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
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儿死亡率得到了较大的降低,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危险因素会加重新生儿的病情,其中院内感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新生儿因为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又经过了妈妈生产和导致免疫力下降的各种因素,特别容易被外界的致病菌侵袭,引发院内感染。
因此,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防止院内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一、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1. 医院环境因素医院处于高强度的医疗工作状态,由于人员的大量进出和医疗用品的频繁更换等原因,会存在一定的病原微生物扩散风险。
在新生儿科,在患儿的病情特别危重的时候,孩子就会被放置在婴儿保温箱、呼吸机等医疗设备里进行治疗,因此设备不干净、缺乏日常清洁和消毒的环境会使致病微生物聚集,增加新生儿受到感染的机会。
2. 父母及其他亲友因素在就医过程中,新生儿往往需要和妈妈、爸爸、阿姨等人打交道。
这些人中只要有一人患病或病情不明朗,就有可能带进来病原微生物,通过接触或空气传播,使新生儿感染。
因此,家属或者照顾者要认真执行洗手和消毒等措施,保持医院内室内与外界隔离,避免带入任何外来感染。
3. 新生儿自身因素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而且由于早产或出生体重较低、疾病等因素,导致免疫力差,因此新生儿本身就更容易受感染。
特别是在配合喂奶时,如果没有正确地进行洗手和喂奶前的表面消毒,很容易将致病微生物传给新生儿。
二、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1. 做好护理员的消毒防护消毒是预防院内感染最重要的措施。
护理人员要在每次接触患儿前及时消毒双手,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口罩、防护衣等防护措施,避免致病微生物传播。
2. 加强医院环境消毒在新生儿科,所有的设备、器械和用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和高温消毒。
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室内环境必须定期彻底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的洁净和干燥。
3. 降低院外人员进入新生儿科的频次为降低院外人员进入新生儿科的频次,医院可以设定探视时间,限制患儿的探视人数,并对进入新生儿科的人员进行身份查验,以确保进入科室的人员为合法和已消毒过的人员。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的儿科病房内,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感染了新的病原体。
院内感染在儿科病房内尤为重要,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抵抗力低,容易受到感染的侵害。
本文将对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1.医务人员感染:医务人员是患者接触最多的人群,他们可能通过双手、工具、衣物等媒介将病原体传播给患者。
2.患者本身因素:儿科患者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感染。
特别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患者更容易感染院内病原体。
4.病房环境:病房环境的清洁度和空气流通程度也会影响院内感染的风险。
如果病房环境不干净,空气流通不畅,容易滋生和传播各种病原体。
二、对策:1.手卫生的完善:医务人员应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如勤洗手、正确使用洗手液、消毒剂等,避免将病原体传播给患者。
2.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和隔离措施:医务人员在病房内工作时应穿戴适当的工作服,并做好手术口罩、帽子、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将病原体带入病房。
3.消毒和清洁措施:病房内的器械、设备和各种表面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4.环境改善: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和空气流通,定期通风、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5.患者分类管理:将不同感染风险的患者分开管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对高危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或者分配专门的治疗区域。
6.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加强对院内感染防控规范的培训,确保操作规范和消毒措施的执行。
7.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如正确的手卫生、咳嗽和打喷嚏的礼仪等,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总之,医疗机构的儿科病房内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预防和控制。
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工作服和隔离措施的加强,消毒和清洁措施的完善,病房环境的改善,患者分类管理,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的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儿科病房内的院内感染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儿科病房是儿童接受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儿童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儿科病房内感染问题较为突出。
本文将分析儿科病房内感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儿科病房内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操作不规范:在儿科病房内进行的医疗操作是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医护人员在给儿童进行静脉输液、插管和吸氧等操作时,若没有按照规范的消毒流程进行,容易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
