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汉字造字法及例子.doc

合集下载

六种造字方法举例

六种造字方法举例

六种造字方法举例造字是汉字文化独有的一种现象,汉字是一种像音符一样的符号,我们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笔画和部首创造出新的汉字。

下面将分别介绍六种造字方法。

一、假借法假借法是指用本有的字义来借推出新义,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例如,《康熙字典》中收录了“犇”字,字义是牛奔驰。

在后来的使用中,人们通过借用犇字的“奔驰”意义来创造了新字“忙”,用来表示匆忙、急忙等意思。

二、形声法形声法是指用形旁(字义相关的部首)和声旁(字音相关的部首)结合起来,来创造新的字形和字音。

例如,“昏”字的左边是日字旁,右边是分音旁,表示日中没分的状态,即天黑了,也就是昏暗。

同样,钟头因能在时辰之外告诉我们时间,因此用了自己的声音“钟”作為主音旁而起了字形。

三、会意法会意法是指将两个或以上的形旁相合并,以表示一种新的意思。

例如,“伟”字是由“人”和“韦”组合而成的,表示一个人身材高大,魁梧壮硕的形象。

四、指事法指事法是指通过图画来表现字义。

例如,“云”字的形象就是一个云朵,用来表示云的意思;“雨”字则是三条竖线和一横线,表示泼水状,用来表示雨的意思。

五、转注法转注法是指原来有一个同音而不同义的字,通过调换部首或笔画的位置,来形成一个新的字。

例如,“舄”字本义指的是一种鞋子,后来通过将右侧部首的“殳”换成了“讠”,创造出了“言”的新字,表示说话的意思。

六、声旁喻义法声旁喻义法是指利用同音字的音义,来衍生出一个新字的方法。

例如,“运”字的句首从车上到手、又垂肩摇动的意思,因此用“车”喻“动”,用“辰”喻“首”,以表示带动和统率的意思。

以上六种字的创造方法在中国古代已经得以成功运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文字的创造发展过程。

汉字六种造字法并举例

汉字六种造字法并举例

汉字六种造字法并举例
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
魅力。

而汉字的形成,经历了漫长且丰富多彩的过程,其造字方法千
奇百怪。

下面将详细介绍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并举例说明。

一、象形造字
象形造字,是指以人们所看到的实际事物的形象,来形成对应汉
字的方法。

比如,“日”字就是通过“太阳”的形象来表示一天的;“山”字来表示山峦的高大起伏。

二、指事造字
指事造字是以手指或其他物体来指向事物,以形成汉字。

比如,“上”字就是用人的手指向上的姿势来表示“往上”的意思。

三、形声造字
形声造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方法,即汉字的字形和字音有关。

比如,“风”字,是由“几”(形)和“凡”(音)两个部分组
成的,表示大风刮动树木的景象。

四、会意造字
会意造字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既有意义的汉字结合起来,
来形成一个新的有意义的汉字的方法。

比如,“众”字通过“人”和“立”的组合来表示“许多人站在一起”的含义。

五、假借造字
假借造字是将其他文字转化为汉字的方法。

比如,“森”字,是
通过日本语中的“森林”一词的发音“shinrin”在汉语中音译形成的。

六、草书造字
草书造字是在草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汉字书写方式,其特点是
线条多变,笔画简化,具有独特的书法魅力。

比如,“書”字,采用
草书风格,相较于楷书和隶书具备一种自由、灵活的书风。

综上所述,这六种造字方法给汉字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根
据不同的应用场合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表达汉字的丰富内涵,为汉字的传播和普及创造更多的可能。

汉字手抄报资料:六书造字法的“转注”与“假借”.doc

汉字手抄报资料:六书造字法的“转注”与“假借”.doc

汉字手抄报资料:六书造字法的“转注”与“假借”五【转注】转注是古人制造"同义字"的方法,换言之,转注就是用同义字辗转相注的方法造字。

许慎说:"转注者,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同意相受"是统一字首的具体方法,即授与一个同义字,也就是说用一个同义字相注释,作为它的义符。

例如:语言(指"口语")里〔lao三声〕这个词,既已制造了"老"字来记录它。

后来口语里起了变化,"老"念成"丂"〔kao三声〕,于是就在"丂"的上面注一个同义的"耂(念lao三声,即现在的"老"字)"字,写成"考"(即造出了一个新字"考")。

