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论文6篇

合集下载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1现代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培育职业力量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的定位要紧扣这一宗旨,树立“以同学为本、培育同学职业力量”的教学理念,着重培育同学的自主学习力量、实践力量和创新思维力量,兼顾同学职业素养、团队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2]。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主要阐述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在体内的代谢变化。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同学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学问和基本技能,把握生物化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了解近代生物化学的主要成果;寓综合职业力量与全面素养的培育于教学之中,培育同学科学思维的力量、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学问解释、分析和动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力量。

2构建高职食品类专业特色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体系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系食品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食品养分与检测3个专业。

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食品、药品、酶制剂生产企业等的生产岗位、质量管理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等。

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向同学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

食品加工专业则侧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转化、大分子物质代谢等内容,其中物质代谢是讲解的重点。

食品养分与检测专业重点在于对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对被测物的定性、定量及分别、提纯,包括对一些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的使用。

3课程设计3.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是培育方案的详细表现形式,食品科学系每学年对食品类各专业市场需求和岗位变化进行调研,准时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论证、调整,以此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

在制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进展需求为宗旨,结合现代生命科学进展方向,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同学职业力量与职业养成教育。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论文为满足21世纪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食品加工技术型人才,探讨焙烤食品加工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论文,仅供参考!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论文篇一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考核模式的改革探究摘要焙烤食品加工技术是食品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兼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于一身的重要课程,主要是面向食品加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开设。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考核模式的考核模式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考核成绩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文章结合工作特点及学科特点,对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这一学科的考核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以期建立起综合性全程考核模式,将理论基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能力作为考核目标,从而创新焙烤食品加工技术的考核机制。

关键词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考核模式改革中图分类号:TS205 文献标识码:A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主要介绍焙烤食品的原材料,焙烤食品的加工原理及实验方法,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得烘焙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烘焙从业人员基本常识,做好职业规划,激发学生对烘焙从业的乐趣,不断提升自我走上成功之路。

全程考核模式是在传统的卷面考试基础上进行的更全面的考核方式,既重视学生的卷面考核成绩,也强调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参与兴趣,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实验效果大大提高。

1传统考试模式的弊端传统的考试模式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成绩的划分等各个方面缺乏连续性,存在着脱节现象,无从体现课程的整体构思和设计。

考核方式单一,以理论+实验来体现最后的成绩。

理论成绩以一张试卷定乾坤,考前突击背题是学生获得高分的手段,无法体现学生平时的知识掌握情况。

实验考核以实验报告评阅分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

由此,出现部分学生动手实验,认真书写报告,其余学生则以照抄为主。

这种情况使教师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验情况,评定的成绩难免有失公允。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5篇)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5篇)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5篇)世界豌豆蛋白生产发展研究摘要:随着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强,植物蛋白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

豌豆蛋白是植物肉和植物蛋白饮料的主要原料之一,由于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必需氨基酸、无过敏原、零胆固醇、低脂肪等优点,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

近年来,全球对豌豆蛋白的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

从世界豌豆蛋白生产概况、发展前景、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豌豆蛋白产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豌豆蛋白;植物肉;生产现状;发展建议植物蛋白是蛋白质的一种,营养全面,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是人类膳食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与动物蛋白相比,植物蛋白的优势在于其不含胆固醇以及几乎不含饱和脂肪酸[1]。

植物蛋白原材料来源主要包括:大豆、豌豆、蚕豆、小麦、玉米、水稻、燕麦、花生、绿豆和鹰嘴豆。

其中,大豆蛋白和豌豆蛋白居于主导地位[1]。

大豆蛋白在全球植物蛋白配料供应市场中占比最大,占市场总份额的60%。

豌豆蛋白与大豆蛋白相比,具有氨基酸均衡性好、无过敏原、零胆固醇、低脂肪、非转基因等优势[2]。

豌豆蛋白与蚕豆蛋白、鹰嘴豆蛋白等小品类植物蛋白相比,在原料供给、工艺成熟度、规模化生产、市场应用多维度都最具备规模化和持续化生产前景[3]。

1世界豌豆蛋白概况1.1豌豆蛋白市场概况豌豆蛋白被称为“植物蛋白之王”,是一种新兴植物蛋白,最早出现于欧美市场,主要应用在固体蛋白质粉、能量棒、早餐谷物、烘焙食品等领域[4]。

近年来,豌豆蛋白在植物基市场很受欢迎。

植物基是以植物为主打造新型食品和饮料产品,以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并作为基础原料研发制作的新型食品和饮料[1]。

未来随着欧美国家植物基市场逐渐成熟,以及中国、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兴起,植物基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预计未来固体蛋白质粉、能量棒、早餐谷物、烘焙食品生产等下游市场对豌豆蛋白的需求将保持20%~30%的增长,植物基等生产的相关下游产业链对豌豆蛋白的需求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高端宠物食品企业、高性能鱼饲料企业等下游产业链也会对低端蛋白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5]。

食品加工论文食品安全论文

食品加工论文食品安全论文

食品加工论文食品安全论文小麦麸皮功能性膳食纤维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摘要:介绍了小麦麸皮的营养成分、功能成分及其加工利用情况,通过对小麦麸皮食品的介绍,旨在引起消费者和食品厂商的关注,发展国内麦麸类食品。

关键词:小麦麸皮;营养;开发应用Functional Constituents of Wheat Bran and Its Exploitation in Food ProcessingDUKun(DepartmentofMilitaryEconomics,CollegeofArmedPoliceForceEngineering,Xi'an710086,Shaanxi,China)Abstract:Thenutrients,functionalcomponents,processingandutilizationofwheatbranwasintroducedtoarousegeneralconcernfromconsumerandfoodmanufacturers,and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domesticwheatbranfood.Keywords:wheatbran;nutrition;processingandapplication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近年来,小麦的年产量已超过1亿t,小麦麸皮是小麦面粉厂主要的加工副产品,每年加工出的小麦麸皮可达2000万t以上。

国内外营养学专家一致认为,麸皮是含膳食纤维素很高的“保健食品”,小麦纤维在人体消化道内可吸收大量水分,刺激肠胃蠕动,软化粪便,易于排泄,可起到防治便秘的作用,它还有能吸收食物中变异原物质和毒性物质等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小麦麸皮作为制粉厂的大宗副产品,来源充足,价格低廉,若能将其深加工,不但会给农业生产、食品生产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平衡饮食结构,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1]。

