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实验本)特点
202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珍藏版)
202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珍藏版)介绍本文档是关于202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珍藏版。
本标准旨在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指导,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的培养。
目标该标准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的使用- 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培养信息技术领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伦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课程内容根据本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网络和网络技术- 数据库和数据管理- 编程和软件开发- 多媒体和图形图像处理- 信息安全和伦理课程评价为了评价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笔试- 实践项目-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教学资源和支持为了帮助教师有效教授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提供以下资源和支持:- 教材和研究资料- 实验室设备和软件工具- 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升研究动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和项目实践- 创造丰富的研究环境,鼓励学生合作与分享-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案例进行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总结202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珍藏版)是教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全面素养和能力。
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合理设计和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沪科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选修模块介绍
多媒体技术中“各种文件压缩格式的原理,JPG,TIFF。
与信息技术基础的衔接
如:《数据管理技术》
a
9
3 选修模块在教材体例设计上的考虑
情景 任务/提示板 学习指引 体验活动 后续活动 学习评价 参考资料
启发思考与了解本章主题 了解应用,感知技术 介绍必须的知识与方法 体验性运用技术/操作方法 综合性,创作性,独立实践 回顾,总结,归纳,提高 拓展性学习,补充材料
配合课文学习,深入了解基础概念,引 导知识挖掘,扩大知识面
完整的任务,综合运用知识与方法, 独立实践、合作交流。
补充性和扩充性的知识、相关的技
术指导的内容。
19
选修模块体例(例 )
第3章 因特网技术应用
情景: 呈现一些典型的因特网应用例子,信息检索、网上交流等
学习目标:
课文:
1. 利用网络获取信息: 如何使用因特网查找需要的信息,如:克隆人
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概要原理
a
11
4.选修模块在创新性实践活动组织上 的设计
用体验性,操作性,试探性实践加速学生进 入独立创造和创作的境界
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
a
12
实践: 图象实践:采集---加工—保存/压缩 声音实践:采集---加工—保存/压缩 视频实践:采集---加工—保存/压缩
创作: 策划---设计—制作—合成---交流/评价
返回
a
31
体验---操作---创作
体验性实践
初识多媒体:尝试---调查---寻找
初识多媒体技术:比较---鉴赏---归纳
操作性实践: 扫描仪使用,照相机使用, 屏幕抓取
创作性实践: 图片/声音/动画素材采集,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目录比较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目录的比较与分析报告一、前言1.团队成员:万剑、康梅琳、江莉娜、吴芳2.调研时间:2011年9月20日—2011年9月26日3.调研对象:五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目录,作者与出版社分别为(1)李艺、董玉琦,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2)应吉康、洪如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沪教版)(3)徐福荫、李文郁,广东教育出版社(粤教版)(4)祝智庭,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5)陶增乐,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教版)4.调研的缘由在国内,信息技术课程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进入中学学科体系,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程度不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一纲多本”教材政策逐渐取代传统的“一刚一本”教材政策,成为我国中学教材编写的主流。
多元化的教材必然给学生和教师的选择提出了挑战,研究信息技术教材目录,可以使教师全面把握教材,为教师选择相关教材提供合理的参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是否体现信息技术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课改精神,教材编写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各版信息技术教材目录整体上反映了教材的编写特征、编写理念以及各自的侧重点。
教材的编写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研究信息技术教材,是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提高的前提条件。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其中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与义务教育联系最为紧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也是其他选修部分的前提。
因此,其重要性也可想而知。
并且,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五套信息技术教材通过了2004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初审,成为了首批进入试验区进行试验的教材,随着信息技术教材的推进,其适用性将变得越来越广泛。
本文主要选取“信息技术基础”为研究对象,对五个版本的《信息技术基础》的教材目录进行横向比较,挖掘各版教材的优势与不足,为各版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供合理的依据。
1.3信息及其特征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学设计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信息及其特征”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参加竞赛和活动
- 鼓励学生参加与信息处理相关的竞赛和活动,如编程比赛、数据分析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鼓励学生参加与信息道德和法规相关的讲座和培训,如网络安全讲座、个人信息保护培训等,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4. 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信息特征。
(2)差异化教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教师资格(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第一部分第二章至第三章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①概念: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
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②优缺点:
√有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适用于班级组织教学。 ×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 ×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 ×难以顾及个别差异。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第二章 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2、教材的特点 ①从内容看,选取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例,使学生
易于理解并且具有亲切感。 ②从活动设计看,活动形式丰富多彩,考虑了难易程度、
地区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均衡与及学生个性差异方面,以实 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③从培养目标看,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 ④从编排结构看,各模块内容根据地区差异、社会实际 与技术发展情况有合理延伸和拓展。
第二章 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③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④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 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⑤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⑥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 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⑦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 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技术有关的活动。
