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下二叠统沉积相

Abs t r a c t :I n r e c e nt y e a r s.e n o r mo u s r e s o u r c e p o t e nt i a l o f u n c o n v e nt i o n a l g a s ha s be e n f o un d i n t he L o we r Pe r —
c o r e,l o g g i n g a n d i n d o o r a n a l y s i s,wi t h t h e t h e o r y o f s e di me nt o l o g y,t h e r e s e a r c h o n s e d i me n t a r y f a c i e s i n t h e Lo we r Pe r mi a n i n s o u t h e a s t o f Or d O S Ba s i n we r e c a  ̄i e d o u t .Th e r e s u l t s r e v e a l e d t h a t ba r r i e r.1 a g o o n.t i d a l l f a t
3 .L i , n B r a n c h C o m p a n y ,P e t r o C h i n a C o a l b e d Me t h a n e C o m p a n y L i m i t e d , J i x i a n, S h a n x i 0 4 2 2 0 0, C h i n a)
S e di me nt a r y Fa c i e s o f Lo we r Pe r mi a n i n S o ut he a s t o f Or d o s Ba s i n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点概述[精华]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点概述[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7dc33d7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7.png)
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煤田沉积相的特征及分析探讨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煤田沉积相的特征及分析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含有两套含煤岩系,分别为石炭一二叠纪和侏罗纪,煤层发育,有着较大的厚度。
本文主要就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和地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如何科学利用进行了探讨。
标签: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相煤田储层特征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勘探程度也相应不断提高,鄂尔多斯盆地是在演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中生代大型内陆拗陷。
其演化过程可分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阶段,旱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为重要的聚煤期。
聚煤区围绕盆地沉降中心呈环带状展布,煤层层数、厚度及横向变化规律在盆地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特点。
构造转折期与有利于植物大量繁殖的古气候的有机匹配是控制煤层形成的主要因素。
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也慢慢成为科学研究重点地区,对于构造活动比较微弱的鄂尔多斯盆地来说,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搞清储存空间的展布规律和聚煤区丰富的地段。
鄂尔多斯盆地经过了这么些个阶段的作用,如今盆地呈一个矩形形状,南北向分布,盆内大多都是水平分布着地层,倾角在3度左右,构造并不复杂,次级构造不发育。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盆内的盆地构造与盆缘的盆地构造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且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以来的沉积面貌以及聚煤格局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构造格局的影响,也需要充分的考虑不同时期的活动特点。
1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1)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是由吕梁期形成的统一固化结晶基底-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变质岩与中、新元古代以后形成的盖层沉积构成,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
因此它属于一克拉通边缘拗陷盆地。
(2)沉积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是一套典型的内陆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
陆相断陷盆地的拉张裂陷作用具有阶段性、旋回性的特点,是一个不连续的幕式沉降过程,其特有的这种沉降作用控制了盆地充填物的旋回性。
(3)岩石特征。
砂岩储层中杂基的主要成分是水云母和高岭石,平均含量可达10%左右;胶结物的主要成分是硅质(石英)和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以及绿泥石、浊沸石等自生粘土矿物,含量约为6%。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主讲:马振芳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一、盆地勘探概况(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
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
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 陕西11万km2。
