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f2148f6c175f0e7dd13718.png)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共3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共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4a3d96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3.png)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运动的规律。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大气运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大气运动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分享、互助、进步的快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字数:1011字。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如地球自转和公转、世界地理分布等,为学习大气运动打下了基础。然而,大气运动作为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抽象性和复杂性可能对学生理解造成困难。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气现象的观察和体验程度不一,可能影响他们对大气运动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2.提问:“为什么地球会出现这么多的气候现象?”让学生思考气候变化的原因。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阐述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介绍大气层结构及各层特点,强调对流层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3.强调作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过程,如热力环流、大气波动等。
3.结合地球五带划分,讲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4.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生动展示大气运动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5b3b2889eb172dec63b764.png)
教课方案《冷热不均惹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本节课包含两个教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要点。
热力环流是承接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下节学习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基础,更是整个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整章的知识基础,因此尤其重要。
二、【学情剖析】海陆热力性质与大气压强为初中所学,早已忘掉,高中要回首旧知,为学新知做铺垫。
近几年的高一重生生活知识短缺,热胀冷缩有所认识,但空气受热作上涨运动的有关生活知识认识甚少。
刚上新高一学习的热忱仍是很高涨的。
三【教课目的与重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剖析,以及学生的学情,特制定了以下教课目的:(一)教课目的(二)要点难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来源理四、【教法学法】【教法】利用实验视频创建情境,学生们察看,总结规律,生活实例感觉规律的生活应用。
利用动画明确原理,动向掌握大气的运动情况,形成原由,指引学生总结热力环流规律,指引学生以简图的形式显现热力环流的过程,明确、重申热力环流的画法要点。
教师绘生活实例简图测试,稳固热力环流的画法。
【学法】在教课过程中,学生依据实验视频、动画察看,小组合作,总结规律,生活运用,体验学习生活中实用的地理。
五、【教材调整】这部分知识课文中安排在热力环流前,切合大气运动的逻辑次序---先受热,而后冷热不均惹起大气运动,解说热力环流。
我将两个知识点倒序来讲,由于后者热力环流难于理解,讲堂的前二十分是黄金时段,因此利用黄金时间,学生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用来讲本节课的要点(同时也是难点)。
六、【教材设计及流程】《冷热不均惹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课过程设计)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企图(一)观看视频,情境导入(5分)第1页1.介绍实验器械。
2.播放《热力环流实验》视频。
1.学生察看视频,回经过实验视频,证答问题明热力环流的存2.学生总结烟雾环流在,在老师的发问(本质:热力环流)启迪下,找寻热力成因—冷热不均环流形成原由。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共3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共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6b1f24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1f.png)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分析地球表面温度差异的原因。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部分内容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共3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主要探讨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垂直和水平运动。作为特级教师,我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科特点,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旨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温度差异的图像,引起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
2.播放实例动画,如锋面系统的形成和气旋的运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的现象。
3.提出问题:“为什么赤道地区温暖而两极地区寒冷?”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温度差异的原因。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互相鼓励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多方面。
5.信息技术的运用: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大气运动的三维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第二章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37a7a3bee06eff9aef807cd.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通过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4、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重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的原理。
难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2、热力环流具体表现形式和影响。
教学过程《自主学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2)受热过程①太阳辐射能穿过大气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才能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a、大气的选择吸收O3——吸收水汽、CO2——吸收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b、云层、大尘埃——反射太阳光,云量越多反射越,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作用结果。
c、空气分子、小尘埃——作用,晴朗的天空呈色,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是明亮的,都是作用。
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又以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使大气增温,因此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③大气受热过程的意义:影响着大气的、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 状态。
(3)大气的保温作用①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向下的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所以叫 。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作用。
《合作探究》1、读图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2、秋冬季节,霜冻易发生在晴朗的夜晚还是多云的夜晚?《达标检测》1.下列四种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A .大气辐射B .太阳辐射C .大气逆辐射D .地面辐射 2.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A .吸收作用B .反射作用C .直射作用D .散射作用 3. 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重要原因是 A .沙漠地区太阳辐射热量少B .沙漠地区水汽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差C .沙漠地区大气中固体杂质多D .沙漠地区人类破坏活动少4.下面是几处少数民族的对话,你认为哪个对A.高山族人说:“我们这里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太阳辐射最强。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大气运动(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668da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d.png)
学科:地理
课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一节内容,也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板块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它的热量来源是哪里?之前的学习知道地球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大气的热量来源是不是主要也是从太阳获得的,但是大气层的热量是直接从太阳获得的吗?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8页的内容和图2.1,找出大气的热量来源。
[学生回答]大气的热量来源有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
[教师讲解]大气中除了
[总结]太阳辐射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阳辐射并不是大气直接的热量来源。
2,大气与地面辐射
[过渡]既然太阳辐射都是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那我们看看大气的另一个热量来源,大地,大地是如何给大气提供热量的呢?
