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亮探究性作业设计2017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上第2课《神奇的框架》教学设计4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上第2课《神奇的框架》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神奇的框架》是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上第2课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发现框架的特点,了解框架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框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框架的奥秘,进而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框架的力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框架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框架的性质和特点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知道框架的性质。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框架的特点,了解框架的性质。
2.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框架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框架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框架的奥秘。
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框架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学情,熟悉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携带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物品,如尺子、三角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框架实例,如自行车框、眼镜框等,引导学生发现框架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框架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框架的性质。
五年级上册研究性学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年级上册研究性学习教案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教学背景:五年级是小学生的关键阶段,学习内容逐渐增多和复杂。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教案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3. 学习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根据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大纲,选取一些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和课程内容,如科学实验、数学推理等。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结论。
3. 分组合作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主题,并进行探究和报告。
三、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前的准备活动,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目的,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主题。
2.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问题和实验设计,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和观察。
3. 学生小组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和结论。
4. 学生小组准备研究报告,并进行展示和交流,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5.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感受和体会进行反思。
四、教学评价和课后延伸教学评价: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学生对问题提出和解决方法的思考能力。
3. 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
4. 学生在研究报告和交流中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024年五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辽师版教案
2024年五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辽师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辽师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具体内容为第三章《身边的科学》第一节《神奇的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水的性质、用途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水的性质、用途等基本知识,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性质、用途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性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色素、杯子、滴管、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瓶水,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水的特点。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如溶解、浮力等)。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水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知识拓展教师讲解水的用途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水2. 内容: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溶解、浮力等。
水的用途:饮用、洗涤、农业、工业等。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污染、合理利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水的认识。
举例说明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2. 答案: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开展水资源保护的讲座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水利设施,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开展节水宣传周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目标: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水的性质、用途等基本知识。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五年级上册活动主题四《制作平衡玩具》教学设计2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五年级上册活动主题四《制作平衡玩具》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制作平衡玩具》是辽师大版综合实践五年级上册活动主题四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制作平衡玩具,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衡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适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对平衡原理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制作平衡玩具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一定的技巧和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平衡原理,掌握制作平衡玩具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制作平衡玩具的技巧和实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平衡原理和制作方法。
