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神话思维为例简析卡西尔的《人论》

合集下载

卡西尔和他的《人论》

卡西尔和他的《人论》

卡西尔和他的《人论》岳瀚【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36-39)【作者】岳瀚【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作为符号论美学创始人的恩斯特·卡西尔,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能创造和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并生活于一个与动物生活的自然世界不同的符号世界,即人类文化的世界。

各类表现人类文化现象的符号形式的生成,就是一部人类精神成长的史诗。

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表现出自己的本质力量,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些观点出自他的一部著作《人论》。

他在《人论》中将美学(艺术学)同哲学、文学、历史学、物理学、数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了嫁接,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意识。

通过综合和对比的手法体现美学(艺术学)的特质,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

不过,在《人论》中,表述不够清晰的地方也偶有出现。

此外,有些论断显得有些绝对化,稍有“欧洲中心主义”之嫌,这也是本书局限性所在。

德国有着良好的哲学和美学传统。

丢勒(Albrecht Drer,1471—1528)作为西欧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出世”,从某种维度上讲,开启了世界思想史的“德国时代”。

其后,出现了多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美学家,如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施勒格尔兄弟(A.W.Schlegel,1767—1845& F. Schlegel,1772—1829)、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84—1900)、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等。

《人论》读书报告

《人论》读书报告

《人论》读书报告卡西尔《人论》读书报告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此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什么”问题的探究上即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出现了危机,从而卡西尔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下篇就是注重于对人类用符号创造出的文化——宗教、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给我们的进一步展示。

纵观当代诸多哲学思想,卡西尔是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

在人类知识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的能力有限、科技尚不发达的时候,卡西尔已经开始根据新的眼光在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看待人。

从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到卡西尔指出认识自我是哲学最高的目标。

也正是这些先驱者的探讨,我们更加注重人的价值。

从希腊哲学家只关心宇宙到现在开始关心人生的意义。

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类生存的问题。

卡西尔在此书中还力图论证一个思想,就是:人只有在文化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他看来,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

卡西尔对人的诠释——人的劳作和人的本质具有一致性,人的创造性和人性的面貌具有共同性,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因此,它们内在地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

“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

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和人的本质,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我们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

人的突出的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

卡西尔的人论评析

卡西尔的人论评析

卡西尔的《人论》评析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他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训练,很快成为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汉堡大学教授、校长,在此期创立了他的“文化哲学”体系。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卡西尔愤然辞去汉堡大学校长职务,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后于1945年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席。

卡西尔一生著述丰富,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人论》一书是卡西尔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地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

书的前五章,卡西尔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第一章“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在概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之后,提出当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倒是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

在随后几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

在他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

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的。

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做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桔。

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区别构成了《人论》上篇的基本内容。

卡西尔在《人论》一开始就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

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对人的研究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人的关怀则是哲学家不可回避的责任。

对“人是什么”的追问远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 从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两个著名命题开始,把人对外部世界的追问转向了人自身,从此,对人的研究成为哲学的终极关怀。

通向文化之路—读卡西尔《人论》

通向文化之路—读卡西尔《人论》

通向文化之路————读卡西尔《人论》作者:王逸風出自:逸风时空,欢迎来访浏览/评论:722/0 日期:2006年4月2日 12:14 人之为何?这是一个人类有了语言之后就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远古的争论我们已难知晓,仅从现有的文字记载来看,历代哲学家对此问题的阐述各各不同。

苏格拉底把人看成是能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斯多葛派哲学家认为人既与自然和谐相一致,又在道德上独立于自然;宗教界则认为人应到上帝那里去了解自身;哥白尼的日心说诞生后,人被置于一个广大无边的空间之中,在这种空间中他的存在似乎处在一种孤独的尽头。

于是,关于人的本性的追问并没有给出一个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

困惑依然存在,于是,哲学的发展也就没有穷尽,将伴随人类的存在一直发展下去。

卡西尔的《人论》同样是这诸多答案中的一种。

他把人定义为一种符号的动物,认为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种条件。

正是在符号思维与符号活动的基础之上,人类通向文化之路。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

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论争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在《人论》的一开始,卡西尔这样写道。

正是在对自我的认识中,人走向理性,并能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

卡西尔回顾了哲学史上关于人的理解的经典回答,但他并不认为这个答案解决了全部问题。

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似乎不能用理性二字来简单地加以拘束。

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

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由此,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然则,作为符号动物的人,是否具有特异性呢?以此来定义,能否将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卡西尔认为,我们可以说动物具有实践的想象力和智慧,而只有人才发展了一种新的形式: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

