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史》是历史学本科专业学生必选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物质、精神、政治制度、风俗4个方面,分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前期和鸦片战争至民国8个历史阶段,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重大文化现象及内在联系性。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每周2学时,共18周36学时。
(五)教学方式实行以学生的自学钻研为基础,以教师的课堂答疑、重点提问和组织讨论为重要环节,继之以重点讲解的互动式教学法。
本课程还重视学生的业务实践环节,如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小论文、研究动态,参观考察等。
二、本文绪论教学要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对象、意义和主要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意义和目的二、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基本精神三、中国文化史的主要线索和结构四、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方法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起源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2学时)一、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二、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第二节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阅读自学)第三节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2学时)一、天文历法二、八卦文字三、艺术四、信仰崇拜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形成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2学时)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传统哲学思想的奠基(阅读自学)一、《周易》和《洪范》二、老子和《道德经》三、孔子和《论语》第三节科技、文艺与史学的雏形(阅读自学)一、文字的成熟二、科学技术三、文艺史学第四节传统制度的建立(2学时)一、宗法制二、官制和教育制三、兵制和法律制四、田制和赋役制第五节以礼为导向的社会风俗(阅读自学)一、冠、婚礼二、丧葬三、节庆和娱乐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发展——战国秦汉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发展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物质文化的提高(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学术思想的拓展(2学时)一、“学在私门”和士的觉醒二、“百家争鸣”三、从焚书坑儒到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四、王充、桓谭的朴素自然观第三节科技、文艺和史学的发展(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四史学第四节、道教的形成和佛教的传入(阅读自学)一、道教的形成二、佛教的传入第五节制度文化的发展(2学时)一、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二、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三、兵制和法制四、赋税制度第六节趋向厚重的风俗(阅读自学)一、社交礼仪二、婚姻三、丧葬四、节庆五、娱乐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内部冲突与融摄——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的融合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文化交流下的社会生活(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玄学与无神论(2学时)一、玄学的产生及代表人物二、范缜与《神灭论》第三节科技、文艺和史学成果(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在冲突中融摄的宗教(2学时)一、佛教二、道教第五节凝结了多民族智慧的制度(阅读自学)一、行政区划和官制二、教育制度与九品中正制三、兵制与法制四、均田制与赋税制第六节丰富多彩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四、娱乐第五章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繁荣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繁华的物质文化(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相容相兼的儒学和宗教(2学时)一、儒学二、道教三、佛教四、其他宗教第三节成果丰硕的科技、文艺和史学(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规模恢宏的制度(2学时)一、行政区划与官制二、教育制与科举制三、兵制与法制四、田制与赋役制第五节奋发向上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三、节庆四、娱乐第六章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宋辽夏金元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文化的新发展(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和通信第二节强调“修身为人”之道的学术思想(阅读自学)一、道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二、道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三、道学以外的儒学流派第三节成果璀璨的科技、文艺和史学(2学时)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跨越民族界限的宗教(2学时)一、道教二、佛教三、伊斯兰教第五节形式多样的制度(阅读自学)一、行政区划和官制二、教育制与选官制三、兵制与法制四、赋役制度第六节日益规整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三、节庆四、娱乐第七章中国古代文化的继续延伸和转机——明清前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转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文化的继续提高(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高度专制下的学术思想(2学时)一、理学向心学的倾斜二、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三、其它学术思想第三节科技、文艺、史学的新成就(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沉迹于民间的宗教(2学时)一、道教二、佛教三、伊斯兰教四、基督教及民间秘密宗教第五节呼唤变革的制度(阅读自学)一、政区划分和官制二、教育和科举制三、兵制和法制四、赋役制度第六节繁文缛节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三、节庆四、娱乐第八章中国文化的近代化——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教学要点: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生活的近代化因素(阅读自学)一、饮食二、衣饰三、居止四、交通第二节摸索变革的学术思想(2学时)一、洋务运动及其思想二、19世末到20世纪初的主要思想三、新文化运动第三节近代化中的科技、文艺和史学(阅读自学)一、科技二、文学三、艺术四、史学第四节近代化冲击下的宗教(2学时)一、佛教与道教二、伊斯兰教三、基督教四、民间秘密宗教第五节承前启后的制度(阅读自学)一、官制二、兵制和法制三、教育制度四、赋税制度第六节新旧混合的风俗(阅读自学)一、婚姻二、丧葬三、节庆四、娱乐三、参考书目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1987年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2001年3.柳诒徴:《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 1988年4.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5.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6.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8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本课程采用讲述与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希望提供多媒体教室。
2024年高中历史文化探究课程大纲
2024年高中历史文化探究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2024年高中历史文化探究课程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文化遗产和社会发展的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意识。
本课程将涵盖多个历史时期和地区的重要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分析历史并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
2. 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使其能够进行深入的历史文化探究。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以促进共同学习和互相理解。
三、课程内容1. 古代文明探究- 埃及文明:探究埃及法老王国的建立、宗教信仰和金字塔等文化遗产。
- 希腊罗马文明: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 中国古代文明:深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
2. 中世纪与近代历史研究- 文艺复兴运动:分析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和艺术的影响,并对伟大艺术家和作品进行研究。
- 启蒙运动:研究启蒙思想的诞生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探讨人权、自由主义和科学的发展。
- 工业革命:深度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深远影响。
3. 当代历史研究- 世界两次大战:研究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影响和教训。
- 冷战时期:探讨冷战时期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对抗和军备竞赛。
- 全球化与文化交流:了解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研究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融合与冲突。
四、教学方法1. 视听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资源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历史文化材料。
2. 课堂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3. 独立研究与写作: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写作,提高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研究能力。
4. 小组项目与展示:组织学生参与小组项目,鼓励他们合作完成研究任务并进行成果展示。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合作等因素,综合评价平时表现。
历史学科教学大纲
历史学科教学大纲一、引言本教学大纲旨在指导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知识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2.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古代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 古埃及历史- 古希腊罗马历史2. 现代历史- 近代历史- 当代历史- 世界历史四、教学方法1. 讲授- 教师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知识点,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2. 实践活动- 组织历史文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风貌;- 组织历史研究报告和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 辅助工具- 使用多媒体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等,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 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历史资料。