2.示范法:展示制作平衡玩具的过程。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平衡玩具。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合作,分享制作经验和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制作平衡玩具所需的材料:木板、螺丝、绳子等。
3.辅助工具:螺丝刀、锯子、尺子等。
4.展示台和投影仪。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平衡玩具,引导学生关注平衡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衡原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如何判断平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平衡玩具进行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完成制作后,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其他学生观摩,学习借鉴。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平衡玩具,使其更加稳定和有趣?学生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衡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尝试制作一个新的平衡玩具,并观察家庭中的其他平衡现象。
《点亮小灯泡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17》
《点亮小灯泡》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点亮小灯泡》是一门面向小学生的创意思维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将学会如何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解决平时生活中的问题,并激发他们的创意潜能。
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创意思维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认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程导入:通过讲解创意思维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认识创意思维的观点;2. 创意启发: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创意产品或创意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3. 创意实践:设计一些有趣的任务,让学生动手实践,如设计一个能点亮小灯泡的发明;4. 创意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设计的过程和心得;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为下一次的创意实践做准备。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2. 合作进修:设计小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 实践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评判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判,激励他们继续尽力和改进。
五、教学评估1. 教室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教室上的参与度、表现和贡献;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设计方案的创意性和实用性;3. 实践评估: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和效果;4. 反馈评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六、教学资源1. 教师资源:具有创意思维和实践经验的教师;2. 进修资源:包括创意产品、创意案例等相关资源;3. 实践资源:如小灯泡、电池等实践工具;4. 技术资源:如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
七、教学安排本课程共设置5个教学时段,每个时段为45分钟,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时段:课程导入,讲解创意思维的重要性;2. 第二时段:创意启发,展示创意产品;3. 第三时段:创意实践,设计点亮小灯泡的发明;4. 第四时段:创意分享,学生展示作品;5. 第五时段:总结反思,学生总结体会。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单元2课《光的反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结合生活经验以及本节课所学知识,谈一谈光的反射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一、填一填(检测目标1)
1、行进中的光遇到镜子等反光物体时,会发生( )现象,
光的(
)会发生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反射光是(
)传播的。
二、小法官(检测目标2)
1、阳光照射在镜面上后,可以改变原来的路线。(
)
2、汽车反光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工作的。( )
3、反射后的光不再沿直线传播。( )
4、晚上灯亮后,就能看见书上的字了,这是因为灯光照在书上,光又从书上反射到人的眼睛里的缘故。( )o
在光线与镜面的交点处,画一条垂直镜面的虚线。我们有什么发现? 我们发现的光的反射规律相同吗? 师指导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1)实验方法 ①调节平面镜,使激光笔发出的光线照光射到平面镜后反射到屏上的第一个标记处,做好记录。 ②再次调节平面镜,使光线反射到屏上的第二个标记处,以此类推。 ③反复实验,对比多组光的反射线路图,寻找发现。 (2)实验注意点 ①注意安全,不能用激光笔照射眼睛。 ②调整激光笔与屏的距离,以确保能在屏上清楚地看到一道光斑。 ③实验中要保持激光笔和屏的位置稳定。 评价标准: 能说出用光的反射现象。 (2)能通过学习知道光的反射规律
.观看视频:光的反射。 评价标准: 能根据老师课件出示的图片发现生活中一般物体都能反射光。 能正确的总结出这些物体的特点。 能准确的比较不同物体的反光情况,认识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 三、交流评价 出示活动手册中医生额镜,车子后视镜等图片,画一画光在镜面上的反射路线。 四、拓展应用 任务三:探究怎样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检测目标3) 教师提出问题:想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可以怎么做? 后脑勺反射的光是怎样进到自己眼睛里的? 师提示:自己的身子背对着平面镜,自己手里再拿一块镜子,左右移动,自己的后脑勺就可以在镜中显现。 交流探讨:这是由于身后的镜子把后脑勺反射给手中的镜子,所以我们从镜子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结论: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灯泡亮了作业设计方案》
《灯泡亮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泡的发明历史和原理。
2. 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兴趣。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灯泡的发明历史及原理介绍。
2. 灯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利用简单材料制作小型灯泡模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类型的灯泡,引起学生对灯泡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灯泡的发明历史,让学生了解灯泡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实验:教师指挥学生利用简单材料制作小型灯泡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灯泡的工作原理。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灯泡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5. 总结:对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技创新领域。
四、作业要求:1. 撰写一份关于灯泡的发明历史和原理的小钻研报告。
2. 制作一个关于灯泡的展示板,展示灯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个创意灯泡作品,并写一份作品说明。