2.家属和访客的不规范行为:儿科病房通常会有很多家属和访客来往,带来了很大的感染风险。
一些家属和访客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比如随意触摸孩子、不洗手就接触孩子或病房内设备等。
3.儿童自身因素:儿童抵抗力低,容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导致个人卫生不良,使感染的机会增加。
为了预防和控制儿科病房内的感染,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医护人员是病房内主要的感染控制力量,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
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规范,规范操作流程,避免交叉感染。
要加强对医护人员手卫生和消毒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和素质。
2.加强病房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将病房内的清洁工作落实到位,定期对床铺、地面、家具等进行清洁和消毒。
特别是对儿童常接触的物品,如玩具等,要定期清洁和消毒,避免成为细菌的滋生基地。
3.加强家属和访客的宣教:通过宣教,提高家属和访客的卫生意识。
家属和访客应洗手后才能接触孩子,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孩子的口、鼻、眼等黏膜。
病房内要设立相应的宣教告示,提醒家属和访客注意个人卫生。
4.加强儿童个人卫生的教育:儿童个人卫生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病房内应当设立相应的健康教育项目,指导儿童正确洗手、正确使用公共设施等,提高他们的个人卫生意识。
5.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工作: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和上报感染病例。
对于已经感染的儿童应及时隔离,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避免感染扩散。
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对策
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高危区,加强新生儿科病房的管理,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内容。
现将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易感因素及对策总结如下。
1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主要易感因素(1)环境因素建筑布局不合理,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
(2)医护人员因素通过医务人员污染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以及医疗用品消毒不严,均是发生感染的途径。
(3)各类侵入性操作因素为微生物侵入机体提供了途径,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2 医院感染管理对策2.1 成立专职科室医院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其所属医院感染管理科,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控制和预防制度,形成医院感染监控网络系统全面监控、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及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
2.2 病区建筑设计与布局新生儿病房应位于医院清洁环境中,形成相对独立区域。
新生儿室设计注意通风、采光、向阳。
室内墙壁天花板无裂缝、地面防滑、便于清洗消毒。
新生儿床与床之间应保持0.5~1 m间距,设普通新生儿室、隔离室、办公室、治疗室、配奶室、新生儿沐浴室、母婴哺乳室、出入院处置室、杂用室、储藏室、工作人员沐浴更衣室、值班室等。
在区分管理上,非限制区,在最外侧,包括母亲哺乳室、出入院处置室、工作人员沐浴更衣室、值班室、杂用间。
半限制区,在中间,包括办公室、治疗室、配奶间。
限制区在最内侧,包括各类新生儿室、新生儿沐浴室。
各区应有门隔开,标志明显。
3 加强医疗、护理管理措施3.1 加强新生儿科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培训,牢固树立消毒隔离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
3.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各种医疗器械、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红外线抢救台等的消毒规范,凡常与患者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奶具等根据各种物品性能及使用情况采取不同消毒方法,以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是儿科医院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容易造成儿童患者的二次传染和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原因包括医护人员和家长的手部卫生不达标、患儿病情严重导致免疫力下降等。
院内感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和带来心理负担等方面。
预防机制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加强空气清洁和消毒工作等。
应急处理要及时隔离和治疗感染患儿,通报相关部门并开展排查。
加强院内感染管理需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制度和质控体系,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意识提升。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全面有效的措施,才能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关键词】引言: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 重要性正文: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 原因, 危害, 预防措施, 应对紧急处理,管理结论: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 防控工作, 重要性1. 引言1.1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引言》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是指在儿科病房内发生的与治疗过程或环境有关的感染。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
