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名词解释心理学
个性的心理名词解释
个性的心理名词解释个性,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备受研究者和大众关注。
它代表着每个人独特的特质和行为方式。
然而,个性的含义和解释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和观点。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个性进行解释和探讨。
在心理学中,个性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稳定模式。
这种模式源自于个体的遗传基因和环境经历。
其中,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的生物学特征,如身高、眼睛颜色等,而环境经历则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因此,个性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心理学领域,有多种理论和模型试图解释个性的形成和特质。
其中之一是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提出了五个核心的个性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些特质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例如,外向性代表了个体对社交和刺激的倾向,而宜人性则反映了个体的友善和合作程度。
此外,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其他的个性理论,如自我决定理论、心理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强调个体内在的动机和认知过程对个性特征的影响。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个性特征是由于满足基本的自主性、能力和关系三个心理需要而形成的。
而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发展任务和冲突对个性特征的塑造作用。
个性的形成不仅与个体的内在特质相关,也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个性被视为社会形成的产物。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性的形成与家庭、同伴、学校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家庭环境对个性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力,不同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
同伴关系和学校经历也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背景则决定了一个人对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接受程度。
除了以上的理论和模型,还有其他一些心理学名词也与个性密切相关。
比如,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的评价。
自尊的高低可以影响个体的自信心和态度。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完成某个任务的能力感知和信心。
而心理弹性是个体应对困难和逆境的能力。
个性 名词解释
个性名词解释个性是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通常所说的人格就是指个性。
人格有两种:一是先天的人格;二是指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人格。
(一)个性及其特征个性是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通常所说的人格就是指个性。
人格有两种:一是先天的人格;二是指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人格。
(二)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本书主要探讨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原则和方法,同时探讨心理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特别注意从微观领域入手,分析个性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和社会文化根源,即研究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三)个性的结构(1)个性倾向性即个性心理特征中表现于个性的总体倾向或面貌。
它是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为某一目标服务。
个性倾向性是稳定的,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独特性。
(2)个性心理特征也称个性特征,即个性的独特的、稳定的方面,是区别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也都具有他人所没有的特殊的个性心理特征。
(3)个性心理特征结构个性心理特征结构是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离开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便失去了依据。
同样,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又受制于个性倾向性,这种受制作用表现为同一特征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式。
(1)气质类型与神经类型两者不能划等号,气质类型决定于遗传因素,而神经类型取决于环境因素,一般认为,如果两个儿童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长大后气质特征可以基本一致,但个性倾向性的差别仍然很大。
(2)气质类型虽然不完全决定个性心理特征的类型,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具有气质类型的烙印,体现出一定的气质特点。
气质类型对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直接的,甚至不是主导的,但可以是非常深刻的。
(3)神经类型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相关性较高,相似性较低。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3、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4、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5、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人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6、反射是指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7、詹姆士是技能主义的创始人,认为意识的作用是是使机体适应环境8、冯特是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9、弗洛伊德创建的学派是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行为来源于欲望或动机10、格式塔心理又称宫形心理学,创始人为苛勒、考夫卡、韦特海默,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11、大脑的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是左半球12、顶叶13、第一势力为行为主义学派,第二势力为精神分析学派,第三势力为人本主义心理学14、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15、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③调节和监督1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
刚刚能引起差别的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17、感觉后效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性现象,又叫感觉后像18、分心也叫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19、运动后效是指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20、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1、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2、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23、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24、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25、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26、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27、观察的品质:①目的性②客观性③精细性④敏锐性28、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他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响过程。
角色:指某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被该社会和团体所规定了的行为模式。角色学习包括:一、学习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二、学习角色的态度和感情。
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机体觉)。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地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问答。
反馈: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是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应的情报(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自我同一性:指确信我就是我本身而非其他这一过心理过程,其中包含“我”的持续性和统一性两方面。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三)
默许心向反应:在问卷调查中,被试没有看清题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应倾向。
本能行为: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行为。
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反应。