1麸皮的营养组成小麦是由皮层(占14.5%~18.5%)、胚(占1.1%~3.9%)、胚乳(占77%~85%)组成。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符合质量标准的关键、是维护企业市场信誉的关键,是企业在现代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食品加工论文,供大家参考。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一:食品工业泡沫分离技术的应用泡沫分离又称泡沫吸附分离技术,是以气泡为介质,以各组分之间的表面活性差为依据,从而达到分离或浓缩目的的一种分离方法[1].20世纪初,泡沫分离技术最早应用于矿物浮选,后来应用于回收工业废水中的表面活性剂.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将泡沫分离技术应用于蛋白质与酶的分离提取[2-3].目前,在食品工业中,泡沫分离技术已经应用于蛋白质与酶、糖及皂苷类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由于大部分食品料液都有起泡性,泡沫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1泡沫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特点1.1泡沫分离技术的原理泡沫分离技术是依据表面吸附原理,基于液相中溶质或颗粒之间的表面活性差异性.表面活性强的物质先吸附于分散相与连续相的界面处,通过鼓泡形成泡沫层,使泡沫层与液相主体分离,表面活性物质集中在泡沫层内,从而达到浓缩溶质或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1.2泡沫分离技术的特点1.2.1优点(1)与传统分离稀浓度产品的方法相比,泡沫分离技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更加适合于稀浓度产品的分离.(2)泡沫分离技术分辨率高,对于组分之间表面活性差异大的物质,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分离可以得到较高的富集比.(3)泡沫分离技术无需大量有机溶剂洗脱液和提取液,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利于工业化生产.1.2.2缺点表面活性物质大多数是高分子化合物,消化量比较大,同时比较难回收.此外,溶液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浓度不易控制,泡沫塔内的返混现象会影响到分离效果[4].2泡沫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1蛋白质的分离在分离蛋白质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差异小的蛋白质,吸附效果受到气-液界面吸附结构的影响,因此蛋白质表面活性的强度是考察泡沫分离效果的主要指标.谭相伟等[5]研究了牛血清蛋白与酪蛋白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并发现酪蛋白对牛血清蛋白在气-液界面处的吸附有显著影响.此后,Hossain等[6]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对β-乳球蛋白和牛血清蛋白进行分离富集,结果得到96%β-乳球蛋白和83%牛血清蛋白.Brown 等[7]采用连续式泡沫分离技术从混合液中分离牛血清蛋白与酪蛋白,结果表明酪蛋白的回收率很高,而大部分的牛血清蛋白留在了溶液中.Saleh等[8]研究了利用泡沫分离法从乳铁传递蛋白、牛血清蛋白和α-乳白蛋白3种蛋白混合液中分离出乳铁传递蛋白,在牛血清蛋白和α-乳白蛋白的混合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乳铁传递蛋白,并不断改变气速,优化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得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87%的乳铁传递蛋白留在溶液中,98%牛血清蛋白和91%α-乳白蛋白存在于泡沫夹带液中.由此可见,利用泡沫分离法可以有效地从3种蛋白质混合液中分离出乳铁传递蛋白.Chen等[9]利用泡沫分离技术从牛奶中提取免疫球蛋白.考察了初始pH值、初始免疫球蛋白浓度、氮流量、柱的高度及发泡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泡沫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地从牛奶中分离出免疫球蛋白.Liu等[10]从工业大豆废水浓缩富集大豆蛋白,最佳工艺条件:温度为50℃,pH值为5.0,空气流量为100mL?min-1,装载液体高度为400mm,得到大豆蛋白富集比为3.68.Li等[11]为了提高泡沫析水性,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利用铁丝网进行整装填料的泡沫分离塔,利用铁丝网整体填料塔泡沫分离法对牛血清蛋白进行分离.通过研究填料对气泡大小、持液量、富集比和在不同条件下以牛血清蛋白水溶液作为一个参考物的有效收集率的影响,评价填料的作用.结果表明,填料可以加速气泡破裂、减少持液量、提高泡沫析水性和牛血清蛋白的富集比.研究表明,在积液量为490mL,空气流速为300mL?min-1,牛血清蛋白初始浓度为0.10g?L-1,填料床高度为300mm和初始pH值为6.2的条件下,最佳的牛血清蛋白富集比为21.78,是控制塔条件下富集比的2.44倍.刘海彬等[12]以桑叶为原料,采用泡沫分离法对桑叶蛋白进行分离,并分析了影响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测得桑叶蛋白回收率为92.50%、富集比为7.63.由此可见,利用泡沫分离法对桑叶进行分离可得到含量较高的桑叶蛋白.与传统的叶蛋白分离方法如酸(碱)热法、有机溶剂法相比较[13-14],泡沫分离法分离效果好,避免了加热导致蛋白质变性以及减少有机溶剂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李轩领等[15]以亚麻蛋白浓度、NaCl浓度、原料液pH值以及装液量为主要考察因素,用响应面法优化了从未脱胶亚麻籽饼粕中泡沫分离亚麻蛋白的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95.8%的亚麻蛋白质,而多糖的损失率仅为6.7%.可见,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可以从未脱胶亚麻籽饼粕中有效分离出亚麻蛋白.2.2酶的分离蛋白质属于生物表面活性剂,包含极性和非极性基团,在溶液中可选择性地吸附于气-液界面.因此,从低浓度溶液中可泡沫分离出酶和蛋白质等物质.Linke等[16]研究了从发酵液中泡沫分离胞外脂肪酶,考察了通气时间、pH值及气速等主要因素对回收率的影响,研究得出通气时间为50min、pH值为7.0及气速为60mL/min时,酶蛋白回收率为95%.Mohan等[17]从啤酒中泡沫分离回收酵母和麦芽等,结果表明,分离酵母和麦芽所需的时间不同,而且低浓度时更加容易富集.Holmstr[18]从低浓度溶液中泡沫分离出淀粉酶,研究发现在等电点处鼓泡,泡沫夹带液中的淀粉酶活性是原溶液中的4倍.Lambert等[19]采用泡沫分离技术考察了β-葡糖苷酶的pH值与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纤维素二糖酶和纤维素酶的最佳起泡pH值分别为10.5和6~9.Brown等[7]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对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以及酪蛋白与溶菌酶的混合体系分别进行了分离纯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溶菌酶不管与牛血清蛋白混合还是与酪蛋白混合,回收率都很低,但是由于溶菌酶可提高泡沫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的回收率.Samita等[20]对牛血清蛋白与酪蛋白、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两种二元体系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牛血清蛋白与酪蛋白的蛋白质二元体系中酪蛋白在气-液界面处的吸附占了大部分的气-液界面,从而阻止了牛血清蛋白在气-液界面处的吸附.而在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的二元体系中,研究表明溶菌酶提高了牛血清蛋白的回收率,同时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针对这种现象,Noble等[21]也采用泡沫分离法分离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的二元体系,研究发现泡沫夹带液中存在少量的溶菌酶,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牛血清蛋白溶液在低浓度下本来不能产生稳定泡沫,溶菌酶的存在使得其也能产生稳定的泡沫.这些研究表明,泡沫分离技术可以在较低的浓度下分离具有表面活性的蛋白质,为泡沫分离技术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国内泡沫分离技术已应用在酶类物质分离中,范明等[22]设计了泡沫分离装置,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分离脂肪酶模拟液和实际生产生物柴油的水相脂肪酶溶液,对水相脂肪酶进行回收并富集.