五、评判标准:1. 钻研报告内容完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2. 展示板设计美观,信息全面,表达清晰。
3. 创意作品奇特性强,制作精细,说明详细。
六、延伸活动:1. 鼓励学生利用科技创新思维,设计未来灯泡的形态和功能。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科技创新展览,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
3.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校进行科普讲座,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了解和兴趣。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不仅了解了灯泡的发明历史和原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了科技创新认识和兴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引导他们走上科技创新的道路。
王鸿婧教学设计第五次作业
大庆市心理教师专兼职培训第五次作业《挑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杜蒙县腰新中心学校王鸿婧教学目标:1、从知识与能力上,让学生了解注意力集中的重要性,找出自己在学习中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并养成良好的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2、从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在活动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切实掌握训练注意力的方法与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创新知识,让学生感知到老师对知识探究、知识创新的民主价值观。
重点:激发学生训练注意力的兴趣,通过讨论所获得的训练方法,内化到自己的学习习惯中,培养良好的注意力品质。
难点: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在思维启发中,切实掌握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认知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学程序:一、导入课堂(1)课件展示图片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2)故事中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3)你喜欢小猫的做法吗?二、讲授新课模块一:一缕阳光(1)通过看课件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告诉学生注意力是什么。
(2)小组讨论: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A小猫有什么表现?B刘星有什么表现?C你身边有哪些现象?(二)模块二:向日葵问答(1)刘星为什么总是上课溜号呢?你怎么想?(2)要提高注意力,需要用到人身上的哪些器官?(3)讨论后课件出示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三)模块三:心花朵朵开1、找一找2、走迷宫3、舒尔特方格4、课件出示听觉小训练这是挑战之旅的第一回合。
首先请两名同学进行演示:两个人面对面站好,将左手张开,掌心向上,右手食指立起抵住对面同学的左手掌心上。
然后,当听到老师口述的句子中出现“竹子”一词时,左手要快速抓住对方的食指,自己的手指则迅速抽离。
示范后,同桌为一组,进行游戏。
故事梗概:苏东坡是宋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他画的竹子十分有名。
传说苏东坡十分喜欢竹子,因为这种植物杆子直,中间空。
苏东坡这么喜欢竹子,于是在花园里种了许多花草树林,特别是竹子。
《点亮小灯泡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17》
《点亮小灯泡》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在学生的进修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作业可以有效地增进学生的进修。
本次作业设计的主题是《点亮小灯泡》,旨在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自主进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增强进修的积极性。
三、设计内容1. 活动一:小灯泡的制作学生将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将获得一些基本的材料,如灯泡、导线、电池等,要求他们通过这些材料制作一个小灯泡。
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思考如何组装这些材料,从而点亮小灯泡。
2. 活动二:小灯泡的装饰完成小灯泡的制作后,学生将进行小灯泡的装饰。
他们可以应用各种材料,如彩纸、贴纸、珠子等,将小灯泡装饰得更加漂亮。
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意思维。
3. 活动三:小灯泡的创意运用学生将展示他们制作的小灯泡,并向其他同砚介绍他们的创意灵感和制作过程。
同时,学生还需要展示小灯泡的实际应用,例如用小灯泡点亮一个小房子、一个画面等。
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判方式1. 制作过程评判:评判学生在制作小灯泡的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创意评判:评判学生在小灯泡的装饰和创意运用中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应用评判:评判学生展示小灯泡实际应用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要求1. 学生需要按照设计的步骤完成小灯泡的制作、装饰和创意运用。
2.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准备好展示所制作的小灯泡。
3. 学生需要认真记录制作的过程和创意灵感,以便在展示时进行介绍。
六、总结通过本次《点亮小灯泡》的作业设计,学生将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进修的积极性。
希望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修,不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水变热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水变热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水变热了》是小学科学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通过这一实验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的加热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巧。
本次实验设计适用于小学4年级学生,帮助他们理解水是如何被加热的,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水加热的基本原理,明白水的温度变化规律;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实验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实验材料:烧杯、水、温度计、灯泡(或烧杯加热器)、计时器等;2. 实验步骤:学生首先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然后将烧杯放在加热源下,观察并记录水温随时间的变化;3. 实验内容: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分析实验现象,并探讨水为何会变热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过程,加深他们对水加热原理的理解;2. 问题解决法: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合作讨论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 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实验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料及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等内容;2. 实验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数据记录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团队合作等方面。
