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及其发展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农业大学
绿道及其发展演变
专业讨论课
姓名:穆博
专业:2009级城市规划与设计
指导老师:田国行教授
学号:09202021
绿道及其发展演变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都市区和交通网络的建设,大自然和生物栖息地不断被侵蚀,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我国对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城市经济与生态和谐永续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
绿道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其理论、研究技术和构建方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绿道的思想起源、概念和类型的演变进行综述,进而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绿道发展的历程,并划分了四个阶段。
最后,对我国绿道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我国绿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绿道;发展;演变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way Abstract: Due to the side eff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loss of natural habitats and habitat structures, and extinction of species, increase of city resident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green space needs. our country made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urban areas. Greenway has more improntant role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origin, concept, and the type of greenways were studi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greenway was analyzed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the bud of greenway, the rise of greenway development,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greenway, the theroy and technical tend to ripe. Finall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world, outlook the greenway theroy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Keyword:greenway; development; evolution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都市区和交通网络的建设,大自然和生物栖息地不断被侵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导致对城市户外娱乐空间的需求日益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生活”、“绿色交通”等健康环保的休闲出行方式也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生活理念追求。
而现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空间,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要求在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网络的同时,更多的挖掘自然资源在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多方面的功能,形成复合型、多元化发展的生态绿地空间。
而近年来传入我国的绿道——新型的绿地空间形态,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以及环境学家们的青睐,被专家们认为是一种集生态保护、健康游憩、活跃经济等多种功能价值为一体的生态绿地空间。
绿道的建设对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城市复合型生态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以及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特别是在大城市病越来愈重,自然资源不断消失,动物栖息地不断减少,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阶段,具有线型空间形态特征的复合型绿道可以保存大量的绿地,提供多种娱乐健身空间;缓解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安全的综合性娱乐开敞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1绿道的思想起源
20世纪90年代,国外发达国家开始对绿道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有大量绿道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目前国外绿道的研究主要在绿道的后期经营和管理维护上,而国内在21世纪初才开始对绿道进行理论上的探讨,随着国内对绿道研究的逐渐深入,对绿道的思想起源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中国自古就有。
1.1 起源于西方城市公园运动
我国自2000年张文,范闻捷等学者开始对绿道进行研究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绿道起源于西方的城市公园运动,绿道这种绿地模式亦是由西方传入中国,这一阶段国人对绿道的研究多致力于对国外研究的探索,从中得知绿道就是生态网络、廊道、景观轴线和林荫大道的演变,是19世纪后期城市公园运动的兴起带动了绿道的发展。
许多学者认为美国的绿道运动是由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Law Olmsted)发起的,他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被誉为“翡翠项链”,建于1867年,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绿道工程和绿道思想的源头[1]。