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200-1350m ;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1. 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 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 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 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 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 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 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 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 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0)、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
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 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
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 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 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
分六个阶段:1.1907 年~1949 年:延1 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 年)和中美合办期(1911 年~1919 年)。
2.1949 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 年~1979 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沉积体系

973项目总结一、沉积发育史晚三叠世延长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使得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华北克拉通拗陷盆地逐渐向鄂尔多斯盆地转化。
可以说,印支运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史发展中是一次重大变革。
在沉积上实现了由海相、过渡相向陆相的转变,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完整和典型的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
盆地演化进入了大型内陆差异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结束和取代了晚古生代以来克拉通坳陷的发展历史。
上三叠统延长组是在鄂尔多斯盆地坳陷持续发展和稳定沉降过程中堆积的以河流-湖泊相为特征的陆源碎屑岩系,它的发展和演化客观记录了这个大型淡水湖盆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
湖盆发育到延长组第三段(T3y3)初期达到鼎盛,湖进范围可到达盆地北部横山-乌审旗一线。
之后,随着河流的不断注入充填,湖盆走向萎缩。
晚三叠世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的重要时期,沉积体系发育完整,地层出露良好,是观察、研究陆相沉积的典型地区。
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主要为一套灰绿色、灰色中厚层-块状细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组成的旋回性沉积。
下部以河流相中-粗砂岩沉积为主,中部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河流相砂泥岩互层,上部为河流相砂泥岩沉积。
在区域范围上,以北纬38°为界,北粗南细,北部厚100~600m之间,南部厚700~1000m之间。
延长组与其上下相邻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它沉积时盆地基底稳定。
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一段(T3y1)沉积之后,盆地地形出现明显分异,以志丹-甘泉-宜川沿线为枢纽,南部以明显的斜坡向盆地内部倾没,坡度为0.0012,北自马家滩、定边,南至旬邑、铜川,东起延安、黄陵,西达环县、镇原,面积约4×104km2的范围为深湖盆地区,形成厚度达300~400m的深湖相沉积。
枢纽线以北地区为一地势平坦的台地,地形梯度小于0.0003。
北薄南厚的稳定变化,亦表明沉积速率的近似。
为方便生产,长庆油田按油气情况及岩性、电性特征将延长组自上而下划分为10个油层组.二、主要的沉积体系1.冲积扇沉积体系鄂尔多斯盆地的扇积物主要分布在山前露头剖面的底部。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

F g 1 S h ma i r p e e t t n o i. c e t e r s n a i f c o
t con c n t r s Ba i e t i u isof0 do sn
为 五段 ; 根据 其岩性 、 再 电性及 含 油性 , 五段对 将
上 构 成 了五 套储 盖 组合 。 [ 关键 词]鄂 尔 多斯 盆 地 ; 三叠 统 ; 上 延长 组 ; 积体 系 沉 [ 类 号]TE 2 . 分 l1 3 [ 文献 标 识 码 ]A
鄂尔 多斯盆地 北 以阴山 、 大青 山及狼 山为界 , 南 至秦岭 ; 西起贺 兰 山、 盘 山 , 到 吕梁 山 , 六 东 总面 积 0 3 ×1 。 m . 2 0 k 。其 大地 构 造位 置 属华 北 地 台
盆 地 内部 构造相对 简单 , 以鼻状构 造为 主 , 地层平 缓 , 角一般 不足 1 。 倾 I o E 4
三叠 系延长组 ( 。 ) 鄂尔 多斯 盆 地 内陆 湖 TY 是 盆 形成后 接受 的第 一套 生 储油 岩 系 , 也是 盆地 最
主要 的勘探 层系 。研究 区延长组 主要 为一套灰 绿 色、 灰色 中厚 层 一块 状 细砂 岩 、 粉砂 岩 和深 灰 色 、 灰 黑色泥 岩组成 的 旋 回性 沉积 , 据 岩性 特 征 分 根
往地 质 研究成 果基 础上 ¨ 7, 合研 究 区 的区 域 3 ]结 卜l 地 质资料 、 井岩 心 、 钻 录井 、 球物 理等 资料 , 地 对鄂
萎缩 ; 6期湖水大面积退缩 , 长 三角洲前缘连片 , 面积最大, 东北三角洲前缘 已推进至吴旗一甘