对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医护人员和家属必须充分了解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危害性,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患儿能在安全、清洁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只有通过加强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管理和防控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患儿的健康和安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风险,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正文2.1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1. 医护人员不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时未正确佩戴口罩、手套或隔离衣等防护用具,导致病原体传播。
2. 医疗设备和器械不洁净:儿科病房使用的设备和器械未经过彻底清洁、消毒或灭菌,成为病原体传播的渠道。
3. 患儿家属不遵守感染控制规定:患儿家属在病房内未洗手、未正确佩戴口罩或在探视患儿时带入可能带菌的物品,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
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作者:潘菲来源:《医学信息》2017年第19期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9-0166-02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新生儿在医院感染中属于易感人群,而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则更易感染。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医院感染后不易早期识别,病情进展快,较易引起严重后果。
为了降低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加强管理,现将我院新生儿病区存在的感染因素及对策分析如下。
1 相关因素1.1医务人员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大部分医生、护士不能完全了解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医院感染及消毒隔离意识薄弱。
同时,我院新生儿科实行床边摄片、床边化验及床边彩超检查等,而这部分医务人员为放射科、检验科及特检科技师,他们往往认为只是与患儿的短期接触,不能重视新生儿的医院内感染。
另外,我院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担了较大的教学任务,见习、实习学生较多,而学生的医院感染意识几乎缺失。
1.2患儿因素孙庆芬[1]等研究表明早产儿医院感染率(18.75%)明显高于足月儿医院感染率(7.14%),且出生体重越低医院感染率越高,医院感染例次越高。
有研究表明[2],平均出生体重每减少500 g,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增加3%。
出生体重越小,感染率越高[3]。
胎龄小于30 w,感染率大大增加(47.8%)[4]。
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脆弱,皮肤角化层和真皮层均较薄,胶原纤维排列稀疏,易受损伤,而且皮肤含水量较多,脂肪较高,利于病原菌的生长,诊疗护理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损伤皮肤粘膜,破坏其屏障功能。
1.3易感途径1.3.1感染部位报道提示新生儿病区发生医院感染的途径主要为呼吸道、血液及胃肠道等,其中呼吸道感染为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这是由于新生儿气管、支气管相对狭窄,纤毛运动差,清洁能力弱,加之气管插管、吸痰等侵入性操作的实施导致粘膜损伤,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6 7 0・ 实用医药杂来自 2 0 1 3年 0 7月 第 3 O卷 第 O 7期
P r a e J Me d& P h a H n . V o l 3 0 , 2 0 1 3 — 0 7 N o . 0 7
卫 生 事 业 管 理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原 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吴智高. 盛 玉
【 关 键 词】 新 生 儿病 房 ; 医院感染 ; 原因分析 ; 对 策 【 中 图分 类号 】 R1 8 1 . 3 + 2 【 文献 标 识 码 】 C
标 准、 隔离制度、 无菌技术 、 消毒方法 、 洗手方法等 , 提 高 医 护
人 员对 预 防感 染 重 要 性 的 认识 。 感 染 控 制 人 员 加 强 监 督 检 查
1 . 5 抗 菌 药 物 使 用 不 合 理 大 多 数 医 师 不 做 任 何 病 原 学 检
查, 凭 经 验 使 用 多种 抗 菌 药 物 ; 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 加 上 住院时间长 , 易 致 耐 药 菌 的 产 生 以及 菌 群 失 调 , 使 新 生 儿 抵 抗 力进 一 步 下 降 , 增 大危 险性 。 1 . 6 医 疗 废 物 不 按 规 定 处 理 医 院 的 医 疗 废 弃 物 没 有 按 规 定 统 一集 中销 毁 处 理 , 随 意 丢 弃极 有 可 能 成 为 引 发 感 染性 疾 病的源头 。 对 医 院 感 染 的 影 响具 有 潜 在 性 和 持 久 性 。
周 彻 底 大 扫 除 1次 。 坚 持 每 日早 、 中、 晚 开 窗 通 风 3次 , 1 5 —
3 0 mi n / 次, 或 者 放 置 动 态 空气 消毒 机 进 行 空 气 消 毒 3次 , 2 h / 次, 以保 证 病 房 空 气新 鲜 。 2 . 4 . 2 加强新生儿用 品、 用具 、 器械 、 消毒管理 新 生 儿 使 用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与管理
生素的使用率达100%。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 使用,且疗程长、剂量大,从而极易造成正常菌 群紊乱、耐药菌株增长、细菌变异、二重感染的 发生,导致院内感染率发生的增加。 (三)医源性交叉感染 • 1、侵入性操作增加 • 如呼吸机和胃肠外营养应用、气管插管反复吸痰 改变了呼吸环境、增加了感染机会,各种留置通 路的建立也增加了皮肤、黏膜损伤,容易造成软组 织的感染。 • 2、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 • 医务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有重要作用,不重 视洗手清洁消毒会使感染率增大。此外,对喂奶
