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第一章《商品的形式》是整部著作的开篇,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
读完这一章,我深刻感受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当代社会的经济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商品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价值的载体,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品,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通过商品的交换,人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而不是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使得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不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
这种价值的追求,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成为了一种竞争的活动,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其次,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价值和劳动的分析让我对价值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指出,价值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的凝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这种劳动的价值,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商品的本身来实现的。
这种价值的产生,使得劳动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这种劳动的商品化,使得劳动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这种劳动的商品化,使得劳动力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这种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资本家可以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更多的价值,而不是通过生产资料来获取价值。
这种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劳动力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最后,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商品经济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经济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商品的本身来实现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其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的产生过程,对于理解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商品经济是基于交换和生产的社会关系,而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和价值的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商品经济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关系。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的产生过程进行了生动描述。
他指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劳动的积累和价值的增值。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的形式和运作方式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基于价值的增值。
最后,阅读《资本论》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我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
资本的积累导致了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此外,我还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市场经济与资本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是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其运作方式和规律与资本的本质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让我对商品经济、资本和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认识对于我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第一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
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卷第一章是这部著作的开篇,通过对商品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矛盾,引领读者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结构。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和规律。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是劳动的产物和价值的载体。
通过商品交换,人们不仅仅是交换物品,更是交换了劳动和价值,这种交换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这一理论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阅读这一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
他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私有制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阅读这一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私有制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
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作品资本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去联系社会经济。
但是相对于高中里政治课上枯燥地死记硬背来说,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
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
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
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
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
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首先,我被马克思对商品的定义所折服。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一种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东西。
他指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作为交换价值,则可以在市场上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这个简单而明晰的定义揭示了商品的本质,也为后面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商品的交换价值,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通过劳动量来决定的,即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就越高。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但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推演更加深入和严密。
他指出,商品的交换既是等价交换,也是不等价交换。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不同的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这样,劳动价值论成为了分析商品交换与再生产的重要工具。
然后,马克思介绍了资本的概念,并深入探讨了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他指出,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价值增殖的手段和目的。
