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
孔墨老庄著作和主要学说观点
孔墨老庄著作和主要学说观点孔墨老庄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包括孔子、墨子和老子等思想家的著作和学说观点。
他们对于人类生活、道德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以实现社会和谐。
他主张通过学习来提高个人修养,通过守礼仪、尊敬长辈来维系社会秩序。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平衡,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兼爱和非攻。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爱,摒弃战争和暴力,以实现和平与安宁。
他主张普遍的兼爱,不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应该平等对待。
墨子反对任何形式的武力和战争,主张以理服人,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墨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和平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很多启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以达到事事顺其自然的境界。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其自然。
老子强调了宇宙的无限和人的微小,主张人应该放下欲望,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老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道家和禅宗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结来说,孔墨老庄的著作和主要学说观点都围绕着人类生活的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展开。
他们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平衡,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和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今天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平的社会作出努力。
浅谈老庄思想及所感
浅谈老庄思想及所感道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哺育陶铸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哲理和信仰体系。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是由老子创立,而庄子是集大成者。
二者的思想既有共同处,也有不同点。
首先,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
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总结评述孔子思想
总结评述孔子思想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体系以道德伦理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出了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之道。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通过仁爱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仁者爱人,孔子主张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治理,以己度人,以德化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
他强调人的德行和品德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孔子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主张“教育无疆界”,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受到教育的机会,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明白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从而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他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人们才能够不断进步。
第三,孔子思想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的伦理关系。
他强调家庭的和谐和稳定对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家庭的和谐,才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后代,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他提出了“君子之于天下也,诚之为财”的理念,认为一个人的诚信和道德品质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孔子思想以道德伦理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出了重要的价值观和原则,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思想在中国的影响历久不衰,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其思想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仁爱为核心,注重人的德行和品德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与改造,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周瑾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
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
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
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
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
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
此美善相乐之论,源于其仁学思想。
仁为内在情性与外在伦理之融汇,此内外交洽之仁心乃"礼"、"乐"之根本。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仁学精神贯注于艺事中,非特悦人耳目、娱人情性而已,更当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善德良知也。
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乐"即音乐艺术,兼愉悦性情之形式美与感发意志之仁德美。
"成于乐"为精神沉醉、纯粹超越而至自由境界①。
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整个人生由音乐而艺术化、道德化,沉浸于美善统一之境。
斯乐陶染性灵、感发仁心,使人人本具之良知充满身心,一念自觉便可成仁。
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诚哉斯言!孟子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赋予仁德以审美价值。
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
再次浅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下面谈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虚空之间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
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总则。
“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化生了万物,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四大,而人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的哲学产生了和谐。
和平、宽容、知足和简朴,这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给现代人以启示:做人要上善若水,要保持低调。
