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三个关键问题-2019年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注重解决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注重解决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注重解决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思想观念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

尽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可喜的进展,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人(包括某些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

“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占主导地位,这些地方和单位还在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GDP的高速增长。

显然,若不破除种种陈旧的传统思想观念,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见诸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

看来有必要在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联系实际,就如何转变思想观念的问题进行一次解放思想的大讨论。

是继续因循传统工业文明的旧观念、老路子,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理念和思路指导发展?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破解了,认识飞跃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变成各级各行各业和全民族的自觉行动,才能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应当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沿用了传统工业文明的方式,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二十几年间,西方工业化初期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以及种种社会、民生问题便集中显现出来。

实践证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当前最紧要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强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当调控第二产业(重化工),改变“二产比重高、三产比重低、一产发展滞后”的不协调现状;实现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智力开发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转变;调整优化经济区域布局,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确定发展方向、重点;坚持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民生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生态文明,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都应当作为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好。

偿还生态欠债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在哪里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在哪里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在哪里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的未来。

那么,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究竟在哪里呢?首先,转变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前提。

长期以来,人类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将自然资源视为无限可利用的对象,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念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然的主宰。

自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价值,我们的发展活动应当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行。

只有当每个人都真正理解并接受这种观念,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地采取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行动。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需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

例如,城市规划应当预留足够的绿地和生态空间,以促进空气流通、调节气候和提供居民休闲场所。

产业规划要避免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过度集中,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

同时,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明确开发的限度和方式,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比如,在森林采伐、矿产开采等方面,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衡。

技术创新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

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污染。

例如,研发更节能的设备、更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等,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另一方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依赖于技术创新。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将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

此外,生物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的发展,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明确生态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政府应当制定并实施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2019年精选文档

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2019年精选文档

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DY005)、南华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视阈下环保专业大学生开放性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022019)的研究成果。

高等学校是知识的摇篮,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

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以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武装大学生,不断拓展和充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四大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被实践反复证实了的科学真理。

它是由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审美观等构成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1.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教育生态世界观是生态意识的基础。

所谓生态世界观是指人们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根本观点。

生态世界观的理论化被称为生态哲学。

[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生态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批判资产阶级生态哲学,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应然”层面,即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理想社会应该是怎样的;二是“实然”层面,即资本主义是如何现实地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的。

在“实然”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告诉我们:资本的本性是造成现实世界生态危机、环境问题的最终根源。

在“应然”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告诉我们:要消除生态危机,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是最科学的生态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必须加强科学的生态哲学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

2.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教育生态价值观是生态伦理学的核心范畴。

所谓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生态伦理关系的根本观点,包括生态价值取向、生态价值标准、生态价值意义等。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问题:
1. 资源浪费:当前我国资源消耗量大、能源效率低下,很多行业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2. 环境污染:污染物排放过多,造成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3. 生态破坏: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扩张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

4. 意识不足:社会公众对于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环保意识,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

措施:
1.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鼓励企业采用更加环保、低碳的生产方式。

2. 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标准,加强对于环境监管的力度,对于违反环保政策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等。

4. 推动环境教育,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5. 推动绿色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让经济增长
和生态保护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要加强政府领导、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多方联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局面,确保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任务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任务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任务有哪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到底有哪些关键任务呢?首先,转变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理念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摒弃这种传统的发展观念,树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意味着我们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例如,在产业规划中,优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绿色产业,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推动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

其次,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

因此,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严格限制开发活动。

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如植树造林、草原恢复、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

通过这些措施,逐步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再者,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是造成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这种能源结构不仅不可持续,而且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例如,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同时,要加强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务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务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务有哪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在当今时代,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其一,转变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长期以来,一些地区和行业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我们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例如,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优先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在招商引资中,严格审查项目的环境影响。

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在行动上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

其二,优化能源结构是关键一环。

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仍以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为主,这种能源结构不仅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也给能源安全带来了挑战。

因此,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成为当务之急。

加大对清洁能源的研发投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既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进口风险,又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压力。

同时,还应加强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三,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一些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森林草原退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工程,增加森林和草原面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让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机。

此外,还应加强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四,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也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如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垃圾分类投放、绿色出行等。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有哪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地球未来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那么,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究竟有哪些呢?首先,转变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前提。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摒弃这种短视的思维方式,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深入人心,不仅要在政府决策层面体现,更要在社会各个层面普及。

