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https://img.taocdn.com/s3/m/d41b7f5ac281e53a5802ff97.png)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课型:(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音版教材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中包含两首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本节课选择了格林卡的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
前者是格林卡在俄罗斯乡间听到的,后者原来已经广泛流传。
格林卡运用这两个不同性格或体裁的主题,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那些最本质的方面,用交响乐的形式把它体现出来。
这首《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用双重变奏曲形式写成的。
即这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
【教学目标】1、鉴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作品的风格特征;2、熟悉、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初步了解双主题变奏的曲式结构,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及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3、根据主题尝试进行创作体验,加深对“变奏”作曲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视唱和节奏练习,熟悉并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听辨。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主题:聆听两个音乐主题《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卡玛林斯卡亚》提问: 1、音乐情绪怎么样?2、你想像、联想到了什么画面?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让学生对俄罗斯的音乐有初步印象。
二、鉴赏作品:(一)熟悉两个主题1、唱一唱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2、练一练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节奏练习:由松到紧、由慢到快。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课件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a9ca16011ca300a7c3901f.png)
高低 长短
松紧 快慢
变化 / 对比
美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 , 不但描绘了 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 , 而且揭示了俄 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强力集团”
• 又称“俄罗斯五人团”,19 世纪中期出现的 作曲家小组。成员:巴拉基列夫、鲍罗丁 、居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 。
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
婚礼的场景
慢பைடு நூலகம்
音 乐
短
紧
感 觉
音 长音
松
舞蹈的场景
快
走进交响乐队 了解一点“乐器”的常识
引子: 简短、饱满有力。取材于第一主题。
主题一:《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
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
主题一:缓慢抒情的婚礼歌。 主题二:热烈欢快的舞曲。
基本的音乐要素
旋 律
自主学习
请大家仔细聆听音乐,思考在听这段音乐中 脑海中浮现什么样的故事
荒山之夜
音画对位:
器:用
力 度
音 乐 的
速语 度言
描
演绘
奏判
乐断
• 俄罗斯民族乐派:
• 作品内容以本国民族音乐素材为主, • 致力于抒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
谢谢大家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ffd123b050876323012123a.png)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格林卡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鉴赏,使学生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产生、格林卡的贡献、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元素。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鉴赏,学生能够感受俄罗斯音乐的特色,通过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学会如何去分析、欣赏交响曲。
3、感情目标:通过本作品的鉴赏,感受俄罗斯特有的民族风格,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民族性格;了解要发扬一个民族的音乐需要了解的是它特有的民族音乐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俄罗斯民族乐牌,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教学难点:鉴赏交响曲、体会俄罗斯人民性格中豪放热烈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示范、体验、启发、听辨等教学用具: 钢琴、手风琴、多媒体教学环节一、导入教师演奏《贝加尔湖畔》二、1.通过两首风格不同的民歌的欣赏感受俄罗斯人民性格中的两面性,为后面两个主题的对比埋下伏笔。
2、介绍,.《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产生的背景三、鉴赏作品(一)初步聆听,感受作品的基本风格(二)通过对主题A的分析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1、听主题A的旋律2、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旋律,感受风格3、通过听辨环节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4、描述A旋律呈现的画面,呈现俄罗斯人民深情的一面。