庄子的思想核心是以道为师,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点。
主张《齐物论》,他以狂笑对待人生。
超脱世俗种种困境(包括病痛和死亡),对死亡作出“鼓盆而歌”。
他随顺造化、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了生命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老子与庄子固然超脱,若庄子观鱼之乐、蝴蝶之梦、说剑之喻、蛙鳖之语,也就够幽默与浪漫。
老子多苦笑,庄子多狂笑,老子的笑声是尖锐的,庄子的笑声是豪放的。
给我们后人的启示:人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求得“天人合一”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平常心”去对待各种事物。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提倡“克己复礼”。
宣扬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套完整的规范。
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其次是“义”,“礼以行义”。
“仁”字其实也就是“克己复礼”,使自己的举止、言行都遵循“礼”的规范。
“礼”、“仁”、“义”使孔子推崇和张扬“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中庸之道”的“致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尚和文化”,为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和为贵”,“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总目录第一章孔孟与老庄异同之概说第一节孔孟老庄存在于我们身边第二节孔孟老庄在近代的坎坷历程第三节孔孟老庄在今天的思想文化价值第二章孔孟老庄的辩证思想之比较第一节《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一、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二,提示大家要重视对立面的作用三,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第二节庄子的“齐物论”相对主义哲学打破独断论的辩证意义一、“齐物论”之形成二、“齐物论”的本质三、“齐物论”独特意义与作用第三节孔子“中庸”论的辩证法思想一、原“中庸”二、世俗对中庸的误解及辩正三、中庸的利害功用第四节孟子“中”“权”等辩证法思想一、“中”是针对偏激片面的二、“权”是矫正保守呆板的三、其他辩证法思想第五节孔孟老庄辨证思想异同比较第三章孔孟老庄的美学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美学思想第二节孟子的美学思想第三节老子的美学思想第四节庄子的美学思想第五节小结第四章孔孟老庄的天命鬼神观之比较第一节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对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论述第二节孔孟的天命鬼神观38附一、荀子的天论附二、董子的“天人合一”论附三、孟子天道观若干问题初探附四墨子的“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第三节老子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思想第四节天人关系问题上儒道思想的异同第五章孔孟老庄的经济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经济思想一、财富观二、生产与流遍概念三、分配与消费观念四、财政思想五、孔子经济思想的总考察六、子贡的经济观点七、《大学》《中庸》的经济思想八、大同、小康论第二节、孟子经济思想一、孟子的义利观二、孟子的恒产理论三、孟子的分工和劳动理论四、孟子的财政赋税理论五、简短的结语第三节道家的经济思想一、道家经济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二、杨朱的贵己论三、道家代表作——老子中的经济思想四、庄周的经济观点五、道家经济思想的影响第四节儒道经济思想比较第六章孔孟老庄的教育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有教无类”三、论教育作用四、教育目的和任务五、教学内容六、教学方法论七道德教育的内容八、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九、论教师和师生关系第二节孟子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二、道德教育思想五、教学思想第三节、老庄及黄老学派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儒道教育思想异同第七章孔孟老庄的处世哲学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处世哲学一、人生进退穷达的总原则二、永远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三、生死观四、交友之道五、严于律己,加强各方面修养第二节孟子的处世哲学一、充分张扬自我、气节、尊严二、加强个人修养第三节老子的处世哲学一、生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二、不自见、是、伐、矜三、勿轻、易、躁四、修养高的标志五、懂得相反相成六、提醒注意人皆慕之的反面第四节庄子的人生哲学一、人生应当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代表,它们的教育意义非常深远。
孔孟之道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成为有用之人。
同时,孔孟之道也强调了道德教育,认为只有在道德上做到圣人的标准,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有用之人。
因此,孔孟之道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提倡了“以诚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方法。
老庄之道则强调了自然、放松、自由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让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老庄之道主张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放弃追求物质和权力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因此,老庄之道强调了“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教育目标,提倡了“循序渐进、自由自在”的教育方法。
综上所述,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它们强调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但都是为了培养真正有用、自由、快乐的人。
因此,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应当代社会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更多有用之人、自由之人、快乐之人而努力。
- 1 -。
再次浅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
再次浅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再次浅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下面谈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虚空之间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
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总则。
“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化生了万物,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四大,而人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的哲学产生了和谐。
和平、宽容、知足和简朴,这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给现代人以启示:做人要上善若水,要保持低调。
庄子的思想核心是以道为师,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点。
主张《齐物论》,他以狂笑对待人生。
超脱世俗种种困境(包括病痛和死亡),对死亡作出“鼓盆而歌”。
他随顺造化、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了生命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老子与庄子固然超脱,若庄子观鱼之乐、蝴蝶之梦、说剑之喻、蛙鳖之语,也就够幽默与浪漫。
老子多苦笑,庄子多狂笑,老子的笑声是尖锐的,庄子的笑声是豪放的。
