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28.2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28.2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1. 知识点概述在九年级数学中,直角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有一条是直角边,另外两条是斜边。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引出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被平分时,两个形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原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主要包括正弦、余弦、正切定理,以及各种简化公式。

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运用到实际场景中,也可以用于其他数学知识点的证明。

2.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和证明过程;2.正弦、余弦、正切定理的概念及其应用场景;3.课程设计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为: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勾股定理表达式、证明过程;2.熟练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定理,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在于:1.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需要运用到平方、倍数等知识点;2.能够将正弦、余弦、正切定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涵盖: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2.勾股定理之证明;3.正弦、余弦、正切定理的概念及其应用场景。

4.2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互动教学的方式,通过讲授、练习、游戏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互动性。

4.3 思考题以下是三个用勾股定理解决的问题,请尝试并思考解决方法:问题1: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4,且夹角为90度,求第三条边长。

问题2:一个房子和树之间有一个湖,某人想测出湖的宽度,他呢利用何种工具和方法,能够在不跨过湖和房子、树之间的情况下,测出湖面宽度。

问题3:一个手表的表盘半径为3.5cm,计时者与表对面相距30cm,则计时者所能看到的表盘面积是多少?4.4 作业布置根据上课内容,完成以下作业:1.认真学习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背诵正弦、余弦、正切定理;2.完成作业册中的相关题目。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还有待加强。有时候,学生可能会陷入思维定势,无法跳出固定模式。作为教师,我应该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角度,帮助学生开阔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最后,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反馈,导致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勾股定理以及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其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来自学重点-核心内容:勾股定理的应用、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实际例子:通过实际情境引入勾股定理的应用,如测量旗杆高度、计算建筑物之间的距离等。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以及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理解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对于理解程度较差的学生,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能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的掌握。

2.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应用。

同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实际案例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 methods,结合PPT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掌握程度。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数学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28.2 解直角三角形(一)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三、教学步骤(一)复习引入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如果用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2)三边之间关系a2 +b2 =c2 (勾股定理)(3)锐角之间关系∠A+∠B=90°.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二)教学过程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例 1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解这个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解 ∵tanA=a b ∴ 60B ∠=∴ 9030A B ∠=-∠=∴C=2b=例 2在Rt △ABC 中, ∠B =35,b=20,解这个三角形.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35B ∠-∠=-=解:A=909055tan b B a=2028.6tan tan 35b a B ∴==≈n 2035.1sin sin 35b si B cb c b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注意:例1中的b 和例2中的c 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其它三角函数来计算,但计算出的值可能有些少差异,这都是正常的。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应用。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但部分学生在应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应用。

2.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2.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三角板、直尺等教学工具,便于直观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测量楼高、电视塔高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到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成长。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房屋测量、道路设计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8章第2节《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函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学会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领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导入的真实性:本节课通过展示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房屋测量、道路设计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在学生解答问题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人教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师:尝试写出∠A 的三角函数。

生:∠A 的正弦值:sin A=∠A 所对的边斜边= ac∠A 的余弦值:cos A= ∠A 所邻的边斜边= bc∠A 的正切值:tan A=∠A 所对的边邻边= ab师:将 30°、45°、60°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填入下表:生:变式1-1 在Rt △ABC 中,∠C =90°,a = 30, b = 20,根据条件解直角三角形.变式1-2 在△ABC 中,∠C =90∘, AB =6, cosA =13,则AC 等于( )A .18B .2C .12D .118变式1-3在Rt △ABC 中,斜边AB 的长为m ,∠A =35°,则直角边BC 的长是( ) A .msin35° B .mcos35° C .m sin35°D .mcos35°变式1-4 如图,在Rt △ABC 中,∠C=90°,∠B=35° ,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变式1-5 如图,太阳光线与水平线成70°角,窗子高AB =2米, 要在窗子外面上方0.2米的点D 处安装水平遮阳板DC ,使光线不 能直接射入室内,则遮阳板DC 的长度至少是( ) A .2tan70°米 B .2sin70°米 C .2.2tan70°米 D .2.2cos70°米平线下方的叫做俯角。

指南或指北的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构成小于900的角,叫做方位角. 师:尝试说出A,B关于坐标原点O的位置?生:点A位于点O北偏东30°位置,点B位于点O南偏西45°位置[多媒体展示]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3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3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节主要包括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

但是,对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提高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缺乏一定的思路和方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通过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课件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直尺、三角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函数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1)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2)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包括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的定义等。

