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第一篇: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出诗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师:你们了解长征吗?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来,一起齐读诗题。
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
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二、初读,读顺诗文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
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同桌互读)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师:读得真准。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前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老师所作,在法律严密的律诗体裁中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阔和伟大。
该诗既有韵律美,又有象征意义。
在教学中,通过对诗歌语言、体裁结构、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加深对长征的认识和感悟。
下面是针对该诗教学的实录,供参考。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律诗体裁的基本原则和特点•能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意义和象征意义•能够掌握诗歌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课堂以“我们研究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词”为话题,引入长征的话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历史中关于长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长征的浓厚兴趣。
第二步:阅读诗歌教师逐句朗读整首《七律长征》。
要求学生跟读,模仿老师的朗读语音和语调。
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步:分析诗歌1.阐释律诗体裁,揭示《七律长征》的特点和规律。
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押韵、平仄和字数固定的诗歌形式。
教师可询问学生律诗有哪些特点和规律,通过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让学生了解《七律长征》的押韵和平仄等规律。
2.深度解读“赤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插霸主鞭。
”这两句话的意味。
这两句话是《七律长征》中最为蕴含战争的部分,也是很多人最为熟悉的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多次地朗读和解读,尝试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描述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和历史事件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步:历史背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主动搜索,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遵义会议的背景,红军西路军战士胡老爷子的故事,以及长征路程中的其他历史事件。
小结通过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辛、革命先辈们的勇气和坚定。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以及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精选12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精选12篇)《七律·长征》篇1【教学目标】认识两个生字:丸、岷;会写五个生字:礴、丸、崖、索、岷。
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名人介绍导入新课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请看大屏幕:ppt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生:毛泽东师:那么你对毛泽东了解多少呢?生1:毛泽东是我国的开国领袖。
生2:他很喜欢读书。
生3:他还是一位诗人。
师:是啊,大家了解的毛泽东多是顶着伟人光环的领袖形象,我们通常都会称他是——(毛主席)当然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平凡的父亲。
从今天起,我们将走进第六组课文,一起去感受毛泽东同志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七律·长征》。
二、理解课题了解背景师:“长征”从字面意思看,怎么理解?生1:很远的路途生2:路途很漫长师:嗯,这是从字面意思理解那么关于历史上的长征,你又了解多少呢?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课前查的资料吧?生:长征中,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经过11个省。
师:嗯,你了解长征的路线和距离生: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的。
师:什么时间结束呢?生:1935年10月师:嗯,你知道了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10-1935.10)(板书起止时间)还有么?生:是由于红军反围剿失败,才长征的。
师:多了不起,他还知道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当年毛泽东率领的红军走过的长征路线。
课件出示路线图并简介: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在的青海西藏地区)、甘肃、陕西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本文是关于《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烟台孙健课前放长征组歌音乐。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
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3、出示毛泽东图片,教师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
学生交流对长征得了解。
生:有两万五千里……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自豪地读课题。
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词语:磅礴逶迤……生读词语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学生自读指名读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
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
学生自读指读齐读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磅礴……师:谁来帮帮他?生:……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图片。
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
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
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
……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生……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
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
1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指导学生利用“解—连—增—理”的方法,结合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分小组完成诗意的理解;4、通过“观看视频、图片、阅读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远征之难”与“红军不怕”,从而感受到毛泽东及其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引导学生了解七律诗的特点,感受全诗的结构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6、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征、磅礴”这两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2、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歌曲导入,了解单元单元导读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首歌,“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光辉多么慈祥,把咱农奴的心儿照亮!”这首歌曲在赞颂谁?2、交流:对是毛泽东,你对毛泽东有哪些了解?请你,请你,对,毛泽东是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二、学习课题,了解七律特征,初步感受长征之难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思考通过课题你能知道什么?1)请你,真是善于学习的孩子,“七律”也是一种文体,它规定每行诗有七个字,全诗共八行。
这八行、四句有不同的称谓,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请同学们迅速做上笔记。
2)了解长征背景,初步感知情感那关于长征你们又有哪些了解?①请你,看来你已经认真预习了,从资料袋中我们知道长征“经过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
经过了这么多山山水水真可谓是——对“千山万水”(板书)②毛泽东在诗中也为我们选择了几处山水来写了,用横线画出你找到的山水的名称。
来我们一起读出看来,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③同学们,1934年,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他们被迫实行大转移,天上每日有十几架战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十几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咱们的红军战士迈开两只脚便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长征!请你,对,难!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红军的印象!对,是勇敢,是了不起!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
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
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
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
有没有?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生:还有《金色的鱼钩》。
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
