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u000B第1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功的两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学习流程】 v 一、激趣导入做一做如上图,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匀速前进,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作出它的受力示意图,哪个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在力学中,我们把对木块的移动作出贡献的这个力,说它对物体做了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

二、进入新课活动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62-63内容,结合PPT展示,总结。

1、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另一个是。

学生讨论总结,展示,教师点评。

活动二:通过展示合作探究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形成整体认识。

活动三:通过PPT展示,小组讨论我知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然后讨论总结。

1、 2、 3、通过以上的学习,及时让学生巩固,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所带的皮箱做功:(1)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4)人把箱子放在电梯上,一起随电梯上升(5)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50m(6)人提着箱子上楼教师及时点评。

活动四:功的计算:学生自学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1、功的表达式是,2、功的意义及单位: W---- 功 -----_________( )F----____-----_________( )S----____-----_________( )通过教师及时点评,理解公的计算。

3、出示焦耳的照片,了解焦耳的事迹和成就。

初中物理_功和机械能 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功和机械能   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巩固机械功的概念,深入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会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巩固功率的概念,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计算;(3)巩固动能、势能的概念,加深对影响动能、势能因素的理解;(4)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功和功率的计算、用机械能守恒的观点解释实例等习题复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章的例题习题复习,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复习重难点】1、力学中功的含义,判断力是否做功。

2、对功率概念的认识3、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4、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高空抛下一扫帚,一举击穿车顶!二、构建知识网络教师通过推黑板、把纸杯举高等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梳理本章的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

学生:一分钟时间把知识点再熟悉一遍。

学生活动:在多媒体课件中把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拉到相应的南瓜中(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提高复习效率)【过渡】: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那你会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吗?课件展示探究装置及思考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注意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如动能大小只与质量、速度有关,而不能说高度,只是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刚到达水平面的速度不同。

师:中考复习要明确航向,有的放矢。

展示本章中考考点。

【考点聚焦】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在简单做功过程中对功的计算和估算。

3、掌握功率的物理意义,能对功率进行计算和估算。

4、会判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变化及相互转化。

生:读一下中考考点师:明确考点,进行考点突破,每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六道例题,时间8分钟【合作学习点题探究】<一>功的理解及计算:【提示】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并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3.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和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策略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本节课从物体对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及其光滑水平面上拉动的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物理学中功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后,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什么是功。

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的得出、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运用推理,让学生直观观察、思考中使学生总结得出本节所授知识,避免生硬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学习中来学习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抽签做游戏:(1)人用力把小压铃提起来了(2)人用力拉着书本在水平桌面上移动(3)人用力推墙,墙未动让学生分析三个现象中哪些学生的力对物体有了成效,引出课题:力对物体有了成效,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板书课题:11.1 “功”二、新课教学(一)、力学中的功1.做功的含义课件展示:(1)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2)叉车把货物举起。

让学生讨论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和叉车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引导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是哪个力对货物的移动做出了贡献,从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初中物理_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1课时新授课单位姓名使用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做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教学过程】二、力学中的功三、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做出贡献,因此在工作中取得了成效,我们称之为功臣。

我们力学中的功就吸收了其贡献和成效的意思。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物理中的功有什么含义?§11-1功(板书)多媒体播放两名大力士同时拉车的视频,(左边的车被拉着前进,而右边的纹丝不动)提问:这两名大力士对车施加的拉力作用都有成效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出左边的车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前通过了一段距离,因此力的作用有了成效,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这就是力学中功的含义。

(一)课件展示几幅做功的实例图,(设计意图:由观看功臣颁奖视频引入,了解生活中的功的意思,自然而然引入力学中的功,学生在思维上更易于接受及理解。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左边拉力的作用有成效,右边的没有成效。

左边的车被拉着向前通过了一段距离,而右边的没有。

(设计意图:由视频两名大力士同时拉车,直观的理解了什么是成效,从而理解了力学中功的含义)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力学中功的含义思考回答:推力、拉力、重力都做了功提问:请同学们判断这三幅图中的推力、拉力、重力是否做了功?这些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二)课件展示几幅不做功的图片请同学们判断:搬石头的力、扛行李的力、足球在滚动的过程中脚的踢力是否做了功?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u000B第1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u000B第1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用一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做功的判断和功的计算。

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b.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认识“劳而无功”和“不劳无功”的意义,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劳而“无”功,亦不可不劳“有”功。