对于政府来说,在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时,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对于企业而言,要认识到绿色发展不是负担,而是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普通民众,要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垃圾分类等。

其次,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没有严格的法律和政策约束,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落到实处。

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填补法律空白,使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同时,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处遁形。

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制定一系列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生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再者,科技创新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在能源领域,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使得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农业领域,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以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的进展。

1. 问题分析1.1 资源浪费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源浪费:许多行业和个人在使用能源时缺乏节约意识,导致能源的浪费现象屡禁不止。

•水资源浪费:一些地区的水资源仍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例如农业灌溉的浪费现象。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浪费:大量的土地被不合理地用于城市扩张,导致耕地减少等问题。

1.2 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等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水体污染:工业废水和农业农药等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土壤污染: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土壤的污染,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威胁。

2. 建议和意见2.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了解决资源浪费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能源节约: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节能措施,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浪费。

•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规划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城市扩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护好耕地资源。

2.2 推进环境保护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改善空气质量。

•治理水体污染: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推广可再生水资源的利用,加强水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

•防止土壤污染: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

2.3 加强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哪些关键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哪些关键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哪些关键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地球未来的重要课题。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环境、资源、经济等多个领域,还与社会发展、人类行为和政策制度密切相关。

首先,资源短缺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类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水资源的匮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供应不足、水质污染等问题。

在一些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同时,能源资源的消耗也在急剧上升,传统的化石能源不仅储量有限,而且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

其次,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峻。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污染相互交织,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大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引发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

水污染使得许多河流、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壤污染则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安全,进而影响食品安全。

生态系统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湿地消失等现象,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作为地球之“肺”,具有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重要功能,然而过度的砍伐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减弱。

草原的过度放牧和开垦,使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土地沙化加剧。

湿地的填埋和破坏,降低了其蓄水、净化水质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难题。

在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

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依然存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也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情况。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有哪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课题。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关键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

首先,资源短缺与浪费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各类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例如,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农业灌溉中的大水漫灌导致大量水资源流失;矿产资源的粗放开采,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此外,能源的消耗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结构亟待改变,以实现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环境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攻克的难关。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大气中的雾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给人们的呼吸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河流、湖泊的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土壤污染则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对当代人的生活造成了困扰,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沉重的负担。

生态系统的破坏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原的退化、湿地的减少等,使得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森林作为“地球之肺”,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候,但由于乱砍滥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其生态功能也在逐渐减弱。

草原的过度放牧和开垦,导致草原生态恶化,沙尘暴等灾害频繁发生。

湿地具有蓄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重要功能,但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湿地面积大幅缩减。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也至关重要。

一些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随意丢弃垃圾、浪费水电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此外,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偷排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

这就需要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强化环境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有哪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地球未来的重要任务。

在当今时代,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压力,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至关重要。

首先,转变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前提。

长期以来,我们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传统的发展理念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从“唯 GDP 论”转向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意味着在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考量范畴。

例如,在引进产业项目时,不仅要关注其经济效益,还要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关键环节。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

当前,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违法成本低,对环境违法行为缺乏足够的威慑力。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工作,提高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监管,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加强环境司法,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让违法者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再者,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我们应当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例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

同时,加强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

另外,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然而,目前很多人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还比较淡薄,缺乏环保意识和行动的自觉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务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务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务有哪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地球未来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时代,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严峻挑战,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转变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如今,必须树立起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

这意味着在制定发展规划、进行项目决策时,充分考虑生态因素,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

例如,在产业发展上,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

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其次,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关键任务中的重要环节。

大自然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在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下,这种能力往往不堪重负。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

这包括保护森林、湿地、草原、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制开发活动。

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区域,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

通过这些努力,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生态服务价值。

再者,推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效率的提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是造成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同时,加强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制定严格的能源消耗标准,促进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任务。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珍惜并合理利用。

加强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它涵盖了众多方面,而其中的关键内容更是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未来走向。

首先,转变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关键之一。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将自然资源视为无限可取的“仓库”,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摒弃这种短视和片面的观念,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

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政府的决策层面,更需要深入到每一个公民的心中,让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环保理念。

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制定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应当制定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规划和政策。

这包括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扩张。

同时,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政策的制定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和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研发和应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例如,在能源领域,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技术,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降低碳排放。

在农业方面,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此外,科技创新还能为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提供更精确、高效的手段,让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问题。

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对环境产生着影响。

我们应当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比如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节约水电等资源。