(3)通过示例,演示解直角三角形的具体步骤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2.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直角三角形中,共有三条边、三个角(六个元素),你能根据所学谈谈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在直角三角形中:1.三边之间关系:a 2+b 2=c 2(勾股定理)2.锐角之间关系:∠A +∠B =90°.3.边角之间关系正弦函数:sin A =∠A 的对边斜边余弦函数:cos A =∠A 的邻边斜边正切函数:tan A =∠A 的对边∠A 的邻边以上三点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熟知后运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提示学生思考总结(引问: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尝试总结回答,教师讲评汇总.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探究:在Rt △ABC 中,∠ACB =90°.(1)若∠A =35°,AB =10,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其他元素吗?(2)若AB =10,BC =5,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其他元素吗?(3)若∠A =35°,∠B =55°,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其他元素吗?(4)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几个元素就可以求出其他元素?(只探讨方法,不解出结果)归纳:1.在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只要知道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条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2.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3.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1)已知两条边;(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教学说明】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作简要讲评.2.学生思考回答,注意在解题过程中方法的多样性.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汇总归纳.4.学生理解归纳,重点在于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例1 已知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按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若a =36,∠B =30°,求∠A 的度数和边b 、c 的长;(2)若a =6 2,b =6 6,求∠A ,∠B 的度数和边c 的长.分析:(1)已知直角边和一个锐角,解直角三角形;(2)已知两条直角边,解直角三角形.解:(1)在Rt △ABC 中,∵∠B =30°,a =36,∴∠A =90°-∠B =60°,∵cos B =a c,即c =a cos B =3632=24 3,∴b =sin B ·c =12×24 3=12 3; (2)在Rt △ABC 中,∵a =6 2,b =6 6,∴tan A =a b =33,∴∠A =30°,∴∠B =60°,∴c =2a =12 2.方法总结:解直角三角形时应求出所有未知元素,解题时尽可能地选择包含所求元素与两个已知元素的关系式求解.例2 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 在FD 的延长线上,AB ∥CF ,∠F =∠ACB =90°,∠E =30°,∠A =45°,AC =12 2,试求CD 的长.分析:过点B 作BM ⊥FD 于点M ,求出BM 与CM 的长度,然后在△EFD 中可求出∠EDF =60°,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答即可.解:过点B 作BM ⊥FD 于点M ,在△ACB 中,∠ACB =90°,∠A =45°,AC =12 2,∴BC =AC =12 2.∵AB ∥CF ,∴BM =BC sin45°=12 2×22=12,CM =BM =12.在△EFD 中,∠F =90°,∠E =30°,∴∠EDF =60°,∴MD =BM tan60°=4 3,∴CD =CM-MD =12-4 3.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例3 如图,在△ABC 中,已知∠C =90°,sin A =37,D 为边AC 上一点,∠BDC =45°,DC =6.求△ABC 的面积.分析:首先利用正弦的定义设BC =3k ,AB =7k ,利用BC =CD =3k =6,求得k 值,从而求得AB 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C 的长,再进一步求解.解:∵∠C =90°,∴在Rt △ABC 中,sin A =BC AB =37,设BC =3k ,则AB =7k (k >0),在Rt △BCD 中,∵∠BCD =90°,∠BDC =45°,∴∠CBD =∠BDC =45°,∴BC =CD =3k =6,∴k =2,∴AB =14.在Rt △ABC 中,AC =AB 2-BC 2=142-62=410,∴S △ABC =12AC ·BC =12×410×6=1210.即△ABC 的面积是1210. 方法总结:若已知条件中有线段的比或可利用的三角函数,可设出一个辅助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教材P74练习.2.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随堂测评”内容.五、反思小结,梳理新知本节学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认识和收获?1.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基础).2.解直角三角形定义.3.解直角三角形方法(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梳理知识结构,结合实例归纳解法,明晰思路.六、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内容.2.教材P77习题28.2第1题.7C 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应用,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几何的兴趣,以及实践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及其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实际应用。

2.教学难点: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学法1.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8讲第2题,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2.学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课外阅读等方式探究知识点。

四、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定教学计划、备课,准备相关教学工具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准备笔记本和作业资料。

1. 导入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简单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如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性质等。

2.激发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兴趣,以适当的方式引入本次课的主题。

2. 学习过程(1)新课呈现1.结合教材,讲解直角三角形及其性质,重点讲解勾股定理以及计算斜边和两直角边之间的关系。

2.演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并重点讲解应用。

3.通过课外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析1.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解决。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尝试运用在课上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教师在学生解答后,现场指出解决问题的正确与否,鼓励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3. 总结1.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2.引导学生回顾课上的收获,思考哪些知识点还需要加强。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案例分析都能够让学生得到实际应用的训练,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较好,但少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困难,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帮助。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_7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_7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28.2.2 应用举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并会正确运用这些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验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用途。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知本节课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认识到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1、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2、难点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如何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间的关系求解。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