1.2 起源于中国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
在对绿道的概念、类型、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后,一些学者对绿道起源于西方公园运动产生了质疑。
谭少华[2]、何昉[3]等对绿道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地总结,认为绿道的起源可追溯到我国1000多年的周朝时期,这比西方国家早2000多年。
如:西周修建了最早的大道“周道”,并在系统路网和绿化养护方面始开先河;在川西古蜀道上先后开展了8次大规模的行道树种植与维护,形成了现今随着古栈道、驿道延伸,林木茂盛的林荫古道,即举世闻名的剑门蜀道“翠云廊”,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绿道[4]。
虽然这些古代的各种类型的廊道都具有一些绿道的特征,或者有构成绿道的一些景观要素,但是这并不能充分说明当前的这种绿道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因为中国古代受交通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加上人类对大自然的向往,这些廊道只能被称为单一功能的风景道。
而绿道这种绿地形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对大自然开发利用之后的一种生态保护措施,是满足人们新产生的生活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绿色生态环保的游憩空间。
2 绿道概念的演变
绿道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环境作家威廉.H.怀特(William H. White)提出的,他在1959年由城市土地学会出版的名为《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5]。
1987年,美国总统委员会的《美国户外空间报告》对于绿道建设做出了比较清楚的叙述,“未来的景观将是这样:一个富有生机的绿道系统,……让人们很方便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放空间,并将全国的乡村空间和城市空间联系起来,……将城市和乡村串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可循环的系统”[6]。
1990年,来自美国的环境保护学家查尔斯·利特(Charles Little)对绿道的定义做出了比较权威的解释[7],他的经典著作《Greenway for American》一书中描述:“绿道是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它通常沿着自然廊道建设,如河岸、河谷、山脉或者在陆地上沿着由铁道改造而成的游憩娱乐通道,一条运河,一条景观道路或者其他线路。
连接了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以及人口密集地区等。
”2000年,欧洲绿道联合会EGW A对绿道作了如下的界定:(1)专门用于轻型非机动车的运输线路;(2)已被开发成以游憩为目的和为了承担必要的日常往返需要(上班、上学、购物等)的交通线路,一般提倡采用公共交通工具;(3)处于特殊位置的、部分或完全退役的、曾经被较好恢复的上述交通线路,被改造成适合于非机动交通的使用者,比如徒步者、骑自行车者、限制性机动者(指被限速或特指类型的机动车)、轮滑者、滑雪者、骑马者等[5]。
2006年,我国的研究学者周
年兴、俞孔坚认为与“绿道”相关的术语有生态网络、栖息地网络、野生动物廊道、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廊道、环境廊道、景观连接等[1]。
总之,绿道(greenway),就是以绿色生态为基础的具有绿色通行、游憩健身等多种功能的特殊廊道,有大量的植被覆盖,自然环境良好,空气质量较高,是一种线性的绿地空间形态,具有完整性、连通性,是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是一条无污染的上下班通行道,一条供骑自行车或步行者使用的路径,也可以是一种提高水质或者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手段,还可以是一种保护地域景观或历史特性的途径,不同的功能决定了绿道是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复合型绿地空间模式。
它通过多种联系促成了多类别的运动,这其中即包括自行车、步行,荒野中为野生动物季节性迁徙提供的原生态自然廊道,也包括新兴城市滨水景观和园林城市沿着小溪的林荫小道,而在近期的一篇文献[8]中将水体与水体之间的水道也视为绿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3 绿道类型的演变
绿道发展至目前阶段,由于各国家、城市不同的地域特征,以及绿道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绿道类型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不同的研究学者对绿道类型的划分也有所不同。
1867年,在美国奥姆斯特德规划了世界上第一条绿道,连接了波士顿、布鲁克林和坎布里奇几个城区中的城市公园绿地,这条绿道属于城市公园游憩型绿道[1]。
1995年,国外许多著名学者在对绿道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之后,依据绿道的空间尺度、地域景观特色、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等特点,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美国著名的新英格兰绿道规划领导者J. G. Fabos认为绿道可分3种类型:生态型绿道,游憩型绿道,具有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的绿道[6]。
美国的Little从用途和尺度角度进行分类,将绿道划分为5种类型:城市河岸绿道、娱乐绿道、自然绿道、历史风景绿道、综合网络状绿道[7]。
美国学者Ahern提出了两种分类方式,一是按照面积尺度的大小,绿道可以分4种类型:市区级绿道(1-100km2)、市域级绿道(100-10000km2)、省级绿道(10000-100000km2)、区域级绿道(>100000km2);另一种是按照绿道的功能作用,可以分4种类型:生物多样性绿道、水资源保护绿道、休闲娱乐绿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绿道[9]。
随着国外绿道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在2000年左右,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国外绿道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成功案例,并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地域特征,对绿道的类型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2001年,刘滨谊等根据形成条件与功能的不同,认为绿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体)、游憩型、自然生态型、风景名胜型、综合型[10];2004年,
