布较高,尽管狮子桥步行街的天空可视域、高宽比等指标比南捕厅步行街要高.因此,南京的步行街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以东南向为主.4.2 合适的长宽比及高宽比合适的长宽比及高宽比对于步行街内部的微气候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基于上文的研究发现,当步行街外部温度较高时,街道宜采用较大的长宽比,保证基地内部的微气候质量.而当步行街对于二层以上空间的微气候要求较高时,或设置了部分屋顶步行空间的,则需要考虑通过调整高宽比的方式来优化步行街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与风速分布.4.3 空间节点优化局部空间节点如街道入口广场、街道中心节点通过合理的界面调整及空间的尺度调节同样可以优化步行街内部的微气候环境,本文研究中的狮子桥步行街南侧入口广场及内部广场的放大有效调节了步行街温度分布及风速分布.而南捕厅步行街东侧的2个入口中,北侧入口通过减小开口尺度有效降低街道内部温度.因此,步行街局部节点的空间尺度调整应结合外部温度分布来展开调节.4.4 合理的绿化和水面设置在空间尺度及朝向确定的基础上,微气候环境较差的部分通过设置绿化和水体,可以有效降低局部温度,并提升空气湿度,主要考虑:① 树种的选择.绿化种植中应充分考虑植被种类,一般来说,乔木的微气候影响力大于灌木.② 绿化的位置.一般城市柏油路是主要的高热地区,在步行街与城市道路交接处,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植被种植,以缓解周边高热地区的热传导作用.城市步行街的微气候环境一方面受到街道所处周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街道本身的空间形式特征对于街道的微气候影响也较大.本文利用Envi-met软件模拟分析步行街空间形式与微气候环境的关联性,数据显示不同街道朝向、尺度及界面均对街道内部的微气候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南京步行街为例,东南朝向、较大的长宽比、局部空间节点尺度变化及合适的水体及绿化布局是促进步行街微气候环境提升的重要策略.【相关文献】[1]丁沃沃, 胡友培, 窦平平. 城市形态与城市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J]. 建筑学报, 2012(7):16-21.DOI:10.3969/j.issn.0529-1399.2012.07.004.[2]Dekay M, Brown G Z. Sun, wind, and light: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ategies [M]. New York,USA: Wiley & Sons, 2014:1-4.[3]Wong N H, Jusuf S K. Study on the microclimate condition along a green pedestrian canyon in Singapore[J]. Architectural Science Review, 2010, 53(2):196-212.DOI:10.3763/asre.2009.0029.[4]徐小东, 王建国, 陈鑫. 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以干热地区城市设计为例[J].建筑学报, 2011(3):79-83. DOI:10.3969/j.issn.0529-1399.2011.03.014.Xu Xiaodong, Wang Jianguo, Chen Xin. Research on eco-strategies for urban design based on bio-climate conditions: Taking the urban design in dry-hot areas as example[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1(3):79-83. DOI:10.3969/j.issn.0529-1399.2011.03.014.(in Chinese) [5]Zheng W. Street in green city: Research on street design based on microclimate of city [M]. 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10:98-136.[6]Ng E. Air ventilation assessment system for high density planning and design [C]//The 23rd Conference on Passive and Low Energy Architecture. Geneva, Switzerland,2006:6-8. [7]Yu C, Hien W N. Thermal benefits of city parks [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6, 38(2): 105-120. DOI:10.1016/j.enbuild.2005.04.003.[8]Olgyay V. Design with climate: Bioclimatic approach to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M]. Princeton,New Jersey,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19-23.[9]Santamouris M. Energy and climate in the urban built enviroment [M]. London, United Kingdom: Routledge, 2001:126.[10]Wong N H, Kwang Tan A Y, Chen Y, et al. Thermal evaluation of vertical greenery systems for building walls[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0, 45(3):663-672.DOI:10.1016/j.buildenv.2009.08.005.。

基于微设计理论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设计——以南京秦淮“梧桐语”城市客厅为例

基于微设计理论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设计——以南京秦淮“梧桐语”城市客厅为例

基于微设计理论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设计——以南京秦淮
“梧桐语”城市客厅为例
王硕;王畅;朱雨薇;吴晓天
【期刊名称】《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年(卷),期】2024()5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丰富成果的背后,是众多小微公共空间的低效使用与文化缺失。

与此同时,在城市更新所面临的土地资源稀缺与提升环境质量的矛盾中,城市腹地中具有良好品质的小微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抓手。

文章通过对“微设计”理论的研究,结合南京秦淮梧桐语城市客厅设计实践,为我国城市中小微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有效的策略借鉴与参考,推动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触媒作用。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王硕;王畅;朱雨薇;吴晓天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触媒理论下城市小微消极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以北京惠新西街小区外侧公共空间设计为例
2.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
——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3.基于现象学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更
新研究——以枇杷山正街社区某小微公共空间为例4.以微系情: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探究5.完整社区导向下复合型社区公共服务空间研究——以南京市“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微气候分析的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形态研究——以
南京为例
基于微气候分析的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形态研究——以南京为例
一、引言
城市中心商业区是现代城市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社交功能。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心商业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其中,微气候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以了解微气候对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二、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微气候特征
1. 城市热岛效应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物的增多和人口的密集,南京市中心商业区呈现出明显的热岛效应。

