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错误记忆的形、音编码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谈汉字编码研究的误区

谈汉字编码研究的误区

谈汉字编码研究的误区今天“汉字编码”和“中文信息技术”二个专业委员会在这里联合召开汉字输入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这是在汉字输入学术领域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我首先向研讨会的组织者和承办者表示深切地感谢,感谢你们给了我一个汉字编码“发烧友”与专家们一起坐而论道的机会。

从1996年11月的苏州会议到今天2002年11月的温州会议,已经过了整整6个年头。

在这6年里,微机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汉字编码研究和中文输入技术发展的相对沉闷。

当然这沉闷是个表面现象,在这表面现象下,是广大中文输入研究者的迷惘反思和对理想的中文输入法的探索与追求。

本人反思的一孔之见是汉字编码研究存在着许多误区。

现坦陈于诸位专家学者面前,期望得着指点。

本人所指“误区”是指本领域学术带头人提出的得到许多专家学者认同的似是而非的观点。

首先在谈及正题之前必须说明,本人认为的汉字编码研究领域里的几个误区,丝毫没有一点轻视或贬低学术前辈和专家学者的意思,也丝毫没有否定几十年来汉字编码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的意思。

恰恰相反,本人心中时时涌动的是对本领域学术前辈,专家学者和广大编码工作者,业余编码“发烧友”的敬仰和钦佩之意。

因为本人由衷地认为,目前流行使用的各种汉字编码和输入法,都是十分优秀的,即使是还没有进行商品化开发的,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它们的设计者,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汉语、汉字对中文与计算机的结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编码决无平庸之作,都是国人聪明才智的结晶,都是汉字文化宝库里的瑰宝。

大家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即使是不成熟的意见,都体现了对真理的追求,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显示了汉字编码研究的强大活力和促进中文信息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迄今为止,汉字编码方案“万码奔腾”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和真诚的鼓励,因为这是理想的汉字编码和中文输入法诞生的先兆。

误区之T在全球信息化革命大潮中对汉字的误解与贬低。

不同学习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类型的统计与成因分析_孙文访

不同学习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类型的统计与成因分析_孙文访


留学生 汉 字偏误 类型 的统计 结果
( 一 ) 本文的语料来 滚与偏误的界定
6 我们 以 5 篇º 外 国留学 生写 作试 卷为原 始语 料 对 外 国 留学 生写 汉 字 的偏 误
,
进行 了统 计
30 2

8 语料 的来 源 为 北 京 语 言 大学 汉 语学 院二 年 级 考 卷 1 份

三 年级 考
不 同 学 习 阶 段外 国 留学生汉 字 偏误 类型 的统计与成 因分 析


8 卷1 份
,
四 年级 考 卷 2 份 (考卷份数 的 不 同是为 了 使 不 同 阶段 的语料 字 数 相 0
、 、
同)

所 选 留学生 分别来 自德 国 荷 兰

俄 罗斯

美国

加拿大

韩国
日本

6 泰国等 1 个 国家
1
57 10 0
%
%
a 形声 A
座一 坐

搬一 般 抬 一 台 谊 一 宜 汽 一 气 像 一 象 遵 一 尊 理 一 里 到 一 倒 这组偏 误字 都是 声符 相 同 且声 旁可 以 独 立 成字 学 生 出现 的
的 7 8 % (详见 图 1 )
图1
304
三 个 年级 汉 字 偏误 数量 比较图
不 同学 习阶 段外 国 留学生 汉 字 偏误 类型 的统计 与成 因分 析

> 部
第二

,
,
笔画

部件


整字 三 个层 面 出现偏 误 的数 量排 序为

:
) 整字 (8 2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留学生在学习汉字书写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偏误,这主要是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多音字的存在导致的。

以下是针对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分析。

1.音节偏误:由于汉字的发音和拼写之间存在差异,留学生常常会将汉字的读音从他们母语的语音系统中照搬过来。

“长”字的拼音为“cháng”,但留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读作“chang”。

2.声调偏误:汉字的声调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他们可能会在书写汉字时忽略了正确的声调,导致意思的误解。

“来”字的第二声读作“lái”,但留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读作“lǎi”。

3.字形偏误:汉字的字形非常复杂,不同的笔画顺序和结构都会影响字的意义。

留学生可能会在书写汉字时遇到一些字形上的困难,导致写错或写漏。

“马”字的中间部分为竖起的横杠,但留学生可能会错误地将其写成平直的横线。

4.字义偏误:汉字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含义,在书写时留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偏误。

他们可能会将一个汉字的意思与其在母语中的对应词汇进行简单的翻译,但这样有时会导致理解上的差异。

“爱”字在英语中通常翻译为“love”,但其实“爱”的含义远远不止“love”。

5.书写顺序偏误:汉字的笔画顺序对于字的书写非常重要,不同的顺序可能导致字形变形或不易识别。

留学生可能会忽略了正确的笔画顺序,导致汉字的书写产生偏误。

“中”字的正确书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但留学生可能会从中间开始书写,导致字的结构上的偏差。

留学生在学习汉字书写时常常会遇到音节、声调、字形、字义和书写顺序等方面的偏误。

这些偏误主要是由于汉字的特点和复杂性所导致的。

为了改善这些偏误,留学生需要加强对汉字的学习和理解,注重练字和反复书写,加强对字形、字义和书写顺序的掌握。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偏误的韵律语法分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偏误的韵律语法分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偏误的韵律语法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汉语已成为世界各地学习者的第二语言选择之一。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偏误问题屡见不鲜,尤其是韵律语法方面的偏误。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韵律语法偏误,探讨其成因及解决策略。

二、韵律语法偏误的分类与实例(一)声调偏误汉语的声调是韵律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表达意义具有关键作用。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掌握汉语声调时常常出现偏误。

例如,将上声(第三声)误读为其他声调,导致句意发生改变。

(二)音节时长偏误音节时长也是韵律语法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音时,往往无法准确把握音节的时长,导致句子听起来不自然。

例如,过度延长或缩短某些音节的时长,影响整个句子的流畅度。

(三)重音与节奏偏误重音与节奏的把握对于表达句子的重点和语气至关重要。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掌握重音与节奏时,常常出现偏误。

例如,未能正确划分句子中的意群,导致句子读起来显得生硬、不流畅。

三、韵律语法偏误的成因分析(一)母语干扰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有些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在韵律语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他们在学习汉语时难以适应汉语的韵律规则。

(二)教学因素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择也会影响学习者对汉语韵律语法的掌握。

一些教学方法过于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韵律语法的教学,导致学习者在实践运用中出现问题。

(三)学习者的认知与心理因素学习者的认知与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他们对韵律语法的掌握。

例如,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他们对汉语韵律语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一)加强声调教学与训练针对声调偏误问题,应加强声调教学与训练,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声调发音方法和技巧。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注重音节时长与重音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音节时长与重音的教学,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的节奏规律和重音分布特点。

