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前422),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汉代太史令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他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的顺序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主要作品有《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史书体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重点理解】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参考答案(1)“已”同“矣”,了。
(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高兴。
(4)知,同“智”,明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亦去之
⑤无能为也矣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越国以鄙.远
③夜.缒而出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
参考答案:①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鄙,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④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⑤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
于(对)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2.且贰于楚
于(对)楚从属──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对)郑伯言──同上
【省略句】
1.辞曰:“臣之壮也……”
省主语“烛之武”
2.许君焦、瑕
省主语“晋惠公”
3.夜缒而出
“缒”后省宾语“烛之武”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后省略介词“于”
【难点探究】
1.烛之武的说辞包括哪几层意思?
1.提示: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灭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有害无益。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存郑对秦有益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这说服秦国反过来帮助郑国。
2.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
提示:首先,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博得秦伯的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接着烛之武指出秦、郑丰距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也”。接下来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随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最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驻守。
3.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我们从中有何启示?
提示:烛之武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战术,循循善诱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首先从心理上消除了秦伯对自己的疑虑,让对方认为自己是完全从秦国的立场出发来看问题;紧接着深刻而全面地对当前形势进行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亡郑与保郑对于秦国与晋国的利害关系;再接着充分利用秦晋矛盾的软肋,以实例暴露了晋国的用心与野心。在层层深入的分析中,使秦伯对晋国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与戒备,从而最终促成秦伯退兵助郑的决心,及时而有效地解除了秦晋联合攻郑的危机。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4.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日”,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