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及答案教案

合集下载

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考纲要求】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知识导读】一、基本概念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①必须改变居住地②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年)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2、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3、人口迁移的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二战后人口迁移特点和方向是记忆的重点。

并不是所有的人口都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向发达国家,如迁向中东地区的;欧洲由流出地变为流入地;拉美由流入地变为流出地,北美和大洋洲一直是流入地,非洲一直是流出地)(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若图A 、B 、C 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 代表国外国内人口迁移:A1向B1 C1向A2国际人口迁移:C1向D不属于迁移的: A1向A2,C1向C2例一:(20XX 年高考广东文综)读“1995~20XX 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1995~20XX 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地理一轮学案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空间变化 编辑: 管恩友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B.安徽 C.湖南 D.河南【答案】(1)D (2)A【解析】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结合四个选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中部省区,人口是迁出为主。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重点难点]1.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概念,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人口迁移的流向、特点及原因是本节教学重点。

2.让学生学会运用案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原因为本节难点。

[课时划分] 本节内容合计用时2课时,具体安排为:第一课时:完成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部分及〖新知学习〗的“人口的迁移”部分。

第二课时:完成〖新知学习〗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部分和〖课程达标检测〗部分。

[教学指导]课文第一句话,说明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入或迁出数量的变化。

这既是与第一节内容的衔接与过渡,也是一个基本的知识内容。

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时间”和“距离”是两个基本要素。

在“国际人口迁移”的概念中,有较为明确的时间和距离界定;在“国内人口迁移”的概念中,用到了“移居”一词,其中包含“一段时间”的意思。

对国际人口迁移总特点的分析,采用了两个“时间点”:一是19世纪以前;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图1.8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的变化。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欧洲西部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西部。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的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教材有三幅人口迁移地图,要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归纳出人口迁移的方向。

无论是国际人口迁移还国内人口迁移,都涉及历史知识,教师应适当补充和交代人口迁移的历史背景,对这些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作适当评价,实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课堂预习导学〗学生预习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学生通读教材。

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第二步,对照教材,完成〖自主知识梳理〗。

在完成〖自主知识梳理〗中再次阅读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对本节的知识体系大致把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新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目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练习1.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这会对人口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提示: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密度上的空间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2.“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揭示出人口的哪些变化?【教学过程设计】图片引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一)区分概念: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又一原因。

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

教材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人口迁移?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辨别,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应该强调两者所具备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多列举身边的例子加于区别理解。

总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有一个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该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可以联系身边的例子和现象,帮助其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判别及其产生原因的掌握。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设计《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情分析该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可以联系身边的例子和现象,帮助其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判别及其产生原因的掌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效果分析本节课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和补充,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第一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 课标考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3.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要素二. 知识体系概念:人的寓居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作改动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动住所到达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集团性、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达了工业文明,19世纪前国_______为主也改动了人种的空间散布人际从_______国度流向_______国度人口人二定居移民_____,短期活动人口_____的口战口迁迁后迁出迁上天迁上天区:_____、_____、_____、_____ 移移区的变化迁出地域:_____、_____的国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移居的现象空内现代:深受_______________的约束人间口新中国成 80年代中期前:_____、_____地停止迁立以来 80年代中期以来:受_____________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变移流量增大,_____也发作了清楚的变化影_____: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化响自然环境和社会在某种特定的人经济环境的变化时空条件下,战争口任何一种要素 _____迁都有能够成为社会革新移团体对生活或促使人口迁移 ___________的职业需求的变化的决议性要素 _____________因 ________________素三.要点打破人口迁移的影响要素:影响人口迁移的要素包括环境变化和团体需求变化两个方面,环境变化又包括自然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两个方面。

