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斯伯格悖论

合集下载

2 主观概率和先验分布

2 主观概率和先验分布

2.1 概率的基本概念 2.2 先验分布及其设定 2.3 设定主观概率的案例 2.4 “埃尔斯伯格悖论” (Ellsberg paradox)
2.1 概率的基本概念



1)概率的三种定义 2)主观概率 3)主观概率定义 4)主/客观概率的比较 5)小结:主/客观概率
2.1 概率的基本概念
图2.3 明年国民经济的增长率的概率分布直方图
·
缺点:①子区间的划分没有标准 ②赋值不易 ③尾部误差过大
(2)相对似然率法
•适用范围:同1 • 步骤:①离散化 ②赋值:给出各区间似然的相对比值 ③规范化:
(2)相对似然率法
(2)相对似然率法
示例4: 问题同示例3,用解法a) 求解。
首先由决策人判断似然率最大的子区间是哪一个,比如是7%,即明 年国民经济增长率最大可能性在6%~7%之间。 然后告诉他,把明年国民经济增长率在6%~7%之间的可能性记作10; 并要求他判断明年国民经济增长率在7%~8%之间的可能性有多大,设经 过交谈后定为8.5,由分析人员记入表2.1; 然后再开始判断下一个子区间的相对似然率,直到所有子区间的相对 似然率都设定为止。
(1)直方图法
该法适用于自然状态θ取值是实轴的的某个区间 的情况. 步骤:①将区间划分子区间θi…离散化; ②设定每个子区间的似然率π(θi)…赋值; ③变换成概率密度曲线.
例如:明年国民经济的增长率
0.2 0.15 0.1 0.05 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柱形图 1
打赌法设事件e发生时收入p0e不发生设事件e发生时收入p0e不发生的收入为1调整p使决策人感到两者无差异为止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先验分布的设定4与给定形式的分布函数相匹配1直方图法该法适用于自然状态取值是实轴的的某个区间的情况的情况

效用函数论文前景理论论文:以行为金融理论的视角解释保险需求

效用函数论文前景理论论文:以行为金融理论的视角解释保险需求

效用函数论文前景理论论文:以行为金融理论的视角解释保险需求摘要:本文借鉴了阿莱斯悖论和诶尔斯伯格悖伦对传统保险需求理论提出了质疑;阐述了传统保险需求理论存在的投保者理性、效用函数、风险态度和最终财富等缺陷;分析了保险消费者面对损失和盈利不同的心理反应,消费者选择不同参考点保险收益的变化,从而部分解释了我国目前保险需求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效用函数前景理论保险需求在有关保险需求的理论中,一般是利用期望效用模型,在假定投保者理性和效用最大化基础上建立分析框架,得到最优保险覆盖的选择结果。

效用理论曾有效的解释了著名的圣o彼德堡悖论,它也是研究在风险和不确定下进行合理决策的理论基础。

然而效用理论和方法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的广泛的应用。

主要原因在于效用函数是一种主观的、因人而异难以确定的东西,现实中每个人不可能去描绘他自己具体的效用函数然后做出决策。

而行为金融的有关理论却能很好的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保险需求行为。

一、传统保险需求理论的挑战传统的保险需求理论得出的一些经典结论,如阿罗在1963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论文:如果在保单的精算价值之上加上固定比例的附加保费,那么投保人预期效用将在其最大限度自留部分风险时达到最优,即投保人应该购买部分保障;莫辛1968年在《政治经济》上发表的“关于理性保险购买的观点”论文中的结论,当保险费除了保单的精算价值之外还包括正的附加保费时,则对一个风险厌恶预期效用最大化者来说,部分保险保障是最优的;如果个体具有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则保险是一种低档商品。

等建立在预期效用框架基础上的分析都将受到行为金融理论的挑战。

1、阿莱斯悖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法国经济学家allais于1953做了最早的彩票选择试验,该彩票选择试验产生了著名的阿莱斯悖论。

阿莱斯结果认为,关于个人选择行为的试验,不仅可以用来检验个人选择理论,而且还可以用来说明个体选择中的理性行为。

ellsberg悖论

ellsberg悖论

ellsberg悖论是一项经典的决策理论问题,也被称为胆量-不确定性悖论。

该悖论描述了一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其决策方式与其胆量和风险厌恶程度之间的关系。

经典实验场景如下:假设你有两个箱子,各自有100个球,其中一个箱子里有50个红球和50个黑球,另一个箱子里的颜色不确定。

你必须从其中一个箱子里选择一个,然后随机地从中抽出一颗球。

你会如何选择?如果你是一个带有风险意识的人,你可能会选择从已知中选,因为你可以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

但如果你是一个胆大的人,你可能会选择从不确定的箱子中尝试,因为你希望抓住机会。

在此基础上,指出,即使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结果相同,决策者也会更愿意选择已知的情况。

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选择较为熟悉的选项,即便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