张毅川将绿道划分为4种类型:城市绿带、城市绿色道路和城市自然遗产廊道、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廊道[11];2006年,俞孔坚等按照绿道的形式与功能,认为中国存在三种类型的绿道:沿着河道或水域边界分布的滨河绿道、公园道路绿道或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沿田园边界分布的农田防护型绿道[12]。
2009年,国内第一个绿道建设项目珠三角绿道开始实施,在绿道规划设计指引中,按照绿道的综合级别将绿道分为区域(省立)绿道、城市绿道和区级(社区)绿道,以便于分级建设管理;按照绿道所处位置和目标功能的不同,又将绿道分为: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三类,来体现不同的地域特征[13]。
4 绿道的发展历程
从绿道概念的提出,发展到现在运用多学科理论研究可持续多元化复合型绿道系统的构建方法[14],经历了50多年,可将绿道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4.1 绿道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867年到1959年:这一阶段的初期并没有绿道这种叫法,但是却已经开始了一些有关绿道的探索和研究,如1867年,美国的研究学者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Law Olmsted)将大自然引入工业化的城市中,给城市环境增添了田园公园的特色,并由他规划设计的波士顿“翡翠项链”公园系统(图1),后来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的绿道,为绿道的发展开创了先河。
1959年“绿道”一词才第一次出现,这个时期的绿道主要是连接开放空间的轴线、林荫大道、公园道和河流廊道等形式。
而这些廊道的类型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那个时期的主要建筑物都是通过轴线连接。
波士顿“翡翠项链”公园系统总长25 km,位于波士顿市区内,是利用60—490m宽的绿地连接波士顿公园,阿诺德植物园,富兰克林公园和牙买加公园等几个城市公园,并通过查尔斯河将波士顿,布鲁克林,马萨诸塞州剑桥镇几个地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半环状带有“结节”的线性空间,不仅为人们出行和休闲提供了舒适和优美的场所,还对英美的国家公园运动乃至整个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
但其功能上仅限于连接和观赏功能,构成要素由公园节点、道路和道路两侧的植被构成,目的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娱乐、观赏空间。
1935年,在距莫斯科市中心30-70km处,规划建设宽20~40km,平均宽度28km左右的环城森林公园带,拥有郊野公园近30个,以“绿楔”形式和“窝头”状伸向城区,与市区的公园、花园和林荫道连接,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16]。
另外这一时期,著名的景
观设计师Olmsted Brothers、Eliot II和Henry Wrigh等开始从事绿道的规划,国家公园管理署也进行了大量公园道的规划,著名的蓝桥公园道也是这一时期建成的[1]。
图1 1867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翡翠项链”公园系统(来源于: J.G. Fábos, 2004, p.323)
Fig.1. Olmsted’s park system,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fr om 1867 to present (Source: J.G. Fábos, 2004, p.323) 4.2绿道发展的兴起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60年到1979年,在环保运动的推动下,绿道的规划和建设逐渐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个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城市工业化拉开了序幕,然而工业的迅速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城市环境保护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问题。
在美国环保运动的带领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研究学者和3个绿道研究中心,开始了对绿道规划设计方法的量化研究,并出现了大量的绿道规划和实践项目。
1973年为应对洪水泛滥而建设的丹佛普拉特河绿道;1975年为了治理洪水泛滥平原、保护河道环境、减少沉淀物而建的罗利市绿道[17];始建于1975年的梅拉梅克绿道(Meramec Greenway),位于密苏里州的中东部圣路易斯城市附近,由梅拉梅克河和密西西比河的交汇处出发,沿梅拉梅克河途径108英里到达欧莎克山脉,沿途经过的地形地貌有瀑布、悬崖、山谷和广阔的海滩,覆盖范围超过了2800英亩,其中包括很多公共公园、保护区、观赏娱乐场地和教育基地等。
1977年,由伦敦的东南部4个行政区和大伦敦委员会合作建设的伦敦东南绿链(如图2),是目前伦敦周边将近300个绿色开敞空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5]。
它除了为市民提供游憩场所和健身空间以外,更重要的是控制了不合理的建设活动,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伦敦的公共开放空间,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松鼠、田鼠、狐狸、啄木鸟和松鸦都是绿链里的常客,有时甚至可以看到非常少见的鹦鹉品种。
图2 伦敦东南绿链的分段及其主要内容(来源于:张云彬, 2007,p.37)
Fig.2 The main content of South East London Green Chain (Source:Y.B Zhang,2007,p.37)
4.3绿道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9年,小汽车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方式,面对日益严重的噪音和废气污染,人们开始向往没有机动车污染的道路,并出现了许多将废弃的铁路或道路变成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绿道的规划建设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绿道的功能也趋于多样化:有专门为观赏娱乐而建的风景道;有为了保护生物栖息地而建的生物通行廊道;有为了满足人类安全通行而建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绿道的规模也发展到贯穿整个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出现了许多为人们提供安全、绿色通行环境的绿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86年开始建设的美国东海岸绿道[18](图3),它经过了25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历程,跨越了近5000公里,蜿蜒贯通于加拿大与基韦斯特之间,连接了所有的东部沿海城市。