在确定人口迁移的缘由时一定要因时因人而异,由于任何一个要素都能够成为人口迁移的决议性要素。

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可以从对迁出地和迁上天两个方面停止剖析。

对迁出地而言:可以增强对外的联络,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减轻对外地环境的影响,但也有时会形成人才的外流而影响本地的开展;对迁上天而言:可以取得廉价的休息力,兴盛市场,促进经济的开展,但也有时会带来一些社会效果。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案(教师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案(教师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15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案【细化考纲预测】【构建知识体系】【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迁移时段特点方向19世纪以前以为主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流向;定居移民减少;的人口增多欧洲变为,拉丁美洲变为迁出地,石油输出国成为迁入地区3. 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地进行。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表完成1-2题。

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0~14岁(%) 35.27 14.63 8.515~64岁(%) 58.36 83.15 90.39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考纲细化高考定位预测人口空间变化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1.掌握人口迁移的含义和分类。

2.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3.通过具体实例或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了解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特征和原因5.根据材料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6.多以材料和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及逻辑推理能力。

1.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2.该城市是( )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

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

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

高中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习过程】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2.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3.意义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知识梳理】1.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个人因素: 案例:(1)美国人口迁移 ①分析美国本国哪些因素促使它成为一个移民国家:②列表比较美国国内人口迁移归纳促使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迁移的因素:(2)分析我国古代人口和近几十年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不同: 促使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促使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典题解悟】(2008·江苏地理)表1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6~7题。

表16.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A.从发展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7.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高的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解析:该题是对人口迁移的比较典型的考察方式,在掌握课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试题中所给的信息具体分析问题。

【当堂检测】1.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力因素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2.英国阿伯丁、我国大庆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气候条件适宜B.政治中心的改变C.经济发展较慢D.矿产资源的开发3.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4.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C.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D.在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5.“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使我国人口分布的中心首次()A.由黄河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B.由长江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C.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D.由长江流域移到了黄河流域6.80年代,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B.1984年,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D.城市生活水平高,有较好的学习、医疗条件7.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C.以人口自发迁移为主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8.2001年11月实施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型的省级行政单位是()A.黔、鲁、京、浙、苏B.豫、新、京、浙、苏C.渝、琼、京、津、沪D.沪、京、津、浙、苏9.读课本第9页图1.8 “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年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的地区是、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备课资料学案:《人口的空间变化》1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备课资料学案:《人口的空间变化》1 含答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3。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会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

首先结合模拟人口迁移图,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学会判断人口迁移的方法.2.结合教材图1.8,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知道人口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变化.3。

结合教材图1。

9,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和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结合教材“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5。

结合问题研究和身边的实际情况,了解我国农民工现象,分析农民工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及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课程导学建议1.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方向。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正确看待农民工现象.本节课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尤其要注意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最好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加以分析说明。

读教材图1。

8时,要先明确人口的迁入、迁出地区,把握人口迁移方向,然后探讨、总结国际人口迁移规律,再总结不同时期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变化.对于国际人口迁移的影响,既要分析其不利影响,也要指出其有利影响。

对于我国人口迁移情况要结合历史知识以及我国政策和户籍制度的变化,分两个时间段比较不同阶段人口的流向和特点。

对于人口迁移原因的归类分析,在分析每类原因时,应先举例,由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在各类因素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对其作重点分析,最好从学生身边的事例讲起,最终让学生理解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会影响人口迁移。

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对于“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设计本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农民工的现状、形成的原因、对城市经济建设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途径等.通过对农民工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社会现象的意识,从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含解析

第2讲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1改变居住地;2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县级以上);3时间要达一年以上。

2.迁移的类型:(1)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迁向新大陆。

2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迁向发达国家;定居减少。

(2)国内人口迁移:1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知识背景:在建国后实行城乡二元制管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知青的上山下乡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就业以及商品粮供应的压力。

人口由城市向农村的逆向流动,造成劳动力浪费以及城市化发展的滞后。

2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自发性,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知识背景:在改革以后,人口流动加强,为了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实行暂住证制度。

