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大气的运动与气候-----气象灾害
2021年高考专题复习之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
2021年高考专题复习之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能力要求一: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在等压线图中判断天气系统是地理学习能力重点之一。
其基本能力要求如下:(1)根据等压线数值分布特征,判读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低压槽、鞍部等气压场名称。
(2)根据气压差异判读风向。
基本方法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高空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与等压线斜交。
(3)根据气压梯度判断风力。
同一等压线图中看等压线疏密情况,不同等压线图中看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既要看气压差的大小,更要注意比例尺的大小)。
(4)不同地点天气状况分析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低压中心因气流上升而多阴雨天气,如台风天气;高压中心因气流下沉而天气晴好;低压槽附近因冷暖气流交汇常伴有阴雨天气(如图1),高压脊控制则为晴朗天气。
【例1】读图2,回答1-3题: 1.M处的气压值可能为A.1020.0、1012.5 B.1017.5、1020.0 C.1017.5、1015.0 D.1015.0、1012.5 2.N处的盛行风向不可能是A.南风 B.西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3.图示地区4月份因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交绥而降水较多的地方为 A.① B.② C.③ D.④参考答案:1C 2D 3D (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能力要求二:等温线图的分析判断等温线是反映某一区域气温水平分布特征的统计图,在等温线图上可以判断南北半球、气温差异及其成因等。
基本的判读方法如下。
(1)根据等温线的数值递变规律判断南北半球。
全球气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即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大小并分析原因。
等温线密,区域内温差大;等温疏,区域内温差小。
其温差大小往往与太阳辐射(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差异相关。
(3)根据等温线走向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
等温线走向大体与纬线平行,说明太阳辐射是影响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与海岸线走向大体平行,说明海洋对气温分布的影响显著;与等高线走向一致,说明影响气温高低的主导因素是地势。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大气的运动规律2——气候的形成、特点和类型判断(共31张PPT)
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 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 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课程结束 谢谢收看
700-1000mm
750-1000mm
> 1500mm
气温降水的不同表达方式
定性+定量
先指出气候类型
一般地,月平均气温低于0℃, 用寒冷;0~20℃之间用温和; 高于20℃用炎热、高温。
月降水量多于100㎜为多雨; 50~100㎜之间用湿润;少于 50㎜用少雨、干燥。
气候特点的描述与比较
降水季节(月份)、变化大小、 全年少雨多雨
B 是 ( )
A.贵阳、西安、长春 B.昆明、海口、哈尔滨 C.兰州、上海、沈阳 D.南宁、武汉、石家庄
读“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和“陕西 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 要原因是 ,24℃等温线沿晋陕边 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例3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 水量变化图,读图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气候
相同点
▲
特征
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 水量变化图,读图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A.纬度位置较低 C.地势相对较高
B.受西风影响较弱 D.距地中海较近
(2013·上海卷)里斯本、雅典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测得的气温和降 水量呈现一定的差异。
B 1、两地的年降水量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雅典 ( )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课件:地球的大气运动和气候
热层
温度随高度增加,但气体稀薄。吸收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1 对流
2 辐射
热量通过对流从地面上升,形成气流。
太阳辐射为气候变化提供能量。辐射 照射地面、大气和海洋。
3 传导
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传递,如气候现象导致的风。
热带低压带和高压带
热带低压带
地球赤道附近的气压低,导致湿热气流上升。产生季风 和热带风暴。
冷空气从高纬度地区移动,导致气温下降和降水。
冷锋和暖锋
1 冷锋
2 暖锋
冷气团追赶暖气团,两者边界形成锋面。引起降 水和气温下降。
暖气团追赶冷气团,两者边界形成锋面。引起降 水和气温升高。
雨影效应和雪崩效应
雨影效应
当云被山脉拦截时,空气上升导致延展性降水,山 脉背风处变得干燥。
雪崩效应
高山积雪堆积形成内聚力,当超过一定临界点时可 能引发雪崩。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课件: 地球的大气运动和气候
探索地球大气层结构、大气运动的原理、不同气候类型以及气象现象的影响。
地球的大气层结构
对流层
地球上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天气现象产生于此。平均 温度递减。
平流层
包含臭氧层,温度随高度增加。保护生物免受太阳紫 外线伤害。Fra bibliotek中间层
温度随高度再次递减。陨石燃烧在此层。
亚热带高压带
赤道附近下沉的干燥气流,导致亚热带地区干旱。
西风带和季风气候
1
西风带
位于中纬度,沿赤道附近形成西风。
2
季风气候
由亚洲大陆和印度洋的季风等因素形成了明显的季节性气候变化。
3
北半球夏季
印度洋暖湿的季风风向北吹,带来降水。
暖气团和冷气团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专题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专题作者:来源:《地理教育》2017年第09期一、直击高考二、思维构建★知识网络1.大气的受热过程(如图1)2.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图2)3.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如图3)4.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如图4)。
(2)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如图5)。
5.常见天气系统(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①气旋:低压中心→水平方向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实例:夏秋季节的台风(飓风)。