这个悖论的实验结果颠覆了传统理性决策理论的两个基础假设:决策者是理性的,能够做出最佳决策;决策者是利己的,只关注结果。

相反,这个悖论表明,决策的方式与人的胆量和风险厌恶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人们不仅仅关注结果,更关注他们最初的第一印象,以及他们对选择的感觉。

实际上,这项悖论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反对不确定性,并愿意为选择过程支付额外的成本。

例如,在购买车辆保险时,人们愿意支付更高的成本来规避风险,即使在购买保险之前,他们并不能确认车辆是否会发生意外事故。

一些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个悖论的方法。

他们认为,在决策面前,人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风险的本质上,而不是在可用决策上。

这意味着决策者可以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降低风险。

此外,人们需要了解他们的胆量和风险偏好,从而制定更合适的决策策略。

总之,我的理解是反映了人在决策时的主观能动性和习惯性思考方式。

在这个悖论中,人们不仅关注概率结果,也关注自己的情感感受和胆量等特征。

因此,当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他们更可能选择已知的情况,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有趣的效应

有趣的效应

有趣的效应3.1 风险和模糊有两个抽奖箱,箱子A里有50个红球和50个黑球,箱子B里呢,也有100个球,但不知道比例,如果你随意去抽,抽到红球给你100欧元,你会选择哪个箱子?我想大部分人会选择A。

那么如果抽到黑球给你100欧元呢?有人说这不是一样吗?还是在A里抽啊,单独看来没问题,合起来就有问题了,因为你一开始偏向A是认为B里面黑球比例比较多,而后来偏向A是认为B里面红球比例比较多,这个就是著名的艾尔斯伯格悖论,也叫「模糊不容性」。

很少人可以分清「风险」和「模糊」究竟有什么区别,其实有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风险是确定性的博弈,而模糊是不确定性的博弈。

对于模糊来说,谈概率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模糊的事物不存在概率问题。

人们的身体构造都是相似的,所以我们的医学可以大致判断出我们患上某种癌症之后死亡率是多少,比如20%,这属于风险,是有意义的,但你说5年后10年后人民币贬值的概率是20%,这就是模糊,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那是一件完全不确定的事儿,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证据,谈概率就是瞎扯淡。

很多人在做一件有风险的事儿的时候,周围人都劝他不要做,说他是在赌博,只有他自己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赌博是模糊的,赌多少次都是,但风险博弈却不是,对于分得清两者的人来说,多次博弈之后,优势会越来越大。

所以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在有些人看来是赌博的活,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收益稳健,本质上是他们大脑这个操作系统上的不同。

3.2 默认效应我们一直认为默认的东西最好,这个大家都知道,比如车子的配色,我们中的多数人会选择宣传册上面印的那种,还有孩子们无论是先得到了巧克力还是钢笔,大都不愿意再拿出去交换另一种的案例,都是。

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吗?这个知识点就是损失框架。

当我们得到了一个默认选项而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就默认已经得到了,这个时候再更改选项,除非其他选项显著优于默认选项,否则我们就不会进行替换,因为损失框架的存在,导致由于更改而选错,难过程度会高于一开始就没有选。

伯格森悖论问题回答

伯格森悖论问题回答

伯格森悖论
伯格森悖论是指一段时间内的所有瞬间都是不同的,但时间却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这种矛盾的悖论关键在于我们对时间本质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认为时间是一个静态的整体,通过不同的事件按顺序排列,我们才能感知到时间的流逝。

不过在哲学的层面上,时间被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实体,即一个持续的现在。

这种看法中,我们不能将时间划分成静态的整体,时间只存在于瞬间之间的流动中。

这就是伯格森悖论的核心,我们觉得每一瞬间都是新的、唯一的,但是这些瞬间在时间的流动中却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伯格森认为,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应该是基于直觉和意识,而不是物理学和数学。

虽然伯格森悖论是个很有趣的哲学问题,但是很多专家认为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悖论,因为所谓的瞬间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感知时间的流动。

此外,现代物理学中也存在一些与伯格森悖论相关的问题,如时间相对性理论等。

这些新的物理学理论通过一些复杂的方式对伯格森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伯格森的基本思想仍然被哲学界广泛讨论和研究。

总的来说,伯格森悖论是一个困扰哲学家和科学家已久的问题,它挑
战了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理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我们相信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时间和空间等哲学问题,也能够更好地利用我们的思维和观点来解决它们。

艾伯林悖论等

艾伯林悖论等

艾伯林悖论等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6年第5期艾伯林悖论文/南桥一个炎热的夏日,得克萨斯州有对夫妇和妻子的父母在一起玩骨牌。

这时岳父说:“我们去艾伯林吃饭吧。

”妻子说:“听起来不错。

”丈夫不太情愿,却又怕说出来显得不合群,于是说:“我没问题,看妈妈愿不愿意。

”岳母说:“我当然愿意。

”于是大家顶着大热天赶了过去。

到了那家餐厅,发现食物极其难吃。

回到家,所有人都累坏了。

岳父假作客气地说:“还不错啊,是不是?”这时,其他人终于爆发了。

岳母说她其实想待在家里,丈夫也说是为了取悦其他人才去的妻子也说自己是违心答应的。

这时岳父说,他哪里是真想去啊,是怕大家闷,随便提议一下,没想到大家兴致都那么高,让他骑虎难下。

就这样,四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为了别人,舍弃了自己的喜好,结果却是个个都不开心。