五、教学评估1. 笔试- 组织定期考试,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布置历史作业,评估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
2. 口试- 进行小组或个人演讲,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组织历史辩论赛,培养学生的辩论和论述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和教材- 《中国历史大纲》- 《世界历史导论》- 《近代史教程》2. 网络资源- 配套电子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网上历史资料和学术期刊- 历史学术论坛和博客七、教学环境1. 教室设施要配备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接入;2. 学校图书馆要提供丰富的历史书籍和研究资源。
八、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安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九、教学效果评估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估和改进。
教学大纲最终解释权归学校所有。
小学生中国历史文化教学大纲
小学生中国历史文化教学大纲概述中国历史文化是小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小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根源和发展历程,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为了推动中国历史文化教育,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中国历史文化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化、规范化地教授相关知识。
为什么要有中国历史文化教学1.培养自豪感和共同认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帮助小学生建立对自己民族特色的自豪感,促进国民认同感的形成。
2.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教学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这些优秀传统的魅力。
3.培养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探索:历史是人类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小学生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并积极面向未来。
教学目标与要求根据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中国历史文化教学大纲提出了以下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教学的基础。
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通过学习古代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源流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教学大纲以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线,通过讲述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引导小学生感知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伟大。
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道德品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历史思维和文化素养中国历史文化教学旨在培养小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素养。
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全球意识。
教学内容安排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中国历史文化教学大纲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特点进行内容安排。
以下是大纲的主要内容: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1.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
2.神话传说的道德教育意义:勇敢、善良、智慧等。
第二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夏、商、周三代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历史教学大纲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中国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入认识而制订的一套指导性文件。
本大纲旨在通过规范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促进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积极探索和体验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历史,对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事实:介绍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如朝代、王朝交替等。
同时,介绍中国历史的基本事实,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等。
2. 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详细介绍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如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历史时期,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反帝斗争、解放战争等。
3. 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介绍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 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通过比较中外历史的异同,使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传递相关的历史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4. 讨论式教学: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中国古代文化史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化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化史是为拓展本科学生文化视野、加深传统文化理解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六个专题的的学习,要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了解,增加兴趣,同时也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深造传统文学、文化打好更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由通论和文化史专题两部分组成。
通论部分介绍文化史的基本信息,分析中国文化史的根本特点和一般特点,使学生对文化史、中国文化有一个宏观的概貌了解;专题部分是挑选中国文化史中的几个典型内深入讲解,以增进学生对这些专题的深入了解,进而较为广泛和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四)教学时数(五)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考试目的:⒈检查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了解深度;⒉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论认识、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考试要求:⒈作业考试;⒉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七)选用教材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二、本文绪论教学要点:主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课程性质,学习目的。
分析文化、文化史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一专题教学要点:分析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讲授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一、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1学时);二、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3学时)第二专题讲解中国古代官制的基本特点、内容和历史沿革。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一、古代官制的基本特点(1学时)二、古代官制的基本内容(1学时):三、古代官制的历史沿革 (5学时)第三专题教学要点:讲授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基本要素、发展历程和主要天文学家。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一、古代天文历法的基本要素(2学时):二、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历程(2学时):三、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简介 (2学时)第四专题教学要点:介绍《周易》的产生时代、基本概念、思想以及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教学纲要第一部分说明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是为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阅读古书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选讲十个专题的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不论对平时阅读古书,还是专门从事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课内学时36,共2学分,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分七个专题,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职官科举、宗法礼制、宗教、衣食住行、金石书画、经典选讲。
要求学生掌握各专题的主要内容及相关例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古代汉语基础和古代文学常识。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的主教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王力等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由各有关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编著。
该教材是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辅助教材可参考《中国古代文化史概要》(谭家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或《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有条件的教学点可酌情选用。
学生延伸阅读可参考《中华文明之光》。
(二)网上辅导网上辅导包括以下内容:1、定期发布与教学有关的各种信息。
2、定期发布教学重点难点辅导,定期刊载作业,供学生学习。
3、利用BBS讨论板进行网上讨论,解答学生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四、教学建议(一)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本科阶段的《汉语专题(2)》、《古代文学专题》等。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知识。
(二)本课程涉及面比较广,每个专题都由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撰写,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则要多注意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有关的知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专题一天文历法教学要求本专题内容是课程中最难的部分之一,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天文历法知识和相关例证。
中国历史文化 课程大纲