(三)分析主题B旋律的舞蹈性1、聆听旋律2、教师用琴声带领学生感受舞蹈性的节奏3、欣赏俄罗斯民间舞蹈,感受里面蕴含的舞蹈成分4、教师示范踢踏舞蹈的小组和5、通过师生互动实际体验俄罗斯舞蹈的热烈(四)感受俄罗斯音阶的特点1、听辨格林卡对主题B的改编2、寻找旋律中的特点3、呈现具有俄罗斯特色的音阶4、教师演奏钢琴曲《夜莺》、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让学生体会俄罗斯音阶的特点。
(五)总结《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1、总结作品的创作特点、地位、影响2、完整欣赏全曲四、拓展:欣赏手风琴作品《俄罗斯幻想曲》—通过教师亲自演奏具有现代元素的作品,让学生再次身临其境体验俄罗斯音乐。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高一的学生,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他们在小学、初中的音乐课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可以有一定的音乐方面的互动。
高二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反思
![高二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d9f28f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5e.png)
高二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反思20xx年xx月,我参加了xx市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我的《俄罗斯民族风情》一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荣获高中音乐学科一等奖。
欣喜之余,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我找到自我提升的空间。
一、教学设计思路。
《俄罗斯民族风情》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10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的一节课。
课本选取了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考虑到这两首乐曲篇幅都比较长,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欣赏穆索尔斯基最具代表性的歌曲《跳蚤之歌》和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通过欣赏,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及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通过聆听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幽默、欢快的音乐情绪,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深刻寓义,对“强力集团”有初步认识。
重点欣赏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熟悉乐曲两个性格鲜明的音乐主题,通过聆听及体验活动,理解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创作素材来自于民间音乐;并能用抒情、悠扬的声音演唱主题一,能伴着主题二的旋律感受简单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动作。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突破难点。
整节课通过主题对比聆听、学唱主题及感受舞蹈动作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层层推进。
二、教学片段实录。
1、欣赏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简介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曲,是俄国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响乐作品。
2、主题对比聆听。
(1)主题一:旋律来自俄罗斯一首民间婚礼歌《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
①欣赏并思考这一主题的节拍、速度、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课件出示这一主题的乐谱)。
②学生回答:节拍:3/4拍;速度:缓慢;音乐情绪:悠长、抒情、歌唱性。
③唱一唱主题旋律,注意强音记号和跳音记号。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课件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2316a07cd184254b3535e7.png)
1804 — 1857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为 后来俄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用自己的 创作才能致力于本国音乐的发展,先后 创作出歌剧《伊万·苏萨宁》、《鲁斯 兰和柳德米拉》,管弦乐《卡玛林斯卡 亚幻想曲》、《马德里之夜》,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钢琴与弦乐六重奏》 等作品。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引子 A主题的第一组变奏——A+A1+A2+A3 B主题的第一组变奏——13个变奏 A主题的第二组变奏——只有3个变奏 B主题的第二组变奏——结尾段的18个变奏
引子
俄罗斯民族乐派
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运用俄罗斯民族音乐 与西方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创了俄罗斯交响音乐的 道路,成为俄罗斯交响音乐中的第一部典范。他的音乐以爱 国主义的内容和质朴的民族形式相结合而著称,在歌剧、管 弦乐、歌曲等重要领域为俄罗斯的音乐做出重要贡献。他的 作品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此外,他还吸 收异国情调和多民族音乐语言来丰富俄罗斯音乐形式,对日 后的俄罗斯作曲家影响极大。