"耂(老)"对于"丂(考)",就是"同意相受"(即:同义相注。

就是说,用"耂"作了"丂"的义符)。

"耂(老)"、"丂(考)"的基本意思都是"年纪大",它们是同义字,当然也是"转注字"。

●转注字的特点是:字首(部首)的意义等于转注字的意义,因为用来注释的字首是一个同义字。

判断转注字的两个重要依据:一是部首相同,二是同义相注。

●转注字的历史意义:转注字的形和义密合无间,只要看看它们的形体就可以知道它的意义,也就可以知道它们是同一群同义字。

这种造字方法解决了语言中同义词的创造问题,是孳乳文字(孳乳zīrǔ:派生,演变,繁殖)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的一个伟大创举。

例如: 1.老、考、耆、耋①老:《说文》云:"考也。

七十曰老。

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 ②考:《说文》云:"老也。

举例介绍汉字的造字法

举例介绍汉字的造字法

举例介绍汉字的造字法
汉字的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声旁等多种方式,下面以一些常见的字为例进行介绍:
1. 象形:这种造字方式是根据事物的形象来创造字形和意义。

例如“马”字,就是通过描绘马的形态来创造的,字形与实物相似。

2. 指事:这种造字方式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和指示来创造字形和意义。

例如“上”字,就是用人的手指向上的特征来表示方向和位置。

3. 形声:这种造字方式是根据字形和字音的关系来创造字形和意义。

例如“家”字,左边的“宀”是表示房子的字形,右边的“豕”是表示“加”的音符,两者结合起来表示“家”的意思。

4. 会意:这种造字方式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联系来创造字形和意义。

例如“众”字,是由人字和口字组合而成,表示众人聚在一起的意思。

5. 假借:这种造字方式是根据已有的字的音义来借其形,以表示新的意思。

例如“饲”字,是由“食”和“次”组成,本来是指“饲养”,后来也可以指“接二连三”。

6. 声旁:这种造字方式是根据字音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来创造字形和意义。

例如
“留”字,左边的“田”表示田地的字形,右边的“刀”表示“刘”的音符,两者结合起来表示“留下”的意思。

汉字的六种造字法举例

汉字的六种造字法举例

汉字的六种造字法举例汉字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为了满足人们对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描述需求,汉字逐渐演变出了多种造字法。

以下将分别介绍汉字的六种造字法,并通过举例进行说明。

一、象形造字法是最古老的一种造字方法,它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和特征来创造相应的汉字。

例如,“日”字代表太阳,形状像太阳的轮廓;“山”字是山的形象;“水”字像水的流动形状。

二、指事造字法是通过一种事物指向另一种事物来进行象征性表达。

例如,“上”字表示方向向上,它的形状就像一个人向上行走的姿态;“下”字表示方向向下,它的形状则像一个人弯腰的形象。

三、形声造字法是汉字中最常见的一种造字方法,它将一个意义相近的字音与一个示意字形拼合而成。

例如,“木”和“本”都有树木的含义,但“木”字用于“林”、“森”等表示大片树木的词语,而“本”字则用于表示单个树木的词语。

四、会意造字法是将两个或更多的意义进行结合,用以表示更为复杂的概念。

例如,“好”字由女子和孩子两个字组成,表示对儿女的爱好;“明”字由日月两个字组成,表示光明的含义。

五、假借造字法是借用已有的字的形状和音义来创造新的字。

例如,“夏”字最初表示炎热的夏天,后来又借用其音义来指代周朝的国号“夏”;“江”字原本表示水流的样子,在音义上与“僵”相近,于是借用“江”字的形状表示“僵”字。

六、转注造字法是指根据一个字的意思和形状进行推演,从而创造出新的字。

例如,“罗”字本义是网子,后来通过转注义而引申为困扰、束缚的意思。

类似的,汉字“启”最初含有上升的意思,由此转注为启发、开展的意思。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汉字的造字法丰富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构词规律。

这些造字法的存在使得汉字具备了形象生动、意义深远的特点。

深入了解和研究汉字的造字法不仅有助于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也对于提高我们的汉字水平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传承和发展汉字的独特之美。