《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60016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旅游管理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总学时:48学时配置学分:3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与旅游相关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构成、分类以及特点等内容,为其以后成为导游人员打好文化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中国历史文化所处的环境条件2,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构成以及分类3,掌握中国历史文化重要分类中所包含的内容二、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无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所涉及的相关概念,掌握中国历史文化所在自然、社会制度、社会经济条件,了解我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本章教学重点:1、中国历史文化所处的自然、社会制度、社会经济条件本章教学难点:1、我国特定的自然、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给中国历史文化带来的相关影响第一节中国历史文化第二节中国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第三节中国历史文化的自然环境第四节中国历史文化的社会经济环境第五节中国历史文化的社会制度环境第六节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媒介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情况,熟悉各民族的文字以及文房四宝,掌握我国古代书籍、古代史学、古代教育的相关内容。
本章教学重点:1、我国古代书籍制度的发展过程以及类书、丛书2、中国古代的史书体裁3、中国古代官学教育与私学教育本章教学难点:1、汉字的造字法2、纸制手写书与印本书籍的发展3、中国古代史书体裁第一节中国的各民族语言第二节中国各民族文字第三节中国的文房四宝第四节中国的古代书籍第五节中国的古代史学第六节中国的古代教育第三章中国的民俗文化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熟悉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以及分类,了解婚姻家庭、禁忌习俗内容,熟悉衣食住行和节日娱乐内容。
本章教学重点:1、衣食住行习俗2、节日娱乐本章教学难点:1、无第一节民俗文化第二节衣食住行民俗第三节婚姻家庭第四节节日娱乐第五节禁忌习俗第四章中国的宗教文化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宗教的发展、分类等内容,掌握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信奉对象、主要经典以及创立发展情况。
(完整版)历史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历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学科,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的研究和分析,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并为未来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了解历史背景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领域;2. 掌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原因和意义;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4. 培养文献阅读和历史研究的能力;5. 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三、教学内容1. 历史学基本概念和方法- 历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史料的获取和鉴别2. 世界历史概览- 古代文明的兴衰演变- 主要历史事件和时期的概述- 不同历史地区的特点和联系3. 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和文化成就4. 世界现代史- 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传播- 科技革命和工业化对世界的影响- 主要战争和国际关系的演变5. 当代历史和历史思考- 二十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的转变-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反思四、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历史知识和理论,并提供典型案例和实例分析;-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大班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 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培养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 实践:组织实地考察、实验课程和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评估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历史学基本概念和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行考核;-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课堂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
六、参考教材1. 《历史学导论》,作者:李维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2. 《世界历史概要》,作者:彼得·纽维克,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3. 《中国古代史》,作者:张之洞,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4. 《世界现代史》,作者:约翰·默里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6年。
四史课程教学大纲
四史课程教学大纲四史课程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我国教育部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学大纲,其中包括了四史课程教学大纲。
这一大纲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将对四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探讨。
首先,四史课程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是对中国历史的全面回顾。
这一大纲包括了中国的四个历史时期,即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和宋辽金元。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时期,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起伏和变迁,从而形成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识。
同时,这一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其次,四史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伟大成就和辉煌历史,从而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这将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这一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员,应该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再次,四史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创新思想和实践经验,从而启发他们自己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认识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展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这一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历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四史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文学、艺术、地理等。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背景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同时,这一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中国历史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化》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历史文化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中国历史文化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中国历史文化教学,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能力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国历史文化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质。
二、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49学时,每周3学时。
教学时间45学时,考核2学时,机动2学时。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1、中国历史文化的概念。
序号课程内容 学时课程介绍 1 第一章绪论 6 第二章中国的思想与民俗文化 9 第三章中国的经济与社会文化 9 第四章中国的教育与科技文化 4 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与艺术 6 第六章中国的宗教文化 4 第七章中国的地域与交通 4 第八章 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 考核2 机动2 合计492、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国文化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及各类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扎实全面的文史知识,培育人文素养与文化精神,奠定专业学习的基础。
本课程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系统地梳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演进路径、发展形态与重要问题,并以阅读抄写元典、分析史料、专题讨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等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把握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明了当代文化变革的渊源,加深理解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先综述后专题的形式阐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与变迁过程,学习过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整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重要阶段与发展规律,要求掌握:“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四个层次,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及其对中国文化多样性和延续性的作用,中国文化演进的经济背景、社会组织与制度变革,中华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历史以及中外两次文化交锋;二是专题介绍中国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以及儒、释、道三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文学成就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各个艺术门类、整体风貌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科技的成果、- 1 -影响以及发展特点,中国古代的社会风尚与生活习俗;三是探讨中国文化面临的困境与现代转型。