• (3)管理新生儿病区的物品:新生儿被服、
小毛巾消毒后才可使用,并每天更换;新生儿的 听诊器等诊疗用具、 喂奶用具和沐浴用具均一人 一用—消毒。 新生儿使用的恒温箱、蓝光箱、复 苏器具、呼吸机管、新生儿红外线抢救台等要定 期用电子消毒杀菌器消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 1 小 时,也可用 1∶200的含氯溶液擦洗消毒。新生儿 出院后所用过的物品及床单全部更换消毒。 3、加强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脐部、眼睛、口腔和呼 吸道的护理。① 口腔: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2次。② 皮肤:病情允许情况下每日淋浴1次,并 采用爽身粉扑皮肤皱折处,预防感染。③ 脐部: 脐带未脱落前,每天浴后脐部残端用:3%双氧 水擦洗-2%碘酒消毒-75%酒精脱碘,并注意 保持脐部的干燥。④ 眼睛:保持清洁, 如有分泌
• (3) T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少: 机体产生单核 • • • •
细胞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 白介素-8(IL-8)等细胞因子的能力低下。 (4)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低下:淋巴结发育不全, 缺乏吞噬细胞的过滤作用,不能将感染局限在局 部的淋巴结内;巨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低。 由于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免疫功能均低下,新生 儿很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不易局限, 易发生败 血症而全身扩散。且早产儿尤甚。 (二)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新生儿病房尤其是NICU内的新生儿均为高危重 症儿,常需使用抗生素,有研究报道新生儿病房抗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的儿科病房内发生的感染事件。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对于儿科病房来说,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十分常见。
下面将对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病房环境卫生不达标:儿科病房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如果卫生不达标,会导致病原体在空气、表面、物品等多个路径上传播,增加感染风险。
2.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卫生习惯不良: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卫生习惯直接影响到院内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在处理感染病例时未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患者及家属未按规定进行手卫生等。
3.医疗器械和设备的不洁:在儿科病房中,各种医疗器械和设备使用频繁,如果经过不洁处理或未及时更换,会引发交叉感染。
1.加强病房环境卫生管理:加强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对儿科病房进行消毒处理,特别是对床位、桌面、门把手等易受污染的部位进行注意。
并设立专门的清洁消毒岗位及清洁消毒制度。
2.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教育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卫生习惯培养和宣教工作,教育医务人员要正确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对于患者及家属,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其卫生意识。
3.加强医疗器械和设备的管理:对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定期消毒和维护,确保其洁净度达标。
及时更换损坏或过期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建立感染监测和控制机制:建立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对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院内感染事件。
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患者隔离等。
5.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其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意识,确保医务人员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合理运用消毒、隔离等措施。
儿科病房是儿童治疗、康复的重要场所,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医院管理部门和医务人员应共同努力,加强感染控制工作,提高儿科病房的卫生水平,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措施
中 图分类 号 :R 1 9 7 . 3
文 献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1 3 - 0 7 8 8 - 0 2
随着科学 的不断发展 和医疗技术 的迅猛进 步 ,医疗 环境得到彻 底 的改 善 ,医疗救治 率得到根 本的提升 ,然 而医 院感 染问题仍然是 治疗 中或者 手术后最 为严重 的预 后问题 ,应该 引起人 们的高度重视 。新生 儿病 房是 医院感染 的高危场 所…,收治 的患儿 多是病情 重 ,早 产 、体 质量 低 、先天 发育不全等异 常新生儿 ,非特异性 免疫及特异 性免疫均
7 8 8 ・管理 ・ 教育 ・ 教学 ・
取 科学排 班 。 ③建立 合理 化的 薪酬 体系 和绩 效评价 制 度 ,激 发护 理 人员的 工作 积极 性 ,使护 理人 员在 故障 中 充分 发挥 自己的 主观 能动 作用 ,做好 自己的 本职 工作 。在绩 效评 估方 面 ,加人 基础 护理 的工
有 一定的 缺陷 ,身体抵 抗能力欠佳 ,容易 发生 各种外源性 感染 ,故 新 生儿 是 医院感 染的 高危 人群 ,一 旦 出现医 院感染 ,轻者 延长住 院时 间 ,加 重患儿痛 苦和家属经济 负担 ,重者 危及患儿生 命 ,因此 ,加强
新生儿病 房医 院感 染预防与控 制 ,分析 医院感染危 险因素并 采用 相应
