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辛弃疾词地比较.docx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一)内容方面1、题材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
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轼在词中表现出辞气激昂,境界阔大之旷达的气势。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
辛弃疾发挥了词在抒情、状物、叙事、议论等各方面的功能,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辞赋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对豪放词做了更深的开拓和大力的发展,把词提到了新的高度。
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不思报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
写得悲凉慷慨,沉恨塞胸。
陈延焯评价说:“把吴钩看了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
”2、内心书写方式苏词对内心痛苦可愤慨的抒写是隐蔽的、含蓄的;苏词种种忧郁的情绪总会在词人超脱和达观的心态中被排除和化解,最终也会表现出坦荡潇洒、乐观的情怀。
例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健康开朗的思想情绪。
辛词则不然,其抒写痛苦和愤慨是溢于言表的;读辛词,自有一种热血奔涌、悲壮慷慨、甚而至于潸然涕下的激情。
例如:“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贺新郎》)如呜咽悲歌,感慨悲凉。
(二)形式方面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不受格率限制,字由心生,形成联贯流畅的风格;如《浣溪沙》五首中,作者置身于这种“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的丰收环境中,心中充溢着无限的喜悦。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大量使用散文句式。
辛弃疾与苏轼比较
辛弃疾词和苏轼词的主要内容和词风的比较答案:辛弃疾和苏轼同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内容和风格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
一、相同点:词内容上:他们有大量的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他们的词内容充实丰富、情感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还有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词风:他们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苏、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采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两人词都突破了音律的束缚,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3、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已经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都鲜明地呈现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表达了词人的伟大抱负词体现出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
二、不同点:内容上:1、苏轼词题材内容:描绘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意象比较柔和。
而辛词报国无路的主要是歌颂抗金战争,抒发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以及抒发壮志难酬和报国无路的慷慨。
诗中描写了大量抒情意象的军事化。
也有对农村闲居生活描写。
词风:1、苏、辛词展现的个性不同。
苏轼是文人,提出词须是“自成一家”的主张,即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该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豪迈奔放的风格,充满积极的精神;而辛弃疾是文人加英雄,他有文人气质中的多愁善感,也有英雄气概的豪情壮志,具有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2、苏词诗化,辛词文化。
苏轼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
辛词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苏轼辛弃疾比较
3、苏词中虽然也有用典的例子,但词到了辛弃 疾,才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以托古喻今。
苏 辛 词 比 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 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 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 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 放而沉郁的风格。
2、在豪放词创作数量派词的创始人, 但纵观他的词作,真正属于豪放一派的词在数量上 并不多见,许多词最终只是旷达一派,如以下词作: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 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 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 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 激情飞扬之感。
“苏东坡词出于《庄》, 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庄子持竿不顾,就是要乐得个人在江湖,无 羁无绊的“逍遥”。苏轼虽对自己的几次贬 谪耿耿于怀,但他能够假景假事假酒假梦假 美人假英雄去努力化解,以豁达的姿态出来。 故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
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程千帆先生 的《辛词初论》指出:“内容的扩大是 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继苏词之后 又一次的更彻底的扩大。在六百多篇作 品当中,词人反映了政治,发抒了哲理, 刻画了田园山水,描绘了幽怨闲情
2 辛词的艺术成就突出的一点表现在对 爱国形象的塑造,这在苏轼的词中是 没有的。
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比之苏轼, 辛词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墨酣畅,气势 飞舞,那是苏词里没有的豪放之气。
苏轼和辛弃疾在“农村词”的比较
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两位在词坛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词人。
