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60学时)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中重要的组成模块,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综合技术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各学科的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
本课程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因而,它是跨学科的,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本课程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理念,即不仅应该强调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还应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因而,本课程的设计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重点学习传感与检测技术一个模块,模块设置了2个应用型项目,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含实验)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课程结构框如下图所示。
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降低了理论重心,删除繁冗计算,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本课程在内容组织形式上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每个项目实施前,先提出学习目标,再进行任务分析,使学生在学习每个项目开始就知道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然后针对本项目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介绍,最后给出技能训练的目标、内容、安装、调试及评分标准,以方便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传感与检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常用传感器及其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具备安装和使用常用传感器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与安装调整常用传感器和检测元件。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能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1.刖百1.1课程性质在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是一门理实结合紧密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应用实例、测量原理、测量电路,具备自动检测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生产中传感器的选型、安装、调试、排除故障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化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并为后续课程深入学习和应用打好基础。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职业技能和能力:(1)知道控制系统中各种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2)能读懂传感器相关电路原理图;(3)能读懂控制系统各种传感器的说明书;(4)会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和检测仪器仪表安装、调试常见传感器;(5)会诊断和处理常见传感器故障;(6)会应用常用传感器设计控制系统;(7)会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的社会能力。
学生在学习此课程之前,已完成了前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获得了电路分析理论知识的储备,具备了初步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和职业能力基础。
同时,本课程作为重要的专业课,为后续专业课程《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器人与柔性制造系统》、《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及《现代设备管理》等课程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以就业为导向,针对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工作岗位(中级冶金机电设备点检员)的工作流程和内容设计。
课程设计运用了质量管理中产品设计的方法和步骤(DMADV),基于以顾客为中心,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设计原则,对照《高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高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也分类大典》中的课程相关教学标准和专业核心岗位的要求,导出教学目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线上教学:优学院
根据疫情发展灵活调整
讲授
教材课后习题
课程思政作业:要求学生每人阅读传感器的一般特性及标定方法有关的文章或书籍
2
电阻式压阻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林明灶副教授
3
重点:应变式压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授课地点:实216
授课对象:2018自动化1班
开课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林明灶/副教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
1.每次课的课前、课间和课后,采用一对一的问答方式;
2.每次习题课,采用集中讲解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使用教材:
《传感器应用技巧141例》,科学出版社,松井邦彦着;梁瑞林译, 2020年05月, ISBN:9787030165114
项目类型(验证/综合/设计)
教学
手段
8
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
林明灶副教授
3
万用表、*数字存储示波器、电子计数器、程控电源、LCR测试仪等的使用
课程思政融入点:介绍数字系统与二进制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
实验
线上教学:优学院根据疫情发展灵活调整
10
电阻式传感器
林明灶副教授
3
金属箔式应变传感器-单臂、半桥、全桥的性能
线上教学课堂表现
1.评价标准:参与优学院学习参与成绩,课堂程度及随堂测验。
2.要求:参与课堂程度高。
平时作业
1.评价标准:按照作业完成情况评分。
2.要求:按时作业,作业工整规范。
40%
期中考试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原则课程编码:01060404 课程类别:专业理论课程课时:68 ` 学分:6合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撰写人:电气自动化教研室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绪(一)课程定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电子类各专业一门重要旳职业技术必修课,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旳所有教学内容旳学习,可以获得误差理论、传感器、自动检测工程应用方面旳基本知识。
(二)设计思绪1、按岗位所需能力设定培养目旳2、按课程培养目旳安排理论教学二、课程目旳(一)课程总目旳作为是电子类各专业一门重要旳职业技术必修书本,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旳任务是简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旳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检测系统旳设计和分析措施,可以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旳传感器,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提高研发、系统构成等方面旳能力。
(二)详细目旳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及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旳分析,教学目旳从知识目旳、能力目旳和素质目旳三个方面来分析。
1、知识目旳①掌握传感器旳基本概念、特性等;②理解传感器旳分类;③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旳目旳和意义。
2、能力目旳①掌握检测系统旳设计和分析措施,可以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旳传感器;②理解各类别传感器旳工作原理,掌握其性能特点,理解其应用;③良好旳编程思绪和风格。
3、素质目旳①具有综合技术应用能力;②培养严谨踏实旳作风,训练自己旳逻辑思维;③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旳能力。
三、课程内容、规定及课时安排(一)课程内容及规定(二)课程课时安排四、实行提议(一)选用教材宋雪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二)教学措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旳教学理念,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导入、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和分组讨论旳教学措施(三)教学评价1.教学是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旳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爱好,激发学生旳成就动机。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1.概述1.1课程的性质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而检测技术则是控制过程获取信息的唯一手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1.2课程设计理念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集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分析等多方面知识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