[教师讲解]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地表的温度比太阳地太多,大地在吸收了大部分的太阳短波辐射后,就放出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的长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所以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大气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教师讲解]
1,大气与太阳辐射
我们再看看月球的温度图,白天最高温度可达度123度,而我们地球的日平均温度大概20度左右,同样是接受太阳辐射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我们来看一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的讲解视频。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0b2e17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5.png)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万宁中学唐晓晴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第二个教学内容。
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它是指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的空气环流运动。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承接了前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同时也是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理论前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如气压随海拔高度而降低;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二)能力基础:由于高中阶段地理学习刚刚开始,学生没有养成绘制示意图并以此说明地理事物的习惯,但具备基本的绘图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将绘图技能与认知技能相结合,有利于知识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谁在说谎?某郊区度假村发生纵火案,柯南让疑犯说出案发的晚上10点他们各自在做什么,其中两个疑犯回答如下:疑犯A:我一个人在海边散步,我的帽子都被风吹到了海里。
疑犯B:我在半山腰的旅馆阳台上看山下的夜景,凉风迎面吹来,非常舒服。
今天学完本节内容—热力环流就可以顺利解开这个案件了。
那什么叫热力环流呢?首先先看一个视频,观察烟的运动方向。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7143c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0.png)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学生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一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一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2c6535a76e58fafab003fa.png)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说明热力环流、大气运动二、教学目标:1、提高阅读“热力环流的形成”等示意图的能力。
2、掌握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和方向,为后面学习“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作知识、技能和方法上准备。
三、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四、难点: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五、内容分析: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
所以本人采取了实验综合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来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1.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2.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
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部分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
六、教学对象分析:由于初中地理不是会考科目,所以初中与高中地理的学习就缺少了联贯性,因此高中学生地理知识基础较差,这给高中的地理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本次任教班级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较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但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未能使用地理的术语正确描述出来。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实验演示: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32页活动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
学生活动:把所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 思考:为什么空气会这样流动?冷却受热 冷却冷却 受热 冷却 讲述:假设这三条线是ABC 三地的三条等压线。
科学实验探究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高一地理教案
![科学实验探究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高一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8288a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b.png)
科学实验探究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高一地理教案人类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地球的各种资源,其中就包括大气,而大气的运动也非常重要。
在地理学中,学生需要了解大气的基础知识以及与气候和环境相关的各种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种科学实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
1.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下列问题:(1)低温、高温和不同水平位置之间的热量差异可能引起空气运动;(2)空气的运动会对沿途经过的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3)气旋和反气旋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有关。
2.实验过程(1)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设备包括一个大玻璃皿、一个塑料气球、热水和冰块。
(2)我们将玻璃皿放在平面的表面上,并将气球放在它的中心。
(3)接下来,我们需要倒一些热水到玻璃皿的一侧,将气球吹气并悬浮在玻璃皿的中心,使其膨胀到能够贴在玻璃皿口的位置。
(4)等待数分钟,气球附着在玻璃皿口上后,动手以手感觉温度,确保玻璃皿中气球周边与热水接触位置的温度高于玻璃皿中气球远离的区域温度。
(5)接着我们将冰块放在另一侧,使得玻璃皿对侧的气温降低。
(6)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漩涡在气球上形成了,而且从这热水和冰块的方向可以看到它的运动方向:涡旋的方向从热水的方向指向冰块,并绕着球的中心旋转。
3.实验分析对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这个实验表明,由于气温差异产生的热量不均会引起空气运动,而这种运动会在不同高度形成气体流的层。
(2)这种空气运动可以影响沿途经过的地区的气候,这在气候变化的研究中非常重要。
(3)在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个由热量不均引起的漩涡,这个漩涡朝一个特定的方向扩散运动,这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有关。
4.实验评价这个实验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因为它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和直观的观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的运动方式以及引起气旋的因素。
此外,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到许多关于气候和环境的知识,包括热力学和气体运动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f7568dbceb19e8b8f6ba28.png)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主要目标:1.能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2.会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4.能理解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二)、同时目标1.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能量。
然后,近地面空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三、【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原理四、【教学材料】1.导入材料: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日本核辐射时间。
2.揭示材料:大气受热过程图。
热力环流实验。
3.强化材料:月球与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的比较图。
4.延伸材料:大气的保温作用图。
5.检测材料:空气流动方向图。
城市热岛效应应用题。
6.教具准备:投影仪、实验设备(玻璃缸、胶合板、热水、冰块、香、火柴等)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讲授过程】1、【导入】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致力于找到除地球生物以外的、存在于地球以外星球上的生命物质。
由于技术条件和科技的原因,人们还没能找到确切的答案,也给我么留下了巨大的谜团。