Ma y 2 01 3 , Vo 1 . t l , N o. 1 3
3结 语
构 建优质 服务示范病房 ,是一项全 方位 、多元 化的系统性 工程 。
在此过程 中可 以促使 护理工作 的改进 ,提升护 理的整体质量 ,为 医患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儿科病房是医院内重要的部门之一,承担着婴幼儿和儿童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加之病房内孩子们的密集交往和家长的护理,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成为了一大隐患。
院内感染不仅对孩子们的健康造成威胁,也给医院的治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对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一、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1. 儿童免疫系统不健全: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抵抗能力较弱,容易感染。
2. 孩子们的密集交往:在儿科病房内,孩子们通常需要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治疗和休养,因此孩子们之间的密切接触容易造成病原体的传播。
3. 家长的护理:儿科病房内家长的陪护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家长们的护理也可能成为院内感染的原因,因为他们有可能携带病原体进入病房。
4. 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在照顾孩子们的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者,造成院内感染。
5. 设备和环境的不洁净:儿科病房内的设备和环境卫生状况也会影响院内感染的发生,如手术器械、诊疗设备、餐具等。
1. 强化院内环境的清洁卫生:加强对儿科病房内设备、餐具、地面、墙壁等的清洁消毒工作,确保院内环境的卫生。
2. 家长教育:对家长进行感染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家长们对院内感染的预防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3. 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医护人员的防护培训,提高他们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和对个人防护措施的重视。
4. 患儿隔离管理:对于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儿,采取隔离措施,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机会,保护其他孩子和家长的健康。
5. 定期开展院内感染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院内感染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儿科病房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6. 鼓励科学洗手: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可定期进行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儿科病房内的患者前后一定要进行洗手。
7. 定期开展院内感染管理培训:对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进行院内感染管理方面的培训,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新生儿院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范文4篇,新生儿院感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新生儿院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范文4篇,新生儿院感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6、个别科室器械包、器械清洗不干净。
供应室布局不合理,全院未开展医疗器械集中清洗、消毒,供应室未3、积极和市人民医院(二甲医院)展开合作签定协议,定期对医院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选派人员学习微生物(已经在地区医院学习中)。
在新医院组建微生物室。
4、开展综合性医院感染监测,要深入每个临床科室,认真仔细收集病人各种资料,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确定病人感染原因,结果,预防,落实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并将结果分析,按每个月反馈到各个科室。
5、加强培训,通过统计各科室洗手液、速干手消液用量,提高各科室手卫生依从性。
6、各个科室一定要掌握《消毒技术规范》,按规范要求工作。
每月对供应室压力锅及无菌物品生物监测,确保医疗安全。
医疗器械集中清洗在新医院组建中完成。
7、在院领导,医院感染委员会,会议决定后,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开展耐药菌监测。
8、院感科加强检查。
9、污水处理按国家消毒标准,要有日常运行监测记录,加药后浓度监测每日两次;按粪大肠细菌培养每季度一次,致病菌监测半年一次。
医疗废物警示标识齐全。
10、传染病报告要按年计划要求,做到每天下科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完善各种项目,准时准确网络直报,绝对不能迟报,瞒报,漏报。
立即开展传染病处置演练。
新生儿院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范文2(一)、存在的问题1、管理组织与制度欠缺。
首先,表现在领导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淡薄。
医院的领导对医院感染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不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很少过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加上全院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的单薄,存在着硬件设施简陋,布局不合理,消毒设备落后等问题。
2、各项制度不全面。
医院有消毒隔离制度,但各重点部门的管理制度、培训制度欠缺。
3、科室布局。
部分科室布局不合理,治疗室、处置室三区划分不明确,洗手设施不符合要求。
4、消毒隔离措施。
新生儿医院感染常见病原因分析及对策
新生儿医院感染常见病原因分析及对策新生儿医院感染常见病原因分析及对策新生儿期是人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新生儿比较脆弱,免疫力也相对较低,很容易感染病菌。