自问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陷入了艾伯林悖论?为满足某个人或群体,自己委曲求全,牺牲了个人喜好或意愿,结果对方并不领情。

殊不知,一个集体需要达成一致,不如大家一开始都做“小人”,开诚布公,先陈述自己的真正所需。

钻洞鱼的智慧文/程刚大西洋西部海底有一种钻洞鱼,身上有黄斑,尾巴呈蓝色,色彩美丽。

它的特长是建造“房屋”,平时,它找来植物碎片、小石块等,用嘴里分泌的黏液把它们一片片地粘连成圆筒状,然后通过一个连接物把它挂在身上,带着它一起行动,需要时进到里面休息。

溜土鱼是钻洞鱼的天敌,身体庞大嘴也大,它捕食的方式就是一口将猎物吞下,然后在体内慢慢消化。

由于钻洞鱼色彩鲜艳,而且身上总带着一个大房子,因此,常常会引起溜土鱼的注意。

钻洞鱼见有溜土鱼向它冲过来,便全力逃跑,迅速找到有水草或珊瑚的地方,然后咬断身体与房子的连接物,迅速钻进房子里躲藏……溜土鱼哪里肯放过它,紧紧地跟在其后,发现它钻进房子后,迅速将房子吞进肚子里,然后懒洋洋地游走。

溜土鱼真的将钻洞鱼吞进肚子里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溜土鱼吞掉的只是钻洞鱼的房子,聪明的钻洞鱼早就从房子后面的开口处钻出来,然后借助周围复杂的水生植物,躲进了水草里。

艾斯伯格悖论

艾斯伯格悖论

艾斯伯格悖论
艾斯伯格悖论是一种逻辑谬误,指的是当一个人试图否认自己的存在时,就证明了他的存在。

具体来说,这个人说:“我不存在”,但他说这句话的前提是他存在,因此他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艾斯伯格悖论源于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罗特尔的著名思想实验,被用来探讨自我意识和存在的本质。

这种悖论在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领域广泛应用,也经常用来考察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艾斯伯格悖论的精神内涵是:存在是无法否认的,我们的存在是我们思考和质疑的基础。

当我们在思考和质疑自我存在时,我们实际上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事实。

因此,艾斯伯格悖论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 1 -。

世界10大悖论

世界10大悖论

世界10大悖论悖论是指在逻辑上似乎自相矛盾、难以理解的陈述或情境。

世界上有许多悖论,以下是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1.薛定谔的猫悖论(Schrodinger's Cat Paradox):描述了量子力学的现象,一个在特定情况下既被认为是死亡又被认为是活着的猫。

2.巴塞尔悖论(The Basel Problem):是数学上的一个悖论,涉及到级数的求和问题,由皮埃尔·德·费马引起。

3.爱普斯坦悖论(The Epimenides Paradox):是古代希腊哲学家爱普斯坦提出的一个悖论,涉及到说谎的问题,即“克里特人说他们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

4.俄巴马悖论(The Barber Paradox):涉及到一个理发师修剪所有不修剪自己的人的悖论,提出了自指的问题。

5.维特根斯坦的悖论(Wittgenstein's Paradox):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悖论,涉及到语言的自指问题。

6.莱布尼兹悖论(Leibniz's Paradox):是一个关于单子和单子的集合的悖论,由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

7.薛定谔的量子纠缠悖论(Quantum Entanglement Paradox):描述了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发生纠缠的量子现象,即使它们之间的距离很远,改变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立即影响到其他粒子。

8.巴纳姆悖论(Barnum Effect):也称为“福尔摩斯效应”,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接受模糊或广义的描述,认为这些描述适用于自己。

9.罗塞塔石碑的解读悖论:涉及到对古埃及罗塞塔石碑上文字的解读问题,为了理解其中的埃及象形文字和希腊文,需要通过解读其中一个文字来推导出另一个文字的含义。

10.强可计数悖论(The Strong Law of Small Numbers):是由数学家理查德·加德纳提出的,指的是人们在处理小样本数据时容易陷入的一种认知偏误,即过于相信在小样本中看到的模式。

0201 上帝悖论

0201 上帝悖论

真正的上帝艾斯说,“不敢灰飞烟灭的上帝就不是真正的上帝。

”一、关于上帝的悖论【1.“如果说上帝是万能的,他能否创造一块他举不起来的大石头?”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悖论。