《野蜂飞舞》选自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 作歌剧 《萨旦王的故事》 第二幕第一 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歌剧叙述 萨旦王喜获独生子后,因受奸人的恶意 中伤,将爱儿和王后,装在罐里流放汪 洋中。后来母子安然漂流到一个孤岛上, 王子终于平安长大。某日,王子救了一 只被大黄蜂蜇伤的天鹅,不料天鹅却变 成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公主。这时明白了 王后的无辜的父王,也带了侍从,乘船 来到这孤岛,找到久别无恙的王子。全 剧最后在大团圆与欢乐中结束。
俄罗斯民族乐派
19世纪在俄罗斯兴起的,作曲家从自己本 土的文化中汲取素材,创作出异彩纷呈的音乐 作品的学派。 代表人物:格林卡、强力集团 主要成员有 5位他们分别是: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 科夫、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1.07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1.07](https://img.taocdn.com/s3/m/b56ba5d9c77da26924c5b016.png)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蒋素娟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课型:音乐鉴赏课课时:一课时(45分钟)授课班级:高一(3)班教学设备:电视、电脑、音响、钢琴、实物投影、视频展示台自备教具:俄罗斯歌曲CD、教学光盘、教学VCD、俄罗斯国旗(烟盒)、地图、俄罗斯画册、书籍、作曲家画像、普希金挂盘、饰品(三角琴)、小提琴、长笛、口哨、俄罗斯文化衫、水兵帽、列宁像章、照片多幅等教学目标: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熟悉《卡》的音乐主题;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作品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此曲于1848年在华沙写成。
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为主题。
两个主题不论体裁或性格都迥然相异:一个悠长、抒情、缓慢而略带哀伤感;另一个欢乐、活跃而快速。
这两个强烈对比的主题足以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最本质方面,不但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体现了他们性格的典型特征。
《卡》曲是用两重变奏曲式写成,即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第一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一主题第二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二组变奏。
引子,简短饱满而有力,取材第一主题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三个变奏第一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婚礼歌。
这种悠长的长腔歌曲,多用于表现俄罗斯民族性格和生活中的深沉和悲痛方面主题一 1 = F 《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中速 3/4 (曲谱略)第一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变奏加进弦乐器;第三变奏又增加了铜管乐器,形成整个乐队的合奏(好象合唱加入)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13个变奏。
人音版第十单元第二十节《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课件
![人音版第十单元第二十节《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90d68bbceb19e8b8f6ba51.png)
强力五人集团图连线
巴 拉 基 列 夫
鲍 罗 丁
居 伊
穆 索 尔 斯 基
科 萨 科 夫
科萨科夫
巴拉基列夫
鲍罗丁
居伊
穆索尔斯基
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跃于欧洲乐坛,与__________ 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
“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是?
格林卡
交响 乐,以________ 民歌 为主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_______ 题。
代表人物: 米哈伊尔· 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 又译米哈伊尔· 伊凡诺维奇· 格林卡。俄罗斯作曲家,民 族乐派。1804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出身 于富裕地主家庭。在圣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间,于1817年 师从约翰· 菲尔德学钢琴,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1833 年赴维也纳与柏林,师从西格弗里德· 德恩学作曲。返回 圣彼得堡后,创作歌剧《为沙皇献身》,1836年首演获 得成功。1837年被委派为帝国圣堂乐长。1842年第二部歌 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首演。1844年访问巴黎时与柏 辽兹相识,后继续旅行至西班牙,那里的民间舞蹈节奏 使他心醉神驰。1847年回国,之后又多次出国旅行。1857 年,格林卡在柏林去世,享年53岁。格林卡是俄罗斯 “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 之父”。
管弦乐曲.原题名为《婚礼歌与舞蹈歌曲》。 格林卡曲作于1848年。 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作曲家采用 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 的双主题变奏曲。 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 面都不同,但通过二者的交替对比和变奏,通过威严 庄重、活泼欢快等不同情绪的变化,勾画出一幅生动 的俄罗斯民间生活风俗画。 乐曲以俄罗斯民歌《从山上,高高的山上》和舞曲 《卡玛林斯卡亚》为素材创作而成。该曲被视为俄国 管弦乐创作的奠基之作。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docx](https://img.taocdn.com/s3/m/169b9a5350e2524de4187e0b.png)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主要曲目《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对比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师生交流体会速度、力度、民族元素的重要性。