2.直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1)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角之间的关系:斜边的对边A A ∠=sin 斜边的邻边A A ∠=cos的邻边的对边A A A ∠∠=tan (二)新课讲授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

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注意:(1)仰角和俯角必须是视线与水平线所夹的角,而不是与铅垂线所夹的角;(2)仰角和俯角都是锐角。

例 2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 ,这栋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解:如图,α=30°,β=60°,AD =120.∵tan α=AD BD ,tan β=ADCD , ∴BD =AD ·tan α=120×tan 30°=120×33=403, CD =AD ·tan β=120×tan 60°=120×3=1203.∴BC =BD +CD =403+1203=1603≈277(m ).因此,这栋楼高约为277 m .(三)课堂练习(课本76页练习题1)建筑物BC 上有一旗杆AB,从与BC 相距40m 的D 处观测旗杆顶部A 的仰角为50°,观察旗杆底部B 的仰角为45°,求旗杆的高度(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九年级数学下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5.定期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3.挑战题:设置一些拓展性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完成以下任务: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总结三角函数的定义、公式及其应用。
2.强调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求解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
4.案例教学,突破难点: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运用三角函数求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实践操作,巩固提高: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梳理难点,并进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思考。
2.提高作业:选取两道具有实际背景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此类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题技巧。
3.拓展作业: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一道拓展性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索直角三角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
4.小组作业: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取一个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实际案例,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并将研究成果以报告的形式提交。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3.梳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很好,每个小组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例子。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总结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这些课堂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原理,能运用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知识,列出正确的方程并求解。
2.重点:理解并运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运用三角函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高度、计算角度等。
3.重点:培养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4.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需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在探索与实践中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及性质。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运用这些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教师结合具体例题,逐步展示解题步骤。
"假设我们要求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角度θ,我们可以根据正弦、余弦或正切函数的定义,列出相应的方程来求解。"
3.教师强调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解直角三角形时,4;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28.2节后的练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实际应用的题目,要求同学们认真思考,确保理解题意,并规范解答过程。

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能够根据给定角度和边长,计算出其他角度和边长。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进行求解。
3.能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高度、距离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测量和绘制直角三角形,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时,学生需要能够在脑中构建图形,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测量旗杆高度、计算物体斜面的倾角等,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传授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定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加深理解。
2.探索与发现: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式,自主发现勾股定理和解直角三角形的规律。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问题解决: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教学步骤:
-首先,简要回顾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勾股定理。
-然后,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如测量高度、距离等。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解释如何利用这些三角函数来计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角度和边长。
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8.2节《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各种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本数学知识,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引导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

2.准备教学PPT和其他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一个房屋的面积是50平方米,已知其中一个角是90度,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30度和60度,求房屋的长和宽。

”2.呈现(10分钟)呈现房屋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

让学生尝试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此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进行解决。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请各组代表分享自己组的问题和解决过程,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和评价。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课程设计 (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课程设计 (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课程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教材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8章三角形中的第2节——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本节课是在本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方法以及应用,包括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的概念等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如下:•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与判定;•勾股定理及其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应用。

其中,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其应用,涉及到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的解决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与判定方法;2.掌握勾股定理及其应用;3.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应用。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2.能够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1.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与判定方法;2.勾股定理的掌握及应用;3.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2.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策略1.理论讲解结合实例演示教学;2.学生合作探讨,交流思路;3.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引入1.列举实际生活中三角形的应用,并提出直角三角形在其中的重要作用;2.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及其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应用。

第二步:讲授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与判定方法;2.勾股定理及其应用;3.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应用。

第三步:锻炼1.讲解例题,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2.讲解课外拓展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去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第四步:总结1.总结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与判定方法;2.总结勾股定理及其应用;3.总结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应用。