如果说能,上帝遇到一块“他举不起来的大石头”,说明他不是万能;如果说不能,同样说明他不是万能。

2.“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我们不知道这句话本身是不是“绝对的真理”。

】二、“绝对自由”的艾斯悖论【悖论1:复合命题X:世界上不存在绝对自由,所以绝对自由是错误的。

等效于下面3个命题的演绎推理:命题A:不存在的东西是错误的。

命题B;世界上不存在绝对自由。

命题C:所以绝对自由是错误的。

显然,命题A不仅是荒诞奇怪的,而且也是“唯心主义”的,直接和唯物主义构成冲突。

悖论2复合命题Y:绝对自由是有害的,所以绝对自由是错误的。

命题D:因为绝对自由是有害的,所以绝对自由是存在的。

这样命题D和命题X构成矛盾。

】三、4个臭皮匠的故事4个哲学家甲乙丙丁都是经常看见太阳的人,这并不出奇。

四人聚在一起研究“伟大而超越”的课题:太阳。

甲说:太阳是圆的。

乙说:太阳绝对是圆的。

戊说:太阳相对是圆的。

丙说:太阳可能是圆的。

四人争来辩去,谁也没法说服谁。

恰好一个路人经过,于是请教路人。

路人说,太阳是圆的,我听得懂;太阳绝对是圆的,我也听得懂。

太阳相对是圆的,我既听不懂,也感觉好笑。

太阳可能是圆的,我敢肯定这人态度不端在撒谎。

三、上帝悖论的解析上帝悖论,从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成为哲学史上的终极悖论。

其他悖论形式不同,但实质一致,也就是关于世界的终极性;也即上帝、最高真理、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之类的东西。

悖论总是超前于理论的,它无情地揭露了神学、黑格尔等的错误。

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形式逻辑给否定掉,重建自己的逻辑。

事实上,世界的终极性,本身就应该在哲学逻辑定律之上,而不是之下,本没这个必要。

但对于科学而言,即使最高真理,也不是信仰或先验的,而是和其他公理和事实互验,大部分通过才行。

艾柏林悖论

艾柏林悖论

艾柏林悖论
《艾柏林悖论》是指在一些情况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实际上会导致相反或者更糟糕的结果。

这种悖论的名称来自于一位名叫艾柏林的经济学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这个理论。

例如,政府为了提高就业率,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减少税收或者增加财政支出。

然而,这些措施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反过来使得就业率下降。

另一个例子是在医疗领域。

为了降低医疗保健的成本,一些医疗机构可能会采取降低员工薪水或者缩减服务的措施。

然而,这些措施可能会导致员工离职和服务质量下降,反过来使得成本更高。

因此,艾柏林悖论提醒我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到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免达到相反的效果。

- 1 -。

奥尔伯斯悖论

奥尔伯斯悖论

奥尔伯斯悖论引言奥尔伯斯悖论是一种思维悖论,它涉及到概率论和逻辑推理的交叉领域。

这个悖论最早由罗伊·索伯斯于1963年提出,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概率和逻辑的直觉理解。

本文将对奥尔伯斯悖论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级标题1:奥尔伯斯悖论的描述奥尔伯斯悖论的描述如下: 1. 有两个袋子,袋子A和袋子B。

袋子A中有两个红球和一个蓝球,袋子B中有两个蓝球和一个红球。

2. 你随机选择一个袋子,并从袋子中任意取出一个球。

3. 如果你取出的球是红色,那么袋子A中的另一个球也是红色的概率是多少?二级标题2:奥尔伯斯悖论的矛盾之处奥尔伯斯悖论的矛盾之处在于,直觉上我们可能会认为袋子A中的另一个球是红色的概率应该是1/2,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袋子A中有两个红球和一个蓝球。

然而,根据概率论的计算,袋子A中的另一个球是红色的概率实际上是2/3。

这与我们的直觉相悖,因此称之为奥尔伯斯悖论。

三级标题1:奥尔伯斯悖论的解析奥尔伯斯悖论的解析如下: 1. 假设你选择的袋子是A,并从中取出一个球。

2.如果你取出的球是红色,那么袋子A中的另一个球有两种可能性:红球和蓝球。

3. 袋子A中另一个球是红球的概率为2/3,因为袋子A中有两个红球和一个蓝球。

4. 如果你取出的球是蓝色,那么袋子A中的另一个球必定是红球,因为袋子A中只有一个蓝球。

5. 综上所述,袋子A中的另一个球是红色的概率为2/3。

三级标题2:奥尔伯斯悖论的讨论奥尔伯斯悖论引发了许多关于概率和逻辑的讨论。

一些人认为悖论的解析是正确的,因为它符合概率论的规则。

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悖论的解析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直觉推理。

三级标题3:奥尔伯斯悖论的应用奥尔伯斯悖论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

例如,在法庭上,当有证据表明被告有某种特征时,这并不意味着被告有罪。

根据奥尔伯斯悖论的解析,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概率等同于结论,而需要综合考虑其他证据。

三级标题4:奥尔伯斯悖论的启示奥尔伯斯悖论告诉我们,我们的直觉推理并不总是可靠的。

ellsberg悖论

ellsberg悖论

ellsberg悖论艾尔斯伯格悖论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理性选择的一个经典悖论。