给我们后人的启示:人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求得“天人合一”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平常心”去对待各种事物。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提倡“克己复礼”。
宣扬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套完整的规范。
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其次是“义”,“礼以行义”。
“仁”字其实也就是“克己复礼”,使自己的举止、言行都遵循“礼”的规范。
“礼”、“仁”、“义”使孔子推崇和张扬“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中庸之道”的“致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尚和文化”,为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孔孟老庄思想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
他们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
在此意义上来说,儒道本是一家。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他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即便是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并没有泯灭,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学、佛学之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这正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
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从历史渊源来看,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度逐渐解体,我国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一部分奴隶主贵族逐渐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成为贫民或者奴隶。
其中一部分人结草为庐,结伴而耕,避世隐居。
《论语》中把他们叫做"逸民"或"隐者"。
这些人对弱肉强食、离乱痛苦的现实社会,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他们痛斥"天下无道"!在这同一个时代,儒家和道家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他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
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劲:"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作文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作文在咱们中国的思想文化宝库中,孔孟老庄那可都是超级大明星,他们的思想就像四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心灵的各个角落,且听我一一道来。
先来说说孔子,这位老先生可讲究“礼”了。
就好比咱们去参加一场超级正式的晚宴,从进门的姿势,到坐的位置,再到说话的用词,那都是有讲究的,这就是孔子眼中的“礼”。
他觉得呀,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按照“礼”的剧本演,这戏才能唱得好,社会才能和谐有序。
他还提倡“仁”,什么是“仁”呢?简单来说,就是对别人要有爱心。
你要是走在路上,看到有人需要帮忙,就像扶老奶奶过马路这种事儿,这就是“仁”的一种表现。
孔子还开办学校,收了一大堆徒弟,到处传播他的思想,就像一个到处开演唱会的大明星,他的思想也随着他的脚步传遍了各地。
孟子呢,他是孔子思想的超级粉丝,还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
孟子强调“性善论”,他觉得咱们人啊,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带着善良的种子。
就像每一个小婴儿,看着都那么纯真可爱,那就是善良的本质在闪耀呢。
他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在当时可不得了啊。
就好比在一个公司里,他说基层员工才是最重要的,公司利益老板反而是最不重要的,这在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简直是石破天惊。
孟子就像一个勇敢的斗士,为百姓的权益振臂高呼。
最后就是庄子啦。
庄子那是一个超级浪漫的人,他就像一个生活在云端的梦想家。
他写的那些寓言故事可有趣了,什么“庄周梦蝶”啊。
他自己都迷糊了,不知道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
这说明他觉得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
他还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就像一只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大鹏鸟,不受任何束缚。
他对名利看得很淡,觉得那些为了功名利禄忙得焦头烂额的人就像一群在笼子里抢食的小鸡,可怜又可笑。
这孔孟老庄四位大师的思想,虽然各有不同,但又像是一桌丰盛的思想大餐。
孔子和孟子给我们提供了关于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的主菜,让我们知道如何在社会中做一个好人;老子和庄子则像是饭后的甜品和清茶,在我们被尘世的喧嚣弄得疲惫不堪的时候,给我们一种超脱、空灵的智慧,让我们能在精神世界里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电商1101 1203110121 王佳玲1.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隼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隼”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3及其影响一、孔孟的异同:相同点:(1)他们都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即道德人格教育。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2)孔子与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孔子注重道义之乐,孟子主张仁政,其实仁政就是礼治,因为仁是最高之德,所以仁政就是最高的礼德。
(3)孔子注重道义之乐,自然之乐,而孟子对自然之乐不但赞同,而且主张普及。
(4)孔子虽重礼、乐,反对人的性情是陶冶的功效,但也不忽视自然和人生关系的重要,与孟子重视利用自然以陶冶性情的功用无区别。
不同点:(1)孟子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
孔子认为人性非全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而孟子认为人性是全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人人都可以为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
(2)孔子注重言行,重视感情的陶冶。
孟子则认为知言可以辨别理性的得失,常将知言对举,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
(3)孔子强调仁礼,是个人修身的必须,而他也最乐意春田宴乐。
孟子强调的仁是王道,爱民,是一种实现称霸野心道路的治国方式。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4)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孟子则不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5)孔子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与哲学思想孔子老子庄子等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与哲学思想孔子老子庄子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与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孔子、老子和庄子。
他们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的历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孔子、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进行探索和分析,以增进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了解。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字叫做孔丘,字子思,其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他的教诲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认为只有通过修身,才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他在《论语》中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格言和教诲,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