目前暂住证改为了居住证。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矿产资源、土壤如:美国人由东北部迁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气候)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人口迁移受经济因素影响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协调发展(目前的中西部开发),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扩展:1.我国“民工潮”的特点及成因项目内容迁移规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人口迁移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方向总特点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主要迁出地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区主要迁入地广东、上海、北京等主要方式及目的以自发流动为主;务工和经商主要原因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2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别;3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扩展:2.我国“民工荒”的原因及影响民工荒时间初开始迁移方向“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迁回中西部主要原因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产业转入,农业比较效益提升利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农业发展弊劳动力不足,影响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农民的非农化受阻、推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

高一必修二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高一必修二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第1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张玉春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2)特点:①19世纪以前:由欧洲迁移到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国内人口迁移(1)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3)新中国成立以来:【深度思考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有什么区别?提示通过两方面来区分: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是所有的空间移动都是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在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时,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

第二,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即行政区。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空间性。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深度思考2】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一定是经济因素吗?提示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两个变化”“三个因素”。

1.“两个变化”(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生态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三个因素”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如图所示:(2018·湖南怀化模拟)据统计,2016年我国共有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或者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在家但是没有监护能力的农村留守儿童约902万人,比2013年锐减5 200万人。

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案有答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班级姓名学号★课前自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世界及我国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

2、运用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自主预习】(通读课本及同步练习册,背诵下列内容)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

1、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2、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3、国内人口迁移(1)概念: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产生的影响(同步练习册第5页表格)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和等是最主要的;2、经济因素:、和等是主要的因素;3、社会因素:、、和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自我检测】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2、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体特点是A.从新大陆移向旧大陆B.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C.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D.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3、二战后,人口由迁入地区变成迁出地区的是()A.非洲B.大洋洲C.北美D.拉丁美洲4、影响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A.经济因素B.气候因素C.战争因素D.交通和通信因素5、北京等地的务工流和学生流,反映出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A.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B.政治因素、环境因素C.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其他因素6、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A、政府放松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控制B、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C、压缩城市人口规模的需要D、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7~8题。

7、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而有很多科技工作人员迁往西部地区,主要原因分别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⑥8、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决定性因素是()A.①B.② C.③D.⑥★课内探究案★【探究提升】探究知识点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的类型: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产生的影响:例1 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例2 下列省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人口迁出地的是()A.上海B.四川C.广东D.江苏探究知识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注意】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高中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及答案教案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高一地理 DL-10-01-007《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编写:何珍审核人:刘利编写时间:2010-3-6 【学习目标】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重点难点】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学法指导】(1)归纳法(2)讨论式学习法(3)师生互动学习法【学习过程】知识要点梳理: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34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两方面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读图思考1】读下图,思考问题。

(1)美国东北部地区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2)美国东北部气候有何特点?(3)美国人口向南部和西部迁移,除气候因素外还受什么因素影响?思路:(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因而人口稠密。

(2)美国东北部纬度偏高,东部又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夏季气温较低,北美洲地形南北敞开,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东北部地区冬季严寒,因而被称为“冷冻地带”。

高中地理2教案第1章第2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1课时含答案

高中地理2教案第1章第2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1课时含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人教版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第1课时【课标要求】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教学重点】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3。

学会归纳、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

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移(板书)师: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师: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说一说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l、2、3欧洲人向北美、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4非洲人被迫移民美洲5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6中国人向东南亚和美国西部移民7英国人向北美中西部移民8苏联人向亚洲北部移民9中国人向中国东北部移民(活动探究)学生填下表: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比较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二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二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含答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及原因
3.分析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①人口自然增减和②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
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③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及以上)类型
国内人口迁移: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

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⑩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DL-10-01-007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编写:何珍审核人:刘利编写时间:2010-3-6 【学习目标】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重点难点】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学法指导】(1)归纳法(2)讨论式学习法(3)师生互动学习法
【学习过程】
知识要点梳理: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
4
来期以来了明显的变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读图思考1】
读下图,思考问题。