二、课程目标中国文化史是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内容与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专业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达到以下目标:(一)熟悉中国文化演进的基本路径与主要内容,自觉养成民族文化自豪感;(二)掌握文化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思考、分析中国文化诸事项;(三)能够通过对具体区域文化演进的分析,掌握文化史的微观与宏观问题;(四)能够贯通历史与现实,了解当代文化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
《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32
学分:2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行政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为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而设置。
中国文化自发生至今,源流演变,一脉传承。
因此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应关注文化内容的有机统一性。
本课程秉持这一理念,在内容上照顾点与面,时间与地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尽量勾勒中国文化的面貌,以求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念与认同感。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形成的历史地理因素、中国文化中核心思想及制度、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发展以及中国文化传统的近古重建与近代转型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念与认同感。
要求学生在学习掌握课程教材《中国文化史纲要》同时,通过自主阅读史学名著《国史大纲》并完成学习心得的小组讨论与汇报的形式,加深对对中国文化历史脉落的整体理解与把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与课堂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前者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后者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团队合作、最后每组选代表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历史文化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
历史文化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历史文化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54 学分:3 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对当代中国历史的内容作系统分析,使学生做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
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进一步运用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了解新中国基本知识的作用。
是一门很强的基础理论学科。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本科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等,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扩大专业视野,奠定较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课程任务:本课程讲授以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历史史实进行分析讲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建国以来中国的历史基本知识,使同学们达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并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建国以来的历史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在掌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的基础上,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系统地、较为全面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观点和基础理论。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且能够把某一事实或者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3.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的本专业知识,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建国以前以及建国初期的中国的基本国情,建国后,新政府为了巩固新政权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724Z15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英文名称: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学时:112学分:6适用专业:涉外旅游课程性质:必修课授课对象:三年制专科(高职)生执笔人:先修课程: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编写日期:2013年10月修订日期:一、课程定位“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是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门课程以“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的“顶岗实习”等课程和将来从事旅游管理和导游实务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发展脉络,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思维,从而加深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通过学习,在丰富学生自身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汲取中国历史文化的有益成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为将来从事导游员工作及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素质培养三、教学安排四、教学要求及模式项目1中国古代婚姻和家族(10学时)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基础、中国古代婚姻、婚俗的特点;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明确对其的正确态度;理解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和家族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2.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正确的批判和弘扬。
3.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基本特征的讲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通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重点:中国古代婚姻婚俗的发展过程和特点难点:中国古代婚姻婚俗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教学模式项目2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14学时)1.了解儒家思想要义、墨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认识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理解代表儒释道各文化的名胜。
2.能够判别儒、墨思想的差别,道教、佛教的差别。
3.通过对古代不同代表思想流派的讲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通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通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不拘于传统框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
历史文化课程旨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培养其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历史文化,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
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发展和演变。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
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成
为具有丰富历史知识和广阔历史视野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课程内容
1. 中国古代历史
-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文化特点
- 秦汉、唐宋元等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 明清两代的政治、社会变革及文化繁荣
2. 世界历史
-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
- 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
- 美洲大陆的探索和殖民
3. 近现代历史
- 中国晚清时期的改革与革命
-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对全球历史的影响
-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
4. 文化传承与多元文化
-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 多元文化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研
究项目等。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
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评估方面,除了传统的笔试
和口试,还应重视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采用论文、研究
报告等综合性评估方式。
四、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
为了支持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应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实地考察,或邀请专家学
者进行讲座和座谈。
参考书目应涵盖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相关著作,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指导其运用多种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
五、课程评估与改进
本课程的评估应定期进行,并及时跟进课程教学的改进与优化。
教
师应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与教学团队进行讨论,以便及时调整教
学内容和方法。
根据评估结果,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以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发展。
六、其他事项
本课程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教学计划应由各校根据本大纲制定,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和要求。
教师应认真履行教学职责,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并积极参加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研讨会和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以上为《历史文化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要点,供教师们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参考。
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着眼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形成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和文化包容力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