途经16个州、25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连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总造价约3亿美元,全部建成后可为沿途各州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为超过3800万居民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它的规划实施从三个层次上相互衔接和控制,分别是宏观的区域层次、组织实施的地方层次和具体场所层次。
绿道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基于环境保护基础上建立的自然生态廊道,保证给动物提供足够安全的迁移环境;第二种是基于人类休闲、游憩的需求建立的游憩型绿道,这类绿道多临水、临径、临景;第三种是基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理念建立的文化廊道,具有重
要的文化价值。
图3 美国东海岸绿道总图及各州规划图(来源:/index.shtml)
Fig.3 The planning of East Coast Greenway in American (Source: /index.shtml)
1998年,欧洲绿道联盟会,会议上,评审团从26个来自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两类绿道参赛作品中分别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如图4,5),其中可持续发展的游憩型绿道:一等奖西班牙的Plazaola Greenway,二等奖为澳大利亚的Iron Horse and Bicycle Greenway,三等奖为法国的Albi Castres Greenway;通行类绿道:一等奖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Kirklees Greenway network,二等奖为法国的Perigourdinne Greenway ,三等奖为意大利的Itinerario Ciclopedonale Modena[19]。
图4 可持续发展的游憩型绿道一二三等奖
Fig.4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Category: Plazaola Greenway- Spain: 1st Prize; Iron Horse and Bicycle Greenway- Austria: 2nd Prize; Albi Castres Greenway- France: 3rd Prize
图5 通行类绿道一二三等奖
Fig.5 Mobility Category: Kirklees Greenway network- United Kingdom: 1st Prize; Perigourdinne Greenway- France: 2nd Prize; Itinerario Ciclopedonale Modena- Italy: 3rd Prize
4.4 绿道理论和研究技术发展趋向成熟阶段
2000年至今,国外绿道建设已经渐趋成熟,国内无论是对绿道的规划实践,还是对绿道理论的研究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其它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开展了绿道的规划和建设。
绿道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功能趋向多元化、复合型发展,甚至形成网络、系统,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框架。
2009年初,珠三角地区策划进行绿道建设[20]。
目前,珠三角区域绿道已基本建成,部分示范段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已成熟完善。
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如图6)的总体布局为“两环、两带、三核、网状廊道”,由6 条主线4 条连接线22 条支线18 处城际交界面和4410km2绿化缓冲区组成,跨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肇庆、惠州、江门等市,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珠三角“区域绿网”,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生活游憩空间[21]。
其中,六条主线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串联200 多处主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发展节点,主线总长1690公里,可直接服务人口约2565万人,约占珠三角总人口的60%[22]。
图6 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图和各分段指引图
Fig.6 The planning of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Greenway
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小组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在erdas imagine软件中用一种综合了监督和非监督分类法的混合分类法,从遥感影像上解读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图,提出了一种构建多功能综合节约型绿道网络的新方法和途径[8]。
在研究中将SPOTS影像和TM5影像作为绿地信息的主要来源,采用简单的土地类型分析来评估绿道具有的潜在功能,用地类型包括城市森林区域,草地和农田,荒地水体和河流。
另外,从用地光栅图中生成了一张城市森林覆盖图,用来分析生物栖息地。
为了降低边缘化作用,使用AreGIS空间分析收缩工具,从代表城市森林斑块的每个斑块的整个边缘去掉了一个60m宽的缓冲区。
构建了理想中的综合绿道网络模型,又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从生物栖息地、水体、交通等方面详细分析研究,实地调研,最终通过路径的筛选构建出综合的多功能的节约型绿道网络(如图7,8),为今后绿道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
图7 武汉市基于水体保护的绿道规划图
Fig.7 The Greenway Network for Water Protection
图8 武汉市综合型绿道规划图
Fig.8 Comprehensive Greenway Network.