孔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道德上的完善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名李聃,字聃言,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道,而不是抵抗它。
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自然的运行。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意味着人们应该摒弃私欲,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的代表作《道德经》成为了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他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他关注人的自由和心灵的平静。
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脱世俗的名利之争,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他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在《庄子》一书中讲述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
这三位思想家的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部分,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观点。
孔子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伦理,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庄子则注重人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孔孟与老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老人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学习已经达到人天合一的境界,行事做人已和自然法则(道)高度统一以至通过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智慧对自然以及人世间的万事万物的观察角度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
这个境界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是:知亦难行则更难。
虽然后人对他的描述已经达到神话的地步,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领悟到《道德经》中的一词半句也是终身受用无穷的!而庄子的思想是在老子的基础上对世间事物的更进一步阐述。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
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
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
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
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
1 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
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
此美善相乐之论,源于其仁学思想。
仁为内在情性与外在伦理之融汇,此内外交洽之仁心乃“礼”、“乐”之根本。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
阳货》)仁学精神贯注于艺事中,非特悦人耳目、娱人情性而已,更当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善德良知也。
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
泰伯》)“乐”即音乐艺术,兼愉悦性情之形式美与感发意志之仁德美。
“成于乐”为精神沉醉、纯粹超越而至自由境界1.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整个人生由音乐而艺术化、道德化,沉浸于美善统一之境。
斯乐陶染性灵、感发仁心,使人人本具之良知充满身心,一念自觉便可成仁。
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
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颜渊》)诚哉斯言!孟子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孔孟思想与老庄思想
孔孟思想与老庄思想孔子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
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
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孟子思想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
老庄思想简论一道法自然观主张雕琢复朴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崇柔尚雌精神内圣外王之道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和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境界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孔子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
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
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是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哲学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庄子的哲学思想“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
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非之心和辞让之心,这是他的四端学说的理论基础,但是孟子的这一观点不是要讨论人为什么天生就是善良的,而是为他的政治观点——仁政,做理论准备,是为政治服务的。
所以孟子的思想的哲学性就弱了很多。
孟子也是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家,他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是很伟大的思想,但是却不是很严谨的逻辑观点,孟子往往直接提出他的观点是什么,但是却不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而哲学是最讲究逻辑的。
孟子善于辩论,往往很轻易地就驳倒了对方的观点,他很快就能找到对方的思维漏洞,从而进行辩论。
但是仔细读《孟子》,里面经常是通过寓言故事,或是很强烈的修辞手段来达到目标的,很少有很严谨的论证,即便是像名家惠施那样的诡辩也是很少见的。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作文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作文在咱们中国的思想星空中,孔孟老庄就像四颗最耀眼的星星,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咱就唠唠这几位大佬的思想。
先说说孔子吧。
孔子就像一个特别严格又充满爱心的老校长。
他整天强调“礼”,这礼啊,就好比是学校的校规校纪。
什么等级名分啦,在他眼里可重要了。
比如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像每个棋子都得在棋盘上有自己的位置,不能乱了套。
但他可不光是要大家守规矩,他还提倡“仁”呢。
“仁”是什么?就是一颗充满善意、包容的心。
他希望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好比告诉大家,你不喜欢别人抢你的糖,那你也别抢别人的糖。
孔子还热衷于教育,他的那些弟子就像一群跟在老校长后面的小粉丝,听他讲那些做人的大道理,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告诉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孟子呢,就像是孔子思想的超级粉丝,还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了。
