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材 理解教材 创造教材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面试讲课答辩题目及答案(分五类共60题)

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面试讲课答辩题目及答案(分五类共60题)

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面试讲课答辩题目及答案(分五类共60题)基本技能(13题)1、怎样上好一堂课?答: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教师要有坚实的教学基本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情绪。

2、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践,请你说一说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有什么意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典型,典型引路,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哪些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4、请你谈一谈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育学生有什么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表帅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5、对“开放式课堂”你是如何理解的?主要是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形式,多渠道。

6、你对新课程改革有什么体会?改变单纯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在知识传授中培养能力的结构体系。

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7、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答: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促进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8、教学原则包括那些?(答对四项得满分)答:A直观性原则B 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E循序渐进原则9、一份教案的核心是?答:提出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涉及教学进程、规划板书内容。

10、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困生”?答:在表扬中鞭策“学困生”进步。

在鼓励中引导“学困生”提高。

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

教师应如何创造性使用教

教师应如何创造性使用教

教师应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当前教育最突出的时代特点是创新。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提倡创新教育,首先教师自身也要具有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

教学中,在把握教材本质的前提下,教师如何大胆开发课程资源,突破教材,超越教材,实现课堂教学更好的服务学生发展的宗旨,是当前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教材观传统的“以纲为本,以本为本”的教育观念,使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始终遵从唯教材是用的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制约了教师对教材的开发、利用,教学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分割,浪费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使课堂变成了教材的翻版,因此,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太多地局限于书本,思维的发展也因此遇到了障碍。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转变教材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组织教材,把“活”的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

教材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实现大课程观、大教材观。

我们生活中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引入课堂呢?我认为教师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学生的生活实践、智力资源,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社会生活的场景、事例,传媒的信息等等,都是我们能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

只要善于发现,留心观察,并收集整理,走进课堂,为我所用,就能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如北京市特级教师纪晓村老师,她就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她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把当代科技发展最前沿的机器人与学生最喜欢的经典人物孙悟空引入课堂,使课堂充满了机器人与孙悟空斗智的氛围、争胜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认识每个数的读法时,教师所出示的数据并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精心选择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468;新中国成立的时间:1949;我国举办奥运会的时间:2008等,教师以这些有知识性的数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死板的数字认识充满了活力,同时也拉近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扩大了教材的内涵。

关于教材二次开发的看法

关于教材二次开发的看法

关于教材二次开发的看法1、教材“二次开发”,是指教师根据预设的教育教学情境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

增是增其当增,删是删其当删。

增,也就是说,在关键之处增加内容,如增加例证,增加说明。

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讲清,讲透,讲深入。

删就是删繁就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增与删是处理教材时两种不同向度上的重构,教师在这种重构中,不但让学生学习到必要的课程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同时学习到方法。

对增与删的理解也不妨宽泛一点,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讲,增也可以是一种演绎,删也可以是一种归纳,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增删不同,它是一种严谨的思维形式。

从一般到个别,从个别到一般,其中尽管可增可删,但必须是一种严谨的逻辑推理。

强化教学的逻辑性,常常也显得十分重要。

至于调整和加工,也是常有的事。

教材的二次开发,一是要针对正文。

比如,八年级思品上册我知我家中,将家庭结构做了划分,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核心家庭指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主干家庭是指祖、父、子或女三代共同组成的,联合家庭包括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或已婚同辈组成的。

已婚子女中,如有的有了孩子,而有的没有孩子,这样的家庭算哪一类?再若已婚同辈中,父母不在了,有的有子女,而有的没有子女,这样的家庭是哪一种?这都需要教师去研究、开发。

二是针对教材留出的空间,或是值得争论的观点性的问题,或是留有省略号。

比如九年级思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争论,观点二,我们要千方百计,即使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这是很值得称赞的观点,是重视教育发展、关注公民及国家前途的大问题,是根本问题。

中国西部如此贫困,孩子们吃饭没有保证,孩子们忍耐着饥饿,饿了就唱“我爱你中国”,他们的上学问题忍耐到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好。