在消费领域,鼓励消费者选择环保产品,推动企业生产更加绿色、环保的商品。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是什么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关乎着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究竟是什么呢?首先,转变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关键。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将经济增长视为唯一的目标。

这种片面的观念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关键之一。

法律法规是约束人们行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环保法律体系,明确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责任和处罚标准,加大对环境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不让违法者有可乘之机。

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处,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再者,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关键。

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不仅对资源造成巨大浪费,还严重污染环境。

我们应当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鼓励和支持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科学技术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例如,研发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能够有效地处理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土壤、培育优良品种,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

因此,加大对生态科技的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任务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任务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任务有哪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地球未来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一系列关键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完成。

首先,转变发展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念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这意味着在制定政策、规划项目、发展产业时,都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当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依然严峻,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我们需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要进行积极的治理和修复。

例如,加强对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加强对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保护和治理,改善水质;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推动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

因此,必须加强资源节约意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生产领域,要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资源消耗;在消费领域,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鼓励人们节约资源。

例如,推广节能电器、节水器具的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加强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管理和保护,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_1000002001225611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_1000002001225611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进行了初步反思,各国政府开始把生态文明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内容。

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斯·R ·布朗出版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作了理论表述,形成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题》,更是强调和深化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认识。

同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拉开了人类自觉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序幕。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随后,他又对可持续发展作出科学界定:“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写入政治报告。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党从生产力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高度,进一步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多次强调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为目标的“文明发展道路”。

并将这一“文明发展道路”,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使得我国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不仅提出了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荣开明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还对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摸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基本要求》篇一:生态文明建设之资源节约要求一、引言嘿,咱为啥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节约要求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

你看看现在这世界,人口越来越多,大家对资源的需求那是像火箭一样蹭蹭往上升。

可这地球的资源就那么多,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呀。

如果我们不节约资源,总有一天会面临资源枯竭的大麻烦。

而且,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还会带来一堆环境问题,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之类的,那可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黄牌警告”。

二、主体要求1. 能源节约方面- 日常生活中,咱家里的电器得合理使用。

比如说,电视不看的时候就别让它待机了,那待机也是耗电的呢,能省一点是一点嘛。

据统计,如果全国的电视都能在不看的时候拔掉插头,每年能节省的电量可是个天文数字。

还有空调,夏天温度别调得太低,冬天也别调得太高,每调高或调低1度,能耗可就差不少呢。

一般来说,夏天空调温度设定在26度左右是比较合适的,这既能让我们感觉舒服,又能节能。

- 在工业生产上,那些高能耗的设备得进行改造升级。

企业得制定严格的能源消耗指标,比如说,某钢铁厂,每吨钢的能耗必须逐年降低,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降低10%。

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压得回收利用,可不能就那么浪费掉了,这就像把到手的钱又扔掉一样傻。

2. 水资源节约方面- 在家里,刷牙的时候别让水龙头一直开着,这水就那么哗哗流走,多浪费啊。

洗澡的时候也得控制时间,别洗个没完没了,要知道每多洗5分钟,可能就多用了几十升水呢。

还有,洗衣机的水要是能二次利用,用来冲厕所或者拖地,那也是很不错的节水办法。

- 在农业方面,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像滴灌、喷灌就比传统的大水漫灌要省水得多。

比如说,采用滴灌技术的农田,相比大水漫灌,能够节水50% - 70%呢。

那些灌溉设施也得定期检查维护,防止漏水现象,要是有个小漏洞不管,那流失的水积少成多可不得了。

3. 材料节约方面- 建筑行业,在设计的时候就得考虑材料的合理利用。

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问题

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 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
• 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 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在生产、流通、 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 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 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 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 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 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

谢谢观看
• 要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 碳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广泛推行清 洁生产。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 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形成节约 环保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努力实现自然生 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
•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 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 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 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
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问题
组员;汪帅兵、王敏、王凌筱、王泽浩、温晓虹、许昊鹰、 张伟、嵩博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 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 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 方向。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 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是提高生态文明水 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 路所在。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问题讲稿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问题讲稿

⽣态⽂明建设关键问题讲稿从⾃然辩证法⾓度解读⽣态⽂明建设的问题第⼀部分、⾃然辩证法⾓度解读的⽣态⽂明概念【⼀】⾃然进化及⽂明的发展⽂明是⼈类⽂化发展的成果,是⼈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表征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化的发展⽔平与整体⾯貌。

