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空洞论文臭氧层论文
臭氧层空洞的作文
臭氧层空洞的作文The depletion of the ozone layer is a critical environmental issue that requires immediate attention. 臭氧层的空洞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环境问题。
It is a protective layer in the Earth's stratosphere that shields us from harmful ultraviolet (UV) rays. 它是地球平流层中的一道保护屏障,可以阻挡我们免受有害的紫外线辐射。
The depletion of this essential layer pose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s increased exposure to UV radiation can result in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such as skin cancer and cataracts. 这一关键层的空洞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因为长期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皮肤癌和白内障。
Moreover, it also has detrimental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by causing disruptions in ecosystems and impacting the growth of crops. 此外,它也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扰乱生态系统,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One of the primar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depletion of the ozone layer is the release of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ODS) into the atmosphere. 导致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向大气中释放臭氧层破坏物质。
生态学 臭氧层空洞
社会发展与生态问题----臭氧层空洞问题姓名: 班级:学号:人类社会日新月异,地理大发现以来,人们两三百年创造的财富总额竟然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财富总额,但是很多人在享受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的时候忽视了文明背后的代价。
正如那句网络很流行的语言“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我们社会发展的幸福,是用什么换取的呢,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学期,我选修了“生态学与社会”这门课程,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详略得当的讲述了社会发展对生态造成的影响,还通过一系列电影等多媒体方式形象的说明了环境的恶化,让我们受益匪浅。
现代社会文明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也是肆意破坏自然的能力,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很多的自然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干旱缺水,温室效应,酸雨,赤潮,湿地减少,海洋污染,臭氧层空洞…对我们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下面我来具体研究一下关于臭氧层空洞的问题。
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
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
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
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2008年形成的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到9月第二个星期就已达2700万平方公里,而2007年的臭氧空洞面积只有2500万平方公里。
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创记录的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
科学家目前尚不清楚2008年的臭氧空洞面积是否会打破这个记录。
科学家认为,去年臭氧空洞面积较小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而不是因为破坏臭氧层的化学气体排放减少。
英国南极考察科学家阿兰·罗杰说,07年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缩小在历史记录上应被看作是个别现象。
臭氧空洞论文臭氧层论文
臭氧空洞论文臭氧层论文发现臭氧空洞始末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1%,人类就会多3% 的几率得皮肤癌。
截至2008 年11 月8 日,南极的臭氧空洞较往年没有变大。
很多人也许因此免于罹患皮肤癌。
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看来,这多亏英国人乔· 法曼1985 年发现了臭氧空洞。
天上有个大洞1957 年,作为英国南极考察队的一员,剑桥大学的教师乔· 法曼被首次派往哈雷湾观测站。
时值国际地球物理年,包括英国在内的12 个国家在南极洲新设了多个观测站,观测极地气象。
乔· 法曼的任务之一,就是测量空气中的臭氧含量。
此后每年,法曼都要到南极去。
只是在1957 年的南极洲,对臭氧的监测仅是其中很小的部分。
当时的“第七大陆”看上去有更多有价值的监测目标。
因此法曼等人对臭氧也只是做常规监测。
英国南极考察队所用的监测仪器是多布森分光光度计,这是被公认为测量臭氧的标准仪器,主要通过测量达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来间接反应大气中的臭氧含量。
1981 年南半球的春季,新测出的数据引起了乔· 法曼和同事加迪纳、尚克林的注意,它显示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面积较过去小了很多。
“怎么回事呢?”一直状态低迷的乔· 法曼变得异常兴奋。
“这会不会只是一个错误数据呢?”他重新调校了仪器。
随后的1982 和1983 年,所测得的数据显示了同样的结果。
乔·法曼意识到,有大事情发生了。
1984 年10 月,数据显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面积比平均水平减少了40%,而且这个大洞已经扩大到了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
乔· 法曼重新翻阅了过去记录的数据,发现臭氧层的减少实际上大约在1977 年就开始了。
他没有再犹豫。
5 个月之后,1985 年5 月16日,《自然》杂志刊出了他们的文章,正式阐述了南极上空春季臭氧空洞存在的问题:自1975 年起,每年早春(10 月份)期间总臭氧的减弱大于30%,而1957~1975 年间的变化并不大。
最新精品作文:保护臭氧层_900字作文
保护臭氧层_900字大自然诞生人类,故人类更应保护大自然的和谐。
大自然中的各种资源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遭到破坏,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威胁人的生存,使人类受到惩罚,所以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臭氧层。
很早以前,地球是个美丽的家,然而,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臭氧层破坏,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科学家发现;亿万年以来,这个在地面上空10~15公里的大气平流层中形成并存在的臭氧层将太阳紫外线辐射的90%以上吸收掉了,地球上的生命也因此免遭紫外线的强烈辐射。
所以有人称臭氧层和水一样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制冷剂、发泡剂、洗净剂中使用的含氯氟烃等臭氧层消耗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低空十分稳定,但随大气团运动上升到平流层后,在强烈的紫外线作用下,与臭氧作用,使臭氧分子成为普通的氧分子。
少量的臭氧层消耗物质会毁坏大量的臭氧分子。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辐射增强,使人的免疫功能下降,大量疾病会乘虚而入,皮肤癌、白内障和呼吸病患者增加;同时会使海洋浮游生物、虾蟹幼体大量死亡,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减产,气温上升,给人类带来灾难。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为了地球上的生命,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臭氧层,使已经缺失的天空早日恢复原状,使人类早日从臭氧“空洞”的威胁中摆脱出来。
目前,“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响应号召,积极行动,争相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在大中城市,无氟冰箱、无氟空调正成为市民们的首选,人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着社会生产逐步走入良性循环之中。
那么,怎样去做,才能使我们得以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收获呢?建议爱护臭氧层的人们,我们要去少用或者不用对臭氧层有损害的氟氯碳、哈龙、氯氟烃、甲基溴等物质,因为使用包含这些物质的产品会导致对臭氧层的消耗。
臭氧层空洞修复与保护研究
臭氧层空洞修复与保护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臭氧层空洞的存在和扩大。
臭氧层位于距离地球表面15-50公里的大气层中,是地球最重要的保护层之一。
它可以过滤掉太阳紫外线中的紫外线C波段和紫外线B波段,使其不会对人类和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而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人类制造的气体——氟利昂,被证明可以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是大规模、长时间和高度特征的区域,其主要存在于南极和北极。
臭氧层空洞会导致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穿透臭氧层,照射到地球表面,给人类、动植物甚至整个生态系统都带来危害。
紫外线可以引起皮肤癌、水晶体混浊、显微镜动物白化、植物固体物质减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同时臭氧层空洞也会引起气候变化。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导致臭氧层下面的温度降低,而温度的降低会改变大气环流,进而改变地球气候。
因此,第七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抓住对环境的重点保护,大力加强各类环境治理和环境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全球环境治理。
”如何修复臭氧层空洞?通过国际合作,人类发现了一些可以修复臭氧层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世界各国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温室气体是导致臭氧层空洞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当我们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就可以减缓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降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例如,制定清洁生产法规、促进新能源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减少工业污染、加强垃圾处理等,都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
第二种方法是减少使用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例如,大家熟知的氟利昂就是其中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物质。
减少使用臭氧杀虫剂、消毒剂、清洁剂等含有氟利昂的产品,是我们为修复臭氧层空洞做出的贡献。
第三种方法是合理使用紫外线防护。
由于臭氧层空洞的存在,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波段会增加。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加强紫外线防护,例如经常涂抹防晒霜、戴墨镜、在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裤等。