六、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确保实验材料的充足且安全,保证学生进行实验时的安全性;2. 指导教材:提供相关实验指导教材,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3.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实验视频、图表等,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水变热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水变热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变热过程及相关知识;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的热量传递方式;2. 水的变热过程;3. 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4.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验器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进修兴趣;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3. 实验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总结规律;4. 实验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等内容;5. 总结与评判:老师对学生实验报告进行评判,总结本次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2. 合作进修法: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3.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增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4.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案例进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评分标准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分析能力和报告撰写能力等;2. 实验表现评判:评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实验态度、实验技能等;3. 进修成绩评判:结合实验成绩和教室表现等综合评判学生进修成绩。
六、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大赛,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改进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械:热力学实验箱、温度计、热水壶等;2. 实验材料:水、冰块、热水等;3. 实验文献:相关实验资料、教材和参考书籍;4. 实验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八、教学效果:通过本次实验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水的变热过程及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验和团队合作能力,增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达到教学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灯亮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
《灯亮了》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灯亮了》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电视节目,通过游戏的形式,展现了参赛选手们的智慧和反应能力。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参与类似的游戏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设计目标1.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认识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三、设计内容1. 分组竞争: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5-6人组成。
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团队,他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任务。
2. 挑战任务:每个小组面对一系列的挑战任务,例如解密、智力题、团队合作等。
任务难度逐渐增加,以考验学生的智慧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时间限制:每个任务都有规定的时间限制,学生需要在限守时间内完成任务。
超时将扣除分数。
4. 评分标准: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和所耗时间,评定每个小组的成绩。
最终根据得分确定胜负。
5. 总结讨论:比赛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团队合作经验。
四、实施步骤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确定每个小组的队长。
2. 任务发布:发布第一轮任务,让学生开始挑战。
3. 时间控制:设定每个任务的时间限制,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
4. 总结讨论:比赛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分享经验和感悟。
5. 颁奖:根据评分结果,颁发奖项给表现优秀的小组。
五、评估方式1. 任务完成情况:评定每个小组在各个任务中的表现。
2. 团队合作:评估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情况。
3. 思维能力: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讨论:评估学生在总结讨论中的表现和收获。
六、作业要求1.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比赛,发挥自己的优势。
2.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尊重每个小组成员的意见,恪守游戏规则。
4. 在比赛结束后,认真总结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七、总结通过本次《灯亮了》作业设计方案,学生将在类似游戏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1—活动设计;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鼓乐铿锵》(音乐)
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1—活动设计要求:提供一份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需包括学习主题与目标、学生情况、探究任务、活动过程、学习资源和评价要求等。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鼓乐铿锵》一、学习主题《鼓乐铿锵》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本课选取了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以及基础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等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器乐。
1、《锦鸡出山》是一首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瘤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多变的演奏技巧、生动刻画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借此体现土家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绪。
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鼓乐,演奏时使用十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表现艺术,好听又好看,抒发了劳动人民愉快的心情。
3、《童谣》原为北京市城区内流传的一首儿歌——《打花巴掌》。
这是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反复吟唱的歌曲。
由于歌词反映北京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整个歌曲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很受儿童们的欢迎。
这首歌采用先数板、后唱歌的演唱形式。
通常,由一人领诵、众人齐唱,歌词可循环重复地不断演唱,偶尔也会有人即兴创编歌词。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作品,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使学生了解中国打击乐的代表形式及风格特征。
在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