卡西尔《人论》

卡西尔《人论》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符号化的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所在。

但要实现怎样的自我呢?这就涉及到认识自我的问题。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心也开始浮躁了。

我们还来不及认识自我就直接迈向了自我实现。

人生的道路已经被设计和规定,谁能在规定的道路中领先,谁就能实现自我。

人一生的路线被标示的十分明确,没有丝毫的悬念,竞争是激烈的,同时也是保守的。

谁想要超出被划定的圈,他人,社会是不会对他太宽容的。

机械式的运作让我们失去太多反思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现实行为与自我人格的分离,一些人失去自我认同感,最终走向崩溃和自我否定。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一直以来,哲学担当着认识自我的重任,并将其作为探究的最高目标。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类的知识最初只涉及外部世界,而人对环境进行的某种心理适应行为可以看作是人的理智生活的萌芽。

从人类意识最初萌芽时起,人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补充着外向观察。

换句话说,即人对内在心灵的认识伴随并补充着人对外部物理世界的认识。

这种先外而内,由内补外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希腊哲学最初阶段看上去只关心物理宇宙,直到赫拉克利特才开始思考人类学,他说:“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

”至苏格拉底,人类哲学趋于成熟。

苏格拉底关心的唯一问题是人是什么。

他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有关人的定义,他用迂回的、否定的回答来给我们以启示。

他提供给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新方法:对话,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人被宣称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审视他的存在状况的存在物。

我们可以概括的说: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马可奥勒留认为人的本性在于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灵魂的内在态度可以具体为人的判断精神,因为人的判断力是自由、自主、自足的。

“宇宙——变动不居,生活——作出判断。

”判断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力量。

浅析卡西尔对人的思考——卡西尔《人论》解读

浅析卡西尔对人的思考——卡西尔《人论》解读

浅析卡西尔对人的思考——卡西尔《人论》解读在二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各种理论异彩纷呈。

哲学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如此感兴趣呢?因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

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很多哲学家,包括被西方学术界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 ,1874~1945)也一直关注“人的本质”问题。

其晚年提出了“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任何一个思想家,特别是哲学家的文本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

为更好地运用解释学的方法解读卡西尔符号人性论,就需重回他的时代背景。

一、符号人性论是卡西尔文化哲学中的观点《人论》(1944年在美国发表,1985年在国内首次出版发行)这本书不是系统论述卡西尔文化哲学思想的著作,但却是理解符号人性论的关键著作。

他写作《人论》的目的之一是“在于使读者认识到,本书中所讨论的一切课题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课题。

它们是通向一个共同中心的不同道路——并且按照我的看法,发展并规定这个中心,正是一种文化哲学的任务。

”《人论》是卡西尔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地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但其中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关于人性的观点。

《人论》全书共12章,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的前五章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第一章在追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理论之后,提出了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还是没有真正解决,就陷入了一种“思想的无政府主义”状态,产生了“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于是卡西尔借机提出了关于人的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即“符号哲学”。

在下篇中,卡西尔从这个定义出发,对各种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文化现象进行全面的探索,简述了“符号哲学”的思想。

浅谈卡希尔《人论》

浅谈卡希尔《人论》

浅谈卡希尔《人论》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曾被誉为是“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人论》,是卡西尔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最足以反映卡西尔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作者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他人类文化哲学的整个体系。

顾名思义,《人论》就是研究和探讨“人的问题”的。

在书的上篇(前五章),卡希尔集中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一哲学论题。

通过对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的概括和梳理,卡希尔指出,尽管近代以来科学昌盛、技术发展,但人类在对于自己本质的思考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而是陷入了更加深刻的危机当中。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斯多葛派,无论是行为主义、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在“全面了解人的本性”这个问题上都显得不够充分。

一方面,这些理论从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出发,把自己的理论变成了一张“普罗克拉斯蒂”的铁床,一切实验材料都被迫去适应它,这就含有了明显的武断性。

而另一方面,随着学科的进步和实验工具的改善,个人因素的盛行和公认权威的缺失也模糊了研究的指向,无政府状态的思想让现代关于人的理论迷失了它的理智中心,特别是新的宇宙学说的提出让人的中心地位备受冲击。

但这些思想家们的努力并非毫无意义,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卡西尔试图为这些理论、经验形成一个中心指向,从而对人的问题做一个本质上的回归,他指出:“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

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我们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

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

【免费下载】卡西尔人论

【免费下载】卡西尔人论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符号化的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所在。

但要实现怎样的自我呢?这就涉及到认识自我的问题。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心也开始浮躁了。