它提出了一个有关个体在面对不确定决策时的矛盾情况,从而挑战了传统经济学对理性决策的理解。

艾尔斯伯格悖论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行为模式,并为解释和理解人们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艾尔斯伯格悖论最初由美国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丹尼尔·艾尔斯伯格提出。

这个悖论的核心思想是,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会偏向于选择更确定的选项,即使这种选择可能会导致更差的结果。

艾尔斯伯格悖论的典型例子是:一个人可以选择从一座山谷中的两座山中偷取宝藏。

第一座山有80%的概率有10万美元的宝藏,20%的概率没有任何宝藏;第二座山有20%的概率有100万美元的宝藏,80%的概率没有任何宝藏。

根据最大化期望效用的理论,选择第二座山是更优的选择,因为期望效用更高。

然而,在实际决策中,许多人会选择第一座山,原因是他们害怕风险,宁愿放弃高收益的可能性也不愿面对可能的巨大损失。

艾尔斯伯格悖论的核心是人们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态度。

尽管根据最大化期望效用的理论,人们应该选择最优的选项,但实际上,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更确定的选项。

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如下几个原因:第一,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敏感度更高。

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更容易感受到风险和损失,而忽视了潜在的收益。

这是因为人们对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的形态有着更为敏感的感知。

第二,心理学上的损失厌恶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人们更倾向于回避可能的损失,即使这意味着放弃潜在的高回报。

这是因为人们对损失的感知要强于对收益的感知,损失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更为强烈。

第三,人们可能对信息的处理和解读存在认知偏差。

人们可能在理解和处理信息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差和偏差,导致他们对不确定性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进而影响了最终的决策结果。

艾尔斯伯格悖论在经济学、决策理论和行为经济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人们在决策中的偏好和行为矛盾,对理解和预测人们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模糊性情景下的决策行为:基于埃尔斯伯格悖论的评述

模糊性情景下的决策行为:基于埃尔斯伯格悖论的评述

概率可加性的质疑,9 1 16 年埃尔斯伯格通过 实验提 出
了埃 尔斯 伯格悖 论 。其 实验如 下 : 在一个 缸 里装 有 3 个 红球 和 6 个 不知 道 比例 的 O o 黑球 和黄球 。现 在 从 缸 中 随机 取 出一 个球 , 求 人 们 要
对下 面两种 情形 下的 四种行为进 行选择 。
( E 及其概率 “ S U) 可加 性”
I S V O
S她 l
§0, 10 ,
期望效 用函数理 论 ( U) 14 E 是 94年冯 ・ 纽曼 和 摩 根斯坦 ( o ema na dMogntm) 公 理 化 假 设 V n N u n n rese 在
行为 I 对红球 的一 个赌 , 是 当一个 红球被 取 出可 以
第2 5卷
第 2期
Ju a o Y n a iac or l f u nnFnn e&E o o c nvrt n cnmi U iesy s i
V 1 5 N . 0 2 . o2 .
模糊性情景 下的决策行为 : 基于埃尔斯 伯格悖论 的评述
纪春 礼
( 云南财经大学 商学院, 云南 昆明 602 ; 52 1 南开大学 商学院, 天津 南开 30 7 ) 00 1
以分别得到 ¥10 黑球被取出则什 么都得不到 ; 0, 行为
I V是对 黑球 或者 黄球 的一 个赌 , 当黑 球 和 黄球 被 取 出 可 以分别 得 到 ¥10 红球被取 出则什 么都得 不到 。 0,
概率 , 并且投资者往往对概率 的分布也缺乏信心。因
此要 描述 实 际情 况 就必 须 考 虑 投资 者 的行 为 。于是 , 15 年 , 奇 ( _.Svg) 94 萨维 LJ aae 由直 觉 的偏 好 关 系推 导

行为金融学课件分析--中国海洋大学行为金融学(张帆老师)

行为金融学课件分析--中国海洋大学行为金融学(张帆老师)

总结(参考图书:《行为金融学》饶育蕾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凯恩斯观点:①择美比赛1\2②动物精神1\2Maurice Allais: ①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理论②阿莱斯悖论Ellsberg:埃尔斯伯格悖论Kahneman和他的同事Amos Tversky:“展望理论”Shiller:“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行心态的关系)P18+P21+P32+P40+本总结第五章为什么是这两个是两大基础?分析:标准金融学是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EMH)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的理论体系。

EMH它有三层含义是:①配置有效:市场机制下资源分配为帕累托状态;②信息有效:“价格反映信息”,信息均质分布,无信息不对称;③运行有效:即无交易成本,它保证了套利机会。

EMH成立的三个支持性论述为:①投资者是理性人,长期市场会将非理性人剔除;②人的非理性行为不存在系统性偏差;③即使存在系统性非理性偏差,理性者的套利行为也会让市场价格最终回归均衡状态。

驳斥一:“有限理性人假设”认为由于信息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人往往追求的是满意解,而非最优解。

即修正了理性人假说,指出由于认知过程的偏差和情绪、偏好等心理原因使投资者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

