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备课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个课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教材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溶解和溶液》这一单元,对溶解的概念、溶液的特点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难点:溶解能力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固体物质(如食盐、糖、沙子等)、水、温度计、搅拌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各种溶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以及溶液的特点。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固体物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然后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四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含作业设计实验记录单)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含作业设计实验记录单)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科版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材简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四课,教材包含两个活动。

活动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本活动是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的科学性。

在两个装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把食盐和小苏打一份一份地分别加入并搅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

教科书用文字和插图对如何把食盐和小苏打分成等份,如何加入食盐和小苏打,什么时候进行记录作了提示。

实验是用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

活动二: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为了便于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教科书选择了对汽水中的气体进行观察。

要求学生将未开启的汽水瓶进行摇晃,观察汽水中有气泡冒出,并使用注射器装汽水,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推拉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汽水中气泡的变化。

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既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

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学情分析】对象为四年级的学生,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

他们开始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和发散性以及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本课的实验是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关键是要强调如何使对比实验过程科学。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非常好理解实现这个科学,也为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打基础。

另外教师要注重在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

在前三课的研究中,学生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知道了水不仅可以溶解食盐、高锰酸钾等固体物质,还可以溶解胶水、洗发液、醋、酒精等液体。

但是,学生对一定量的水中到底可以溶解多少某种物质,是不清晰的。

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食盐和小苏打进行溶解能力的比较,使学生明白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同时,让学生通过对汽水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到水不仅可以溶解固体、液体,还能溶解气体,丰富对溶解概念的认识。

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2.4不同物质在⽔中的溶解能⼒教案4、不同物质在⽔中的溶解能⼒【教学⽬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中的溶解能⼒不同。

过程与⽅法:研究⾷盐和⼩苏打在⽔中的溶解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地观察、⽐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活中应⽤的⼴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中的溶解能⼒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盐和⼩苏打在⽔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天平1、量筒1、装50毫升⽔的杯⼦2、玻璃棒2、⼩勺1、⾷盐20克、⼩苏打20克【教学过程】⼀、新课引⼊师:前⾯我们学习了物质在⽔中的溶解,知道有些固体可以溶解在⽔中,也知道有些固体不能溶解在⽔中,你能说⼀说吗?⽣:⾷盐、糖、味精等可以溶解在⽔中;沙⼦、⾯粉等不能溶解在⽔中。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喝过盐⽔吗?如果你觉的味道淡了,我们可以怎么办啊?(这个问题设计得⽋考虑,其实⽣活中我们很少去喝盐⽔,⽽且这个盐⽔也不宜多放盐。

)这⾥或者这样提问⽐较妥:刚才同学们说盐能溶解在⽔中,那么下⾯⽼师要考考⼤家了,如果我们在⼀杯⽔⾥不断地放盐,那么那些盐会最终全部溶于⽔吗?⽣:可以往⽔⾥⾯放盐。

师:很好。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试过如果我们⼀直向⽔中放盐,那些盐会不会最终都溶解在⽔⾥呢?到底⽔⾥⾯⼜能溶解多少盐呢?(这段可以不要了)⽣:会全部溶解;不会全部溶解。

师: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那么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待会⼉就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师:出⽰⼩苏打。

师:同学们,⼤家来看⽼师现在出⽰的物质,你们看看它和我们⽣活中的⾷盐有什么相似的地⽅?学⽣回答师:其实这种物质叫⼩苏打,它和⾷盐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但是它们的颜⾊、状态都⼀样,如果我把它们分别放⼊同样多的两杯⽔⾥,它们溶解的量会不会⼀样多呢?⽣:⼀样;不⼀样。

师:好的,带着前⾯的猜测,我们进⼊今天的实验,来看⼀看到底⽔中能溶解多少盐,再看看不同的固体在⽔中能溶解的是否⼀样多。

师:这⾥有两包固体,⼀包是⼤家熟悉的⾷盐,另⼀包叫做⼩苏打。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表格式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快慢与物质本身的特点和水的温度等因素有关。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实验现象能够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表达。

但是对于溶解能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快慢与物质本身的特点和水的温度等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溶解能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发现和总结规律。

同时采用引导法和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物质(如盐、糖、粉笔等),水,计时器。

2.实验仪器:烧杯,试管,玻璃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它们的溶解能力一样吗?2.呈现(5分钟)展示各种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观察其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溶解的时间。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的快慢与物质本身的特点和水的温度等因素有什么关系?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溶解的快慢与物质本身的特点和水的温度等因素有关。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溶解能力与物质颗粒大小的关系?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将某些物质溶于水中的情况。