教材的开发,就要围绕引导学生的正确观点而进行。

教材二次开发是每个教师都应勇敢面对的问题。

2、思品课教材源于生活,同样我们教材二次开发也不能脱离生活,教师在准备素材方面要下功夫,既反映社会热点,又贴近学生生活。

网络教研综合稿

网络教研综合稿

结合生活实例创新教学设计水泥小学:田树轶各位领导和老师,很高兴能借助这个平台和大家进行交流,感受很大,受益颇深,特备是能和长安小学的老师一起研讨问题,我们特别珍视这个机会,聆听了长安小学##老师的对挖掘教材空间,创生教学设计这个论题的体会,我更有一些感触,特别是处于一个农村学校。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的过程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下面我从两方面来谈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

因地制宜联系生活,用好教材。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为例。

教材主题图中呈现的是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家用电器、家具等。

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物体,特别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长城上的一块放大的城砖是学生们最熟悉的物品,由此让学生头脑中形成长方体的表象。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长方体的形状。

并进一步介绍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等。

其实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学生以及生活环境特点就地取材,如教师演示切萝卜,让学生用小刀削土豆等。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眼看,用手摸,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触觉功能,又使学生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

岂不是一举两得?适当增补编写习题,创新教材。

数学习题蕴含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

在数学教学中,解答习题本身并不是目的。

学生一旦开始解题,他就接受着一种思想的训练,从技能、思维、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塑造自己。

李冬艳老师所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法》这节课的习题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拓展延伸设计为用百分数表示这节课各种学习情绪所占的比率:愉快()%紧张()%遗憾()%。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又有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把一些乡土素材、社会时事、学校正在开展的活动,等等,用来编成数学的实际问题,使数学应用练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将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创新教材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

用好教材,提高实效论文

用好教材,提高实效论文

用好教材,提高实效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而言,最基本的“劳动工具”除了粉笔和黑板之外,恐怕就是教材了。

教师是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和课程设计的参与者,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贯彻落实,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只有尊重教材、理解教材、活用教材,才能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

一、尊重教材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是教育研究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精心研究的教学材料。

作为教材使用者的老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尊重教材,才能采用有效的策略,更好地驾驭教材。

课例1:“直线、射线和角”(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上课伊始,教师采用了猜谜的方式导入。

师:“有始有终”,打一线的名称。

生:是线段。

师生共同归纳:两个端点,有一定的长度。

老师出示已画好的5厘米的线段,学生模仿画。

师:“有始无终”。

生:是射线。

师生共同归纳: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老师出示已画好的射线,学生模仿画。

师:“无始无终”。

生:是直线。

师生共同归纳: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

老师出示已画好的直线,并让学生模仿画。

生:老师,画多少厘米的直线?生:老师,我把纸都画满了,怎么办?课例评析:教材作为教师的好帮手,有着丰富的知识内涵,需要老师们深入研究,才能发挥其作用。

对于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教材精心设计了两个情境图。

首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从小孔射出的手电筒的光线,直观描述了什么是射线和直线。

并进一步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然后让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从知识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巩固对直线和射线的认识。

本案例表面上看来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实践时没落实好“感知—探究—归纳”等环节,以至学生头脑中的直线与现实操作中的直线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转换,影响了学习效果。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 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 用好教材近日,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人教社“人教云教研”视频课上, 以《遵循课标精神, 尊重教学实际, 用好统编教材》为主题, 聚焦了诸多教师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共同话题, 值得老师们学习、参考。

唤起教师改革的积极性, 体贴其苦衷, 是新课标落实的关键。

遵循课标精神, 尊重教学实际, 用好统编教材, 要把握好一个“遵循”, 一个“尊重”, 一个“用好”, 三者彼此连带。

1教师要有改革愿望与主动权, 不是“被课改”首先, 是教师的心态调整。

一线老师接触新课标, 会感到难懂, 也不免有些担心。

担心什么?一是多年来课程改革的各种试验、概念层出不穷, 花架子很多, 是“多动症”, 教师对于形式主义的概念游戏已经反感、腻味。

二是担心又来一波运动式的课改?这种焦躁的情绪会阻碍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

课标是政策性文件, 贯彻落地是一个学习、讨论、领会的过程, 要接纳不同的声音, 更应当经过试验, 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去不断完善, 逐步推开。

新课标在探索改革的出路, 预示着下一步语文课改的趋向, 能够给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学带来理论刺激, 带来改进的动力。

我相信, 新课标的贯彻, 应当是结合实际的、稳步的。

此外, 和此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相比, 新版课标的理论性增强, 概念和新提法很多, 学习新课标会碰到一些概念理解上的困难。

诸如“核心素养”“素养型课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主题引领”“真实的语用情境”等。