泉 一线 , 南缘 推 进 至 华 池 一 庆 阳一 带 ; 4 5期 以浅 湖 亚 相 为 主 ; 3 长 2期 以 三 角 洲 平 西 长 + 长 、 原 沉 积 为 主 ; 1期 湖 盆 继续 萎缩 至 消 亡 , 部 出现 沼 泽 环 境 。 盆 地 沉 积 体 系 的 演 化 , 纵 向 长 局 在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适用标准文案鄂尔多斯盆地堆积——结构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2002年 9月目录序言一.地背景与结构演化(一)地背景⋯⋯⋯⋯⋯⋯⋯⋯⋯⋯⋯⋯⋯⋯⋯⋯⋯⋯⋯⋯⋯⋯⋯1(二)结构演化⋯⋯⋯⋯⋯⋯⋯⋯⋯⋯⋯⋯⋯⋯⋯⋯⋯⋯⋯⋯⋯⋯⋯2二.鄂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演化(一)奥陶系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4(二)石炭—二叠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0(三)中生界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8三.鄂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盖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三)源岩特色⋯⋯⋯⋯⋯⋯⋯⋯⋯⋯⋯⋯⋯⋯⋯⋯⋯⋯⋯⋯⋯⋯25(四)集岩特色⋯⋯⋯⋯⋯⋯⋯⋯⋯⋯⋯⋯⋯⋯⋯⋯⋯⋯⋯⋯⋯⋯33(五)盖特色⋯⋯⋯⋯⋯⋯⋯⋯⋯⋯⋯⋯⋯⋯⋯⋯⋯⋯⋯⋯⋯⋯⋯44(六)天然气富集律⋯⋯⋯⋯⋯⋯⋯⋯⋯⋯⋯⋯⋯⋯⋯⋯⋯⋯⋯⋯四.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一)源岩特色⋯⋯⋯⋯⋯⋯⋯⋯⋯⋯⋯⋯⋯⋯⋯⋯⋯⋯⋯⋯⋯⋯55(二)集岩特色⋯⋯⋯⋯⋯⋯⋯⋯⋯⋯⋯⋯⋯⋯⋯⋯⋯⋯⋯⋯⋯⋯56(三)天然气富集律⋯⋯⋯⋯⋯⋯⋯⋯⋯⋯⋯⋯⋯⋯⋯⋯⋯⋯⋯⋯69五.鄂多斯盆地中生界生、特色及石油源价(一)源岩特色⋯⋯⋯⋯⋯⋯⋯⋯⋯⋯⋯⋯⋯⋯⋯⋯⋯⋯⋯⋯⋯⋯(二)集岩特色⋯⋯⋯⋯⋯⋯⋯⋯⋯⋯⋯⋯⋯⋯⋯⋯⋯⋯⋯⋯⋯⋯(三)石油成藏律⋯⋯⋯⋯⋯⋯⋯⋯⋯⋯⋯⋯⋯⋯⋯⋯⋯⋯⋯⋯⋯前言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采集、综合剖析和总结已有成就为主,要点野外检查和岩芯察看为辅,深入、综合、总结古人研究成就,研究盆地堆积演化历史,确立生储盖组合、联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达成相关研究内容,课题构成员自合同判定以后进行了大批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察,钻井岩芯察看等工作,达成了大批工作量,详细见表1。
表 1达成工作量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数目序号项目单位数目1古人研究报告资料采集本207蒲片判定片5002古人学术论文篇308粒度剖析片2003露头剖面采集条509物性剖析件1004钻井岩心剖面采集条20010报告插图幅5野外观察剖面条3011岩相古地理图幅6钻井岩芯观察井20012研究报告份1经过一年的工作获得了以下认识1.确立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堆积系统种类,此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堆积,包含4大堆积系统,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堆积,包含 6 大堆积系统,中生界侏罗系包含三大堆积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盆地沉积演化阶段: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
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
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
细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
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
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
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
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上升。
第四阶段:下白垩系志丹统,干旱型湖泊沉积阶段第三阶段安定组杂色泥灰岩沉积之后,燕山运动第二幕开始,盆地再度上升,并在周边发生了强烈的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褶皱断裂造山运动开始,形成了盆地格局(侏罗纪晚期)。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元古界地层分布及演化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元古界地层分布及演化特征摘要:完善中国华北新元古代地层划分方案,建立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使其成为国际地层对比的参考标准,是中国地质学家的追求。
华北典型的中新元古代剖面是北京—蓟县一带的长城、蓟县和青白口系,缺少可与华南对比的南华和震旦系。
本文试图通过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碎屑矿物(锆石和榍石)U-Pb定年等研究手段限制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新元古代地层沉积年代,并对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形成环境进行分析推测,最终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划分提供方案。
1引言由于陕西洛南出露比较连续、完整且含有杂砾岩层的新元古代地层,因此本文将对它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碎屑岩进行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特征等研究,对其中的沉积同生独居石和磷钇矿定年,从而限制其沉积时代,确定其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建立华北南缘新元古代地层格架,为完善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地层划分方案提供依据。