驳斥二:许多投资者倾向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证券。

当噪声交易者通过“流言”或跟从他人决策而决策时状况会更严重。

投资者情绪反应的是许多投资人的共同判断误差,而非随机性的错误。

驳斥三:套利的有限性认为套利交易由于制度约束、信息约束和交易成本等,现实中总是有风险和有成本的,且有时还会因交易规则约束无法实现。

而在卖空上的受限也使得套利是有限的。

因而存在证券对基础价值的长期偏离。

2.1人的非理性(考论述题!)人的非理性包括两方面:概率判断的非理性→如通过启发法判断概率,导致结果非理性概率判断的理性模式是遵循“贝叶斯法则”的,即以客观和无偏方式设定主观概率,按“贝叶斯定理”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概率以使之接近实际。

实验经济学综述

实验经济学综述

实验经济学综述金煜梁捷1第一稿2003.1.23请勿转载引用【内容提要】本文对实验经济学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回顾了实验经济学早期的思想,指出了它的三种思想来源。

随后,本文沿着这三种思想潮流,分布讨论了实验经济学在个人决策理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在博弈论特别是讨价还价理论方面的发展。

此外,本文还论述了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论,介绍了实验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与修正。

实验经济学是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与经济学沟通的桥梁,所以本文也试图指出一些经济学可能与这些学科融合的方向。

【关键字】实验经济学,个人选择,产业组织,讨价还价经济学已经进入第三阶段。

在第一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仅此而已(即传统市场学);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业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

――贝克尔(G.Becker)宾莫尔曾经用希腊神话赫尔克里士(Hercules)的威力来比喻清理博弈论基础这一工作。

(Binmore,1990)他认为博弈论并没有把基础概念发展到能够告诉人们博弈论令人满意的公理基础斯应该是什么样的,而忽略了基础所得出的结论虽然有意义但是却是错误的。

然而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虽然清理基础的工作同样艰难,但是我们却犯了另一个错误:在马群回圈之前就把马厩的门闩上了。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把注意力几乎全放在结果理性上,并在严格的个人理性假设下研究市场行为。

2结果理性的方法的基石是贝叶斯决策理论。

贝叶斯分析与决策理论走到一起是很自然的事情。

统计决策论运用统计知识来认识和处理决策问题中的某些不确定性,从而做出决策。

经典统计学是直接利用样本信息做出推断,这些经典推断大都不考虑所作的推断将被应用的领域。

而决策论试图将样本信息与问题的其他相关的性质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可以做出好的决策。

除了样本信息外,还有两类相关信息特别重要:一是决策带来的可能后果的认识,这种认识被量化为定出每个可能的决策和和各种不确定性结果的效用;另一种非样本信息被称为先验信息,它是关于不确定性的信息,但是并非来自统计调查,而是类似情况的过去经验。

埃尔斯伯格悖论和圣彼德堡悖论

埃尔斯伯格悖论和圣彼德堡悖论

埃尔斯伯格悖论埃尔斯伯格悖论的提出1926年,拉姆齐(F.P.Ramsey)借助部分信念提出了主观概率的思想,可以对个体的概率进行数值上的测度,并且把主观概率和贝努里(D.Bemolli)的效用决策相结合,给出了一个主观期望效用决策的公理性轮廓。

1937年菲尼蒂(B.De Finetti)论证了概率论的逻辑规律能够在主观主义的观点中严格地被确立,决策或者预见有着深刻的主观根源,为主观效用决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4年,萨维奇(L.J.Savage)由直觉的偏好关系推导出概率测度,从而得到一个由效用和主观概率来线性规范人们行为选择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他认为该理论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理性人的行为选择应该和它保持一致性。

在他的理论中,有一个饱受争议的确凿性原则(The Sure-Thing Principie),它表明行为中间的优先不取决于对两个行为有完全等同结果的状态,只要两个行为在某种情形之外是一致的,那么在这种情形之外发生的变化肯定不会影响此情形下行为人对两个行动的偏爱次序关系。

1961年,埃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在一篇论文中通过两个例子向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挑战。

他的第一个例子是提问式的,表述如下:在你面前有两个都装有100个红球和黑球的缸I和缸Ⅱ,你被告知缸Ⅱ里面红球的数目是5O个,缸I里面红球的数目是未知的。

如果一个红球或者黑球分别从缸I 和缸Ⅱ中取出,那么它们分别被标为红I、黑I、红Ⅱ和黑Ⅱ。

现在从这两个缸中随机取出一个球,要求你在球被取出前猜测球的颜色,如果你的猜测正确,那么你就获得$100,如果猜测错误,那么什么都得不到。

为了测定你的主观偏好次序,你被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1)你偏爱赌红I的出现,还是黑I,还是对它们的出现没有偏见?(2)你偏爱赌红Ⅱ,还是黑Ⅱ?(3)你偏爱赌红I,还是红Ⅱ?(4)你偏爱赌黑I,还是黑Ⅱ?埃尔斯伯格发现大多数人对问题1和问题2的回答是没有偏见。