我们阅读时需要穿越概念的“丛林”, 弄清楚——哪些是核心的概念?其内涵是什么?提出的理由是什么?多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教学观念或者方法, 对于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善有哪些针对性?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是否有落实的可能?等等。

课标本来就是全国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 至于怎么去实施, 达到标准, 教无定法, 一线老师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上 一定要激 活每个 学生的思维 , 关 键就是激 发学生 兴趣 , 增 强 研 究的方面还很 多 , 但最关键 的还是我 们教 师 , 教师 的基本 素 其 竞争 意识。其次是了解学生原有 的认 知基础 , 即使是数学概 质 、 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 的提 高有着直接 的关 系。我作为 线的数学教师 , 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 提 高业 务水平 , 念教 学 , 教师也 应尽可能 地从实 际 中引 出问题 , 使 其体 验到数

相当高的目标的课堂, 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 的编排意图、 钻研提示语和旁注; 做到“ 五读俱全” , 即读懂问题 教 学任务和达 到教学 目标的效 率高 、 效果好 , 适 当增补 教学 内 情境 、 读懂每一道 习题 、 读懂教 材内容的结构 、 读懂教材 的呈现 容, 讲求教学方法 , 就能够打造出高效课堂。 方式 、 读懂教材 的旁注及 留白。
延展 固有观念 , 创造 出有益于师 生对话 的氛围 , 使教学 活动 更
从认识 论角度来看 ,教学过程是学生 主动认识 的过程 , 在 加鲜活生动。 这个 认识过 程 中, 知识和技 能是认 识的客体 , 学 生是认 识的主 四、 丰富教学手段 。 打造高效课堂 体, 要提高教学质量 , 就必须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 用 , 这已成为教 如今, 早已进 入 信 息时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 教师也 育 界的共识 。新 课程把“ 自主探 究学习” 作为 改革的突破 口, 其 要 引入 信息技术来 辅助教学 , 激发 学生学 习兴趣 , 打造 高效 课 主要 目的就 是从根本 上改变 以单纯接受教 师传授 知识 为主 的 堂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 术来辅助教学 , 能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 , 落后 的教 学方式 , 充分发挥 学生 学习的主体性 , 增强探究 意识 。 激发学生们学 习兴趣 , 让学生们更加直观 而具体地 掌握教学知 学 会探究式 学 习, 在能动 的参 与和 探究 中 自主获取 知识 , 在小 识 , 实现高效课堂 。 学 数学教 学中 引导 学生探究式 学习 ,具 有使学 生学会 合理思 在新的课程改革 中 , 小学数学教师也要 向有限的课堂要效 考、 真正掌握探究解决 问题 的策略 、 促进学 生个性健全发 展 、 为 益和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 , 要依据学 生的身心特点和认 知 学生 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的明显优 势 , 对提 高小学数学 水平 、 智 力水平等设 计有效教学 环节 , 要通过种 种设 计来激发 课堂教 学的实效性大有益处 。在教师 的指 导下 , 学生进行 富有 学生学 习数学 的兴趣 , 提升课堂 教学的有效 性 , 要尝 试情境教 情 感的创造性 活动 , 积极 参与教学 活动 , 其主体 地位 自然得 以 学法和利用信息技术来辅 助教 学 , 引导学 生积极主动地参 与教

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者:屠珍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9年第23期摘;要:教师使用教材是个极其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我们要明确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离不开教材。

教师要学会以课程标准去剖析教科书,深度解读教材,合理运用教材,懂得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

关键词: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物体位置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3-059-2《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教材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以《物体位置的确定》一课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对处理教材的一些感悟。

一、首次教学及问题诊断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位置变化和数量变化有紧密的联系并且用一对数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我完全根据课本内容进行,以学生观察交流为主。

1.教学简录学生分成4人一组,事先准备好地球仪。

师:生活中人们很关心物体的数量变化和位置变化。

地理课上,我们是不是学过用经度纬度表示一个物体的地理位置?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

师:好,我们就根据课本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地图上描出某台风中心位置的移动路径。

学生完成后,老师总结。

师:我们发现经度纬度的数量在发生变化时,台风中心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

同学们,我们用几个量确定物体的位置?生犹豫,只有零散几个人回答。

师引导:纬度经度几个量?生:两个。

师:我们用两个量确定物体位置。

大家一起来找下,北纬120°,东经25°和北纬25°,东经120°,这两个位置。

学生找到后,老师继续问。

师:这两个位置是同一个位置吗?生:不是。

師:在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要注意这两个数的顺序。

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捷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