2、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了解格林卡,认识到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艺术家只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
3、通过欣赏《荒山之夜》思考他在这一作品中真正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同时进一步认证民族乐派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师生体会、交流、总结其创作依据创作目的,得出民间音乐重要的结论。
三、解决重难点的教学方法:谱例比较、视听感受、设问引导。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鼓励学生谈谈对俄罗斯这个民族的了解,(运用其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从地域上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播放课件:俄罗斯独特建筑。
背景音乐准备两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故事一则导入:俄罗斯故事《无端发笑是傻瓜》俄罗斯人在公共场合,如上班时或公交车中很少微笑。
他们认为笑必须是真诚的。
出自内心的,而莫名其妙、无缘无故的笑是不可取的。
俄谚语云;(无端发笑是傻瓜。
)我们的学生有时在课堂上突然笑声一片,俄罗斯教师很不埋解,称之为(傻笑),使我们的学生常常感到委屈。
在俄罗斯的餐厅、公交、剧院等公共场合。
我们的中国人常常会爆发出一阵朗朗的笑声。
却会招来俄罗斯人的异样目光。
由上面一则俄罗斯风俗趣事导入本节课题俄罗斯独特的民族风情。
2、新课教学①播放格林卡《北方的星》歌词大意:一座高高的楼,里面房子紧相连。
在其中有一间光线最明亮。
里面住着未婚妻,她比谁都可爱,好像北方的星,比群星更光辉......;......;设问:其唱法(美声)演唱形式(独唱)②教师导入主要人物简介:格林卡(不要太多,只介绍与本节课有关的简介即可)格林卡认为:“音乐就是我的灵魂!”设问这句话说明什么:(格林卡对于音乐的执着!等)19世纪的俄国上流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西欧音乐顶礼膜拜,俄罗斯音乐却倍受歧视的现实,这就更激起了格林卡为俄罗斯创作的愿望。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俄罗斯民族风情_课件1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俄罗斯民族风情_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36b063110b4c2e3f572763d2.png)
说一说:两首民歌旋律结构的共同特点?
说一说:两首民歌旋律结构的共同特点?
四度音程范围内的下行音阶式进行。
看一看:
请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多
姆
拉
巴
巴
扬
拉
莱
卡
芦笛
分段聆听
引子
第一主题之
第一组变奏
第二主题之
第一组变奏
第一主题之
第二组变奏
第二主题之
第二组变奏
引子 取材哪个主题?
第一主题+第一组变奏
聆听与感受:与第二主题+第一组变奏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18个变奏,形成了全曲高潮。用管弦乐器模仿民间乐器,强 化பைடு நூலகம்主题的俄罗斯风情。
舞曲旋律衍化出音调相似的新旋律; 法国号和小号发出的不协和长音,产生幽默效果。
法国号
小号
了解作品: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作品于1848年间写成。乐曲是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 礼歌《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 题写成,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乐曲的历史意义, 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俄罗斯交响音乐,都是从《卡 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
完整聆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要求:1.听到主题一时请举手示意并轻声哼唱。 2.主题二时拍出强拍。 3.请仔细聆听,注意乐曲的结构(双主题变奏)。
引子
第一主题之
第一组变奏
第二主题之
第一组变奏
第一主题之
第二组变奏
第二主题之
第二组变奏
走进——格林卡P137
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 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作“俄罗斯民族 乐派之父”,他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 地位与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上的地位 可以相提并论。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课件%28共14张PPT%29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课件%28共14张PPT%29](https://img.taocdn.com/s3/m/8b29c45183d049649a665809.png)
巴拉基列夫是专业作曲家,是第一位在作品中体现强力 集团创作倾向与风格的作曲家。
鲍罗丁是化学教授,并抽出时间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 《第二交响曲》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色彩跻身于 19世纪最优秀的交响曲行列。
居伊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又是海军工程师,曾任陆 军工程兵大将。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其中最年轻的成员,海军军官, 后成为专业音乐家。其代表作有交响组曲《天方夜潭》 和歌剧《撒坦王的故事》。
点,以及辛辣的讽刺和 狄浦斯在雅典》、《鲍里
幽默感。
斯·戈都诺夫》等。
《荒山之夜》
• 音乐便是经拉威尔改编成的管 弦乐《图画展览会》,是为纪 念好友、杰出的俄罗斯画家和 建筑设计家哈尔特曼而举办的 “哈尔特曼遗作展”上,穆索 尔斯基从展览中受到启发,决 定创作一部钢琴组曲,用音乐 语言来再现哈尔特曼部分作品 的内容,以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之情。
小结:
请问:你还知道哪些俄罗斯歌曲?