(1)美国东北部地区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2)美国东北部气候有何特点?
(3)美国人口向南部和西部迁移,除气候因素外还受什么因素影响?
思路:(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因而人口稠密。

(2)美国东北部纬度偏高,东部又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夏季气温较低,北美洲地形南北敞开,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东北部地区冬季严寒,因而被称为“冷冻地带”。

(3)东北部地区地价上涨,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和旅游业等。

材料二:19世纪以前的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图1-6)
(1)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_________移向
_________,从_________流向________,导致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

(2)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其居民大多数来自________国;非洲人是作为_______被劫掠到这个国家的;最早的亚洲人是以____________身份进入美国的,主要在________干活;“一个明显的例外,”指的是__________人。

图1-6
(3)文中第一段中的“向西推进”指的是国
____________(内、际)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_________,人口大量从__________向_________移动,试分析产生这种移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政治因素
(3)英奴隶劳工西部的铁路上印第安
(4)内开发国土东北部和中西部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美国南部和西部建立了石油化工和电子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量人口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和读图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美国移民和19世纪以前的世界人口迁移。

要求学生能从历史和地理角度去考虑问题。

【读图思考2】
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图1-5),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的大量增加。

(2)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的主要流向一是从_
___到____;二是从_____到_____
和______。

(3)和以往不同,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
_,其目的主要是_____和_______。

(4)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是:
图1-5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1)频率大,人口迁移数量(2)农村城市内地沿海工矿地区
(3)自发务工经商(4)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市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的特点、性质和方向等问题的理解情况。

【归纳小结】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迁移是指()
A、人口地理位置永久或长期地变化
B、人口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
C、跨越行政区界线的人口空间移动
D、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该人口居住地
2.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
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
3.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正确说法是( )
A 、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B 、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C 、参与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
D 、空间移动距离在100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4.下列地区在国际人口迁移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 ) A .亚洲 B .拉丁美洲C .欧洲D .大洋洲
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 、国际人口迁移 B 、国内人口迁移 C 、省际人口迁移 D 、人口流动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 )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 A 、自然环境因素 B 、政治因素 C 、婚姻家庭因素 D 、社会经济因素 8.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 、农村到城市 B 、城市到农村 C 、农村到农村 D 、城市到城市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

据此回答9—11题
9.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 、从北美迁往拉美 B 、从亚洲迁往拉美 C 、从非洲迁往西亚 D 、从欧洲迁往非洲
10.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 、从湖南流往广东 B 、从河北流往河南 C 、从新疆流往内地 D 、从湖北流往重庆 二.综合题:
(2010·福建泉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副主席陈秀榕说,在过去的10年中,流动人口增加了约1倍,目前已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10%,接近亿。

其中跨省流动人口达亿,在跨省流动人口中,九成以上为16岁及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具有较强劳动能力的青壮年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主流。

材料二 2008年1月21日,在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经过无记名投票,胡小燕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她是我国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

胡小燕坦言自己“使命光荣,但责任重大”。

她要带两个建议与会:一是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二是关注农民工就业环境问题。

(1)下列省区中,属于跨省流动人口集中流入的省区的是(多选) ( ) A.广东省 B.上海市 C.四川省
D.河南省
E.浙江省
F.安徽省
G.北京市
(2)在我国庞大的跨省流动人口中,以农村人口为主还是以城市人口为主?为什么?
人口迁出甲地 人口迁入乙地
(3)试分析农民工对城市的积极影响。

(4)请为解决“民工潮”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答案1~10 DCABD CDACA
(1)ABEG
(2)以农村人口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效率迅速提高,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人口流动的强大推力;国家对户籍管理政策的调整,为流动人口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城市和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拉大,成为形成大量流动人口的巨大拉力。

(3)进城农民大多数从事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弥补了脏、苦、累岗位劳动力的欠缺,活跃了城市的第三产业,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②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科学种田,稳定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确保农民增产增收;③实行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广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④合理、有序地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大中城市或国外打工;
⑤农民自己要努力提高素质,转变观念。

【学习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