举例说明汉字的造字法六书

举例说明汉字的造字法六书

举例说明汉字的造字法六书汉字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汉字的造字法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这些造字法是古代汉字形成和演变的基础,为我们理解汉字演变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首先,象形是汉字造字法的一种基本形式,指的是以物象为基础,形状与物象相似的字。

例如,人、水、山、树等字都是象形字。

这种造字法具有直观、形象、易懂的特点,便于人们理解和使用。

其次,指事是用抽象符号代表具体物体或事物的造字方法。

例如,日、月、上、下、左、右等字都是指事字。

这种造字法具有简单、易记、灵活的特点,方便人们在交流中使用。

再者,会意是用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或有关联的象形或指事字,组合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例如,书、文、烈等字都是会意字。

这种造字法体现了语言中的抽象、联想、推理等能力,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次,形声是指从字形和字音两个方面来构造新字的造字方法。

例如,把一个具有相同部首或相似字形的字加上一个表示声音的旁字,就可构成新字,如“笑”由“口”和“夭”组成。

这种造字法体现了汉字语音和形义的紧密联系。

其次,转注是在本意字的基础上,引申出另一层意义的造字方法。

例如,“斤”本是重量单位的字,后来引申为“今”字的左边部分,“且”字的右边部分。

这种造字法反映了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的逐渐演变和发展。

最后,假借是指借用一个字的音、形或意,来构成另一个新字的造字方法。

例如,“森”字本义为森林,后被借用为形容多层交迭的意义,如“三层森严的防线”。

这种造字法反映了汉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总之,汉字的造字法六书是汉字发展的基础,体现了古代汉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了解和运用这些造字法,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和使用汉字,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举例说明汉字的造字法六书

举例说明汉字的造字法六书

举例说明汉字的造字法六书汉字的造字法有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

下面将分别进行解释和举例。

首先是象形。

这种造字法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来构成字形的。

比如,“日”字是太阳升起的样子,“山”字就是描绘了山脉的形状,“马”字是马的全身形状,等等。

这种造字法最为简单明了,让人一看就能明白它所代表的含义。

其次是指事。

这种造字法是根据物体的特点或属性来构成字形的。

比如,“上”字就是手在指向天空,“下”字就是手在指向地面,“左”字是手指向左边,“右”字是手指向右边,等等。

这种造字法常见于表示方位、位置、方向等。

第三种是形声。

这种造字法是将一个“声音”部分和一个“形状”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字形。

比如,“喜”字,音为“xi”,形状是“口”和“禾”组合而成,表示“口中的禾谷,表示庆祝收获的喜悦之情”,“鸟”字,音为“niao”,形状是“鸟”的部分和“隹”组合而成,表示“鸟类的通称”,等等。

这种造字法也常见于表示人物、动物、植物等。

第四种是会意。

这种造字法是将两个或以上的字形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字形,表示一种新的含义或概念。

比如,“长”字,是两个“人”字相连而成,表示成年后身材逐渐增高,“两”字是两只手相交为“夹”,表示两个事物相互连接或交织在一起,等等。

这种造字法常见于表示抽象概念或具体事物的复合。

第五种是转注。

这种造字法是将一个字的原本含义转用于另一个概念上,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字形。

比如,“筷”字的本义是用来耙地的工具,“太极”本义是指一种武术中的招式,然后它们逐渐转化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用来夹菜的筷子”和“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

最后是假借。

这种造字法是利用一个字的音义特点来假借出一个新的字形。

比如,“利”字原为“锐利”的意思,可以假借为“有好处”的意思,,“案”字原为“桌子”的意思,可以假借为“事情的记录和处理”的含义,等等。

这种造字法常见于表示抽象的含义或新的概念。

总的来说,汉字的造字法六书十分多样化,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假借造字方法

假借造字方法

假借造字方法假借造字方法是一种汉字的演化过程,指的是通过借用其他字形的部分或整体来构成新的字形。

这种方法在古代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由于汉字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字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利用已有的字形来创造新的字形。

比如,可以借用一个字的部分或整体来表示某个新的意思。

这种方法不仅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力,还提高了文字传播的效率。

假借造字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来创造新的字形,以适应不同的语境。

比如,为了表示某种动物,可以借用另一个字的部分或整体来构成新的字形。

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用更少的字形来表达更多的意思。

假借造字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重复造字的工作量,提高文字的表现力。

通过借用已有的字形,人们可以更快速地创造新的字形,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这种方法还可以减少人们对文字的记忆负担,提高文字的识别和理解效率。