为体现其特点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分模块教学方法,并根据专业的不同,每一模块安排其对应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递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专业教师授课,加大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理解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常用的测量电路;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参数与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校量与标定。
1.3课程开发思路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自动化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和维修工作,以及电子产品、元器件的采购和销售工作。
也可以从事一些电工相关的行业。
分析岗位群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的要求确立课程的内容知识点。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解决工程测控系统中的具体问题。
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2.1知识目标(1)理解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与技术指标。
(2)掌握电阻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3)掌握电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4)掌握电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5)掌握光电(光纤、光栅)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规范标准课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规范标准课程1<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类型: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课课程代码:0722070 授课对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分: 4 先修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学时:72 后续课:智能仪器、电气综合实训、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制定人:邓贻云制定时间: /7/10二、课程性质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而检测技术则是控制过程获取信息的唯一手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也是后2续的电气综合实训、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其内容约占20%)、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养成课程,即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三、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总体目标: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解决工程测控系统中的具体问题。
要求理解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常见的测量电路;能够对常见传感器的性能参数与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校量与标定。
掌握传感器的工程应用方法,并能正确处理检测数据。
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1)知识目标: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与技术指标2. 电阻传感器原理与应用3. 电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34. 电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5. 光电(光纤、光栅)传感器原理与应用6. 磁电式传感器与霍尔传感器7. 压电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8. 半导体物性传感器9. 温度检测系统10.压力检测系统11.液位测检系统12.流量检测系统13.传感器在汽车上的应用(2)能力目标:1.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2. 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3. 应变电阻传感器的测量电路与电子秤的标定。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程总学时:课程总计64学时,其中一理论课时54,机动+实践课时10。
标准适用专业:本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科专业。
2.课程定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了解和熟悉常用工业传感器及检测方法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合理的传感器实施可靠的检测方案,培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适用于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等专业3年制高职学生,课程应在学完电工和电子学等课程后开设,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工业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初步具备运用传感器设计简单检测系统的能力,并获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二)分项目标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习常用检测量以及相应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知识;②掌握常用检测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3.技能目标①具备搜集和查阅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和有关资料的能力;②具备进行简单检测系统设计和确定相应传感器性能指标的技能;③初步具备简单检测系统的搭建和基本调试手段;4.方法目标①通过常用物理量检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运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②通过Flash等丰富多彩的课堂呈现手段加深学生对检测方法认识。
5.素质目标①通过本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对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产业应用所发挥的作用,增加通过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
②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有关行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说明:机动课时可安排有关和语言的基本课时,以及有关试验安排, 共计IO个课时。
四、教学设计1.考核方式说明:(I)有些课程可能只进行两种考核中的一种考核,则另外一项考核权重为O即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doc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自动化控制、机电、电子应用、计算机 应用、测量专业等先修课:电子电路、电工原理、电子测量、电子 仪器仪表和有关专业基础知识等。
后续课:相应各专业课制定时间:2011年7月16 口星期六二.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以上相关专业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掌握常用传感器的使用:了 解对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了解新型传感器;在传感器的应用中对电子电路、单片机和微型 计算机等的基础知识的回顾。
补充应川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对实际应川的认识。
由于无实i 川条件,故传感器的应川能力方面哲缓。
三.课程设计(一) .课程目标设计(1) 能力目标1) 逐步培养学生对对自动控制系统中信号的拾取及处理方法;2) 加深学生的对传感器实际应用的认识和应用能力;3)学会一定的沟通、交际、组织、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创新、可 持续发展的能力;4)巩同对已学理论电子电路、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和微型计算机等的应用能力。
(2) 知识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计算,了解新型传感器: 2) 了解对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 3) 了解各种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4) 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使用使用。
(二) 。
课程课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学时分配序号课题名称-------- --------- --------- ------- 总学吋 讲授 实践 备注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代码:07080129学 分:(4学分)学 时:(64学时) 制定人.•辛川(一) (4学时)1. 传感器基础知识、检测技术基础(1学时);2. 测量误差的概念及芄处理方法(1学时);3. 电桥电路在测量中的应用(1学时);4. 电阻电桥设计制作与性能测试(1学时)。
(二) (12 学时) 1. 变阻传感器(2学时);2. 电阻应变片、热电阻及热敏电阻,敏电阻(4学时);3. 电阻、敏电阻、敏电阻(4学时);4. 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设计与制作(2学)。
