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部解剖-颌面部间隙
颌面间隙感染ppt课件
![颌面间隙感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992437a8114431b90dd8c6.png)
隙等感染引起
14
感染在颊粘膜与颊肌之间时,磨牙区
前庭沟红肿、触痛明显,皮肤红肿较
轻
感染在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时,面颊
皮肤红肿严重、发亮
张口受限 感染波及颊脂垫时,可向四周扩散
15
前上---眶下间隙 后外---咬肌间隙 后内---翼颌间隙 内------颞下间隙 向上---颞间隙
18
颞浅间隙感染常由颞、顶部皮肤感染
引起
而颞深间隙感染多由牙源性感染或耳
部化脓性疾病引起
19
颞肌部位肿胀、疼痛
张口明显受限 颞浅间隙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
动感
颞深间隙感染波动感不明显;颞
骨骨髓炎
20
颞下间隙位于颞下窝内
界限 上界为蝶骨大翼下方的颞下面
下界为翼外肌下缘
前界为上颌骨的后外侧面及上颌骨颧突 的后面 后界为下颌骨髁状突、茎突及其所附着 的肌肉 内界为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及咽侧壁 外界为下颌支上份内侧面、喙突及颧弓
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
前界及两外侧界为下颌骨体内侧面
内侧界为颏舌骨肌及舌骨舌肌 后界止于舌根部
36
下颌牙源性感染 口底粘膜的外伤、溃疡
舌下腺及颌下腺的腺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炎症
37
舌下肉阜区及口底颌舌沟粘膜水肿,
舌下皱襞肿胀,口底抬高,舌体移向
健侧
进食、吞咽、讲话困难,严重时影响
张口和呼吸
16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
部脓肿区顺皮纹方向切开引流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
开,向上潜行分离至脓腔建立引
流
17
解剖---颞间隙位于颧弓上方,颞肌所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0db65141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4.png)
(四)咬he关系、he与牙弓关系:临床上, 常以正中he作为判断咬合关系是否正常的 基准。在正中he时,上下切牙间中线应位 于同一矢状面上;上颌牙超出下牙颌的外侧, 即上前牙覆盖于下前牙的唇侧,覆盖度不超 过3mm,上后牙的颊尖覆盖于下后牙的颊 侧。牙弓关系的异常可表现为:he 关系的 异常,如反he、开he、深覆he 。
专业课程设置: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 学;口腔生物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体牙髓病学; 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口腔预防医学;儿童口 腔病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口腔临床药物 学;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口腔材料学.
临床专业:口腔颌面外科;口腔内科(牙体牙髓病; 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口腔预防医学;儿童口腔牙 病);口腔正畸科;口腔修复科;
口腔医学教育:
国外:1839年美国巴尔第摩牙医学院—招生2人. 国内:1917年:华西协和医科大学牙医学院—川医.
1934年:上海震旦大学牙医学院,1952与上海 牙医专科学校合并—上二医.
1935年:南京中央大学牙医专科学校—四医大. 1943年: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北医.
现状: 36个口腔医学院系,42个卫校设有口 腔系.