然而,假借造字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汉字的形状复杂多样,借用其他字形的部分或整体来构成新的字形可能会造成歧义,使人们在阅读和理解时产生困惑。

其次,由于借用的字形可能与原字形的意义有所不同,这就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字形。

总的来说,假借造字方法在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力,提高了文字的识别和理解效率。

然而,人们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也需要注意避免歧义和混淆,以确保文字的准确传达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汉字的使用已经趋于稳定,人们较少利用假借造字方法来创造新的字形。

然而,在特定领域或特定场合,人们仍然会借用已有的字形来构成新的字形,以满足特定需求。

这种方法的应用虽然有限,但仍然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假借造字方法是一种汉字的演化过程,通过借用其他字形的部分或整体来构成新的字形。

它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力,提高了文字的识别和理解效率。

然而,人们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注意避免歧义和混淆,以确保文字的准确传达和理解。

常见的6种造字法

常见的6种造字法

常见的6种造字法
1.结合式造字法:这是以结合已有字形和形音共同决定汉字表意的一种造字法。

比如:“馬”为“马”和“口”结合而成,表面“马”的字形和“口”的音义共同决定其表意,
即为“马”。

2.形声式造字法:形声式造字法是在表意文字的基础上,以一字的形声结合而成,具
有一定的拼音意义,也有其表意的文字。

例如“贝”,“贝”本身是一个表意字形,它的
组成即为贝字的拼音意义,其表意本义为“贝壳”。

3.会意式造字法:会意式造字法就是把几个已有的汉字加以组合,利用它们合成新的
汉字符号表意的造字方法,如“日”是月和太阳的组合构成,表示太阳随月亮会意循环组
成一只日字,本意为'日'。

4.假借式造字法:假借式造字法就是把一个字形、音义或者拼音组合,利用它们合成
新的汉字符号表意的造字方法,诸如“朦”是“月”和“亡”的组合,本义为“天空”,
写出“朦”字,意在比喻空中的景物若隐若现,景色若有若无的情况。

5.象形式造字法:这是根据实物形状,利用古人观察记号所形成的一种表意文字。

比如:“火”这个字,就是根据火把时,从上往下画一条线加一个撇,表示几根火把“日”
字形,形象得到“火”字的象形表意。

6.指事式造字法:指事式造字法是根据实物的形态、动作、音节等来直接拟定汉字表
意的一种造字法。

如“雨”字,本义为“雨”,取“雨”的形象,表示一只鸟飞行时,
像撒下的雨珠般点点掉滴的轨迹,然后取其音节“yu”形成拟定“雨”字。

汉字造字六种方法

汉字造字六种方法

汉字造字六种方法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象形文字为主体的现代文字系统。

而汉字的生成过程中,有许多有趣而又复杂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分别是象形法、指事法、会意法、形声法、转注法和假借法。

一、象形法象形法是造字的最早方法。

它通过模仿事物的形状、特点或动作来表示事物的含义。

例如,“日”字就是太阳升起时的形状,而“山”字则是山峰的形象。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易于理解,是汉字形成的起点。

二、指事法指事法是通过用手指或其他手势来表示事物的含义。

这种方法常用于表示动作、方向、数量等抽象概念。

例如,“上”字就是手指向上的动作,表示向上的方向。

指事法相对象形法来说更加抽象,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符号化的过程。

三、会意法会意法是通过组合象形字来表示新的概念。

它是将两个或多个象形字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含义。

例如,“众”字由人和口组成,表示众多的意思。

会意法在汉字的演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富了汉字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四、形声法形声法是一种通过结合形状和声音来表示事物的方法。

它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事物的形状,声旁表示事物的发音。

例如,“听”字由耳旁和王旁组成,耳旁表示耳朵的形状,王旁表示发音。

形声法是汉字造字的一种创造性方法,使汉字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五、转注法转注法是一种通过改变已有字的部分或全部来表示新的概念。