去极化: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于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少,这种状态称为去极化。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无细胞质的沟通,其接触的部位就称为突触。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个性概念1、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个性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其发展规律、构成及表现的规律的科学。
2、个体可以指生物个体,也可以指人类个体。
人类个体泛指个别主体,即具有社会的、生物的全部固有特点的某个具体的人。
3、个性它是人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的特点,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的多层次的有机综合的心理结构。
4、心理上的共性是指某一个群体、某一个阶段或某个民族有共同的、典型的个性特征。
第二章、个性心理结构1、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行为特征。
其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不同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指在心里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感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
4、心理状态是指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背景,他是受机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兴奋和抑制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5、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它在心理结构上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第四章、动机1、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有动力。
2、被意识到的动机是指人们为自己提出一定的目的,并力求达到这种目的而激发人们按一定方式去行动的动机。
3、定势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借助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4、目的是在行动中争取达到的结果。
5、需要是人的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
6、认知是在行动之前,人总是有意无意的通过感知、理解、概括、想象去衡量某种事件对自己的意义,并以此来决定所要采取的行动。
情绪是人的愉快不愉快的经验,是人们对来自体内外刺激的主观体验,它对给集体带来愉快的刺激而产生获得的倾向,对给机体带来不愉快的刺激产生回避的倾向。
7、激发或促进活动的外部刺激或情境都称之为诱因。
8、外加刺激是指推动行动的动机是外力诱发出来的。
个性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个性的名词解释心理学个性是每个人独特的特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它由多个因素塑造,包括遗传、环境和个人经历等。
心理学家们对个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个性心理学涉及多种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旨在解释人的个性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以下将介绍几种广为接受的个性心理学理论。
1. 特质心理学特质心理学关注个体不同的特质或气质。
特质是固定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可以用来描述人的典型行为方式。
这些特质可以通过使用心理学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进行评估。
常见的特质包括外向性、内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和责任感等。
特质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方式和特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例如,外向性的人通常喜欢社交和与他人交往,而内向性的人则更喜欢独处或与亲近的朋友小圈子交流。
这些个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2. 动机心理学动机心理学研究个体内部驱动力的形成和执行。
动机是指驱使个体实现某个目标或行为的力量。
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个体内部的自我驱动力量,通常与个体自身的心理需要和价值相关。
例如,某个人对团队合作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是因为他认为团队合作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和团队的成功。
外在动机则是外部环境或外界的激励因素驱使个体去追求某个目标。
例如,某个学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是因为他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
动机心理学认为,个体内部的动机会影响其行为方式和表现。
人们追求某个目标或行为的驱动力可以揭示其个性和价值观。
3.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了解。
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形象、特点、态度和价值观的总和。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它可以通过个人经验、社会交往和反思等来形成。
自我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着积极的自我概念,会更倾向于追求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4.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关注个体长期而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特征。
个性名词解释心理学
个性名词解释心理学个性是指人的个别特点和倾向,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等方面。
个性是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是塑造人的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因素。
个性特点可以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评估工具进行量化和测量。
个性是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个性包括三个方面的特点:认知、情感和行为。
首先,个性特点在认知方面表现为人的思维方式、智力与知识水平、注意力、记忆力等。
每个人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有些人更加注重细节,而有些人则更加注重整体把握。
个性化的认知特点也影响了人的决策方式和思考方式。
其次,个性特点在情感方面表现为人的情绪反应、情绪稳定性、情感规律性等。
不同人对于同一情境的情感反应可能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容易焦虑或者抑郁,而有些人则更加积极和乐观。
最后,个性特点在行为方面表现为人的行为习惯、行为倾向、社交能力等。
每个人在行为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偏好,有些人可能更加外向,喜欢交际和社交活动,而有些人则更喜欢独处和思考。
个性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遗传因素决定了人的生理和心理构造,而环境因素则塑造了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心理学通过研究个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对于个体来说,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可以帮助人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绪困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对于社会来说,了解个体的个性特点可以更好地进行招聘、团队组建和管理,提高个体和团队的绩效。
总之,个性是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特点。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了解个性特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1.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模式。
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3/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强化。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定义是,任何导致我们以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负强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③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
13、普雷马克(Premack)原理就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但要注意,对一个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
可以帮助年轻父母来应对这个常见的育儿问题。
14行为塑造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就叫作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15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人。
16/类属学习、总括学习与并列结合学习: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模式。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2、意志:与改造世界相联系的自觉确定目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并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两个部分,其中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4、注意:是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5、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现象。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12秒。