11《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传感与检测技术》是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电子技术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一门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
该课程是根据多家企业岗位调研分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能力需求而开设,以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各类常用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应用原理和综合实操技能,为后续无线电调试工的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学生职业未来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1.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3)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2.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常用传感器的种类、组成结构,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测量电路等,了解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及在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
3.能力目标学生能具有识别各种常用传感器的能力,并根据工程系统需要正确选择和应用传感器,会正确测试常见传感器的性能,并学会正确分析实验数据。
(三)参考学时:72 学时(四)课程学分:4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项目引领、工作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本课程的教学关键是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操作训练相结合、学生疑问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2.学生考核评价方法(1)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项目评价、理实一体化评价模式。
(2)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教学实施和保障建立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建立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使之具备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16.《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物位及无损检测等方面的应用
量、物位及无损检测等方
面的应用。
实验十:液位控 压力变送器和流量传感器的工作原
制和流量传感 理、开关传感器的认识
器
掌握液位控制和流量传感 器电路连接及测量方法。
实验十一:环形
结合所学知识及实际应用,学生进行 掌握环形输送线装置电路
输送线装置认
设计性实验
连接及测量方法。
识
实验十二:实验 结合所学知识及实际应用,学生进行 掌握传感器综合设计应用
掌握光栅传感器的基本原 理及应用。
霍尔式传感器 霍尔式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掌握霍尔式传感器原理及 应用
实验六:霍尔式 霍尔传感器的原理;测位移测量电路 掌握测位移测量电路连接
传感器测位移 连接及测量方法
及测量方法。
半导体式传感 器
掌握气敏传感器和湿敏传 气敏传感器和湿敏传感器的特点、分
感器的特点、分类和特性 类和特性及应用
(3)具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4)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5)具有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环境保护意识。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项目/章节
知识点
课程内容
能力要求
传感器的基础 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静态特性
知识 1
掌握传感器定义及构成, 熟悉传感器静态特性。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正确描述传感器的作用、组成和常用术语; (2)能正确描述常用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3)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性能指标; (4)掌握常用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 (5)熟悉信号处理及抗干扰技术的基本知识 (6)掌握传感器的故障现象及故障检测与排除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检测和控制的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2)能够按照图纸,正确安装和使用常用传感器; (3)能够用仪器仪表检查各种传感器性能。 3.素质目标 (1)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2)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学时: 学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电子、测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电子、测控专业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设,自动化专业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电气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工业现场检测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就业打下基础。
课程衔接在课程体系中,前导课程有《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单片机应用实训》等课程,需要学生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系统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后续课程有《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及装置实训》、《毕业实践》等。
1.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结合课程的作用和教学目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如下几点:1.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同时又兼有专业课的特点,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强调理论性,又要考虑知识的现场应用,强调实用性。
所以在学习各类传感器时,一般重点是基本原理、调试和应用维护,对内部结构和电路设计只作一般要求。
2.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前导课程的掌握情况,在课程教学目标方面,要求掌握检测仪表的使用,检测系统的维护,对检测系统的设计不作要求。
考虑学生没有学习大学物理方面的知识,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温度、压力、流量等物理量的基本概念及检测方法。
3.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为载体,以真实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整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为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实施方案设计及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授课单位: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三个方面达到预期目标:熟悉常用传感器基本原理、结构,掌握现场物理量的检测方法,检测仪表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技能,培养适应仪表检修和维护岗位、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和维护岗位的职业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适用专业:授课单位: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电子、测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电子、测控专业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设,自动化专业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电气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工业现场检测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就业打下基础。
]课程衔接在课程体系中,前导课程有《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实训》等课程,需要学生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系统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后续课程有《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及装置实训》、《毕业实践》等。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结合课程的作用和教学目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如下几点:1.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同时又兼有专业课的特点,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强调理论性,又要考虑知识的现场应用,强调实用性。
所以在学习各类传感器时,一般重点是基本原理、调试和应用维护,对内部结构和电路设计只作一般要求。
2.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前导课程的掌握情况,在课程教学目标方面,要求掌握检测仪表的使用,检测系统的维护,对检测系统的设计不作要求。
考虑学生没有学习大学物理方面的知识,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温度、压力、流量等物理量的基本概念及检测方法。