《红莓花儿开》 《三套车》 《喀秋莎》
《纺织姑娘》
• 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了俄罗斯音 乐,使俄罗斯民族乐派有了东方魅力 的国际影响,比如还有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 达》,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等都是被誉为异国情调的民族主义音 乐,当然还有威尔第的《阿依达》, 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等,都是这 一风格范畴的经典之作。
1.你认为第一主题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AC)
A.缓慢的
B.快速的
C.抒情的
D.悲伤的
2.第二主题的音乐情绪又是怎样的?
A.抒情的
B.欢快的
C.壮观的
D.伤感的
E.热闹的
(BCE)
作品介绍:
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6ed681848d7c1c709a1450d.png)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格林卡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鉴赏,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家——格林卡,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
教学重点:《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的学唱,并感受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对《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鉴赏,体会俄罗斯人民深沉柔情和活泼乐观的性格。
教学环节一、导入欣赏歌曲《北方的星》,引导学生感受旋律。
二、授入新课1、介绍格林卡2、《北方的星》是根据民间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创作而成,对比《北方的星》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的旋律,并学唱主题选录。
3、作曲家运用民间素材不只在歌曲的创作上,在其他音乐创作中也运用了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听辨主题A 是用什么乐器演奏。
4、通过对主题A 的分析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并提问主题重复几次?用什么乐器演奏?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展现俄罗斯人民深沉柔情的一面。
5、《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采用双主题变奏而成,引导学生听B 主题。
6、B 主题的听辨与分析。
感受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舞蹈性,总结俄罗斯舞蹈的特点和技巧。
通过师生互动实际体验俄罗斯舞蹈的热烈。
鉴赏B 主题,提问主题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展现俄罗斯人民活泼乐观的性格。
7、鉴赏A 主题的第二次变奏。
提问有什么变化?描绘什么样的场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变化三次,预示庄严、神圣的仪式正式开始。
8、鉴赏B 主题的第二次变奏。
提问有什么变化?描绘什么样的场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展示人们用热烈的舞蹈祝福新人,呈现一副热闹的场面。
9、引子。
欣赏引子,简短、饱满有力的演奏拉开全曲的序幕。
10、完整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视频)11、总结。
格林卡用本土的音乐和西方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开辟了俄罗斯音乐的创作道路,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并了解音乐家——强力集团。
三、拓展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其他音乐家的作品,再次感受俄罗斯音乐。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990e34cad51f01dc381f189.png)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Russian national custom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二、导入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⑴ 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⑴ 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⑴ 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设计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5cb20c5901020207409ccb.png)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两部作品的作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习俄罗斯乐派的知识,了解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风格和演唱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导入。
5ˊ1.作曲家格林卡为什么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成曲子而已。
”?2.请学生唱一唱自己熟知的俄罗斯民歌。
(二)新授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详讲)1.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格林卡及创作背景。
3ˊ2.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及其第一次变奏。
5ˊ3.分段感受、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的风格特征。
5ˊ4.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
(听唱法)5ˊ5.复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
7ˊ(三)新授课《荒山之夜》(略听)1.简介穆索尔斯基及创作背景。
2ˊ2.欣赏《荒山之夜》全曲或引子加主题音乐。
11ˊ(四)小结2ˊ四、教学资源的建议1.在没有多媒体条件的学校建议使用出版社提供的音频素材转录成磁带播放。
另外还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教学资料进行补充。
2.充分利用教学课件的音、视频资源,结合自己备课内容合理搭配,另外还可以结合自己具体情况选用好的其他资料补充。
3.引导学生自主上网查阅关于“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及相关知识等资料,自制课件在课上交流学习。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1、如用一节课完成此节内容,可选一首为主,另一首略听处理。
2、本课选用《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
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
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6ec426680203d8cf2f243d.png)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主要曲目《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对比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师生交流体会速度、力度、民族元素的重要性。
2、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了解格林卡,认识到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艺术家只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