第四种方法就是使用高科技手段修复臭氧层。
臭氧层空洞破坏论文-论文
臭氧层空洞破坏论文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处,聚集了大气中90%的臭氧,我们将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称为"臭氧层".臭氧对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能有效地阻挡对地表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直到臭氧层形成之后生命才有可能在地球上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本文将着重讨论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并结合现状对臭氧层空洞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呼吁加强环境保护,防治臭氧层空洞. [关键词] 臭氧层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一.引言近三十年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帄流层中的臭氧正遭受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那就是氟氯烃类化合物.人类万万没有想到,氟氯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会跑到天上去闯祸.农药和家电业中出现了许多不顾环境保护,过度使用氟里昂的现象.如果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尽快采取措施来制止,人类赖以生存的臭氧层迟早将不复存在,臭氧层也将无法充当地表生物系统"保护伞"的功能,人类必将毁灭于自己造成的灾难之中. 二.什么是臭氧层臭氧就是三原子氧(O3),是我们熟知的氧气的同素异形体(由相同的元素组成,但分子结构不同).臭氧有一种刺鼻的气味,所以得此恶名.在距地表10公里到50公里高度的区域,含有较多的臭氧,称这个臭氧较集中的气层为臭氧层,它跨越帄流层和中间层.臭氧层是法国科学家C.法布里于20世纪初发现的.大气中的臭氧含量除了随高度变化外,还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以及昼夜交替而变化.臭氧层的臭氧含量与其他大气成分相比是很小的,只是大气的微量成份,把整个臭氧层的臭氧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1013.25百帕,气温 273.15K),其总累积厚度为0.15~0.45厘米, 帄均约0.30厘米(称这种方法叫做柱浓度法),采用多布森单位(Dobuson unit,简称D.U)来表示,正常大气中臭氧的柱浓度为300D.U. 臭氧层示意图(1)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三.臭氧层的作用臭氧是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漂白和消毒杀菌.用臭氧净化城市饮用水,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比用氯气,高锰酸钾等消毒剂既经济又不会引起二次污染.用1kg臭氧处理1000 m3水,能达到消毒,脱臭,脱色,脱味,氧化水中有机物的作用. 臭氧对人类的贡献不仅是用作漂白剂和消毒杀毒剂,更重要的是臭氧层作为地球的屏障,保护了一切生命.大气中的臭氧的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它在地球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却非常重要.臭氧能吸收日光中波长2.0×10-7 m~3.0×10-7 m的电磁波,因此能滤掉日光中 99%以上的紫外线,对地球表面形成保护层.第一,它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因为臭氧层阻挡了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有益的.第二,它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臭氧对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是帄流层的主要热源,帄流层臭氧浓度及其随高度的分布直接影响帄流层的温度结构,从而对大气环流和地球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帄流层臭氧浓度的变化是大气的重要扰动因子.如果没有臭氧层,大量紫外线照射到地球上,地球生态帄衡将受到破坏, 微生物被杀死,核酸与蛋白质受到破坏,帄流层温度也将改变. 有了臭氧层,地球上的生物才得以生存. 臭氧层作用示意图(2) 四.臭氧层的现状由于臭氧有其特殊的性质,并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臭氧层又是十分脆弱的. 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Farmen)等人总结他们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Halley Bay) 的观测结果,发现从1975年以来,那里每年春天(南极10月份)总臭氧浓度的减少超过 30%,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南极上空的帄流层臭氧发生急剧的大规模的耗损,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向上空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经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好似形成了一个中空的"洞",直径上千里."臭氧空洞"就由此而得名.这个事实后来被美国科学家进一步证实. 但全球其它地区臭氧总量下降并不大,因而形象地称此现象为 "南极臭氧洞".卫星观测表明,臭氧空洞的覆盖面积有时甚至比美国的国土面积还要大.自1985年发现"臭氧洞"以来到1987年它变得既宽又深,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洞的面积则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还曾一度蔓延到了南美洲最南端的上空 .1988年虽然有所缓解, 形象化的臭氧空洞(3)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但1989年以后到90年代的前几年里,每年南半球春季都出现很强的"臭氧洞",1994年到1996年南极臭氧洞还在扩大.最近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洞"面积已达2400帄方千米,最薄处只有100多布森单位(100dobson,相当于1毫米厚度). 以上情况表明,臭氧层这个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 研究其原因和机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方面.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与许多物质起反应而被消耗和破坏.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2O),水蒸汽(H2O), 四氯化碳(CCI4),甲烷(CH4) 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这些物质在低层大气层中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帄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就变成了臭氧消耗物质.这种反应消耗掉帄流层中的臭氧,打破了臭氧的帄衡,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从而给地球生态和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 1.臭氧的帄衡在自然状态下,大气层中的臭氧是处于动态帄衡状态的,当大气层中没有其它化学物质存在时,臭氧的形成和破坏速度几乎是相同的,然而大气中有一些气体, 例如亚硝酸,甲基氧,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同时含有氯与氟(或溴)的化学物质,如CF C和哈龙等,它们能长期滞留在大气层中,并最终从对流层进人帄流层,在紫外线辐射下, 形成含氟,氯,氮,氢,溴的活性基因,剧烈地与臭氧起反应而破坏臭氧.这类物质进人帄流层的量虽然很少,但因起催化剂作用,自身消耗甚少,而对臭氧的分解作用十分严重,导致臭氧帄衡的打破,浓度下降,这就是目前臭氧问题的症结所在. 氯氟烷烃与臭氧层氯氟烷烃是一类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 ,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 寿命可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它进人帄流层后,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就会分解产生氯游离基CI ,氯游离基与臭氧分子O3作用生成氧化氯游离基ClO 和氧分子O2消耗掉臭氧进而氧化氮游离基再与臭氧分子作用生成氯游离基,如此,氯游离基循环产生,又不断与臭氧分子作用,使一个CFC分子可以消耗掉成千上万的臭氧分子.其主要反应式如下 (以CFC-11为例): CFCl3? CFCl2+CI CI +O3?CIO +O2 ClO +O3?Cl•+2O3 作为臭氧层破坏元凶而被人们高度重视的CFC,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 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帄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帄流层.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 2.溴化物与臭氧层世界气象组织认为,溴对整个帄流层中臭氧的催化破坏作用可能比氯更大.南极地区臭氧的减少至少有2%是溴的作用所致.有人指出,在对极地臭氧的破坏中,BrO与ClO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 BrO+ClO?Cl +O2Br +O3?BrO+O2 Cl +O3?ClO+O2 整个反应使 2O3?3O2. 对极地帄流层的BrO和ClO 的观察支持这种观点,并由此认为南极地区臭氧破坏的作用20%~30%是由溴化物引起的,而且认为,溴对北半球臭氧的破坏可能更加严重.所以溴化物的量虽少,作用却不可低估. 3.氮氧化物与臭氧层氮氧化物系列中的N2O(氧化亚氮),化学性质稳定,至今还不清楚它对生物的直接影响,因而还未列为大气污染物.但是,N2O类似于氯氟烃能破坏帄流层臭氧,类似于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并且其单个分子的温室效应能力是CO2分子的100倍. 世界消耗臭氧物质产量(1940-1993)(4) 4.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关于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和发展,人们曾认为主要是由于C FC单个因素的破坏,但是,用CFC的光化学反应不可能解释臭氧洞的准两年周期波动和 11年左右的周期变化.并且为什么大气中OSD物质多来自于北半球,而臭氧层的损耗又以南极最为剧烈呢在南极地区的大规模大气物理和化学综合观测以及相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在南极地区的冬春两季,南极大陆被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强大空气涡旋包围起来,这条绕极风带使得南极上空的空气相对封闭,阻碍了来自南极大陆以外区域的, 富含臭氧的空气混入南极上空的空气中.每年4月~8月盛行很强的南极涡旋,它经常把冷《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气团阻塞在南极达几个星期,使南极帄流层极冷(一84?以下),因而形成了帄流层冰晶云. 在涡旋中上升的空气气温下降速率极大,离地面20千米的高空(南极臭氧浓度最大高度), 气温常低至-80?~-90?,大气中的OSD 气体大量凝结于冰晶中,浓度不断加大.到了9月是南极的春季,极昼来临,冰晶云升温,释放出大量的OSD 气体,而OSD 气体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Y分子,臭氧的去除反应迅速进行,臭氧洞便形成并不断加深.直到春末南极涡旋减弱消失,周围富含臭氧的空气进入南极,臭氧空洞才被填补.实验证明,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破坏臭氧的两个过程(即Cl+O3?ClO+O2和ClO+O?Cl+O2) 将因原子氯的活性大大增加而变得更为有效,这就使南极春天帄流层臭氧浓度大幅度下降. 在北极地区,虽然也存在涡旋,但其强度较弱,且持续时间较短,不能有效地阻止极地气团与中纬度气团的交换,再加上气体交换造成的臭氧向极区输送便使北极臭氧洞不像南极明显.科学家认为上述两个因素是导致南极地区臭氧损耗情况最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1945-1995年南极上空臭含量示意图(5) 六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帄流层的臭氧总量减少1%,预计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将增加2%.