小学生汉字错误记忆的音、形研究

小学生汉字错误记忆的音、形研究

错误记忆 ( l e o )广泛存在 ,它是指对过去经历 和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一种心理现 fsm m r ae y
象 。关 于错误 记忆 的研 究得 益于 D ee 成 的对错 误记 忆 的定 量测量 。此后 ,研 究 方 向不 断 向系统 化 拓展 , es 完 R dgr M D r t的研 究 让更 多 的心 理学 家 开 始 涉 足错 误 记 忆 领 域 。如今 ,由 D ee odgr Mc oi 和 c emo e t es,R eie 和 — D r t共 同发展 完 善 的 D M范 式 (es-R dgr- D r o aai 已成 为 错 误记 忆 研究 的典范 , 即采 emc t R D ee oie-Mc e tprdg m t m) 用 相关 词 的呈现来 引发错误 回忆 和错 误再 认 的实验方 式 『 l 】 。
第 3 卷第 6 1 期
Vo_ No6 l 31 .
长 春师 范学 院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u ao hn eu 0 a U i rt(a r c ne or l f agl n 珊 l nv sy t aSi c) n C  ̄ N ei N u l e
21 0 2年 6月
断 。研究单个汉字 的语音关联 、字形关联对小学生错误记忆 的影响 。实验一发现 ,被试对关键 诱饵字 产生 了明显的错误再认 ,字音相 同或相近能够引发小学生对汉字的明显 的错误记忆现象。实验二 发现 ,
被试对关键诱饵字也产生 了明显的错误再认 ,字形相近能够引发小学 生对汉字 的明显的错误记忆现象 【 关键词】 错误记忆 ;汉字 ;语音关联 ;字形关联 ;D M范式 R 【 中图分类号】 6 2 G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0 — 7 X2 1)6 0 5 - 5 10 8 1 8 (0 2 — 14- 0 . 0

初级阶段欧美学生汉字习得偏误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

初级阶段欧美学生汉字习得偏误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

初级阶段欧美学生汉字习得偏误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初级阶段欧美学生汉字习得偏误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汉语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习者加入了汉语学习的热潮之中。

但是汉字学习成为了制约欧美学习者汉语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

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资料,统计了初级阶段欧美留学生汉字习得偏误情况,将欧美留学生汉字偏误分为“部件偏误”“笔画偏误”“字音偏误”“字形偏误”;分析了欧美学生汉字习得偏误产生的原因,并且针对以上偏误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希望通过研究,可以给汉语国际教育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帮助欧美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

关键词:初级阶段;汉字习得;偏误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动态作文语料库An Analysis of Errors in Chinese Character Acquisition by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ent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 Based on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Version 2.0)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more and more foreign learners are joining the craze of Chinese learning. However,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problem that restricts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proficiency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learners. Based on the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this paper makes statistics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 acquisition error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stage, and divides them into "component errors", "stroke errors", "word sound errors" and "font err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hinese character acquisition error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above error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some new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for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improve the pertinence of teaching, and help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Chinese.Keywords: Primary stag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Sentence; Bias research;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目录一、引言 (1)二、偏误类型数量统计 (2)三、偏误描述 (3)(一)笔画偏误分析 (4)1.笔形偏误 (4)2.笔画数目偏误 (4)(二)部件偏误分析 (6)1.部件的改换 (6)2.部件的增损 (7)(三)字音偏误分析 (8)四、偏误产生的原因 (8)(一)汉字自身的特点 (8)1.汉字难写,难认,难记 (8)2. 汉字是音、形、义三要素结合的文字 (9)3. 大量的形近字、同音字和近音字在汉字之中 (9)(二)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9)1.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9)2.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 (10)(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选用的教材 (11)五、针对初级阶段欧美学习者汉字书写偏误的对策 (11)(一)学生方面的策略 (11)1.树立自信心 (11)2.培养学习兴趣 (12)(二)教师方面的策略 (12)1.教学内容要因材施教 (12)2.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12)六、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谢辞 (15)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

汉字字形关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汉字字形关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诱饵具 有某 种语 义 关 联 , 过 这 种 方 法诱 通
导 出来 的错 误 记 忆 被 称 为 关 联 性 记 忆 错 觉 ( e ie Ro d g r& Gal 2 0 。 l 0 4) o,
t Mu p y & S n es 2 0 ) 能 够 诱 发 出 a, r h a d r ,0 1 也
明显 的 错 误 记 忆 效 应 。 然 而 , 些 研 究 均 这 是 以英 文 单 词 为 实 验 材 料 , 英 文 作 为 一 而 种 拼 音 文 字 , 研 究 字 形 因素 时 有 一 个 很 在 大 的弱 点 : 文 单 词 在 字 形 相 似 时 往 往 语 英 音 也 比 较 相 似 , 之 亦 然 。 例 如 , P g e 反 在 iu t 等 人 (0 8 2 0 )的 研 究 中 , 中 一 组 字 形 关 联 其
应 用 心 理 学
C ie e J u a o h n s o m l f
Ap le s c o o y pid P y h l g
2 1 Vo. 6 No 2,4 -5 0 0. 11 . . 1 6 1 3
21 00年第 1 6卷第 2 , 6 13 期 1 — 4 5
于呈 现关 联 性 词 表 所 导 致 的强 大 的错 误 记
1 前 言
人 类 记忆 并 不 是 对 过 去 经 历 的精 确 复
忆 效 应 。 DRM 范 式 一 般 由 先 后 两 个 阶 段
组成 : 习和 测 验 。在 学 习 阶 段 , 试 将 学 学 被 习 若 干 个 词 表 。 每 个 词 表 包 括 一 定 数 量 的
发 展 和 完 善 的 一 种 研 究 范 式 , 在 研 究 由 旨

关于用字不规范现状调查的研究报告的资料整理的谐音字

关于用字不规范现状调查的研究报告的资料整理的谐音字

关于用字不规范现状调查的研究报告的资料整理的
谐音字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接触到汉字。

然而,一些人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原因,把原来的字写成了另外一个字,这样就出现了谐音字、错别字。

对此,我们小组对生活中不规范用字的情况做了一次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走上街头,了解商家的招牌或广告中出现的谐音字、错别字。

2、翻阅报刊、书籍,深入了解汉字的误用情况。

3、与同学交流,了解大家观察到的汉字误用情况。

三、资料整理
1、谐音字。

走上街头会发现,谐音字在商家招牌或广告中的使用频率很高。

比如:有的店铺把“依依不舍”改成了“衣衣不舍”,让人一看就猜到这家店是卖衣服的;还有些止咳药的广告词把“刻不容缓”写成了“咳不容缓”,告诉人们咳嗽千万不能耽误,要及时治疗;服装广告词也有谐音,比如把“一鸣惊人”写成“衣鸣惊人”,体现了衣服的质量很好。

2、错别字。

除了谐音字,生活中也有很多错别字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比如大巴车上把“禁止坐人,后果自负”误写成“禁止做人,后果自负”;地摊上卖袜子的摊贩把“男女袜子,一元一双”错写成“男女妹子,一元一双”;“森林防火,人人有责”写成了“森林放火,人人有责”……随处可见的错别字让人哭笑不得。