孟子特别有脾气,是个热血青年似的思想家。
他老强调“义”,“舍生取义”这词儿就是他的招牌。
他觉得有些东西比生命还重要,这气魄可不小。
他还相信人性本善,就像每个小娃娃生下来都是小天使,都有善良的种子在心里。
他还跟那些君主们唠,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在当时可算是非常大胆的想法了。
他就像一个勇敢的谏官,对着那些高高在上的君主喊:“你们得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不然可不行。
”再看看老庄这边。
老子就像一个看透世事的老神仙。
他的思想充满了一种“无为”的智慧。
这“无为”可不是让大家啥都不干,就躺着睡大觉。
而是不要刻意去做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就像种庄稼,你得按照季节来,不能大冬天的非要种西瓜。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这“道”就像一个神秘的大法则,咱们只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却很难说清楚。
老子觉得人要是太争强好胜,太追求功名利禄,就容易迷失自己。
所以他提倡一种低调、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庄子呢,那简直就是一个超级浪漫的幻想家。
他写的那些故事,什么鲲鹏展翅啦,梦蝶啦,都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孔子孟子老子思想总结
孔子孟子老子思想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和老子(估计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均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哲学家。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他们的思想的总结:一、孔子思想:孔子强调道德和个人的修养。
他提倡“仁”,这意味着对他人的关怀和善良。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经历的事情。
他认为,人们应该恪守道德原则,遵循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来塑造自己的品格。
他强调了上进心和追求完美的重要性,并认为通过教育、自律和正确的行为,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
二、孟子思想: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孟子强调天性与良知。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具有与生俱来的善良本能。
他强调个体的自律和正直,并主张人们应该根据天理来行事。
他提出了“仁政”的概念,即通过以仁义为核心的政策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政府应该保护人民的利益,并提供良好的条件来实现个人的发展。
他还主张君主应该是一个民主和仁慈的领导者。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广泛奉为儒家经典。
三、老子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自然和虚无。
他认为道是存在于宇宙和人类中的原始力量,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柔和、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事物,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过度的权力和欲望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个人的困扰。
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概念,即通过无私和无欲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宗教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道家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尽管孔子、孟子和老子的思想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强调人的责任感、道德修养和个人的自我完善。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现代中国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在个人修养、社会伦理还是政治治理方面,这些思想的精髓都为人们提供了指导和启示,对于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虽然看似相反,但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提倡“有为”,强调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老子则主张“无为”,强调顺应自然和放下执着。
这两种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来看看孔子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应该努力去做事情,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先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孔子还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待人如己,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老子的思想。
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些事情。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
老子还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过于追求完美,反而会产生更多的恶果。
因此,我们应该放下执着,顺其自然地生活。
那么,这两种思想到底应该如何结合呢?其实很简单: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放下执着、顺应自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虽然看似相反,但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应该学会将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为之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
电商1101 1203110121 王佳玲1.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隼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隼”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史上有着
重要的地位,后待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3.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待,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待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待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4.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区别
老子和庄子虽然有极为相同的道论、认识论和逻辑推理,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大师,但是在社会实践方面,却有着不同层次的引申,有着方向相反的哲学目的和社会观。
老、庄虽同为道家大师巨匠,但如从人道和政治实践的角度予以划分衡量,二人却要属于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想体系。
老子与早期儒家以及其他先秦诸子趋向一致,而庄子则独立于诸子百家之外。
老子与庄子的哲学目的和社会观方向相反。
窃以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涉及面都很广,但又各有偏重,这种差异既是时代打在他二人身上的烙印,也与各人的性格分不开。
前面已经说过,老子哲学本质上是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庄子哲学称之为生命哲学(个体哲学)更恰当。
庄子追求个人的自由、个体的超越,在这一方面,他已超越了老子,却也似乎走了老子的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