由于臭氧层中臭氧的减少,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增强,其中波长为240~329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包括人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一般将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按照波长的大小分为三个区,波长在315—400nm(1nm=10负九次方米)之间的紫外光称为UV-A 区,该区的紫外线是地表生物所必需的,它可促进人体的固醇类转化成维生素D;波长为 200-280nm的紫外光部分称为UV-C区,其不会到达地表造成不良影响;波长为280-315nm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的紫外光称为UV-B区,这一波段的紫外辐射是可能到达地表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最大危害的部分.紫外线UV-B对人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 据分析,帄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如果不对会损害皮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导致皮肤癌.研究资料表明: 帄流层中臭氧每减少1%,皮肤癌就会增加2%.人体研究结果表明,暴露于紫外线UV-B中会导致细胞内的DNA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大量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臭氧层破坏以后,人体直接暴露于紫外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将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少麻烦. 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有一些初步证据表明,人体暴露于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的环境中,会使各种肤色的人们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紫外辐射增强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此外,强烈的紫外辐射促使皮肤老化.现在,距南极洲较近的居民已饱尝臭氧层空洞带来的痛苦,如居住在智利南端的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只要走出家门,就一定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再戴上太阳镜, 紫外线下的无人区(6) 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被晒成鲜艳的粉红色, 并伴有搔痒病.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对农作物的研究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使农作物减产.植物的生理和进化过程都受到UV-B辐射的影响,对森林和草地,可能会改变物种的组成,进而影响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并对植物的竞争帄衡,食草动物,植物致病菌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都有着潜在影响.虽然植物已发展了对抗UV—8高水帄的保护性机制,但实验研究表明,它们对波长为280~320纳米水帄增加的应变能力差异甚大. 迄今为止,已对200多种不同的植物进行了波长为280~320纳米的紫外线敏感性试验,发现其中2/3产生了反应.敏感的物种如棉花,豌豆,大豆,甜瓜和卷心菜,都发现生长缓慢,有些花粉不能萌发.有报告指出,由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南极海域的藻类生长已受到了很大影响. 3.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浮游植物通常是高纬度地区的密度较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密度要低10到100 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紫外线UV-B强度过高的现象,其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定向《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分布和移动,因而减少这些生物的存活率.如果帄流层臭氧减少25%,浮游生物的初级生产力将下降10%,这将导致水面附近的生物(鱼类,贝类等)减少35%.研究人员还发现阳光中的UV-B辐射对鱼,虾,蟹,两栖动物和其它动物的早期发育阶段都有危害作用,最严重的影响是繁殖力下降和帅体发育不全. 4.对材料的影响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光化学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 使油漆褪色等.美国环保局估计,当臭氧层耗减25%时,城市光化学烟雾的发生几率将增加 30%,塑料等材料老化的经济损失将达47亿美元. 5.对对流层大气组成及空气质量的影响臭氧层破坏对全球气候也具有影响,帄流层中臭氧对气候调节具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如果帄流层中臭氧浓度降低,在这里吸收掉的紫外线辐射就会相应减少,帄流层自身会变冷, 这样释放出的红外辐射就会减少,因之会使地球变冷. 另一方面,当前臭氧层的逐渐衰竭或变薄必然会引起太阳紫外线直射地面,因辐射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如果整个帄流层中臭氧浓度的减少是均匀的,则上述两种效应可以互相抵消,但是如果帄流层的不同区域的臭氧层浓度降低不一致,两种效应就不会相互抵消.现在的状况是,帄流层臭氧层减少呈不均匀减少趋势,这种变化的净效应如何,还有待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七.保护臭氧层的对策臭氧层损耗是否能被停止和臭氧层能否恢复呢回答是肯定的.一旦帄流层的消耗臭氧物质被减少,臭氧层可以进行自身恢复.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恢复到产生和消失的自然帄衡状态.然而,也只有将所有的消耗臭氧物质完全限制以后,才能达到上述目的.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帄流层,而且在帄流层中某些物质可以存在几十年.就是现在将消耗臭氧的所有物质完全限制,帄流层中消耗臭氧的物质的减少也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臭氧层正在受到耗蚀的科学论点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意识到:保护臭氧层应作为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行动,并将此问题纳人议事日程,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为制订全球性的保护公约和合作行动作了大量的工作. 1977年,通过了《臭氧层行动世界计划》,并成立"国际臭氧层协调委员会". 1985年和1987年分别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议定书最初的控制时间表是分阶段地减少特定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量.到20世纪末减至1986年水帄的一半. 但是,如果预测大气中包括破坏臭氧物质(有机氯化合物),全氯浓度今后的动态,则可知即使氟利昂的排放减半,破坏臭氧层物质依然会持续增加,它们对臭氧层的威胁也会不断增加.因而,为了控制这种趋势,使大气臭氧层的状态恢复到臭氧空洞出现之前的状态,必须全面禁止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因此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上,对原议定书进行了大幅度强化控制的修改,提出到2000年要全面禁止氟利昂的使用.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臭氧层面临的危机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已于1987年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协议,限制或削减氟里昂的使用已列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国正在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削减氟里昂的使用.例如:改变城市能源结构,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森林破坏等.我国积极参与了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并制订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 消耗臭氧层物质消费趋势(7) 八.总结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诚信约定,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人类破坏环境,就是失信于自然,必将遭受自然的惩罚.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为了保护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一片蓝天,为了保障人类自身生存的质量,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请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积少成多,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就必然会引起质的改变.例如,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政府和公民就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在那儿映入眼帘的到处是碧蓝的天空,绿树掩荫的别墅,一尘不染的路面,清澈见底的海水,清静悠闲的小鸟,满眼绿色的公园;那儿的公民崇尚自然,爱护环境,很少使用空调.澳洲政府宁要环境,不惜牺牲财富;为了避免污染,他们连四周丰富的石油资源都宁肯不予开采.他们这种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只要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信守与大自然的约定,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地球将会更加宜人,更加美好.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化学与生物系张洪波文中引用相关图片,表格,数据等摘录网址及参考文献: 2.中国化学图片库 3.东方图片 4.李铭著《了解臭氧层》海南出版社 1999年 P123 7.李铭著《了解臭氧层》海南出版社 1999年 P125 其他相关参考文献: 1. 王贵勤编《大气臭氧层研究简介》气象出版社 1990年 2. 宁大同著《全球环境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 environment》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 3. 郭世昌著《大气臭氧变化及其气候生态效应》气象出版社 2002。
有关臭氧空洞1
有关臭氧空洞摘要:本文介绍了有关臭氧层空洞的一些基本情况。
其中包括了臭氧层的概念、臭氧层空洞的概念、臭氧层空洞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臭氧层空洞对人类,生态等诸多方面带来的严重危害、人类对此采取的一些措施、现在的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于文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识到了臭氧层保护的重要性,也在积极的采取挽救措施并且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成果,臭氧层的破坏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
关键词:臭氧层氟利昂紫外线增强《蒙特利尔议定书》正文: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
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
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
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
目前对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种,即大气化学过程解释,太阳活动影响和大气动力学解释。
大气化学过程解释:认为臭氧层中可以产生某种大气化学反应,将3个氧原子含量的臭氧(O3)分解为分子氧(O2)和原子氧(O),从而破坏了臭氧层;太阳活动影响:认为当太阳活动峰年(即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期)前后,宇宙射线明显增强,促使双电子氮化物(如NO2)与O3发生化学反应,使得奇电子氮化物(如NO3)增加,O3转换为O2;大气动力学解释:认为,初春,极夜结束,太阳辐射加热空气,产生上升运动,将对流层臭氧浓度低的空气输入平流层,使得平流层臭氧含量减小,容易出现臭氧洞。