3、通过欣赏《荒山之夜》思考他在这一作品中真正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同时进一步认证民族乐派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师生体会、交流、总结其创作依据创作目的,得出民间音乐重要的结论。
三、解决重难点的教学方法:谱例比较、视听感受、设问引导。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鼓励学生谈谈对俄罗斯这个民族的了解,(运用其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从地域上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播放课件:俄罗斯独特建筑。
背景音乐准备两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故事一则导入:俄罗斯故事《无端发笑是傻瓜》俄罗斯人在公共场合,如上班时或公交车中很少微笑。
他们认为笑必须是真诚的。
出自内心的,而莫名其妙、无缘无故的笑是不可取的。
俄谚语云;(无端发笑是傻瓜。
)我们的学生有时在课堂上突然笑声一片,俄罗斯教师很不埋解,称之为(傻笑),使我们的学生常常感到委屈。
在俄罗斯的餐厅、公交、剧院等公共场合。
我们的中国人常常会爆发出一阵朗朗的笑声。
却会招来俄罗斯人的异样目光。
由上面一则俄罗斯风俗趣事导入本节课题俄罗斯独特的民族风情。
2、新课教学①播放格林卡《北方的星》歌词大意:一座高高的楼,里面房子紧相连。
在其中有一间光线最明亮。
里面住着未婚妻,她比谁都可爱,好像北方的星,比群星更光辉设问:其唱法(美声)演唱形式(独唱)②教师导入主要人物简介:格林卡(不要太多,只介绍与本节课有关的简介即可)格林卡认为:音乐就是我的灵魂!设问这句话说明什么:(格林卡对于音乐的执着!等)19世纪的俄国上流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西欧音乐顶礼膜拜,俄罗斯音乐却倍受歧视的现实,这就更激起了格林卡为俄罗斯创作的愿望。
人音版高中音乐(音乐鉴赏)20俄罗斯民族风情 教学设计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音乐鉴赏)20俄罗斯民族风情 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fc7af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3.png)
俄罗斯民族风情一、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族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及体验俄罗斯民族风情,感受俄罗斯人民的思想情感。
二、学情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被称为是“树立起运用民间素材交响化自由变奏的典范”之作,也是俄罗斯音乐的奠基之作。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格林卡选用了两首强烈对比的俄罗斯民间歌曲和舞曲作为的主题,不但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体现了他们的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一部很难驾驭的教材。
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也因为我们过去对民族乐派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
但是,任何事物总是在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着的。
我善于找准切入口,通过设计的课间的俄罗斯民俗风情欣赏、音乐天地、趣味游戏、自由论坛、探索研究几个环节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的风格理性地认识、理解民族乐派音乐。
这样把深奥的知识简单化、趣味化、生活化。
在教学方法上,很注重聆听。
初听时,学生对作品得到一个粗浅的、不完整的印象;复听时,学生对乐曲的某些片断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对各音乐表现手段在整体欣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抓住瞬间感受;再次复听时,要求学生较为精细地、全面地感知、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进而对民族乐派音乐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其次,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情感相结合的动感参与。
一个有趣的节奏游戏,学生真情的参与为进一步体验、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产生了很深的印象。
再次,突出的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这同样为学生认识、了解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提供了条件。
最后在问题的设计上,不但体现了问题的思维质量,而且充分体现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重点难点重点:赏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https://img.taocdn.com/s3/m/9e8e506e6294dd88d0d26be6.png)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名称:高中音乐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课题章节: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课型:音乐鉴赏课教学设备:西沃电子教学白板手风琴15台平板电脑教材与学情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格林卡选用了两首强烈对比的俄罗斯民间歌曲和舞曲作为主题,描绘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画面。
这部作品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
因为学生对民族乐派的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所以本课较难驾驭。
所以,我在课堂上选用了最能体现俄罗斯风情的乐器手风琴来授课,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用平板电脑,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自主探究学习,就这样把深奥的知识简单化、趣味化了。
在教学方法上,我运用了情感体验法、归类比较法、教师教授法以及形象直观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学唱与听赏,要求学生较为精细地、全面地感知、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进而对俄罗斯民族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次,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实践参与和情感体验,通过有趣的音乐节奏游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对进一步体验、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打下了基础。
再次,通过讲授作曲家格林卡而后自然地引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
通过之前的启发和铺垫,为学生认识、了解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打下了学习基础。
最后,浅谈俄罗斯民族乐派悲剧性风格的成因。
这个环节注重学科综合,从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逐步分析,从而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经过之前各环节的层层铺垫,学生于无形中就掌握了本课的难点——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新课结束后,通过课外探究另一位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及他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1、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熟悉《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及《卡玛林斯卡亚》这两个音乐主题。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共10张)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共10张)](https://img.taocdn.com/s3/m/49e0028214791711cd791783.png)