应该认真、扎实、刻苦地学习,练好基本“功”,从而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新课2、1·物体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功与力.和距离的关系功与力.成正比功与.距离成正比类比y=ab得出:功=力×距离3、小练习巩固4、视频微课:比较做功的大小5、移动距离的判定小夏推箱子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最终箱子被推出去2m后又向前滑行了0.2m距离.上述过程中小夏做功多少?2·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不同A·与力的方向相关2、y=aby与a.成正比y与b.成正比3、通过例子分析归纳做功的条件4、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推力做功吗?2、加深对做功的理解3、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让学生公式产生的过程4、消失的力不再做功(惯性是原来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5、将功的计算量化,明确公式中个物理量的意义6、强化计算公式的应用例2、如图所示,用水平向右的推力F=50N,将重为G=60N小车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推到顶端,这时推力F所做的功是()例3、小夏提着5kg的箱子走上了如图所示的楼梯,小夏对箱子做多少功?5、力与距离的方向不同时,必须找到相同的部分6、讨论计算7、力F做功但相一致的值越来越小。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新授课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效果分析一、效果分析应重视评价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初中物理_八下物理十一章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八下物理十一章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一、自主预习1、通常而言,如果一个______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 ______ 上移动了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______ 。

2、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力学中,功等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积。

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F---- 力 -------单位________( ) S----____-------单位________( ) W----____ ------单位________( )4.功的单位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所以1J=_____N·m二、合作探究探究一: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功概念的讨论观察课本P63页的图11.1-2中力做功两个图,找出两个实例的共同点:(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观察课本P63页“想想议议”图11.1-3,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分析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前行有_______,但没有___ _____,没有做功。

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搬大石头没有搬起有________,但没有_____________,没有做功。

(3)、归纳出力学中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组交流,分析以下事例:(1)当你推一座巨石,推而未动时,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2)踢出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时,脚有没有对它做功?为什么?(3)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3、通过以上事例,你能归纳总结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吗?(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功的计算做功必须有力和距离,那么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阅读教材63页回答下列问题。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讲评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纠正检测中出现的错题,复习掌握功和机械能的基本知识点。

2.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错题进行分析、探讨、纠正,并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对易错点知识进行限时检测,同时训练解题的速率与效率。

【教学过程】一.将答案投影在黑板上,让学生自查错题,并将错因总结在下表中。

二.典型错题归类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相关错题1、5、9知识点: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没有距离、有距离没有力、力和距离垂直。

对应训练:(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手从地面提起水桶,手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B.提着水桶在路面上水平向前移动一段路程,手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C.抛出手的铅球在空中向前运动的过程中,推力对它做了功D.用力推一辆汽车,汽车静止不动,推力在这个过程中对汽车做了功(2).船在水面上匀速行驶,受到重力、浮力、牵引力和阻力的作用,其中()A.重力对船做功 B.浮力对船做功C.牵引力对船做功D.没有力对船做功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相关错题2、3、10。

知识点: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由速度和质量共同决定。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物体质量越大,举高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通常认为在地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

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的变化,而且是此增彼减。

即减小的能必定转化为增大那个能。

同时要注意题目中给出的隐含条件(如光滑、不计阻力等),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对应训练:(3)、空中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在上升的过程中,它的()A.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不变B.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D.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4)、篮球落到地面又弹起来,接触地面时被压缩,然后恢复原状,若不计一切阻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B.压缩过程中动能减小,弹性势能减小C.恢复过程中动能增加,弹性势能减小D.上升过程中动能减小,机械能减小3、功和功率的相关计算相关错题4、7、11、15、19、知识点:(1) W=Gh=FS=Pt P=W/t=Fv(2)应用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1章功和机械能的第一节功。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为焦耳(J)。

2.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即W=Fs。

3. 功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功、弹力功、摩擦力功等;按效果分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4. 功的原理: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位移与力的方向相同,则力对物体做正功;相反,则做负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分类,理解功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W=Fs中,F与s的对应关系。

2.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绳子、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绳子和小车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2. 概念讲解:讲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分类。

强调功的计算公式W=Fs中,F与s的对应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分类和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用力推一辆小车,推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求推力做的功。

b.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f=6N的作用,沿水平面移动距离s=10m,求摩擦力做的功。

a. 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为焦耳(J)。

b. 功的计算公式为W=Fs,其中F与s的对应关系不影响功的计算。

c. 所有的功都属于有用功。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 意识。

二、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功的两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三、 教学难点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探究功的原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功1、情景展示:如图11- 1-2所示的几个生活情景,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小车在推力的作物体在绳子拉力提爭滑板在水 搬而未起 用下向前运动了的作用下升高 平路面上前行 一段距离甲乙 丁 图 11- 1 — 2、情景分析:(1)图甲中,小车受到方向向“在”或“没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中,物体受到方向向____上____的拉,小车—在 _______ (选填 .左 _____ 的推力,小车运动的方向向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⑶图丙中,滑板受到方向向________上____ 的拉力,滑板运动的方向向________ 左____ ,滑板—没在 _________ (选填“在”或“没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⑷图丁中,石头受到方向向________上____的拉力,石头未动,石头—没在 ___________ (选填“在”或“没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做功:在上面四幅图中,其中图___甲、乙中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新授课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效果分析一、效果分析应重视评价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初中物理_第11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11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复习目标1、能说出功与功率的含义,并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2、能对能量转化的例子进行分析。