6、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7、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8、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注意:注意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在观察之前,要确定目的,拟定计划,在观察过程中要始终伴随着思维和言语的活动,观察过后还要进行归纳和整理,所以说观察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10、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复杂的心理现象。
11、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或者错误的恢复和提取叫做遗忘。
12、表象: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呈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3、想象:是人脑对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4、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 -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响过程。
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拟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方案,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如望梅生津。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构造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局部。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
由感觉器官。
传导神经。
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局部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构造。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响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那么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儿童心理学个性的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学个性的名词解释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思维、情感和行为发展的科学领域。
在心理学中,个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而在儿童心理学领域,个性更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需要通过多种因素进行解释和理解。
首先,儿童个性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
遗传因素是指通过基因传递给儿童的特征,如身高、体型、智商等。
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外部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儿童的个性。
其次,儿童个性包括多个维度。
其中,情绪稳定性是一种个性特质,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反应方式。
一些儿童可能情绪容易波动,对挫折缺乏应对能力,而另一些儿童则表现出更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自主性。
知觉样式是另一个重要的个性维度,指个体处理感觉信息的方式。
有些儿童更注重细节,善于观察和分析细微变化,而另一些儿童则更注重整体,擅长捕捉整体的意义和涵义。
除了情绪稳定性和知觉样式,人际关系也是儿童个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儿童更容易建立和维护亲密的人际关系,喜欢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而另一些儿童则更倾向于独立和独处,对他人的依赖程度较低。
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对儿童的社交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儿童个性还包括一些其他的维度,如自尊、动机、认知风格等。
自尊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和自信程度,对儿童的发展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动机则是指儿童追求目标和行动的内部驱动力,对他们的学习和成就有着深刻的影响。
认知风格则是儿童在思考和学习过程中的偏好和方式,包括整体性和细节性思维、顺序性和非顺序性思维等。
儿童个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遗传因素在个体差异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儿童的个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基因背景。
其次,家庭和教育环境也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自信心和合作能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心理的个性名词解释
心理的个性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中,个性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旨在描述和解释一个人在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独特模式和特征。
然而,个性这一概念不仅仅关乎个体内心的方方面面,更是包括了外在行为、交际方式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方式等诸多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个性的含义和影响因素,以及探讨个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 个性的定义个性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个性是由遗传、环境和人类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
个性的形成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通过基因的传递,一些特定的个性特质可以在血缘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传递。
此外,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即环境对个性的塑造也是至关重要的。
2. 个性特征的分类个性特征可以分为五大维度,即“大五人格模型”。
这五个维度是: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 外向性:外向性指的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程度和积极主动的互动行为。
外向性高的人通常喜欢社交活动,勇于冒险,愿意领导他人,并容易适应新环境。
- 神经质:神经质反映了一个人情感和情绪上的稳定性。
神经质高的人更容易焦虑、易怒和情绪波动,而神经质低的人则较为冷静和稳定。
- 开放性:开放性反映了一个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对经验的开放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
开放性高的人通常更愿意接受新观念和创新,对艺术和美感有敏锐的感知。
- 宜人性:宜人性指的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以及对他人情感的关注程度。
宜人性高的人友善、合作、慷慨,并且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 尽责性:尽责性反映了一个人的组织纪律性、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尽责性强的人通常有良好的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且能够履行自己承诺的责任。
3. 个性的形成因素个性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在遗传方面,研究发现基因在个性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某些基因可能与外向性、神经质和开放性等个性特征有关。
然而,遗传并不是个性形成的唯一因素,环境也扮演重要角色。
个性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1.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稳定性指兴趣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些对象上。
2.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行动上的表现,是个人主动地提出目标,以实际行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人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
3.意志2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调节自觉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4.内向性:力比多倾向于内部,即把兴趣和关心倾向于主体,叫做内向。
5.预测效度:预测效度指通过测量所得到的个体行为特征与未来所得材料相关联的程度。
6.环境阈值说:认为各种遗传特性的实现必须有环境因素,但起作用的环境因素的量和质是依据遗传特性而有所不同。
环境因素是作为各遗传特性显现的阈值因素在工作。
(夸大了遗传的决定作用。
)7.道德意识6道德意识是关于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和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内心体验,以及具体表现于外部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称。
8.自我认识3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它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控制的前提,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9.能力4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在心理方面需要的基本条件,它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
10.特殊特质(特有特质)2特有特质指属于个人所有的,表现出的个人倾向。
11.兴趣的倾向性:兴趣倾向性指兴趣对着什么内容而发生的,它是形成其他兴趣品质的前提。
12.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觉行为的正确,并有力量实施行为目标。
13.果断性:果断性是指善于在困难中辨别是非、迅速作出决定和积极采取行动的意志品质。
14.外向性:力比多倾向于外部环境,即把兴趣和关心倾向于外部客体称作外向。
