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肺脑复苏整理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心肺脑复苏

现代心肺复苏术(CPR)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并于1966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起召开了第一届全美复苏会议上,将CPR技术标准化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后又经过多次修订。80年代将脑复苏推向复苏前沿,即目前所称的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CR)。最新的《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于2005年在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上制定,本次修订是由数百名世界著名复苏方面的专家经过认真论证、详细评估后才得以著成,并在循环杂志上发表,新指南发表必将对我国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

一、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

儿科心跳呼吸骤停的流行病学与成人不同,成人心跳骤停多为心肌梗死或严重心律紊乱造成的,小儿呼吸心脏骤停多由于气道阻塞和缺氧,先引起呼吸骤停,继而心搏骤停,从小儿呼吸心脏骤停的发生年龄来看,3-6个月小婴儿心脏骤停多见于窒息,呼吸道阻塞和婴儿猝死综合症,1-5岁多有心脏疾患,呼吸系统疾患和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引起,7-8岁多为意外事故,特别常见于外伤。儿童心肺骤停的病因如下:

1、呼吸系统疾病:上气道阻塞(异物、反流、喉痉挛、喉水肿等)、下气道疾病(继发于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的疾病)

2、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呼吸肌麻痹。

3、中毒与药物过敏:麻醉性抑制剂、镇静剂、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毒、青霉素过敏。

4、循环系统疾病:休克、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律紊乱。

5、婴儿猝死综合征。

6、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脑外伤、颅内感染、颅内出血、颅内肿瘤、脑疝。

7、创伤和意外:窒息、溺水。

8、代谢性疾病:酸碱和电解质紊乱。

二、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诊断:

心脏骤停常有如下临床表现:1、突然出现昏迷,部分患儿有一过性抽搐;2、瞳孔扩大;3、大动脉搏动消失;4、心音消失及心动过缓;5、呼吸停止或严重呼吸困难;6、心

电图显示等电位和极缓慢心律。临床上迅速而准确的诊断依据是:1、突然出现昏迷。2、大动脉搏动消失。3、呼吸停止。

三、小儿呼吸心脏骤停的特点

1、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疾病,由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的窒息成为小儿呼吸心脏骤

停的主要直接因素。

2、心跳骤停在心电图上的常见三种表现形式为:心室纤颤,心室停博,电机械分离。与

成人相比,儿童很少由心室纤颤引起,而主要是极缓慢心律,其中多数是心室自主心律,小部份为极缓慢的窦性心动过缓。

3、与成人相比,小儿心搏骤停很少原发于心脏疾病,主要原因是呼吸道阻塞及呼吸抑制

所致的低氧血症,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败的关键措施之一。

4、儿童心肺脑各个器官发育尚不成熟,易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年龄愈小,呼吸心脏骤

停发生率愈高。但小儿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比成人强,多器官衰竭的慢性病较少,故复苏成功率较成人高。复苏成功的患儿遗留的后遗症相对比成人少。

四、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紧急处理——心肺脑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必须立即进行复苏,争分夺秒,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及氧供应。其抢救过程分可为三个阶段: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高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和复苏后处理(post life support,PLS),每个步骤之间是紧密相连,不能载然分开。

(一)、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

所谓基本生命支持阶段,由现场人员立即对病人的现场复苏,是心肺脑复苏最关键的部分,主要目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保证供给重要生命器管的血液和氧气,给病人提供最基本的生命支持,即心肺复苏ABC。

1、开放气道(Airway A)

上呼吸道阻塞是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重要原因,因此保持气道通畅和足够的通气是成功复苏的第一要素。不管什么时候,一旦确定小儿意识丧失、没有呼吸,都应立即采用压额一抬颌法开放气道。如怀疑患者颈部受伤,应避免头后仰,加重颈椎损伤,可采用推下颌法开放气道。如果推下颌的方法不能使气道开放,则须采用压额一抬颌法。

2、人工呼吸(Breathing B)

在抬高下颌或推下颌保持气道开放的情况下,立即通过看(1ooks)胸腹部的起伏,听(1istens)有无呼气音和用面颊部感受(feels)由口呼出的气流来确定患儿是否有自主呼

吸,这个过程不要超过10秒。如患者无自主呼吸则进行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患者<1岁,抢救者的口应覆盖婴儿的口鼻形成封闭状态;患者1~8岁,则行口对口封住,用食指及拇指捏紧患儿的鼻孔,将患儿维持头后仰体位,若患儿颈部有创伤,应避免头后仰。慢慢给患儿作2次呼吸(每次送气时间1~1.5 s),每一次呼吸后间歇一下,再给第2次呼吸,每次送气前应深吸气,这样使呼出气中含有最大的氧含量和最小二氧化碳含量。每次送气能使患儿胸部抬起说明气道通畅和送气容量正确。若胸部不能抬起,可能为气道阻塞,或送气的容量和压力不够。气道阻塞最常见的原因为气道开放不满意,如果第一次通气不成功,抢救者应重新开放气道和进行通气,若已经尽量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仍不能使胸廓抬起,则必须怀疑有气道异物阻塞的可能,应进行排除气道异物的处理。

3、人工循环(Circulation C)

一旦气道开放并提供2次有效人工呼吸,施救者要作出决定是否进行胸外按压以提供循环支持。非专业人员不要求其检查患儿的脉搏搏动情况,只要通过看(1ooks)、听(1istens)、感受(feels)来观察患儿无呼吸、咳嗽反射以及肢体运动,就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对于专业人员则要求同时检查患者的脉搏搏动及观察循环的征象。1岁以上的儿童可摸颈动脉搏动,1岁以下婴儿由于颈部短而圆胖,可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时间不超过10 s。如果无呼吸但脉搏存在,则单作人工呼吸20次/分,直到患儿自主呼吸恢复;如果未触到脉搏或心率小于60次/min,且有体循环灌注不良表现时,即开始胸外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是指一系列有节律的挤压胸骨,使心脏泵出血液,以保证供给重要生命器管血液的一种措施。小儿心外按压应注意:①患儿必须仰卧在硬的平面上,绝不应仰卧于沙发或弹簧床上;②不能按压胸骨下端剑突突出部位,易引起胸骨骨折或肋骨骨折;

③不改变按压部位、平稳按压、下压与放松时间相等,尽可能不停顿、一次暂停时间<10s。

④松驰时手不离按压部位,不作冲击或猛击式按压。胸外按压须和人工呼吸按一定比例交替进行,以达到同时供血供氧目的。两个或两个以救护人员施救时,每2min轮换一次,以避免疲劳而影响按压质量和次数,每次轮换时间不要超过5s。

4、气道异物的处理

由于异物吸入而死亡者,90%以上为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其中65%的是婴儿。若患儿清醒,则鼓励患儿连续自主的咳嗽,以咳出异物。若患儿不能咳出或气道阻塞严重,则采用背部叩打加胸部压迫法或Heimlich法,以帮助患儿排出异物。

①背部叩打加胸部压迫法:此法适用于婴儿,抢救者取坐位,保持婴儿俯卧于救者前臂

上,前臂可放于大腿上,用手指张开托住患儿的嘴并固定患儿的头,保持头低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