生:还有《丰碑》。
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
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
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
作者是谁?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
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生:磅礴。
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
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
(读正确了)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
(师挂挂图)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精选(最新)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
这段历史就是——长征。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
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
(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生:难。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1)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1)《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百姓党反动派的围歼北上抗日,保存本人的气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动身,一路跋山渡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路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并再读课题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留意的?(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3.检查读诗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纵情,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5.齐读诗句:俗语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3、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七律 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板块一:导入、释题播放《难以忘却的长征》录像片段,初步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
谁来读课题?生:(读课题,但没有注意停顿)师:中间有个间隔号,稍微停顿一下。
(示范读)(生齐读课题)师:知道什么是“七律”吗?生:每句话都是七个字的。
师:还不够准确。
生:首字和末字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师:你了解得还真多!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生:八句。
师: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叫它“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起再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板块二: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文)师:会读了吗?谁来读?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
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眼睛,一定要读好它,他读正确了,谁愿意再来读一读?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真好!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两句难度有点大,谁愿意挑战一下?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读成wǔlíng,第二句重复了一遍。
)师:感觉你有点儿激动,暂时按捺一下。
请你再把这两句读一遍,我们仔细听,你有什么发现?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仍然读成wǔlíng)师:读顺了,可惜的是有两个字音读错了,谁发现了?生:“wú lǐng”他读成了“wǔlíng”。
师:你在读一遍!生:wú lǐng师:当两个三声字在一起的时候,第一个字的三声要变成———(俯身问先前读错的学生)生:(小声的)第二声。
师:对了,第二声。
你在读一遍!生:五岭逶迤(“五岭”仍然读成wǔlíng)师:停一下!(示范读“wú lǐng”)你再读。
生:五岭逶迤。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七律长征》及反思篇1这首诗我一共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给学生讲长征的背景、路线以及途中经过的一些战争,着重讲的是《飞夺泸定桥》,这对第二课时理解“大渡桥横铁锁寒”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讲这个背景的时候心中不免要感叹一番了,因为当我问到“你们对长征了解多少”的时候,学生一个个目瞪口呆的看着我,接着就有人问我“老师,长征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一出来,我还真有点反应不过来,五年级的学生居然没听说过长征,当时,我只能无语,然后跟他们说听老师讲吧(本来在备课的时候,我的计划是花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好改变计划,讲着讲着就讲了一节课)。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上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了长征的一些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跟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己仔细读诗,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二、走进长征,领悟大意生读诗师:读完诗后,你们觉得哪里比较难懂?(有些比较难读、难写的生字第一节课已经讲完了)生1:“腾细浪”是什么意思?生2:逶迤是什么意思?生3:磅礴是什么意思?生4:走泥丸是什么意思?师:同门提的问题很多,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老师认为比较难的字的意思。
“远征”就是长征,“逶迤”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三军”就是全军。
老师认为比较难的你们都会了,那你们提的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再仔细读诗,看看你们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不懂得可以请教同桌,如果同桌也不会,那等一下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很认真、仔细的读诗。
师:读完诗,你们有没有对诗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学生没明白我的意思,都不做声,我只好换个方式问。
)那你们刚刚不理解的现在有没有一点理解了?(有学生说有,有学生说没有)那我们等一下一起来解决。
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围绕诗中哪一个来写的?生1:远征。
生2:乌蒙磅礴。
生3:万水千山。
师:到底是哪一个呢?(我说同意生1的请举手,有七八个人;同意生2 的请举手,有十来个人;同意生3的请举手,将近20个人举手了)。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课前学生唱了一首欢快活泼的歌)师:看到同学们的笑脸,听到同学们的歌声,我感觉到了你们正生活在快乐幸福之中。
可你们知道,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怎么得来的吗?它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比如历史上惊心动魄、震惊中外的壮举——师、生(齐):长征师:(板课题)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收集得怎么样?赶快来展示一下。
生1:我收集了一些长征的小故事,有《血战湘江》、《巧渡金沙江》、《飞夺卢定桥》、《四渡赤水》、《马背上的小红军》、《丰碑》等。
师:收集了这么多小故事,很棒!生2:我听爷爷说,红军长征时,没有吃的就吃草根、树皮,还有系裤子用的皮带。
(众生笑)师:的确,红军当年为了充饥,就是吃这你们觉得可笑的皮带,甚至连皮带都没得吃。
生3:我收集了长征的背景。
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3: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他们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师:不但介绍了长征的背景,还介绍了长征的经过,了不起!从哪里收集到的?生3:(有点不好意思)我翻了老师的教案书。
师:(善意的微笑)知道翻老师的教案书,不错吗!多翻几次,你也可以当老师了。
(生笑)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得不错,知道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材料。
你们想更多的了解长征吗?生:想!师:今天,我们就将一起学习一位伟人挥笔写下的一首气魄宏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这位伟人就是——生:毛泽东。
(板作者)师:这首诗就是——(生齐:长征。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就已经体会到了什么?“征”是什么意思?(远行)长是指什么长?(路长。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的笔下,它是宣言书。
这段历史就是——长征。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研究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研究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老师:古人说:“不认识一句话,就看不懂。
”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发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
这首诗的首句是223节奏,骈句和尾句是223节奏,颈句是2221节奏。
(课件展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从有目的的自由阅读到合作阅读,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促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老师:这是什么长征?用什么词可以形容呢?生:难。
六年级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六年级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第一节
(课堂上,老师拿着《红旗飘飘》的图片讲解)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红旗飘飘》这首歌,这首歌是描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举。
大家看看这幅图片,你们能够看出来这首歌讲的是什么吗?