②反气旋:高压中心→水平方向气流由中心向周围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实例:江淮地区的伏旱;我国北方地区的秋高气爽;我国北方冬季的干冷天气。
(2)冷锋与天气(如图6)。
(3)暖锋与天气(如图7)。
6.气候类型的分布(1)太阳辐射决定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的多少及其季节分配。
受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形成了气候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有些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模式图并不吻合,这些气候“特殊”地区往往是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致。
7.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气候成因一般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方面分析。
8.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如图8)★重点剖析1.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
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穿越的大气路程短,削弱少,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降水少,晴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如图9)。
(3)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烟雾中的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同时增强大气逆辐射。
③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西瓜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西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
砂砾层对西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土壤日温差,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地理专题二大气运动的规律与气象灾害
专题二大气运动的规律和气象灾害[命题分析]纵观近三年的高考命题可知,地球上的大气部分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其命题重点集中在①大气运动,②气压带和风带,③气候类型,④天气系统等方面知识点。
考查形式多以示意图、等值线图、区域图等图表资料为载体,侧重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各种等压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今后,以区域图、等值线图、示意图、气候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天气和气候特征的内容还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体系构建①三圈②季节性③天气④气象名师点拨1.在海陆风、山谷风等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是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情况。
2.要注意一些规律的使用前提。
如“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地点。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情况下才成立。
3.在复习全球性大气环流时,注意从理想状态到实际状况的逐步过渡,从而理解并掌握从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的变化过程。
4.分析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时,注意不要绝对化,要从空气的运动情况及水汽含量等方面考虑。
如一般而言,信风是干燥的,但是在大陆东岸,信风的迎风地带也会有大量的降水。
5.在记忆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和分布时,注意不要绝对化,要把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2.原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CO2、CH4、,O3、NO 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3.气温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1)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①一天中,14时前后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2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课件
答案:B 解析:大规模的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层,会通过反 射、散射和吸收等形式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地表温度下 降。
五、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分析影响气候的影响因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1.熟练掌握从多个方面分析某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尤其是自然 因素。如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可从纬度、海陆、大气环 流、地形、洋流等方面逐一分析。 2.分析气候的区域差异要抓住主导因素,如南北差异重点考虑 纬度和大气环流因素,东西差异优先考虑海陆和洋流因素,局部差异 首先考虑地形因素。 3.分析每种因素的影响时都要落实到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上。
(2015·天津卷)读2015年5月某日1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下图, 单位:百帕),回答3~4题。
3.此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和b点之间存在一个冷锋,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冷锋的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后。图中a点位于冷锋锋后,受 冷锋影响,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4.此时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的是( )
A.黄海沿岸
B.台湾海峡
C.海南岛周围海域 D.菲律宾附近海域
答案:D 解析: 注意“灾害性海浪”这个关键信息点,“灾害性”意味 着海浪大,而海浪大与风力强密切相关,由此可以判断出该地区气压 梯度力大,表现在图上就是等压线密集。由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以看 出菲律宾附近海域存在一个势力较强的低压中心,风力大,容易出现 灾害性海浪。
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对大气热力状况、降水、天气和气候等知识要充分理解 和掌握,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充分理解重点难点。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等。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专题二大气运动
[名师精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近地面对流层中,