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另一位对词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主要表现在他的“以诗为词”的新理念的提出,在当时词坛掀起大波,具体的关于“以诗为词”已经在上一篇我的期中论文中已经作了具体的阐述。
另外苏在词的方面农村词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可是影响还是很广远的。
说到辛弃疾,却是位爱国情怀澎湃的词人,为当时的抗金而辗转反侧,到处奔波。
但是后来他退居江西上饶和铅山的二十多年中,他更多地发现了农村生活的诗意,感受到了农民身上的诗情,从而以农村生活作为词的重要抒写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和赞美,对农村秀美风光的沉湎和讴歌,于是期间作了很多关于农村题材的词。
现在,我就他们在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上作个分析比较。
从他们的农村词代表作上逐个分析。
农村词是苏轼词体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苏轼在词的花圃里开垦出来的一片新土。
苏轼是宋代第一个有意识把词笔伸向农村的人,而过去治苏词者极少论及。
苏的农村词体现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对农村的主人及其生活的描写以及归隐田园的思想是苏轼农村词的主要思想内容。
苏轼虽然是出身于封建士大夫阶层,但他却深谙“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所以他无论是得意官场,还是被贬远处,都深切关怀着下层劳动人民。
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的五首著名的农村词《浣溪沙》最能体现出他对民生的关怀。
最后一篇: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依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徐太守带了酒携了歌妓,借赏雪来慰藉苏轼。
苏轼理当高高兴兴才对,可是他在“翠袖倚风萦柳带,绛唇得酒烂樱珠”面前,却心不在焉,老是“尊前呵手镊霜须”。
他在想什么呢?苏轼在一首词中写道“不用诉离肠,痛饮从来别有肠”(《南乡子·和杨元素》),看来此时的苏轼是“别有肠”了,我们只有分析原词才能知晓原因。
原来苏轼是对农民苦难生活表示了深切同情和关怀,这同历史上那些以劝农为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不可同日而语。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合集五篇]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合集五篇]第一篇: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一、概述苏辛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二、苏东坡和辛弃疾词风的相同点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生活和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
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如辛词《虞美人·赋琵琶》中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
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等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对比曹铮 136370015 法学(英语特色)班苏轼与辛弃疾,同为宋代的词人,且都以豪放词著称于世。
苏轼一改前朝写词的委婉之风,大刀阔斧地将所见所思所想写入自己的作品,前期的作品奔放而雄浑,意境开阔,满腔的报国热忱跃然于字里行间;后期被贬黜时的作品多为自我安慰和宽解,豪放中带着许多看破世间仇怨和苦难的委婉,显现出其旷达的人生态度。
辛弃疾顺应着之前豪放词的发展,将自己戎马一生的经历和报国之心难以遂愿的压抑写入作品,将豪放词推入一个新的高峰。
在豪放词发展史上,人们把苏轼和辛弃疾看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以“苏辛”并称。
然而,虽是并为豪放词的代表,但是具体来说,其词风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大江东去”与“千古江山”——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相同点总的来看,苏轼与辛弃疾在词风上的的改革主要是改变了之前绮丽婉约的风格,将豪放词创立并且发展起来。
主要通过两首词进行分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千古绝唱,词的上阕就地写景,为下阕人物的出场做好准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的开篇就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创造了一个壮阔雄浑的空间,豪气冲天,让人为之一振。
紧接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点出地点的位置,随后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来描写赤壁之战的惨烈场面,使人在感叹苏轼豪迈而精湛的文笔时被这样的一个激烈、热血、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震惊到。
在激烈之后,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做上阕的总结,平复语调,引起下阕。
正是这如画的锦绣江山才造就了一代一代的英雄豪杰,在千千万万的英雄豪杰中,苏轼最看重而且最欣赏三国中谈笑间就能使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于是在下阕开头就集中刻画这一英雄形象。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本文分析阐述了苏轼和辛弃疾词作之不同:第一,苏东坡从容豁达,表现在词作中,就必然是一种旷达,辛弃疾郁积着杀敌报国与壮志难酬的苦闷,在他的词中表现的是豪放;第二,轼词的诗化倾向,从而使词取得了坚强的生命力,辛弃疾使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还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第三,苏轼写词很随意,他能举重若轻,自然吐露;辛弃疾写词则绝不会随意挥洒,而是相当谨慎的斟酌、提炼;第四,苏轼的词,表现了诗化的生活,辛弃疾之词洋溢着英雄之气,同时也渗透着慷慨的悲凉之感。
标签:苏轼词;辛弃疾词;不同自公元11世纪以来,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而由苏轼和辛弃疾开创的“豪放词”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但他们个性的比较却着实让人难以把握,在此,结合他们二者似同非同的创作风格,浅略的加以阐释。
一、旷达与豪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总体上写的旷达豪放,洒脱干脆,但是如果仔细品察,则各有其侧重;苏词之旷达与辛词之豪放,也各有其主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苏、辛词的风格时就有“东坡之词旷,稼軒之词豪”这样的论断,他直接以“旷”和“豪”两个字来概括他们二人的不同特色。