5展望
从绿道起源、概念和发展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研究学者们对绿道理论的研究逐渐深入,绿道的形态、规模尺度、构成要素以及绿道所承载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最初仅具有单一娱乐功能的公园道—→仅具有单一环保功能的自然生态廊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廊道—→仅具有单一通行连接功能的自行车道、人行道—→多元化、复合型的承载游憩、娱乐、生态、水系、文化、人性交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型绿道[8]。
目前更有学者在着手研究跨国界的国际性远足绿道[23]。
绿道发展至今已经深入到各个层面,大至国家层面,小到社区层面,绿道的规划、建设已经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我国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建造更为系统、多元的绿道就显得更为重要。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生物地理学,3S技术等开始越来越多的用于绿道的构建过程,研究学者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绿道网络的构建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未来对绿道的研究及规划过程中,要更多的运用宽视角,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为绿道的建设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撑,从而构建更科学合理、多元化、复合型的绿道网络体系,来满足人们对接近自然,进行户外活动提供安全、舒适的空间,进而为保护国家文化遗产提供绿色载体,将城市社区之间连接起来,提高空气质量,减少道路拥堵[17],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环境基础,并使之成为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石,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之道。
【参考文献】
[1] 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3108-3116.
[2] 汪芳,廉华.线型空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城乡规划,2007,25:88-91.
[3] 何昉,锁秀,高阳,黄志楠.探索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J].风景
园林,2010:70-73.
[4] 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85-89.
[5] 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7:33-38.
[6] Fabos JG.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the greenway movement, uses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1-13
[7] Little CE. Greenways for American[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
[8] Teng M, Wu C, Zhou Z, Lord E, Zheng Z. Multipurpose greenway planning for changing cities: A
framework integrating priorities and a least-cost path model[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1:1-14.
[9] Ahern J. 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131-155.
[10] 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77-81.
[11] 张毅川,李东升,乔丽芳.城市“绿道”类型、功能与设置浅议[J].防护林科技,2004:50-61.
[12] Yu K, Li D, Li N.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223–239.
[13] 庄荣,高阳,陈冬娜.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0:81-85.
[14] Pena SB, Abreu MM, Teles R. A methodology for creating greenways through multidisciplinary
sustainable landscape plann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970–983.
[15] Fábos JG. 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321-342.
[16] 田国行.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7] 施瓦茨编,弗林克,西恩斯著,余青,柳晓霞,陈琳琳译.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9.
[18] http://wwwgreenwayorg/indexshtml.
[19] /site/1Alaune.asp?DocID=492.
[20] 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专题[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3:17-26.
[21] 何昉,康汉起,许新立,李颖怡.珠三角绿道景观与物种多样性规划初探——以广州和深圳绿道为例
[J].风景园林,2010:74-80.
[22]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3:10-70.
[23] 张鹏译.中欧绿道——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廊道[J].中国园林,201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