第二章 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二、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标准 六大模块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选修与必修两个部分。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①信息与信息处理 ②信息技术的应用 ③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⑤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模块二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 ①问题的算法表示 ②算法的程序实现 ③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高中教材的特点
高中教材的特点高中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高中教材在内容编排、知识系统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围绕高中教材的特点展开探讨,以期为读者深入了解高中教材提供必要的信息。
高中教材的编排通常是系统而有条理的。
首先,高中教材的编排是根据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的,通常包括基础知识、拓展知识和应用知识。
在编排的过程中会根据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进行内容的把控。
其次,高中教材的编排还会考虑到教学的逻辑性和知识的连贯性,使得学生可以有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比如,在数学教材中,从简单的四则运算逐渐过渡到代数、几何等抽象的概念,教材编排会紧扣这个逻辑性进行展开。
另外,高中教材会将知识点分成模块,并进行模块化的编排,方便老师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点的选择和应用。
其次,高中教材具有丰富的知识系统。
高中是学生接触理论知识的重要时期,所以教材在内容上会比较丰富。
教材会精选和整理大量的公认的基础和前沿知识,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高中教材也会包括最新的学科进展和相关信息,以及引导学生做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此外,高中教材还会涵盖多角度的知识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全面的知识视野。
例如,在地理教材中,不仅会介绍自然地理,还会介绍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系统。
另外,高中教材还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高中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会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学习习惯和兴趣。
教材会采用文字、图片、实例、实验等多种形式来传授知识,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材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材还会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同时,教材还会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任务型教学、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高中教材具有编排系统,丰富的知识系统和多种教学方法这三个主要特点。
信息技术教案(必修)完整教科书.pdf
3
教书编写说明
一、编写指导思想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课程改革有关文件为依据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 》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 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等文件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标准》 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 2.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 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考虑高中校际差异和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 面的差异,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延 伸或拓展课程内容; 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 充分挖掘学 生的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注意内容的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教科书内容力图科学、客观、准确,语言表达要严谨且通俗易懂;选择具有 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蕴含着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方法的内容, 有 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 让 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 学习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 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4.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 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 注意展现信息技术发展、 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 并有意识地设计人文、 社会教 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 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不断内 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 逐步养成负责、 健康、4 安全 的信息5教.技科注术书重使以“用学过习生程惯的与。学方习法与”发,展充为分中体心现,现代4针教对学不思同想的学习资源, 展示形式多样的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精心整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二)1.2.3.4.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
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
三、课程结构方面在设计依据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
课程结构由原来的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的6个模块改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共10个模块。
具体来说,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分2个模块,分别为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学分由原来的2学分改为3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以此作为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
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课时,需36课时。
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加深,学生可在修满必修学分的基础上,根据能力、发展需要选学。
其中数据与数职业选同时,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其中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而学业质量水平4则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六、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主要从教学与评价建议、水平等级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及课程实施建议四个方面展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进行了全面修订,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表达能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信息社会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的信息获取、评估、利用和创造的意识,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信息筛选、分析和评价能力,具备信息伦理和法律意识。
2.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具备信息加工、表达和传播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信息安全和保护意识。
3.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能够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实践和研究,具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1.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评价、利用和创造的基本能力和相关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2.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信息技术应用:包括办公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和设计、图像处理和设计等方面的具体技能和应用。