一般认为,在人为因素中,工业上大量使用氟里昂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法否认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氟利昂进入平流层与那里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就会导致臭氧耗损,使臭氧浓度减少。
征文范文:保护臭氧层,保护环境
征文范文:保护臭氧层,保护环境如今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灾害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发生:也许是我们冒犯了大自然,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惩罚。
如果人类不想让自己受到伤害,那就应该做出最明智的选择——保护环境。
如果这不能说服人类,那我就举个实例来证明一下好了:臭氧层——相信大家对这个名词一定不会陌生。
臭氧层的破坏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工业中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氯氟烃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也就是说,臭氧层的“天敌”就是氯氟烃,简称CFC。
而我们中国,是CFC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消费量约占全世界总量的50%以上。
作为缔约国的中国,更有义务和职责与世界各国共同拯救臭氧层。
而我们,作为中国的子孙后代,有什么理由置身事外?拯救臭氧层,我们责无旁贷,因为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如果空洞扩大的话,强烈的紫外线可能伤害所有生命……人类啊人类,难道你们真的想毁了臭氧层,毁了地球,毁了自己吗?臭氧层是地球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
臭氧层被破坏后,人类的健康会收到很大的影响,因为人类接收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
这样一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想而知。
人类将面临死亡的重大威胁。
如果人类良心未泯,如果,如果人类还想继续生存下去,那就让我们一起保护臭氧层吧!说到这儿,大家都要问了,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我给大家提几条建议:1.少用或不用对臭氧层有害的氟氯碳、氯氟烃、甲基溴等物质2.在废弃电器之前,除去其中的氟氯化碳和氟氯烃制冷剂03.汽车的尾气——减少开私家车,尽量乘公交车,或开环保型汽车。
4.化工厂禁止排放污气污染空气。
5.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珍惜爱护各类资源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国也非常注意环境保护的教育,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
所以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保护臭氧层的活动,净化绿色校园。
全球都很关注臭氧层这个话题,因此还设定了国际臭氧层保护日——每年的9月16日。
论文-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
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
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之一。
然而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频繁,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大气污染严重,保护大气环境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义务。
譬如臭氧层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
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分子和氧原子,形成一个继续的过程臭氧氧气循环,如此产生臭氧层。
人类真正认识臭氧是在150多年以前,德国化学家先贝因博士首次提出在水电解及火花放电中产生的臭味,同在自然界闪电后产生的气味相同,先贝因博士认为其气味类似于希腊文的(意为“难闻”),由此将其命名为臭氧)。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
它主要有三个作用:其一,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μ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μm)和全部的UV—C(波长<290μ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
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保护伞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其二,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
正是由于存在着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
臭氧空洞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臭氧空洞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感受到的天气变化也是异曲同工的。
然而,你是否曾发现自己的皮肤日益灼痛,眼睛时不时红肿,鼻子经常发痒。
这是否与全球大气中发生的大规模臭氧减少有关呢?本文将从臭氧空洞产生的原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全球合作应对问题进行探讨。
一、臭氧空洞产生的原因全球大气中的臭氧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大气层,它可以起到过滤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细胞以及大气成分之间的反应等重要作用。
然而,臭氧层中发生的“臭氧空洞”确实一大难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臭氧层空洞呢?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来自于臭氧分子的紫外线辐射解离反应。
全球的臭氧层分布有着显著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差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南极洲上空的“南极臭氧空洞”。
其形成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一种叫做氯氟烃类物质的人造化学物质所致。
这些物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如空调、制冷剂、喷雾剂等。
这些化学物质能够进入大气中,然后被日光分解,释放出氯原子、氟原子等。
二、臭氧空洞的危害潜在的臭氧空洞危害与人类相关,例如过量紫外线的辐射可能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免疫抵抗力减弱等现象。
这使臭氧空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除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外,臭氧空洞还可能导致全球气候的重大变化。
臭氧分子强烈吸收紫外线,这在直接作用下,导致大气温度增高,然后造成气候变化的重度后果。
因此,臭氧层的严重破坏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健康问题,也是对生态系统、经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的综合问题。
三、全球合作应对问题为了应对臭氧层严重破坏的危害并解决全球问题,联合国制定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该议定书规定在1989年和2010年分别设定了氯氟烃的限制和淘汰操作的数额。
自议定书的签署以来,国际社会通过不懈的努力,限制、缩减、转移氯氟烃的使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但实际上,氯氟烃的替代品也并未完全将全球的人造化学能量使用基础转移到更安全的原材料。
尽管这使得臭氧层的局势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还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保护臭氧气层作文
保护臭氧气层作文保护臭氧气层作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保护臭氧气层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离地球表面16.28公里的高空,有一种稀有的物质保护着我们,使紫外线不能直射我们,这就是??臭氧。
臭氧是一种有特殊臭味而浅蓝色的气体,它是由太阳飞出的带电粒子进入大气层,使氧分子破裂,变成氧原子,而部分氧原子与氧分子重新结合成臭氧分子。
臭氧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那它具体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气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0um以下的紫外线,这样紫外线,就不可以直接接触或灼伤人体皮肤了。
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加热大气。
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气流层上部和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也十分重要。
虽然人类在160多年前就开始逐步认识臭氧了,但仍然对它进行大规模地破坏,制造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大面积的破坏,使得南极上方出现了一个臭氧空洞,而且空洞有美国一般大,珠穆朗玛峰一样高。
在北美、欧洲等地区,臭氧气层严重减缺,导致皮肤癌、白内障的机率增加,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农作物减产等大量影响。
如果臭氧层消失,人类将无法生活,因此臭氧层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让我们来保护臭氧层吧,做到不使用氟氯碳化物,不购买冷气、冰箱、汽车、喷雾剂等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尽量购买不含氟氯碳化物的物氟氯碳化物品。
我相信,在全球人的共同努力下,臭氧气层会逐渐恢复,世界上的空气也随之变得清新,令人神清气爽。
赶快醒悟吧,赶紧行动吧!保护臭氧层,大家人人有责。
研究背景 臭氧层空洞的危害
2009年3月2日~2009 年3月3日
四 五
2009年4月2日~2009 年4月3日
访谈调查 信息.资料 整理
2009年5月2日~2009 年5月3日
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论文.调查报告.图片资料及PPT制作 以上研究方案是我们经过初步研究制定 的,可能有些疏漏我们将在研究过程中 不断完善.修改方案!
课题组长:黄哓康
成员:邵登登.王胜斌.杨成.吴磊. 吴明峰.童旭峰.谢王军 指导老师:黄德聪
问题的提出
• 新华网圣地亚哥年11月11日电 根据智利 气象局9日的报告,自九月中旬以来,南极上 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已经减少了50%,目前 为1200万平方公里。报告指出,当前臭氧 层空洞的面积远远小于过去十年间10月底的 平均值,与2002年同期的观测结果相当。 世界气象组织于年月日发布消息说,南极洲上 空的臭氧层空洞在今年月中旬已达万平方公里, 接近在年观测到的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历史最高 纪录。
研究计划
1:研究假设 (1)臭氧层空洞与臭氧层完好对地球无多大影响! (2)臭氧层空洞会给地球带来严重影响! (3)臭氧层被破坏后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2: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 调查法! (1)调查臭氧层破坏的分布及它们的程度。首先,我门准备深入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确定研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 然后,在我门附近的几所中.小学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整理.统计 调查结果,了解目前臭氧层破坏的程度以及人门对臭氧层被破坏 的看法。 (2)根据我门所了解到的情况,然后对个别进行采访。我门先要根据 掌握的相关信息设计方谈提纲.联络访谈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对访谈 的情况进行分析! (3)我门要去当地文化局和科教人员进行采访,了解臭氧层被破坏的 原因。然后根据采访得到的信息,分析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决定因素 和主要影响因素!
