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纲打印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纲

1. 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概念: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是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物,在它的发初期,它是一种在注意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文武兼备,只能兼备,知能兼求;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

但是随着奴隶主阶级的日益腐朽,六艺教育也逐渐变质,失去了务实的精神,以射、御教育为例,它改变了实战的实质,蜕变为进行礼乐教育的形式。

2. 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

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部分组成。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揭露出对方观点的自相矛盾,是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可见,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师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但由于它不是建立在阅读大量文献和观察实际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因而这类讨论也很难深入。

3.鸿都门学

是汉代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

创建于东汉末年灵帝光合六年(公元178),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又借汉灵帝酷爱辞、赋、书、画的缘由,办了这所新型学校。

鸿都门学虽是政治斗争的产物,但客观上打破了汉代以儒经一统天下的局面,首创了专科性质的学校,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 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优点:科举作为一种程式、标准化的选士制度,它使封建社会选拔统治人才有了较为固定的来源。与学校教育相比少了门第、身份的限制,因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消融了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由于科举是以文取人,它不仅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推行,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文化知识(尤其是儒家经典文化)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缺点:由于统治者重取士轻育士,科举制度又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障碍,学校几乎失去其育才的功能,而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依靠科举制度的方式不仅很难选拔出真正的政治人才,而且还形成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的导向。

科举制度也是一种以利禄劝诱人读书的制度,它使得知识分子读书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科举制度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以及华丽的诗赋,考试的方法,死记硬背,八股盛行,极大的束缚了士子的思想,败坏了学风,科举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

5.朱子读书法

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为“循序渐进(所谓渐进,就是不求速,逐步渐进的意思)、熟读精思、虚心涵泳(不因庸人而废言,不因圣贤而盲从)、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是指思想高度集中,专心致志)”。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6.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①致良知与教育的作用

王阳明把人心中的天理称为“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质,即是非之心。它是不学而能、心中固有的“灵明法宝”。有了良知便能先验地判明是非善恶,知道天地一切事物的道理,觉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认为,人的良知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既不会减少,也不会丢失,但是却可能受到习俗和私欲的影响而被蒙蔽。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掉后天与外物接触所生的各种“昏蔽”,以恢复良知,达到良知的极致,也就是“致良知”。总而言之,教育的作用便是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致良知的重要方法便是格物。

②名人伦之外无学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名人伦”,即教育人们恪守五伦。

③“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观

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观

知与行是齐头并进的,是相互渗透的

知行的推移是循环的,有时知在行先,有时知在行后

④论儿童教育

教育儿童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鼓舞儿童的兴趣,以遂其自然发展

7.导生制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

即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再替代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这种制度节省师资、花费少,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班级之间进行竞争。但它不能给儿童以系统、充分的知识,也有机械、生硬的毛病,只注重学生的外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行体罚,所以只能满足民众对低水平初等教育的要求,不可能适用于各种教育程度。

8. 洛克-绅士教育#述评#

①白板说

洛克在认识论方面反对天赋观念论,信奉经验论,提出人生“白板说”,他认为儿童是在他生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环境中得到的一切感觉都会在他的心灵“白板”上留下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洛克坚持教育应该遵循儿童心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在游戏中进行教育和教学。

②绅士教育

洛克认为,作为一位绅士,首先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因为“健康之精神富于健康之身体”身心两方面的健康缺一不可。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洛克重视道德教育的“及早实践”,提出必须从小就要重视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并注意通过实际道德行为的锻炼来培养德行。洛克所要求培养的绅士是有才干的,是善于处理世务的人,因此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学问,并使其聪明、智慧和学问都得到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洛克提出,教育者首先应重视培养儿童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反对强制性学习;其次,鼓励儿童的好奇心;再次,善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洛克不仅重视博学,更重视心智的发展,主张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并从教学实际中总结出许多教学方法方面的见解,这在当时对于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具有进步意义。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在西方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资产阶级各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也都有极大的影响。

8.卢梭教育思想

①“自然教育”的目的论

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基本思想,便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顺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种不同于封建社会教育的“新人”,或者说“自然人”,卢梭所要求培养的自然人,并不是脱离社会的“超人”,卢梭所要培养的人,还是符合天性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