2地层沉积特征鄂尔多斯地块南部边缘的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出露完整,分布范围广,本章围绕地块南缘,选取了三条剖面进行野外观察、实测,分别是洛南县巡检剖面、黄龙铺-太白岔剖面、私家沟剖面,野外观察实测工作主要为沉积地层沉积一构造特征观察,沉积相划分。
2.1巡检司剖面2.1.1沉积层序特征洛南县巡检镇剖面位于向斜的北翼,长城系超覆在太华岩群之上。
高山河组地层沉积表现为陆相向海相过渡。
岩性组合主要为中粒砂岩、砾岩、细粒砂岩、泥岩夹粉细砂岩、砂泥岩互层。
高山河组底部发育一套厚约0.1m砾岩,再向上,可见石英砂岩中小型交错层理,薄层杂砂岩呈波状起伏,推测其为三角洲平原决口扇。
再向上可见,砂岩底部磨圆较好的泥砾,结合粒径大小推测为前三角洲相。
随后,在岩层中发育羽状交错层理,表明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可能为滨岸相。
综上所述,沉积相整体表现为陆相向海相过渡,由三角洲过渡为滨岸、浅滩、泻湖、滨岸,水深先增大后减小。
此外,部分地区的深色泥岩或板岩中含有机质,是良好的生油层。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沉积背景与沉积古地理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沉积背景与沉积古地理演化【摘要】大牛地气田是以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为主要目的层开发致密砂岩气的大型气田,为典型的低压、低渗—特低渗储层,以岩性圈闭发育为主的隐蔽性致密气藏。
鉴于大牛地气田目的层系多,储层连续性差等特点,对大牛地气田沉积背景、沉积古地理演化的分析对精确预测目的层的展布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沉积背景0 引言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面积28×104km2,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俗称“半盆油、满盆气”,其中大牛地气田位于盆地东部伊陕斜坡带东北部塔巴庙区块,以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为主要目的层,开发致密砂岩气为主的大型气田,勘探面积2000km2。
自2000年以来,大牛地气田已有13年的勘探开发历史[1],施工钻井超过1000口,2012年天然气产量达到27.59亿m3,积累了成熟的勘探开发经验和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牛地气田为典型的低压、低渗—特低渗储层,以岩性圈闭发育为主,为隐蔽性致密气藏。
多年的研究表明,特定的沉积背景及生储盖组合是决定大牛地气田成功开发的关键因素,鉴于大牛地气田目的层系多,储层连续性差等特点,对大牛地气田沉积背景、沉积古地理演化尤其是储层精细化研究及沉积体系类型的划分对精确预测储层及目的层的展布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沉积背景、沉积古地理演化的分析,对沉积特征及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划分和研究。
1 沉积背景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可分为五个阶段:①中晚元古代以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发育为主的裂陷槽盆地阶段;②早古生代以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阶段;③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以滨海碳酸盐岩逐渐过渡为碎屑岩台地的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阶段;④晚三叠世到白垩纪的大型内陆湖泊、河流沉积的坳陷盆地阶段;⑤新生代内陆河湖断陷充填型周缘断陷盆地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纪石盒子组沉积期南部沉积边界探讨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纪石盒子组沉积期南部沉积边界探讨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三大油气盆地之一,较早开发的区域包括二叠系石盒子组。
石盒子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广泛分布的一套二叠系大规模沉积岩,其沉积环境多为淡水湖和湖沼环境,其景观呈现出斑点状或象眼状的特点。
石盒子组的沉积及其演化历程一直是地质学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石盒子组南部的沉积边界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据文献记载称,石盒子组南部沉积边界主要为“极低冲淤区”,意为长期没有沉积物进入,化石发育非常稀罕。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南部沉积边界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
目前认为,石盒子组南部的沉积边界主要由以下几个特征构成:
一、沉积速率较低:南部边界沉积速率普遍较低,因此物质的输入输出比较稳定,没有镶嵌在沉积物内的化石和砾石。
二、生物数量少:南部边界生物数量相对较少,没有像北部边界那样生物聚集带的现象。
化石也比较稀毕。
三、沉积环境稳定:南部边界沉积环境相对比北部边界环境更加稳定,对沉积物的输入输出形成了更加稳定的环境,使得物质的输入输出比较平衡。
四、沉积物体疏松:南部边界的沉积物比较疏松,因此不利于岩石的固结,使得地质层的厚度比较薄,僵硬指数应该也比较小。
总的来说,石盒子组南部边界的沉积特征,表明南部的沉积环境比北部更加稳定。
同时南部边界的石盒子组还有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将有望带来新的发现,推进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沉积形成机理的探讨。
中新生代鄂尔多斯聚煤盆地沉积演化与后期改造