2、过程与方法聆听《滚核桃》、《锦鸡出山》、《童谣》,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验打击乐的感染力。
学生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奠定欣赏器乐作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打击乐的悠久历史,对比中外打击乐的不同表现内容与形式,理解音乐的多元与大同,体会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学生情况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对象多为高一年级学生,伴随着多年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伴随着音乐课程的学习,也对民间音乐有了一些了解,但这些远远还不足够让学生全面的了解民间音乐。
论如何有效设计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
那么 如何科学、合理的实施数学探究性作业呢 我认为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数学探索性作业设计的原则
设计不同难度的数学作业 促使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数学作业 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课程学 习当中 ③趣味性原则 探索性作业的课题本身应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过程中 注重结合学生的心 灵特征 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作业。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设计
3.调查型探究作业 调查型探究作业可以使学生在社会调查中 懂得数学知识的运用 促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 起。
比如 学习了 《复式条形统计图》后 布置了调查班级男女同学一分钟跳短绳比赛的成绩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先搜集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 再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在此基础上 学生对数据又进行了分析 发现女生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哪些同学成绩高于 平均成绩 哪些同学成绩低于平均成绩 哪些同学需要加强练习等等。
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要遵循一下三个原则 ①开放性原则 由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 所以 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探索性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对探索性作业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思考 设计的探索性 作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能够激发学生个性、创造能力 ②层次性原则 探索性作业的设计还要具有层次性 也就是根据学生数学学习情况
解。
比如 在教学《比例尺》一课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按照一定的比例尺 画出学校的平面图 作业的周期为一周的时间。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先合作测量 采集数据。然后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根据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 最后绘制平面图。在这一过 程中 学生把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增强了小组合作的意识。
探究性实验优质课教学设计表
在发给学生实验的纸上画上了记号,然后让学生思考纸上记号的作用,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清晰知道怎么放螺母才能做到实验的公平性。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个小杯子给学生放螺母,这样学生就能把螺母集中放置在一处。
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四)合作答疑
4、根据形状接着写,这样数据就连续了,学生分析起来更直观。
地方附件3Βιβλιοθήκη 探究性实验优质课教学设计表
学校
设计者
潘杰
学科(版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
章节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第二课
学时
1
年级
六年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学生要知道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学生能观察瓦楞纸的结构并对其抗弯曲能力作出分析。
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三)点拨解疑
3、这课的重难点就在实验探究环节,针对学生在实验中没有注意到实验相同条件的操作,分析错误设计。出示不同折法的两张波浪形纸,让学生分析哪张纸适合和平面纸作比较。当把两张波浪形的纸放在木块上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就知道了应该从纸的长度来折,这样才能做到和平面纸一样的架空距离。
在技能基础方面,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三年多的科学课学习,已经掌握了科学课学习的方法和实验技巧,能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另外对数据的分析也具有了一定的水平。但在实际实验操作中却发现学生很多时候并未能按照实验计划去进行操作,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实验结果,而忽略实验的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实验仪器或者分组讨论
使用及分析
环节一:
导入新课
上课初,先回顾上节课增强纸梁抗弯曲能力的方法。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活动设计 技术应用计划【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圆明园的毁灭》
课题圆明园的毁灭略读课型阅读课教学教学构思追求教学设计的结构美与语言美,按照由大整体到局部整体再回归大整体的过程,将文章语言与课外资料巧妙结合,感受精华段落关联词语创造的联想空间:并在两个小整体的对比阅读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使学生受到强烈情感震撼,达成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速读全文的过程中形成对于文章内容及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明晰文章结构,并体会“开篇点题”的写法在点明中心上发挥的作用。
2.指导学生进入小整体阅读,借助课文及资料描绘自己心中的圆明园,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并利用关联词语概括描绘心中的圆明园,在朗读体会与补充阅读(雨果)中整体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回归第一个小整体。
3.借助朗读与资料补充体会毁灭的警示,按照由全段整体感知到局部词语品味进而借助关联词语体会段情感,并在资料补充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完成第二个小整体的阅读过程。
4.指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于两个小整体的详略安排,从而体会衬托的写法在增强表达效果中的作用,从写法的角度回归全文的大整体。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学情预设应对策略一、读题引入,奠定情感基调(板书圆明园)看到这三个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浮现的仅仅是辉煌吗)板书“毁灭”注意“毁”的笔顺。
齐读课题。
从这个题目中,你读出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结构(大整体)1课文读通了吗?课前读文我的要求是正确通顺,这次要求流畅,按照正常的语速,两分钟内自由读文。
读完了吗?文章写了什么?可以用上“既……又”来概括。
圆明园的美丽各种奇珍异宝化为灰烬的建筑残垣断壁是痛心,是耻辱,是仇恨宏伟的建筑,珍贵的文物,带给你的感觉?一个词概括既写出了圆明园的辉(圆明园的图片)这就是如今的圆明园,我想,在国人的记忆中它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园林,而成为一段历史,一段难以抹平的伤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