(4)牙髓(pulp):牙髓是位于牙髓腔内
的一种疏松结缔组织,除根尖孔外,其周围 被牙本质所包围,牙髓包含有细胞、纤维 和基质。
牙髓腔:位于牙体的中部,是一个与牙 体外形相似但又显著缩小的空腔。腔的 周围为牙本质覆盖,腔内被牙髓组织充 满,髓腔朝向根颈及牙冠的一端扩大成 室称为髓室,朝向牙根的一端缩小成管 称为根管,又名髓管,根管末端开口处, 称为根尖孔,此孔为牙髓至牙周间隙的 通道。
(2)牙本质(dentin):牙本质构成牙齿的主 体,在牙本质中央髓腔内充满牙髓组织。 牙本质色淡黄,稍有弹性,硬度比釉质低, 比骨组织稍高。牙本质含的无机物约为重 量的70%,有机物为20%,水为10%。 牙本质由基质和牙本质小管组成,牙本质 小管中有来自造牙本质细胞的细胞突,通 过此进行营养代谢。
面部局部解剖
![面部局部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194f7f778e9951e79b892738.png)
脉及其分支
和上/下颌神 经的分支
颞间隙
• 颞浅间隙:位于 • •
颞深筋膜与颞肌 之间。 颞筋膜间隙:位 于颞深筋膜下部 两层之间。 颞深间隙:位于 颞肌(筋膜)与骨 膜之间。
颞间隙
特点:
颞深筋膜致密;
颞肌坚厚;颞鳞
薄,颞部脓肿易
压迫骨质发生骨 髓炎,或穿透颅 内造成脑膜炎
• 腮腺间隙
舌下间隙
境界: 上界为口底粘膜,下界 为下颌舌骨肌及舌骨 舌肌,外侧为下颌骨。 内容: 舌下腺.下颌下腺深部 及导管.舌神经.舌下 神经及舌下动静脉
• 舌深部间隙:
位于舌外肌之 间的间隙。 包括:
颏舌肌间间隙
颏舌肌, 冠状面呈长条形。
颏舌肌间间隙
面部比例及其它关系
• 1 面部水平比例
大三停 小三停 侧三停
• 2 面部垂直比例
五眼
面 部 比 例
黄金比例
• •
美容角 1 鼻额角:125度—135度 2 鼻面角:36度—40度
• 3 鼻唇角:90度—100度 • 4 鼻颏角:120度—132 •
度 5 颏颈角:85度
面部皮肤皱纹线和面部Langer皮肤裂线
Glossopharyngeal n. Vagus n. Accessory n. Hypoglossal n.
Stylopharyngeus m. Styloglossus m. Stylohyoid m. “parotid bed”
5. 腮腺的毗邻 relation of parotid gland
下 颌 后 静 脉
颈 外 动 脉 、 耳 颞 神 经
腮腺表面没有重要结构,仅被以皮肤、浅筋膜及腮腺鞘 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多位于腮腺深面或穿行于腮腺实质
面部局部解剖学
![面部局部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ec5c253e4afe04a1b071dee6.png)
头面部各器官和部位间的黄金比关系:
➢ 颏至眼外眦距/颏至发际距 ➢ 颏至口裂距/颏至鼻翼间距 ➢ 眼外眦距/面宽度间距 ➢ 口裂宽度/眼外眦间距 ➢ 鼻底宽/口裂宽度。
面部黄金比的重要意义:它能从垂直比例与水平比 例关系对同一器官进行定位,如以眼外眦距与面宽度间 距比和颏至眼外眦距与颏至发际距均为黄金比,来说明 眼外眦的垂直和水平位置关系。
尔后,Langer重复了Duputren的试验,绘出第一张 人体皮肤裂线图,并指出皮肤裂线的排列方向是与皮肤 真皮内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排列方向一致的。
3. 面部皱纹线与Langer皮肤裂线的区别
面部皮肤皱纹线:随年龄增长清晰可见,可作为衡量老 化的重要标志。原理为表情肌收缩、皮下脂肪减少、肌肉 松弛、骨萎缩和皮肤弹性减弱致皮肤松弛下垂的结果。
Langer线:体表不能显现,仅能通过穿刺尸体皮肤, 产生缝状裂线证实,走向与真皮内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排 列的方向一致,出生后其走向不再改变。
4. 关于面部手术皮肤切口的选择
按Langer线还是皱纹线进行,意见不一:
一种意见:按皱纹线的走向作手术切口,因皱纹线 走向与真皮内胶原纤维走向一致,且皱纹线深面的弹性 纤维排列与表皮垂直,此类切口对两种纤维切断较少, 创口张力小,故愈后瘢痕亦小;
面部为人体经常外露的部位,是外形美的重要 代表区之一和敏感部位,在功能、形态及外观上均 具有重要意义。
一、面部分区及表面解剖
(一)面部分区
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各区:
1.眶区:四周以眶缘为界,为视器所在。
2.鼻区:上界鼻根点,下界鼻底,两侧界为内 眦与鼻翼点的连线,为鼻所在。
3.唇区:上界鼻底,两侧界为唇面沟,下以颏 唇沟与颏区分界,为口所在。
(口腔科学课件)7.3.1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科学课件)7.3.1颌面部间隙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4480efccc281e53a5902ffa6.png)