东 北 部 地 区 普遍 缺失 晚 白垩 世 的沉 积 地 层 记 录 , 造 成 下 白 垩 统及 其 并 的 克 拉通 内 . 界周 缘 地 区 受 到 强 烈 的后 期 改造 , 现 出 周 缘 断 裂 、 边 显 褶 下 伏地 层 遭 受不 同程 度 的 隆升 剥 蚀 , 中生 代 鄂 尔 多斯 盆地 消 亡并 进 是 皱 构 造 普 遍 发 育 的高 强 度 变 形 ; 此 相 对 盆 地 内部 稳 定 , 种 构 造 的 与 各 入 后 期 改 造 过 程 的 重 要 构造 转 折 期 。 新 生 代 则 形 成 了环 绕 鄂 尔 多 斯 在 复杂性及 规模均较周缘 地区弱 , 变形强度 次f 郑孟林等 ,0 6。所 以对 20) 盆 地 的 周 缘 拉 张 断 陷 盆 地 一 北 缘 河 套 盆 地 、 缘 渭 河 盆 地 、 南 宁南 南 西 盆 地 构 造 的 研 究 都 主 要 集 中 在 盆 地 的 周 缘 地 区 , 盆 地 内部 的研 究 则 对 盆地 、 缘银川盆地 , 。 西 等 主 要 集 中在 基 底 、 积 、 化 和 地 层 的不 整 合 及 其 与 油 气 藏 形 成 的关 沉 演 鄂 尔 多斯 盆 地 晚 白 垩世 的构 造 隆 升 一 剥蚀 作 用 在 进 入 新 生 代后 并 系 等 方 面 。 目前 多 数 学 者 认 为 . 地 内 部 后 期 除 了 整 体 抬 升 剥 蚀 改 造 盆 没 有 结 束 。 太 平 洋 板 块 近 W— N 向俯 冲挤 压 、 马 拉 雅 碰 撞 造 山 受 E、 W 喜 以 外 其 他 构 造 活 动 均 比 较 微 弱 , 是 随着 物 探 勘 探 技 术 的进 步 和 勘 探 但 以 及 青 藏 高原 隆 升 的 远程 构 造 影 响 , 尔 多 斯 盆 地 进 入 了多 旋 回 的 抬 鄂 资 料 的 丰 富 及 其 品 质 的 提 高 , 地 内 部 复 杂 的 构 造 活 动 特 征 正 逐 渐 被 盆 升 改 造 过 程 。2 0 0 8年 , 国璋 在 地 球 科 学 与 环 境 学 报 上 发 表 的 《 尔 郑 鄂 揭 示 , 地 内 部 在 中新 生代 的 构 造 活 动也 越 来越 引 起 研 究 人 员 的关 注 盆 多 斯 盆 地 一 高原 转 型期 区域 动 力 学 背 景 》 文 中对 鄂 尔 多斯 在新 生 代 一
鄂尔多斯盆地长10段沉积相研究

推测当泥页岩镜质体反射率大于1.2%时,有机质孔隙开始大量发育。
四、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湖相泥页岩的温压模拟与纳米CT三维表征 研究,揭示了其孔隙随温度变化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提高,纳 米孔隙不断增加,且演化过程呈现3段式特征。有机质热演化、黏土矿物转化和 脆性矿物转化对孔隙演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长 7湖相泥页岩是该盆地中一种重要的有机质岩系,其孔隙演化特征对于油气的生 成和储集具有重要影响。本次演示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湖相泥页岩为研究对象,
基于温压模拟与纳米CT三维表征技术,研究其孔隙随温度变化的演化特征, 并探讨其主控因素。
二、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三叠系延 长组沉积特征
三叠系延长组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沉积特征主要表现为二元结构明显的河 流沉积体系。该体系中,河道间沉积与河道内沉积并存,且以河道内沉积为主。 河道间沉积主要出现在洪水期,以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含有少量的钙质结核 和化石。
河道内沉积则主要出现在平时和洪水期,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具有明显的 粒序层理和交错层理。
供了重要参考。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为揭示更多重要 的地质历史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是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区域,蕴藏着丰富的 油气资源。其中,三叠系延长组的沉积相研究对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 义。本次演示将对该地区的沉积特征、沉积相展布以及差异性进行深入探讨。
三角洲相则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边缘部位,具有较好的物性和含油性。
四、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三叠系延 长组沉积相差异性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三叠系延长组的沉积相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 要体现在不同相带之间的储层物性和含油性的差异上。河流相的储层通常具有较 好的物性和含油性,而湖泊相和三角洲相的储层则相对较差。此外,不同相带之 间的沉积物粒度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历程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历程□尚景武【内容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拥有充足的能源矿产,其矿产的分布特征和成矿类型由构造演化过程决定。
为更好地服务找矿工作,了解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历程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从太古-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至白垩纪、新生代六个阶段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各个时期构造发育相互叠加形成了如今鄂尔多斯盆地独特的构造形式。
以时间为主轴大致描绘出鄂尔多斯盆地的发展历程,为地质找矿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构造演化;演变阶段;印支运动;燕山运动;鄂尔多斯【作者单位】尚景武,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一、引言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构造域、东部构造域和中部构造域)中的中部构造域中段(陈祖伊等,1999),且为华北板块的一部分,而前中生代的鄂尔多斯地块是处于古亚洲构造域中的,该构造域自中生代开始,便处在我国西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东部的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过渡部位。
总体而言,鄂尔多斯盆地特性的“外内静电可移动”,这在各种构造或复杂的过渡重叠的部件,结构特征和更复杂的配置的演变。
该盆地是晚元古代以来在华北地台上形成的,具有扭动明显、坳陷迁移、稳定沉降特点的多旋迴叠合型内陆盆地,从中晚三叠世开始,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1],盆地内产有铀、铅、锌、煤、石油、天然气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由于鄂尔多斯盆地属于NCC,并且因此,稳定单元,其被配置,并且受影响的NCC发展的配置。