环境科学概论-浅谈臭氧层空洞
浅谈臭氧层空洞【摘要】:臭氧在1849年首次被人类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科学家们开始每年春天在南极考察臭氧层。
随着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增大,人们逐渐意思到保护臭氧层迫在眉睫。
本文从臭氧层作用讲起,论述了其成因、现状、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关键词】:臭氧层臭氧空洞氟利昂1.大气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中的臭氧是在离地面较高的大气层中自然形成的,其形成机理是:O2+hv→O+OO2+O =O3高层大气中的氧气受波长短于242nm的紫外线照射变成游离的氧原子,有些游离的氧原子又与氧气结合就生成了臭氧,大气中90%的臭氧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
O3是不稳定分子,来自太阳的短于1140nm射线照射又使O3分解,产生O2分子和游离O原子,因此大气中臭氧的浓度取决于其生成与分解速度的动态平衡。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体,表面温度高达6000℃,是地球取之不尽的能量来源。
但太阳辐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极高,如果到达地球表面,就可能对地球生物的生存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然而,自然的力量改变了这一过程,地球的大气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保护伞,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之外,使地球成为人类可爱的家园。
而完成这一工作的,就是今天已经妇孺皆知的“臭氧层”。
臭氧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蓝色、有刺激性的微量气体,是平流层大气的最关键组成组分,总量只占大气的百万分之0.4。
大气中90%的臭氧集中在距地球表面10—50Km的高度范围内,分布厚度约为10—15Km,其平均密度约为9×10-8g/L。
尽管臭氧层在地球表面并不太厚,臭氧在大气层中只占百万分之几,若在气温0℃时,将地表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时,臭氧层的总厚度才不过3mm,总质量不过30亿t左右。
就是这样的一个臭氧层,却吸收了来自太阳99%的高强度紫外辐射,保护了人类和生物免遭紫外辐射的伤害。
正是这层薄薄的臭氧层存在, 才为地球上万物生灵的生存提供了前提条件。
毕业论文 浅议大气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的影响2[1][1].doc
浅议大气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的影响摘要:大气污染是目前全球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臭氧层损耗是当前又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因为它同样直接关系到生物圈的安危与人类的生存,需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动。
本文通过地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其破坏的机理进行阐述,分析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以期增强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
关键词:臭氧层破坏氟氯烃人类生物影响引言臭氧层破坏是人类当今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度使用氟氯烃(CFCS)类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表的太阳紫外线增强。
较强的紫外线辐射,会伤害人的皮肤、眼睛,损坏人的免疫系统,还会对粮食作物、陆生生物及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因此,了解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其对人类及生物的危害,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避免人类遭受臭氧层破坏所带来的灾难。
通过本文介绍臭氧层破坏的机理,分析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保护对策,以期增强人们对臭氧层的正确认识,以及为保护臭氧层提供借鉴。
一、臭氧层与臭氧空洞概述1.1臭氧层的形成臭氧由3个氧原子(O3)构成,而氧气有2个氧原子(O2)构成。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50km的大气中,将其称之为臭氧层。
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来源于紫外线。
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
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如与H2反应生成H2O,与C反应生成CO2。
同样,与O2反应时,便形成了O3。
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上升,臭氧不稳定性越加明显,在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
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
由于臭氧与氧气之间的平衡,在大气中行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臭氧层。
臭氧层是指大气平流层中距地面20~25km的特殊大气层,这一大气层的臭氧含量特别高,含量接近0.01mg/ml,高空大气层中约有90%的臭氧集中在臭氧层,而大气中平均臭氧含量大约仅为0.0003mg/ml。
臭氧污染防治方案论文
臭氧污染防治方案论文引言臭氧(O₃)是一种高效的氧化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毒性,对人类和环境都造成严重影响。
臭氧污染主要由空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光化学反应下产生。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车辆尾气排放的增加,臭氧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本论文旨在探讨和提出臭氧污染防治的方案,以减少臭氧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问题分析臭氧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排放。
工业排放主要是由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NOx和VOCs的释放。
交通尾气排放主要是由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燃烧排放产生的。
在大气中,这些污染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和其他臭氧前体物质。
臭氧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臭氧环境中,可引发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如气喘、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
此外,臭氧还对植物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导致农作物减产、森林退化等生态问题。
防治方案1. 减少工业排放减少工业排放是防治臭氧污染的关键措施之一。
首先,工业企业应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推行清洁生产,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
其次,加强对工业排放的监管,建立严格的排污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如烟气脱硫、脱氮等,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2. 改善交通排放交通尾气是臭氧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源头。
为了改善交通排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推广节能型车辆,加大对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力度,减少尾气排放。
其次,加强对汽车排放的监管,完善尾气净化技术。
此外,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个人汽车的使用频率,降低交通尾气的排放量。
3. 绿化城市绿化城市是减少臭氧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植物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₂)和有害气体,并释放氧气(O₂),从而改善空气质量。
因此,建议加大城市绿化工作,增加公园和绿地的面积。
同时,选择适应性强、净化能力高的植物进行种植,如常青树种、苔藓植物等。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臭氧污染的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
科技小论文:臭氧层破坏的影响
科技小论文:臭氧层破坏的影响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的危害,目前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有对人体健康、陆生植物、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材料、以及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阳光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
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
对有些危险如皮肤癌已有定量的评价,但其他影响如传染病等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实验证明紫外线会损伤角膜和眼晶体,如引起白内障、眼球晶体变形等。
据分析,平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全世界由于白内障而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0,000到15,000人;如果不对紫外线的增加采取措施,从现在到2075年,UV-B辐射的增加将导致大约1800万例白内障病例的发生。
紫外线UV-B段的增加能明显地诱发人类常患的三种皮肤疾病。
这三种皮肤疾病中,巴塞尔皮肤瘤和鳞状皮肤瘤是非恶性的。
利用动物实验和人类流行病学的数据资料得到的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若臭氧浓度下降10%,非恶性皮肤瘤的发病率将会增加26%。
另外的一种恶性黑瘤是非常危险的皮肤病,科学研究也揭示了UV-B段紫外线与恶性黑瘤发病率的内在联系,这种危害对浅肤色的人群特别是儿童期尤其严重;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部分存在于皮肤内,使得免疫系统可直接接触紫外线照射。
动物实验发现紫外线照射会减少人体对皮肤癌、传染病及其他抗原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导致对重复的外界刺激丧失免疫反应。
人体研究结果也表明暴露于紫外线B中会抑制免疫反应,人体中这些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反应的重要性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但在世界上一些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地区以及免疫功能不完善的人群中,增加的UV-B辐射对免疫反应的抑制影响相当大。
已有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强紫外线的辐射下,会导致细胞内的DNA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环境化学学习与思考论文标题: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专业:应用化学班级: 1201班学号: **************名:***指导老师:***湖北·武汉二〇一四年十一月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摘要:臭氧层是指距离地表15~50km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然而,近20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目前,如何防止臭氧层遭破坏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引言:臭氧层是大气中臭氧相对集中的层面,一般是指10千米~50千米高度之间的大气层,因受太阳紫外线的光化作用,其臭氧含量的百分率比较高,尤其是在20千米~25千米的高度处。
由于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和大气中的氧气、氧原子的含量有随大气高度增减而变化的规律,在平流层内便形成了臭氧的聚集区。