夏季高温、高湿、缺乏自然通风成为常态,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便和不适。

2. 气温分布不均
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微气候存在着气温分布不均的特点。

街道上的建筑物、树木、土地利用等因素导致区域内的气温存在差异。

局部热岛效应使得一些区域更容易积聚热量,进而影响周围区域的空气流动和温度分布。

3. 微风缺乏
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由于高楼大厦密集,周围建筑物和道路形成了一种阻挡气流的屏障,导致微风的缺乏。

缺乏微风使得人们在商业区烈日炎炎的夏季难以找到凉爽的感觉,给商业区的舒适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三、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分析
1. 建筑布局
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建筑布局呈现出高密度、高层的特点。

大量的商业大厦、办公楼和人口的密集,使得商业区在热岛效应方面表现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应通过合理规划建筑物的高度、密度等因素,提高绿地和水体的比例,以增加空气流动和温度调节。

2. 绿化覆盖
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绿化覆盖率相对较低,这使得商业区缺乏自然通风和降温的条件。

应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引入各类植被,提高商业区的绿化率。

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喷泉、人工湖泊等水体景观,提供湿度和降温的条件。

3. 道路布局
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道路布局复杂,交通繁忙。

道路的宽度、林荫带的设置等都会对商业区的微气候产生影响。

毗邻的高楼大厦和树木林荫带能够为商业区提供遮阳、避风的条件,但过多的车辆和人员会带来噪音和污染。

因此,应通过优化道路布局,提高绿化率和挡风效果,为商业区的微气候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改善对策
1. 建设绿色建筑
应鼓励在南京市中心商业区建设绿色建筑,通过使用节能材料、太阳能利用、建筑外墙绿化等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热岛效应,提高商业区的舒适度。

2. 增加绿化面积
在商业区增加绿地面积和树木数量,增加自然通风和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

同时,应加强绿化管理,保证绿化设施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 优化道路布局
通过优化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道路布局,提高林荫带、绿地带的比例,改善商业区的微气候环境。

同时,应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降低噪音和尾气污染。

4. 提供湿度调节设施
在商业区设置喷泉、人工湖泊等水体景观,以提供湿度和降温的条件。

这些水体不仅可以调节气温,还能增加商业区的观赏性和舒适度。

五、结论
本文以南京市中心商业区为例,通过对其微气候特征和空间形态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改善对策。

通过建设绿色建筑、增加绿化面积、优化道路布局和提供湿度调节设施等措施,可以改善商业区的微气候环境,提高人们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改善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的参与。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宜居、宜商的城市中心商业区
南京市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人流与车流密集,容易形成热岛效应和能源消耗高的问题。

为了提高商业区的舒适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热岛效应,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以通过使用节能材料来改善商业区的建筑能效。

节能材料可以减少建筑的能耗,降低空调和供暖系统的使用频率,达到节能的效果。

例如,采用保温材料进行外墙保温,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减少室内外温差,降低能源消耗。

其次,可以利用太阳能来供应商业区的能源需求。

太阳能利用可以通过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来实现。

太阳能光伏板可以将阳光能转化为电能,供应商业区的电力需
求,而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利用太阳能的热能来供应商业区的热水需求。

通过利用太阳能,可以减少商业区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

另外,增加绿化面积是改善商业区微气候环境的重要措施。

在商业区增加绿地面积和树木数量可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负离子,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浓度。

同时,绿化能够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缓解热岛效应。

因此,应加强商业区的绿化管理,保证绿化设施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优化道路布局也是改善商业区微气候环境的有效方式。

商业区的道路布局应该合理规划,增加林荫带和绿地带的比例,以增加树木的数量和绿化面积。

林荫带和绿地带可以提供遮阳和缓冲热辐射的作用,改善商业区的微气候环境。

同时,应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降低噪音和尾气污染,提高商业区的环境质量。

另外,商业区可以提供湿度调节设施,如喷泉和人工湖泊。

这些水体景观可以增加商业区的湿度,降低空气温度,提供湿润的环境条件。

人们可以在这些水体景观周围休息和活动,享受凉爽的气候,增加商业区的观赏性和舒适度。

综上所述,通过建设绿色建筑、增加绿化面积、优化道路布局和提供湿度调节设施等措施,可以改善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微气候环境,提高人们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改善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的参与。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宜居、宜商的城市中心商业区
综上所述,改善商业区微气候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实现。

首先,建设绿色建筑是关键的一步,
通过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以及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可以显著改善商业区的微气候环境。

其次,增加绿化面积和加强绿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绿化可以吸收空气污染物和降低地表温度,缓解热岛效应,提高商业区的空气质量和舒适度。

此外,优化道路布局和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也是关键的措施,可以减少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改善商业区的环境质量。

最后,提供湿度调节设施如喷泉和人工湖泊,可以增加商业区的湿度和降低空气温度,提供更舒适的环境条件。

然而,改善商业区微气候环境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政府在规划和管理商业区时应考虑到微气候环境的因素,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引导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

同时,企业应该在建设和运营商业区时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管理手段,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居民也应该提高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绿化和环境保护活动,共同营造宜居、宜商的商业区环境。

在南京市中心商业区改善微气候环境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商业区的空间有限,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增加绿化面积和改善道路布局,这需要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其次,商业区的发展需求和环境改善的目标可能存在矛盾,需要寻找平衡点,既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又保护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改善商业区微气候环境需要大量的投资和长期的维护和管理,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总之,改善商业区微气候环境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可以提高人们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促进商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设绿色建筑、增加绿化面积、优化道路布局和提供湿度调节
设施等措施,可以改善商业区的微气候环境。

然而,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等,才能实现商业区微气候环境的改善。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宜居、宜商的城市中心商业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