资本家将货币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利用工人的劳动生产商品,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些商品,从而获得利润。
通过这种方式,资本家不断地实现自己的财富积累目标,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的揭示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马克思提出了占有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只是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剩余价值则归资本家所有。
这个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获取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实现的。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剧烈的贫富分化现象。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剥削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透过商品这个基本单位,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规律,他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的深入阐述,让我对商品的本质、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5篇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5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此分享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1《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了解到了什么是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及资本积累学说。
第一卷从生产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最后必然消亡的客观规律。
再把思绪转向今天的中国,我认为我们又能从这部经典中汲取到许多精髓。
(一)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探索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是走了弯路、犯了错误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最终选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应该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仍然是社会产品的普遍形式和细胞形式,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仍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它的生产过程同样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殖,而在于这种价值增殖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即价值增殖部分归谁占有,是归少数资本家所有,还是归最广大劳动者所有。
社会主义的价值增殖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商品生产、货币流通、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方式、特点和途径,按照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重视资本的积累,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便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是《资本论》的开篇,它详细地分析了商品的本质和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阅读完这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它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参与市场交换的过程。
接着,马克思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是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利和灵活,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然而,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并且可以成为资本的形式,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商品和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总之,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它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例如衣服可以保暖、遮体,食物可以充饥等。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也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它与人类的具体劳动相联系。
2. 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价值实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生产一把椅子和生产一张桌子的具体劳动虽然不同,但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形成了价值。
-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如,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其价值量就会提高。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价值,就必须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篇1】《资本论》第一卷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攻读,总算是把资本论第一卷给看完了。
本来文章标题想用“悲惨世界”来命名,又觉得如果只关注资本论中悲观凄惨的社会现实的描述的话,那必然属于管中窥豹,没有高度了。
综合来说,资本论第一卷包含了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生产理论、制造业及工业的规模发展理论、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等内容。
其核心从个人理解而言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提出了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延展出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二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的历史进步都是基于劳动创造,但劳动能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给劳动也就是与工资和劳动报酬对应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无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享有者是资本家。
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来源于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的持续永无止境的剥削。
其三提出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会促使劳动价值及剩余价值同比例提高,在制造业领域,会出现劳动的相对过剩,同时也会因为剩余价值对资本的贡献日益增大,小资本逐步会转化为大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资本家也会由于竞争的关系导致被大资本家剥削而最终成为无产者,生产的规模效应会日益提高,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会逐步拉大,当无产阶级穷苦到无法维持必要生计时,资产阶级将面临暴动、革命甚至战争等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届时无产阶级将从被剥削者转变为剥削者,而资本家必将消亡。
以上三个内容可以说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最主要的内容,在接近70万字的著作中,马克思可以说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19世纪及18世纪英格兰的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数量、就业人口数量、制造业规模化现象等。