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
感染来源
下颌智齿冠周炎 下颌后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 继发于颌下淋巴结炎、化脓性颌下腺炎等腺
源性感染
临床特点
颌下三角区肿胀、压痛 区域性凹陷性水肿,可触及波动感 穿刺抽出脓液
与周围诸间隙相同,如翼颌、 颞下间隙
感染可沿血管神经束上通颅 内、下达纵隔
治疗
张口不受限应由翼下颌韧带稍内侧纵行切开 张口受限可由下颌角以下作弧形切口,向前上、内
分离建立引流 穿刺--翼下颌皱襞内侧,咽上缩肌与翼内肌之间
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
下颌下间隙位于颌下腺所在的由二腹肌前、后腹与 下颌骨下缘形成的颌下三角内
感染位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时,面颊皮肤红肿严重、 发亮
张口受限 感染波及颊脂垫时,可向四周扩散
扩散途径
前上---眶下间隙 后外---咬肌间隙 后内---翼颌间隙 内------颞下间隙 向上---颞间隙
治疗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部脓肿区顺皮 纹方向切开引流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开,向上潜行 分离至脓腔建立引流
嚼肌间隙
感染来源
主要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 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 磨牙后三角粘膜炎症扩散
临床特点
以咬肌为中心的红肿、压痛明显 张口受限严重 不易扪到波动感,有凹陷性水肿 最常见
咬肌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向上 --- 颞下间隙 向前--- 颊间隙
嚼肌间隙扩散
治疗
沿下颌角下缘作弧形切口,距下颌骨下缘2cm, 长约2~3cm
眶下间隙感染
《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
![《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c395b3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5.png)
《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1. 颌面部的概述- 颌面部是人体头部的一部分,包括颌骨、面骨、口腔、牙齿和相关的组织结构。
- 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复杂,包括骨骼、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系统等。
2. 颌骨的解剖- 颌骨是颌面部的骨骼基础,分为上颌骨和下颌骨。
- 上颌骨位于上颌部,通过连结上齿槽骨形成上颌骨裂,与其他头颅骨骼相连。
- 下颌骨位于下颌部,是唯一能活动的颅骨,通过关节与颅底相连。
3. 面骨的解剖- 面骨位于颌骨下方,包括颧骨、眶骨、鼻骨等。
- 面骨的结构与颌骨紧密相连,共同构成面部的外形。
- 面骨的解剖结构决定了面部的外貌特征。
4. 口腔的解剖- 口腔是颌面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口腔腔隙、口腔黏膜、舌、牙齿等。
- 口腔黏膜覆盖口腔内部的黏膜组织,具有保护口腔组织的功能。
- 舌是口腔中的肌肉器官,参与咀嚼、吞咽和发音等功能。
5. 牙齿的解剖- 牙齿是口腔中的硬组织结构,用于咀嚼食物和发音。
- 牙齿由牙冠和牙根组成,牙冠露在口腔中,牙根嵌入牙槽骨中。
- 牙齿的种类包括前牙、犬牙、前臼齿和后臼齿等。
6. 相关组织结构- 颌面部还包括颌面肌肉、颌面血管、颌面神经和颌面淋巴系统等。
- 颌面肌肉参与咀嚼、表情和发音等活动。
- 颌面血管供应颌面部的血液,颌面神经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
- 颌面淋巴系统参与免疫反应和废物排出等功能。
以上是《口腔医学基础》颌面部解剖教学资料的简要内容介绍。
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复杂,了解颌面部的解剖对于口腔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额面部应用解剖及生理
![口腔额面部应用解剖及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19b394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4.png)