15.效标关联效度2效标关联效度指实际所测得的个体行为与预计要测得的行为相关联的程度。
(预计要测的行为是衡量测量有效性的参照标准,即效标)16.嗜好2嗜好是由于刺激物长期或反复对人的机体作用,造成机体精神上或躯体机能的某些改变,从而产生对该种刺激习惯性的依赖。
普通心理学个性的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个性的名词解释人类的个体差异在普通心理学中被称为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特征,是一种相对稳定且持久的心理构造,决定了个体的思维方式、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然而,个性的定义和理解并非简单明了,涉及到多个维度和理论。
一、特质理论特质理论是个性研究的主要理论之一。
在特质理论中,个性被看作是特定的性格特质的组合。
特质是相对稳定且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能够预测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例如,外向性和内向性是特质理论中的两个常见特质。
外向性倾向于热情、社交和活跃,而内向性则更倾向于沉思、独处和内向。
特质理论中的个性分析通常通过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评估个体在不同特质上的得分。
这些得分可以用来描述个体的个性类型,例如“开放性”、“宜人性”、“尽职性”等。
特质理论的一个争议点是,它是否能够完全描述个体的个性,因为它并未考虑到环境、文化和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二、自我认识理论自我认识理论关注的是个体对自身个性的知觉和理解。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个性是通过思考和观察自身及其与他人的互动来塑造和发展的。
自我认识是人类意识和自我概念的核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优势和弱点的认知。
自我认识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特征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互动中的反馈得到揭示。
个体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他人对其行为的评价,逐渐建立起对自己个性的认识。
例如,一个人通过自我反省和他人的反馈,可能意识到自己具有善于领导的特质,从而认识到自己适合从事管理职位。
三、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个性受基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遗传背景决定了其生理构造和神经系统的特点,从而影响了个性的表现。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外向性和内向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基因有关。
生物学理论指出,个体的基因背景决定了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以及对情绪的调节能力。
因此,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对同样的刺激有更高的耐受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一.1,观察力: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2,记忆: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3,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4,人格:人格是指个体在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以及对整个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
二,1,智力: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2.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它以神经生理为基础,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成熟,相对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而决定个人的禀赋。
3,晶体智力:是获得知识和发达的智力,技能两者的结合,由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是长期学习的结果,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4,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三.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功能状态。
2.心理年龄特征:人的一生包括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这些特征被称为心理年龄特征。
3.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设计各种方案来实施,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或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4.心理辅导: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习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校,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5.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求助者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4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5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6液体智力:也称液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7晶体智力:也称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关系。
8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9试-误说: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5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7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8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9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名词解释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科学。
它记录,促进和应用个性研究,分析和探究人们如何响应外部环境,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心理学专注于检查个性变化,了解不同的行为和情绪的原因以及它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
在心理学中,个性可以定义为一组心理、情绪和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唯一地描述一个特定的人。
这包括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自我意识。
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人们的个性和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他们采取行动的方式。
个性与个体差异有关,它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拥有的独特性格,情绪和行为特点。
这些不同的特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行为对于了解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家们发现,某些情感,行为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时就存在的,而其他一些特征则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发展变化。
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医疗保健水平,以及人们与他人的相处都可能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影响。
心理学研究个性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每个人的特例,并更好地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
通过个性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改善生活,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
此外,个性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的根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有两种主要的心理学理论,即结构和功能主义理论,用于解释和评论个性。
结构理论认为,个性是由身体和心理机制组成的,而功能
主义理论则认为个性由行为模式,动机,思想和情感组成。
最常用的心理学测试是个性测试,它分析个体的情绪,态度,行为模式,个性特质和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它们使用多项描述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诸如“你更喜欢独处还是与别人在一起”之类的问题,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一个人。
这些测试帮助精神病学家准确地诊断个性疾病,以及更好地了解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根源和发展。
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一直在研究个性,其中有些调查结果表明,个性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工作生活,以及他们与周围的人们相处的方式。
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特定的个性特征与某些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而其他一些特征则可以帮助人们面对现实的挑战,维持心理和身体健康,并有助于实现生活的成功。
总之,个性是心理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每个人的独特性格以及它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
个性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以及运用这种认知来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