盆地盖层包括中元古界至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及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
盆地地层出露相对较齐全,新太古界以后的各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出露[2]。
印支运动导致中国大陆构造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从结构特征角度看,鄂尔多斯盆地是由六个构造单元组成,分别为伊盟隆起、鄂尔多斯西缘褶皱冲断带、陕北斜坡、天环坳陷、晋西褶曲带以及渭北隆起。
二、太古-元古代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演化的早期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克拉通演化的影响下,以及中国北方克拉通是最早我们的克拉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太古代前进[3]。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沉积背景与沉积古地理演化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引言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面积28×104km 2,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俗称“半盆油、满盆气”,其中大牛地气田位于盆地东部伊陕斜坡带东北部塔巴庙区块,以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为主要目的层,开发致密砂岩气为主的大型气田,勘探面积2000km 2。
自2000年以来,大牛地气田已有13年的勘探开发历史[1],施工钻井超过1000口,2012年天然气产量达到27.59亿m 3,积累了成熟的勘探开发经验和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牛地气田为典型的低压、低渗—特低渗储层,以岩性圈闭发育为主,为隐蔽性致密气藏。
多年的研究表明,特定的沉积背景及生储盖组合是决定大牛地气田成功开发的关键因素,鉴于大牛地气田目的层系多,储层连续性差等特点,对大牛地气田沉积背景、沉积古地理演化尤其是储层精细化研究及沉积体系类型的划分对精确预测储层及目的层的展布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沉积背景、沉积古地理演化的分析,对沉积特征及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划分和研究。
1沉积背景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可分为五个阶段:①中晚元古代以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发育为主的裂陷槽盆地阶段;②早古生代以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阶段;③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以滨海碳酸盐岩逐渐过渡为碎屑岩台地的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阶段;④晚三叠世到白垩纪的大型内陆湖泊、河流沉积的坳陷盆地阶段;⑤新生代内陆河湖断陷充填型周缘断陷盆地阶段。
从现今盆地的构造面貌来看,地史时期虽然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但盆地内部广大地区的构造环境具有长期、整体的稳定性,各时代地层除盆地边缘有角度不整合接触外,一般均为连续沉积或假整合接触[2]。
鄂尔多斯盆地的五个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特征,形成了不同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成藏环境,在鄂尔多斯盆地内形成了三套含油气体系,即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体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和中生界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含油气体系,大牛地气田主要属于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体系演化与煤成气藏

源碎 屑 建 造 。 初 期 ( 9 H ) 伴 随 区 域 构 造 活 动 的 H ,8, 继续 加 强 , 部 古 陆 进 一 步 抬 升 , 源 丰 富 , 节 性 北 物 季 水系异 常活跃 , 积物 供 给充 分 , 对 湖平 面下 降 , 沉 相
的海 域 。 但 古 隆 起 地 形 仍 对 沉 积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控
2 ) 年 () (2 2 X 鄂 尔多 斯 盆地 晚古 生代 沉 积休 体系 演化 与煤 成 气 藏
1 9
之 上 , 中央 古 隆起 沦 于 水 下 , 西 两 侧 形 成 一 个 统 使 东
一
植 被 大 量 减 少 , 而 沉 积 一 套 灰 白 色/ 绿 色 的 纯 陆 从 黄
1 1 早 二 叠 世 太 原 期 .
1 沉 积 体 系 的发 育 与演 化
华 北 地 台在 沉 积 了寒 武 系一 奥 陶 系 后 , 加 里 晚 东运 动使 秦 、 海 槽 关 闭 并 上 升 为 陆 , 历 了 长 达 祁 经 10~10 的风 化 剥 蚀 。至 海 西 运 动 中期 , 、 海 5 3 Ma 秦 祁
摘要 : 笔者 在研 究鄂 尔 多斯 盆 地 晚古 生代 沉积 体 系 的基础 上 , 晚古 生代 生烃 源岩 、 集层 、 层 形 成 与展 布进 对 储 盖 行 了分析 , 出了沉 积 体 系对 煤成 气 藏 的控 制 作用 ; 认 为 盆 地 内部 晚 古 生 代 煤 成 气 藏 是 地 层 封 闭 的 岩 性气 提 并 藏, 储集 体 的分 布 主要 受河 流 . 角洲 沉 积体 系 的控制 , 别 是 山 2期 和盒 9期 的 河流 . 三 特 三角 洲沉 积 体 系 的控 制 ,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沉积构造演化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沉积构造演化特征鄂尔多斯南缘地区构造位置特殊,西接六盘山构造带,南邻北祁连一北秦岭构造带,北依鄂尔多斯盆地,东接汾河断陷系。
研究区奥陶系地层系统极为复杂,沉积相变明显。