而且资本论中,大量引用了包括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等当时研究经济的各类著作及学说,也包括大量登载于报纸上的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集各种经济理论于一体,并引导出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学主张的一本经典著作。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是整部著作的开篇,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在阅读了这一章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
而使用价值则是商品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
这种对商品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背后隐藏的劳动力和社会关系,以及商品交换所涉及的复杂性。
这种分析方法的独特性,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经济学家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见解。
其次,马克思对商品交换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
他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通过商品交换,资本得以扩大和积累。
而这种扩大和积累的过程,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来实现的。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从而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深入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最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更是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实现资本的扩大和积累。
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也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不仅仅是对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篇2)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主要讨论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通过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本文将对这一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是《资本论》的开篇之作,他通过对商品的分解,揭示了商品的双重本质: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进行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劳动价值论。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逻辑,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运行规律。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利润。
这就导致了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间的矛盾,即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在实际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往往会偏离其价值。
这种偏离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市场竞争和生产条件的不平衡所导致的。
这就是所谓的“商品的二重本质”,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不仅影响着商品的交换过程,更影响着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
最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这就导致了商品生产的过剩和市场竞争的激烈。
这种过剩和竞争不仅导致了商品的价格波动和生产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贫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它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也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矛盾。
通过阅读这一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指出,商品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价值的体现,而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
他揭示了商品和货币的产生是由私有制和分工的发展所引起的,这一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和货币成为了社会生产和交换的核心,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来生产商品,并通过销售商品来获取利润,这一过程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的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和不稳定的,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但这也导致了生产过剩和市场危机的发生。
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贫困的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也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
这一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在这一章中对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矛盾。
通过对这一章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之,《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是一部经典的著作,通过对这一章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第一章是这部著作的开篇,它揭开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资本论》第一章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复杂和深刻。
马克思在这一章中详细地分析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生产关系和剩余价值的产生。
他指出,商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而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标准。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运行规律,即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剥削体系,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来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这一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使我对现代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此之外,马克思在第一章中还对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他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而劳动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的。
这一分析使我对商品交换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价值是劳动的反映,而商品交换是劳动价值的体现。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使我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资本论》第一章之后,我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的深刻分析和理论观点使我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剥削体系,认识到商品交换的本质是劳动价值的体现。
这一认识不仅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通过对《资本论》的深入学习,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5篇范文