第二节 口腔
第二节 口腔
❖ 口腔的生理功能:
-- 消化、感觉、辅助呼吸、构音和辅助发音。
❖ 口腔的界限:
-- 前壁:上下唇——经口裂通向外界 -- 后界:腭垂、腭咽弓、舌根——通向口咽部 -- 两侧:颊部 -- 上壁:腭 --下壁:舌下及口底
❖ 分界:
-- 口腔前庭及固有口腔
第二节 口腔
一、口腔前庭解剖标志点:
第二节 口腔
舌 背 上 的 乳 头
第二节 口腔
六、口底
第三节 牙体牙周组织
一、牙齿的发育与萌出
牙齿的发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乳牙从胚胎 第2个月开始发生,到3岁多牙根完全形成。恒牙在 胚胎第4~5个月开始发生,到20岁左右才完全形成 。
第三节 牙体牙周组织
牙齿萌出的特点
1.牙齿萌出有一定次序,萌出先后与牙胚发育的先后一致 2.牙齿萌出有比较恒定的时间性,但范围较宽 3.左右同名牙同时岀龈 4.下颌牙萌出略早于上颌的同名牙 5.牙齿数量比较恒定,乳牙共20颗,恒牙28-32颗。
与牙周组织相交通。
第三节 牙体牙周组织
五、牙周组织
1.牙龈 2.牙槽骨 3.牙周膜 4.牙骨质
2.下颌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颌内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 血供相对比上颌少
第一节 颌面部
下颌骨Leabharlann 下颌体:重要解剖标志:
颏孔
颏结节
下颌骨下缘
上部为牙槽突,内外 骨板均由较厚的骨密 质构成。下缘圆钝坚 实,为下颌骨骨质最 致密处。
第一节 颌面部
下颌骨
下颌支:
重要解剖标志: 下颌孔 髁突 喙突 乙状切迹 下颌角
第一节 颌面部
(三)颧骨
1.左右各一,近似菱形,位于颜面的外上部。为上颌骨与颅 骨间的重要支架,对构成面型起重要作用。分颊面、颞面 和眶面三面。
颌面部间隙感染ppt课件
![颌面部间隙感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52dfc581c758f5f61f67b2.png)
3. 局部炎症处理是控制感染的关键,一旦 形成脓肿,尽早穿刺(B超引导下穿刺)或切开 引流。
切开引流的目的: ①使脓液和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少 毒素的吸收。 ②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和张力缓解呼 吸道和咽腔的压迫,避免发生窒息。 ③可防止感染向邻近间隙蔓延,防向 颅内、纵隔和血液扩散,避免严并 发症。 ④可防止发生边缘性骨髓炎。
CT ( CECT )对纵隔感染具有较高的 诊断价值, 脓肿形成时可见气液平面, 脓肿侵犯胸膜可出现胸腔积液。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一般支持疗法与抗生素治疗。 2、局部治疗:应及时进行切开引流。
治疗
1.抗感染: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 针对性(细菌培养结果) 2.支持疗法:呼吸道管理、中毒症状管理、体液平
筋膜间隙正常时为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所填充感染时成为脓液积聚和蔓延的通道面部间隙颌周间隙口底和颈部间眶下间隙颞间隙颌下间隙颊间隙颞下间隙舌下间隙翼下颌间隙颏下间隙咬肌间隙咽旁间隙颜面肿胀严重张口受限呼吸困难均为继发性感染成人最常见的为牙源性感染5572龋病牙周病智齿冠周炎等
颌 面 部 间隙感染
概
述
儿童淋巴结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不健全,淋巴结炎、涎腺的化脓 炎易穿破被摸向周围扩散形成间隙感染。
较少见的创伤性、医源性、血源性感染。
病原菌
1.需氧菌 成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Yuvaraj等研究88例患者,68.2%存在需氧菌感染,检出率最高的是G+链球 菌,以血链球菌最常见。 Rega等研究对象为住院治疗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草绿色链球菌和葡萄 球菌常被检出。 Sakaguchi 发现颈深部感染的需氧菌培养以草绿色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 (奈瑟菌)为主。 近期的国内研究则表明,需氧菌仍以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
面部解剖图谱
![面部解剖图谱](https://img.taocdn.com/s3/m/9d67ee949e3143323968937c.png)
面部解剖图谱
面部肌肉图谱
帽状腱膜
额肌
降眉间肌
皱眉肌
眼轮匝肌(眶部)
眼轮匝肌(眶隔前部)
眼轮匝肌(睑板前部)
鼻肌