我们还来不及认识自我就直接迈向了自我实现。

人生的道路已经被设计和规定,谁能在规定的道路中领先,谁就能实现自我。

人一生的路线被标示的十分明确,没有丝毫的悬念,竞争是激烈的,同时也是保守的。

谁想要超出被划定的圈,他人,社会是不会对他太宽容的。

机械式的运作让我们失去太多反思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现实行为与自我人格的分离,一些人失去自我认同感,最终走向崩溃和自我否定。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一直以来,哲学担当着认识自我的重任,并将其作为探究的最高目标。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类的知识最初只涉及外部世界,而人对环境进行的某种心理适应行为可以看作是人的理智生活的萌芽。

从人类意识最初萌芽时起,人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补充着外向观察。

换句话说,即人对内在心灵的认识伴随并补充着人对外部物理世界的认识。

这种先外而内,由内补外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希腊哲学最初阶段看上去只关心物理宇宙,直到赫拉克利特才开始思考人类学,他说:“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

”至苏格拉底,人类哲学趋于成熟。

苏格拉底关心的唯一问题是人是什么。

他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有关人的定义,他用迂回的、否定的回答来给我们以启示。

他提供给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新方法:对话,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人被宣称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审视他的存在状况的存在物。

我们可以概括的说: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马可奥勒留认为人的本性在于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灵魂的内在态度可以具体为人的判断精神,因为人的判断力是自由、自主、自足的。

“宇宙——变动不居,生活——作出判断。

”判断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力量。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符号化的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所在。

但要实现怎样的自我呢?这就涉及到认识自我的问题。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心也开始浮躁了。

我们还来不及认识自我就直接迈向了自我实现。

人生的道路已经被设计和规定,谁能在规定的道路中领先,谁就能实现自我。

人一生的路线被标示的十分明确,没有丝毫的悬念,竞争是激烈的,同时也是保守的。

谁想要超出被划定的圈,他人,社会是不会对他太宽容的。

机械式的运作让我们失去太多反思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现实行为与自我人格的分离,一些人失去自我认同感,最终走向崩溃和自我否定。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一直以来,哲学担当着认识自我的重任,并将其作为探究的最高目标。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类的知识最初只涉及外部世界,而人对环境进行的某种心理适应行为可以看作是人的理智生活的萌芽。

从人类意识最初萌芽时起,人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补充着外向观察。

换句话说,即人对内在心灵的认识伴随并补充着人对外部物理世界的认识。

这种先外而内,由内补外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希腊哲学最初阶段看上去只关心物理宇宙,直到赫拉克利特才开始思考人类学,他说:“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

”至苏格拉底,人类哲学趋于成熟。

苏格拉底关心的唯一问题是人是什么。

他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有关人的定义,他用迂回的、否定的回答来给我们以启示。

他提供给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新方法:对话,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人被宣称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审视他的存在状况的存在物。

我们可以概括的说: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马可奥勒留认为人的本性在于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灵魂的内在态度可以具体为人的判断精神,因为人的判断力是自由、自主、自足的。

“宇宙——变动不居,生活——作出判断。

”判断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力量。

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探析

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探析

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探析在《人论》一书中,卡西尔在总结了西方历史上关于人的各种理论后,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

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特性在于劳作,即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

在卡西尔看来,符号的各种形式——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历史、科学等既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又彰显了人性的不同方面,而且所有形式都指向人性的解放。

尽管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有所不足,但其对人类文化哲学的发展仍有着独特的贡献。

标签:卡西尔;人;人学;符号恩斯特·卡西尔是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且著述甚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他晚期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品——《人论》。

在《人论》一书中,卡西尔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了西方两千多年以来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理论,认为应当对人的古典定义进行修正,进而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的本性的理解,即人是符号的动物。

他认为这种定义与以往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功能意义上来解释人的本性。

同时,卡西尔强调,人的标志性特征在于,人利用符号创造文化,即“人的劳作”,并由此形成了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活动领域,这些人类活动均彰显了人性的不同方面。

一、人类自我认识的探索卡西尔开篇即指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1]3从古希腊起,自我认识的探索和争论就始终是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做出了各异的回答。

1.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第一个答案,也是经典答案。

卡西尔援引苏格拉底《申辩篇》中的论述,并指出:“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1]11正是在这种对自我及处境不断查问和审视的活动中,人成为一个知识和道德的主体。

在古希腊阶段,审视和批判的理性能力成为人类生活的价值,理性被奉为最高力量。

可以说,这一阶段哲人的基本主张是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2.人是宗教的依附物在中世纪时期,理性的力量式微。