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5篇范文第一篇: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作品资本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去联系社会经济。
但是相对于高中里政治课上枯燥地死记硬背来说,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
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
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
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
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
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篇1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
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
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
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
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
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
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
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篇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阐述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
在本文中以这三种理论为线索展开论述。
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以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是《资本论》的开篇,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阐述了商品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不仅是物质的实体,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价值的量度单位是劳动时间。
这一观点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次规律,也引导我们思考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通过对商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产的本质,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其次,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一种剥削的关系,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来获取剩余价值,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矛盾,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改变现存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马克思在第一章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机制,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产的本质,为我们改变现存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是一部重要的经济学著作,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资本论》第一章阅读随笔
《资本论》第一章阅读随笔在我看来,完整地摘录这段话意义重大:它确实告诉了我们《资本论》是怎么写的。
文中有一些关键词,如“不特定”、“随意”、“粗鲁”、“幽默”、“混杂”、“当时打在心里”、“不分类”、“急切”、“不一致”、“不完整”、“无法辨认”等等。
所以我觉得《资本论》并不是一部很成型的理论著作,其实更像是一种“随机感觉记录”。
我的问题是:第一,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感情记录?他为什么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二、《资本论》的内容和出版,在各个层面尤其是知识界和工会的迅速普及,以及随后的历史走向有什么关系?第三,恩格斯痴迷于这本书的出版。
它的意图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试图给这本书增添严谨的理论色彩?德里达说,“没有资本,我们就不会有今天。
”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张,但我觉得公平的说,没有《资本论》,未来半个世纪也不会有动荡。
所以我决定为这些问题自己努力。
我会尽量看《资本论》的英文版。
虽然不是德语原著,但至少是最接近日耳曼语的语言(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经常用英语思考和写作)。
我觉得这样有两个好处:1)有望理解马克思的本意。
2)有望还原几处校勘、删节、重述中已经消失的部分内容。
不读这些看似低级、随意的东西,就无法真正了解马克思的思想,也无法理清后来的思想政治发展。
第一章第一节(我听过一句话:《资本论》开头是关键,读一读就能把马克思的思想读透。
(“商品的两个关键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价值的性质和价值的数量)“如果这样下去,似乎会阻碍我的学习。
我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适当使用拼音来匹配原字母表的特点。
然后变成:“一种商品的两个关键因素:时永——佳芝和佳芝(以及佳芝和佳芝德梁书的精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财富主要表现为“商品的大量积累”,其单个单位是单一商品。
因此,我们的调查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
我的理解是:1)马克思认为,在某些社会中,是资本化的生产主导,而在另一些社会中,不是资本化的生产主导。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资本论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
这么深奥的书,读完第一章节,大家都写了什么随笔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希望你喜欢。
1889年5月,旅居英国的恩格斯注意到一件事:鲁尔区罢工了。
“德国矿工的罢工对我们说来是一件大事。
像宪章运动时期英国矿工那样,德国煤矿工人也最后进入运动,而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步。
运动是在威斯特伐里亚煤矿区的北部开始的,——在这个地区每年可以采煤4500万吨,而开采的地区甚至还不到一半,因为那里的煤要从500 码的深处采出。
这个地区的矿工过去一直是善良的臣民,爱国、听话,而且信教;他们为第七军输送了极好的步兵(我很了解他们,我生长的城市只在这个煤矿区南面六七英里)。
”(恩格斯发表在《工人领袖》杂志6月号的文章)毫无疑问,这是一件让当时德皇威廉等统治者无比震惊的事,因为鲁尔不比别处,那是德国的命脉。
由于多种原因,这里的矿工已经无法忍受。
如果作一个宏观的调查,那么这次在历史上(尤其是我们的政治史上)意义重大的罢工无疑会有多种成因,比如经济发展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原因、种族的原因(那里多波兰移民)、宗教的原因,等等。
但是,从恩格斯的文字上看,他本人并没有参与此次工会运动。
实际上,恩格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恰恰在这一年之前的4年和之后的4年,恩格斯分别给《资本论》第二卷的两个版本写了序言,这是他在费尽心力出版这部书的过程之中,以及过程之后的总结陈辞,所以很有价值。
在第一篇序言的开头:“要完成《资本论》第二卷的付印工作,使本书既成为一部联贯的、尽可能完整的著作,又成为一部只是作者的而不是编者的著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留下的修订稿很多,多半带有片断性质,所以要完成这个任务就更为困难。
至多只有一稿(第IV稿) 经过彻底校订,可以照原样付印。
但是,由于有了以后的修订稿,这一稿的大部分也变得陈旧了。
材料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实质上已经大体完成,但是在文字上没有经过推敲,使用的是马克思写摘要时惯用的语句:不讲究文体,有随便的、往往是粗鲁而诙谐的措辞和用语,夹杂英法两种文字的术语,常常出现整句甚至整页的英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资本论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
这么深奥的书,读完第一章节,大家都写了什么随笔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希望你喜欢。
1889年5月,旅居英国的恩格斯注意到一件事:鲁尔区罢工了。
"德国矿工的罢工对我们说来是一件大事。
像宪章运动时期英国矿工那样,德国煤矿工人也最后进入运动,而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步。
运动是在威斯特伐里亚煤矿区的北部开始的,——在这个地区每年可以采煤4500万吨,而开采的地区甚至还不到一半,因为那里的煤要从500 码的深处采出。