是百感交集,带着这份复杂的心情再读题目2、明确了内容,结构自然明晰,能找到描写辉煌的段落吗?毁灭呢?(可分别读一读)3、除去最精华的两部分内容,还有一段很特别,是在直接点题?你能找到吗?齐读,你读懂了什么?听我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换言之,圆明园的价值是……也是……三、深入局部,感受昔日辉煌(小整体)1、圆明园到底拥有了什么?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拥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圆明园,请再次默读课文3、4段描写辉煌的内容并结合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圆明园。
神奇的笔筒(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神奇的笔筒(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全国通用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索神奇的笔筒,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了解笔筒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笔筒的神奇特性,掌握笔筒的制作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1. 笔筒的神奇特性及其原理的理解。
2. 笔筒制作过程中材料的选用和技巧的掌握。
3.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筒制作材料(如塑料瓶、纸筒、彩纸等)、剪刀、胶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神奇的笔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讨笔筒的神奇之处。
2. 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笔筒,描述其外观和特点,总结笔筒的共性。
3. 实验探究:进行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笔筒的神奇特性,如重力感应、磁性吸附等。
4.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笔筒的神奇特性,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5. 制作笔筒:教授笔筒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神奇笔筒。
6.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制作的笔筒,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板书设计:1. 神奇的笔筒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根据教学过程逐步展示,包括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的关键内容。
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笔筒的神奇特性和实验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2. 制作笔筒: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个具有创意的笔筒,要求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科学《点亮小灯泡》导读学与探究性作业设计案例
附件12024年黑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案例申报表课时作业设计思路;1.研读课程标准,理清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背景。
2.作业设计基本流程:明确作业目标,选取适合学生年龄段认知的材料,设定问题任务,设计设计评价标准、三维度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
3.作业采取分层设计作业:“基础性导学作业”、让学生了解基础理论内容。
“探究性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理论实践的应用以及拓展知识的获取,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探究精神。
作业全文:一、基础性导学作业:(连线魔方)孩子们,连一连,小灯泡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吧!评价设计认真作答☆☆☆☆尺规作答☆☆☆☆卷面整洁☆☆☆☆订正及时☆☆☆☆我一共得了颗☆设计意图导学作业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灯泡的结构观察,引导学生提取信息,通过灯泡模型建构,解决应用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还考察学生对卷面整洁进行评价,更好地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高效的完成探究性作业内容。
玻璃泡(侧)连接点(底)连接点金属架灯丝二、探究性作业研讨1:让学生在探究前要掌握安全用电须知。
评价设计认真作答☆☆☆☆尺规作答☆☆☆☆卷面整洁☆☆☆☆订正及时☆☆☆☆我一共得了颗☆设计意图探究性作业是为了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安全用电,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导线与电池与导线连接如何能让小灯泡发亮?并得出结论:由电池正极出发,经过侧连接线或底部连接线,金属架、最后到灯丝,同样电流还得由灯死再返回金属架到连接点通过导线到达负极,接着到正极,这样就让学生能够清晰的感知到发亮的过程,因此灯泡发亮是形成了闭合回路。
五、完成标准与指导建议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完成本次作业并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完成标准:1.实验操作规范:学生能够按照实验步骤正确装置小灯泡、并记录数据。
2.数据记录准确:学生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时间电池节数、小灯泡个数等关键信息。
3.数据分析合理:学生能够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探究型作业
幸福四平实验小学王鸿亮
一、作业时机:
学习体积与容积计算之后
二、作业人数:
个人或两人合作完成
三、作业周期
一周
四、作业描述:
学习了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之后,生活中往往有许多物体都是不规则的,你知道一个鸡蛋的体积究竟有多大吗?你能只用一个杯子,一个有刻度的药水瓶进行测量吗?
请你在家里独立完成,或者找一位小伙伴合作完成计算,并且进行实验记录。
写出计算结果,实验后体会。
五、作业目标:
通过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利用转化的方法,计量出鸡蛋的体积。
同时使学生发现,求其它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思考能力,实践、操作、演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能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发扬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综合实践能力。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的精神。
通过学生创造性思维,建设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过程中逐步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的方法。
四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探究型作业设计
幸福四平实验小学王鸿亮
一、作业时机:
学习四则混合运算计算之后
二、作业人数:
个人独立完成
三、作业周期:
一周
四、作业描述:
留心观察父母当家的情况与家长协商有关当家事宜自己当家一周,撰写体会反馈:数学日记。
记录每天的家用开支,包括三餐费用,交通费用,一周水费电费煤气费通过一个月来计算。
一周按照七天计算,累计一周家庭消费总数。
班级小组内进行交流。
五、作业目标:
感受当家的酸甜苦辣,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加强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在探索实践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通过讨论,交流,操作,反馈,探索来解决问题,利用四则混合运算,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计算家庭开支情况,设计“今天我当家”。
“今天我当家实践活动”,这既是适应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的必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调让学生做数学比让学生知道数学事实更重要。
数学实践活动中改变了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