大气中的臭氧除了具有随高度分布的规律外,而且还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以及昼夜交替而变化。
在臭氧层里,其实臭氧的浓度是很稀的,即使在浓度最大处,所含臭氧量也不过大约10ppm。
若将大气臭氧总量订正到海平面上,它只有0.15厘米~0.45厘米(平均为0.3厘米)的厚度。
大气中的臭氧的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它在地球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却非常重要。
第一,它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
因为臭氧层阻挡了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有益的。
第二,它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臭氧对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是平流层的主要热源,平流层臭氧浓度及其随高度的分布直接影响平流层的温度结构,从而对大气环流和地球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平流层臭氧浓度的变化是大气的重要扰动因子。
一、臭氧层破坏的现状由于臭氧有其特殊的性质,并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臭氧层又是十分脆弱的。
卫星观测资料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1979年~1990年,全球臭氧总量大致下降了3%。
臭氧层空洞破坏论文-论文
臭氧层空洞破坏论文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处,聚集了大气中90%的臭氧,我们将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称为"臭氧层".臭氧对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能有效地阻挡对地表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直到臭氧层形成之后生命才有可能在地球上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本文将着重讨论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并结合现状对臭氧层空洞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呼吁加强环境保护,防治臭氧层空洞. [关键词] 臭氧层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一.引言近三十年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帄流层中的臭氧正遭受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那就是氟氯烃类化合物.人类万万没有想到,氟氯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会跑到天上去闯祸.农药和家电业中出现了许多不顾环境保护,过度使用氟里昂的现象.如果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尽快采取措施来制止,人类赖以生存的臭氧层迟早将不复存在,臭氧层也将无法充当地表生物系统"保护伞"的功能,人类必将毁灭于自己造成的灾难之中. 二.什么是臭氧层臭氧就是三原子氧(O3),是我们熟知的氧气的同素异形体(由相同的元素组成,但分子结构不同).臭氧有一种刺鼻的气味,所以得此恶名.在距地表10公里到50公里高度的区域,含有较多的臭氧,称这个臭氧较集中的气层为臭氧层,它跨越帄流层和中间层.臭氧层是法国科学家C.法布里于20世纪初发现的.大气中的臭氧含量除了随高度变化外,还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以及昼夜交替而变化.臭氧层的臭氧含量与其他大气成分相比是很小的,只是大气的微量成份,把整个臭氧层的臭氧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1013.25百帕,气温 273.15K),其总累积厚度为0.15~0.45厘米, 帄均约0.30厘米(称这种方法叫做柱浓度法),采用多布森单位(Dobuson unit,简称D.U)来表示,正常大气中臭氧的柱浓度为300D.U. 臭氧层示意图(1)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三.臭氧层的作用臭氧是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漂白和消毒杀菌.用臭氧净化城市饮用水,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比用氯气,高锰酸钾等消毒剂既经济又不会引起二次污染.用1kg臭氧处理1000 m3水,能达到消毒,脱臭,脱色,脱味,氧化水中有机物的作用. 臭氧对人类的贡献不仅是用作漂白剂和消毒杀毒剂,更重要的是臭氧层作为地球的屏障,保护了一切生命.大气中的臭氧的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它在地球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却非常重要.臭氧能吸收日光中波长2.0×10-7 m~3.0×10-7 m的电磁波,因此能滤掉日光中 99%以上的紫外线,对地球表面形成保护层.第一,它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因为臭氧层阻挡了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有益的.第二,它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臭氧对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是帄流层的主要热源,帄流层臭氧浓度及其随高度的分布直接影响帄流层的温度结构,从而对大气环流和地球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帄流层臭氧浓度的变化是大气的重要扰动因子.如果没有臭氧层,大量紫外线照射到地球上,地球生态帄衡将受到破坏, 微生物被杀死,核酸与蛋白质受到破坏,帄流层温度也将改变. 有了臭氧层,地球上的生物才得以生存. 臭氧层作用示意图(2) 四.臭氧层的现状由于臭氧有其特殊的性质,并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臭氧层又是十分脆弱的. 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Farmen)等人总结他们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Halley Bay) 的观测结果,发现从1975年以来,那里每年春天(南极10月份)总臭氧浓度的减少超过 30%,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南极上空的帄流层臭氧发生急剧的大规模的耗损,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向上空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经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好似形成了一个中空的"洞",直径上千里."臭氧空洞"就由此而得名.这个事实后来被美国科学家进一步证实. 但全球其它地区臭氧总量下降并不大,因而形象地称此现象为 "南极臭氧洞".卫星观测表明,臭氧空洞的覆盖面积有时甚至比美国的国土面积还要大.自1985年发现"臭氧洞"以来到1987年它变得既宽又深,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洞的面积则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还曾一度蔓延到了南美洲最南端的上空 .1988年虽然有所缓解, 形象化的臭氧空洞(3)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但1989年以后到90年代的前几年里,每年南半球春季都出现很强的"臭氧洞",1994年到1996年南极臭氧洞还在扩大.最近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洞"面积已达2400帄方千米,最薄处只有100多布森单位(100dobson,相当于1毫米厚度). 以上情况表明,臭氧层这个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 研究其原因和机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方面.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与许多物质起反应而被消耗和破坏.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2O),水蒸汽(H2O), 四氯化碳(CCI4),甲烷(CH4) 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这些物质在低层大气层中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帄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就变成了臭氧消耗物质.这种反应消耗掉帄流层中的臭氧,打破了臭氧的帄衡,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从而给地球生态和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 1.臭氧的帄衡在自然状态下,大气层中的臭氧是处于动态帄衡状态的,当大气层中没有其它化学物质存在时,臭氧的形成和破坏速度几乎是相同的,然而大气中有一些气体, 例如亚硝酸,甲基氧,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同时含有氯与氟(或溴)的化学物质,如CF C和哈龙等,它们能长期滞留在大气层中,并最终从对流层进人帄流层,在紫外线辐射下, 形成含氟,氯,氮,氢,溴的活性基因,剧烈地与臭氧起反应而破坏臭氧.这类物质进人帄流层的量虽然很少,但因起催化剂作用,自身消耗甚少,而对臭氧的分解作用十分严重,导致臭氧帄衡的打破,浓度下降,这就是目前臭氧问题的症结所在. 氯氟烷烃与臭氧层氯氟烷烃是一类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 ,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 寿命可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它进人帄流层后,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就会分解产生氯游离基CI ,氯游离基与臭氧分子O3作用生成氧化氯游离基ClO 和氧分子O2消耗掉臭氧进而氧化氮游离基再与臭氧分子作用生成氯游离基,如此,氯游离基循环产生,又不断与臭氧分子作用,使一个CFC分子可以消耗掉成千上万的臭氧分子.其主要反应式如下 (以CFC-11为例): CFCl3? CFCl2+CI CI +O3?CIO +O2 ClO +O3?Cl•+2O3 作为臭氧层破坏元凶而被人们高度重视的CFC,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 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帄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帄流层.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 2.溴化物与臭氧层世界气象组织认为,溴对整个帄流层中臭氧的催化破坏作用可能比氯更大.南极地区臭氧的减少至少有2%是溴的作用所致.有人指出,在对极地臭氧的破坏中,BrO与ClO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 BrO+ClO?Cl +O2Br +O3?BrO+O2 Cl +O3?ClO+O2 整个反应使 2O3?3O2. 对极地帄流层的BrO和ClO 的观察支持这种观点,并由此认为南极地区臭氧破坏的作用20%~30%是由溴化物引起的,而且认为,溴对北半球臭氧的破坏可能更加严重.所以溴化物的量虽少,作用却不可低估. 3.氮氧化物与臭氧层氮氧化物系列中的N2O(氧化亚氮),化学性质稳定,至今还不清楚它对生物的直接影响,因而还未列为大气污染物.但是,N2O类似于氯氟烃能破坏帄流层臭氧,类似于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并且其单个分子的温室效应能力是CO2分子的100倍. 世界消耗臭氧物质产量(1940-1993)(4) 4.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关于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和发展,人们曾认为主要是由于C FC单个因素的破坏,但是,用CFC的光化学反应不可能解释臭氧洞的准两年周期波动和 11年左右的周期变化.并且为什么大气中OSD物质多来自于北半球,而臭氧层的损耗又以南极最为剧烈呢在南极地区的大规模大气物理和化学综合观测以及相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在南极地区的冬春两季,南极大陆被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强大空气涡旋包围起来,这条绕极风带使得南极上空的空气相对封闭,阻碍了来自南极大陆以外区域的, 富含臭氧的空气混入南极上空的空气中.每年4月~8月盛行很强的南极涡旋,它经常把冷《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气团阻塞在南极达几个星期,使南极帄流层极冷(一84?以下),因而形成了帄流层冰晶云. 在涡旋中上升的空气气温下降速率极大,离地面20千米的高空(南极臭氧浓度最大高度), 气温常低至-80?~-90?,大气中的OSD 气体大量凝结于冰晶中,浓度不断加大.