通过研究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系构造沉积演化,可以为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系天然气藏分布及聚集规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资料,并解决鄂尔多斯南缘地区长期存在争议的部分地层年代问题。
标签: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系构造沉积演化前言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西接六盘山构造带,南邻北祁连一北秦岭构造带,北依鄂尔多斯盆地,东侧为华北古板块内的吕梁山构造带、汾河断陷系和太行山构造带,跨越了渭北隆起、渭河地堑、华北板块南缘构造带等多个构造单元,广泛分布着沉积厚度大、沉积类型多样的下古生界。
鄂尔多斯南缘地区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多期构造体系的叠加联合使得研究区现今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特殊的构造位置、特殊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及其叠加复合,导致研究区内奥陶纪构造演化过程明显不同于鄂尔多斯本部及西缘地区。
1.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南邻秦岭造山带,西南侧则与六盘山构造带相邻,东侧为华北古板块内的吕梁山构造带、汾河断陷系和太行山构造带。
主要表现为块断构造交织的格局中发育多期次的逆冲推覆构造和较独特的沉积构造演化。
本区南部普遍发育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并出露部分寒武系地层,为研究鄂尔多斯南缘与秦岭造山带构造特征提供条件。
显生宙以来发育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环境的沉积建造,并经历了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具有显著变形的不同方式不同构造特征的构造发展过程,形成现今综合的地质构造面貌。
2.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系地层系统研究区奥陶纪沉积期构造环境复杂,沉积类型多样。
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鄂尔多斯南缘研究的各种文献资料中仍然使用的奥陶系岩石地层单位名称多达余个,足以说明研究区奥陶系的复杂性。
2.1南缘地区奥陶系地层划分研究区奥陶系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并以不同层位与上覆上古生界地层不整合接触。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华北克拉通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含煤盆地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华北地台(华北克拉通)的北部裂谷陆缘盆地断陷过程中,是典型的陆相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主要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的形成、断块构造活动的影响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古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受华北地台北缘裂谷盆地形成的影响。
在下古生代(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华北地台北缘发生了裂谷分离,形成了鄂尔多斯裂谷盆地。
当时的地质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古老的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的特点,裂谷盆地内部处于断陷状态,沉积环境主要是碎屑沉积和海相沉积。
在这一阶段内,鄂尔多斯盆地的基本构造为裂谷断裂盆地。
中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受到了侏罗纪-第四纪的构造活动的影响。
在侏罗纪时期,盆地出现了多期次的碎屑岩和维兰纪系列沉积,表明盆地处于持续的沉陷阶段。
这一时期的地质构造特征表现为北部盆地的断块活动、南缘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山-坳盆布局格局,盆地内部有不同程度的隆起和断裂活动。
在这一阶段内,盆地地壳运动的影响加强,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山-坳盆布局格局。
综合以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裂谷盆地形成、断块构造活动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在演化过程中,裂谷盆地形成的古老地壳稳定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断块构造活动造成了盆地内部各地块的隆升和断裂活动,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广泛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分布以及新的断裂构造的形成。
这些地质构造特征共同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
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
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
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
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
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
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
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上升。
第四阶段:下白垩系志丹统,干旱型湖泊沉积阶段
第三阶段安定组杂色泥灰岩沉积之后,燕山运动第二幕开始,盆地再度上升,并在周边发生了强烈的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褶皱断裂造山运
动开始,形成了盆地格局(侏罗纪晚期)。
此后盆地第四次下沉,沉积了厚达千米的志丹统棕红色砂砾河流冲积相和
