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课程内容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

通过出土文物图片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及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时期历史的重要手段,初步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通过对比河姆渡、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和房屋居住上的差异及其原因探究,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历史解释素养,感受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多元性。理解原始农业兴起与文明起源的关系,感受原始居民在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程中的智慧,体会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知道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原始居民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初步形成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属于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本课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本课板块调整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先总体概述,后列举原始农业发展的两个典型事例或具体表现,更加凸显时序性及

逻辑性,便利于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原始的农耕生活时代比较久远,刚进初中的学生无论是历史知识的积累还是学习方法均有不足,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直观文物展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重点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产生及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1

师:1973年至1979年,南通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先后三次对海安青墩遗址进行考古挖掘,揭开了江海平原原始文化的面貌,也将江海文明的起点整整向前推进了3000余年!远古社会由蛮荒走向文明时代的起点又在何方呢?

2

师: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跟随考古学家的手铲去解读文字诞生前那悠久时代留下的无字地书,理清文明的源起吧!

3

师:与上一课学到的北京人相比,江海平原的先祖们已“解锁”了怎样的新技能?

生1:南京博物院撰写的《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报告提到实物植物中有稻,我以此判定青墩先民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已由过往的倚靠大自然的施舍的食物采集者转变成到食物的生产者。而且从时间上看,原始农业在江海平原上出现的时间非常早,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师:听完这位同学的观点,其他同学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或是否有问题需要提出?

生2:挖掘出的稻谷是否有可能是野生稻呢?

生3:江海平原是稻作的起源地吗?是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起源地吗?

生4:我听说是神农氏发明了农业,这是真的吗?

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阅读书本P8,找一找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

生:先民不断积累经验,在距今10000年左右发明了农业。

师:那教材编写者是凭借什么下结论的呢?

生:考古发现。

4

师:是的。自18世纪开始,学术界对农业起源问题异常重视。关于稻作的起源地,国际学术界素有争议。上个世纪90年代,中美考古学家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多年的人工栽培稻的证据——特殊形态的植物硅酸体;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又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五颗实物稻子,经过分析属于最原始栽培稻类型,断代测年也有一万余年。这些数据是世界范围内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证据。从地区分布上看,中国稻作的起源地多集中在南方,中国北方情况如何呢?

5

生:主要种植粟、黍。

师:粟又称谷或禾。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北京东胡林遗址浮选出少量的炭化粟粒,从中可以看到已经开始了对小米的驯化。后来我们又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内蒙古兴隆沟遗址的遗存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炭化粟和黍,经过多国权威机构的检测发现这些谷子要比欧洲发现的谷子早2700余年。所以,目前世界农学界基本认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是农耕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师:中国大地上还有许多类似的遗址。请大家阅读P9《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图》,找一找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生: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附近。

师:是的。以往我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大量的考古发现实证告诉我们,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原始人类在长期采集食物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最终慎重选择了生活的南方的野生稻、北方的狗尾巴草及野糜子进行驯化,利用自然水源进行灌溉,制作生产工具用于劳作,渐渐地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当先民们作出这一划时代改变的时候,一个崭新的世界也将展示在他们眼前。

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原始农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下面,

我们将一起探索不同地区两个典型的农耕时代遗址。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到,并圈出:南方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北方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

7

师:经过考古工作者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的遗存,这些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还原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并感受原始农业生产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相信大家都看过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有些同学还为自己心中的国宝投上了神圣的一票。如果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想要推荐一件国宝参展,你会投票给哪一件国宝呢?

8

生:我经过慎重思考,把票投给图1的国宝。这是农业中用来松土的生产工具,它叫骨耜。骨耜的原材料是动物的肩胛骨。但是我们会发现骨耜的形状不是动物骨骼的自然形状,而是被人类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了刮削和打磨,体现河姆渡居民技术水平的进步。骨耜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个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个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再用藤条捆绑固定。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铲,说明当时农业生产进入到精耕细作阶段。

师:原来这件国宝背后藏着这么多奥秘呀!如同学所说,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骨耜。打磨技术不仅被运用在骨耜之上,在石器上体现尤为明显。大家仔细观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器,找一找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存在怎样的区别?

生:比较光滑,应该是经过了打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