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材 理解教材 创造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教材 理解教材 创造教材
教材是个例子,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理解得深,思考得透,教材才能把握得好.笔者认为,对教材的解析有三个层:尊重、理解和创造.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下面谈谈如何对数学教材的把握,不妥之处,期盼指正.
1 尊重教材
尊重教材,必须要“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案例1 为什么找不出更多的“函数关系”?
一次说课,课题是《函数》(第1课时),即函数的概念课.为了了解教师对教材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说课完毕,每位选手须回答一个来自教材的问题:如图1,水滴激起的波纹可
以看成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圆,它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半径的确
定而确定(苏教版八(上)第141页).请你在这里例子中,请你用数学语言举出
更多(3个或3个以上)的函数关系.
说课的教师给出答案“它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周长随着半径
的变化而变化”……
也有教师回答出“它的面积随着周长的变化而变化”,接下来便“卡”住.
原因何在,忽略了变化过程中的“时间”变量,从时间、半径、周长、面积四个变量中可以找出多个函数关系.
“如果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并且对于x 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y 就是x 的函数,x 就叫做自变量.”这是初中数学教材中函数的概念.
本例中,对于“变量”的认定,教师们普遍较为狭隘,仅局限于“半径、周长、面积”等“纯数学”的认定,忽略了整个变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时间”变量.其实,还有忽略的变量还有:水滴的大小、声音的响度等等.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其危害性极其严重.没有准确理解数学概念,无法深入学习数学,提高解题水平便是空谈.因此,准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尊重教材的基本前提.
案例2 为什么不需要“去分母”?
议一议:如何解方程x -20.2 -x +10.5
=3?①(苏教版七(上)第99页) 该“议一议”是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各种题型出现之后.其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什么?笔者揣摩,这是让学生体会等量变形的过程?还是领悟化归的思想方法?
如果延续教材常规的思路教学: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0.2×0.5,得到0.5(x -2)-0.2(x +1)=3×0.2×0.5②.
去分母,计算较烦.将小数化为分数,得12(x -2)-15(x +1)=3×12×15
③. 此时,直接去括号显然不如去分母来得简洁.方程两边同乘以10,得5(x -2)-2(x +1)=3④.至此,可去括号解之即可.
如果我们关注④式的出现,这个教学设计早已“预谋”:
请问,省略第②、③两步,直接由第①步到第④步吗?
部分学生在观察之后,立即顿悟:10.2就是5,10.5
就是2……
原来本题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释也可(在图1
这里补充说明,有的方程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不一定将分母恰好化为1).
因此,本题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进一步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通法,在通法的基础上派生出“特法”. 一味强调通法,可能会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过于追求特法,忽略了教材的内涵;先通法后特法的教学,才是真正理解了学生、理解了教材.
笔者认为,教学离不开教材,“尊重教材”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2 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笔者认为,开发习题资源是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的重要方面.习题在数学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如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习题资源,开发习题的育人价值是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习题蕴含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
案例3 仅限于“路程”去寻找等量关系?
一队学生从学校步行到博物馆,他们以5 km/h 前进,24min 后,一名教师骑自行车以15km/h 的速度按原路追赶学生队伍,这名教师从出发到途中与学生队伍回合用了多少时间?(苏教版七(上)第106页)
常见的分析是根据“路程相等”:“该教师出发前,学生已经步行5×2460
km .若设教师从出发到途中与学生队伍回合用了x 小时,则教师行了15x km ;同时,学生步行5x km .画出线形示意图,根据“路程相等”
列出方程5×2460
+5x =15x .” 如果实际教学到此,那么教师对“数量关系分析”止于浅层次,没有理解教材意图: “突出解决问题的
策略”.根据“时间相等”分析:“若教师从出发到途中与学生队伍会合时,学生行了x km ,则学生用了x 5
h ;同时,学生用了560245⨯+x h .画出线形示意图,根据“时间相等”很快列出方程
5
560245x x =⨯+.” 事实上,有这样的教学构想的现象不多,以致学生对 “等量关系”的理解在浅层次徘徊.为了考查对问题解决中等量关系的寻找,我们在考试评价中有所体现.
这是七年级期末县调研测试最后一题:
某地自然灾害造成电路断电,该地供电局组织电工进行紧急抢修.供电局距离抢修工地15千米.抢修车装载着所需材料先从供电局出发,15分钟后,电工乘吉普车从同一地点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抢修工地.已知吉普车速度是抢修车速度的1.5倍,求这两种车的速度.
命题组有意“规定”:设抢修车的速度为x 千米/时,则吉普车的速度为1.5x 千米/时.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
从班级答卷中情况看,正确者不超过四分之一,在预想范围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解答习题本身并不是目的.学生一旦开始解题,他就接受着一种思想的训练,从技能、思维、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塑造自己.教材的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编排上注重利用实际情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有习题资源的意识,将教材中的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让习题增值.
案例4 “梯形的中位线性质”可以“倒过来”行吗?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学生皆知.
“倒过来”如何理解吗?适当将将条件和结论作一些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