又如谭献所言:“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是弓刀游侠”,换而言之就是说东坡是一位极富才气的文人,而辛弃疾则是一位爱国主义英雄。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来看,苏轼生活于表面平和却内藏危机的北宋时代,他有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并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却不幸卷入了当时颇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漩涡。
一生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甚至贬谪的他并不怨天尤人,以极其豁达的态度应对一切暴风雨,表现出了旷达的胸怀,比如他在被贬黄州时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词的序言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苏轼一.苏轼,生活在经济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年间,那时候的大宋,虽然没有盛唐时的开阔豪迈,但在生活上也是比较优越的,当时的东京汴梁,是世界上输得上的“国际化大都市”,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一些迹象。
苏轼生活在这个时代,虽然他的官场总是不得志,后来还受牵于乌台诗案,可他的生活还算过得去。
当官也不小,湖州、苏州、黄州、密州……中国的大好河山在他当官期间可没少去。
所以,在苏轼的豪放中,经常看到的是对山河的歌咏,对人生的参悟,甚至密州出列,也是“左牵黄,右擎苍”,惬意之极。
苏轼的豪放,在乎山水之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词写大处,高屋建瓴,有穿越时空之境。
写小常于小见大,洞见人性。
辛词词守格律,重在性情,写大处气势恢宏广大,写小处精微具体。
二人都喜用典,苏更甚之。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二.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1.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2.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一: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苏轼辛弃疾比较
屈原遭忧而发牢骚,自 言自语,梦呓式不停地 说话。企图以美人香草 式的比兴来抚慰支离破 碎的心灵,这一手段, 辛弃疾似乎也学得很到 位。其实,他们更相似 的地方是他们都热情地 抱着冰冷的政治不放, 又无法自我开脱,那么, 失望就在所难免。
பைடு நூலகம்
辛派词人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 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 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 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 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 激情飞扬之感。
“苏东坡词出于《庄》, 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庄子持竿不顾,就是要乐得个人在江湖,无 羁无绊的“逍遥”。苏轼虽对自己的几次贬 谪耿耿于怀,但他能够假景假事假酒假梦假 美人假英雄去努力化解,以豁达的姿态出来。 故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
2、在豪放词创作数量上的比较。
在文学史上,苏轼一直被看作是豪放派词的创始人, 但纵观他的词作,真正属于豪放一派的词在数量上 并不多见,许多词最终只是旷达一派,如以下词作: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 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比之苏轼, 辛词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墨酣畅,气势 飞舞,那是苏词里没有的豪放之气。
(二)艺术手法比较:
1、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 词”。 宋人普遍认为词是“诗余”。而苏轼打破了 这一传统,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 “词”,做到“诗词一体 ”
豪放派诗词辛弃疾、苏轼诗词的比较
豪放派诗词比较--以辛弃疾、苏轼诗词为例诗词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创作者人生经历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词在宋代达到顶峰,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
宋代词人居多,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
苏轼为北宋词人,虽然满腹才华,却多次被当权者贬官外放。
苏轼乐观开朗、豪迈豁达,因此其创作的词具有这一特征。
辛弃疾则生活在南宋,处于宋朝的没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纷飞,国土破碎,一腔热血报效祖国。
但南朝朝廷却一味求和,他的满腔热血只能寄托于诗词中,一身抱负终极一生也未能实现。
两者词风既有相同,也有差异,特点较为突出,素有东陂词旷达,稼轩词豪放之称,本文研究在推宋词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意义。
一、豪放派诗词作品风格特征宋代注重文治,忽视武力,所以导致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时期国家基本处于战乱不断的年代,内忧外患,同时,统治阶级的软弱导致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苏轼文采横溢,致力于报效国家,但受到排挤,一生颠沛流离。
但其豪放豁达情怀,使其词风独具一格,成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偏居江南。
南宋和金以长江为界,相互对峙,民族矛盾突出,而南宋统治阶层却不思进取,沉迷酒乐之中,他的满腔抱负更是难以实现,为此,他将自己的抱负书写到诗词中。
苏轼、辛弃疾,两者所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词风,让豪放派诗词绽放光彩,成为文化史上的丰碑。
(一)乐观洒脱的“苏词”苏轼注重作品的精神塑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词作中,既生动的将赤壁雄伟壮观景色描绘出来,又通过对景色的描述表达出大丈夫要创立顶天立地的伟业,借此表达出自己壮志难酬的生活,是对词作豪情的开拓之举。
“大江东去”描绘出赤壁雄伟的挺拔山峰,整个词作意境十分豪壮。
作者利用历史事实,描写出辉煌的历史人物一生,表于文字之上,“小乔初嫁了”是描述了三国周瑜的人生得志和兼收美人入怀。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英武攻破曹军的军姿,借此将他心中的自信充分表现出来。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
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
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们的词风都以豪放、奔放、豁达为主要特点。
然而,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有部分区别,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1. 题材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描写山水田园、人生哲理等,注重意境的表现;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描写战争、爱情、英雄等,注重情感的表达。