《人论》读书笔记

《人论》读书笔记

《人论》读书笔记《人论》读书笔记《人论》是作者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地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但其中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观点。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人论》读书笔记1卡西尔的《人论》一书,是一本研究人的问题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人类文化哲学体系。

指出了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从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书中引古论今,其睿智的语言、精深的文化及精辟的阐述都能让读者深刻的感受到这位西方哲学大家的魅力。

在沉浸于其独特而又富有哲理的文字的同时,又引发了笔者相关的思考:1、人性之说。

柏拉图有言:人的本性是以大写字母写在国家的本性上的,这是从人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去研究人。

但是,政治生活并不就是公共的人类存在的唯一的形式。

在人类历史中,国家的现有形式乃是文明进程中的一个较晚的产物,无论国家怎样重要,它都不可能表达或囊括人的所有其它活动。

由此,引发了更广阔的关于“人是什么”的探索。

卡西尔从人类文化的角度给人下定义:与其说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不如说“人是文化的动物”(政治也只不过是文化的一种组织形式而已)。

在他看来,人的本性,并非仅仅如柏拉图所说是以大写字母印在国家的本性上,毋宁说人的本性是以大写字母印在文化的本性上的。

追溯千百年来,人类几乎从未停止过对人性问题的探索。

人性是什么?对此问题,古今中外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回答,如主导人性善的有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孔子思想的后继人孟子则进一步论述为人性就是人所特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据此推出的“人之初,性本善”;主导性恶的荀子(儒家另一重要继承人)却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告子又说:“性犹揣水也,决诸东则东流,决诸西则西流,人性之分于善与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是主张人性中性。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阅读笔记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阅读笔记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阅读笔记恩斯特·卡西尔简介:1、卡西尔1874年7月28日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的布累斯劳即今日波兰的弗芬茨瓦夫一个犹太富商的家庭。

2、1842年--1918年受业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首领海尔曼·柯亨。

3、1919年起,卡西尔任汉堡大学哲学教授。

4、1930年起任汉堡大学校长。

在汉堡时期,卡西尔逐渐创立了他自己的所谓“文化哲学体系”。

5、1933年辞去汉堡大学校长职务,离开德国,开始了他的12年流亡生活,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6、他先赴英国,任教于牛津大学全灵学院。

7、1935年9月,接受瑞典哥德堡大学的聘请担任该校哲学教授,在那里一直待了6年。

8、1941年夏季,卡西尔赴美国,就任耶鲁大学访问教授。

9、1944年秋转赴纽约就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

10、1945年4月13日,卡西尔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回答学生提问时猝然而亡。

终年71岁。

卡西尔一生著述多达一百二十余种,研究的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对语言哲学的研究使他成为二十世纪这一领域的重要前驱者之一,并受到现代西方各派语言哲学的普遍重视;而在美学方面,人们一般都把他看成是三十年代以后西方兴起的所谓符号美学运动的“开路先锋”。

卡西尔的这个“文化哲学体系”,在他煌煌三大卷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得到了系统的论述和详尽的阐发。

而《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一书,是最足以反映卡西尔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它是卡西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也正因为如此,该书是卡西尔著作中被译成外文文种最多、流传最广、影响甚大的一本。

《人论》自然是研究所谓“人的问题”的。

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是回答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其中第一章概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在最后指出,当代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但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

卡西尔及其《人论》

卡西尔及其《人论》

卡西尔及其《人论》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曾被誉为“当代哲学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

《人论》是卡西尔1944年的一部重要作品,是最足以反映卡西尔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它是卡西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正因为如此,该书是卡西尔著作中被译成外文文种最多、流传最广、影响甚大的一本。

《人论》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是在探讨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哲学史上的许多著名哲学家都费尽了心思。

卡西尔指出,“划分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思想的标志恰恰是在人的问题上。

”他还用了柏拉图在一篇对话中描写的苏格拉底与其学生的一则谈话来说明。

苏格拉底和学生两人一起散步到了雅典城门之外,苏格拉底忽然赞赏起这个地方的美丽,他的学生诧异地问:“你从未出过城门吗?”苏格拉底的回答颇有意味:“确实如此,我亲爱的朋友,我希望你知道了其中的缘故后会谅解我。

因为我是一个好学的人,而田园草木不能让我学得什么,能让我学得一些东西的是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民。

”苏格拉底在谈话中有意地采取了一种兜圈子的方法,他要说明的真正意图是:我们绝不可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的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