四、得出结论
1、谐音字在社会上广泛使用,虽然能够吸引顾客的眼球,可是我们小学生如果大量接触谐音字,会认为谐音字就是正确的书写,久而久之忘记了原本的写法。

2、从错别字可以看出有些人对汉字的掌握并不是很牢固,甚至,一些人对
汉字的书写态度并不端正。

规范汉字的使用和书写,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错别字与谐音研究报告

错别字与谐音研究报告

错别字与谐音研究报告
标题:错别字与谐音的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报告通过收集和分析错别字和谐音的现象,旨在探究错别字和谐音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干扰,人们常常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同时这些错别字有时会与原本的词语产生谐音。

此外,本报告还讨论了错别字和谐音对交流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引言
错别字和谐音是语言表达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人们在书写和说话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干扰,常会出现错别字的现象。

同时,这些错别字有时会与原词语产生谐音,使得语言交流更加复杂。

本报告旨在对错别字和谐音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交流的影响。

二、错别字与谐音的分析
1. 错别字的定义与分类
2. 谐音的定义与分类
3. 错别字和谐音之间的关系
4. 错别字和谐音的产生原因
三、错别字和谐音的影响
1. 对读者/听者理解的影响分析
2. 对交流效果的影响分析
3. 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分析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
1. 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 增加错别字检测和纠正的工具和技术
3. 提高对错别字和谐音的意识和理解
五、结论
通过对错别字和谐音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它们不仅在语言交流中普遍存在,而且对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且加以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效果。

注:此为人工智能模型生成的摘要,仅供参考。

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码相加效应

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码相加效应

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码相加效应现如今,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一个令人吃惊的高度,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已经深深扎根,而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码相加效应也开始如火如荼地发展。

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码相加效应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整合各种拼音记忆技巧,主要通过拼音联接,结合码相加的数学原理,从而实现汉字的记忆的有效性。

具体来说,拼音联接法假定,只要我们把汉字的拼音连接起来,就可以避免同一个拼音出现两次,从而避免记忆出现重复。

码相加效应则是把复杂的中文拼音转换为数字,增加记忆负担,加深汉字的学习。

而汉字记忆中的错误联接的码相加效应,就是利用这种联接和码相加的特性,将拼音联接和码数字,加以结合,尝试重新调整、识别汉字的认知,从而提高的记忆效率。

码相加效应也提出了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一方面,根据读音规则将复杂的拼音转换为两位数,另一方面,将这些数据根据语义联系进行累加,减少记忆量、熟悉效果、提高记忆效率。

在实践中,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码相加效应使得网络辅助学习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现代社会,汉字记忆中的错误联接的码相加的效应也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

汉字错误记忆的形、音编码差异研究

汉字错误记忆的形、音编码差异研究

汉字错误记忆的形、音编码差异研究摘要采取DRM范式,要求被试判断词表项目的字形结构或音调,从而间接学习词表,考察了关联性、不同编码方式和测验情境(测验次数、测验词颜色两个变量)对真实和错误记忆的影响。

实验发现:(1)随着关联性的增加,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也增加,说明关联性是引发错误记忆的必要条件;(2)字形判断比字音判断下的错误再认率要高,说明汉字中形-义联结可能比音-义联结更加紧密;(3)测验情境对真实和错误记忆影响并不相同,表明两者虽然同源,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机制。

关键词错误记忆,DRM范式,关联性记忆错觉,字形编码,字音编码。

1 引言人类记忆并非是对过去经历事件的精确复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记忆研究者追随Bartlett的足印,将记忆看作一种建构性的(constructive)过程。

正是这种研究取向的逐渐流行,促使了人们去思考一个从未被认真对待过的现象:错误记忆。

比如,人们会声称做过从未发生过的事,或是坚信自己看见过从未出现过的东西。

而由Roediger和McDer-mott在1995年提出的DRM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

即由三位研究者共同创造的研究范式),成功地将错误记忆引入实验室之中,更是对错误记忆的研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RM范式的实验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学习和测验。

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若干学习词表,每个词表由若干个与某一单词(该单词并不属于学习材料,被称作关键诱饵)发生语义关联的单词组成。

将词表中的学习项目(例如:犯困、休息、困倦……,关键诱饵是“睡觉”)逐个呈现给被试。

测验阶段则要求被试进行回忆或再认。

使用DRM范式的大量研究表明:自由回忆测试中,从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被经常回忆出来;再认测试中,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远远高于其他未呈现词,并且还可能伴有较高的信息水平。

这种由DRM范式所诱导出来的错误记忆,被称为关联性记忆错觉(as-sociative memory illusions)。

关于错别字谐音的研究报告

关于错别字谐音的研究报告

关于错别字谐音的研究报告标题:错别字谐音的研究报告摘要:错别字是指在书写或输入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而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词语在发音上非常相似。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错别字与谐音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语言交流中的影响。

引言:错别字是常见的语言错误,它们可能会导致语义上的混淆、歧义以及幽默效果。

然而,某些错别字恰好与其他正确的词语谐音,从而产生一种幽默或趣味。

本研究旨在探讨错别字谐音的现象及其在语言交流中的应用。

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

文献分析主要是针对已有文献中的案例和观点进行整理和总结;实证研究则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错别字谐音案例,以了解错别字谐音的普遍性和其对语言交流的影响。

结果:本研究发现了大量的错别字谐音案例,并且其中一些案例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产生了一定的文化效应。

错别字谐音在口语交流和网络文字表达中经常被运用,可以产生幽默效果、增加趣味性,并且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讨论:错别字谐音之所以能够产生幽默效果和趣味性,可能是因为它跨越了语言规范的界限,同时也给了人们更多的文化和语言巧妙运用的空间。

然而,在正式场合和正式文档中,仍然需要遵守语言规范和正确使用文字。

结论:错别字谐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交价值。

在轻松、幽默的环境下,可以适度运用错别字谐音来增添趣味性和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在正式场合和严肃的文档中,应避免使用错别字谐音,以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限制和展望:本研究的样本较为有限,只针对了特定语境下的错别字谐音,未能覆盖全部可能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探索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错别字谐音现象,以丰富对此现象的理解。

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码相加效应

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码相加效应

汉字记忆中错误联接的码相加效应摘要采用错误联接的实验范式考察汉字记忆中的码相加效应。

实验1采用形码加义码,结果发现对义似形似组的特征诱字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义异形似组的。

实验2采用形码加音码,结果发现对音似形似组的诱字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音异形似组的。

研究表明汉语记忆中的错误联接存在码相加效应。

研究结果可用激活混淆来源理论解释。

关键词错误联结,特征诱字,码相加效应,SAC模型。

1前言错误联接是指对过去刺激重新结合的错误再认。

在实验中,被试对由先前学习过刺激的部分重新组合成的新刺激产生了错误再认。

Underwood等人最早研究了这一现象。

他们给被试呈现若干个由两个单音节的词组成的合成词,在再认测验中,刺激包含了已学单词、一个音节与已学单词相同的词,两个音节与已学单词相同的词以及无关词。

结果表明,对已学单词的正确再认率>对两个音节与已学单词相同的词的错误再认率>对一个音节与已学单词相同的词的错误再认率>对无关词的错误再认率。

对两个音节都与已学单词相同的词的错误再认称为“联合错误”,对一个音节与已学单词相同的词的错误再认称为“特征错误”。

实验证明,记忆不同的材料都会出现错误联接。

但是,对于错误联接的机制,心理学家仍然存在着争论。

表征观点认为,记忆有特征表征和构造表征。

特征表征是低水平表征,可能会捆绑在一起形成更有结构性的表征。

对联合诱词的错误再认是由于缺乏构造表征或在编码过程中形成不正确的构造表征所致。

因为特征诱词包含有在学习阶段未出现的特征,所以该假设不能对特征错误做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观点中的双加工理论认为:熟悉性和回忆提供了再认反应的基础。