考察了通气速度、进料酶浓度及水相脂肪酶溶液中pH值等主要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当通气速度为10L/(LH)、进料酶浓度为0.2g/L、pH值为7.0时,蛋白和酶活回收率接近于100%,富集比为3.67.研究表明,初始脂肪酶浓度对泡沫分离的富集比和蛋白回收率有显著影响,pH值对富集比、蛋白和酶活回收率无显著影响,而气速是影响蛋白回收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回收水相脂肪酶的过程中酶活性无损失.可见,泡沫分离是一个回收液体脂肪酶的有效方法[22].2.3糖的分离糖一般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可根据糖与蛋白质或者其他物质的表面活性差异性,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对糖进行分离提取[23].Fu等[24]采用离心法从基隆产的甘薯块中分离提取可溶性糖和蛋白,得到的回收率分别为4.8%和33.8%;而采用泡沫分离法时,可溶性糖和蛋白的回收率分别为98.8%和74.1%.Sarachat等[25]采用泡沫分离法富集假单胞菌生产的鼠李糖脂,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鼠李糖脂97%,富集比为4.__洲[26]利用间歇式泡沫分离法从美味牛肝菌水提物中分离牛肝菌多糖,考察了pH值、原料液浓度、空气流速、表面活性剂用量及浮选时间等主要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以回收率为指标评价分离的效果,并优化了分离牛肝菌多糖的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牛肝菌多糖回收率为83.1%.国内关于食用菌多糖的提取一般利用水提醇析法,但是该法需要消耗大量的乙醇,操作周期长,能耗大[27-28],而泡沫分离法具有快速分离、设备简单、操作连续、不需高温高压及适合分离低浓度组分等优势,因此间歇式泡沫分离法是提取食用菌多糖的一种有效方法.2.4皂苷类有效成分的分离皂苷包含亲水性的糖体和疏水性的皂苷元,具有良好的起泡性,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成分,因此可采用泡沫分离法从天然植物中分离皂苷[29].泡沫分离法已广泛用于大豆异黄酮苷元、人参皂苷、无患子皂苷、竹节参皂苷、文冠果果皮皂苷等有效成分的分离.2.4.1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分离Liu等[10]采用泡沫分离与酸解方法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分离大豆异黄酮苷元,指出从工业大豆乳清废水中提取的异黄酮苷元主要以β-苷元的形式存在,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大豆异黄酮和大豆蛋白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可以从大豆乳清废水中有效地富集大豆异黄酮,分离出大豆异黄酮苷元和β-苷元.2.4.2无患子总皂苷的分离魏凤玉等[30]分别采用间歇和连续泡沫分离法分离纯化无患子皂苷,利用正交试验,考察了原始料液浓度、气体流速、温度、pH值等因素对无患子皂苷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泡沫分离最佳工艺条件.林清霞等[31]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分离纯化无患子皂苷,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无患子皂苷含量,通过富集比、纯度及回收率判断分离纯化的效果.在进料浓度为2.0g/L、进料量为150mL、气速为32L/h、温度为30℃、pH值为4.3时,得到富集比为2.153,纯度与回收率分别为74.68%和79.19%.研究结果表明:无患子皂苷的回收率随着进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气速、进料量的增大而增大;富集比随着进料浓度、气速及进料量的增大而减小,pH值对富集比的影响较小;纯度随着进料浓度、气速的增大而降低,进料量、pH值对纯度的影响较小.2.4.3竹节参总皂苷的分离竹节参的主要成分皂苷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表面活性剂,而竹节参中的竹节参多糖、无机盐及氨基酸等是非表面活性剂,因此可根据表面活性的差异,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对竹节参皂苷进行分离纯化[32-34].张海滨等[35]考察了气泡大小、pH值、原料液温度及电解质物质的量浓度等主要因素对泡沫分离竹节参总皂苷的影响,以富集比、纯度比及回收率等为指标分析分离纯化的效果,得出最佳工艺条件:气泡直径为0.4~0.5mm,pH值为5.5,温度为65℃,电解质NaCl浓度为0.015mol?L-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总皂苷富集比为2.1,纯度比为2.6,回收率为98.33%,能够得到较好的分离.张长城等[36]研究了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对竹节参中皂苷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与条件,指出泡沫分离技术分离纯化竹节参皂苷具有产品回收率高、工艺简单、能耗低及不使用有机溶剂等优点,为竹节参皂苷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2.4.4文冠果果皮皂苷的分离文冠果籽油是优质的食用油,含油率达35%~40%[37],同时可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文冠果果皮含有皂苷1.5%~2.4%.研究表明,文冠果果皮皂苷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及抗疲劳等功效[38].文冠果果皮皂苷的开发利用带来的附加价值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在生产生物柴油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果皮,因此需要寻求一种简单可行、成本低、收率高以及对环境污染小的皂苷分离方法.吴伟杰等[39]使用自制起泡装置,研究了泡沫分离技术分离文冠果果皮总皂苷的可行性及最佳反应条件.研究得出泡沫分离文冠果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气体流速为2.5L?min-1,初始浓度为2mg?mL-1,温度为20℃,pH值为5.与泡沫分离人参、三七等皂苷的气体流速相比较,文冠果果皮的气体流速较低,这样可以更大限度地降低能耗、节约成本.同时,泡沫分离文冠果果皮皂苷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降低了加热所需的能耗.此外,由于文冠果果皮皂苷的水溶液pH值在5左右,泡沫分离时无需调节pH值.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富集比为3.05,回收率为60.02%,纯度为63.35%.研究表明,泡沫分离文冠果果皮皂苷可以达到较高的富集比、回收率和纯度,对于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综合利用文冠果以及降低生物柴油的成本有着重要意义.3展望泡沫分离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今后在天然产物及稀有物质的分离提取等方面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同时,泡沫分离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促进泡沫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发展,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对泡沫分离复杂物料实际分离过程的泡沫形成情况建立理论模型,对标准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提取建立标准数据库,对标准表面活性剂和非表面活性物质间的分离建立指纹图谱;(2)如何减少泡沫分离非表面活性物质时的表面活性剂消耗量;(3)如何解决泡沫分离高浓度产品时回收率低的问题;(4)目前泡沫分离设备存在局限性,应研究开发新型的适合食品工业分离的泡沫分离设备,提高泡沫分离的效果[40].食品加工论文范文二:食品工业废水处理节能研究食品工业包括制糖、酿造、肉类、乳品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废水主要来源于原料的处理、洗涤、脱水、过滤、脱酸、脱臭和蒸煮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蛋白质、有机酸和碳水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耗氧性,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造成水体缺氧,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