例如,某些糖果、盐巴、柠檬酸等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溶于水中,而某些油、脂肪等却不能溶于水中。

那么,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被溶于水中,而有些物质不能呢?本次实验将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到结论。

二、实验原理溶解是指一个物质在另一个物质中均匀地分布,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数量是一定的。

溶解的原理是各种物质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力,如静电相斥力、极性相互作用力、氢键等。

而不同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不同,从而导致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三、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材料:烧杯、搅拌棒、常温水、糖、盐巴、柠檬酸、橄榄油和水;2.用烧杯量取 100 毫升水,并将其分成 5 个相同分量的样品。

将其中 4 个样品分别加入盐巴、糖、柠檬酸和橄榄油,再用搅拌棒搅拌至物质完全溶解;3.每个样品溶解后都应记录所用的物质量;4.记录各个样品在搅拌后 10 分钟时的不同状态。

四、实验结果实验中各个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如下:物质溶解质量(克)溶解状态(10分钟后)糖 5 完全溶解盐巴 5 完全溶解柠檬酸 5 完全溶解橄榄油0.5 无法溶解在以上实验中,糖、盐巴和柠檬酸均为小分子化合物,可以被溶于水中。

而橄榄油为大分子化合物,不能被水所溶解。

五、实验分析和讨论从实验结果来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它们之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下,物质的分子能够和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或极性相互作用力,从而使分子能够溶于水中。

对于小分子化合物如糖、盐、柠檬酸等,都是带电的离子,能够和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或静电相互作用力。

这些物质能够在水中很容易地溶解,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橄榄油为大分子化合物,长链脂肪酸所带的氢原子数较多,它们之间的疏水性相互作用力较强,不能和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力。

因此,橄榄油不能被水所溶解。

六、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它们之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溶解概念理解不深,对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认识尚不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难点: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2.比较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讨论法: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固体物质(如食盐、糖、沙子等)、清水、烧杯、量筒、搅拌棒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辅助工具:白板、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物质溶解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固体物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操练(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操作。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感知到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质的基本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溶解能力的差异,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现象找到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面粉、水、烧杯、量筒、搅拌棒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教师引导讨论,讲解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完成实验总结。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溶解能力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来达到我们的目的?例如,煮饭时为什么要先溶解糖和盐?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四年级上学期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优秀范文5篇)

四年级上学期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优秀范文5篇)

四年级上学期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四年级上学期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参考P10)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板书设计:第二篇:《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优秀教案《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四年级科学上册 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新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 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 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参考P10)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初步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能够观察和描述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

但是对于溶解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和观察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初步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溶解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溶解现象的学习,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初步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溶解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物质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总结溶解现象的本质。

4.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四上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可能无法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情况,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能运用溶解能力的大小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沙子、食盐、糖、水、烧杯、玻璃棒等。

2.课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解能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溶解能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最新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3

最新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3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展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拟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第一局部: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食盐和小苏打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物品,而且比拟相似。

在两个装同样多的玻璃杯中,把食盐和小苏打一份一份的分别参加并搅拌。

第二局部: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为了便与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教科书选择了对汽水中的气体进展观察。

翻开汽水瓶时,汽水中有气泡冒出,对这一点,学生是有生活经历的。

四教学建议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这是一个比拟简单的比照实验。

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强调如何使比照过程公平。

2、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应选用含气体量多的汽水。

在开启之前,摇晃汽水瓶,观察里面的气泡。

让学生仔细观察注射器里气泡的变化,认同气体确实可以溶解于水,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具体的实验操作和深入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溶解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溶解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和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理变化。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理解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溶解的概念,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难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物质溶解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沙子、水、烧杯、搅拌棒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变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物质变化的知识?它们有什么特点?”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例如:“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一些什么规律?”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教案: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2.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和实例;2. 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3.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引入:1. 进入实验室,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和实验场所的情况,让学生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实验的重要性。

探究:2. 导入溶解的概念:与学生讨论溶解的意义和溶解的实例,例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能。

3. 讨论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学生一起探讨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例如溶质的种类、温度、搅拌等。

4. 进行实验观察:将不同物质(如糖、盐、红砂糖、沙子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总结:5. 总结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6. 归纳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与学生归纳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例如一般情况下,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拓展:7. 拓展实验: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他物质进行实验观察,加深对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实验杯、勺子、纸巾等;2. 实验药品:糖、盐、红砂糖、沙子等;3. PPT或板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2. 学生对溶解概念和溶解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表现出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反思:1. 在引入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3. 在总结和归纳环节,要加大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拓展知识的广度。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教案标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差异。

2. 掌握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水的特性和溶解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则不能。

