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气候的形成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气候的形成—— (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 地形对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海拔 升高而气温降低。在对流层自由大气里. 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5oC。
• 地形对降水也有显著影响。水汽含量通常 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所以面积辽阔的 高原内部降水量一般较少。山地降水与高 原不同.迎风坡降水量显著高于背风坡。
• (1)气温日较差:由于海洋热容量大,其水平运动 和垂直运动能对热量进行调节,所以海洋性气候 的气温日较差很小。陆地热容量小,传热慢,热 量集中于地表层,易于受热也易于冷却,所以大 陆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比海洋性气候大得多。离 海岸愈远、日较差愈大。居于内陆的热带沙漠, 气温日较差通常可达40一50 C.在极端情况下可 超过60 C。
分布
•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决
定于距海远近、大气环流条件和洋流状况。 在大陆上,愈是靠近海洋,气候的海洋性 愈强;愈是深入内陆,气候的大陆性愈显 著。这种情况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从中纬度西海岸往东到内陆,冬温越来越 低,夏温越来越高,年较差越来越大,降 水量和降水日数一般是减少的。
三、气候带和气候型—
(一)低纬度气候
• 1、赤道多雨气候 • 2、热带海洋性气候 • 3、热带干湿季气候 • 4、热带季风气候 • 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三、气候带和气候型—
(二)中纬度气候
• 1、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 2、副热带季风气候 • 3、副热带湿润气候 • 4、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 5、温带海洋性气候 • 6、温带季风气候 • 7、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 8、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一、气候和气候系统
• 一、气候和气候系统 • (一)气候的概念 • 1、气候定义: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大气平均
状况或统计状态。 • 气候——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系统 • 天气——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 • 2、当代气候:用刚刚过去的三个十年,共
30年的平均值作为准平均,每过十年更新 一次。
地中海气候(副热带下干
气 气候) 温 ( 摄 氏 度 )
6 罗马
夏季受副热 带高压控制, 干燥少雨;
冬季受西风 带控制,暖 湿多雨。
终年盛 行西风, 各月降 水均匀
副
成因:主要
是海陆热
力差异。
特点:夏季
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少
雨。
成因:主要 是海陆热力 差异。
特点:夏季 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少 雨。
• 2)太阳高度:在气候形成中,太阳光线与地平面 夹角(即太阳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球表 面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郎伯定律表明,大 气上界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的正弦成正比, 而与日地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太阳高度和日地距 离均随纬度和时间而变,因此,不同纬度不同时 问的太阳辐射强度都有变化,造成天文辐射总量 因地因时而异,从而形成各地的气候差异。
• 洋流和对流作用。这些作用使得水的热能相对容 易发生垂直和水平的交换。因此,陆地所得到的 太阳辐射集中于表面一薄层,以至地表急剧增温, 这也就加强了陆面和大气之间的显热交换;反之, 水面所得的太阳辐射分布在较厚的层次,以至水 温不易增高,也就相对地减弱了水面和大气之间 的显热交换。
•
二、气候的形成——
二、气候的形成——
(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 1、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 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
与反射,热能内部的交换,热容量的大小, 地-气和海-气热量交换的形式都有显著变化。 • 海陆表面热力状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①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海洋所吸收 的太阳能多于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这是因 为陆面对太阳光的反射率大于水面。 •
二、气候系统
• 1、大气圈 • 2、海洋 • 3、冰雪圈 • 4、陆面(岩石圈) • 5、生物圈
二、气候的形成——
(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 太阳辐射是气候的能源,是一切大气物理过 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
• 1、地球的有效温度:具备适合生命繁衍的理 想条件。地表温度:〉火星;<金星
• 火星、金星温度过高或过低,不存在液态水, 只有地球平衡温度适合于液态水存在。
二、气候的形成——
(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 2、地球的天文气候 • 天文气候是指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
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假想的假单模式。 • 1)日地距离:地球通过近日点时,单位面
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能比远日点时多7%, 这种变化使北半球冬季(1月)获得的太阳 辐射量大于南半球冬季(7月);北半球夏 季(7月)获得太阳辐射量少于南半球夏季 (1月),因面北半球冬、夏差值小于南半 球。但实际上,这一差异己被大气热力环 流与海陆分布的影响所掩盖。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地面状况
气候
人类活动
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副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气 温 ( 摄 氏 度 )
1 伊基托斯
为赤 主道 ,地 全区 年气 雨流 量以 充辐 沛合 ,上 如升
成因:主 要是气压 带和风带 的南北移 动。
南北回归线 至南北纬 30°之间, 在副热带高 压或信风带 控制下,常 年干旱少雨,
• 海洋和大陆在辐射性质、热容量和传热方面有很 大差异,在海洋和大陆的影响下分别形成海洋性 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 某一地区的气候受海洋影响较深,且能反映出海 洋影响的气候持征的,称为海洋性气候,反之, 受大陆影响较大,且能反映出大陆影响的气候
• 特征的,则称为大陆性气候。
•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持征通常表现在气 温日较差、年较差、年温相时、春秋温对比和降 水特点等方面。