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一、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

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

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老师要先与文本对话,"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老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潜心会本文",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浅出",就是能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

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是全文理解上的难点,怎样使学生明明白白地理解呢?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罪恶的子弹""和平之花"的意思,接着,老师可举具体例子说明战争或恐怖活动对和平的威胁,然后让学生模仿举例,用大量的感性认识帮助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假如老师不能"深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的。

二、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保证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

在尊重教材中突破教材——创造性使用课标教材四法

在尊重教材中突破教材——创造性使用课标教材四法
二 、替 换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在内容 的安排上既体现 现实性 , 又 具有灵活 性, 很多 题材都 是学生听 过、见过 或经历过的事物。 这些题材不但能引 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激励学生用积 极主动的态度投入 到数学知识的学 习活动中去, 同时 还能让学生体验到 数学知识在生活 中的广泛应用价值。如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 年级上册“6 和7”的基数含义, 这一题材来 源于学生的现实生 活, 能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6和7在现实中的 真实存在。教学 中, 对这类 题材我们 要深入 挖掘, 最 大限度地 用足、用 够这一有效教学资源。 但是, 由于地区和城乡差 异, 任 何一套教材都不可 能保证所有的题材 都能适合所有学 生的生活经验, 这就要求我们 结合本班实际, 对教科书 中的题材进行灵活 处理, 选择与本班 学生现实生活联 系紧密的题材来组织教学。例如 西师版第三册教材74 页例1是以篮球为题材, 让学生掌握用 乘法口诀求商的 方法。这一题材对于边远贫困村小的学生来说, 因所需 篮球数量太多, 在教学中无法 进行演示和操作。 因此, 教学中可以把篮球 替换成乒乓球为题 材, 这样既便于 学生操作又经济实 惠, 同样能得到教 材编排所期望达 到的教学效果。 三 、整 合 即整合数学学 科知识与学生的生 活经验。生成学 习模式指出, 人脑不是被动地 学习和记录信息的 白板, 在学习任何一种新 知识之前, 每个学 生头脑中都具备 自己所特有的认知 基础、知识经验与 社会阅历等。为
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根据需要适当地进行补充, 使
!!!!!!!!!!!!!!!!!!!!!!!!!!!!!!!!!!!!!!!!!
列繁琐的方 法: 101×78- 78= (100+ 1)×78- 78= 100× 78+ 78- 78= 7878- 78= 7800 。

尊重教材,尊重教材价值取向

尊重教材,尊重教材价值取向

尊重教材,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丰实的人文内涵和汉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决定了具有多元智力的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更决定了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也必定是广泛而深远的。

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重教材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

“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可以说是一对矛盾,而且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要。

新课改实施以来,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解放了学生的思维,为课堂引入了源泉活水,有利于学生发展独特个性,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重视对教材的多元解读,而忽略或偏离了教材的价值取向,解读虽新却是曲解或误解,不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一味迁就,不敢评价[教例] 《圆明园的毁灭》片断一位青年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描写圆明园的片断,学生都饱含深情地朗读着、欣赏着。

然后教师播放圆明园的视频片断,最后屏幕上出现一把大火,圆明园毁于一旦,并配上声泪俱下的解说:“可惜,这一切都被这一把大火烧了!”师:此时,你想说什么?生1:这么壮观的圆明园毁于侵略者之手,真是太可惜啦!生2:这群强盗!我憎恨他们!生3:现在我们国家军事力量也不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杀过去,让他们也尝尝味道!生4:此仇不报非君子,这样太便宜他们了,对那群强盗要千刀万剐,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让他们知道作恶多端的后果!……(教师有点发晕,一直以“好的”、“不错”应对。

)[透析]课堂上,从表面看,学生对英法侵略者嫉恶如仇。

这没有错,也是文本所要体现的价值导向之一,但后面学生的发言,不仅仅表现了他们的嫉恶如仇,也体现了他们的年幼无知。

试问:我们听着这些学生充满血腥味的语言,会是什么感受?我是打了一个冷颤!我们的语文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若是如此,那与罪恶滔天的英法侵略者有何区别!课后,我与这位语文老师谈及这个问题。