食品加工毕业论文

食品加工毕业论文

食品加工毕业论文食品加工是一门涉及食品科学、工程、微生物学、化学和营养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及营养价值的日益关注,食品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本文旨在探讨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以及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食品加工的目的在于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延长保质期、改善食品的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常见的方法包括热处理、冷加工、干燥、发酵、腌制、熏制等。

每一种加工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和效果,例如热处理可以有效杀死微生物,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而发酵则可以增加食品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原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优质的原料不仅能够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还能提升最终产品的品质。

因此,食品加工企业需要对原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验,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此外,原料的储存和运输条件也会影响食品的最终品质,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持原料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的加工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现代食品加工设备能够精确控制加工条件,如温度、湿度、压力等,从而保证食品加工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控制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实施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等管理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色泽、口感、保质期等,但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食品加工企业在使用添加剂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添加剂的使用安全。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营养的重视,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加工成为了食品工业的一个热点。

功能性食品是指那些具有特定健康益处的食品,如富含膳食纤维、低脂肪、低糖等。

食品加工企业通过研发和创新,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功能性食品,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健康选择。

总之,食品加工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

食品加工技术毕业论文

食品加工技术毕业论文

食品加工技术毕业论文食品加工技术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食品科学、工程学、微生物学、营养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对食品品质要求的提高,食品加工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营养价值、延长食品保质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食品加工技术的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首先,食品加工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改变食品的形态、结构、性质和风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通过干燥、冷冻、腌制等方法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通过发酵、酶解等生物技术可以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

其次,食品加工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高温杀菌、辐照处理、化学防腐剂等手段可以有效杀灭或抑制食品中的微生物,防止食品腐败变质。

同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包括原料的选择、加工环境的卫生、生产过程的监控等。

再次,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创新。

新型加工技术如超高压处理、脉冲电场、超声波等非热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不破坏食品营养成分的前提下,实现食品的杀菌和保鲜。

此外,食品加工技术还为开发功能性食品、有机食品等新型食品提供了技术支持。

最后,食品加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效应。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重视,食品加工技术将更加注重保留和增强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营养素损失。

同时,食品加工技术也将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如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等。

综上所述,食品加工技术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食品加工技术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的食品,同时也为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食品加工毕业论文

食品加工毕业论文

食品加工毕业论文食品加工是一个广泛而重要的领域,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消费的各种食品的制造过程。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探讨食品加工的一些重要方面,包括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谈谈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

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风险,如细菌污染、重金属残留等。

因此,食品加工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这包括使用先进的杀菌技术、严格的卫生标准和监测系统。

另外,政府也应加强监管,确保食品加工企业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其次,我们来讨论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味道、颜色、质地和保鲜效果而添加的物质。

它们在食品加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食品添加剂可以提高食品的口感和质量,延长其保质期。

另一方面,一些人担心食品添加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食品加工企业应该选择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并严格控制其使用量。

最后,我们来探讨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例如,高压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杀灭细菌,而不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

超声波技术可以提高食品的质地和口感。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也被应用于食品加工中,例如转基因植物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能力。

然而,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我们需要在技术发展的同时,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和监管。

总结起来,食品加工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

通过加强监管和科技创新,我们可以确保食品加工的安全性和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好的食品选择。

食品加工方面的论文

食品加工方面的论文

泡椒凤爪的工艺研究绪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饮食理念也发生了变化,逐步成为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讲究色、香、味、形、质、器、养的全新饮食观念。

尤其更加偏向那种口味独特且富有营养的食品。

从而现在很多专家认为要多吃这些营养价值颇高,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

这些食物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缓解体内营养比列的失调等。

而鸡爪就很符合这类食品,尤其以泡椒凤爪为首。

以凤爪做菜的不是太多,但其中泡椒凤爪却是最受人们青睐的菜肴之一。

泡椒凤爪味道咸鲜辣酸、无腥味,色泽洁白、味汁清凉、丰富多样,而且营养丰富便于吸收,因此,泡椒凤爪的制作成为很多人关注的事。

泡椒凤爪的制作工艺很有讲究。

工艺方面有很多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如去腥方式的选择、味汁的调配,腌制。

因此,我们需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需要我们对泡椒凤爪的制作工艺作出详细的分析总结,探究出最佳制作工艺。

1文献综述1.1泡椒凤爪简介鸡爪也称鸡掌、凤爪、凤足。

鸡爪味甘,性平,无毒,营养价值颇高,含有丰富的钙质及胶原蛋白,不但能软化血管,而且具有美容功效。

鸡爪多皮、筋,少肉,胶质重,常用于煮汤、火锅,也宜于卤、泡、酱,如卤鸡爪、山椒鸡爪、鸡爪;质地肥厚的还可煮熟后脱骨拌食,如麻辣鸡爪、椒麻鸡掌、拆骨掌翅,皆脆嫩可口;取鸡爪的掌肉可爆炒成菜,如香辣掌中宝,脆香爽口、香辣宜人。