埃尔斯伯格悖论

埃尔斯伯格悖论

埃尔斯伯格悖论一、悖论的定义和背景1.1 定义:悖论是指在推理或语言表达中出现自相矛盾或不合逻辑的情况。

1.2 背景:埃尔斯伯格悖论是由德国数学家埃尔斯伯格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悖论,它涉及到集合论和逻辑学。

二、埃尔斯伯格悖论的表述2.1 原始表述:“存在一个集合,其中包含所有不包含自己的集合。

”2.2 简化表述:“所有不包含自己的集合组成一个集合。

”三、埃尔斯伯格悖论的分析3.1 悖论的本质:埃尔斯伯格悖论是一种自指性悖论,即它所描述的集合包含了其本身。

3.2 集合论和逻辑学中的应用:该悖论揭示了集合论和逻辑学中存在自指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四、埃尔斯伯格悖论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关系4.1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指出了任何一种包含自然数的数学系统都存在未能证明的命题。

4.2 关系:埃尔斯伯格悖论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都涉及到自指性问题,说明了逻辑学和数学中存在着某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五、埃尔斯伯格悖论的启示5.1 对于逻辑学和集合论的研究:埃尔斯伯格悖论揭示了逻辑学和集合论中存在的自指性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5.2 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反思:该悖论也提醒人们反思自己在思维过程中是否存在类似于自指性问题,以及如何避免这种问题对我们所做出的决策产生影响。

六、结语埃尔斯伯格悖论是逻辑学和集合论中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悖论,它揭示了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看似荒谬却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该悖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逻辑学和集合论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在思维过程中是否存在类似于自指性问题,以及如何避免这种问题对我们所做出的决策产生影响。

ellsberg悖论

ellsberg悖论

ellsberg悖论
Ellsberg悖论是由美国前国防部官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所提出的悖论,指出人们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时,倾向于选择已知概率和结果的选项,而忽略了那些未知概率和结果的选项。

这种倾向被称为“艾尔斯伯格悖论”。

艾尔斯伯格悖论通常被用于讨论决策情境,如在金融领域或政治领域中作出决策。

例如,当面对一项不确定事件时,人们更有可能选择排除不确定性的选项,而忽略了可能更有价值的未知选项。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人们错失多种机会,降低风险规避能力,或者面对不可预测的风险时做出错误的决策。

因此,艾尔斯伯格悖论已经成为研究决策行为和跨学科学科的研究主题。

它提醒了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情况时,需要重视未知的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尔斯伯格悖论(Ellsberg Paradox)
埃尔斯伯格悖论的提出
1926年,拉姆齐(F.P.Ramsey)借助部分信念提出了主观概率的思想,可以对个体的概率进行数值上的测度,并且把主观概率和贝努里(D.Bemolli)的效用决策相结合,给出了一个主观期望效用决策的公理性轮廓。

1937年菲尼蒂(B.De Finetti)论证了概率论的逻辑规律能够在主观主义的观点中严格地被确立,决策或者预见有着深刻的主观根源,为主观效用决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4年,萨维奇(L.J.Savage)由直觉的偏好关系推导出概率测度,从而得到一个由效用和主观概率来线性规范人们行为选择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他认为该理论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理性人的行为选择应该和它保持一致性。

在他的理论中,有一个饱受争议的确凿性原则(The Sure-Thing Principe),它表明行为中间的优先不取决于对两个行为有完全等同结果的状态,只要两个行为在某种情形之外是一致的,那么在这种情形之外发生的变化肯定不会影响此情形下行为人对两个行动的偏爱次序关系。

1961年,埃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在一篇论文中通过两个例子向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挑战。

他的第一个例子是提问式的,表述如下:在你面前有两个都装有100个红球和黑球的缸I和缸Ⅱ,你被告知缸Ⅱ里面红球的数目是5O个,缸I里面红球的数目是未知的。

如果一个红球或者黑球分别从缸I和缸Ⅱ中取出,那么它们分别被标为红I、黑I、红Ⅱ和黑Ⅱ。

现在从这两个缸中随机取出一个球,要求你在球被取出前猜测球的颜色,如果你的猜测正确,那么你就获得$100,如果猜测错误,那么什么都得不到。

为了测定你的主观偏好次序,你被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偏爱赌红I的出现,还是黑I,还是对它们的出现没有偏见?
(2)你偏爱赌红Ⅱ,还是黑Ⅱ?
(3)你偏爱赌红I,还是红Ⅱ?
(4)你偏爱赌黑I,还是黑Ⅱ?
埃尔斯伯格发现大多数人对问题1和问题2的回答是没有偏见。