4.实践环节:包括信息技术项目实践、信息技术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
三、教学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1.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人教版 高中信息技术
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
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1和必修2的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史和趋势,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影响。
该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并遵守信息法规和道德。
具体来说,必修1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含义、应用和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互联网、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
此外,该教材还涉及了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如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必修2则进一步深入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数据库、编程语言等。
该教材还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挑战。
此外,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还包括选修模块,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供学生选择学习。
这些选修模块旨在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全面、深入浅出,适合高中生学习。
通过学习该教材,学生可以了解信息技术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从而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新旧都是5个基本理念,新旧不同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
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2。
课程结构由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调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模块,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3.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行动意识,鼓励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4.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注重情境中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完善标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新课标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从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具体描述,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采用计算机方式界定问题,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
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三、课程结构方面在设计依据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1.2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与应用》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们的工作
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也正 在发生转变。
我们经常听到用户数据泄露等新闻, 往往是用户在多平台统一密码导致的, 又叫“撞库”。而如果在不同平台使 用不同密码,用户又常常记不住。生 物识别技术,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XINXI JISHU JICHU
信息与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
对 象 与 手 段 的 关 系
信息技术
传播要素 基本特征
信息来源 信息载体 传播途径 信息接收方以及接收方式
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传递性 共享性 真伪性 时效性
国内最优质的教育服务和应用厂商提供的收费服务
-提供网络备课、同步课堂、在线课堂和电子作业等教学服务 -提供名师导学、网络答疑等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教育服务 -提供国内各大知名网校、远程教育机构的名师课程 -提供各类教育和学习应用、工具 -提供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字教材、教辅等教育资源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们的工作
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也正 在发生转变。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超过三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 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
余额宝是2013年6月13日由阿里巴巴
集团支付宝上线的存款业务。通过“余 额宝”,用户存留在支付宝的资金不仅 能拿到“利息”,而且和银行活期存款 利息相比收益更高。余额宝内的资金还 能随时用于网购支付,灵活提取。
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也正 在发生转变。
2024版义务教育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 引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了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接受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学生。
2. 课程性质与任务2.1 课程性质信息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学习平台。
2.2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3. 课程目标3.1 知识与技能学生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学会使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应用。
3.2 过程与方法学生将通过项目学习、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将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认识信息技术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行为。
4. 课程内容4.1 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 网络技术与应用- 数据管理与处理- 程序设计基础4.2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与生活- 信息技术与科学- 信息技术与艺术- 信息技术与社会4.3 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获取与处理-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信息伦理与法律- 信息技术与社会责任4.4 信息技术创新- 创新思维与方法- 创意设计与实现- 创新项目管理与评价- 创新能力拓展与提升5. 课程实施建议5.1 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采用项目学习、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联系生活、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_算法的控制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算法的控制结构区市:学校:学科:信息技术姓名:2.2算法的控制结构【教学内容分析】《算法的控制结构》是信息技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数据与计算》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算法三要素之一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
教材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出算法的顺序、分支和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再结合实例讲解基本控制结构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教学对象分析】高一学生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在教师有效引导下,有能力进行自我探究。
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算法的知识,接触过一些程序案例,但是,这些生活案例学生接触到的机会还是比较少,如果能用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例子来分析选择结构的话,那么学生会比较感兴趣,使得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理解三种算法控制结构的概念、特点及适用情形(2)能选择合适的控制结构,正确地设计、描述日常生活实例中的算法。
(3)理解各种控制结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综合应用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利用平台进行编程和调试运行的方法。