1、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 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 亚幻想曲》感受俄罗斯民 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2、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 代表人物及相关的音乐知 识。
3、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 象,并尝试用探究的方式 深刻理解音乐主题。
.
俄罗斯民族音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 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 厚的宗教音乐传统。19世纪是俄罗斯民 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60年代农 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 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 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 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 情。
铜管乐器
.
.
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
.
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
.
“变奏”是将一个音乐材料在保留某些 特征的情况下进行变化,一方面可使人听 出原型,同时又有新鲜感。
变奏曲式是由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体构成的曲式。 图式为:
A+A1+A2+A3+A4+A5+A6+A7…… A是主题原型,
.
这两件乐器你认识吗?
.
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格林卡
“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影 响
俄罗斯民族音乐现状的落后
为振兴俄罗斯音乐,格林卡在好友普希金的资助 下,1830年前往意大利深造,1834年回到祖国
《伊凡·苏萨宁》——俄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水平的真正 的民族歌剧,奠定了俄罗斯“人民历史剧”的基础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奠定了俄罗斯“民间历史剧”的基 础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孕育了俄罗斯的整个交响音乐
A1 、A2是主题的第一变奏和第二变奏,依此类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父”。
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格林卡
《伊凡· 苏萨宁》 ——俄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水平的真正的 民族歌剧、奠定了俄罗斯“人民历史剧”的基础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奠定了俄罗斯“民间历史剧”基础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孕育了整个俄罗斯的交响音乐
作品分析
•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7年间在华沙写 成。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 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这 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 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乐曲的历史意义,正如 柴可夫斯基所说:“所有的俄罗斯交响音乐,都 是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 这正如橡果孕育出橡树一样”。乐曲采用两首 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 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
穆索尔斯基真正想要赞美歌 颂的不是妖魔鬼怪,而是与之有 着天壤之别的黎明主题,歌颂了 人间的美好,象征光明和幸福战 胜了黑暗,表现了作者对俄罗斯 民族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这正 是穆索尔斯基的民族主义理想。
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 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 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 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 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 异。毕业后,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 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 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 等内在方面。代表作:交响乐《b小调第六交响曲》 (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音乐具有 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 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 美学观。 《曼弗雷德交响曲》 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年) 《睡美人》(1889年) 《胡桃夹子》(1892年)
俄罗斯民族音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 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 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19世纪是俄罗斯 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60年代 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 觉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 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 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 风情。
管弦乐曲.原题名为《婚礼歌与舞蹈歌曲》。 格林卡曲作于1848年。 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作曲家采用 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 的双主题变奏曲。 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 面都不同,但通过二者的交替对比和变奏,通过威严 庄重、活泼欢快等不同情绪的变化,勾画出一幅生动 的俄罗斯民间生活风俗画。 乐曲以俄罗斯民歌《从山上,高高的山上》和舞曲 《卡玛林斯卡亚》为素材创作而成。该曲被视为俄国 管弦乐创作的奠基之作。
•
练习题:
1.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
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 与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文化运 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
3.“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是?