大气的稳定程度;对流强烈程度取决于大气的垂直温差,一般 地上冷下热温差越大,大气越不稳定,对流越旺盛。二是根据 “北半球中纬度”和图中海拔高度定位。第(1)题,从图中可以 看出,在垂直方向上,等温线自西向东越来越稀,即同一高度
范围内,垂直温差是西侧大,东侧小,说明西侧空气对流旺盛, 大气不稳定,东侧大气稳定。
第(3)题,由材料及图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海
拔在500 m以下,符合题意的只有东南丘陵,故选D。
[答案] (1)D (2)B (3)D
[易错提醒] 本题组失误的常见原因有两种:
(1)信息获取解读能力差。如第(1)题,不能根据等温线温差
的变化判定对流的强弱。第(3)题,因注意不到海拔不足 500米的信息而无从入手。 (2)图像转换能力和动态思维能力差。此题组是根据等温线 判
[例1]
(2011· 高考全国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 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 米/时。据此完成(1)~(3)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
5.各种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要关注“数值、走向、弯曲、闭合”等特征。
让术语化答题成为一种习惯 1.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冷热不均、膨胀上升、收缩下沉。
3.空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4.气压带风带:大气环流、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 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盛行西风、极地东风、盛行上升气流、盛 行下沉气流。 5.气压中心与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
2-1大气运动与气候
专题2 第1讲大气运动与气候一、选择题雾和霜都是由近地面大气层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凝结而成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气象台发布消息称,某地今天可能会出现霜冻,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①该日为阴天②该日为晴天③该霜冻最可能出现在白天④该霜冻最可能出现在晚上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加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加大,水汽易凝结,干燥天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答案】 1.D 2.D【解析】第1题,晴朗的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幅度大,最容易产生霜冻。
选D。
第2题,水汽的凝结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气温的下降,二是凝结核。
选D。
辐射差额是指物体辐射能收入与支出的差值。
差额为正时,物体有热量盈余,温度将升高;反之,则温度降低;若收支相等,则称为辐射平衡。
地——气系统的辐射收入部分是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支出部分为辐射到宇宙空间去的地面辐射和大气的长波辐射。
读图回答3~5题。
3.有关全球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的描述正确的是()A.由沿海到内陆递减B.由低纬向高纬递增C.随海拔的递增而递减D.全球地——气系统热量收支平衡4.沙漠地区年辐射差额往往呈负值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总量大于其他地区B.海拔高,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C.地面辐射强且地面反射率高D.远离海洋,年降水量少5.江汉平原辐射差额为负值,而青藏高原为正值,其主要原因是()A.江汉平原海拔低于青藏高原B.江汉平原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强烈C.江汉平原地面辐射强D.江汉平原气温低于青藏高原【答案】 3.D 4.C 5.C【解析】第3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维持了全球的热量平衡。
选D。
第4题,沙漠地区多裸地,因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
专题二第二讲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2.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 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
(CO2、CH4、 O3、NO等)
→
排放 增多
→
吸收地 面辐射 增多
→
气温升高
→ 全球变暖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 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第二讲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专题二第二讲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本讲是高考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之一,常以图形、图表 等形式给出相关信息,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
1.以某次天气系统带来的典型天气过程为背景,如2012 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大暴雨,并配以天气符号图、 天气景观图、等压线图等图形,考查某种天气现象的成因, 并考查天气系统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专题二第二讲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2012·长沙模拟)山谷风是由山地热力原因形成的。白 天因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增温强烈,于是暖 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由于山坡上气温降低, 邻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变大,因而空气流入谷 底,成为山风。
下列四幅图中,能准确表示山风的是( B)
专题二第二讲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 ①M处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②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N处 ③城市绿化带应建在距城市中心16千米外 ④火电厂宜建在离城市16千米以外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专题二第二讲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1)D (2)C 【解析】 第(1)题,根据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 直气压差,可知近地面M处为高压,N为低压,据此推知高空 气压的水平分布M地高空为低压,N地高空为高压,从而判断 出a地风向可能为西北风,b处盛行下沉气流,甲地气压高于 乙地,丙地气压高于丁处。第(2)题,在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 中:M处为郊区,不存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N处为 市中心,可能存有中心商务区;城市绿化带应建在距城市中 心16千米以内;火电厂对大气容易产生污染,宜建在离城市 16千米以外。
高二地理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PPT优秀课件