第五步:作业1.完成课上练习;2.完成课后作业,并按时提交。

六、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练习;2.课后作业;3.小测验;4.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一、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
二、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仰角与俯角问题
(1)概念:仰角是向上看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俯角是向下看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2)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另当问题以一个实际问题的形式给出时,要善于读懂题意,把实际问题划归为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问题加以解决.
方位角与坡角问题
(1)坡度是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又叫做坡比,它是一个比值,反映了斜坡的陡峭程度,一般用i表示,常写成i=1:m的形式.
(2)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做坡角,坡度i与坡角α之间的关系为:i=h/l=tanα.
(3)在解决坡度的有关问题中,一般通过作高构成直角三角形,坡角即是一锐角,坡度实际就是一锐角的正切值,水平宽度或铅直高度都是直角边,实质也是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应用领域:①测量领域;①航空领域①航海领域:①工程领域等.
知识点一、解直角三角形
例1.如图,在Rt△ABC中,∠C=90°,D为BC上一点,AB=5,BD=1,tan B=.
(1)求AD的长;
(2)求sinα的值.
例2.如图,已知△ABC中,AB=BC=5,tan∠ABC=.(1)求边AC的长;
(2)设边B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B的交点为D,求的值.
【变式训练】
1.如图,在△ABC中,∠C=90°,AC=12,AB的垂直平分线EF交AC于点D,连接BD,若cos∠BDC=,则BC的长是()
A.10B.8C.4D.2
2.如图,在5×4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ABC的顶点都在这些小正方形的顶点上,则sin∠BAC的值为()
A.B.C.D.
知识点二、仰角与俯角、方位角与坡角问题
例3.如图,某地有甲、乙两栋建筑物,小明于乙楼楼顶A点处看甲楼楼底D点处的俯
角为45°,走到乙楼B点处看甲楼楼顶E点处的俯角为60°,已知AB=6m,DE=10m.求乙楼的高度AC的长.(参考数据:≈1.41,≈1.73,精确到0.1m.)
例4.某地为打造宜游环境,对旅游道路进行改造.如图是风景秀美的观景山,从山脚B到
山腰D沿斜坡已建成步行道,为方便游客登顶观景,欲从D到A修建电动扶梯,经测量,山高AC=154米,步行道BD=168米,∠DBC=30°,在D处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45°.求电动扶梯DA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例5.小明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本地的一座古塔进行了测量.如图,他在山坡坡脚P处
测得古塔顶端M的仰角为60°,沿山坡向上走25m到达D处,测得古塔顶端M的仰角为30°.已知山坡坡度i=3:4,即tanθ=,请你帮助小明计算古塔的高度ME.
(结果精确到0.1m,参考数据:≈1.732)
例6.如图,某学校体育场看台的顶端C到地面的垂直距离CD为2m,看台所在斜坡CM
的坡比i=1:3,在点C处测得旗杆顶点A的仰角为30°,在点M处测得旗杆顶点A的仰角为60°,且B,M,D三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求旗杆AB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参考数据:≈1.41,=1.73)
例7.如图,海中有一个小岛A,它周围8海里内有暗礁.渔船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
在B点测得小岛A在北偏东60°方向上,航行10海里到达C点,这时测得小岛A在北偏东30°方向上.如果渔船不改变航线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的危险?
【变式训练】
1.如图,一把梯子靠在垂直水平地面的墙上,梯子AB的长是3米.若梯子与地面的夹角
为α,则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BC为()
A.3sinα米B.3cosα米C.米D.米
2.如图,甲乙两楼相距30米,乙楼高度为36米,自甲楼顶A处看乙楼楼顶B处仰角为
30°,则甲楼高度为()
A.11米B.(36﹣15)米C.15米D.(36﹣10)米
3.小菁同学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测量路灯的高度.如图,已知她的目高AB为1.5米,她
先站在A处看路灯顶端O的仰角为35°,再往前走3米站在C处,看路灯顶端O的仰角为65°,则路灯顶端O到地面的距离约为(已知sin35°≈0.6,cos35°≈0.8,tan35°≈0.7,sin65°≈0.9,cos65°≈0.4,tan65°≈2.1)()
A.3.2米B.3.9米C.4.7米D.5.4米
【课后作业】
1.如图,A,B,C是3×1的正方形网格中的三个格点,则tan B的值为()A.B.C.D.
2.河堤横断面如图所示,AB=10米,tan∠BAC=,则AC的长是()米.A.5B.10C.15D.10
3.如图,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A看一栋楼顶部B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C的俯角为60°,热气球A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米,这栋楼的高度BC为()
A.160米B.(60+160)C.160米D.360米
4.如图,一艘船向东航行,上午8时到达A处,测得一灯塔B在船的北偏东30°方向,且距离船48海里;上午11时到达C处,测得灯塔在船的正北方向.则这艘船航行的速度为()A.24海里/时B.8海里/时C.24海里/时D.8海里/时
5.如图,在岷江的右岸边有一高楼AB,左岸边有一坡度i=1:2的山坡CF,点C与点B
在同一水平面上,CF与AB在同一平面内.某数学兴趣小组为了测量楼AB的高度,在坡底C处测得楼顶A的仰角为45°,然后沿坡面CF上行了20米到达点D处,此时在D处测得楼顶A的仰角为30°,
求楼AB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