评估新词是基于熟悉性,再认诱词则是基于熟悉性和回忆,但熟悉性使人产生错误再认,回忆则使人避免错误再认。

双加工理论能解释联合错误和特征错误,但未对错误联结的熟悉性来源做出说明。

目前,还有研究者借用其他错误记忆理论来解释错误联接,包括模糊痕迹理论,源检测理论等,双加工再认SAC模型($O/ZFCe o,activation corthtsion)模型等。

第三讲 汉字偏误研究(1)

第三讲 汉字偏误研究(1)
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 ——谈对外汉字教学,张旺熹, 1990 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崔永华, 1997 对外汉字教学中笔顺规范化的层次性思考,盛继艳, 2013
6.汉字中介语语料库的研发与应用
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以中山大学汉 字偏误中介语语料库为例,张瑞朋, 2012 初级阶段留学生错别字语料库的建立及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王丽, 2009
学生汉字偏误及其学习策略的关系,吴英成, 1990
(3)依据正字法:非字、假字、别字 (4)区分形音致误:形错字、音别字
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 ,施正宇, 2000 初级阶段留学生错别字统计分析,张清顺等, 1985:形错字和音别字、动态
偏误探源:
(1)学习对象:汉字 数量庞大,形-音-义对应关系复杂 结构单元复杂多样、形体相似较多 二维平面方块结构复杂、信息量大 (2)学习主体:学生 日本学生书写汉语汉字的讹误及其产生原因, 陈绂, 2001 母语负迁移:汉字文化圈-非汉字文化圈 学习态度 汉字基础在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潘先军.2003 汉语水平 欧美学生汉字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 ——回忆默写法与 学习策略: 重复抄写法的比较,柳艳梅、江新, 2003 认知规律:整体加工,同化类推
依托产生原因来分类,并提出教学建议
(1)字形因素:笔画数、部件数、结构、形近 (2)字音因素:声符辨识泛化、声符特点(表音度、 是否成字、熟悉度、位置、表音一致性)、一字多音 (3)字义因素:义近或义相关 (4)其他因素:熟悉度(出现频率)、共现频率、 矫枉过正、类推、方言音母语读音干扰
4.结合认知心理研究汉字偏误
立足某一层级:
外国留学生形符书写偏误分析,施正宇,1999:形符 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肖奚强, 2002:部件 汉字的笔画特点与外国学生汉字笔画偏误,郭圣林, 2008

汉语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

汉语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

汉语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摘要】:在错误记忆研究领域,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是困扰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许多研究者曾尝试采用多种DRM范式及其变式,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来对之进行考察,而关于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则发轫于对错误记忆产生机制的研究。

1998年,Smith和Hunt首次研究并提出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问题,即在视觉测验条件下,听觉学习转为视觉学习后会导致更低的错误再认或错误回忆,从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实证研究。

很多研究者从视觉再认测验和书面回忆测验的角度,探讨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影响因素及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机制。

但迄今为止,在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机制及理论解释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研究通过5个行为实验和2个ERP实验从三个角度探讨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认知机制及脑机制。

研究一在2个实验中通过运用词汇判断任务和Sternberg范式的短时记忆任务来研究视觉与听觉学习条件下关键诱词的表征形式及激活特征;研究二在3个实验中通过在编码与提取阶段分别控制一些变量,例如重复学习、呈现方式以及分散注意,以此来增强或者降低编码阶段的项目特异性加工和语义激活程度、提取阶段的监测加工,从而来探讨编码与提取阶段在错误记忆通道效应方面的影向;研究三则在2个实验中运用ERP技术探讨了不同呈现通道在编码与提取阶段的脑神经生理活动,以从更深层面上理解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内在加工机制。

在研究中,作者首次从汉语语言特性的角度对错误记忆通道效应进行了分析探讨,所得的结果可以用激活-监测理论来进行解释。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1)编码阶段对关键诱词的语义激活是非常迅速的,几乎是在学习同时或者学习之后立即产生的,而且视觉学习后关键诱词的表征形式倾向于字形编码;(2)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是编码阶段的语义激活与提取阶段的监测加工共同作用的结果,编码阶段视觉学习对关键诱词的激活水平高于听觉学习,这也导致了在随后的视觉测验中出现监测困难;(3)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ERP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不同呈现通道对编码阶段的相继错误记忆效应和提取阶段的新旧效应有着不同的影响;(4)与西方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发现视觉学习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高于听觉学习,这与汉语的语言特性及认知加工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记忆恢复现象在文字材料和语音材料中的差异研究

记忆恢复现象在文字材料和语音材料中的差异研究

1 引言 1.1 意义及价值 1.1.1 核心概念界定 记忆恢复是指在学习某种材料以后,延缓回忆比记忆后立 即回忆在内容上更为完全的记忆现象,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P.B.巴拉德在 1913 年发现的。①继巴拉德后,许多人重复了类 似实验均取得了大致相同的结果。 1.1.2 理论综述 已有研究大多追随巴拉德的研究范式,研究成果中的应用 价值越来越受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关注。已有的主要关于记忆 恢复的研究中,有以下几个: 在动作记忆方面,邵国华(2006)对国内代表性的动作技能 遗忘研究做了综述,总体研究表示动作技能的保持量较之艾宾 浩斯遗忘曲线为明显的高,并出现恢复现象。②汪超(2005)以 小学生为被试,所得结果为连续性动作记忆曲线接近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而分离性动作记忆曲线则出现波动。③ 现有的记忆恢复研究多以小学生和幼儿被试为主。王莹 (2008)对现有的记忆回涨现象研究综述中提出,现有研究的被 试都为小学生和幼儿,现有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回忆法、再 学法、再认法(节省法)、重构法(重建法)。④徐正言(1998)以幼 儿为被试,表明在学习后 40 多天内多次呈现出记忆自然的恢
听材料组。首次听力组测试显示九年级成绩高于六年级,年级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记忆恢复 中学生 实验法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9.030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of Memory Recovery in the
复高峰。他还提出了以学习为始点的生理活动节律对保持材 料自动加固的理论。⑤杜鹃、金霞(1999)以小学生为被试,对其 常用学习材料的记忆恢复现象进行研究,表明在有意义材料条 件下,在低年级群体中,记忆恢复现象更为明显。⑥姚清如等 (1996)采用录音机播放识记材料的方法证实,在记忆回涨高峰 时期的复习效果最好。⑦