⼈与⾃然的关系反映着⼈类⽂明进步的程度。

纵观整个⼈类⽂明发展史,⼈与⾃然的关系经历了⼈类依赖⾃然⼀畏惧⾃然⼀征服⾃然的变化,相应地,⼈类经历了原始⽂明⼀农业⽂明⼀⼯业⽂明诸阶段。

⽬前⼈类⽂明正处于从⼯业⽂明向⽣态⽂明过渡的阶段。

【⼆】⽣态⽂明的三个特征1、⽣态⽂明是⼈类遵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客观规律⽽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与⾃然、⼈与⼈、⼈与社会和谐共⽣、良性循环、全⾯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化伦理形态。

(⽣态⽂明应该具有的状态和特征。

)⽣态⽂明是⼈类改造⾃然以造2、福⾃⾝的过程中实现⼈与⾃然的和谐所做出的全部努⼒和所取得全部成果。

(强调⽣态⽂明是⼀种理论和实践成果。

)3、⽣态⽂明是⼈们让正确认识和处理⼈类社会与⾃然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活⽅式。

(价值理念和⽣活⽅式对⽣态⽂明的重要性。

)⽣态⽂明是对传统⼯业⽂明的批判与反思,是⼈类⽂明的较⾼境界,它以尊重和爱护⽣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类的永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与⾃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共融。

【三】⽣态⽂明建设的概念及意义(1)建设⽣态⽂明有利于解决发展需求的⽆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盾;实现在保护⾃然与⽣态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建设⽣态⽂明有利于解决污染的⽆限性与环境承载能⼒有限之间的⽭盾;为⼈民群众的⽣产⽣活创造良好环境。

第⼆部分、我国⽣态⽂明建设的现状【⼀】⽣态⽂明建设的现状现象⽣态危机既具有全球性,⼜存在个体的差异。

随着新经济体的复苏和繁荣,⽣态问题从发达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业化是从20世纪50年代正式起步的,同时进⼊⼈⼝急剧增长的阶段,形成了环境和⽣态的双重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的三个关键问题一、生态文明的历史地位现在一般认为,“文明”这个范畴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表示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应。

二是与“文化”基本同义,只不过文明是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概括,文化则往往特指社会生活的局部或某一方面。

比如,在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说法中,文化一词就可以与文明互换;而齐鲁文化、江浙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官场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说法,若将其中的文化一词改为文明,要么涵义会有所变化,要么就显得不伦不类。

就社会整体的进步状态而言,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划分文明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果也各有差异。

有的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将文明划分为采集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有的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将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这两个角度共同的前提是,文明和社会都是不断进步的,而且服从一般规律。

有的更强调文明在起源上的差异性或者发展上的冲突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是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在其名著《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指出,世界历史并不具有统一的发展性,文明的起源是多中心的,各种文明如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墨西哥、希腊―罗马和西方,不仅相互独立、自成一统,而且相互等价、无法融合,即使互有接触,甚至表面相似,那也是貌合神离。

惟一相同的是,各种文明具有大致相同的生命周期:发生、发达、衰败。

很明显,斯宾格勒的文明观既是反西方中心主义的,也是悲观主义的。

二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汤因比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其代表作是12卷巨著《历史研究》。

他把文明(文化)作为研究历史的基本单位,认为世界历史上一共有37种文明。

与斯宾格勒一样,他也把文明看成是具有起源、生长、衰落、解体过程的有机体,认为各种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他强调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应战成功,文明产生;文明的生长遵循“多数与少数”原则,少数人具有创造性,多数人加以模仿,文明就兴盛发展;文明衰落的原因是创造者的少数变成少数人对社会的统治,从而失去自觉的追随者,其标志是“大一统国家政权”的出现;文明在衰落中遵循骚乱、整顿、在骚乱中整顿的节律。

文明可以更迭,但任何文明都不可能长盛不衰。

汤因比还把各种文明划分为中国、犹太、希腊(含罗马)三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文明发展的特点。

三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

他的历史观是其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轴心期理论。

雅思贝斯把人类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应用语言、发明工具和火、人脱离动物界的普罗米修斯时代;公元前5000―3000年埃及、中国等4大文明诞生的古代文明阶段;公元前800―200年的“轴心时代”;17世纪开始的科学技术时代。

他强调指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印度的吠陀经典,巴勒斯坦的犹太教先知,希腊的荷马、柏拉图、阿基米德等,均诞生或形成于轴心时代。