上唇鼻翼提肌
上唇提肌
耳前肌
颧小肌
颧大肌
提口角肌
咬肌
颊肌
降鼻中隔肌
笑肌
口轮匝肌
降口角肌
降下唇肌
颏肌
颈阔肌
面部动脉图谱额支
颞浅动脉眶支眶上动脉
滑车上动脉
内眦动脉
颧面部
眶下动脉
面横动脉
面动脉
泪腺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颞浅动脉颈内动脉眼动脉
上颌动脉
面动脉的变异
注: AA-内眦动脉 OA-眼动脉 FA-面动脉 LNA-鼻外侧动脉
鼻部与眼部的动脉交通支
滑车上动脉 滑车上动脉鼻背支
角动脉(鼻唇沟部)
上唇动脉 面动脉
滑车上动脉 皮肤水疱
视网膜 中央动脉
眼动脉
视网膜 动脉阻塞
颈内 动脉
面部浅层脂肪分区。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bd3a69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b.png)
牙周病
总结词
牙周病是指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和破坏,常见症状包括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牙齿松 动等。
详细描述
牙周病的主要病因是牙菌斑和牙结石,长期吸烟、糖尿病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治疗牙周病的方法包括洁治、刮治、根面平整等基础治疗,以及牙周手术、正畸治疗等
。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总结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部疾病,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
言语
口腔颌面部结构参与发音和语言形成 ,通过舌头、牙齿、嘴唇等部位协同 作用,产生清晰和特定的语音。
发声
发声是通过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再 经过口腔颌面部的调制,形成不同的 音调和音色。
表情与微笑
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来表达情感和情绪状态,如喜悦、悲伤等。
微笑
微笑是口腔颌面部肌肉协同作用的结果,能够展示友好和亲近的情感,增强人 际交往的效果。
定期口腔检查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 现和处理口腔问题,预防口腔疾病的 发生。
牙齿美白与矫正
牙齿美白
牙齿矫正
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使牙齿变白,常用 的牙齿美白方法有冷光美白、激光美白等 。
通过矫治器对牙齿施加外力,使牙齿逐渐 移动到正确的位置,改善牙齿排列不齐、 上下牙弓关系异常等问题。
隐形矫正
肌肉
口腔颌面部肌肉主要包括咀嚼肌 和表情肌,对维持面部形态、咀 嚼、言语和表情等功能具有重要
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 和翼外肌等,主要负责咀嚼动作
。
表情肌主要分布在眼裂、口裂和 鼻孔周围,能够表达情感和形成
面部表情。
血管与淋巴系统
口腔颌面部间隙的解剖分区
![口腔颌面部间隙的解剖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5a23f43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d.png)
口腔颌面部间隙的解剖分区
口腔颌面部间隙可根据其部位和解剖结构进行分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口腔颌面部间隙的解剖分区:
1. 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上界为颧弓下缘,下界为下颌骨下缘。
2. 颞下间隙:位于颞区,前界为上颌骨后面,后界为腮腺,内界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界为下颌支上缘。
3.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与翼内肌之间,前界为颞肌及颊肌,后界为腮腺,上界为翼外肌下缘,下界为翼内肌附着处。
4. 舌下间隙:位于舌下区,上界为口底黏膜,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前界及两侧界为下颌骨体的内侧。
5. 咽旁间隙:位于咽侧壁外侧,上达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及下颌升支的内侧缘,后界为椎前筋膜。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口腔颌面部间隙的解剖分区,不同的间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影响。