[汉字错误记忆的形、音编码差异研究]汉字快速编码记忆

[汉字错误记忆的形、音编码差异研究]汉字快速编码记忆

《[汉字错误记忆的形、音编码差异研究]汉字快速编码记忆》摘要:摘要采取R式要被试判断词表项目形结构或音调从而接学习词表考察了关性、不编码方式和测验情境(测验次数、测验词颜色两变量)对真实和错误记忆影响,(形/音)混合判断三水平,汉差异编码错误 </摘要采取R式要被试判断词表项目形结构或音调从而接学习词表考察了关性、不编码方式和测验情境(测验次数、测验词颜色两变量)对真实和错误记忆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关性增加学词错误再认率也增加说明关性是引发错误记忆必要条件;()形判断比音判断下错误再认率要高说明汉形-义结可能比音-义结更加紧密;(3)测验情境对真实和错误记忆影响并不相表明两者虽然但具有完全不机制关键词错误记忆R式关性记忆错觉形编码音编码分类B83引言人类记忆并非是对历事件精确复制近年越越多记忆研究者追随Brl足印将记忆看作种建构性(rv)程正是这种研究取向逐渐流行促使了人们思考从被认真对待现象错误记忆比如人们会声称做从发生事或是坚信己看见从出现东西而由Rgr和r995年提出R式(Rgrr即由三位研究者共创造研究式)成功地将错误记忆引入实验室更是对错误记忆研究起了推波助澜作用R式实验般包括两阶段学习和测验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若干学习词表每词表由若干与某单词(该单词并不属学习材被称作关键诱饵)发生语义关单词组成将词表学习项目(例如犯困、休息、困倦……关键诱饵是“睡觉”)逐呈现给被试测验阶段则要被试进行回忆或再认使用R式量研究表明由回忆测试从呈现关键诱饵被常回忆出;再认测试关键诱饵错误再认率远远高其他呈现词并且还可能伴有较高信息水平这种由R式所诱导出错误记忆被称关性记忆错觉(v r ll)由上可知R式下学习阶段被试所关只是单属性语义而汉作种表形、音、义关系上与英语有着根不林仲贤等人项研究研究者采取接学习任考察了汉形、音编码加工深差异学习阶段要被试分别关汉物理形状和音节特征而不要被试直接记忆汉;测验阶段则要被试曾预情况下对先前所看到汉予以再认结发现形编码条件下正确再认率显著高音编码下正确再认率可见真实记忆相对音而言形加工确实存编码深上优势那么这种形优势效应能否错误记忆也表现出呢?了回答问题实验设置汉接学习条件即让被试学习阶段完成单形判断任、单音判断任或是形/音混合判断任从而创设语义学习接模式比较不加工方式下错误再认率差异并进而探讨汉错误记忆产生条件及其与真实记忆关系外量研究表明错误记忆产生原因较复杂记忆编码、保持、提取三阶段任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终错误记忆而编码阶段影响因素又尤重要但研究主要关心保持和提取阶段影响因素故而实验创设出不测验情境包括操纵测验次数(次两次/三次)和测验再认项目词语颜色(黑色/彩色)两变量以期探究错误记忆产生动态变化特研究方法.被试华东师学、四川学、重庆邮电学科生共计7人(男生3人女生0人)年龄7~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实验赠送礼品.材实验材包含练习材、学习材和测验材三部分练习材共含80单平衡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声)和形结构(左右、上下、包围半包围、独体)前提下新华随机抽取得到这些练习材生僻单且与下面学习和测验材无重复学习材共0序列参照Rgr和rR式词表编制每学习序列由相关词语构成(例如护士、治疗、医院等)它们与关键诱饵(例如医生)发生语义结实验按照与关键诱饵关程由高到低固定顺序依次呈现测试材共0序列每序列由0词组成3学习词表已学词(先前词表3、6和8词);呈现关键诱饵、3与关键诱饵存弱语义相关学词和3与关键诱饵不存语义相关学词测试词语测试阶段以随机方式呈现.3实验设计采用3(学习任)×(测验词颜色)×3(测验次数)混合多因素实验设计学习任被试问变量分形判断、音判断、 (形/音)混合判断三水平;测验词颜色也被试变量分黑色和彩色(彩色体包括红、绿、蓝、黄四种颜色随机呈现)两水平测验次数被试变量即每名被试依次接受、二、三次测验共三水平实验结记录了被试将测验材四类词语(已学词、关键诱饵、弱关学词和无关学词)判断“旧”分率分别作已学词正确再认率关键诱饵、弱关学词和无关学词错误再认率.实验程序实验分练习、学习和再认测验三阶段计算机上完成练习阶段用训练被试按键反应熟悉程要被试对所有单声调或形做出正确按键反应当被试给予错误判断程序将出现鸣音警告直至做出正确判断止形判断条件下练习阶段要被试对屏幕上呈现汉形结构做出按键反应(“左右结构”对应Z键“上下结构”对应X键“包围/半包围结构”对应“>”键“独体结构”对应“/”键);音判断条件下练习阶段要被试对汉声调做出按键反应(声对应Z键声对应X键3声对应“>”键声对应“/”键)形/音混合条件下练习阶段要被试根据屏幕右下端呈现提示做出形或音调相应按键反应即若提示判断形被试要根据结构按键(反应模式与单独形判断下相)若提示判断音被试要根据音调按键(反应模式与单独音判断下相)练习阶段汉(黑色、楷体GB3)逐呈现屏幕央被试对汉反应完即进入下汉学习阶段要被试对固定顺序呈现词表进行形、音调或形/音调混合判断(按键反应方式练习阶段致)所有词语相继呈现屏幕央被试对词表项目反应完即进入下词表项目不词表相继呈现隔秒因所有词表项目都由双词和三词组成故而我们随机每词表项目任汉下方做出圆标记要被试仅仅对打汉做出判断另外混合判断条件下形判断和音调判断比例相等程序动记录被试判断正确率测验阶段要被试对随机相继呈现测验材进行“新/旧”判断指导语“下面将呈现组词请你对呈现词进行新旧判断如认是次实验呈现词即判断‘旧’按下Z键如认次实验没有呈现即判断‘新’按下‘/’键如你准备了请按鼠标开始”要每名被试都进行三次重复测验每两测验隔分钟被试测验隔期进行运算操作(任是要被试对随机抽取三位数进行连续减三运算)每次测验容完全相3 结3.接条件下错误再认与R式实验致实验记录了已学词正确再认率(即击率)关键诱饵、弱关学词和无关学词错误再认率(即虚报率)其已学词正确再认率066关键诱饵、弱关学词和无关学词错误再认率分别099、0350、008单因素重复测量V表明测验词类型主效应极其显著(333)8关键诱饵错误再认率>弱关学词错误再认率>无关学词错误再认率(配对比较表明对任两项目有005)测验词颜色主效应不显著(,66)75>005测验次数主效应不显著(,3)7学习任和测验次数交作用显著(,3)360005);音判断条件下不测验次数差异不显著(>005);而混合判断条件下三次错误再认率显著低前两次(0008,000)次与二次错误再认率差异不显著(066)从另角对简单效应进行分析次测验三种学习任下错误再认率关系形判断下显著高音判断下(005 测验词颜色主效应不显著(,66)0565>005测验次数主效应显著(,3)907测验次、两次、三次正确再认率分别0659、060、0598;进行L 多重比较表明次测验下正确再认率高二次(005)总方差分析发现测验词颜色和测验次数交作用显著(,3)3二次(三次(005)从另角检验简单效应发现次测验黑色条件下正确再认率高彩色条件下( 误再认产生重要作用.