学生1:红旗飘飘,我觉得可能是在描述红军英勇奋斗,为了
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老师:很好!你的想法是正确的。
其实,《红旗飘飘》这首歌还有一个深层含义,它也是鼓励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事业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关于长征的历史。
第二节
(课堂上,老师讲解长征的历史)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是什么吗?
学生2: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从江西瑞金出发,长达一万二千五百里的艰苦行军历程。
老师:非常好!你很了解长征的历史。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里程碑。
在
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许多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但他们依然坚持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战略转移,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的象征。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唱《红旗飘飘》。
第三节
(课堂上,学生们跟着老师一起唱《红旗飘飘》)
学生们:红旗飘飘,我们要永远跟党走。
河山壮丽,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我们不怕苦,我们不怕累,我们英勇勇敢顽强。
长征路上,我们并肩战斗,祖国万岁,胜利属于我们!
老师:非常好!同学们的唱得真棒。
大家要好好学习长征的精神,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一、背景《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长诗,共计七律,用来描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这首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被广泛传播和推崇。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是一首极具影响力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诗句;•能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内涵。
2.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和掌握《七律·长征》的诗歌艺术。
3. 教学过程3.1. 课前预习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作者创作思想,细致品味诗歌的意象和诗句。
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展示自己的理解,为课堂展开做好铺垫。
3.2. 教师讲解在课堂上,老师首先简要讲述《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作者毛泽东的创作思想,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和比较,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诗句,帮助学生认识到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魅力。
3.3. 学生讨论在教师讲解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探讨《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和思考。
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有共情,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3.4. 合作学习在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解析和欣赏诗歌。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体会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深入学习理解《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掌握诗歌中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同时,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增强了文学欣赏的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能力,提升了文化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研活动七律长征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以“七律长征”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展示、教学研讨等形式,深入挖掘《七律·长征》这首经典诗作的教育价值,提升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把握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活动准备1. 集体备课:活动前期,各教研组进行了深入的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将这首诗的丰富内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 教师培训:学校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深入理解《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3. 教学资源准备:教师们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以及与《七律·长征》相关的历史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
三、活动过程1. 课堂展示:在活动当天,各教研组分别展示了精心准备的教学课例。
课堂上,教师们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将《七律·长征》的壮丽景象和革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2. 教学研讨:课后,各教研组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教师们针对课堂展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交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3. 专家点评:活动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课堂展示和教学研讨进行了点评。
专家们对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四、活动成果1. 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七律·长征》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 学生兴趣的激发:课堂展示和教学研讨激发了学生对《七律·长征》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教研氛围的浓厚:本次活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五、活动总结1. 肯定成绩: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了解了这些,谁能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十五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岷山生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
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来?生自己练读。
师:请你读。
生读诗。
师:读得不错,读诗就要读出节奏,我们一齐读。
生齐读。
师:预习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解决。
生:“逶迤”是什么意思?师:谁能帮她解决?生:指山蜿蜒曲折。
生:“走泥丸”是什么意思?师:“泥丸”什么意思?“走”又当什么讲?师:“走”当什么讲?对,当跑、当滚过讲。
那“走泥丸”就是──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三)读悟结合,细读品味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二句,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生:红军岂会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小学语文5.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1.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我们先来读读这一课的生字、词语。
(将诗中的新词语用另外的颜色标出来。
)(指了两名学生,读得很准确。
)师:词语都会读了,谁愿意来读读整首诗呢?(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了解押韵。
(出示诗歌,将每一句最后一个字改变颜色,并写上拼音。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颜色不一样的字的韵母,你有什么发现?生:除了“浪、雪”以外,其他字的拼音韵母都师“an”。
师:是呀,这样使我们的诗歌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更有韵味。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来预习,这个学习习惯真好。
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
请同学们翻开课,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刚才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出示下列词语:①等闲:平常的小事。
⑤五岭:五座山岭。
②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⑥三军:指红军战士。
③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
⑦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④磅礴:气势雄伟⑧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
4.师: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师: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Cv4+o;CA~=Va7f•8$小学教案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1.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生:难、长、险……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
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一进教室,就感觉气氛不太一样。
学生们眼睛亮晶晶的,都透着股兴奋劲儿,我心里也暗暗高兴。
这堂课要讲《七律·长征》,这么伟大的诗篇,可得讲出彩儿来。
我先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七律·长征”四个大字,然后转身问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毛泽东!”那声音响亮得就像一群小喇叭在教室里同时吹响。
这就对了,毛泽东的诗那可是充满了豪情壮志啊,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我开始读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的时候故意加重了“不怕”和“只等闲”这几个字的语气。