在众多的鸡爪菜肴中,最为流行的要数泡椒凤爪,不但餐饮酒楼、快餐熟食连锁有售,在超市的休闲食品中也能觅其身影,越来越受大众喜爱。

目前,泡椒凤爪在成菜形式上花样众多,有加胡萝卜、青笋、西芹、青红辣椒泡制,也有和猪耳蹄尾一起泡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

在泡制鸡爪的调味料配方上,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家各店都有自己的绝招,且都保密,故在风味上也是各不相同。

1.2泡椒凤爪的营养价值鸡爪内富含的胶原蛋白是人体中所需的硬胶原蛋白,对维护骨骼的强健有很好的作用。

对肌肤防衰也有帮助。

因胶原蛋白是真皮层中支撑皮肤架构的主要“黏合剂”,属于硬蛋白类,一般占人体所含蛋白质的1/3以上,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类蛋白质。

食品工艺学论文

食品工艺学论文

罐头食品的简介与发展摘要:罐头食品是农副产品加工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行业。

长期以来为国家出口创汇,繁荣城乡经济,保证军需等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但1990年以后,由于出口经营体制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受1989年出口美国蘑菇罐头肠毒素事件的影响,罐头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全行业步入了低谷。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使罐头食品行业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化,罐头产量和出口量每年都以两位数快速增长,但也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寻找罐头食品行业的发展对策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罐头食品加工工艺发展现状发展对策一.罐头食品它是指将食品密封在容器中,经高温处理将绝大部分微生物杀灭,同时防止外界微生物再次入侵,从而使食品在室温下能长期贮存的食品保藏方法。

1810年由法国N.阿佩尔发明。

初是用沸水煮过的瓶盛装食品,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又出现了先杀菌后装罐密封的无菌装罐保藏,现已成为一种主要的食品保藏方法。

二.罐头食品的加工工艺罐头食品的主要工艺流程为原料预处理—装罐—排气—密封—杀菌—冷却—检验—成品。

其中预处理随原料和产品类型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排气、密封和杀菌、冷却为必需工序,是罐头加工的基本生产过程。

因为罐头食品是依靠杀菌来加以长期保藏的,而不是用防腐剂达到抑止腐败微生物来保藏食品的目的。

食品装罐后密封前,将罐内顶隙间的空气尽可能排除,使密封后的罐头顶隙内形成部分真空。

一般罐内真空度在250~450mmHg柱。

排气的目的是:①阻止需氧菌和霉菌的发育生长;②防止或减轻因加热杀菌时空气膨胀而使容器变形或破损,特别是引起卷边受压过大,从而影响其密封性;③控制或减轻罐头食品贮藏中出现的罐内壁腐蚀;④避免或减轻食品色、香、味的变化;⑤避免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遭受破坏;⑥有助于避免将假膨胀罐误认为腐败变质性胀罐。

排气的方法通常有3种:①热力排气法,利用空气、蒸汽和食品受热膨胀的原理,将罐内空气排除。

食品与加工技术论文

食品与加工技术论文

食品与加工技术论文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多种新的食品加工和贮存方法得以研究与开发,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食品与加工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食品与加工技术论文篇一超高压技术及其在食品加工中应用摘要:分析了超高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分析了目前超高压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超高压,食品,一、前言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多种新的食品加工和贮存方法得以研究与开发, 其中高压技术是最近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的“高新技术”之一。

高压处理过程是一个纯物理过程, 具有瞬间压缩、作用均匀、操作安全和耗能低的特点, 处理过程大多伴随化学变化的发生,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超高压加工技术除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优点外, 其最大优越性在于这种技术是目前人们发现的能最好保持食物天然色、香、味和营养成分的加工方法。

超高压技术(压力150—600MPa)是一种运用物理方法,在低温或常温下达到杀菌目的的冷杀菌技术,该技术克服了热杀菌和化学杀菌的不足。

经高压处理可使食品中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酶失活,从而杀死微生物,能较完整的保留食品的香味和多种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同时高压处理的压力可以瞬间均匀的传到食品中心,不受原料大小和形状的限制。

超高压技术具有延长食品保藏时间,避免或减少加热处理对食品添加剂的影响,耗能低,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二、超高压技术的机理超高压技术能够用于食品的杀菌和抑菌。

超高压产生极高的静压不仅会影响细胞的形态,还能破坏氢键等弱结合键,使基本物性变异,产生蛋白质的压力凝固及酶的失活,使菌体内成分泄漏和细胞膜破裂等多种菌体损伤。

超高压技术保鲜不会使食品的温度升高,而只是作用于非共价键,共价键基本不被破坏,所以对食品原有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影响较小。

超高压产生极高的静压不仅会影响细胞的形态,还能使形成的生物高分子立体结构的氢键、离子键和疏水键等非共价键发生变化,使蛋白质凝固、淀粉变性,酶失活或激活,细菌等微生物被杀死,也可用来改善食品的组织结构或生成新型食品。

《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毕业论文膨化食品加工技术学校: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专业: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班级:11-14班学生姓名:杨春梅学号:26号指导教师:路冠茹2013年5月目录摘要大豆果蔬酸奶是以果汁、大豆、白砂糖、鲜牛奶为原料,经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品,它是在纯酸奶丰富营养的基础上添加大豆和果汁,用于满足人类对多重营养和风味的需求。

在本次设计中,添加果汁为草莓。

本试验主要从研究制作大豆—--果蔬酸奶的最优生产工艺入手,又分别对草莓果酱的制备、豆乳的制备、豆乳与牛乳的配比、白砂糖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以及草莓果汁添加量对大豆果蔬酸奶凝乳状态和口感风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压榨草莓汁时,草莓与水配比为1:1时最为适宜;在普通酸奶生产工艺条件下,发酵剂的添加量以2%为宜;制作豆乳时,大豆与水配比至少在1:8以上,否则会影响产品的凝乳状态以及口感;添加白砂糖可以补充乳酸菌生长所需要的能量,调节酸度,改进凝乳强度,适宜的添加量为14%~16%。

添加草莓汁很容易提高产品酸度,适宜的添加量为10%~13%.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豆乳与牛乳配比、发酵剂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以及草莓果汁添加量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选出最佳试验工艺参数为:豆乳与牛乳配比为2:3、发酵剂接种量为2%、果汁添加量为12%、白糖添加量为15%时,制备出的产品凝乳状态良好、质地均匀细腻,酸甜适度,口感和色泽良好。