尤其是在新生儿住院期间,它们面临着更大的感染风险。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生儿感染率比欧美国家高出了1倍以上,儿童医院感染问题更为突出。
因此,保持新生儿医院感染问题的控制,对于减少新生儿医院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常见病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新生儿医院感染常见病原1.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新生儿医院感染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新生儿产生的黄疸时更为常见。
常见细菌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化脓链球菌等。
2. 真菌感染新生儿医院感染中的真菌感染虽然不常见,但其危害性很高。
真菌感染往往出现在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后,而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血液中毒和败血症等危重状况。
3. 病毒感染新生儿医院感染中并不是常见,但通常情况下,病毒感染如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往往在医院的呼吸道感染期间引起新生儿感染。
二、新生儿医院感染原因1. 医院内设施污染医院内设施如门把手、尘垢、电话等表面常常都藏有大量病原体。
如果没有及时彻底清洁消毒,就有可能在感染控制方面引发问题。
2. 新生儿体质特殊新生儿的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充分发展,特别是早产儿受到的保护更少,免疫力更低,更易感染病菌。
3. 医院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医院工作人员操作不当也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之一。
从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从卫生手消毒、换药等每个环节去减少感染的错误发生。
三、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对策1. 提升医院环境卫生提升医院环境卫生是保障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效果的基础。
医院日常的卫生保洁工作应该增加密度,确保医院维护干净、整洁、卫生的状态。
2. 遵守操作规程在医院操作方面,应该严格遵循医院规程。
新生儿病房的工作人员应该定期接受培训,不断提高护理水平,从细节处抓好操作规程的执行。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方法对本院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住院新生儿588例的医院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呼吸道感染32例,占50%,其中足月儿15例,早产儿17例;胃肠道感染14例,占21.88%,其中足月儿5例,早产儿7例;脐部感染10例,占15.63%,其中足月儿5例,早产儿5例;眼部感染8例,占12.5%,其中足月儿4例,早产儿4例;。
感染部位以皮肤、呼吸道为主;感染的病毒以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为主。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低体重和Apgar评分、置暖箱、侵袭性操作、长时间住院、非母乳喂养。
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门规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培训护理人员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拟定医院感染防治措施,改善新生儿室的环境及器械消毒,规范化新生儿的基本护理等,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医院的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护理措施新生儿病房多是病情危重,体重极低,发育不全和营养不良的新生患者,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差和侵入性操作多等是其共同特点.因而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因此,新生儿病房作为医院感染监控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25%[1]。
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本院从2006年2月份开始,遵循医院感染的要求,建立建全了相关制度,对住院新生儿实行全程监护,通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手卫生管理、护理用品严格消毒和做好生物监测等综合管理,使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具体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及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住院新生儿588例,其中医院感染64例,男40例,女24例。
1.1 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诊断。
1.2 统计处理采用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儿科病房的医疗水平也逐渐得到了提升,但是其院内感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给医学工作者、家长以及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分析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以及对策。
1.病人自身因素: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因感染能力较弱,易受感染;病人身上的长管道(如导尿管、呼吸机、胃肠道切口等)和损伤组织成为微生物易感染的通道和良好的滋生基地。
2.医护人员不规范操作: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不够或者操作不规范,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如在给患儿打针、输液、更换敷料等过程中,使用未经有效消毒的针头或器具。
3.医院环境不佳:医院环境存在着复杂的污染源,如灰尘、人员、食品、空气等。
孩子的免疫力弱,比成人更容易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感染。