汉错误记忆形优势效应实验发现形判断下错误再认率始终高音判断下错误再认率(混合判断由编码、提取程较特殊将分析)将这种效应称汉错误记忆形优势效应这验证了实验初提出假设但出乎是实验并正确再认维上获得形优势效应即学习任对真实再认成绩无显著影响这与林仲贤等人实验结论并不致林仲贤等人实验二发现形加工比音加工存相对优势即进行形判断下再认率高音判断下再认率而前者反应却低者何实验能正确再认率上得到样结呢?分析起存差异可能是由两实验任不造成林仲贤等实验分别要被试判断某双语词是否含有某偏旁(如是否含有“艹”)或是与另外双语词是否押韵(如是否与“团结”押韵);而我们接学习任则是判断汉整体形结构以及声调尽管都是形加工和音加工但不任可能造成加工水平差异实验操纵下形判断和音判断语义激活差异可能不如林仲贤等实验那么明显另外林仲贤等实验被试进行了与其实验二类似操作只不学习词呈现仅50毫秒(实验二000毫秒)而结形判断与音判断正确率并无差异而反应上前者却低者可见对检测这种汉加工形优势反应可能是更灵敏指标故而实验条件能完全复制出前人结论也可能是由因变量(正确再认率)不够灵敏所致然而实验没有正确再认上体现出形优势效应却错误再认上显现无疑实验发现次测验形(69%)比音(08%)判断下错误再认率高出了%二次测验高出了%;三次测验高出了85%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呢?这可以再次用前面提到激活假说释错误记忆产生对关键诱饵激活而这种激活显然是重复即每学习词表项目都会产生对关键诱饵激活假设形加工与音加工确实能够产生激活程上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很可能具有多次、重复激活机制错误再认显现得更明显换句话说错误记忆因其多次重复地激活机制放了形、音加工差异相比正确再认率错误再认率也许是反映形、音编码差异更灵敏指标这样看实验结论与林仲贤等人发现或许有异曲工处汉作种表汉形表作用拼音㈣实验结论从另侧面证明了这尽管汉音、形、义头脑表征方式并得到完全答但实验以及关汉词汇通达研究表明汉表征系统形-义结紧密程可能高音-义结例如实验当出现词语“山峰”要被试对“峰”做出形结构或音判断答案“左右结构”或“声”按照实验结论做出“左右结构”判断将比判断“声”更多地激活“峰”语义这与汉形表性有极关系例如判断“峰”形结构被试会较多地关其形特征从这些特征上被试似乎很容易想出“峰”高耸、挺拔义这种形-义紧密系可能由被试知觉汉程发现也可能早已固化其知识表征系统而判断“峰”音调被试仅仅会关其语音信息其语义激活就可能会少些但假若实验材是英这种差异或许就不会出甚至方向相反当然这假设要续研究进步验证综上所述实验条件下观察到形优势效应体现了汉形、音编码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错误再认而非正确再认反映出方面这种效应说明了汉特色;另方面该效应说明了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虽然(错误记忆产生真实记忆基础上)但两者却是分离具有完全不加工机制即错误记忆产生具有重复语义激活特.3从测验情境看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分离实验结表明测验次数对真实和错误再认存影响但影响方式并不相对错误再认不测验次数结仅仅混合判断下有差异其余条件下测验次数操纵并产生效这说明错误记忆水平重复测验具有定稳定性对正确再认测验体黑色正确再认率随着重复测验而逐次下降;测验体彩色则没有变化什么会出现效应呢?我们假设测验词彩色(红、绿、黄、蓝四种属性不断、随机变化)情境产生了种发地、动地警觉反应导致被试再认判断更加谨慎、细致换句话说彩色体情境下被试判断标准更加严格(这可以从彩色词次正确再认率就显著低黑色词次正确再认率看出)但两种情境变化趋势并不相黑色词正确再认率下降或许是遗忘结而彩色词正确再认率不变则可能是由遗忘与感觉敏感性逐步提高综合结对今可采用信检测论专门分析研究到底是感觉敏感性还是判断标准发生改变实验还发现混合判断条件下错误再认率具有独特变化趋势按照先前汉错误记忆形优势效应释混合判断条件下错误再认率应该位形与音判断因混合判断下形/音判断次数各占半语义重复激活也应该位两者但3节有关测验次数与学习任交作用分析可以看到这种趋势并没有完全体现出什么会出现这种复杂交作用呢?这似乎表明混合判断不仅仅是形和语音判断简单叠加混合判断作种任换操作所体现特性可能正是导致以上交作用原因首先任换操作导致了被试消耗而有研究表明水平差异对错误记忆存定影响且这种影响不实验条件下具有不相甚至完全相反结其次混合判断要被试对些词进行形判断对另些词进行音判断这种判断很可能作种线增强被试监控(r rg)从而减少错误记忆发生例如混合判断条件下被试再认可能会回想学习阶段到底是做了形还是音判断这种编码阶段特就作种起区别新、旧词作用信息通增强监控从而减少错误记忆发生综合起任换操作某些特性可能增强错误记忆而另外些特性可能减弱错误记忆故而混合判断和测验次数交作用显得难用单原因释对混合判断下错误记忆特还有待进步研究和探讨实验对测验情境(测验次数和测验词颜色)操纵并获得简明结论取而代是复杂交作用但肯定结论是测验情境对真实和错误记忆影响并不相表现出相分离趋势错误记忆真实记忆但身具有较复杂特和机制编码(学习任)、保持(不测验次数)和提取(测验词颜色)三阶段因素可能影响错误记忆不阶段影响因素还具有交作用而激活/监控(vrg)框架可以对错误记忆机制给出较全面释.结与展望有关记忆错觉(r ll)或是错误记忆研究越越流行方面研究者可以仅仅关错误记忆身研究不类型错误记忆特、机制另方面研究者也可以将错误记忆作着眼考察正确记忆乃至其他认知现象机制如Rgr(996)引述知觉研究者Grgr(973)所言“我们期望异常知觉现象对我们理正常知觉能够给出数据和启示”这观用错误记忆研究上也颇恰当研究主要部分就做了初步尝试即以关性记忆错觉切入探讨了汉形、音编码语义激活上差别5 结论采用R式考察了关性、学习任、测验词颜色、测验次数等因素对错误记忆影响结表明()无关词、弱关学词、关键诱饵错误再认率依次增加但都低已学词项目体现了关性是诱发关性错误记忆必要条件 ()形判断条件下错误再认率显著高音判断条件下错误再认率说明汉形-义结可能比音-义结更加紧密;(3)测验情境(测验次数和测验词颜色)对真实和错误记忆影响并不相表明错误记忆虽然与真实记忆但可能具有完全不机制相关热词汉差异编码错误.。