关键词:酸奶大豆果蔬生产工艺目录1引言 (1)2材料与方法 (7)2.1材料 (7)2。

2设备与器具 (7)2。

3试剂 (7)2.4工艺流程 (7)2。

5实验内容 (7)3结果与分析 (8)3。

1大豆与水的配比实验对产品的影响 (8)3。

2草莓与水的配比实验对产品的影响 (9)3.3豆乳与牛乳的配比实验结果 (9)3.4接种量对产品的影响 (10)3.5草莓果料添加量对产品的影响 (10)3。

《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课程研修报告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课程名称: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成绩:指导教师:完成时间:二0一二年五月一、膨化食品类食品企业生产现状1膨化食品的定义膨化食品是近些年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食品。

它以谷物、豆类、薯类、蔬菜等为原料,经膨化设备的加工,制造出品种繁多,外形精巧,营养丰富,酥脆香美的食品。

因此,独具一格地形成了食品的一大类。

由于生产这种膨化食品的设备结构简单,操作容易,设备投资少,收益快,所以发展得非常迅速,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生命力。

2.膨化食品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食品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几十年的产品分类和标准及定义。

虽然食品膨化技术在我国也有着不短的历史,但是膨化食品的生产和消费是近30多年兴起的,目前在国家统计局的食品产业分类目录中以及国家的相关标准中,关于膨化食品尚无具体内容和规定,暂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

3.膨化食品的种类一是用挤压式膨化机,以玉米和薯类为原料生产小食品;二是用挤压式膨化机,以植物蛋白为原料生产组织状蛋白食品(植物肉);三是以谷物、豆类或薯类为原料,经膨化后制成主食。

除了试制出间接加热式膨化机外,还用精粮膨化粉试制成多种膨化食品。

结合部分资料可将我国休闲食品归纳为8大类:谷物类(膨化、油炸、烘焙)制品、果仁类制品、薯类制品、糖食类制品、派类制品、肉禽鱼类制品、干制水果类制品、干制蔬菜类制品。

基于上述原因,真正准确的休闲食品产量产值统计暂缺,现将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食品分行业类别与之相关的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摘要于图表(见二版),供大家参考。

从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看,这几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分别是基本接近、相当和超过全国食品工业的相应增长,可以说,目前我国休闲和膨化食品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4.膨化食品占城市商超经营比重第一走进超市,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包装精良、色彩鲜艳的休闲膨化食品登上了大小超市的显眼位置,装进了人们的购物车和购物袋中。

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食品加工技术论文加工是指对食品进行再生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加工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食品加工技术论文篇一红薯食品加工制作技术摘要:太康县地处中原,无霜期较长,适于红薯种植.但红薯采收后,不少农户为其出路发愁,其实红薯加工前景广阔,市场上很畅销.为服务于三农,现介绍几种红薯食品加工枝术 ,帮助农民致富.关键词:果脯甜枣薯片烤酒罐头发糕一、红薯果脯制作原料配方:薯块50公斤,白糖15~20公斤,蜂蜜1~1.5公斤,柠檬酸100克,水75公斤制作方法:洗薯:选直径5厘米以上的鲜薯,将泥土洗净;去皮:用去皮机或手工将皮去掉;切块:切成长方、菱形等多种形状,长度不超过5厘米。

不要切成细条,以防煮烂。

切后用清水洗去在薯块上的碎屑和淀粉;糖煮:切好的薯块,加水、白糖、蜂蜜、柠檬酸(或亚硫酸),放入铜锅或不锈钢锅中,用旺火尽快把锅烧开,约煮半个小时,以薯块熟而不烂为宜;浸渍:将薯块和糖液一同出锅放入大缸内浸渍24小时,使薯块进一步吃糖;控糖:将浸渍的薯块捞出,单层平摊(不叠压)于笼屉上,把笼屉放在大盆上控去糖液;烘烤:把笼屉放入烘房烘烤,温度在60~70℃之间。

烘烤时应注意调整位置、勤翻动,连续烘烤12小时。

薯块含水量降至16~18%时出房;整型包装:将出房的薯块除去碎屑和不成型的小块,装入塑料袋内密封包装。

二、红薯甜枣的制作1、原料的选择:选红瓤或黄瓤、含糖量高的品种作原料。

2、原料处理:以收获后放置一段时间的薯块为宜,去掉头尾,洗净蒸熟,晾凉后去皮,切成长5―6厘米,厚2―3厘米的小块。

3、加工方法:把切好的薯块放在阳光下晒干或在烘箱中烘烤,并在晒烤时轻轻翻动,当薯块含水量降至35%左右时,加工成枣形(椭圆形),然后再进一步晒烤,使水分降至20%左右时即为成品。

三、红薯粉皮的制作1、调糊:按50公斤红薯淀粉加水60公斤和白矾150克的比例,搅拌均匀呈稀糊状。

2、旋皮:用平底烫盘加工,把烫盘放在水锅上,稀糊倒入烫盘后,立即旋转烫盘,使稀糊均匀摊开。

食品加工论文

食品加工论文

食品加工论文食品加工产业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对于提高食品的安全性、质量和口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食品加工的背景和意义、食品加工的方法和技术以及食品加工带来的挑战和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食品加工的背景和意义食品加工是将农产品或其他食材加工成成品食品,通过改变食品的性质和组织结构,提高食品的储存性、可食性和食用安全性。

食品加工起源于人类对食物的掌控和改造,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食物需求的变化,食品加工逐渐成为一个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

食品加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食品加工可以消除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其次,食品加工可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增加人们对食物的满足感。

此外,食品加工还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降低食品损耗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食品加工的方法和技术食品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食物原料和加工目的,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和技术非常重要。

常见的食品加工方法包括烹饪、腌制、干燥、发酵、罐装等。

此外,也可以利用高压处理、辐射处理、超声波处理等物理性加工技术来改变食品的性质。

三、食品加工带来的挑战和前景食品加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食品加工行业需要不断提高食品加工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

其次,食品加工行业需要积极应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随着人们对美食的需求不断增加,食品加工行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食品加工行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食品加工行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开发出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食品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等。

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食品加工行业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综上所述,食品加工产业在提高食品安全性、质量和口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食品加工就是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篇一试论中西面点加工工艺的区别【摘要】中西方面点在制作理论和技术上相互融合,各取所长,但由于中西方饮食的差异,在加工制作方法上还有一些不同。