了解口腔颌面部间隙的解剖分区对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局部解剖学--头部
![局部解剖学--头部](https://img.taocdn.com/s3/m/3a46ffe419e8b8f67c1cb9ca.png)
颧弓
体表标
眶上孔、眶下孔、颏孔、颧弓 志
层次结构特点
面浅层
皮肤 薄,血供丰富。皮纹。 浅筋膜和表情肌 皮下组织较少、表情肌 血管 面动、静脉 颞浅动、静脉
神经 三叉神经、面神经
浅淋巴结 腮腺浅淋巴结
“危险三角 深筋膜 ” 薄而不发达。
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囊
层次结构特点
面浅层
皮肤 薄,血供丰富。皮纹。 浅筋膜和表情肌 皮下组织较少、表情肌 血管 面动、静脉 颞浅动、静脉
颅部: 额顶枕区、颞区软组织的层次
颅顶部的血管、神经的分组、名称和分布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及通过的结构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形式
概念:头皮、帽状腱膜、腱膜下间隙、
颅顶部的危险区、小脑幕、海绵窦
第一节
一、境界和分区 头部与颈部分界 颈部与胸部分界 颅部与面部分界
概述
第二节 面 部 Face
分区: 眶区 鼻区
面部的筋膜间隙
颊间隙buccal space 位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 上 界 颧大肌、颧骨
下 界 下颌体下缘
前内界 与通过口角的垂线一致 后 界 内 容 浅 面神经颊支、下颌缘支、面血管、面横血管 中 颊脂体、腮腺管、 深 颊动脉、颊动脉颊神经、 浅部为咬肌前缘
深部为翼下颌韧带
面部的筋膜间隙
咬肌下间隙submasseteric space
三叉N节 下颌N 眼N 上颌N
耳颞N
颊N 舌N
下颌下 N节
下牙槽N
颏N
(2)面神经:(面部运动) 分支:
颞支
损伤:面瘫
颌下区手术切 口:下颌骨下 缘1.5-2cm
(2支)
颧支
(2-3支)
面 动 脉
颌面部间隙幻灯片
![颌面部间隙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155f699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5.png)
药物治疗:根据 病情选择合适的 药物,如抗生素、 止痛药等
手术治疗:对于 严重的颌面部间 隙感染,可能需 要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如红 外线照射、局部 冷敷等,有助于 缓解症状
饮食调理:避免 刺激性食物,保 持口腔清洁
保持口腔卫生: 定期刷牙、漱口, 避免口腔感染
饮食调整:避免 过度咀嚼硬食, 减少口腔压力
维持口腔功能:颌面部间隙对于维持口腔功能也非常重要,如咀嚼、吞咽、 言语等。
眶下间隙:位于眶下缘下方、上颌骨牙槽突内侧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骨升支内侧 咬肌间隙:位于下颌角内侧 颞间隙:位于颞骨与顶骨之间
咬肌间隙 舌间隙
翼下颌间隙 颊间隙
翼下颌间隙
咽旁间隙
颞下间隙
颞间隙
颞深间隙
咬肌间隙
下颌骨:构成口腔底部和下颌骨两侧的骨性支架 上颌骨: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顶部的骨性支架 颧骨:构成面颊部的骨性支架 颞骨:构成颅底和颞部的骨性支架
颌面部间隙的概述
颌面部间隙的定义
颌面部部形态:颌面部间隙是面部骨骼、肌肉和软组织之间的空隙,它们 共同维持着面部的正常形态。
保护重要结构:颌面部间隙内有重要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通过,这些结 构对于维持面部功能和健康非常重要。
缓冲作用:颌面部间隙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可以减轻外力对头部的冲击, 保护大脑等重要器官。
防间隙感染
静脉等
淋巴结构:包 括淋巴结、淋
巴管等
神经结构:包 括面神经、三
叉神经等
面部神经:控制面部表情和感 觉
下颌神经:控制下颌运动和感 觉
舌咽神经:控制咽喉部感觉和 部分肌肉运动
迷走神经:控制呼吸和消化系 统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史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颌面部情况,检查相关部位 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手段辅助诊断 病理学检查: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颌面部的间隙