复习重点:利用功、功率公式进行计算。

复习难点:对功、功率含义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课前复习(知识梳理)(一)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2)物体在。

2、功的计算:公式各物理量单位W: F: S: P: t:3、国际单位 1J= N·m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J 。

4、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与力对应。

常见的功:克服重力做功:W=Gh(二)功率:单位时间内做的功1、公式:单位:,简称,符号,常用单位。

1kW= W2、物理意义:。

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三)机械能1、2、动能的影响因素,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

3、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4、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近地点动能(速度),势能;远地点势能,动能(速度),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动能转化为势能,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势能转化为动能,整个过程机械能守恒。

5、滚摆上升下落过程中,如果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

上升时转化为,下降时转化为,最低点速度,动能,最高点重力势能,动能,下降过程反之。

考虑空气阻力,滚摆每次上升高度减小,机械能减小。

6、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二、构建系统(把本章知识点及联系写在练习本上)复习诊断:1、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的质量关系是mA >mB>mc,它们在同样大的力F动能转化转化势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作用下,都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则力F 对三个物体所做的功()A.一样多 B.对A做的功最多C.对B做的功最多D.对C做的功最多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从P=W/t可知,功率跟功成正比,所以只要做功多,功率就大B.功率跟时间成反比,所以只要时间短,功率就大C.功率大的机器比功率小的机器做功多D.甲每小时做的功比乙每小时做的功多,甲的功率比乙的功率大3、质量为500g的小车,在2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水平地板前进3m,此时拉车的细绳断裂,小车前进2m后停止,那么小车运动过程中拉力做功多少?重力做功为多少?4、学校买了一箱物理器材,小军同学将它从一楼搬运到三楼,小丽同学想测量小军同学搬运器材过程中对箱子做功的功率.⑴.测量所需要的器材有:⑵.小丽同学设计的测量步骤如下,其中多余的是()A.测出箱子所受的重力B.测出楼梯的总长度C.测出一楼到三楼的竖直高度D.测出小军上楼梯所用的时间E.算出小军搬运箱子的功率⑶请你帮小丽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的第1节功。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的作用导致物体位置的改变,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称为功。

2.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即 W =F s。

3. 功的正负:功的正负表示是力对物体做功还是物体克服力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功为正;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功为负。

4. 功的应用: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一个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能量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能量增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释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计算物体做的功等。

3. 通过对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功的应用,功的正负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物体被推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力和位移的关系。

2. 概念讲解:介绍功的定义,解释功的概念。

3. 计算方法讲解: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即力与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

4.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例题,讲解如何计算物体做的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功的问题,检查学生对功的理解。

6. 功的应用讲解:讲解功的应用,即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7. 功的正负判断讲解:讲解功的正负判断方法,即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功为正;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功为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力对物体的作用导致物体位置的改变,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称为功。

功的计算:W = F s功的正负: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功为正;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功为负。

初中物理_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

(二)新课教学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

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

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

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

(1)实验探究: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

(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

(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

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

反馈练习: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强化练习:出示图片,提问: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为什么?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

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1)实验探究: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友情提示: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怎么做,做的功更多?启发思维,引入问题: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哪次做功多?为什么?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分析: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u000B第1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u000B第1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用一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做功的判断和功的计算。

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b.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认识“劳而无功”和“不劳无功”的意义,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劳而“无”功,亦不可不劳“有”功。

应该认真、扎实、刻苦地学习,练好基本“功”,从而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新课2、1·物体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功与力.和距离的关系功与力.成正比功与.距离成正比类比y=ab得出:功=力×距离3、小练习巩固4、视频微课:比较做功的大小5、移动距离的判定小夏推箱子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最终箱子被推出去2m后又向前滑行了0.2m距离.上述过程中小夏做功多少?2·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不同A·与力的方向相关2、y=aby与a.成正比y与b.成正比3、通过例子分析归纳做功的条件4、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推力做功吗?2、加深对做功的理解3、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让学生公式产生的过程4、消失的力不再做功(惯性是原来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5、将功的计算量化,明确公式中个物理量的意义6、强化计算公式的应用例2、如图所示,用水平向右的推力F=50N,将重为G=60N小车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推到顶端,这时推力F所做的功是()例3、小夏提着5kg的箱子走上了如图所示的楼梯,小夏对箱子做多少功?5、力与距离的方向不同时,必须找到相同的部分6、讨论计算7、力F做功但相一致的值越来越小。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功和机械能》复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涉及本章内容及要求有:3.2.2 知道机械功和功率。