读完我就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两句能感受到什么?”有个小机灵鬼马上举手说:“老师,我觉得红军特别勇敢,根本不把长征途中的困难当回事儿,就像超级英雄面对敌人一样。
”我笑着点头,这比喻还挺形象呢。
接着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我在黑板上简单画了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形状,然后说:“这么高大险峻的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和滚动的泥丸,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啊!同学们,要是你们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土坡就累得气喘吁吁,红军面对大山却如此轻松,这差距大不大?”同学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有个同学说:“老师,红军真是太厉害了,像巨人一样。
”我心想,这孩子理解得真不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了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故事。
同学们一个个听得眼睛都不眨,就像小猫咪看到了新奇的小老鼠。
我问:“你们说,这一‘暖’一‘寒’,到底是啥意思呢?”有个同学挠挠头说:“老师,我觉得‘暖’是因为红军打了胜仗,心里高兴,‘寒’是因为大渡河的铁索桥很危险,红军过桥的时候肯定特别紧张。
”我一拍手说:“太对了,你这理解很到位啊。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开心的事就感觉心里暖烘烘的,遇到危险就会后背发凉一样。
”讲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2009-05-1715:33第一课时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
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
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
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
有没有?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生:还有《金色的鱼钩》。
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
生:还有《丰碑》。
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
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
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
作者是谁?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
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生:磅礴。
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
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
(读正确了)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
(师挂挂图)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
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
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
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
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
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
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
“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
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
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
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师:一共有——生:句。
师:56个字,七八五十六。
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
“律”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
师:非常好。
他说的是要押韵,怎么押韵?1、2、4、6、8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
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
所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
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生:我还知道“磷礴”的“”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磅礴”的“磅”,一个是磅,组词“磅秤”。
师:也就是你通过自学,认识了这篇课文的一个多音宇,非常好。
你再强调一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些。
生:(重复发言)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双句押韵。
师:停。
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生:七律。
两句有一个“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重复了。
毛泽东接纳了那位诗人的意见。
师:你看这位领袖虚心的接受了别人的意见,一看重复了是应该换下,这个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个教授,改得好。
这个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生:我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知道的。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
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
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
“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
(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
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师:非常好。
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生:“五岭”亦称南岭。
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
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生:(到黑板画)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生:山。
(众笑)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
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
(笑声)生:(到黑板画)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
(笑声)生:(到黑板画)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
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
(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
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生:乌蒙山。
师:在哪?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生:盘旋七十余里。
师:是盘旋七十余里。
我问你多高?1生:海拔1000米以上。
师:不准确。
生:海拔2220米多高。
师:对了。
2000多米,乌蒙山高不高?生:高。
师:险不险?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生:(到黑板画)(笑声)师:像丘陵,还是山包。
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
(师画)雄伟不雄伟?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
(出示练习题)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生:细小浪花。
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
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生:小泥丸。
师:继续汇报。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
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
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生:铁索。
师:多少根?生:13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
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
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
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
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
大家读这两句。
“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
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
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
只选了两个代表。
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生:五岭,乌蒙山。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生:细浪,泥丸。
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
“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
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
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
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
师:掌声鼓励。
(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生:“更喜……”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
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生:“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队。
师:对了,是海、陆、空三军吗?(笑声)生:不是。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了不起,我觉得你们自学能力非常强。
你看我一点也没讲,只是稍微的搀扶了一下,同学们就把这首请的作者,背景基础知识,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