2.大气环流形成、分布及影响 (1)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2)理解大气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大气垂直上升,空气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赤道低气压带 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降水丰富;大气垂直下沉,空气温度上 升,天气晴朗,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1)图中M地的风向是(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2)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解析:第(1)题,M地的西侧有一高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为由高压指 向低压,且与M点所在等压线垂直;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可知其 风向为西北风。第(2)题,图中阴影区域位于低压槽附近,易形成锋面。 依据锋面的运动方向可判断,该锋面由冷气团推动暖气团呈逆时针方 向移动,故为冷锋。
答案:(1)B (2)A (3)D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E地数值应在0.45以下,0.25以上,而F地 数值应在0.45以上,0.65以下。第(2)题,E位于四川盆地,海拔低,受冬 季风和寒潮影响小;F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较高,气温低,受冬季 风影响大。第(3)题,柑橘属于亚热带作物,低温冷害对其生长影响 大,气候变暖会使纬度较高的H地柑橘生长的风险度明显降低。
【例1】 (2011·山东实验中学)我国典籍《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 峡地区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移 渊中,寻即降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寻即降雨”的“祈雨”神效,并非是古人的祭祀活动感动了神 灵,而是蕴含着某种科学道理。其主要原理对应下图中的( )。
大气环流与气象灾害
大气环流与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
大气环流是地球上空气质量和温度的分布和运动状态,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环流与气象灾害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大气环流的异常是气象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气环流通常是以纬度为基础的,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当这些环流带偏离正常位置或强度异常时,就会引发气象灾害。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的异常偏移可能导致干旱和高温,而中纬度低压带的异常活跃则可能引发暴雨和洪涝。
因此,了解和预测大气环流的变化对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大气环流与气象灾害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反馈。
一方面,气象灾害可以影响大气环流的分布和运动。
例如,大规模的台风活动可以改变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和强度,进而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
另一方面,大气环流的异常也会加剧气象灾害的发展。
例如,强烈的西风急流可以加速台风的移动速度,增加其破坏力。
因此,研究大气环流与气象灾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大气环流的变化还会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暴雨和洪涝可能导致农田被水淹没,破坏农作物和农田基础设施,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干旱和高温则会导致水资源短缺、粮食减产和生态环境退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其次,气象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和干旱可能导致植被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
为了应对气象灾害,我们需要加强对大气环流的研究和监测。
通过建立完善的气象观测网络和气象预测模型,可以提高对大气环流的观测和预测能力,及时发现和预警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挑战。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气象灾害带来的挑战,保护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专题2大气运动的规律和气象灾害课堂自测
专题二大气运动的规律和气象灾害课堂自测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真题领悟]1.(2014·安徽文综,33)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A.Q4、Q1、Q3、Q2 B.Q3、Q4、Q2、Q1C.Q3、Q1、Q2、Q4 D.Q2、Q3、Q1、Q4解析就全球而言,海面热量总收支平衡,不同纬度地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之和为零,故Q3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曲线;一般而言,温度越高,热辐射越强,故辐射收支差额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Q1为辐射收支差额曲线;副热带海区受高压控制,晴天多,蒸发旺盛,蒸发耗热量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故Q2为蒸发耗热量曲线;海—气热传导差额受纬度因素影响不大,Q4为海—气热传导差额曲线。
答案 C2.(2013·北京文综)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解析若臭氧层破坏,臭氧减少,大气吸收的紫外线太阳辐射应减少。
二氧化碳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若浓度降低,吸收的地面辐射会减少,温室效应减弱。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可以消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减少。
雾霾增加大气逆辐射。
答案 B[预测演练]视角1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应用3.(2014·合肥质检)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图甲)及华北某地地膜覆盖景观图(图乙),完成(1)~(2)题。
(1)华北平原的早春时节有时会出现霜冻,对越冬农作物造成危害。
霜冻的出现与图甲中的哪个箭头密切相关()A.①B.②C.③D.④(2)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②环节B.增强了③环节C.增强了①环节D.增强了④环节解析图甲中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课件
感悟高考真题
[2022·全国乙卷,9~11]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 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
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
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