3.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为载体,以真实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整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为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实施方案设计及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2、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三个方面达到预期目标:熟悉常用传感器基本原理、结构,掌握现场物理量的检测方法,检测仪表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技能,培养适应仪表检修和维护岗位、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和维护岗位的职业素质。
具体目标知识目标(1)熟悉常用传感器基本原理、结构。
(2)熟悉现场物理量的概念、特点。
《(3)掌握检测仪表及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1)掌握现场物理量的检测方法及检测仪表的使用。
(2)团队协作能力、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责任意识等社会能力达到一定标准。
(3)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使用各种资源完成工作任务及知识更新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素质培养目标:具有能适应仪表检修和维护岗位、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和维护岗位的职业素质,树立职业道德,初步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3、课程内容与要求及教学方法单元1 检测技术基本知识学时:4教学内容与要求::熟悉测量方法、检测系统组成和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了解检测系统的作用、地位,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掌握测量及误差等理论知识;能针对测试数据作误差分析处理。
重点:理解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
难点:误差分析处理。
教学方法建议:1.本单元内容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建议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形式巩固相关内容。
/2.要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3.学习单元难点“误差分析处理”时,直接从案例引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误差处理和数据分析的作用。
单元2 力敏传感器及检测学时:8教学内容与要求:熟悉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等力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和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与及测量电路,掌握各种力敏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重点:力敏传感器的应用。
难点: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和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教学方法建议:1.本单元学习力敏传感器的应用时,要多采用图片、动画、实物等辅助教学。
2.对于力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部分,只要求学生熟悉主要原理和与检测系统调试有关的部分,掌握调试方法,对于测量电路设计不作为重点和基本要求。
)3.本单元实验“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要在实验报告中强调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单元3 温度传感器及检测学时:6教学内容与要求:掌握温度测量的基本知识,熟悉热电阻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测量电路的调试,熟悉热电偶器的冷端补偿方法。
掌握各种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和温度的工业测量。
重点:温度传感器的应用#难点:热电偶冷端补偿。
教学方法建议:1.本单元内容中热电偶的基本定律只要求学生理解,不作具体计算要求。
2.学习温度传感器要对比分析各自测量范围、精度等级、应用场所等。
3.提前布置预习作业“选择测温方式有哪些考虑因素”,课堂讨论,教师总结。
@单元4 位移及物位传感器学时:6教学内容与要求:掌握位移和物位测量的基本知识,熟悉机械位移传感器、光栅位移传感器、接近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各种位移和物位传感器的应用。
重点:机械位移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的应用难点:机械位移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的应用:教学方法建议:1.对于光栅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只做了解要求,重点是其特点和应用。
2.本单元学习各种位移和物位传感器的应用时,要多采用图片、动画、实物等辅助教学。
单元 5 流量传感器及检测学时:4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流量及流量测量的基本概念,熟悉超声波传感器及超声波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转子流量计的工作原理、结构,掌握流量计的应用。
重点:流量计的应用。
难点:超声波流量计。
教学方法建议:1.学习本单元内容时要多采用图片、动画、实物等辅助教学。
/2.把超声波流量计作为重点,其他流量计只分析基本工作原理,同时对比超声波流量计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单元6 磁传感器学时:4教学内容与要求:熟悉霍尔传感器和其他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霍尔传感器的特性和应用。
重点: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难点: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教学方法建议:1.学习本单元内容时要多采用图片、动画、实物等辅助教学。
2.本单元内容中,把霍尔传感器作为重点,对磁敏电阻、磁敏二极管、磁敏晶体管等其他磁传感器只需掌握其基本工作原理。
单元7 其他传感器学时:4】教学内容与要求:熟悉气体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掌握其典型应用。
重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难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教学方法建议:#1.学习本单元内容时要多采用图片、动画、实物等辅助教学。
2.多采用案例来学习传感器的应用。
3.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把其中某一种或两种传感器作为重点学习。
单元8 检测装置的信号处理技术学时:4教学内容与要求:}掌握检测装置的信号放大与传输变换技术;熟悉常用的信号补偿方法;熟悉检测装置的干扰来,掌握检测装置的干扰抑制技术。
重点:检测装置的信号变换。
难点:检测装置的干扰抑制技术。
教学方法建议:1.本单元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要注意从工程角度启发教学。
@2.多采用简单案例。
3.对信号的非线性补偿和干扰抑制不作设计要求。
表1:课时分配表(含实验项目)4.考试考核办法…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并重,注意评价范围的全面性,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表2:课程考核标准及办法表3:期末试卷(闭卷)标准此部分试卷权重分布仅作建议,请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注:此部分试卷权重分布仅作建议,请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5.课程实施条件任课教师要求任课教师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学专业为自动化类或相关专业,具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熟悉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以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本课程所安排的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在传感器实验室进行,23人一组,要求有专门的实验教师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修改实验课题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必做内容和选做内容。
主要仪器设备见下表。
表4:主要仪器设备附表序号 名称备注1 传感器综合实验台 各类设备、仪表的数量根据需要确定。
2 传感器3 传感器实验模块4 示波器 5万用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选用教材应选用适合类教学要求的高职高专类规划教材。
主要参考教材: (1)(2)张玉莲,《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年 (3)(4)徐科军,《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 (5)课程网站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应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资源等,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应为开展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应构建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案、电子课件、授课计划、试题库、行业标准、技能认证、技术动态等资源。
6.说明1.本课程标准制定依据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版)、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版)、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版)测控仪器与仪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版)。
2.本课程标准由自动化教研室等老师合作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