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3.2.1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

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本章在学生已经深入学习了力的基础上,为学生展开一幅由力而揭开的能量画卷,本章又是学习内能,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基础,所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第七章学习的力是功的基础,功是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效果的度量,这些知识为我们这一模块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又经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和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还比较弱,我们在复习时,应注重复习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必要条件;(2)理解功率的概念,能应用公式进行计算;(3)掌握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4)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5)了解功和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功和功率的计算、用机械能守恒的观点解释实例等习题复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章的习题复习,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1)功和功率的概念;(2)功和功率的计算;(3)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4)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功的含义。

3.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教学重点】明确功的含义【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预习导学完成情况。

二、探究解疑Ⅰ.学始于疑Ⅱ.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活动一:认识力学中的“功”1.说一说,含有“功”的成语或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成语:含义:2.分析下列图形,你认为那个图力产生了成效。

图甲图乙力产生成效的图是:,成效表现在物体移动了,那个力做的这个成效?。

3.功的含义:右图中,力对物体都做了功,据图说出你对功的认识。

活动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在四个图中分别标出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2.分析哪些是做功的?哪些是不做功的?做功的事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总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分析下列例子,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例1:起重机吊起重物静止在空中,问拉力是否做功?货物的重力是否做功?例2: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外力突然消失,小球将会怎样?假如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冰面上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例3:起重机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总结:力对物体不做功的情况活动三:功大小的影响因素1.公式:2.单位:3.例题: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为100N的物体,前进10m,推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做了多少功?将物体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三、达标提升Ⅰ.我的知识结构图Ⅱ.检测评价1.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B.把水桶从地面上提起来,提水桶的力没有做功C.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D.挂钩上的书包静止时,书包受到的拉力做了功2.一木块重30N,在大小为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10s内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5m,则重力对木块做的功是( )A.0J B.150J C.50J D.200J3.下述哪些情况下对物体做了功?()A.手提着水桶原地不动.B.手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C.用力将杠铃举过头顶.D.用力推桌子但桌子没有动E.把桌子从一楼搬到三楼.F.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4.已知甲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乙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现用相同的水平推力,分别使甲、乙两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两次推力做的功分别是W甲和W乙,则A.W甲>W乙B.W甲=W乙C.W甲<W乙D.条件不足,不能比较【教学反思】: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1、请学生帮助老师搬箱子2、让学生体验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拉力拉着小车,沿拉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在实验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什么样的力有成效,即“做功”。

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学习兴趣。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二)情景导学:1.力是否对物体做功(1)投放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力怎样才算做功。

(使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看见力的成效,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深对“功”的理解分析下面的实例,看看是否做功。

运动员举起杠铃、跳水、投掷铅球、女孩搬石头未搬动;等,分析归纳概括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游戏比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判断力是否做功学习过程中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老师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及时评价,点拨提升;拓展思维;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进一步强化对做功的判断。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用一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做功的判断和功的计算。

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b.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认识“劳而无功”和“不劳无功”的意义,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劳而“无”功,亦不可不劳“有”功。

应该认真、扎实、刻苦地学习,练好基本“功”,从而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新课2、1·物体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功与力.和距离的关系功与力.成正比功与.距离成正比类比y=ab得出:功=力×距离3、小练习巩固4、视频微课:比较做功的大小5、移动距离的判定小夏推箱子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最终箱子被推出去2m后又向前滑行了0.2m距离.上述过程中小夏做功多少?2·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不同A·与力的方向相关2、y=aby与a.成正比y与b.成正比3、通过例子分析归纳做功的条件4、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推力做功吗?2、加深对做功的理解3、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让学生公式产生的过程4、消失的力不再做功(惯性是原来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5、将功的计算量化,明确公式中个物理量的意义6、强化计算公式的应用例2、如图所示,用水平向右的推力F=50N,将重为G=60N小车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推到顶端,这时推力F所做的功是()例3、小夏提着5kg的箱子走上了如图所示的楼梯,小夏对箱子做多少功?5、力与距离的方向不同时,必须找到相同的部分6、讨论计算7、力F做功但相一致的值越来越小。