2. 情感表现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大度宽容的情感;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情激昂、忧国忧民、满腔热血的情感。
3. 生活态度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体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不拘泥于传统思想;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世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同时对传统思想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
因此,虽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都具有豪放的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他们作为两位著名的文学家的独特魅力所在。
比较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点
比较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19岁考中进士,因与改革派的矛盾,仕途颇为曲折.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晚年更被贬至琼州.从政治上看,苏轼也许是个失败者,但他的人格是端正伟大的.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这对他的词风影响很大。
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等.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水调歌头》等.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辛弃疾的词集最有名的是《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等.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等.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意境开阔,气势飞动.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总之,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得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得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与辛弃疾。
她们得词都有着豪迈慷慨得意境,都对宋词得发展起到了关键得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得时代与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得差别,两人表现出得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得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得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得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得感情,豁达得胸怀,广阔得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得内容与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得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得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得社会生活得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得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得内容,还将词得形式与内容进行有机得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就是散文,骈文,还就是民间口语,她都信手拈来,表达了她得各种情感体验.(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得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得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得豪情,表达了对生活得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得四句写出猎得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得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得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就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得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就是显出东坡“狂”劲与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得就是一个充满斗志得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得哀伤.可见此时得苏轼满腔就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得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得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就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苏轼和辛弃疾的对比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合称“苏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怀古名篇。
二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有可比之处,二词同中有异,各有其绝妙之处。
下面试作简单比较,析其异同。
一、相同点:(一)题材:怀古咏史词。
作者怀古忆昔,渴望建功立业。
(二)意境:雄浑、壮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所写景物雄奇伟壮,场景气势恢弘,意境雄浑壮阔。
(三)事件: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豪放气势。
(四)风格:两首词都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五)情感: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二、不同点:(一)创作背景这首《念奴娇》词作于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苏轼与李委秀才饮酒于此,弄乐吹笛,酒酣之时想到了曹操与周瑜的赤壁之战,于是作词《念奴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为当权者轻敌冒进的作法忧心忡忡。