(2)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共同探究问题,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协助学习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计算机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
(2)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成长,树立为自己的人生拼搏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重点】1.理解三种算法控制结构的概念、特点及适用情形。
2.使用实验平台进行编程和调试运行。
【教学难点】1.循环结构的算法理解与设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材提供的案例本身带有比较深的技术背景,而且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理解并实现相关算法有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很多同学对网络游戏非常感兴趣,而我校人工智能实验平台基本架构就是机器人噜噜在虚拟世界里逐步“修炼”技能,完成“使命”,将课本案例更换成机器人噜噜根据指令完成行走、转弯、判断、采集等动作,从而实现学生对算法的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的认知。
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介绍
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介绍教材特点1.以人为本体现信息时代精神,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2.以工作需求为核心创新性地以工作需求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既有文化价值的提炼,又有(基础)教育价值的重塑。
3.适应差异针对城市与乡村不同起点的学生,分别提供活动任务,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权。
4.突出实践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避免了单纯“讲菜单、练指令”的技能操作式教学。
5.价值渗透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法律法规教育。
6.有效链接本教材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整体。
教材优势1.内容最新借鉴、参考了国内外近百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内容新颖,编排独具一格。
2.设计最优教科书设计弹性化,最大限度地适合各地区差异;内容版式、装帧设计独具匠心。
3.服务最好国内一流专家亲临指导,为教师成长、学校发展提供环境和机遇。
4.实力最雄厚教育部主管的中央级专业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倾力出版。
5.广受好评在首批通过的5套教材中,本套教材获得评委一致好评,试验区师生反响热烈。
教材结构教材以正文、实践、页边资料以及配套光盘统合而成。
教材内容与体系的构筑以正文为主,其中穿插实践旨在使学生亲历信息活动的过程,获得对信息技术的感性体验并实现理性认识的升华。
实践和正文共同构成了教材的主体部分,相互配合可以帮助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实践有两类,一类是贯穿于正文当中的实践,是正文的自然延伸,使学生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类是位于每一章最后的综合实践,是为了使学生综合地掌握本章内容。
师生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选做其中的部分实践,并可以将某些实践或实践的某些环节灵活地安排在课外时间、机房以外的实践场所中进行。
设置的实践项目较多,供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使用。
这些实践项目都是精心设计的,教师一定要先亲自做一做,对其内容、使用价值等方面心中有数后,再做取舍。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一部分:前言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行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旨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开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等方面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
4.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体系。
2.动态网站开发学习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理,具备基本的网站开发能力。
3.数据库应用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概念、SQL语言,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4.程序设计与开发学习基本的算法和程序设计原理,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5.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进行一定的项目实践,包括信息系统设计、数据处理、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操作为主课堂教学要以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3.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项目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引导他们在团队中协作解决问题。
4.注重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第五部分:评价方式1.能力测试通过编程作业、网站设计、数据库查询等能力测试,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
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科目,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未来公民奠定基础,是我国在全球性信息化建设竞争进程中,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抢占制高点的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表现如下。
(一)基础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它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综合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
(三)人文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一、考试目标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开展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
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1.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一册(下)统一测试题
《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一册
(下)统一测试题
佚名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04(000)009
【总页数】5页(P2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6
【相关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下) 第四章“三角函数”简介[J], 蔡上鹤;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下) 第五章“平面向量”简介[J], 田载今;康合太;
3.《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一册(上)统一测试题 [J],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课题组;
4.《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一册(下)统一测试题 [J],
5.《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一册(上)统一测试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
编写指导思想和教材特点
一、编写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年轻而富有活力,但建设的时间还很短,教师和学生对如何教和学这门课程都缺乏经验,同时由于本课程的一些特点(如发展快、实践性强等),对教师的教和学都很具挑战性,提高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显得更迫切。
因此,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教师用书是十分必要的。
编写本套教材的目的是:
1. 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可探索高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一般过程和规律。
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人才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编写出能直接用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 为教师全面实施《标准》的基本理念提供具体的指导,保证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能得到正确的落实,便于教师科学、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
3. 作为师范大学长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的教师,我们将教材编写、实验区试验、课程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
显然,做好当前的教材编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为基础教育应作的贡献。