杂色砂泥岩互层干旱型湖泊碎屑物。
其顶部的环河组地层在庆城东西两河床上都
可看到。
第五阶段:下第三系的河流和咸化湖泊沉积阶段。
第四阶段的下白垩系志丹统沉积后,燕山运动第三幕使区域构造得到定型,基本面貌保持迄今。
下第三系的河流和咸化湖泊沉积,分布局限,仅见于盆地整体抬升后残留的局部低洼之处,多数地区缺失第三系地层。
第四系黄土在陇东地区直接覆盖在白垩系志丹统的环河组地层上;安塞地区,黄土层下部就是中侏罗系安定组的地层。
综上所述,在地史上的印支、燕山运动中,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经过四次
升降过程,气候经过三次冷暖转换,最终由潮湿温暖变为干旱寒冷,形成了三
个平行不整合面,接受了三千多米的河、湖相碎屑岩沉积。
晚三叠世及早侏罗
世是盆地成油体系最重要的沉积阶段,是主要的生油层和储集层形成发育期。
三叠系延长组地层特征
三叠系延长统的湖泊相泥岩和三角洲相砂岩沉积,乃我国内陆坳陷型湖泊沉积盆地之典型。
具有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基本一致,发育时间长,沉积层序全、演化完整有序、厚度大、分布广等特点。
也是本盆地的主要生油岩和大面积多期叠加的储集层。
按照湖盆的扩大~缩小~消亡过程,可划分为五个层段十个油层组,是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反旋回序列。
五个层段沉积特征为:
长一段(T3Y1)(长10油组):湖盆开始发育期,以河流相和滨浅湖相为主,
广布大型交错层理砂岩。
长二段(T3Y2)(长8、长9油组):湖盆扩张期。
沉积范围逐渐增大,陇东地区出现浅水到半深水河控三角洲和水下扇沉积。
长三段(T3Y3)(长7、长6、长4+5油组):湖盆由最大到开始收缩期。
长7是湖盆最大扩张期,湖水覆盖面积8万平方千米,最大水深60m,发育70—120m的灰黑色泥岩,油页岩厚30—100m;是盆地内主要的生油岩形成期。
长6湖泊开始收缩,是陕北三角洲群发育期。
三角洲总面积达1-2万平方千米,厚度50m左右。
长4+5期是区域湖盆总体收缩中一次短暂的湖浸期。
湖浸范围保持长6时的基本格局,在陕北三角洲砂体上覆盖了湖沼相泥岩,是长7烃源岩的区域性盖层。
由于沉积的非均一性,在吴旗、靖边等地区有三角洲存在。
长三段陇东地区为深水湖泊沉积区。
长四段(T3Y4)(长3、长2油组):湖盆进一步收缩期。
原来的三角洲沉积区已平原沼泽化,盆地内主要分布滨浅湖泊相,仅在华池等局部地区有中、小型三角洲存在。
长五段(T3Y5)(长1油组):湖盆枯竭期,大面积的沼泽化,主要岩性为泥岩夹煤层与砂岩互层,在陕北分布有著名的瓦窑堡煤系。
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地层特征
侏罗系下部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按成因可划分为三种沉积体系:1、形成于古地貌丘陵中的粗碎屑河流相体系:
富县期:盆地由上升趋于稳定,气候干旱。
河流沿延长统古地貌沟谷填平补齐式沉积,水动力较强,地质作用以侵蚀氧化为主;所以粗碎屑的河道砂多呈红色,砂泥岩互层呈杂色。
由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物源和地形条件,所以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异,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地层厚0~160m,一般70~110m,基本不含油。
延10期:地壳运动稳定,气候转入半潮湿状态。
沉积环境:先期为古地貌限制性河谷充填沉积,形成了东西向展布并嵌入三叠系油源层之上,成为油气向上运移通道的甘陕古河。
后期随着沟谷填平补齐,转入泛滥平原到沼泽相沉积;河流水动力由强变弱。
所以延10中、下部大套灰色中砂岩厚度差异较大,顶部的一套煤系地层(部分地区为炭质泥岩)分布较稳定。
一般厚70~90m.,划分为延101~延108八个小层,延101、延102含油性较好。
发育了河流相的6个亚相带,油气主要分布在河床亚相中。
2、形成于湖沼盆地的三角洲泛滥平原河道中、细粒砂岩体系:
延9期:盆地开始下沉,在延10期末泛滥平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泛滥盆地中边积水变发育的泥砂型三角洲,沉积了一套中、细砂岩与泥岩及煤层的交互层。
地层厚30~40m,划分为延91、延92、延93三个小层。
储层为三角洲平原相的分流河道砂体。
延8期:盆地处于继续下沉阶段,湖泊水体不断扩大,河流的沉积作用减弱,三角洲分流平原河道的规模远远小于延9期,所以延8的砂层厚度小,分布
零星。
地层厚30~50m,划分为延81
、延82
、
延83
、
延84四个小层,多数情况下依据
中部的泥岩隔层划分为延81+2,延83+4两小段。
3、形成于静水环境的浅湖、沼泽泥页岩体系。
延7、延6、延4+5期:盆地处于湖泊静水沉积环境中,沉积物以浅湖泥岩为主,河流的分布范围狭小,局部地区发育泛滥平原河道砂体,地层厚50~70m。
仅在马岭南区形成了油气藏,多数地区为非储层。
延长组地层划分方法
延长统十个油层组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凝灰质泥岩,次为泥页岩。
凝灰质泥岩在岩屑中为白色片状,手摸有滑腻感,在荧光灯下发橘红色强光。
在测井剖面上具有尖刀状低感应、高声速、大井径、高伽玛的电性特征;厚2米左右。
延长统地层依据岩性组合和十个标志层,划分为十个油层组。
十个标志层代码为:k0~k9,自下而上为:
K0:位于长10底。
K1:位于长7底,是长7与长8的分界线,厚20m左右。
底部有2m厚的凝灰岩,中上部是15~20m厚的油页岩。
因其在陕北延河流域的张家滩地区出露,所以人们常称为“张家滩页岩”。
油页岩在电测图上以自然电位曲线负偏幅度较高(甚至高过砂岩),区别于泥页岩。
K2:位于长63底,是长7与长63的分界线。
K3:位于长62底。
K4:位于长4+5底,是长4+5与长61的分界线。
在陕北地区较发育,陇东地区基本上是泥岩。
K5:位于长4+5中部,是长4+51与长4+52的分界线,厚度6~8m,在声速曲线上表现出4个一组的齿状尖子,感应曲线特征不明显。
k6:位于长3底,是长3与长4+5的分界线。
k7:位于长2底,是长2与长3分界线。
k8:位于长2中部,是长21与长22的分界线。
k9:位于长1底,是长1与长2的分界线。
3、延安组地层划分方法
煤线是延安组地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
煤线在测井图上具有:低伽玛、大井径、高声速、高电阻(4m)高感应的特征。
低伽玛是测井图上区分煤线与泥岩的主要标志。
延安组地层沉积时区域气候由干冷~暖湿进行周期性循环,干冷时沉积河湖砂泥岩,暖湿时沉积沼泽煤系地层;两个煤系之间的地层代表了一个完整的旋回和气候周期,周而复始使延安组地层韵律性极强。
分层时把二个煤层之间的一套地层作为一个二级旋回(煤层归下伏地层,煤顶为分层界限)。
延4+5~延10地层顶部普遍发育煤线,若有些区块、有些层位煤线不发育时,可借用邻区邻井作参考。
具体方法是:从本区与邻区最接近的一边开始,根据地层厚度和砂岩旋回性,以泥岩为分界线逐井向内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