8、体会由力的方向找相应距离的方向9、由水平改为竖直,考验处理问题的灵活性B·与力的方向无关力F不做功,与运动方向垂直,相一致的值为零服务员托着食品盘送菜,托力是否做功?提箱子在水平路上走,提力做功吗?【引导】不做功的三种情况6、反馈练习一7例4、8、例5、9、例6、10、课堂小结11、【布置作业】课后练习6、引导讨论相关性的渐变7、同学讨论8、学生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力而没有距离,不做功;(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10、引出垂直的无关性11、加深“垂直”的理解12、二力平衡13、对应的力找对应的距离,克服重力做功14、重力做功不做功。

(3)有距离(运动)而没有力,不做功。

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素质也参差不齐。

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

由于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探究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为探究功的原理做好了相关知识准备,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探究还有一定的难度。

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以实验支持的物理问题解决具有浓厚的兴趣,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课前的预习与探究。

《功》效果分析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教学过程: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由成语接龙导入新课,并对赤壁之战中谁的功劳最大展开热烈讨论。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功过渡到力学中的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比等。

设计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做功的必要因素和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3、大胆创新,①由学生自己总结公式②体会力与距离里夹角的变化对做功的影响4、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体现新育人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

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5、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授课时讲到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过程,教育学生合理利用能源。

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教材分析一、本节教学目的: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计算二、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节首图。

叉车搬运货物图。

两方面利用1、提出工作成效,为引出功铺垫。

2、有工作成效的的含义,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置移动,为功的含义、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得出铺垫。

(二)力学中的功教材呈现方式及顺序如下:1、叉车托物实例从功效引到物理中功——强调力做功——扩展做功的含义与原教材相比,增加了“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示意图,正文描述严谨。

1)具体实例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功的含义以叉车托起物体这个具体的实例为例,分析,力的成效表现为物体被举高,对于“这种情况”物理学说叉车托起货物的力做了功。

2)强调力做功3)最后一段总结(离开具体的实例)做功含义:“如果一个理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人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提出力、距离的含义。

为后续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形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铺垫。

2、想想议议,通过学生的讨论形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与原教材相比,删减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两幅图:“两位同学拉拉小车,方向斜向上”的情况难以理解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汽车刹车通过一段距离”克服摩擦做功,距离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反,学生不易理解。

通过前面的教学得出的结论“物体在这个人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让学生通过分析做功的实例和不做功的实例多个,“为什么做功了?”“为什么没有做功?”加深理解公的含义那段总结文字,找到做功的条件,让学生概括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新教材中增加了对于“想想议议”实例的文字分析,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二)功的计算此环节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

二是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计算。

1、功力的作用“成效”——功入手,通过具体做功实例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比较容易引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越多”的结论。

提出功的公式——功的单位——例题(三)巩固练习,通过教材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实现。

教材中的习题完全按照本课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做教材中的习题是最好的巩固方法。

“当堂检测”的内容仿照课后习题、本课教学目标命题,通过当堂检测,检查,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评测练习例1·小夏推箱子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最终箱子被推出去2m后又向前滑行了0.2m距离.上述过程中小夏做功多少?例2、如图所示,用水平向右的推力F=50N ,将重为G=60N小车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推到顶端,这时推力F所做的功是( )例3、小夏提着5kg的箱子走上了如图所示的楼梯,小夏对箱子做多少功?反馈练习一1.下列哪种情况做了功 ( )A.依靠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B.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静止不动C.某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D.登山运动员登山2. 一个同学用50 N的水平方向的力.将一只重 5 N的足球沿水平方向踢了出去,足球在地上滚动了30 m才停下,在球滚动过程中,脚对球做的功是 ( )A.5 J B.1500 J C.150 J D.0 J例4、质量是50kg的雪橇上载了350kg的原木,一匹马拉着雪橇沿着平直的路面匀速前行,将原木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

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1)马的拉力;(2)马的拉力做的功;(3)重力做的功;(4)支持力做的功.例题5、在水平地面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例题6、教学反思一、反思对教材的处理《功》这节课是在学完《力》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学习的,首先《力》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比较抽象,而《功》的知识又是建立在《力》的基础上,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在选取课题之前,总认为这节课比较简单,但在真正备课的过程中才发现,每一个知识点在设计起来都比较棘手。

对于功的定义式,虽然它是一个标准一个规定,但是为什么要用乘的关系,而不用除或二次方、三次方的关系,我想这些学生心目中都会有疑问,所以设计时不知从何下手。

后来,在王平老师的探究模式中找到了“比较—建构”这种模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比较干活问题,从而建构出功的定义,觉得很好,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由于课件制作的问题,一开始就给学生出示了两组数据,学生一看就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就使简单的问题变为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