编写的指导思想:
1. 以《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特别重视培养未来公民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2. 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和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打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基础。
3. 着力改变本课程现行教材内容以软件操作为主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奥秘,感受信息文化,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4. 教材以实践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如组织“讨论交流”、“实践体验”、“综合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5. 教材风格力争图文并茂,版式新颖、活泼,给师生创造充分的教和学的思维和实践活动空间,努力使所编的教材有较好的可读性和较强的可实践性。
二、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模块结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及各模块的内容主题如下图所示。
其中:《信息技术基础》为必修模块,2学分。
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模块的前提。
其余五个模块为选修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也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各模块教材内容分三个层次叙述:
1. 教材主体:按章、节、小节安排教学内容,其间插有各种图、表。
2. 学习栏目:设有“讨论交流”、“实践探究”、“综合探究”、“知识链接”、“问题思考”、“提示”、“练一练”、“阅读材料”、“学生学业成长记录表”等栏目。
3. 学习小结:设有“本章学习”、“本章小结”(内含“学习线路图”)栏目。
三、教材主要特点:
1. 全面考虑课程结构,明确课程定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有六个模块。
应从整体出发来考虑这六个模块的内容建构及相互联系,明确课程定位,才能从教材这一领域落实必修模块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选修模块则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的要求。
《标准》对六个模块的各自教学要求作了明确的阐述。
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考虑了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又顾及后续课程,为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信息化学习平台创造条件。
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明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高中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之间的知识、技能的链接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以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几个方面说明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的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见下页表)。
以表中的“信息加工”为例,各阶段教学内容的划分是:
初中课程主要是通过文字处理(文本的编辑、修改;版式设计)来加工信息。
高中必修模块则要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要会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初步体验算法和程序设计的思想;了解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
高中选修部分体现在各模块中对信息加工的要求分别为:
(1) “算法与程序设计”: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问题的算法并编程求解。
(2) “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作品规划、设计和制作。
(3) “网络技术应用”:网站设计、能使用常用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与发布动态网页。
(4) “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建立。
(5) “人工智能初步”:知识表达、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
关于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处理。
我们认为必修模块是基础,选修模块是信息技术教育在某一方面的继续和发展。
但两者之间又是相对独立的。
基于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循序前进和螺旋上升的原理,在选修模块中,我们更强调知识的整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对
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会适当重新提及,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点也是为了适应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师在使用本教材时适度掌握和选择。
2. 将“实践探究”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为贯彻这个精神,教材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设计了“讨论交流”、“实践体验”和“综合探究”(总称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理解并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的奥秘。
这三类活动设置的原则是:“讨论交流”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等形式达到学习目的;“实践体验”活动则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上机实验、自主获取知识;“综合探究”活动要求较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课内外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三类活动的目的应不囿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求学生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养成善于发表观点、交流思想,主动开展合作,发扬团队精神来解决问题。
这对于形成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是有益的。
3. 重视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信息评价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在各模块中均附有“学生学业成长记录表”,表中列出了三类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含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对每次活动既包括共性评价要求,也有针对每项活动的个性评价要求。
指标的评定既有学生个人自评,也可以小组互评,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综合评价。
教材中给出的是学生自评表,小组和教师的评定表可由任课教师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4. 教材注重“大局观”的引导
教材努力引导学生学会注重全局性、实质性、根本性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只注意具体操作的细节。
教材各模块的每一章的小结中都附有“学习线路图”,这张图既是学习的引导图,又可作为一章学完后的知识技能结构的总结概括图。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
小结图表,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一种尝试,“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一开始就给出了整个模块的内容架构图(见附图)。
任课教师和每位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读这张图:一是层次性,由下向上推进,实质上反映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基础与拓展的关系;二是连贯性,自左至右推进,局部反映了信息处理的过程;三是全局性,大致可以了解这个模块内容的基本结构。
以上四点是我们在构思整个课程教材时,要求每个模块的教材都加以贯彻的。
但对于每本教材来说,还有其各自的特点。
如,“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运用了案例教学的思想,以三个综合案例作线索贯彻于全教材之中。
第一个案例的主题是有关学校消防安全教育,是主线。
这条线要求在教师带领和指导下完成多媒体作品“学校消防安全教育”的设计与制作的教学任务;第二个案例的主题是有关学校国防教育,作为学生练习用;第三个案例的主题是环绕校庆宣传的多媒体作品制作,是拓展性学习部分。
通过这些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材体例
教材体例是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服从课程设计理念、目标和内容的需要。
除了“编者的话”、“栏目介绍”、“学生学业成长记录表”和“参考书目”外,在章首、章内和章尾中的安排如下:
1. 章首
●学习要求
●引言
●章首图(本章内容示意图)
2. 章内
教材正文,并插入以下栏目:
●知识链接(与正文有关的、延伸的知识)
●问题思考
●实践探究(讨论交流、实践体验、综合探究)
●练一练
●提示
●阅读材料(不是每个模块都有,考虑到“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基础性,每章都给
出了与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
3. 章尾
●本章小结(含学习线路图)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