关于错别字研究报告

关于错别字研究报告

关于错别字研究报告引言错别字是指在书写或打字过程中,因疏忽、不熟悉、马虎等原因而产生的错误。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错别字,它们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困扰和不便。

因此,对错别字进行研究和纠正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介绍关于错别字的研究进展、纠错方法以及其应用领域。

研究进展1. 错别字的分类错别字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基于错字产生的原因,将错别字分为语音类、形码类和习惯类错别字。

语音类错别字是因为发音相似而产生的错误,形码类错别字是因为键盘上的按键相近而产生的错误,习惯类错别字是因为长期形成的习惯而产生的错误。

2. 错别字的纠正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错别字,研究者提出了各种纠正方法。

对于语音类错别字,可以利用音近字和音素替代的方法进行纠正;对于形码类错别字,可以利用键位距离和键位相似度等指标进行纠正;对于习惯类错别字,可以通过训练模型识别和纠正常见的错别字。

3. 错别字研究的挑战虽然错别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文错别字种类繁多,纠正起来比较复杂。

其次,错别字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个体差异、输入设备等,需要综合考虑。

此外,错别字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纠正效果也存在差异,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纠错方法的应用领域1. 搜索引擎优化搜索引擎对于用户的查询结果进行匹配时,常常会纠正用户输入的错别字,以增加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用户体验。

通过利用错别字纠正方法,搜索引擎可以有效提高搜索结果的召回率和排名准确度。

2. 文字编辑与校对在出版、新闻媒体等领域中,文字编辑与校对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利用错别字纠正方法可以帮助编辑人员快速发现和修正文章中的错别字,提高编辑效率和文章质量。

3. 语音识别与语音纠错语音识别技术在智能语音助手、语音转写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语音识别的错误率不可避免,利用错别字纠正方法可以帮助改善语音识别结果,提高语音助手的准确性和用户满意度。

2019年汉字编码的误区究竟在哪里

2019年汉字编码的误区究竟在哪里

汉字编码的误区究竟在哪里汉字编码的误区究竟在哪里?毕可生--评一篇不科学的科学评述雪汉文汉字编码关系到汉字在下个世纪走向世界的大事,关系到电脑在中国的发展与普及,也关系到中华文化发展前途。

这都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一个退休的社会学家,只有两年不到的电脑学习与使用经验和知识。

本来是不宜对汉字编码方向这样的专业问题说三道四。

但是,看了新华文摘1995年第8期转载的科技日报记者陈和利先生的汉字编码:何时走出误区一文后。

感到这虽是一篇似乎是专业性的文章,但是看来他谈的问题,却是一个涉及电脑使用与普及的社会问题。

新华文摘又加以转载,其重要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按照陈先生提出来的方向和原则走下去,依我的浅见所及,不是走出误区,恰巧却是走进了误区。

因此,我不得不提出我的陋见,以就正于方家。

陈先生在开头的一段中就说:"并不成熟的中国计算机用户群,面对数百种之多的汉字编码方案,会显得无所适从;面对复杂的拆字规则,键位记忆,许多非专业录入人员知难而退;我国人均计算机输入方案的不成熟,正在造就一种最后终将会被淘汰的新兴职业--计算机录入员。

这就是我国目前汉字编码现状。

"在这一段中,作者首先就为我们描绘了汉字编码一幅不真实的悲惨现状,接着以"最终将会被淘汰的新兴职业,计算机录入员"为依据来反证,汉字编码的不成熟。

这真是所谓"求之于牝牡骊黄之外",说得俚俗点就叫"磨轴不转,死打驴"。

录入员的存在与"面对数百种之多的汉字编码方案"可说毫无关连。

相反倒恰恰证明了,汉字编码方案的成熟才会出现专业的录入人员。

因为,计算机的录入人员虽然面对众多的汉字编码方案,但她们选择的多半就是一种汉字编码的最成熟的方案。

一般来说这种方案多半就是五笔字型的最新版本。

但是,这是专业录入员存在的一个并不重要的理由。

专业录入人员的存在更重要的理由是因为她(他)们的专业性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错误记忆的形、音编码差异研究摘要采取DRM范式,要求被试判断词表项目的字形结构或音调,从而间接学习词表,考察了关联性、不同编码方式和测验情境(测验次数、测验词颜色两个变量)对真实和错误记忆的影响。

实验发现:(1)随着关联性的增加,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也增加,说明关联性是引发错误记忆的必要条件;(2)字形判断比字音判断下的错误再认率要高,说明汉字中形-义联结可能比音-义联结更加紧密;(3)测验情境对真实和错误记忆影响并不相同,表明两者虽然同源,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机制。

关键词错误记忆,DRM范式,关联性记忆错觉,字形编码,字音编码。

1 引言人类记忆并非是对过去经历事件的精确复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记忆研究者追随Bartlett的足印,将记忆看作一种建构性的(constructive)过程。

正是这种研究取向的逐渐流行,促使了人们去思考一个从未被认真对待过的现象:错误记忆。

比如,人们会声称做过从未发生过的事,或是坚信自己看见过从未出现过的东西。

而由Roediger和McDer-mott在1995年提出的DRM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

即由三位研究者共同创造的研究范式),成功地将错误记忆引入实验室之中,更是对错误记忆的研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RM范式的实验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学习和测验。

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若干学习词表,每个词表由若干个与某一单词(该单词并不属于学习材料,被称作关键诱饵)发生语义关联的单词组成。

将词表中的学习项目(例如:犯困、休息、困倦……,关键诱饵是“睡觉”)逐个呈现给被试。

测验阶段则要求被试进行回忆或再认。

使用DRM范式的大量研究表明:自由回忆测试中,从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被经常回忆出来;再认测试中,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远远高于其他未呈现词,并且还可能伴有较高的信息水平。

这种由DRM范式所诱导出来的错误记忆,被称为关联性记忆错觉(as-sociative memory illusions)。

由上可知,经典DRM范式下的学习阶段被试所关注的只是一个单一属性一语义,而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形、音、义的关系上与英语有着根本不同。

在林仲贤等人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采取间接学习任务,考察了汉字的形、音编码加工深度的差异。

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分别关注汉字的物理形状和音节特征,而不要求被试直接记忆汉字;在测验阶段,则要求被试在未曾预料的情况下,对先前所看到的汉字予以再认。

结果发现,字形编码条件下的正确再认率显著高于字音编码下的正确再认率。

可见,在真实记忆中,相对于字音而言,字形加工确实存在编码深度上的优势。

那么,这种字形优势效应能否在错误记忆中也表现出来呢?为了回答此问题,本实验设置汉字的间接学习条件,即让被试在学习阶段完成单一字形判断任务、单一字音判断任务或是字形/字音混合判断任务,从而创设语义学习的间接模式,来比较不同加工方式下错误再认率的差异,并进而探讨汉字错误记忆的产生条件及其与真实记忆的关系。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错误记忆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

在记忆的编码、保持、提取三个阶段中,任一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最终的错误记忆,而编码阶段的影响因素又尤为重要,但本研究主要关心保持和提取阶段的影响因素。