前苏格拉底哲学中所使用的那种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在这里是不充分的。

卡西尔因此概括苏格拉底对于“人是什么”的答案是:“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存在于人不断对自身的审视。

[2]除去苏格拉底外,还有一个影响深远的观点,那就是基督教的理论。

基督教思想与希腊哲学包括苏格拉底哲学最大的不同即在于对理性的否定。

奥古斯丁认为,在耶稣基督降生以前的所有哲学都有一个根本错误的倾向,并且受同一异端的影响,这就是理性的力量被捧为人的最高力量。

他认为,理性本身是世界上最成问题、最含混不清的东西之一,它不可能向我们指示通向澄明、真理和智慧的道路。

“对奥古斯丁来说,理性的本性并不是单纯的和唯一的,而毋宁是双重的和分裂的。

形而上学与生活世界——以卡西尔《人论》为中心

形而上学与生活世界——以卡西尔《人论》为中心

冷是事物 的本原及其生成变化 的原 因”1都体现出了朴素 1 1 4 6
自然 的本体论特征。 随着西罗 马帝 国的灭亡 , 隶制的衰落 , 奴 教会的盛行 , 哲学 逐渐与神学结合 ,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对 上帝本体
的探求和论证 代替 了希腊 自然哲学本体 论 的研 究 ,他 们 “ 图从哲学上逻辑地思辨地证明上帝 的存在 。”2 由于 试 [2 1 1 2 受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的影 响 , 院哲学认 为上帝创造 经 和决定一切 ,上帝是最 高的超验 的实 体 , “ 而整个 体系则是
研究 人的存在 、 注重人的活动 、 揭示人 的秘 密等方 面 , 传统 的形 而上学的研究法则 和研究方式 已然 不再适用 , 必然 它 会被 排除 在现代形 而上学 的研 究领 域之外 ,朝 向事物 自 身 、 本身 以及生活 世界的探究 已是 必然趋 势 , 代形而 人 现 上学 必将 从纯粹 虚幻的理性王 国而转 朝 向具 体现 实 的生 活世界进行研究 和探索 。
“ 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 自然的秘密那是根本不可能 的。” 将 自然和人分开 ,是决不可能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p
被人随意改造支配 的观点。近代哲学将 上帝 的本体论转为
理性 的本 体论 , 以理性取 代了万能的上帝 , 全忽视 了人 完
的存在 、 活动及价值 , 了现 的实用 主义 、 存在 主义 、 生命哲学 等
人本主义思潮 ,以及实证主义历史主义等科学主义思潮 ,
【 摘
要 】现代形 而上 学的研 究对 象从抽 象思辨 的精神世界 朝向事物本 身, 面向人的本真存在 , 转而朝 向
具体而现 实的生活世界 。现代形而上学运用主客体协调一致 的具有人 文精神 的思维形式作为研究方式 , 弃了 摒

卡西尔神话思维的研究

卡西尔神话思维的研究
虽然因果关系看起来和神话结构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神话是满足于想象所发生一切的单一的过程。但是,在神话思维中一切看起来是“偶然”的事件实际上都是必然的,这才是神话思维因果关系的本质。就像希腊神话中每个人从出生起,他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了,如果人们对自己的命运进行反抗的结果就是悲剧的诞生。世界上每一件事物的都是神的活动造成的,是神自己想这样子做的。因此,在神话中,整体和个别这两者是一样的。因此,在神话中,客体就是等于神话主体本身,也是一定真实的“实体”,而这种“实体”是指神或者是其他神秘的东西。
虽然卡西尔认为神话思维不是抽象思维,但不是说神话思维是没有逻辑思维的。神话思维与经验—科学二者不同之处是二者的样式,而且卡西尔还认为神话思维与现代理性思维在性质上是有相似之处的。与经验主义一样,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对神话思维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见,因果关系是神话成为一种思维形式的关键,与经验主义相比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而经验主义对于知识的起源这一问题并没有进行探讨,这一问题对于神话意识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神话思维的客体
卡西尔通过对传统经验主义思维进行批评,为神话作为一种思维形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就神话本身来看,神话也是一种知识种类。神话和经验主义一样,是可以对它进行探究的。事实上,传统经验主义哲学中所用的主客体的概念、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和因果关系等,这些概念神话是同样适用的,这二者的区别在于运用的方式不一样。
例如,卡西尔在对神话意识进行探讨时把神话看作是绝对客观的,存在于一个纯粹形式的客观世界里,在这个方面跟经验主义没有什么差别。因此,神话是统一的,没有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区别——部分是整体,整体也是部分,这样就不会因为重视整体而造成忽视个性的存在。卡西尔从礼仪、名称和偶像巫术来说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例如,偶像巫术是指在偶像身上所发生的事也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由此可以知道,神话思维对个体设定与经验主义不一样。在神话中,个体不需要遵循普遍定律,它只可以“服从于印象自身和其短暂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现象都处于一种单一的水准,没有知觉的等级差别,同样也没有形成对照的客观必然性的等级。所以,神话思维不是抽象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