在遥远的太空中是否存在着像我们一样高度文明的生物?我们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而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在于它孕育着万千的生命,其中就包括我们人类。
(思考):那由什么原因使得我们能赖以生存于地球?(学生讨论)(教师引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1.适当的日地距离2.适宜的公转和自转速度3.大气和液态水的存在所以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5d7d2d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4.png)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5dbc3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4a.png)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明确大气热量来源,既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序归纳“温室效应”3、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教具、资料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引入: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读图讨论:太阳辐射波长分布图的横轴代表什么?纵轴代表什么?(培养读图技能)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的波长有什么特点?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那个区?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由实验可知,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地面和人体温度低,以红外线辐射能量。
转承: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讨论:板图:大气的受热过程近地面大气含有水和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基本是透明的。
可见光有没有被吸收?大气上界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间吸收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部分红外线有没有被大气直接吸收?能量多不多?到达地面的可见光被地面吸收,地面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会不会被大气吸收?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近地面向上一段高度内温度会怎么变化?大气吸收热量后也产生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外太空,另一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地面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就是太阳晒热了地面,地面烘热了大气。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教案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a080b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6.png)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教案设计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下节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铺垫,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把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海陆风、城市风形成【教学过程】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制冷机安装在墙顶,而把取暖机安装在墙底,为什么呢?(制冷机飘出的冷空气质量较重,空气会下沉.而取暖机飘出的暖空气暖而轻会上升)我们就把这种冷暖空气的流动就称为大气的运动)那么是什么导致大气的运动?讲解:这节课的标题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是结果,那么是什么导致的大气运动?(冷热不均).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而地球表面是一个曲面,所以各个地方接受道德太阳辐射是不一样的,这就找造成了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板书一:大气运动(1)能量。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ef645a5acfa1c7aa00ccc3.png)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具准备】课件和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新课引入)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
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入)在“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太阳)(过渡)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指导学生将此句话在P28中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
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
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5.何为大气逆辐射?【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
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板书】二、热力环流【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讲解】(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 地较小,B 、C 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 、C 流向A ,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 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 、C 处,等压面往上移;④A 地上空一定高度A ′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 ′、C ′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 ′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 ′、C ′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 ′、B ′、C ′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 ′处往上移,在B ′、C ′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板书】【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太阳辐射 冷热不均空气 垂直 运动 空气 水平 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根本 原因 直接 原因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一般情况 同一高度 气温高、气压低 气温低、气压高 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
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
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
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
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课后作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二、热力环流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复习旧课】1.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说说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及变化。
【学生回答】略【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
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思考回答: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板书】(一)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板书】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2)判定:(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板书】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2)可以减小风速【讨论】我们刚才介绍了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1006 1008 1010 (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1006 1008 1010(hPa)三种作用力,请大家思考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学生回答】略【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在不同的部位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有差别,从而形成了各个不同部位的风向,这就是我们下面重点介绍的不同部位的风。
【板书】(二)不同部位的风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讲解】在理想状态下,空气质点只受一个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讨论】在实际生活中,空气质点还受地转偏向力因素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又如何呢?【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所以当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