颌面部上、下颌骨与周围的肌肉之间、或肌肉与肌肉、肌肉与器官之间,存在着一些潜在间隙,正常情况下,这些间隙中充填着疏松结缔组织,有的间隙还有神经、血管穿行,从而使相邻的间隙彼此通连。
当炎症感染时,可循此途径蔓延,脓液也可溃破筋膜,扩散到邻近的间隙。
一、咬肌间隙
咬肌间隙massetericspace(图10-22、23)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二、翼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space(图10-22、23)
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板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图10-21舌咽神经分支
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三、颞下间隙
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space(图10-22、23)
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因此颞下间隙的蜂窝组织炎很少单独存在,常与相邻间隙特别是翼颌间隙的感染同时存在。
四、咽旁间隙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space(图10-22)
图10-22面侧区的间隙(右侧)
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锥体形。
上抵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上缘;后界为椎前筋膜。
由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二部。
前部称咽旁前间隙;后部称咽旁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较小,咽升动、静脉行于其中,内侧有咽上缩肌及腭扁桃体。
腭扁桃体感染可侵及该间隙。
咽旁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此内容为腮腺床的结构。
咽旁间隙与翼颌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咽后间隙相通。
五、下颌下间隙
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space(图10-23)
位于颌下三角内。
上界为覆盖下颌舌骨肌深面的筋膜;下界为颈深筋浅层;前界为二腹
肌前腹;后界为二腹肌后腹。
图10-23面部的间隙(右侧、冠状切面)
间隙内主要含有下颌下腺、颌下淋巴结、面前静脉及面动脉。
此间隙通过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通,并与翼颌间隙、咽旁间隙相通。
下颌第2、3磨牙根尖感染可引起此间隙感染,由厌氧细菌引起的蜂窝组织炎称路德维希(ludwig)氏咽颊炎。
[面深部的解剖步骤与方法]
1.解剖咀嚼肌
(一)在咬肌表面清除残存的腮腺,保留面神经主干及分支,并将面神经向外翻起,完全暴露咬肌,观察其起止状况。
(二)在颞窝处观察颞肌表面的颞筋膜,沿颧弓上缘切开颞筋膜,切开时注意观察它分为两层,分别止于颧弓内、外面。
向上翻起颞筋膜,暴露颞肌,观察颞肌的纤维方向。
(三)切断咬肌起点,向下翻起,注意咬肌神经及血管从下颌切迹处穿出,分离清楚后切断,随咬肌下翻。
(四)锯下颧弓,暴露深面的颞肌止点止于下颌骨的冠突和下颌支前缘,找出颊神经并注意保留。
(五)在下颌孔前缘锯开下颌支前半,将颞肌连带下颌支的骨片一起向上翻起,使颞下窝彻底暴露,观察翼内肌、翼外肌和颊肌的位置和起止状况。
2.清理下牙槽神经、血管及舌神经
在下颌孔清理下牙槽神经和血管,向上追踪至翼外肌的下缘,在下牙槽神经束进入下颌孔前发出一支下颌舌骨肌神经。
在下牙槽神经前方,找出舌神经向下追踪至颌下区,在舌骨舌肌浅面,下颌下腺上方,舌神经下方有下颌下神经节。
上述两神经均在翼外肌下缘穿出,颊神经则穿过翼外肌两头之间,在舌神经的前方出现,向下追踪至颊部。
3.清理翼丛
在辗外肌表面翼丛向后外方集合形成上颌静脉,与颞浅静脉合并形成面后静脉。
试找面深静脉连至面前静脉。
4.追踪上颌动脉及其分支
将翼丛清除,显示上颌动脉及上颌动脉的三段。
在翼外肌下缘深面,上颌动脉第一段上缘,寻找硬脑膜中动脉,穿过耳颞神经第二根之间,经棘孔入颅。
上颌动脉第一段下缘,发出下牙槽动脉与同名神经伴行入下颌孔。
上颌动脉在第二段在翼外肌表面发出许多肌支,支配咀嚼肌。
上颌动脉进入翼腭窝为第三段,其分支暂缓查。
5.清理下颌神经
分清耳颞神经、下牙槽神经、颊神经及肌支,沿舌神经向上追踪,找出其上段,探查面神经发出的鼓索加入舌神经的情况。