4.家长常常在医院陪伴:家长为了照顾孩子,常年在医院内陪伴,而他们的卫生知识和习惯也不尽相同,这种交叉感染源也是一种影响因素。
1.医生护士规范操作: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规范消毒消毒操作,量化操作次数。
2.医院环境保持卫生:加强消毒措施,定期换空气、消毒地面。
3.患儿妈妈护理孩子须讲卫生:培训家长关于儿童卫生的知识及妈妈照顾宝宝的技能,隔离病人及家属,禁止前往患者区域的其他地方。
4.营养保持:孩子在治疗的过程中应保证营养充足,以提高免疫力和对抗病原菌侵袭。
5.制定感控制度:医院应建立健全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有人负责,有标准操作,有监督评估机制,对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与控制。
6.加大科普力度: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了解院内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提高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医院卫生水平,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原因调查及安全防控要点分析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原因调查及安全防控要点分析裴娟【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病房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针对感染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及控制,有效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患者220例作为观察对象,统计所有新生儿各项资料并分析医院感染状况,同时分析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主要致病菌作出防控对策.结果: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以呼吸道、胃肠道、脐部、皮肤等感染为主.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孕周、窒息、抗生素的应用、侵入性操作及医源物品传播等.医护人员根据医院情况制定院感防控制度,严格遵照卫生、技术规范合理操作,强化监督监管,加强环境消毒及新生儿精细化管理,可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21【总页数】3页(P3291-3293)【关键词】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预防控制【作者】裴娟【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 04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2医院感染是一种获得性感染,是患者入院后在就诊医院内获得感染后,产生了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总称[1]。
一般认为,患者入院后48h发生的感染则为医院感染。
新生儿是医院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其机体器官尚未完善,部分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发育相对滞后,免疫功能较低,天然屏障不能有效抵御外界病原菌的侵袭,故而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2]。
本文分析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住院新生儿病房感染情况,旨在明析新生儿病房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目标性地改进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患者220例,其中男123例,女97例,日龄2~28d,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17例,高胆红素血症53例,获得性肺炎12例,败血症3例,产伤4例,硬肿症42例,咽下综合征16例,其他疾病3例,早产儿70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9-0166-02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新生儿在医院感染中属于易感人群,而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则更易感染。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医院感染后不易早期识别,病情进展快,较易引起严重后果。
为了降低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加强管理,现将我院新生儿病区存在的感染因素及对策分析如下。
1 相关因素
1.1医务人员因素
在临床工作中,大部分医生、护士不能完全了解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医院感染及消毒隔离意识薄弱。
同时,我院新生儿科实行床边摄片、床边化验及床边彩超检查等,而这部分医务人员为放射科、检验科及特检科技师,他们往往认为只是与患儿的短期接触,不能重视新生儿的医院内感染。
另外,我院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担了较大的教学任务,见习、实习学生较多,而学生的医院感染意识几乎缺失。
1.2患儿因素
孙庆芬[1]等研究表明早产儿医院感染率(18.75%)明显高于足月儿医院感染率(7.14%),且出生体重越低医院感染率越高,医院感染例次越高。
有研究表明[2],平均出生体重每减少500 g,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增加3%。
出生体重越小,感染率越高[3]。
胎龄小于30 w,感染率大大增加(47.8%)[4]。
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脆弱,皮肤角化层和真皮层均较薄,胶原纤维排列稀疏,易受损伤,而且皮肤含水量较多,脂肪较高,利于病原菌的生长,诊疗护理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损伤皮肤粘膜,破坏其屏障功能。
1.3易感途径
1.3.1感染部位报道提示新生儿病区发生医院感染的途径主要为呼吸道、血液及胃肠道等,其中呼吸道感染为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这是由于新生儿气管、支气管相对狭窄,纤毛运动差,清洁能力弱,加之气管插管、吸痰等侵入性操作的实施导致粘膜损伤,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同时,新生儿病室内空气流通较差,湿度大、温度高,利于细菌生长,也可导致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1.3.2各种诊疗操作新生儿病区为无陪护病区,基础护理多,诊疗操作频繁。