由神话思维研究看原始思维研究的新思路——评恩斯特·卡西尔的《神话思维》

由神话思维研究看原始思维研究的新思路——评恩斯特·卡西尔的《神话思维》
然 主 义的术 语去解 释神话 几乎 同样 片 面。 神话表 述 了人
类精神的最初取 向 、 人类意识 的一种独立建构 , 如同知 识、 道德和艺术一样 , 神话 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 自足的 世界, 它可 以不 由外在 的价值 标 准和实在 来衡量 , 而必 须依据它 自己固有的结构规律去把握。神话并非活跃在 一个纯粹虚构或捏造的世界 , 而是有它 自己的必然模式。 他认为 : “ 一旦我们考虑到文化生存的基本形式起源 于神话意识,神话在这个整体中以及对这个整体的重要 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这些形式都不是始于独立的存在 , 也 没有 明确规定 自己的原则 , 相反 , 在发韧之时 , 它们 每一 个都掩映于某种神话形式。几乎没有任何客观精神的领 域 不能被证 明曾经有过这种与神话 的融合 、具 体 的统 一。 "pp为了说明他的这一论点 , 他指出:“ 一切科学的实际 起点 , 即科学由之出发的直接性 , 与其说是在感觉领域 ,
了给他 的整 个文化哲 学奠 定 基础 。
正 因 为如此 , 西尔所使用 的“ 卡 神话思维 ” 一概 这 念, 就不仅仅适用 于神话现象 , 同时也 包括史前 时期一 切 意识现象在 内 , 如玛纳 、 信仰 、 图腾崇拜 、 术 、 巫 禁忌 等 。他对神话思维这个课题的研究 , 实际上是对史前人 类 思维特点的研究 。 在《 神话思维》 的前言部分 , 卡西尔通过周密的论证 首先使神话脱离了心理学的束缚 , 赋予了神话研究独立 的地 位。 他认 为用纯社会学的术语去解 释神话 与用纯 自
科学 长久 以来就保 留着原始神话 的传 统 ,只是赋予它另 一种形 式 而已。在神话与逻 辑之间 尚未划定严格鲜明的界线 , 在神话 与历 史之间也 找不 出明确的逻辑 分界 ,所 有历 史思考 , 都必定渗透着神话 因素 。 他 强调 整个 物 质 世 界掩 蔽 在神话 思 维 和神话 幻 相 之 中。早在世界 呈现 为经验 物 整体 和经验属性集合体 的意识之 前, 它就表现为神秘力量和效果的复合体 。神 话 的意 义远不只充作 材料 ,它被认为 是人类认识 世界 方式 的一种 特定 的功 能 。 话 也 是具 有 客观性 的 。 神 因为 人 类 最 早 的意识 是 一 种 依 其 本 性 的在 其 内部包含 与 神 关联的意识 , 而适用 于逻辑 的东西 , 同样适用于人类 也 精 神 的所 有独立形式 和 原初 功 能 。 在《 神话思维》 一书中, 力图分析科学思维与神话 他 思维之间的关系。他找到了这 两种思维的共通性 , 也讨 论了这两种思维不可回避的差异 , 以及神话思维的迥异之 处。他是从量、 以及相似性范畴这几个方面来探讨的。 质、 首先 , 卡西尔把这两种思维作了一下 比较 。 他指 出如同科 学 的认 识 活 动追求 规律 的等级性 、 原因与结果的系统性 、 上下序列一样 , 神话也力求力量 和神的等级关系 , 不过 , 神话世界这一直观的整体表现 出与概 念 整体极 不 相 同 的特 征 : 这 里 没 有 由规 律所 决 定 的世 界 的观念 性 、 系性 形 式 构 成 的 客观世 界 , 关 而是 所有实在 都被溶解 转 化为具体 的 、联 合一致 的形 象世 界。可 以说 , 神话思维缺乏对纯观念的或纯符号的东西 的理 解 。神 话直 观 最 后使 它 所 结合 的任何 因 素达 到符