• (2)气温年较差:与气温日变化的原因相似,陆 地气温在一年内变化剧烈、年较差(最高与最低月 平均气温的差值)大;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和缓, 年较差小。
• (3)年温相时:就北半球来说,大陆性气候最高气温出现 在最高大阳高度以后约一个月(7月)(大陆性季风气候最高 气温出现在雨季以前,属于例外);最低气温出现在最低 大阳高度以后约一个月(1月)。海洋洼气候气温最高值和 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比大陆落后,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 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或3月。
• ②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很薄的地表面上, 而海水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较厚的水层中。这 是因为陆地表面的岩石和土壤对于各种波长的太 阳辐射都是不透明的,而水除了对红色光和红外 线不透明外,对于紫外线和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是 相当透明的。同时,陆地所获得的太阳能主要依 靠传导向地下传播,而水还有更有效的方式,如 波浪、
• 而且,海面上的空气因水分蒸发而含有较多的水汽,以致 空气本身有较大的吸收热量的能力,也就使得气温不易降 低。陆地上的情况正好相反。
• 由十上述差异,海陆热力过程的特点是互不相同的。大 陆受热快,冷却也快,温度升降变化大。而海洋上则温度 变化慢。如大洋中,年最高及最低气混的出现要比大陆延 迟一两个月。
北半球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二、气候的形成——
(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 2、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洋流是大洋中任一持续不断并主要呈水平
流动的海水,它可从低纬度内高纬度传输 热量,又能从高纬地区向低纬输送海冰和 冷水。 • 首先,洋流的热量输送对大陆东西岸的气 温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自低纬度流向中 高纬度的暖洋流,使所经海面及其邻近地 区气温偏高,而自中高纬度海域流向低纬 度的冷洋流使所经海面及邻近地区气温偏 低。
• 1、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 • 南北纬35度之间辐射热能收人大于支出,说明热带和副热带有热盈
余,而高纬度地区则有热量亏损。但热带纬度并未持续增温,极地也 没有持续降温现象,表明必然存在热量由低纬到高纬的传输。 • 大气环流调节海陆间的热量。 • 冬半年大陆是冷源,海洋是热源,在盛行海洋气团的沿海地区,热量 由海洋输送到大陆,故迎风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为高;而在大陆冷 风影响下,近陆海面气温比同纬度海洋表面气温为低。夏半年大陆是 热源,海洋是冷源,热量由大陆输送到海洋,但输送量远比冬季海洋 输向大陆的为小。这种海陆热量交换是造成同纬度大陆东西岸和大陆 内部气温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气候带和气候型—
(三)高纬度气候
• 1、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 2、极地常寒气候(苔原气候) • 3、极地冰原气候
三、气候带和气候型—
(四)高地气候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气候的形成因子:
1. 气候的概念: 2. 形成因子:A、太阳辐射——大气运动 最根本的能源。
B、地面状况——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C、大气环流——双重性质。 D、人类活动——释放能量、改变地表特性。
大陆的内部,
终年受大陆 气团控制,
降水较少, 如:
两极地区以 辐合下沉气 流为主,
全年降水稀 少,
如:
(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 ②岩石和土壤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一般常见的岩石比热 大约是0.8374J/(g·K),而水的比热是4.1868J/ (g“K)。因此接受等量的热能,如果使一定体积的水的温 度发生1c的变化,那么该热能可使同体积岩石发生2c以 上变化。
• ④海面有充分的水源供应,以至蒸发量较大,失热较多, 这也使得水温不容易升高。
• 3)日照时间。地球自转形成了地球表面的昼夜交 替。除极圈以内地区外,一日可分为昼夜两部分。 从日出到日没的时间,称为日照时间或昼长时数, 是地理纬度的函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显 然与日照时间成正相关。
二、气Leabharlann Baidu的形成——
(二)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 地表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移者, 也是气团形成的基本原因。它促使不向性质气团发生移动,而气团的 水平交换是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的重要方式。在不同纬度的不 向环流形势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也不相同。
• 2、大气环流与海温异常
• 海温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年际振荡,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厄 尔尼诺现象。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水温的分布为东部冷西部暖,因 此赤道太平洋上空形成一个纬向热力环流。位于南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西海岸(900W),强烈的下沉气 流受冷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信风西流,到达西太平洋 赤道附近(1200E)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 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 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 上,就出现一种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 向热成闭合环流,称为沃克环流。由于秘鲁冷洋流较 强.沃克环流的下沉气流区远大于上升气流区,从南美西 岸可伸展到赤道太平洋中部海域、冈此在南美西岸造成严 重干旱。。。。
• (4)春温与秋温: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和缓,春温上升速 度慢于秋温下降速度,春温低于秋温;大陆性气候气温变 化急剧,春温上升速度快于秋温下降速度,春温高于秋温。
• (5)降水特点: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盛行来自海洋的气 流,空气潮湿,年降水量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而且降水变率很小。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降水多由暖季 的热对流所引起,年降水量少而集中,降水的变率很大。
• 其次,冷暖洋流对所经之地的降水也有较 大影响。经过洋流上空的气团,由于海— 气温度差异将发生变性。冷空气在暖洋流 上流过将逐渐变为暖湿海洋性气团,当它 移向大陆时易于发生降水、当空气与冷洋 流接触则增加其稳定性,一般难于致雨但 多雾,使海雾成为冷洋流或冷水海岸带的 气候特征之一。澳大利亚、非洲和南美西 岸干旱荒漠气候的形成都与沿岸冷洋流有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