它是在已有字的基础上做出一些调整,使其含义发生变化。

例如,“心”字在古代是指心脏的形状,后来转注为表示心理活动的含义。

转注法是一种灵活的造字方法,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变化。

六、假借法假借法是一种通过借用已有字的读音来表示新的概念。

它是在已有字的基础上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新的含义。

例如,“鱼”字的读音与“余”字相近,于是“鱼”字就被假借用来表示“余”的意思。

假借法是一种巧妙的造字方法,能够利用已有字的资源来创造新的含义。

通过以上六种方法,汉字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又精美的文字系统。

假借字

假借字

本有其字的通假
• 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 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 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 • 早晚的“早”写成“蚤”; • 屈伸的“伸”写成“信”; • 飞翔的“飞”写成“蜚”; • 屎尿的“屎”写成“矢”,“尿”写成 “溺”; • 背叛的“叛”写成“畔”; • 抗拒的“拒”写成“距”; • 修养的“修”写成“修”;等。
基本特点及文献记载
• 一般说来,假借字都是同音字。但同音字并不一定是假 借字。假借字是以不造新字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即:旧 字翻新。而这种借旧翻新的方法,却往往是借而不还。 • 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即 本来没有那个字,现在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不另造新字之 情况下借用旧字来充当新义,就成了假借,“令”本义表 命令的会意字,后来指县令。 • 清代学者孙诒曾说:“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 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 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 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 造字之穷而通其变展起 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 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 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 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 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 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 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 假借字。
基本分类
•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 的假借字。如“ 北”,甲骨文作“ ”,像二人相背。 北方的“北”无形可像 ,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 方的意思。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就是这一类。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这一类的字 很多。假借字的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 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 式 ,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 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 。这一类在秦汉以 上的古书中极为常见 。如借“汤”为“荡”;《诗经· 豳 风· 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借“壶”为“瓠”, 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前一类可以说是不造字的假借, 后一类是在用字当中的假借。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 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 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 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 、某一地区或某一 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甲骨文中的假借字

甲骨文中的假借字

甲骨文中的假借字假借是“六书”之一,“六书”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被列为教养国子的“六艺”之一。

先秦文献中许多关于文字的说解,如《左传》的“止戈为武”、“反正为乏”,《韩非子·五蠹》的“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等,都可证明当时已有文字学的研究,“六书”可能是那时就出现的理论。

但到西汉末年之后,才出现了对其进行的详细的阐释。

刘歆的《七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六书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的命名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更对每一条进行了详细的定义,正式建立了完整的六书理论,这一理论在之后的文字学研究中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六书理论是以小篆和古籀文字为基础建立的,用此一理论来分析年代上更早的甲骨文,想必会对整个文字系统的发展情况产生一些新的认识。

假借是汉字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阶段。

陈梦家先生说:“象形、假借、形声,并不是三种预设的造字法则,只是文字发展的三个过程。

”①是很有道理的。

假借的产生可能早于殷代,但限于已知的最早的汉字是殷商甲骨文,所以以甲骨文为材料的假借研究姑且可看做假借的溯源,反之,假借的探源又可对早期汉语和汉字的发展演变有所助力。

一、假借研究概况从许说奠定六书理论基础开始,历代学者的研究就不曾间断过。

关于假借的研究,宋元明时期有徐锴、郑樵、代侗等,清代有戴震、段玉裁、朱骏声、王筠、王引之、孙诒让等,现代有马叙伦、唐兰、杨五铭、裘锡圭、蒋礼鸿、王宁、刘又辛等,都对假借的理论进行过自己的分析和阐发。

学者对于甲骨文中的假借字,进行过一些字数、字频的统计,以及用字情况的分析等。

比如姚孝遂先生在以《殷虚书契菁华》第一页武定时期的卜辞为材料分析了每个字究竟是用为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统计出的23个字中,假借字为17个,占74%,结论是所有的甲骨卜辞中假借字“大体上都是这个比例”②。

六种造字法常见例子

六种造字法常见例子

六种造字法常见例子
1. 会意造字法:以两个或多个表义相连的简单字作为本义,表示一个新的含义。

例子:心灵相通(心+灵),心态改变(心+态)
2. 指事造字法:用实物、生活场景或手势等来表达特定的事物或动作。

例子:指手画脚(手+画+脚),指日可待(手+日)
3. 形声造字法: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该字所表示事物的提取对象,声旁表示该字的读音。