(格林卡)
交响 4.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_______ 民歌 乐,以________ 为主题。
穆索尔斯基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 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1881 ),俄国作曲家。1839年3月21日生于托罗 别茨县卡列沃村。他主张音乐必须反映现实 ,表现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作品具有民族性 和独创性。1863年返回圣彼得堡,进一步受 到了以H.r.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 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思 想转变,形成了进步的世界观与艺术观。他 的民主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充 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 的作品均产生在这个时期。1881年3月28日 卒于圣彼得堡。
《荒山之夜》取材于俄罗斯民间神话传奇
穆索尔斯基受民间音乐的熏陶,在《荒山之 夜》中,形象逼真地描绘了民间传说中群妖 、黑暗之神、狂欢作乐等场景,令人仿佛身 临其境,运用丰富多彩的管弦乐手法,音响 效果大胆夸张。结尾以人间的钟声结束。
荒山之夜
1.《荒山之夜》想到什么? (豺狼虎豹、牛鬼蛇神、黑暗等等) 2.如果你是作曲家那么《荒山之夜》最后应该出现 什么?象征什么? (黎明)(光明、胜利的曙光等等) 3.用一句话来总结这首乐曲。 (黎明最终会赶走了黑暗!) 提示:本曲中大量二度音的运用,描绘出了群魔 乱舞的场景。
代表人物:
米哈伊尔· 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又译 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俄罗斯作曲家, 民族乐派。出身于富裕地主家庭。在圣彼得堡受普 通教育期间,于1817年师从约翰·菲尔德学钢琴, 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1833年赴维也纳与柏林, 师从西格弗里德·德恩学作曲。返回圣彼得堡后, 创作歌剧《为沙皇献身》,1836年首演获得成功。 1837年被委派为帝国圣堂乐长。1842年第二部歌剧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首演。1857年,格林卡在柏 林去世,享年53岁。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 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
俄罗斯民族风情
俄罗斯文学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
有盛誉,出现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 基、肖洛霍夫等世界驰名的大文豪和作家。俄罗斯 的美术、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艺术大师有 列维坦、列宾、苏里柯夫、克拉姆斯科伊等。俄罗 斯的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歌 剧、交响乐和室内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奔放 豪迈。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 代。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 觉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 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 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第一幕 王子齐格弗里德在生日前夕,其母亲告 诉他,已成年的齐格弗里德要在第二天选一位新娘。 而到了晚上,王子去天鹅湖捕猎天鹅。 • 第二幕 齐格弗里德遇上被罗特巴特施咒的公主 奥杰塔。她白天是天鹅,晚上却会化成一位少女。 只有当某位男子真诚地爱上她时,她才能得救。齐 格弗里德邀请她第二天晚上来参加舞会,并会向母 亲表示,愿意娶奥杰塔为妻。 • 第三幕 各国的公主和使节都来出席齐格弗里德 的生日宴会。罗特巴特也带着他的女儿奥吉莉亚来 了。奥吉莉亚显示的是奥杰塔的形象,只是身着黑 装。齐格弗里德被迷惑并与她缔结了婚约。当齐格 弗里德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大为震惊,并立即赶 往天鹅湖。 • 第四幕 王子请求奥杰塔的宽恕,而奥杰塔也原 谅了他。这时罗特巴特用魔法卷起大浪,要淹死齐 格弗里德。奥杰塔为了救他纵身跃入湖内。根据导 演编排的不同,结尾也不一样:或者是双双逝去形 成悲剧式的结尾,或者是天鹅恢复人形,王子救起 公主,爱情终于战胜了邪恶。中国的芭蕾舞团常用 这一种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