但是对问题3的回答更偏爱于打赌红Ⅱ的出现,对问题4的回答是更偏爱于打赌黑Ⅱ的出现。

他认为,按照萨维奇的理论,假定你赌红Ⅱ,那么作为一个观察者将实验性地推断你是认为红Ⅱ的出现比红I的出现更有可能。

同时你打赌于黑Ⅱ,则可推断你认为黑Ⅱ比黑I更有可能发生。

但是,我们根据概率的知识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黑Ⅱ比黑I更有可能出现,那么红I一定比红Ⅱ更有可能出现,所以,不可能从你的选择中推断出概率,也就是说你的行为选择根本不是在概率的启迪性判断下做出的,因此,在不确定情形下,主观概率不能赋值,没有概率测度能被确定。

埃尔斯伯格给出的另外一个例子直接针对确凿性原则,表述如下:
在一个缸里装有30个红球和60个不知道比例的黑球和黄球。

现在从缸中随机取出一个球,要求人们对下面两种情形下的四种行为进行选择。

1.行为I是对红球的一个赌,当一个红球被取出可以得到$100,其他颜色的球被取出则什么都得不到;
2.行为Ⅱ是对黑球的一个赌,当一个黑球被取出可以得到$100,其他颜色的球被取出则什么都得不到。

3.行为Ⅲ是对红球或者黄球的一个赌,当红球和黄球被取出可以分别得到$100,
黑球被取出则什么都得不到;
4.行为Ⅳ是对黑球或者黄球的一个赌,当黑球和黄球被取出可以分别得到$100,红球被取出则什么都得不到。

可以看到,这两种情形的区别仅仅在于第二种情形多了一个有完全等同结果的状态,即黄球被取出可以得到$100。

根据确凿性原则,人们对行为I和行为Ⅱ之问的偏好关系应该和对行为Ⅲ和行为Ⅳ之间的偏好关系相一致。

就是说,如果在第一种情形下选择了行为I,那么在第二种情形下应该选择行为Ⅲ;如果第一种情形下选择了行为Ⅱ,那么在第二种情形下应该选择行为Ⅳ。

但是,埃尔斯伯格发现大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形中选择了行为I,同时在第二种情形中选择了行为IV;较少一些人在第一种情形中选择了行为Ⅱ,同时在第二种情形中选择了行为Ⅲ。

而这两种选择模式都违背了确凿性原则,因此,人们实际的行为选择明显与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结果不相一致。

并且,他还得到一个重要的发现。

他说:“在重新思考所有他们按照这个原则‘犯错的’决定后,许多人——他们不仅是富有经验的,而且是理智的——都决定他们希望坚持他们的选择。

这其中包括先前感觉对这个原则有一个‘首位的信奉’的人,他们发现在这些情形里,他们想要违背了确凿性原则,许多人很惊讶,一些人很沮丧。


埃尔斯伯格所揭示的问题确实对主观期望效用理论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因为他进行实验的对象不少是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不仅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其中包括萨维奇本人都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且有不少人在重新思考过后仍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选择,这似乎说明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并不具有规范性的作用。

正如埃尔斯伯格所言:“在上面例子中,比起Ⅱ更愿选择I和比起Ⅲ更愿选择Ⅳ的个体(或者,比起I更愿选择Ⅱ,比起Ⅳ更愿选择Ⅲ)并不简单地在行动,‘好像’他们对正在讨论的事件赋予了数字的或者甚至定性的概率。

对他们来说,这正如有别的方法来指导行动。

埃尔斯伯格悖论的启示
风险是概率分配已知的情形,而不确定是概率分配不清楚的情形,因此,埃尔斯伯格悖论和阿莱斯悖论的不同在于,它暗示了在风险和不确定情形下的决策应该有所不同。

埃尔斯伯格的例子得到了现代心理学的证实,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认为决策加权的来源包括风险,人们更喜欢打赌于一个缸,它的里面装了相等数目的红球和黑球,而不喜欢打赌另外一个装了未知数目红球和黑球缸。

更通常地,人们的偏好不仅依赖于他们的不确定程度,而且依赖于不确定的来源,这种现象被称为来源相依(Source Dependence)。

特韦尔斯凯(Amos Tversky)认为来源相依有来源偏好和来源敏感性两个方面。

来源偏好因为损失减小加权函数,因为赢利增加加权函数,在埃尔斯伯格例子中,人们对于已知概率的缸的偏好优于未知概率的缸正好阐明了这个关系。

并且特韦尔斯凯提出“人们对不确定比对风险的敏感较小的调查结果显示了不确定增强了从期望效用的背离⋯⋯最终,人们经常更喜欢打赌于未知概率,而不是打赌于已知概率的观察资料需要对结论重新评估,这个结论通常来自埃尔斯伯格的例子。

它显示了人们更喜欢风险而不是不确定,当他们感觉消息不灵通或者是无能力的时候。

但是在其他的情形下,人们经常打赌于不确定的来源(比如体育或者天气)而不是风险。

这样一来,埃尔斯伯格所言的人们决策的时候有着别的方法来指导的想法就可以通过前景理论来说明。

前景理论认为并不能用完全的理性来规范人们实际的
行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一些理性的假设并不成立,实际上,人们的行为选择要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受理性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关于人们行为的决策理论只能是描述性的,这不仅可以解释人们实际行为偏离理性预测的原因,而且为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