例子:菜单(艹+闻,艹表示草,闻表示读音),了解(子+瞭,子表示眼,瞭表示读音)
4. 转注造字法:通过不同的注音方法重新组合一个新字。

例子:暴走(爆+zǒu,爆表示猛烈,zǒu表示奔跑),沉浸(沉
+jìn,沉表示浸入,jìn表示进去)
5. 假借造字法:原本有字符代表某个含义的字,但由于其音符跟其它字符读音相近而被另外的字“借用”。

例子:血压(血+yā,yā本义指抑制,与血没有关系),气动(气+dòng,dòng本义指移动,与气没有关系)
6. 拼音造字法:根据拼音对应的音节和声调构成新字,如“啊”、“嗯”等。

例子:哐瞪眼(kuāng+dèng+yǎn,其中“瞪眼”本身是一个词,用“哐”来表示声音)。

假借是造字法辨

假借是造字法辨

假借是造字法辨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

从“借音字”和“分化字”的形成来看,分化字是造成汉字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假借义造字是形成分化字的途径之一,不能作为假借字是造字法的证据。

标签:假借造字法用字法分化字一、引言假借字,顾名思义,是指运用“假借”方法而产生的一类汉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意思是口语里有这个词,但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于是依托其声音找一个同音字来记录。

如“难”,《说文解字·鸟部》:“难,难鸟也”。

本是鸟名,假为“难易”之“难”;又如“易”,《说文解字·易部》:“易,蜥易,蜒蜓,守宫也。

”。

假为“难易”之“易”。

“假借”是传统六书之一,六书是否就是六种造字方法,历来观点不一。

清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首倡“四体二用说”。

其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戴先生曰: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意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乃“用字”之法。

清人桂馥、王筠等均维系此说。

近年来,学界对假借字有了纵深的研究,尤其是对一部分假借字在使用中促成了一些“新字”产生的研究,使得“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的争论被再次关注。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从“借音字”和“分化字”说起。

二、借音字文字承担着与它的字形相一致的本义,同时也承担着由本义引申、而尚未分化出去的引申义,这是它固有的职能。

但是文字在使用时,其记词职能却常常发生变化。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文献在使用汉字时,常常会有音同互借的现象发生。

即汉字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我们称被借用来书写该词或字的别的音同、音近的字为这个词或字的借字。

这时,本字的职务就转移到借字上了。

“借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本无其字”的假借由许慎首先提出。

这种假借认为,当语言中产生了某个新词还来不及为其造字,或本应为这个词造字,但某些词词义抽象,很难“据义构形”(如副词、连词和表示人称的代词等),便借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这个词,不再另造新形。

假借造字法的汉字举例

假借造字法的汉字举例

假借造字法的汉字举例嘿,咱们聊聊汉字那些事儿。

说起汉字,那可是咱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假借造字法”的汉字,这可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翻书,看到一本关于汉字起源的书,里面提到了“假借造字法”。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语文时,老师讲过的“借字”现象。

那时候,我对这个概念挺好奇的,现在想想,这“假借造字法”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比如说,“假”字,它原本的意思是“不真实”,后来人们借用了它的读音,表示“假如”的意思。

这不就是典型的“假借造字法”吗?再比如,“座”字,它原本的意思是“座位”,后来人们借用了它的读音,表示“座山雕”的“座”。

哈哈,是不是觉得挺有趣的?还有,“借”字,它原本的意思是“借东西”,后来人们借用了它的读音,表示“借助”的意思。

这个例子是不是很常见呢?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借助”这个词,比如“借助科技”、“借助力量”等等。

还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个大妈在聊天。

大妈A说:“哎呀,这孩子就是假借造字法用得太多,现在的汉字都不好认了。

”大妈B笑着说:“哈哈,那可不一定,你看‘假’字,不还是那么好认吗?”我听了,心里暗自想:“大妈们,你们可真是慧眼识珠啊!”这“假借造字法”虽然让汉字变得复杂,但同时也让汉字的内涵更加丰富。