本文以紫薯面点为例,就中西面点在加工制作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差异做一浅谈。

【关键词】中西面点;紫薯;营养保健1.中西面点简介1.1中式面点中式面点指源于我国的点心,简称“中点”,双称为“面点”,它是以各种粮食、畜禽、鱼、虾、蛋、乳、蔬菜、果品等为原料再配以多种调味品经过加工而制成的色、香、味、形、质俱佳的营养食品。

面点在中国饮食行业中通常被称为“白案”。

它在饮食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既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又是人们调剂口味的补充食品。

1.2西式面点西式面点以面、糖、油脂、鸡蛋和乳品为原料,辅以干鲜果品和调味料,经过调制成型、装饰等工艺过程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质的营养食品。

是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同东方烹饪一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面点行业在西方通常被称为“烘焙业“,在欧美国家十分发达。

烘焙食品以款式美观、色香味美、新鲜可口的高品质制品来吸引顾客,促进产品销售。

2.中西面点加工方法的差异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

也就是说,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

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

虽然饮食文化差异较大,但是在中西方饮食中大部分以面食为主,那么面食在制作和加工方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点,也就是说,中西式面点为了迎合各自的饮食习惯,在制作加工方面存在以下差异。

2.1中西方糕点在选料和成形加工方面存在的差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特产丰富,这就为中式面点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再加上人口众多,各地气候条件不一,人们生活差异也很大,所以选料要求比较精细,花样品种繁多。

食品加工新技术论文(2)

食品加工新技术论文(2)

食品加工新技术论文(2)食品加工新技术论文篇二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摘要:微波技术近年来发展较快,在食品加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在食品添加剂、食品分析、食品分离过程、各个食品加工单元操作中,几乎都不同规模地开展了微波技术应用的探索,并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本文就是研究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微波技术;食品加工;应用引言:微波是一种电磁波。

微波包括的波长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是指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三个波段,也就是波长从1mm到lm左右的电磁波。

微波技术近年来发展较快,在食品加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食品微波加工设备――家用微波炉以及工业微波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人们对方便食品需求越来越大,微波食品以及微波加工食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食品工业中,微波能的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

美国的一些家公司分别研制成了波导加热器、隧道式加热器,以后又发展了微波与热空气或饱和蒸汽相结合设备。

如美国的Cambell公司,70年代中期就开始致力于微波食品的开发,并于1986年成立了很有影响的Cambell微波研究所(CMI)。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波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中,成为新兴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微波科学技术,它不但能完成一些传统工业加工中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具有节能和无污染的显著特点。

利用微波的特性,制成的工业微波设备可广泛用于加热、干燥、杀菌等工艺之中。

微波能应用技术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在微波加热设备方面已经完全能够国产化,磁控管的寿命和质量大大提高,整体生产技术已经过关,并能向国外出口。

微波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尤其在干燥和杀菌的加工工艺上大大优于传统的高温干燥、杀菌。

因微波加热干燥时间短,杀菌温度低,基本上不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可大大提高产品质量。

一、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利用及特点1.微波加热微波本身并不生热,它只是在被物体吸收后才会发热。

食品加工论文

食品加工论文

摘要:甏肉干饭是山东省济宁市的传统特色名吃。

甏肉干饭的精华在于甏肉的制作。

甏肉是精选新鲜猪五花肉或里脊肉配以传统特殊在中国传统的砂甏肉用木炭文火精心烹制而成的,猪肉色泽红亮,口感酥烂、清爽,肥而不腻,食者均感满口留香。

本文从传统的甏肉制作方法入手,探究甏肉新型制作方法改进原理,以便实践中更好改进甏肉风味。

关键词:甏肉、加工工艺、改进方法通过本学期《畜产品加工学》的学习,我对传统及现代肉制品的制作原理和制作工艺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济宁市,被誉为济宁小吃一绝的是享誉国内外的“甏肉干饭”。

本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内及周边甏肉干饭的售卖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并依赖学术知识对其制作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制作更加美味的甏肉干饭的建议。

整个过程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一、甏肉干饭简介甏肉(bèng ròu)干饭,为山东济宁地区好吃不贵的小吃,也是济宁地区传统的特色小吃,起源于元朝。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南方的大米从水路运往北方。

当时的人们把用陶器炖出来的肉和大米饭放在一起吃,别有一番风味。

于是就逐步发展为今日的甏肉干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甏肉干饭不断改进创新,又增加了卷煎、面筋、肉芯丸子和鸡蛋等一系列菜品。

在今天,甏肉干饭仍然被极多数济宁人所喜爱,甏肉干饭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将成为济宁首屈一指的小吃。

尽管时间在变,风味却依旧传统浓厚,其中的甏肉更是甏肉干饭制作工艺中的精华。

在初期阶段, 甏肉干饭是济宁民间家庭中的一道美菜,在民间流传多年,到了明末清初开始进入商业化,一些小商人把制作好的甏肉干饭分别放入两个筐内,用肩挑着,一边是大米干饭,一是木炭炉子炖上甏肉,走街窜巷喊卖。

到清朝中期就有固定位置经营,有的就立起了字号,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来因国家取缔城市小资产阶级,自始流传多年的甏肉干饭在济宁大地中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提出改革开放,一些家传的、祖传的、新创的甏肉干饭纷纷出笼,济宁的甏肉干饭又红红火火的发展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加工论文6篇食品加工论文1摘要:《速冻食品加工技术》实验教学的创新改革,不仅是教学实践的需要,更是当前教育形势的需要。

从速冻食品实验教学重要性、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实验改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达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速冻食品;实验;改革《速冻食品加工技术》是食品加工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速冻食品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教学即把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理论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同时实验操作中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内速冻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食品的冻结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原理、会操作并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专门技术人才。

1速冻食品实验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蓬勃发展的速冻食品工业迫切要求高校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速冻食品的原理与技术,以便更好的为速冻业服务。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便是从实践教学入手,即开设速冻实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速冻食品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较早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速冻加工课程受实验条件的影响,实验教学较少。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高校逐渐重视速冻食品实验课程的教学,但是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2.1实验教学未能引起重视速冻食品加工增加了实验课教学,但是实验教学学时只占到课程学时的22%,教学效果也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高,操作能力不强的现状。

2.2实践教学脱节目前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师趋于年轻化,有些年轻教师刚毕业就走进教学岗位,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教学也会束手束脚。