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 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 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 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易混概念3 降水、降雨 (1)降水——包括雨、雪、淞、雾、露、霜、霰、雹等多种形式。 (2)降雨——是降水中的主要类型。因为各地降雨量一般总是远大于 降雪(南北两极和一些高山地区除外)、雾量,所以经常用降雨量来代 替降水量。 (3)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 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 在气象上常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我们把降水常分为:小雨、 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 等。
答案:丙。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为偏西风,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 向丙地。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 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 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 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 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
1.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季大于冬季 ②郊区大于城区 ③冬季大于夏季 ④城区大于郊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大气环境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重要内
容之一,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着眼点。结合近年该专题考情分 析,预计2014年其考查形式会更加多样化,具体有以下趋向: (1)运用等值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降水量线)分 布图,考查海拔、气温、气压的相互影响。 (2)以时事新闻为背景,考查大气成分变化与环境保护、逆 温的特点及对生活的影响。 (3)以天气形势图为载体,考查各种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3.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解析 本题考查谷地降水的日变化。图中可以看出白天降水 少,夜晚降水多。夜晚盛行山风,谷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 水;白天盛行谷风,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 雨。
程序解题
思维建模
解析 本题考查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图中反映甲位于 山地迎风坡,随气流上升,气温下降、降水增加,并在某一 高度降水量达到最大。乙位于山地背风坡,随气流下沉,气 温升高、天气晴朗,故由甲到乙,气温先降低、后升高,降 水先增加、后减少。则B项正确。 答案 B
研练真题
找准考向
核心突破
主干整合
线疏密程度及气压梯度大小等方面着手。要注意信息对比,
准确描述方位。图示西部和东南部气压数值为1 020,数值较 高且等压线稀疏,表明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等压线数值为 985,数值低且等压线密集,表明是个强低压中心,并且在 该中心东部和南部位置有两个低压槽,形成了锋。 答案 西南和东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 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 压梯度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二:大气运动与气候——气象灾害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日期:总分:56 得分一考:能力提升(每小题4分;总分:36分,用时:10分钟)(2015•天津卷)读2015年5月某日l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1,单位:百帕),回答1-2题。
★1.此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地点是()A.aB.bC.cD.d★2.此时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的是()A.黄海沿岸B.台湾海峡C.海南岛周围海域D.菲律宾附近海域(2010·江苏)2010年3、4月间,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却在准备防洪。
据此回答3-4题。
★★3.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双选)A.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过大 B.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C.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D.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4.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双选)A.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B.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C.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D.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2010·广东文综)★5. 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A.导致气候变暖B.引发草场退化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增加土壤肥力(2010·安徽文综)《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图6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完成6-7题。
★6.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7.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2010·广东文综)★8.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约20%,主要原因是()A. 冰雪融水增加B. 冻土面积扩大C. 青藏高原抬升D. 湖面蒸发增加(2011·上海地理)(六)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9.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二考:巩固强化(每小题4分;总分:20分,用时:10分钟)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植被★11.该地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雪灾B.台风C.泥石流D.暴雨洪涝(2011·江苏地理)图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13.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14.(2012·广东文综)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负责人意见:【命题立意】本题以2010年属于湿润地区的西南数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却在准备防洪为背景,主要考查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分析西南地区旱灾与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成因,解答该题需要明确西南数省遭遇大旱的主要原因是气候较常年干旱,降水偏少,纬度低,蒸发强,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不足造成的;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是去年冬季降雪量较常年偏大,2010年3、4月间,气温回升,导致积雪融化引发河水上涨。