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PPT精品文档

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PPT精品文档

合作学习 是以学习小组或团队作为基本组织形
自主学习 是让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
11
新课程带来的变化
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逐步建立 重视大、中、小学德育的衔接,公民教育的目 标和内容得到加强 实现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三级管理 教材的多样化 推动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在考试评价方式转变方面,实现了重大的突破, 中考改革在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记分、热点高 中招生名额分配及命题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广泛 的探索
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具有方便、 快捷、全面、经济的特点。 教学生学会使用网络浏览器、网上资源搜索、 文件传输和下载的技术后,就可以设定一个个 主题或范围,让他们网上阅读、搜索,探寻未 知领域,把资源拓展到无限的境界。 还可以利用学生和教师的手机+计算机,实现 家校沟通、课堂实时反馈、资源的个性化开发 利用,促进个性化有效教学。
1.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标依本选择、 重组教辅资料
坚持科学性、实用性,适度、适量原则。 ——我们,在 “导”、“学”、 “案”三个字上下足功夫,立足学情,与生活 实际结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要扬长避短,扬自己之长,避自己之短, 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对教材和教辅进行 再开发,设计适应性的导学案。

公民教育的内容包含:
公民知识 公民道德 公民价值观 公民政治参与技能等。
新课程实施的困难
城与乡、发达与落后地区的差异 传统习惯与新课程之间的不适应 新课程的要求与教师资源之间的差距 理想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的目标与评价习惯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与旧的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
(1)漠视道德教育中的知识学习是不对的 (2)无章法的、过多的活动设计也是不合 时宜的 (3)知识学习和活动应取得有机的平衡

尊重教材,活用教材

尊重教材,活用教材

尊重教材,活用教材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广大音乐教师科学、系统地传递音乐知识、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保证和依靠。

尊重教材、认真钻研教研、深入理解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呢?一、选好材音乐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音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以一个个独立的音乐作品为载体,无论是听、唱、视、奏,还是感(感受)、想(想象)、评(评价)、演(表演)等教学活动,大多是围绕作品的展开而展开的。

每一部音乐作品中所涵盖的教学内容都是极为广阔的:从创作背景到风格特点,从曲式结构到旋律节奏等等,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把音乐作品所呈现的各种要素以及所蕴涵的内容都一一分析,应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的闪光点。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寻找:1关注最能体现音乐风格特点的地方。

比如我们讲新疆音乐,就必须要抓住它富于舞蹈性的节奏特点,还有它极富异域特色的旋律特点;而讲非洲音乐,就必须突出其重复的旋律与多变的节奏,还有鼓的地位等等。

2关注最能表现音乐意境的手段。

也就是我们要在众多音乐表现要素中找到最直接、有效的切入口。

比如我们讲《伏尔加船夫曲》,其中力度的变化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表现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紧紧围绕这一重要表现手段展开体验和实践活动。

教师:歌曲开头采用了怎样的力度变化,这样的变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学生:渐强的效果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伏尔加船夫从很远的地方踏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教师:我们尝试换一种力度来处理,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学生:一开始就用强的力度,好像多了一点坚定、控诉的感觉,却少了一些无奈和悲哀……教师:歌曲力度最强的段落在哪里?最强段落的最强音在哪里?歌曲的结尾又用了怎样的力度处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力度在音乐表现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在无形当中实现了掌握知识技能与理解音乐内涵的目标。