患儿每日均需要进行沐浴、抚触、奶瓶喂奶、更换尿布、口腔护理、臀部护理、脐部护理等基础护理操作。
同时,患儿还会接受暖箱保暖、蓝光治疗、肠外营养、
机械通气、各种穿刺置管如动静脉留置针置管、PICC等诊疗操作。
每日医生上下午各查房一次,带领实习或见习同学查房、给予穿刺采血、监测血糖等。
诸多诊疗护理操作均增加了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1.3.3卫生洗手医务人员经常与患儿接触,如果手卫生不能得到落实,将大大增加患儿之间较差感染的机会。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能否有效执行卫生洗手也决定了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高低。
另外,部分医生护士使用床边配置的快速手消毒液方法不正确,没有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而导致手卫生不达标,也会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
1.3.4仪器设备查房或检查使用的听诊器、软尺不能完全做到一用一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奶瓶奶嘴的消毒处理是否规范,暖箱的日常保养与终末消毒是否到位、湿化液能否定期更换、暖箱滤网能否定期更换,新生儿病室内的空调滤网能否按时更换、清洗,湿化瓶、雾化器、负压吸引器、简易呼吸气囊、喉镜等常用设备能否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等都为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1.3.5病房环境新生儿室往往较为密闭,且室内温度高、湿度大,给细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早产儿室因温湿度更高,更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当患儿数量较多时,容易出现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混住的现象,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机会。
1.4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近年来,大量抗生素在临床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导致机体对抗生素敏感的菌群受到抑制或被杀灭,而有耐药性的细菌得以繁殖,从而破坏了体内菌群的平衡,出现菌群失调。
有报道表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但不能預防医院感染的发生,还易致医院感染更易发展为耐药菌感染。
2 对策
2.1重视各级各类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
每月定期学习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不仅加强对新生儿科医生、护士进行定期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更需要关注床边摄片技师、检验技师、特检技师、见习生、实习生、进修人员的培训,牢固树立医院感染意识,切实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2.2重视高危人群
早产儿设单独病室,尽可能与其他患儿分区放置。
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室放置,实施分组护理。
正确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防止医源性损伤。
2.3重视新生儿室环境,实行分室管理
进入新生儿室必须换鞋、更衣,戴口罩和帽子。
对有疑似或确诊的呼吸道疾病、化脓性疾病、传染病等工作人员不宜进入。
根据患儿病情调节合适的温湿度。
新生儿室要保持空气清新,开窗通风2 次/d,室内安装空气净化机(循环风),定时消毒室内空气。
2.4落实新生儿的基础护理
口腔使用2%~3%碳酸氢钠护理2次/d,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损和鹅口疮。
脐部使用0.5%碘伏或75%酒精每日消毒一次或遵医嘱,注意脐带残端接扎以下部位的消毒。
臀部每次便后使用湿纸巾擦净或温水洗净,再使用鞣酸软膏或护臀霜,使用一次性纸尿布。
普通新生儿与隔离新生儿分区沐浴,医务人员在为每一名新生儿沐浴前后要做到卫生洗手,浴罩、浴巾一用一更换。
每日沐浴后浴池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并保持干燥。
2.5加强物品管理
暖箱每日清水擦拭内外面,水槽每日清洗、更换灭菌注射用水,每周彻底消毒一次。
保持暖箱、蓝光箱内清洁,及时清理分泌物、呕吐物、血液等污染。
暖箱、小床、蓝光箱等终末消毒要彻底,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 min后清水擦拭干净。
湿化瓶、雾化器、负压吸引器、呼吸机管道等一人一用一消毒。
2.6合理使用抗生素
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策略或路径,严格把控抗生素使用指征。
入院时应根据指征完善病原学检查后应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避免滥用。
避免无指征和多联合用药,严格控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7进行目标性监测,做到前瞻性管理
新生儿室进行目标性监测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必要措施,每月对新生儿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奶嘴、治疗车台面、操作台面、暖箱、空调出风口)、医务人员手、呼吸机管道、消毒灭菌质量等进行目标性监测,每月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潜在问题进行前瞻性讨论,再以此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孙庆芬,顾彩霞,李曼.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6):420-422.
[2]徐焱,李文华,王丹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26-1228.
[3]麦菁芸,董琳,林振浪,等.新生儿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2):915-920.
[4]鲁靖,刘红,王荃,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分析[J].北京医学,2008,30(10):607-609.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