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二)表现手法《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
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弃疾豪放词的⽐较苏轼与⾟弃疾豪放词的⽐较 苏轼与⾟弃疾⽆疑是宋代词坛上两颗同样耀眼的明星。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弃疾⼜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的意境,更是⽣动突兀,笔酣墨饱,⽓势飞舞。
要论述这两位豪放词的⼤家,⾸先就要探讨⼀下这个不同于传统宋词词风轻柔婉媚的词派的发展演变史。
豪放词派在北宋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豪放词派⾸先⼤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宋初的范仲淹出,豪放词才真正成为⽂⼈词的⼀种⾃觉的创作倾向。
北宋后期,神宗朝的改⾰家王安⽯步武范仲淹,从理论⾓度向"词须合乐"的世俗观念发出了挑战。
他说:"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诗⾔志,歌永⾔,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宋赵令⽥寺《侯鲭录》)这句话是"以破为⽴","豪放派"的创作纲领,已然⾳在弦外。
他提出的理论解放了词体,打破了"诗⾔志"⽽"词⾔情"的题材分⼯,冲决"诗庄词媚"的风格划界,松开了束缚着词的⾳乐枷锁。
王安⽯,以《桂枝⾹·登临送⽬》、《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之类刚健亢爽的怀古咏史词显现其政治长才,豪杰英⽓。
苏轼⼤⼒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第⼆阶段即奠基阶段。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成。
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
这⼀时期除却产⽣了豪放词领袖⾟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批杰出的词⼈。
宋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
宋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辛弃疾和苏轼两位大词人同为宋朝词人,并且又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后世人将两人并称为苏辛。
不过这两人却并非同处于一个朝代,苏轼为北宋词人,辛弃疾为南宋词人。
不论时局环境,单从文学作品上来看,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两人谁的成就更高呢?在苏轼之前,词作多为婉约意境,伤春悲秋,寄托忧思情怀。
表达送别之情,闺中怨妇之感都是婉约派词作的表现。
到了苏轼之后,他以其开朗乐观的情怀和广阔坦率的心胸,开创了豪放词一派的风格,词作多展现豪放的情感。
许多人会认为,苏轼既然是豪放派的开创者,那么他自然是豪放词派最牛的人物了。
这个想法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前人开创一样东西,后人又不是不能发扬光大。
辛弃疾的豪放词作,正是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发扬光大了。
他继承和发展了极具豪放情怀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所作词作,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轼和辛弃疾虽然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一个豪放词的开创者,一个是豪放词的发扬者,但实际上两人之间的风格却是完全不同的。
苏轼之词的豪放,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观他所作之词,奔放洋溢,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辛弃疾的豪放词作,却带有他特有的豪装与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
那种构架出来的场景,往往能迅速撼动人们的心灵。
如果说苏轼词的豪放犹如高耸的山峰,那么辛弃疾词的豪放就如苍凉而壮阔的大漠。
不得不说辛弃疾所创造出来的词作,比苏轼词具有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
所以如果真的将两者之间的词作拿出来比较的'话,店铺个人更偏向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太沉重,让人能很快陷入其中,却很难迅速摆脱那种苍凉雄阔之感。
纳兰容若,素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店铺虽不欣赏其词的悲郁,但是对他所评的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比较去还是比较认同的。
纳兰容若说:词虽苏辛并称,而辛实胜苏。
苏诗伤学,词伤才。
两人之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差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苏轼的词被称为"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他的词可分为三类 1) 抒情词。
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
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
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 600 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 1)爱国词。
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 (2) 农村词。
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
代表作有《清平乐》; (3) 闲适词与言情词。
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
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
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
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
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
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
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
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
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
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
以《永遇乐·京口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苏轼与辛弃疾都是性情中人,只是苏轼天性自由旷达,而辛弃疾豪健悲愤。
尽管他们都遭遇不平坦的仕途经历,但是个性的不同也就注定了他们看待问题的差异和词风上的迥异。