2.3实验教学项目少学校对速冻食品实验课程的教学投资相对比较少,相关实验设备有限,开展的实验主要是一些传统而经典的实验,内容单一,基本上是速冻水饺、速冻汤圆等的常规实验,特色速冻食品加工的实训项目较少,学生可以实践的内容相对也较少。

2.4学生创新性不强过去速冻实验内容单一且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

实验前,教师给学生们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实验设备,上课时先讲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实验现象、结果等,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去操作、去验证。

这一方法导致学生几乎完全是被动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教师要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速冻食品相关行业的生产、研发、检验、品控和销售等岗位工作,具备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3.1建设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队伍是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规划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的基本力量。

实验教学队伍的实验成员由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含管理人员)组成,应合理规划各类岗位的职责及要求。

制订合理的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由有经验的教师实行“传帮带”,保证实验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并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中。

鼓励青年教师轮流下企业在一线岗位工作,真正了解一线真实工作场景,实践中教师可以更充分的讲解,学生也能学到更详尽的知识。

支持青年教师参与教研项目、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发表教研论文,鼓励教师进行在职深造,丰富自己学识。

3.2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为使实验教学顺利进行,我院已建设实训教学楼3座,并欲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实训提供了硬件支持,包括分类速冻实验室6间,如速冻面制品实验室、速冻米制品实验室、速冻果蔬实验室、速冻丸子实验室、速冻特色食品实验室和速冻食品研究室。

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的分类开设速冻实训项目,增加实践学时比重。

3.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3.3.1优化实验教学。

在速冻食品加工教学中,良好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以速冻水饺加工为例,可先通过理论课程和视频讲解,让学生学习速冻水饺的各种理论知识。

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前复习所学实验理论,自由分组,查阅文献资料,每组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包括拟定实验配方、准备所需实验设备、设计实验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以强化学生准备实验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会操作实验室的绞肉机、切菜机、拌馅机、和面机、饺子成型机和速冻机等,并注意安全事项;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对实验方案会作初步审阅,学生依据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有序、有针对性的实验。

最后,学生对速冻水饺实验的结果做感官鉴评,针对不良问题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的措施。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变,让学生由原来被动式做实验转为积极主动做实验,使学生具备了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实践中不能一成不变只做传统而成熟的实验,还需根据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向,及时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基于工作岗位的实践教学项目,随着新实验项目的充实,学生也能接触到一些前沿知识,或者是最近几年比较新的速冻食品,或者是一些最新发明的速冻食品,或者是销售比较火的速冻食品,优化实践教学效果。

3.3.3设置设计型实验。

实验课通常一个班级分两组,实验中因多人同做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者少、旁观者多,做出来的实验配方、结果、分析和撰写的实验报告基本雷同。

可设置设计型实验,比如做速冻苹果实验,为避免苹果切分后在后面工序间发生颜色变化,需要进行护色处理。

根据理论所学的“烫漂”处理、加糖处理、加Vc 浸泡、有机酸浸泡等护色方法,可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最佳护色方法。

实验时,把每组学生再分成8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种护色方法(可以采用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护色方法),每个小组方法不能相同。

按照设计的护色方案进行实验,比较护色结束后和速冻后冻藏一段时间后各方法的护色效果,从而选出比较理想的护色方法。

此种设计型实验能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可加深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的认识和理解,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结语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注重教师队伍和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学校软实力和硬实力;改革传统模式是提高整体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实验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被动为主动,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从事实际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积累实验经验,拓宽知识面,为今后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胜任实际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1]李云芳,孙向阳,隋继学.校企合作框架下食品加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农产品加工,20xx(3):84-86.[2]梁新峰.水产食品加工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xx,132(12):146.[3]赵文亚.《果蔬产品加工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20xx(2):147.[4]杜秀芳.食品工艺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管理观察,20xx,5(19):4040-4041.[5]高海生,康维民,张红新,等.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5(1):24-27食品加工论文2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课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休闲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食品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讲授的是休闲食品的加工内容。

互联网网络发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微课逐渐冲破传统教学模式并走进了课堂。

休闲食品加工技术的内容多以加工为主,内容涉及广泛,知识要点零散,适合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或者远程学习。

因此,微课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应用于本课程中十分必要。

关键词:微课;休闲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在教学互动的发展史方面,教学形式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一步步趋向“互联网+”教学[1]。

在当今电子信息时代,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更新,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发展,教学信息化,微课正作为微型视频网络课程而成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并以简短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章节的重难点或教学环节,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2]。

微课可以让观看者在合适的时间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某章节的教学内容。

将微课应用于休闲食品加工技术教学中,不仅引导了师生建设“教学双主体”课堂教学,又推动了教育“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推广。

微课的诞生,突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增加了高校课堂的互动性,并且极大地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3]。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逐渐由原来的温饱型向健康化和营养化等方向转变,因此具有现代理念的休闲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消费群体也由儿童向中老年方向发展,数量和品质也在不断变化[4]。

休闲食品加工技术是食品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注重实用,涉及内容、种类非常广泛,可为该专业学生将来从事食品生产提供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充分了解该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现状,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方法非常重要。

1休闲食品加工技术的教学现状1.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动手能力弱休闲食品加工技术是食品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内容繁多,信息量也非常大,并且该课程也是将知识和实际操作融为一体。

课程中,实训占本课程的40%,实训主要有谷物膨化类、瓜子类、肉类等,一次实训需要2~4节课。

有约50%的学生控制不了自己,喜欢玩手机、睡觉,不喜欢参与讨论,不喜欢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1.2课程教学中的问题1.2.1教学过程难以重现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方式,在课堂时间结束后,学生最后留下的只有笔记和课本已有知识,而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无法完全重现,对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十分不利。

1.2.2教学内容受限休闲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知识点涉及范围广,教材内容豐富,但学校安排的课堂教学学时有限,难以实现所有内容的讲授。

教师只能选取教材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课堂讲授,使学生无法了解课程相关的更多知识和资源。

2微课在休闲食品加工技术教学中的方法2.1目标明确,进行微课教学传统的多媒体教学,通常是将一节课视频进行复原性的播放,即将整节课的内容以及重难点进行再现式的回放。

在微课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目的,教师要知道哪个知识点该进行学习,或者在授课过程中,遇见比较难的问题的时候,都可以运用微课教学。

微课的设计本身就是以学生学习为目的,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终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且微课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助于学生调节脑力运转,集中注意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