《人论》读书报告

《人论》读书报告

卡西尔《人论》读书报告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此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什么”问题的探究上即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出现了危机,从而卡西尔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下篇就是注重于对人类用符号创造出的文化——宗教、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给我们的进一步展示。

纵观当代诸多哲学思想,卡西尔是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

在人类知识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的能力有限、科技尚不发达的时候,卡西尔已经开始根据新的眼光在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看待人。

从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到卡西尔指出认识自我是哲学最高的目标。

也正是这些先驱者的探讨,我们更加注重人的价值。

从希腊哲学家只关心宇宙到现在开始关心人生的意义。

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类生存的问题。

卡西尔在此书中还力图论证一个思想,就是:人只有在文化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他看来,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

卡西尔对人的诠释——人的劳作和人的本质具有一致性,人的创造性和人性的面貌具有共同性,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因此,它们内在地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

“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

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和人的本质,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我们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

人的突出的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

从卡西尔《人论》中探寻现代教育的本质

从卡西尔《人论》中探寻现代教育的本质

从卡西尔《人论》中探寻现代教育的本质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创立的文化哲学体系闻名于世,他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人的本质问题,主要著作《人论》包含了其核心思想内容。

卡西尔在书中从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等各种文化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讨论了人是什么和人与文化这两个问题,其对于我们认识人的本质是什么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一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当代教育的本质这一现实而又深刻的命题,从而正确把握我们教育中的核心方向和教育目的,这对于一位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的。

一、《人论》之分析和解读《人论》这本书是卡西尔写于1944年的,这一阶段也是其生命的晚年时候,其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有助于他对人生的思考更为成熟和深刻,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其带来的巨大心灵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二战期间,人们的生命显得那样的脆弱,家园倾于一旦,生命毁于瞬间,在这些让人痛心的背后则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为了所谓的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的侵略和保卫战争,然而带来的后果对世界人民来说却是惨痛的,成千上万的人民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生命,人们的生命就这样任遭践踏,人们的安全感就这样瞬间崩溃,人们生存的权利则就这样任意的被夺去,历史的教训在警斥着人类:到底人活着为了什么?为了那带着鲜血的利益吗?人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人的本性在哪里?什么是人应该追求的?带着这些深刻的问题卡西尔看到了政治给人带来的惨痛教训,经济利益给人带来的毁灭打击,军事利益给人带来的灭顶之灾,于是他不禁要问:人活着到底是一种什么身份?为什么人的生命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又有什么可以来体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永恒性呢?卡西尔在他的著作《人论》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他指出,人的本质既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动物的定义,因为这样的定义是单纯的;也不是以经济利益为根本基础的权力意志的象征,更不是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的载体,人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文化,一种符号象征,一种可以创造新的文化的符号和载体。

恩斯特_卡西尔_人论_探析_以教育学的视角

恩斯特_卡西尔_人论_探析_以教育学的视角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探析———以教育学的视角蒋春洋(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是一部杰出的哲学著作,蕴含着作者对人类和文化的思考,这对于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从教育学的视角研读此书,从人的本质、符号的意义与教育论、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三方面来探讨它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人论》;符号哲学;方法论;教育论;文化[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0)04-0152-03[收稿日期]2010-03-30[基金项目]沈阳市社科联立项课题(SYSK-2010-03-10)[作者简介]蒋春洋(1979-),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是20世纪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最重要的、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所研究的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并创建了自己的“文化哲学体系”。

他的代表作《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是一部杰出的哲学著作,是“一本涉及心理学、本体论、认识论的问题,并且包含着论述神话和宗教、语言与艺术、科学与历史学的篇章的书”[1]。

卡西尔在书中从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各种文化现象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回答了“人是什么”与“人与文化”这两个深奥的问题,为我们认识人和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人是创造性的存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不管他们是“儿童”还是“成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他们是什么民族,总之都是“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过程也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

人的问题既是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又是教育学在其本身建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

因此,无论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活动,其逻辑起点都应该是认识人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神话思维为例简析卡西尔的《人论》
德国当代哲学家卡西尔的《人论》是他文化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卡西尔在这部著作中全面的阐述了自己的人类文化哲学体系,从神话、宗教、语言等方面对人的“符号”本质作出了探索。

本文以卡西尔《人论》为蓝本,试图从卡西尔的理论渊源着手,以神话思维为例,探析卡西尔认为的符号的本质。

标签:卡西尔人论符号神话思维
一、卡西尔的理论渊源与思想根基
1.理论渊源
历史主义强调人类行为是有意识的活动。

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由心灵创造的,所以不能认为是有规律的机械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明确的个性,因此不能用普遍的原则来理解或者判断历史现象。