再说说“假借造字法”在成语中的应用。

比如,“假公济私”,这个成语中的“假”字,就是借用了“假借造字法”。

还有“借刀杀人”,这里的“借”字,也是借用了“假借造字法”。

总之,这“假借造字法”让汉字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虽然有时候让我们觉得汉字难认,但正是这种独特性,让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咱们要好好珍惜这份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哈哈,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个笑话:有一天,小明问爸爸:“爸爸,为什么‘假’字和‘借’字读音一样?”爸爸笑着说:“因为它们是好朋友,借用了同一个声音。

”哈哈,这笑话是不是很有趣呢?。

假借造字法

假借造字法

假借造字法
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隶书、楷书,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反映出人们认识事物和表达情感都要经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其实不止如此,还有很多我们常见但又陌生的“新面孔”就藏在假借之中呢!比如“未”与“末”:它原来是指上
端(“首”)下垂的样子,后来用以指“最后、终了”,《说文解字》把它定义为:“末,木本也。

一曰末,木之终也。

象树形,一曰枝头小也。

”可是它的读音却完全不同于“末”的声调,与“未”十分相近,所以才引起误读。

再如“问”与“闻”:“闻”作为动词,原意为听到或者看到某个消息或传言,所以后来便泛指向他人询问消息或情况等等;而“问”则是一个名词,原指请求,希望别人给予答复,现已成为一个形容词,如“门庭若市”中的“市”即是“问”的本义。

作为汉字的一种形体演变方式——假借造字法应运而生了。

这种造字法,根据某些汉字本身构造上的特点,通过加偏旁改变构型,使原来无关系的字组合成另外一个新的含义。

同时也因为某些特殊原因需要改变旧有事物的性质时候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在应用广泛的文化活动当中被大量应用着。

每次讲到传统文化都令我肃然起敬,也总能激励我在学习上更加努力。

就像假借造字法里所描述的那样,前者只为换取眼前利益,毫无底线地窃取他人劳动成果,而后者虽说要冒险尝试,风险大收获少,但如今有谁还去做一些违背良心道德的事?我想肯定没有吧,毕竟人间自有真情在嘛。

- 1 -。

转注、假借造字法新说

转注、假借造字法新说

转注、假借造字法新说摘要:转注、假借是造字法,而且造出了新字形。

转注是造字部件省略笔画的造字法,假借是借事造字而不是借字来用,是抽象意义字的造字法。

六书是六种状态字的造字法,包括了所有情况下的汉字。

形声字是表示同一事物不同种类的名称的字,这一类字是以表音来区别字义的,是汉字的特例。

转注字是简化构字部件而造出的字。

假借这种造字法,是既不能象形也不能会意还不能用形声来表义的抽象意义的字的造字法。

关键词:转注;假借;造字法;省略;借事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许慎的《说文解字·叙》和郑玄注《周礼》中,其名称略有不同。

班固、郑玄语焉不详,唯许慎做了解说:"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之可识,察而见意,LT是也;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拍,武信是也;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很多学者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没有造出新的字形,是用字之法。

关于六书的性质,历来有“皆造字之本”与“四体二用”说之争。

清学者戴震说:"数字其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申,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

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端也。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二用"说。

朱骏声对四体二用的解说是:"天地间有形而后有声,有形声而后有意与事。

四者,文字之体也。

意之所通而转注起焉,声之所比而假借生焉,二者,文字之用也。

”(《说文通训定声·自叙》)王力先生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认为:"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因为根据转注和假借的原则并不能产生新字。

假借汉字造字法及例子.doc

假借汉字造字法及例子.doc

假借汉字造字法及例子【篇一:假借汉字造字法及例子】、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假借:许慎《说文解字》:“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简单说,就是本来这个地方是没有有这个字的,后来根据它的读音,借用了别的地方的字,它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本义是否有关。

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 a 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 a 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 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 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假借字举例15个

假借字举例15个

假借字举例15个在汉字中,有一种写法叫做“假借字”,是指一个汉字本来的意思与某种外来词汇接触后发生了转变,成为了新的意思。

假借字在汉语中非常常见,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很多,比如“电视”、“饭店”、“巧克力”等等。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汉语中常用的15个假借字吧!1. 饭店:这个词源于英语中的“restaurant”,原本是指供应西餐的餐厅,现在泛指任何经营餐饮服务的场所。