苏轼改变了自唐五代以来词多用来描写闺房青楼,寻欢作乐的意象,加入了日常生活,自然山水,人生哲理的词境。
然而到了南宋辛弃疾笔下,词的意境再次被扩大,大量描写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的词出现了。
苏辛二人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国历史文坛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人以“苏辛”并称,把他们推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自然也是当之无愧的。
苏轼与辛弃疾两位豪放派的大家的作品,总使人有不尽的遐想。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
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
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
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
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
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
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望月怀远》和《春江花月夜》的比较细读盛唐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发现它和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许多相似之处。
1、《望》的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就和《春》的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惊人的相似。
去掉“共潮” ,再调下顺序,就成了“海上生明月” 。
2、《望》的第三四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是《春》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几句的概括总结。
白云一片去悠悠,谁家今夜扁舟子?两句是主要写游子的相思;青枫浦上不胜愁,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句主要是写思妇的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是多么完美的概括。
3、《望》的“不堪盈手赠” 和《春》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在审美价值上相同。
都是用幼稚的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行动来表现相思之苦的感情。
用手来捧月光,用帘子把月光卷去,拂去捣衣砧上的月光,这些做法同样的可笑,无用。
但是它们在感情的体现上是那么的相似。
越无用,越体现相思之情,美感就越强烈。
这就是他们在审美上的相同。
4、《望》中的“还寝梦佳期”和《春》中的“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都是以梦来写相思。
细读《望月怀远》,发现它在表现相思上,境界比《春江花月夜》有所超越。
1、《望》在“海上生明月”时,想的是“天涯共此时” ,表达了天下有情人的共同的心声。
张九龄从“小我”想到了“大我” 。
而《春》只是局限在了游子和闺中之妇的范围中。
2、《望》中“怨”月中有“怜”月,而《春》中只有“怨”。
说明《望》在表达相思的手法上较《春》曲折而丰富。
《望》有“情人怨遥夜“,又有”灭烛怜光满“,又“怨”又“怜”,把相思双方的复杂矛盾的心理完美的统一起来了。
情感真切,艺术感染力强。
3、《望》的结尾比《春》的表现力更含蓄更有余味。
《望》在写望月无法排遣怀人的相思之情后,以“还寝梦佳期”结束,后面没有多余的语言了。
就会让读者揪心,“佳期”怎样?梦到了吗?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强烈。
而《春》写梦后,又写到了“江潭落月复西斜” ,写到了“碣石潇湘无限路” ,想到了“不知乘月几人归?”似乎多余。
余味尽失矣!从《望》和《春》的相似和不相似中,窥一斑而知全貌,我们似乎看到了诗歌的继《春江花月夜》是乐府吴歌的旧辞,诗歌以春江月夜为背景,细腻而有层次的将相思之苦娓娓道来,但作者并没有很明显的将自己置于诗中,只是说“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廉中卷不去,蹈衣砧上复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至于诗中所说的“扁舟子”到底是不是诗人就不一定了,并且诗歌也更多的描写了思妇的情怀。
《望月怀远》也是以月夜为背景,描写在满室的月光下无法独眠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但可以很明的看出人是将自己也沉浸在了里面,就歌更多了一点人情味,更加的近者。
两首同的清脱俗,悱,都是望月思人的佳作。
承和,改革和造的关系。
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落雁后,思在花前。
据《隋唐嘉》上,首是薛聘在江南作。
薛道衡在隋初作聘内史,此可能作于。
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字解思:思。
:生。
人日:阴正月初七。
落:居,落在⋯⋯后。
留在后面的入春才七日:即人日。
把春当成春天开始,故言“入春”。
思在花前:自己在花开以前就生了回的想法。
析是一首构思新巧、想象奇妙的思之作。
据作者写了首后,南朝人看了一、二句,得薛不会作而加以嘲笑;等到看了三、四两句便立即夸:“真是名不虚的人。
”它好在什么地方呢?看,念早于花开之前,于雁之后。
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一写,就把想又不能上的着急心理以及迫不及待要的心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而且,又是以雁作托,更增添了的感情色彩。
人常用最后两句表达思之情。
【句解】:“入春才七日” 句得平平淡淡,好象人在核一个事:今天是正月初七,是新年的第七天。
然而一个“才”字,透露出人的腹心事。
我仿佛看到人正在屈指日,可能在他的主感受中新年已去很久了,但是仔一算,他不禁失望地:原来入春才七天呀!——意外之意,怎么得那么慢呀!“离家已两年”一句也得平平淡淡,好象不什么感情,但是将“入春才七日”与“离家已两年” 在一起吟品,就会感到一股无可奈何的惘之情弥漫在字里行,就会品到人居异的苦之情。
在两句中,人将“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个比,短短的七日已人以忍受,离两年的月又是怎么熬去的呢!者可以从两句平淡朴的句中略到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传说鸿雁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在后两句中作者借这个传说来抒写自己思归急切的心情。
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回乡了,即“思发在花前”;可是现在新的一个春天已到来,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飞回北方,诗人却无法归去,所以说“人归落雁后” 。
在这里,诗人先说“人归落雁后” ,再说“思发在花前”,从将来的迟归的结局来回顾眼前的念念在心的思归愿望,更见出诗人身不由已的苦恼。
读者仿佛可以听见诗人对鸿雁说:你们有一双自由的翅膀,我却没有,你们肯定比我先回到家乡。
但是,我的心思却在你们动身之前就早已经到家了。
语淡而情浓,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其次,这首诗结构精巧,对仗极工,表现出典型的齐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