这个地区的矿工过去一直是善良的臣民,爱国、听话,而且信教;他们为第七军输送了极好的步兵 (我很了解他们,我生长的城市只在这个煤矿区南面六七英里)。
"(恩格斯发表在《工人领袖》杂志6月号的文章)毫无疑问,这是一件让当时德皇威廉等统治者无比震惊的事,因为鲁尔不比别处,那是德国的命脉。
由于多种原因,这里的矿工已经无法忍受。
如果作一个宏观的调查,那么这次在历史上(尤其是我们的政治史上)意义重大的罢工无疑会有多种成因,比如经济发展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原因、种族的原因(那里多波兰移民)、宗教的原因,等等。
但是,从恩格斯的文字上看,他本人并没有参与此次工会运动。
实际上,恩格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恰恰在这一年之前的4年和之后的4年,恩格斯分别给《资本论》第二卷的两个版本写了序言,这是他在费尽心力出版这部书的过程之中,以及过程之后的总结陈辞,所以很有价值。
在第一篇序言的开头:"要完成《资本论》第二卷的付印工作,使本书既成为一部联贯的、尽可能完整的著作,又成为一部只是作者的而不是编者的著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留下的修订稿很多,多半带有片断性质,所以要完成这个任务就更为困难。
至多只有一稿(第IV稿) 经过彻底校订,可以照原样付印。
但是,由于有了以后的修订稿,这一稿的大部分也变得陈旧了。
材料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实质上已经大体完成,但是在文字上没有经过推敲,使用的是马克思写摘要时惯用的语句:不讲究文体,有随便的、往往是粗鲁而诙谐的措辞和用语,夹杂英法两种文字的术语,常常出现整句甚至整页的英文。
这是按照作者当时头脑中发挥的思想的原样写下来的。
有些部分作了详细的论述,而另一些同样重要的部分只是作了一些提示。
用作例解的事实材料搜集了,可是几乎没有分类,更谈不上加工整理了。
在有些章的结尾,由于急于要转入下一章,往往只写下几个不联贯的句子,表示这里的阐述还不完全。
最后,还有大家知道的、连作者自己有时也辨认不出的字体。
"我认为,全文摘录这段话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真切地告诉我们《资本论》的成文方式。
文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例如"不讲究""随便""粗鲁""诙谐""夹杂""当时头脑中发挥""没有分类""急于""不联贯""不完全" "辨认不出",等等。
据此,我认为《资本论》并不是一部非常成型的理论著作,它实际上更像一种"随感录"。
我的问题是:第一,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何要写这样一部随感录?他为何极其重视这部作品?第二,《资本论》的内容及其出版,它的迅速在各阶层尤其是知识阶层和工会中的流行,与随后的历史动态有哪些关系?第三,恩格斯执着于这本书的出版,其用意是什么?他为何努力给这本书加上严谨的理论色彩?德里达说过,"没有资本论就没有今天的我们",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我认为,说没有《资本论》就没有那以后的半个世纪的风起云涌,还是比较公允的。
所以我决定为这些问题作出我自己的努力。
我将努力阅读《资本论》的英文版,虽然它不是德文原版,但至少是最接近日耳曼语的一种语言(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经常用英语思考和写作)。
我认为这有两个好处:1)有望读懂马克思的原意。
2)有望把那些在若干次整理、删节和重述中消失的内容恢复一部分。
不阅读这些似乎低级和随意的东西,就不太可能真正知道马克思的思想,也不太可能厘清后来的思想发展和政治发展。
第一章第一节(曾听到一种说法:资本论的开头是关键,读懂它就能读通马克思的思想。
)"一个商品的两种关键因素:use-value 和 value (以及 value 的本质和value 的‘量’)"这样下去,似乎会妨碍我的学习。
我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适当使用拼音文,以吻合原文的字母文字的特点。
于是变成:"一个商品的两种关键因素:shiyong-jiazhi 和 jiazhi (以及 jiazhi 的本质和 jiazhi de shuliang)· 在资本化生产模式占据优势的那些社会当中的财富,主要呈现为"商品的大量积累",其个体单元就是单个的商品。
所以,我们的调查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我的认识是:1)马克思认为,在某些社会中是资本化生产主导的,那么在另一些社会中,就不是资本化生产主导的。
这里的关键是:究竟哪些是,而哪些不是?当时的德国和中国是不是?2)既然财富体现为各种各样的、无穷无尽的商品(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由商品构成),那为什么马克思要去考察一个"个体"?因为显而易见,各种商品除了都是"物质"之外(甚至还有不是物质的,比如服务),似乎就没有任何共性可言。
一桶水和一台电视都是商品,它们是完全不同的。
究竟"个体"的样本是什么?但是,马克思显然认为这样的"个体化"是有必要的,对此我需要进一步的理解。
· 一种商品,首先,是一个外在于我们的客体,一种其性能可以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东西。
在这里,马克思给商品找到了一种"共性",就是一切商品都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水在满足需要,电视也在满足需要。
既然"需要"是相似的,那么各种看似不同的商品之间,就也有了重要的相似性。
当然,我对水的需要,和我对电视机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我想起马斯洛,他认为需求是有区别,有层次的。
但是我觉得这里的关键在于:水是不可替代的,而电视可以。
所以,马克思既然更加强调不同商品的共性,说明在他的那个年代,人们普遍地感觉到商品都是"需求"的结果。
既然马斯洛能够对各种需求分出层次,那么认为需求可以研究,可以分类,尤其是认为各种需求都是一回事,应当是那个理性年代的一种普遍思维。
· 这种需求的性质,无论(比如说)来自胃部还是来自梦想,没什么不同。
马克思明确提出对食物的需求和精神追求之间同样有共性。
· 同样,我们也不关注这些客体究竟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无论是像生存必需品那样直接满足,还是像产品那样间接满足。
这里他的分析更深一层,解释了我的疑惑。
实际上,他认为"水"是直接满足,而"电视"是间接满足,这个想法非常具有天才。
何谓"间接满足"?那就是说,我们从电视中看到的,其实是无数工人和艺术人士在后边的"劳动"吗。
我们看电视,实际上是在和一些人进行着复杂的沟通。
当然,载体的发展也很重要,否则就没有今天的"传媒工作"的存在了,但是沟通本身才是关键。
· 每一种有用的东西,比如"铁"和"纸",都可以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质,一是量。
这些物品是多种性能的集合,所以可能有不同的用途。
找出这些用途是历史的任务(the work of history)。
同样,建立起社会认可的量化标准也是历史的任务。
测量方式的多样化,一半来自物品的多种性质,一半来自传统。
当马克思提到"商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铁、纸这些简单加工的产品,这应当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另外,关注于低层工人处境的马克思也比较排斥所谓"感性"。
他认为,历史就是发掘这些用途和新的"测量"方法的过程。
虽然冷酷了一些,但事实如此。
· 一种物品的 utility 就是 shiyong-jiazhi. 但这个 utility 不是像空气一样。
由于受到商品的物理性能的限制,它其实也就是那种商品本身。
所以,一种商品(诸如铁、米面、钻石)只要是物质的,就必然是一种shiyong-jiazhi,一种有用的东西。
一种商品的性能和所需的劳动是两回事。
看来,马克思强调 shiyong-jiazhi 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感叹和唤醒一种意识,即万物都成了商品,一切都需要用"功用"来加以衡量。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也有类似的感叹)。
· 当我们面对 shiyong-jiazhi 的时候,总是仿佛在处理固定的量,比如几十块表、几码麻布、几吨铁,等等。
商品的 shiyong-jiazhi 给商品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学问,那就是关于商品的"商业化知识"。
shiyong-jiazhi 只有在使用或消费时变成现实:它们同时构成了一切财富的实质,无论那财富的社会形态是什么。
在我们即将考虑的那种社会当中,它们还是交换价值的贮藏所。
这段话提供给我一个想法:各种财富的特征是丰富的,比如金币的质感、书画的美感、股市行情的动感、地产的安全感(当然现在也不太安全了),而马克思强调关于"用"的属性,是在告诉世人财富的本质,不要被一些短期的思考和炒作收益所迷惑。
很多人收集书画和房产,完全不是为了自己"使用",仅仅一个北京空置房间之多,空置时间之长,就已经到了离奇的地步。
当然,人类获取财富的意义,也不是仅仅在于"用",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动机,但是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用",有他的明确思想包含其中。
· 交换价值,乍一看,呈现为一种数量关系,因为不同物品在使用之中的价值在按比例进行交换。
这种关系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经常性变化的。
所以交换价值似乎是某种偶然的、完全相对的价值,但它最终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即一种完全不可分离的、包含在商品之内的价值。
虽然这样说,从语法上似乎有点矛盾。
马克思意识到这里的矛盾,但是他似乎有一种强大的确信,认为任何一场交易的背后,存在某种确定的东西。
而他写作《资本论》的初衷,可能就在于把这个确定的东西寻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