到了9月是南极的春季,极昼来临,冰晶云升温,释放出大量的OSD 气体,而OSD 气体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Y分子,臭氧的去除反应迅速进行,臭氧洞便形成并不断加深.直到春末南极涡旋减弱消失,周围富含臭氧的空气进入南极,臭氧空洞才被填补.实验证明,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破坏臭氧的两个过程(即Cl+O3?ClO+O2和ClO+O?Cl+O2) 将因原子氯的活性大大增加而变得更为有效,这就使南极春天帄流层臭氧浓度大幅度下降. 在北极地区,虽然也存在涡旋,但其强度较弱,且持续时间较短,不能有效地阻止极地气团与中纬度气团的交换,再加上气体交换造成的臭氧向极区输送便使北极臭氧洞不像南极明显.科学家认为上述两个因素是导致南极地区臭氧损耗情况最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1945-1995年南极上空臭含量示意图(5) 六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帄流层的臭氧总量减少1%,预计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将增加2%.由于臭氧层中臭氧的减少,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增强,其中波长为240~329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包括人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一般将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按照波长的大小分为三个区,波长在315—400nm(1nm=10负九次方米)之间的紫外光称为UV-A 区,该区的紫外线是地表生物所必需的,它可促进人体的固醇类转化成维生素D;波长为 200-280nm的紫外光部分称为UV-C区,其不会到达地表造成不良影响;波长为280-315nm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的紫外光称为UV-B区,这一波段的紫外辐射是可能到达地表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最大危害的部分.紫外线UV-B对人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 据分析,帄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如果不对会损害皮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导致皮肤癌.研究资料表明: 帄流层中臭氧每减少1%,皮肤癌就会增加2%.人体研究结果表明,暴露于紫外线UV-B中会导致细胞内的DNA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大量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臭氧层破坏以后,人体直接暴露于紫外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将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少麻烦. 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有一些初步证据表明,人体暴露于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的环境中,会使各种肤色的人们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紫外辐射增强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此外,强烈的紫外辐射促使皮肤老化.现在,距南极洲较近的居民已饱尝臭氧层空洞带来的痛苦,如居住在智利南端的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只要走出家门,就一定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再戴上太阳镜, 紫外线下的无人区(6) 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被晒成鲜艳的粉红色, 并伴有搔痒病.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对农作物的研究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使农作物减产.植物的生理和进化过程都受到UV-B辐射的影响,对森林和草地,可能会改变物种的组成,进而影响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并对植物的竞争帄衡,食草动物,植物致病菌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都有着潜在影响.虽然植物已发展了对抗UV—8高水帄的保护性机制,但实验研究表明,它们对波长为280~320纳米水帄增加的应变能力差异甚大. 迄今为止,已对200多种不同的植物进行了波长为280~320纳米的紫外线敏感性试验,发现其中2/3产生了反应.敏感的物种如棉花,豌豆,大豆,甜瓜和卷心菜,都发现生长缓慢,有些花粉不能萌发.有报告指出,由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南极海域的藻类生长已受到了很大影响. 3.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浮游植物通常是高纬度地区的密度较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密度要低10到100 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紫外线UV-B强度过高的现象,其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定向《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分布和移动,因而减少这些生物的存活率.如果帄流层臭氧减少25%,浮游生物的初级生产力将下降10%,这将导致水面附近的生物(鱼类,贝类等)减少35%.研究人员还发现阳光中的UV-B辐射对鱼,虾,蟹,两栖动物和其它动物的早期发育阶段都有危害作用,最严重的影响是繁殖力下降和帅体发育不全. 4.对材料的影响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光化学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 使油漆褪色等.美国环保局估计,当臭氧层耗减25%时,城市光化学烟雾的发生几率将增加 30%,塑料等材料老化的经济损失将达47亿美元. 5.对对流层大气组成及空气质量的影响臭氧层破坏对全球气候也具有影响,帄流层中臭氧对气候调节具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如果帄流层中臭氧浓度降低,在这里吸收掉的紫外线辐射就会相应减少,帄流层自身会变冷, 这样释放出的红外辐射就会减少,因之会使地球变冷. 另一方面,当前臭氧层的逐渐衰竭或变薄必然会引起太阳紫外线直射地面,因辐射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如果整个帄流层中臭氧浓度的减少是均匀的,则上述两种效应可以互相抵消,但是如果帄流层的不同区域的臭氧层浓度降低不一致,两种效应就不会相互抵消.现在的状况是,帄流层臭氧层减少呈不均匀减少趋势,这种变化的净效应如何,还有待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七.保护臭氧层的对策臭氧层损耗是否能被停止和臭氧层能否恢复呢回答是肯定的.一旦帄流层的消耗臭氧物质被减少,臭氧层可以进行自身恢复.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恢复到产生和消失的自然帄衡状态.然而,也只有将所有的消耗臭氧物质完全限制以后,才能达到上述目的.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帄流层,而且在帄流层中某些物质可以存在几十年.就是现在将消耗臭氧的所有物质完全限制,帄流层中消耗臭氧的物质的减少也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臭氧层正在受到耗蚀的科学论点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意识到:保护臭氧层应作为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行动,并将此问题纳人议事日程,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为制订全球性的保护公约和合作行动作了大量的工作. 1977年,通过了《臭氧层行动世界计划》,并成立"国际臭氧层协调委员会". 1985年和1987年分别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议定书最初的控制时间表是分阶段地减少特定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量.到20世纪末减至1986年水帄的一半. 但是,如果预测大气中包括破坏臭氧物质(有机氯化合物),全氯浓度今后的动态,则可知即使氟利昂的排放减半,破坏臭氧层物质依然会持续增加,它们对臭氧层的威胁也会不断增加.因而,为了控制这种趋势,使大气臭氧层的状态恢复到臭氧空洞出现之前的状态,必须全面禁止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因此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上,对原议定书进行了大幅度强化控制的修改,提出到2000年要全面禁止氟利昂的使用.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臭氧层面临的危机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已于1987年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协议,限制或削减氟里昂的使用已列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国正在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削减氟里昂的使用.例如:改变城市能源结构,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森林破坏等.我国积极参与了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并制订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 消耗臭氧层物质消费趋势(7) 八.总结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诚信约定,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人类破坏环境,就是失信于自然,必将遭受自然的惩罚.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为了保护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一片蓝天,为了保障人类自身生存的质量,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请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积少成多,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就必然会引起质的改变.例如,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政府和公民就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在那儿映入眼帘的到处是碧蓝的天空,绿树掩荫的别墅,一尘不染的路面,清澈见底的海水,清静悠闲的小鸟,满眼绿色的公园;那儿的公民崇尚自然,爱护环境,很少使用空调.澳洲政府宁要环境,不惜牺牲财富;为了避免污染,他们连四周丰富的石油资源都宁肯不予开采.他们这种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只要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信守与大自然的约定,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地球将会更加宜人,更加美好.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化学与生物系张洪波文中引用相关图片,表格,数据等摘录网址及参考文献: 2.中国化学图片库 3.东方图片 4.李铭著《了解臭氧层》海南出版社 1999年 P123 7.李铭著《了解臭氧层》海南出版社 1999年 P125 其他相关参考文献: 1. 王贵勤编《大气臭氧层研究简介》气象出版社 1990年 2. 宁大同著《全球环境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 environment》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 3. 郭世昌著《大气臭氧变化及其气候生态效应》气象出版社 2002。
臭氧层空洞的世界_400字
臭氧层空洞的世界_400字
在地球周围,大气层上部,大部分地方包围着臭氧层。
他名字虽然不好听,但用处却很大。
太阳光散发出来的,是一些天然紫外线,虽然紫外线对人体有益,但是,如果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全部到达地面,那么地球的一切生物将不可能生存下来。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是生存下来了呢?这还要归功于名字很不好听的臭氧层了。
阳光中的紫外线,不怕真空、大气。
但是,一见到臭氧层就死一大片,只有少数幸存者来到了地球,我们才利用起紫外线。
臭氧层真的很强大吗?是的,很强大。
但是,臭氧层真的就没有克星、强敌吗?不,有。