3关注最让学生动情的乐句或片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教材 理解教材 创造教材教材是个例子,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理解得深,思考得透,教材才能把握得好.笔者认为,对教材的解析有三个层:尊重、理解和创造.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下面谈谈如何对数学教材的把握,不妥之处,期盼指正.1 尊重教材尊重教材,必须要“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案例1 为什么找不出更多的“函数关系”?一次说课,课题是《函数》(第1课时),即函数的概念课.为了了解教师对教材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说课完毕,每位选手须回答一个来自教材的问题:如图1,水滴激起的波纹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圆,它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半径的确定而确定(苏教版八(上)第141页).请你在这里例子中,请你用数学语言举出更多(3个或3个以上)的函数关系.说课的教师给出答案“它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周长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也有教师回答出“它的面积随着周长的变化而变化”,接下来便“卡”住.原因何在,忽略了变化过程中的“时间”变量,从时间、半径、周长、面积四个变量中可以找出多个函数关系.“如果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并且对于x 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y 就是x 的函数,x 就叫做自变量.”这是初中数学教材中函数的概念.本例中,对于“变量”的认定,教师们普遍较为狭隘,仅局限于“半径、周长、面积”等“纯数学”的认定,忽略了整个变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时间”变量.其实,还有忽略的变量还有:水滴的大小、声音的响度等等.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其危害性极其严重.没有准确理解数学概念,无法深入学习数学,提高解题水平便是空谈.因此,准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尊重教材的基本前提.案例2 为什么不需要“去分母”?议一议:如何解方程x -20.2 -x +10.5=3?①(苏教版七(上)第99页) 该“议一议”是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各种题型出现之后.其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什么?笔者揣摩,这是让学生体会等量变形的过程?还是领悟化归的思想方法?如果延续教材常规的思路教学: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0.2×0.5,得到0.5(x -2)-0.2(x +1)=3×0.2×0.5②.去分母,计算较烦.将小数化为分数,得12(x -2)-15(x +1)=3×12×15③. 此时,直接去括号显然不如去分母来得简洁.方程两边同乘以10,得5(x -2)-2(x +1)=3④.至此,可去括号解之即可.如果我们关注④式的出现,这个教学设计早已“预谋”:请问,省略第②、③两步,直接由第①步到第④步吗?部分学生在观察之后,立即顿悟:10.2就是5,10.5就是2……原来本题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释也可(在图1这里补充说明,有的方程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不一定将分母恰好化为1).因此,本题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进一步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通法,在通法的基础上派生出“特法”. 一味强调通法,可能会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过于追求特法,忽略了教材的内涵;先通法后特法的教学,才是真正理解了学生、理解了教材.笔者认为,教学离不开教材,“尊重教材”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2 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笔者认为,开发习题资源是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的重要方面.习题在数学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如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习题资源,开发习题的育人价值是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习题蕴含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案例3 仅限于“路程”去寻找等量关系?一队学生从学校步行到博物馆,他们以5 km/h 前进,24min 后,一名教师骑自行车以15km/h 的速度按原路追赶学生队伍,这名教师从出发到途中与学生队伍回合用了多少时间?(苏教版七(上)第106页)常见的分析是根据“路程相等”:“该教师出发前,学生已经步行5×2460km .若设教师从出发到途中与学生队伍回合用了x 小时,则教师行了15x km ;同时,学生步行5x km .画出线形示意图,根据“路程相等”列出方程5×2460+5x =15x .” 如果实际教学到此,那么教师对“数量关系分析”止于浅层次,没有理解教材意图: “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时间相等”分析:“若教师从出发到途中与学生队伍会合时,学生行了x km ,则学生用了x 5h ;同时,学生用了560245⨯+x h .画出线形示意图,根据“时间相等”很快列出方程5560245x x =⨯+.” 事实上,有这样的教学构想的现象不多,以致学生对 “等量关系”的理解在浅层次徘徊.为了考查对问题解决中等量关系的寻找,我们在考试评价中有所体现.这是七年级期末县调研测试最后一题:某地自然灾害造成电路断电,该地供电局组织电工进行紧急抢修.供电局距离抢修工地15千米.抢修车装载着所需材料先从供电局出发,15分钟后,电工乘吉普车从同一地点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抢修工地.已知吉普车速度是抢修车速度的1.5倍,求这两种车的速度.命题组有意“规定”:设抢修车的速度为x 千米/时,则吉普车的速度为1.5x 千米/时.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从班级答卷中情况看,正确者不超过四分之一,在预想范围之中.在数学教学中,解答习题本身并不是目的.