2. 巧克力:这个词源于葡萄牙语的“chocolate”,是指由可可制成的一种甜食。

3. 电话:这个词源于希腊语的“tele”和拉丁语的“phonus”,意为“远距离通话”。

4. 电视:这个词源于希腊语的“tele”和拉丁语的“visio”,意为“远距离视觉”。

5. 马达:这个词源于英语中的“motor”,是指发动机或者电动机。

6. 减肥:这个词源于英语中的“slim down”,是指通过节食或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

7. 回收:这个词源于英语中的“recycle”,是指通过收集废旧物品进行再利用的过程。

8. 班主任:这个词源于英语中的“class teacher”,是指负责管理班级事务和学生管理的教师。

9. 作业:这个词源于英语中的“homework”,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的对课程的练习和作业。

10. 葡萄酒:这个词源于拉丁语的“vinum”,是指由葡萄发酵制成的一种酒类。

11. 冰淇淋:这个词源于英语中的“ice cream”,是指一种甜食,由果汁、牛奶等制成。

12. 电子邮件:这个词源于英语中的“electronic mail”,是指通过互联网发送的电子信息。

13. 手机:这个词源于英语中的“mobile phone”,是指具有移动通信功能的设备。

14. 马拉松:这个词源于希腊语的“marathon”,是指一项长跑运动。

15. 骑士:这个词源于英语中的“knight”,是指中世纪欧洲贵族的一种身份。

通过了解这些假借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汉字的多义性,也可以更准确地使用汉语词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借汉字造字法及例子
【篇一:假借汉字造字法及例子】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假借:许慎《说文解字》:“本
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
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
也就归它使用了。

简单说,就是本来这个地方是没有有这个字的,
后来根据它的读音,借用了别的地方的字,它立足于文献中,文字
所表示的意义跟本义是否有关。

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
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
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 a 某些词既然本无
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
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 a 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
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
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
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
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
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
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
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
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
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 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
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 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
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
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篇二:假借汉字造字法及例子】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我国古代
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

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

六书之首,就是象形法。

[编辑本段]【字体类型】
1. 所谓象形法,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
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

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
面直立的人的形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

这种从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
但数量却最少。

因为宇宙间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征
都造一个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而且即使画得出,
这种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法也太笨了。

后来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指事法。

2. 所谓指事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
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
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

另一类
是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

用指事法造字,这是汉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一步。

但这种方法
还不能普遍地应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为符号的点、横等跟其
他笔画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于是我们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用几个图画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即会意法。

3. 所谓会意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
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汉字发展到这一步,还不能满足表示的需要。

因为有些意思画三四
个图还不能解决问题。

要是画五六个或七八个图才能解决问题,那
就不像一个字,倒像是一幅年画了。

要是真的这样,那今天我们写
起来多麻烦啊,写一篇短短的文章,就等于编一本厚厚的连环画了。

我们的祖先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想到了文字是记录说话的,说话
跟声音有关,那么文字是不是可以把声音记下来呢?于是就又发明
了形声字。

4. 所谓形声法,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

形声字是在
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尽管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
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了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
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

今天
我们所用的汉字,80% 以上都是形声字。

用形声法造字非常方便,
与金木水火、鸟兽虫鱼有关的字以及叹词、拟声词,几乎都是形声
字。

这种造字法,直至今天还可以不断地造出新字来。

比如较近发
现的化学元素“镅、锔、铹”等,都是用新造的形声字来命名的。


简化繁体字来说,形声法也是被优先采用的,如“优”、“响”等等,举不胜举。

“六书”当中除了上面讲的四种造字法以外,还有两种:转注法和假
借法。

6.所谓假借法,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方法(“假”也是借的
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这种假借现象,当
初大多是因为没有本字而暂借一个同音字替代,但后来一直沿用下
来,久借不还,鹊巢鸠占了。

有的字本身的意义,倒是后来另找出
路才有着落的。

例如“然”,本是烧的意思,底下四点已经是火了,
可是被“然否”借用后,只好自己在旁边再加一把火,变成“燃”字
(形声)。

由此可见,转注法和假借法并没有造出新字来。

汉字造字法,主要
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编辑本段]【构造特点】
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
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
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
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
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

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
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
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
来的。

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

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
中的东西。

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
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

这些字的勾画,
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

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

)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
相近发音。

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
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
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
相近读音。

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
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
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转注
属于“用字法”。

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
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

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
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

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

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