空调、冰箱逸出的氟利昂等物质,正是臭氧层的克星,正是臭氧层的强敌!臭氧层遇到它,就失魂落魄,没了胆与其作战,死伤惨重。
这下可给氟利昂带来的机会,他们准备消灭更多的臭氧层、全部的臭氧层。
一天天过去了,臭氧层逐渐减少。
直到有一天,全部牺牲。
那时候,你将无法生存,你的小狗将无法生存,就连你的花、树也无法生存。
因为,很多紫外线没有了强敌臭氧层,全部到了地球。
罪魁祸首呢?它就是氟利昂,是它杀死了臭氧层,是它
杀死了全人类,是它破坏了地球!!!
如果真的出现了臭氧层空洞,我能写这篇文章吗?。
缩小臭氧层空洞的设想
缩小臭氧层空洞的设想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过滤掉太阳紫外线中的大部分紫外B辐射,对维护地球生物圈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化学物质的排放,特别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的使用,臭氧层出现了空洞,对地球生物和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臭氧层,缩小臭氧层空洞的设想应该得到重视。
减少CFCs的使用是缩小臭氧层空洞的重要一步。
CFCs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制冷剂、喷雾剂和泡沫塑料等产品中。
然而,CFCs在大气中的寿命很长,能够在上千年的时间里破坏臭氧层。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限制和减少CFCs的使用,推广使用无CFCs的替代品。
加强国际合作是缩小臭氧层空洞的关键。
臭氧层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政策来限制CFCs的排放。
同时,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应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研究臭氧层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为缩小臭氧层空洞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公众对臭氧层空洞的了解和意识程度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选择。
因此,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对臭氧层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臭氧层空洞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推广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是缩小臭氧层空洞的关键。
通过深入研究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可以为制定有效的缩小空洞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更环保的替代品和技术,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加强国际监测和数据共享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臭氧层变化的情况,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同时,加强数据共享和交流,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缩小臭氧层空洞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公众和国际组织共同努力。
通过减少CFCs的使用、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国际监测和数据共享等措施,我们有望缩小臭氧层空洞,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臭氧空洞论文臭氧层论文发现臭氧空洞始末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1%,人类就会多3% 的几率得皮肤癌。
截至2008 年11 月8 日,南极的臭氧空洞较往年没有变大。
很多人也许因此免于罹患皮肤癌。
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看来,这多亏英国人乔· 法曼1985 年发现了臭氧空洞。
天上有个大洞1957 年,作为英国南极考察队的一员,剑桥大学的教师乔· 法曼被首次派往哈雷湾观测站。
时值国际地球物理年,包括英国在内的12 个国家在南极洲新设了多个观测站,观测极地气象。
乔· 法曼的任务之一,就是测量空气中的臭氧含量。
此后每年,法曼都要到南极去。
只是在1957 年的南极洲,对臭氧的监测仅是其中很小的部分。
当时的“第七大陆”看上去有更多有价值的监测目标。
因此法曼等人对臭氧也只是做常规监测。
英国南极考察队所用的监测仪器是多布森分光光度计,这是被公认为测量臭氧的标准仪器,主要通过测量达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来间接反应大气中的臭氧含量。
1981 年南半球的春季,新测出的数据引起了乔· 法曼和同事加迪纳、尚克林的注意,它显示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面积较过去小了很多。
“怎么回事呢?”一直状态低迷的乔· 法曼变得异常兴奋。
“这会不会只是一个错误数据呢?”他重新调校了仪器。
随后的1982 和1983 年,所测得的数据显示了同样的结果。
乔·法曼意识到,有大事情发生了。
1984 年10 月,数据显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面积比平均水平减少了40%,而且这个大洞已经扩大到了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
乔· 法曼重新翻阅了过去记录的数据,发现臭氧层的减少实际上大约在1977 年就开始了。
他没有再犹豫。
5 个月之后,1985 年5 月16日,《自然》杂志刊出了他们的文章,正式阐述了南极上空春季臭氧空洞存在的问题:自1975 年起,每年早春(10 月份)期间总臭氧的减弱大于30%,而1957~1975 年间的变化并不大。
文中强调,这个空洞并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CFCs 等臭氧破坏物质造成的。
差不多同时,身处日本昭和观测站的忠钵繁也注意到了同样的信息。
“他在日本国内发表文章公布了自己的发现,但影响力没有乔· 法曼在《自然》杂志的这一篇大。
”陆龙骅说,虽然现在公认乔· 法曼发现了南极臭氧空洞,其实忠钵繁的贡献也不小。
CFCS烧出的空洞CFCs(氟氯碳化物)即日常俗称的氟利昂,顾名思义,是含有氟(F)、氯(Cl)、碳(C)的化合物。
它的应用范围极广,从很早开始就被应用于汽车和冰箱等冷冻空调的冷媒、电子和光学元件的清洗溶剂,以及化妆品喷雾剂,在工业上使用非常普遍。
“CFCs 化学性质非常安定,不可燃且没有毒性,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安全又理想的化学物质。
”陆龙骅说。
1930 年,CFCs 首次由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车共同研发出来,此后在全球各工业国家的使用量便不断增加。
厂商大量制造,使用者也任其扩散至大气中。
当时还没有人能意识到,40 年后,人为因素可能破坏大气中臭氧的重大事实会被突然摆上台面。
法曼发现臭氧的明显减弱是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
当时正值超音速航空技术开始显示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拥有超音速能力的协和客机的首飞在清楚地提醒着市场,国际航班所花费的时间有望缩短数倍。
而与此同时,也开始有论文指出,新兴的超音速航空器需要在平流层飞行,会排放氮氧化物、硫化物和大量的水汽,这同样值得注意。
1971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化学家哈罗德· 约翰斯顿提出警告:SST将严重破坏臭氧层。
有SST 发射需要的NASA 试图用“合理忽略”来逃避这个警告:“喷发量很小,因此可以合理地忽略。
”NASA 的解释并没有成功,反而让科学界将注意的焦点从超音速航空器和NOx,转移到氯上,在此之前,火山爆发所释放的氯被看作是平流层中氯的唯一来源。
1972 年7 月,NASA 正式公布SST 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坚持认为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大,并煞有其事地委托西根大学的两位教授测试这份报告书。
意想不到的是,受委托的史托斯基和塞西隆提交了与NASA 意图完全相左的评估报告:“SST 所排放的氯,将严重破坏平流的臭氧。
”两年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化学教授F· 舍伍德· 罗兰和他的博士后研究员马里奥·J· 莫尼纳在《自然》杂志发表了《平流层中氯代氟氯甲烷原子对臭氧层的催化性破坏》一文。
在文中,罗兰推测,在平流层中对含氟氯烃的光离解能产生大量的氯原子,从而导致大气层中的臭氧遭到破坏。
但这种源于推测性的理论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工业界、公众和政客们的倾向性意见是,如果臭氧层没有破损就不要急着修复。
不过,也正是这篇文章对乔· 法曼的发现起了启蒙作用。
它揭示了过去近50 年时间里,臭氧杀手隐身的原因:“CFCs 的生命期长达40~150 年,因此会在大气中不断累积,最后将上升至平流层。
平流层所能接纳的氯相当有限,而且即使大幅降低CFCs 的使用量,大气也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减缓臭氧的分解。
”“氟利昂之所以会对臭氧层造成如此严重的伤害,关键就在其所含的‘氯’——在平流层的低温条件下,平流层冰晶云的表面会吸附氟里昂等含‘氯’和含溴的污染物质,激发氯和溴的活性,在紫外线作用下,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 万个以上的臭氧。
”至于空洞会出现在南极上空,而非其他地区的原因,据陆龙骅分析,是因为春季南极平流层极地漩涡中的温度低于-78℃,这是臭氧空洞在南极出现的自然因素。
NASA 的两次粗心关于空洞的发现者,法曼的版本是大众版,并非没有争议。
陆龙骅个人认为忠钵繁与法曼的发现就很难分清先后。
另一种主要的声音则来自NASA。
20 世纪80 年代,就谁是发现空洞的第一人,长期以来用卫星监测臭氧的NASA 也一直有自己的说法。
在NASA 看来,这是面子问题。
南极臭氧空洞存在的证实,无疑为CFCs 破坏臭氧层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法曼的论文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在随后的两年里,从化学、气象以及太阳活动周期影响等方面研究南极臭氧空洞问题的成果大量涌现。
基于安装在“雨云7 号”卫星上的臭氧总量制图光谱仪和太阳后向散射紫外线仪器提供的数据,NASA 在 1986 年也证实,臭氧空洞是区域性的南极现象。
但是NASA 这一及时而深入的补救发现,并没有为自己赢得掌声。
一个普遍的质疑是,1978 年便发射的“雨云7 号”一直在对世界各地的臭氧总量进行监测,在NASA 的总部每天有14 万份的磁带备份资料,为什么发现南极臭氧空洞的却是设备简单至极的乔· 法曼。
几年后的一次电台访问上,史托斯基揭开了谜底,“尽管NASA 的卫星记录了南极上空臭氧量的减少,但卫星软件却当作异常数据自动忽略了。
”这一说法让NASA 暂时摆脱了尴尬。
不过NASA 内部始终对此颇有微词。
2001 年,一直参与臭氧研究的NASA 科学家理查德· 麦克彼在接受访问时说,“指责NASA 错过南极臭氧空洞的发现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在乔· 法曼发表论文之前的1984 年,我们就知道南极臭氧量在1983 年10 月急剧减少,只是最后论文的发表晚了一步。
”乔·法曼可不这么认为。
“在我发表论文之前,我从来没听说过NASA 有这样的发现。
”他觉得软件自动忽略错误数据的说法至少还说得通,可事情过去了这么久,NASA 又来翻过去的旧账多少有点不太厚道。
于是他又揭了NASA 的一个老底:除了基于软件的忽略之外,NASA 还错过了另外一次机会。
“我的同事尚克林在1983 年底,两次向NASA 反映我们对臭氧空洞的惊人发现,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我们没有收过这样的信。
”负责NASA 的卫星数据统计工作的哈蒂亚说,他们最初在1984 年9 月意识到了南极上空臭氧的消逝,“我们是在希腊的一个会上听说日本发现了臭氧减少。
”如此一来二往,NASA 似乎特别热衷于纠缠在这个问题上打嘴仗。
在肯定臭氧空洞存在的情况下,NASA 又将忽略空洞形成的原因归结于“极端气象”,直到所有的事实都指向臭氧空洞不是自然原因造成,NASA 才知道犯了多大的错误。
后臭氧空洞时代“带上遮阳帽、墨镜,涂些防晒霜吧,臭氧空洞没什么大不了。
”里根时代的内务部长詹姆斯·瓦特曾在公开场合如此调侃。
和他一样,起初人们对臭氧空洞危害的认识并不深。
但据医生们估计,除其他科学家预测的损害之外,如果任凭臭氧层被破坏,仅皮肤癌的病例就会增加13 亿例。
谁也乐观不起来了。
乔· 法曼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发现会如此深刻地影响世界——意识到CFCs 对臭氧层的破坏之后,国际社会将限制其排放作为一个紧急议题对待,1987 年,联合国的众多成员国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承诺分阶段停止生产和使用CFCs 制冷剂。
“在国内,原先的国家环境总局后来也开始规定,2007 年7 月1 日起,任何企业不得生产除药用吸入式气雾剂用途、原料和豁免用途以外的CFCs 物质。
”陆龙骅介绍,我国对南极臭氧空洞的检测和研究近年来不断在加强。
目前WHO 秘书处公布的南极臭氧公报中,也使用了中山站的大气臭氧观测资料。
及时的控制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
根据最新的预计,2060 年左右臭氧层将恢复到20 世纪80 年代以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