这是一个在世界各地创造灿烂的精神文明的时代,至今,人们的创造活动还在由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想所推动。

[1]四是当代美国学者亨廷顿。

他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从宗教的角度将世界文明区分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教文明和其他一些较小的文明,强调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产生和演变的轨迹,可以说,在本质上,“文明乃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文明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断推动文明前行。

”[2]在上述所列举的文明观中,学者们的视角各异,见解相左,但却蕴含着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人类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并不是一个问题。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生态文明的提出,却源于人与自然矛盾的空前激化,源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为核心的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之所以令人担忧、发人深思,就是文明的发展反而使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成了问题。

它从反面告诉我们,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可持续性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我国学者王中宇指出,“生态文明至少在目前并不存在,这为我们理解生态文明带来了困难。

……对生态文明而言,我们面对的难题不是写实,而是设计――探索一个尚不存在的文明,探索其基本理念与机制”。

[3]探索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和机制,离不开现代生态学研究人类与生态的关系所揭示的原理。

依据这些原理,通过与其他文明形态相类比,学者们已经提出了不少关于生态文明的定义,对生态文明的本质和特征也进行了剖析论证。

比如,我国学者陈家刚认为:“生态文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人类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

它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而从广义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态。

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4]我国学者春雨指出,“就本质与含义而论,生态文明是当代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相互融通构成的整体性文明。

生态文明不仅是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行事的文明,还是一种遵循特殊规律的文明,即遵循科学技术由‘单一到整合、一维到多维’综合应用的文明”。

“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认识与实践而论。

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审视的整体性,调控的综合性,物质的循环性和发展的知识性”。

[5]关于生态文明的历史地位,存在着两种思考向度。

一是把生态文明与采集渔猎文明、游牧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相比较。

二是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比较。

比如,在第一个向度上,陈家刚指出,“生态文明是有人类以来,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态。

目前,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同时,他还在第二个向度上指出,“就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而言,也包括两个方面的理解。

第一,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所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而后者则是在生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

四种文明共同构成文明建设的体系。

第二,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升华,是后者的落脚点。

”[4]如何用生态文明来统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

其成果从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西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学者关于生态文明的各种思考,层出不穷、争奇斗艳、发人深省。

我国学者余谋昌是国内最早研究生态文明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生态文明(文化)主要由制度、精神和物质这3个层次构成。

在制度层次上,要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体制变革,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按照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共同体,以及人与生物和自然界伙伴共同体。

在精神层次上,以“人―社会―自然”为哲学本体,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价值,抛弃人征服自然的思想。

为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行包括哲学、伦理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一系列转变,使科学技术向有利于健全“人―社会―自然”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方向发展。

在物质层次上,彻底抛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发展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建设生态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投入生产过程的物质和能量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实现废物最少化。

在生活态度上,讲究提高生活质量,反对过度追求物质享受,重视精神生活的充实,进行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

生态文明的实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要实现这三个基本目标,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和人与人的社会矛盾。

要处理好这两类矛盾,关键是承认自然的价值。

[6]他的上述见解基本上勾画出了生态文明统摄下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大致面貌。

二、思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心所在建设生态文明牵涉到方方面面。

从哲学上看,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把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的重要性提高到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高度,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必须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

这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此,必须在本体论、价值论上做相应的变革,为坚持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生态规律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必须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做相应的努力,要在生态规律的指导下创新发展模式,创建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技术模式。

由于完整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尚不存在,思考和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坚持把重心放在保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上。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念,1980年首次在联合国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被提出;作为一种理论,形成于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作为一种发展战略被普遍接受,是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我们共同的未来》所提出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权威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可见,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不仅是追求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强调必须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得以保障前提下,谋划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

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离开后者,前者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中楼阁。

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既包括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同时调整好3对关系,即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一根本认识的基础上,还要明确认识到,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维护的关系,理想的状态是实现经济―生态的双赢,实现的过程却只能是在经济―生态的艰难权衡中加以推进。

要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明确认识以下两点。

一是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巨大影响,而且对许多生态问题人类是不能控制的。

我国学者王嘉川在《气候变迁与中华文明》一文中,研究了气温和降水这两大气候因素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虽然是冷暖交替,但总的趋势是暖湿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干冷期则越来越长,寒冷程度也一个比一个强。

从经济上看,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由黄河流域南迁到长江流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