在历史主义的影响下,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了阐释学理论。

阐释学到现代发生了转变,不再是方法论上的阐释学,而是本体论上的阐释学了。

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是这种转换的方法论前提。

胡塞尔对其现象学核心理论——意向性理论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

他认为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表达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表达的内容就是意义。

但他将主体看作是一切客体的基础,认为存在只是意识到了的存在。

卡西尔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将阐释学与现象学统一起来,并对之进行了超越。

一方面,他认为人的经验、知识不限于科学体系,而是包括了一切人类文化形态。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蕴涵着一种历史的观念。

另一方面,卡西尔的文化哲学在方法论上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阐释学。

2.思想根基
卡西尔是新康德主义者。

与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对理性自身能力进行追问不同的是,卡西尔把神话、语言、艺术、宗教等都囊括在了人类的精神形式之中。

卡西尔早年师承的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柯亨认为,考察人的认识,不能从认识的感觉开端去考察,而应该在认识的最高结果——人所得到的知识中去考察。

卡西尔也深受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影响。

此派以论述社会历史问题为重点,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太过于普遍性与绝对化,不适用与历史科学。

突出了社会历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方法。

在卡西尔看来,要理解人类全部的文化行为,就必须指出人与动物在进行活
动上最根本的区别——人的活动是带有符号性质的。

人是符号的动物。

二、人是符号的动物
卡西尔从符号的角度来考察,他认为在一般意义上,符号是人所创造的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

所以他在其《人论》中给出的答案是——人是使用和创造符号的动物;人性的内涵是一种“劳作”,即创造文化符号的活动。

他认为,符号是人所创造的用来指称对象的存在,它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现象手段。

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思维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并且接受的形式。

因而可以说符号是对象的观念性德存在,也是对意义进行解释和交流必不可少的存在。

其次,卡西尔认为,人性是一种“劳作”。

是一种自觉创造各种文化符号形式的活动。

他在《人论》里谈道,“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work)。


如果把人性看作一个圆周,各种文化符号形式看作圆周的各个扇面,那么,它们就是以“劳作”即“人类的创造活动”为圆心,共同组成文化这个圆周整体。

因此,“如果‘人性’这个词意谓着任何什么东西的话,那么它就意谓着:尽管在它的各种形式中存在着差别和对立,然而这些形式都是在向着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这个“共同目标”就是人的“劳作”和“创造”。

在卡西尔看来,所有的追寻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找出这个共同目标和各种文化形式的统一之所在。

三、神话作为扇形的一面
卡西尔认为,正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

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

”而每一个扇面恰恰就是卡西尔人性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符号”形式。

其中,神话作为扇形的一面,有其独特的影响力。

1.神话思维的特征
在卡西尔的整个符号形式哲学中,神话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凡是要探讨人类的文化都必须追溯到神话。

关于神话,卡西尔所说的并不是作为神话故事的神话,他把神话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但是这种所谓的思维方式并不像逻辑思维那样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去认识世界,它认识世界用的是完全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是直觉。

所以说与其说神话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还不如说它是原始民族感觉和体验的方式。

因为他们只对最强烈和最直接的印象才会有反应,这就造成了神话思维的直觉性。

在神话思维看来,所有对立的东西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神话思维并不对生和死作严格的界定。

对于死亡的发生,它从来没有像逻辑思维那样认为是身体机
能的衰退,也不认为死亡是必然发生的自然现象。

神话思维总是把死亡归结为看不见的神秘力量所导致,在这种思维方式中不存在必然要死亡的观念。

从神话思维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坚定而顽强地否定死亡。

这是神话思维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2.神话思维如何存在
卡西尔认为,原始思维的人类精神也有先验的基础。

时间、空间的深刻内涵,无疑是神话感性的先验形式,而数无疑就是神话知性的先验形式。

他由此证明了,这些被理性过滤掉的人类精神,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有意义的,合法的。

关于神话,我们不可能去追溯神在各个部族中出现和发展的历史,因为这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重建关于神话观念的历史。

我们研究神话思维,是因为集体表象对原始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原始民族通过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敬畏获得集体表象,同时集体表象原始民族获得认识的方式。

这种方式已经烙印在了我们身上,是无法抛弃的。

因此,可以说神话思维与逻辑思维并行不悖,构成了扇形重要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德]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德] 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3][德] 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杨建坡:西方哲学符号思想的发展——兼论卡西尔的符号学思想,载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4月,第2期。

作者简介:罗昕婷(1990-),女,四川成都市人,工作单位:四川大学,职务: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