实验设计:1. 提供不同种类的物质,如盐、糖、沙子、酒精等,并准备一些透明的容器。

2. 将每种物质分别加入容器中的水中,观察并记录每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细节,并用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1. 将每种物质分别加入不同的容器中的水中,观察物质的变化。

2. 观察物质是否完全溶解,若未完全溶解,观察是否有残留物。

3. 记录每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可以用文字描述、绘制观察图表等方式。

实验总结: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差异。

2. 学生可以讨论和解释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的原因,如分子结构、极性等。

3.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与教师和同学分享。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究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 学生可以尝试改变水的温度、物质的浓度等条件,观察对溶解能力的影响。

3. 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3. 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的解释和探究能力。

教案延伸:1. 可以与其他科目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如化学、地理等,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在冬天的时候使用盐可以融化冰雪。

教案资源:1. 不同物质(如盐、糖、沙子、酒精等)2. 透明容器3. 放大镜4. 实验记录表5. 实验报告模板教案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接触有毒或危险的物质。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细竹棍2根、食盐20克、小苏打20克、小纸片20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了解到有许多孩子在做家庭实验,而且有的孩子像402班的同学那样拍了实验照片。

我们在课堂上也做过一些实验,用到了我们身边容易找到的食盐、小苏打、粉笔末、沙子等。

大家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做实验,还是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像食盐、小苏打等这些物质,它们能够溶解在水中。

如果取一杯水,把食盐或小苏打放进水中,那么能溶解在这杯水中的食盐会多一些,还是小苏打会溶解的多一些?二、设计:1.现在请你说说看,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对比,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2.这个对比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哪些条件必须相同?(两杯水一样多、都要搅拌、每次分别加入的量要一样多、等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都不能再溶解时停止实验。

)怎样取50毫升水?怎样判断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了?3.你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水、食盐、小苏打、烧杯、搅拌棒)4.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小纸片,你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平均分)5.做实验,必须有记录,你打算怎样来记录?(PPT呈现实验记录:作业本第7页上半部分)6.你觉得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按照记录单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计算?)7.怎样让老师知道你们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了?(整理实验桌面、坐正、举手)三、实验:1.分组实验。

(PPT呈现温馨提示:声音小、须合作、效率高)2.交流讨论。

(要求:脚放平、背挺直、手臂重叠、眼看发言人)3.点评小结。

刚才老师观察大家做实验,有很多孩子表现得非常自律、自觉!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全班交流)科学家通过使用测试证实:通常情况下,20℃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约18克的食盐或约5克的小苏打。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科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科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科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前言本文是教科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探讨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实验结果,找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有关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实验材料1.红磷粉、碘酒、白醋、甘油、食盐、白糖、红糖、冰糖。

2.滴管、试管、试管架、筷子、电子天平、标准的5毫升、10毫升、25毫升塞子瓶;3.水。

实验步骤第1步: 预先研究1.把一个小滴管中加入3毫升的水,记录下所加水的重量。

2.把小滴管中加入红磷粉(量不超过⅔管),插上塞子瓶盖,反复悬挂,使红磷粉尽量分散在水中,看看红磷粉溶解了多少,记录下三重量(滴管、水、红磷粉)的总重量3.根据数据计算瓶中红磷粉和瓶中水的质量比,以及红磷粉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第2步: 实验操作1.把一个25毫升的塞子瓶洗净,用电子天平量出精确质量25克的食盐。

2.将食盐加入塞子瓶中,加入10毫升的水,加盖塞子,反复摇晃并悬挂10分钟,观察食盐的溶解度。

3.将同样的量的白糖和红糖分别加入瓶中,对比它们的溶解度。

4.将同样的量的冰糖和白醋分别加入瓶中,对比它们的溶解度。

5.将同样的量的甘油和碘酒分别加入瓶中,对比它们的溶解度。

第3步: 观察实验现象1.观察每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有何不同,是否和我们预先研究到的结论一致。

2.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分析1.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一些物质比其他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

2.红磷粉的溶解度很低,它的溶解能力较弱。

食盐在水中是易溶解的,而冰糖和某些食物甜味剂(如白糖和红糖)的溶解能力比较高。

将需要用到药品的病人要注意它们溶解的速度和能力的不同。

3.在实验中,我们可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实验结果,找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有关的因素,不同物质在水中与不同的因素之间存在联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名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目的: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材料:分组准备: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
实验过程
1、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各一份,再把它们平均分为8小份。

2、在两个烧杯中各盛约50毫升的水。

3、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盛水的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

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小份,继续搅拌。

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小份……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4、按照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小份一小份地加入到另外一个盛水的杯中,充分搅拌。

当小苏打不能溶解时,记录加入的份数。

实验现象: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