学生一旦开始解题,他就接受着一种思想的训练,从技能、思维、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塑造自己.教材的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编排上注重利用实际情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有习题资源的意识,将教材中的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让习题增值.案例4 “梯形的中位线性质”可以“倒过来”行吗?“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学生皆知.“倒过来”如何理解吗?适当将将条件和结论作一些互换.对于本题,即“对于任意四边形,假设一组对边中点的连线是该四边形的中位线,如果其长等于另外两边和的一半,那么该四边形是梯形吗?”章结束时,笔者作了这样的测试,以引证笔者的猜测.本题需要自己画图.如图2,四边形ABCD ,M 、N 是AB 、CD 的中点,如果MN =12(AD +BC ),判断四边形ABCD 的形状.笔者期待的方法是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解决.连结对角线BD ,取BD 的中点P ,连结PM 、PN ,在△BDA中,易得PM =12AD 且PM ∥AD ,在△BDC 中,同理PN =12BC 且PN ∥BC .故PM +PN = 12(AD +BC ).已知MN =12(AD +BC ),故PM +PN =MN ,因此点P 在线段MN 上,即PN ∥BC ∥AD ,所以四边形ABCD 是梯形.之所以这样测试,首先是担忧学生对“三角形形的中位线”、“梯形的中位线”的认识仅是模仿,如果学生能尝试解决本问题,那是真正理解“三角形形的中位线”、“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从班级答卷中情况看,正确者只有八位同学,令人遗憾.担说明很多学生对“梯形的中位线”的认识仅是模仿,没有真正理解“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特别是几何问题,如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那么一个三角形底边的中线也是顶角的角平分线,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等等此类问题都值得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刻程度决定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3 创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5 为什么只想到用“对称中心”去解决?画一条直线将下列缺角矩形的面积平分.下面三个方法是我们教学中常见的,具体画法省略不写.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将缺角图形分割成两个矩形,直线过两个矩形对角线的交点将图形的面积平分.原理很简单,对角线的交点是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对称中心,过对称中心的直线将中心对称图形的面积等分.图4 图5 图3A B A B D PM N 图2问题是,有教师在课堂上给出结论:缺角矩形的面积平分有上面三种方法.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可以这样解释:如图6,连结线段AB 并取其中点O ,过点O 作直线交上下两边于点C 、D ,因为S △AOC =S △BOD ,所以直线CD 平分缺角矩形的面积(图4).由此,本题有无数种方法.事实上,平分任意一个平面图形的直线都可以找到无数条.由此揣摩,对“缺角矩形的面积平分”问题理解的局限,是源于“对称中心”的机械认识,归根到底是对教材理解的浅化.而图6的解法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案例6 为什么不用“相似比”解决? 教材习题、平时单元检测以及双休作业中,有一些习题不是难、繁,而是背景的新颖,掩盖了方法的寻找,而方法的寻找就成为了微型研究性学习的极好素材.初三教完“内切圆”以后,有一道选择题作为双休作业布臵下去:如图,已知Rt △ABC 的直角边AC =24,斜边AB =25,一个以点P 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在△ABC 内部沿顺时针方向滚动,且运动过程中⊙P 一直保持与△ABC 的边相切,当点P 第一次回到它的初始位臵时,点P 所经过路径的长度是( )A .356B .25C .3112D .56 收上来批改,只有几个学生做对.课堂上分析,点P 所经过路径是什么?“是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P A P B P C ,而且与原来的直角三角形相似”.能将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每一条边求出吗?由切线长定理知,CN =CM =1,设BD =BE =x ,AH =AF =y .P A P C =HN =AC -AH -NC =24-y -1=23-y ,同理P B P C =6-x ,P A P B =25-x -y .由于P A P C ∥AC ,P B P C ∥BC ,易知△P A P B P C ~△ABC .所以P A P B AB =P B P C BC =P A P C AC, 得25-x -y 25=6-x 7=23-y 24 ,得x =43,y =7. 因此P A P C =16,P B P C =143 ,P A P B =503,故P A P C +P B P C +P A P B =1123.选C . 还有更好的方法解决吗?前排有个男生举起手说:“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那么他们内切圆的半径之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作△ABC 的内切圆,用面积法计算它的半径为3;作△P A P B P C 的内切圆,发现它与△ABC 的内切圆是同心圆,所以它的半径应该比△ABC 的内切圆的半径小1,应该是2.”我示意他停顿,将两个内切圆画上,以便大家直观理解.“而△P A P B P C ~△ABC ,所以两者的周长比等于内切圆的半径比是23,而△ABC 的周长是25+24+7=56,所以△P A P B P C 的周长是56×23=1123.选C .” 诧异、惊叹,掌声一片.能解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那么他们内切圆的半径之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学生展开研究,小组汇报.“设大两个三角形的半边长分别为ka 、kb 、kc (k >1,kc 是斜边),则小两个三角形的半边长分别为a 、b 、c ,同时设大小两个内切圆的半径分别为R 、r ,根据求内切圆的半径的公式有12R (ka +kb +kc )=12ka ·kb,A图6且12r(a+b+c)=12ab,可以推出Rr=k.”问题还有进一步研究成果:“任意两个三角形相似,其外接圆的半径之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不可否认,一线教师习惯于解题研究,甚至喜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