6.结合颅骨和有关翼腭窝的标本观察下列内容:
(一)上颌神经经园孔入翼腭窝,蝶腭神经(2支)连于翼腭神经节。
(二)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经眶下裂、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改名为眶下神经和动脉,在未入眶下裂前发出上牙槽后神经与同名动脉伴行入上颌骨后面的小孔。
(三)翼腭神经节接受翼管神经后,向下发出腭大、小神经及鼻后支,上述神经均有上颌神经发出的同名动脉伴行。
7.观察下颌关节的关节囊,切开关节囊外侧壁,观察下颌关节内的关节盘的形状,以及附着于关节囊和关节盘前端的翼外肌。
2007-11-5 16:03:42 大众医药网hypnos 我要评论(0)
颌面部内有许多蜂窝状的间隙,其间充满了脂肪和疏松的结缔组织。
当细菌侵入时,就会引起颌面部间隙感染,其病变可波及皮肤或黏膜下的疏松组织,严重者炎症可深达肌肉间隙中,引起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细菌主要来源于牙齿的化脓性病变如化脓性根尖周炎等。
此外,颌面部淋巴结炎、扁桃体炎、涎腺的化脓性炎症即腺源性感染也都是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原因。
而由外伤继发颌面部间隙感染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因为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急性炎症,患此病后,全身症状极为明显,如体温明显升高,怕冷,呼吸、脉搏加快,头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尿量减少。
病情严重或身体虚弱的还能引起全身新陈代谢紊乱、肾功能障碍等。
若是靠近皮肤表层的间隙发生感染,其局部症状明显,表现为皮肤发红、肿胀、张力增大,患处有明显触痛。
若是咬肌受到炎症波及,则表现张口困难;咽喉部受到侵害,出现吞咽疼痛。
颌面间隙感染常常伴有相应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一般按感染部位分下述6类:
(1)眶下间隙感染:感染多由上尖牙或前磨牙的根尖周围感染扩散而来,病人眼眶下呈弥漫性肿胀、疼痛,患侧鼻唇沟消失。
(2)咬肌间隙感染:主要由上下磨牙及前磨牙根尖部炎症和下颌第三磨牙的冠周炎引起。
病人主要表现是面颊部明显肿胀,常发生张口困难。
3)嚼肌间隙感染:常由下颌磨牙的感染扩散而引起,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感染。
主要表现是以下颌角为中心的咀嚼肌和腮腺部位弥散性肿胀,病人常因咀嚼肌炎症造成张口困难而影响进食。
(4)颌下间隙感染:颌下间隙位于颌下腺所在部位,主要是由于下颌磨牙的根尖周感染、冠周炎以及颌下淋巴结炎引起,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感染,其主要症状是下颌角区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有明显压痛,上颌骨下缘的轮廓常因肿胀而消失。
(5)翼颌间隙感染:常因下颌磨牙的根尖周感染而引起,其主要症状是张口困难。
(6)咽旁间隙感染:常常由冠周炎引起。
拔除阻生牙时,牙根不慎推入该间隙亦能发生感染。
病人可有咽喉痛及不敢吞咽食物等表现。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包括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选有效抗生素及对局部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另外,及时治疗牙根尖周病变,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方法。
颞下窝位于颧弓下方,下颌支的内侧,前方为上颌骨体,后下方敞开。
窝中有咀嚼肌填充,还有重要神经血管穿行其间。
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经卵圆孔进入窝内,然后向不同方向发出分支,其中下牙槽神经经下颌孔入下颌管至下牙及颏孔。
另外,颌内动脉经颞下窝至翼腭窝,其分支中有脑膜中动脉穿棘孔入颅腔。
Pterygopalatine fossa
翼腭窝位于颞下窝前内侧,是一个更小的空间,前方有上颌骨,后方有蝶骨翼突,内侧以腭骨垂直板与鼻腔分隔。
翼腭窝后方经圆孔通颅腔,经翼管通破裂孔,前方经眶下裂通眶,内侧经蝶腭孔通鼻腔,外侧与颞下窝相通,向下经翼腭管出腭大孔和腭小孔通口腔。
窝内主要有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及其分支和血管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