故而,本实验创设出不同的测验情境,包括操纵测验次数(一次,两次/三次)和测验时再认项目的词语颜色(黑色/彩色)两个变量,以期探究错误记忆在产生之后的动态变化特点。

2研究方法2.1被试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本科生共计72人(男生32人,女生40人),年龄17~21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中,实验后均赠送小礼品。

2.2材料实验材料包含练习材料、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三部分。

练习材料共含80个单字,在平衡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字形结构(左右、上下、包围半包围、独体)的前提下,在新华字典中随机抽取得到,这些练习材料均为生僻单字,且与下面的学习和测验材料均无重复。

学习材料共10个序列,均参照Roediger和McDermott经典DRM范式的24个词表编制。

每个学习序列由12个相互关联的词语构成(例如,护士、治疗、医院等),它们与同一关键诱饵(例如,医生)发生语义联结。

在实验中,按照与关键诱饵关联程度由高到低的固定顺序依次呈现。

测试材料共10个序列,每个序列由10个词组成:3个来自学习词表的已学词(先前词表的第3、第6和第8个词);1个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3个与关键诱饵存在弱语义相关的未学词和3个与关键诱饵不存在语义相关的未学词。

测试词语在测试阶段以随机方式呈现。

2.3实验设计采用3(学习任务)×2(测验词颜色)×3(测验次数)混合多因素实验设计。

学习任务为被试问变量。

分为字形判断、字音判断、(字形/字音)混合判断三个水平;测验词颜色也为被试间变量,分为黑色和彩色(彩色字体包括红、绿、蓝、黄四种颜色随机呈现)两个水平。

测验次数为被试内变量,即每名被试依次接受第一、二、三次测验,共三个水平。

实验结果记录了被试将测验材料的四类词语(已学词、关键诱饵、弱关联未学词和无关联未学词)判断为“旧”的百分率,分别作为已学词的正确再认率,关键诱饵、弱关联未学词和无关联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

2.4实验程序实验分为练习、学习和再认测验三个阶段,均在计算机上完成。

练习阶段用于训练被试按键反应的熟悉程度,要求被试对所有单字的声调或字形做出正确的按键反应。

当被试给予错误判断时,程序将出现鸣音警告,直至做出正确判断为止。

在字形判断条件下,练习阶段要求被试对屏幕上呈现汉字的字形结构做出按键反应(“左右结构”对应Z键,“上下结构”对应X键,“包围/半包围结构”对应“>”键,“独体字结构”对应“/”键);字音判断条件下,练习阶段要求被试对汉字的声调做出按键反应(1声对应Z键,2声对应X键,3声对应“>”键,4声对应“/”键):字形/字音混合条件下,练习阶段要求被试根据屏幕右下端呈现的提示做出字形或音调的相应按键反应,即若提示判断字形,被试要根据字的结构按键(反应模式与单独字形判断下相同),若提示判断字音,被试要根据字的音调按键(反应模式与单独字音判断下相同)。

练习阶段的汉字(黑色、楷体GB-2312)逐个呈现于屏幕中央,在被试对一个汉字反应完后,即进入下一个汉字。

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对固定顺序呈现的词表进行字形、音调或字形/音调混合判断(按键反应方式同练习阶段一致),所有词语相继呈现在屏幕中央,在被试对一个词表项目反应完后,即进入下一个词表项目。

不同词表间相继呈现间隔时间为2秒。

因为所有词表项目都由双字词和三字词组成,故而我们随机在每个词表项目的任一汉字下方做出小圆点标记,要求被试仅仅对打点的汉字做出判断。

另外,混合判断条件下,字形判断和音调判断比例相等。

程序自动记录被试判断的正确率。

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对随机相继呈现的测验材料进行“新/旧”判断,指导语为:“下面将呈现一组词,请你对呈现的词进行新旧判断,如果认为是第一次实验中呈现过的词,即判断为‘旧的’,按下Z键:如果认为在第一次实验中没有呈现过,即判断为‘新的’,按下‘/’键,如果你准备好了,请按鼠标开始。

”要求每名被试都进行三次重复测验,每两个测验的时间间隔均为2分钟,被试在测验间隔期间进行运算操作(任务是要求被试对一个随机抽取的三位数进行连续减三的运算),每次测验的内容完全相同。

3 结果3.1 间接条件下的错误再认与DRM范式的经典实验一致。

本实验记录了已学词的正确再认率(即击中率),关键诱饵、弱关联未学词和无关联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即虚报率)。

其中,已学词的正确再认率为0.626,关键诱饵、弱关联未学词和无关联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分别为0.499、0.350、0.208。

单因素重复测量ANO-V A表明,测验词类型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3,313)=244.81,p<0.001。

LSD多重比较表明,上述四个指标大小呈显著依次递减关系:已学词正确再认率>关键诱饵错误再认率>弱关联未学词错误再认率>无关联未学词错误再认率(配对比较表明。

对于任意两项目,均有p<0.001)。

可以看出,学习项目的正确再认率始终高于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而对于关键诱饵(强关联)、弱关联未学词、无关联未学词三种类型的再认项目。

其与已学习词的语义关联度越高,就越容易被虚报,即将其错判为已学习词。

3.2学习任务、测验词颜色和测验次数对错误再认的影响将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作为错误再认的指标,进行3x2x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学习任务主效应极其显著,F(2,66)=18.124,p<0.01,字形、字音、混合判断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分别为0.644、0.395、0.457。

经过LSD多重比较表明,字形判断下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字音判断(p<0.001)及混合判断(p<0.001)下的错误再认率,后两卉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测验词颜色主效应不显著,F(1,66)=1.754,p>0.05。

测验次数主效应不显著,F(2,132)=2.227。

学习任务和测验次数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2,132)=3.460,p<0.01。

对简单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在字形判断条件下。

不同测验次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字音判断条件下,不同测验次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混合判断条件下,第三次的错误再认率显著低于前两次(p=0.008,,p=0.002),第一次与第二次间的错误再认率差异不显著(p=0.664)。

从另一个角度对简单效应进行分析:第一次测验时,三种学习任务下的错误再认率的关系为,字形判断下显著高于字音判断下(p<0.001),字形判断下显著高于混合判断下(p<0.01),混合判断下与字音判断下差异边缘显著(p=0.077);第二次测验时,三种学习任务下的错误再认率的关系为,字形判断下显著高于字音判断下(p<0.001),字形判断下显著高于混合判断下(p<0.01),混合判断下与字音判断下差异边缘显著(p=0.059);第三次测验时,三种学习任务下的错误再认率为,字形判断下显著高于字音判断下(p<0.001),字形判断下显著高于混合判断下(p<0.001),字音判断下与混合判断下差异不显著(p=0.836)。

其它两两交互作用和三者间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3.3学习任务、测验词颜色和测验次数对正确再认的影响将已学词的正确再认率作为正确再认的指标。

进行3×2×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学习任务主效应不显著,F(2,66)=1.442。

p>0.05。

测验词颜色主效应不显著,F(1,66)=0.565,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