【规范解答】8选 BD,9选CD。
第8题,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旱的主要原因是气候较常年干旱,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纬度低,蒸发强,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不足造成的,并非地处干旱地区及农业用水量过大,由此判断BD正确, AC与题意不符。
第9题,因为阿勒泰部分地区2009年冬季降雪量较常年大,2010年3、4月间,气温回升,导致积雪融化引发河水上涨,由此判断CD正确;阿勒泰部分地区3、4月间降水少,因此AB与题意不符。
【类题拓展】该题组考查学生对旱涝灾害有关知识掌握程度。
干旱主要是大气降水异常偏少,地表水资源不足造成的,因此分析干旱成因应从气温、降水、地表植被、地质、地形、径流等方面考虑,采取措施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考虑;洪涝主要是河流水位过高、溢出,危害人们生产生活,分析洪涝成因应从降水量降雪量、气温、地形、地表植被、河流含沙量等方面考虑,采取措施应从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考虑。
【命题立意】本题以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背景,主要考查“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认真审题,本题考查的是沙尘暴对降尘区的影响,解答该题需要清楚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
【规范解答】选D 。
本题主要考查沙尘暴对降尘区地理环境的有利方面。
沙尘暴的降尘落到地表,能增加华北地区土壤厚度,同时增加了土壤肥力,所以D正确。
气候变暖是加剧沙尘暴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所以A错;沙尘暴会引发沙尘暴发生源地的草场退化,所以B不符合题干条件;沙尘多起源于干燥高盐碱的土地上,沙尘暴所挟带的一些土粒当中也经常带有一些碱性的物质,所以往往可以减缓沙尘暴附近沉降区的酸雨作用或土壤酸化作用,所以C错误。
【命题立意】本题组重在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题通过坐标曲线图来考查考生读图理解能力与分析归纳能力。
【规范解答】20选D ,21选C。
第20题,从图6中曲线走向来看安徽省1962年~2007年年平均气温总体趋势呈波动上升,故选D。
第21题,根据图中气温变化,可以看出,气温升高,各地的生长期将增长;但是却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而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增加,气候将变干,天然湿地面积将缩小;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事件都在增多,安徽也不例外,故选C。
【命题立意】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为背景,主要考查“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知道1999~2008年色林错湖面扩大不是湖水补给的增加就是其排泄的减少,解答该题需要明确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和影响。
【规范解答】选A 。
湖面扩大不是湖水补给的增加就是其排泄的减少,冻土面积扩大说明青藏高原气候在变冷,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符,所以B错;青藏高原抬升是事实,但1999~2008年十年间的抬升幅度有限,不足于影响湖面大小的变化,所以C错;湖面蒸发增加只能使湖面缩小,所以D错。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组应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出题干中“某地”的具体方位,根据表格中给出的气候的相关数据,对该地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得出气候中气温的影响因素,区域内的主要自然灾害。
【解析】3选C,4选A。
第3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出该地为青藏高原地区,该地纬度为33°N,处于中温带,但夏季气温较低,是因青藏高原地势高所致。
第4题,青藏高原地区位于内陆,不会出现台风和暴雨洪涝灾害,表中暴雨天数小于0.2天,暴雨少,不易出现泥石流,气温低,年降水量为561.4 mm,年降水量较大,所以易出现雪灾。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组的关键点是从图、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①2003年格陵兰岛的面积比1992年缩小了很多;②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
【精讲精析】11选D,12选A。
第11题,格陵兰岛在北美洲东北部,堪称世界第一大岛,全岛约4/5的地区在北极圈内,85%的地面覆盖着冰雪,格陵兰岛冰原面积的不断缩小,实质上是冰雪融化造成的,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
第12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答案】1. A 2. D【解析】试题分析:1.图示a地位于冷锋后,且等压线密集,所以应为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而b地位于气旋中心,不会出现大风天气;c地和d地等压线密集,仅出现大风天气,没有上升气流,且为偏南风,不会出现降温、雨雪天气。
故选A。
2.图示黄海沿岸、台湾海峡和海南岛周围海域的等压线分布稀疏,风力较小,不会形成大的海浪;而菲律宾附近海域受热带气旋的影响,风力较大,海浪较高,易出现灾害性海浪。
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对天气系统类型判断及对天气的影响,结合等压线的分布判断风力大小。
【名师点睛】解答本类型题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冷锋的特点:①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②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表示,三角形标在暖气团一侧。
③冷锋坡度大。
④冷锋降水主要出现在锋线后及附近,雨区狭窄。
⑤冷锋降水时间短,强度大。
⑥冷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天。
气旋的特点:①中心气压低于周围气压。
②周围旋转向里符合,北半球为逆时针,南半球为顺时针。
③中心气流上升,多形成阴雨天气。
风速大小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
气温变化判断: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风,气温降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气温升高。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知道大气中CO2增多导致的结果。
【解析】选A。
解决不同的环境问题的措施不同,不同的措施都是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的。
该题中不同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逐项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