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走进新课程》学习笔记

《走进新课程》学习笔记

《走进新课程》学习笔记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引言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节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1、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那种关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已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的特征有:①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②国际竞争空前激烈;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由此可以清楚看到,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有两个条件:①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②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3、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乃是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将占据主动的地位,谁就将有可能最终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

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现行课程所显示种种问题:①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②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③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④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⑤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⑥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⑦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新课程标准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新课程标准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新课程标准培训的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传统的研究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只是观众和听众。

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应该成为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

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可以积极地表现自我,变得越来越大胆。

新课程标准培训的心得体会2:评价方式与方法应该采用多种手段,让评价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学生应该把自我评价当成是一种知识的沉淀和反思,把他人的评价当成是对自己的肯定。

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更加认真地投入和探究。

无论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是对还是错,只要他们具有要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教师就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

教师应该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采用多种手段,以达到研究的最优化。

新课程标准培训的心得体会3:理论研究与观念转变是走进新课程的必然起点。

教师应该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应该成为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

教师应该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采用多种手段,以达到研究的最优化。

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理论研究和观念转变。

理论研究和实际课堂教学并不矛盾。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距离课堂实际太遥远,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但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个人意识理念支配,因此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和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

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使用材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

因此,有效地进行理论研究是进入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研究新课标与材需要比照旧大纲旧教材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时有所把握。

个人观点是,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材的解析后,教师应组织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分析,教师的研究视野开阔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

教师演讲稿《走进新课程》

教师演讲稿《走进新课程》

教师演讲稿《走进新课程》尊敬的校领导、各位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想先给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新课程。

新课程,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形式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那么,新课程究竟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呢?首先,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知识获取的指导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主动探究和建构知识。

其次,新课程倡导跨学科教学,强化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存在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而跨学科的教学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再次,新课程要求评价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往往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

而新课程的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

评价方式不仅包括考试成绩,还包括学生的项目作品、研究报告、表现等。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何走进新课程呢?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我们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

通过参加教研活动、开展课堂观摩等方式,互相交流经验和分享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最后,教师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亲爱的同学们,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要积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勇于探索,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2《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2022《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动素养教化的形势下具有异样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养教化在课堂教学中推动的一大障碍。试想,假如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成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洁重复之中,对于所学资料总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样能够想象和希望他成为一个高素养的人呢?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本领?所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它还告知我们,作为一名老师,要拥有足够的学问,但比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详细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老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学问、发展实力。
应当说,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这是没错的,可是这个学习不仅仅包含文化学问,它更应当包含学习做人。而我们的老师却只是以其中的一点——分数,去要求学生,衡量学生。有的老师开玩笑说:“学生怎么了?我们不就学习不好吗?你干嘛还老盯着我们的学习呀?”我想这很说明问题。假如一位老师真的为学生着想,真的站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角度去想问题,那么,他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品德养成教化,更应注意的是学生的做人教化。教化究竟应当培育什么样的人,这不能不是每一个人思索的问题,尤其是作为老师的我们。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4
本月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新的教化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化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出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醒悟的相识。真是受益匪浅。

2021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7篇)

2021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7篇)

2021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7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这次新课改的培训对象大都是在职教师,他们已经用经验的双脚走出了一段路,有些教师还收获了丰硕成果。

半路折回,重头再来无疑是痛苦的,他们需要放弃,需要重建,更需要整合。

因此培训工作要扎深根,这个根,一是课堂深处,二是教师心灵深处。

扎根课堂就是贴近课堂教学的实际,用理念灌注课堂;扎根教师心灵,就是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使教师积极主动地进修学习。

一、理论学习与观念转变,是走进新课程的必然起点理论学习与扎根课堂并不矛盾。

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高高在上,距离课堂实际太遥远,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

新课程理念,相对一线教师是陌生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并且入心研究,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

观念不变,理念不明,根本无法走进新课程。

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还会拿出老一套来拯救。

所以有效地搞好理论学习,是进入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

我个人观点是: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

查阅网络、杂志等有关资料,吸收其他实验区新旧教材探索的成果,和本校的研究结果汇总一起,形成文字,记录下最初始的探索,为今后的正式实施准备宝贵的参照资料。

通过比较分析,教师的研究视野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

三、研讨课例与回读理念,将理论落实到课堂细微处从新理念到课堂的实际操作,是一个艰难的转化过程,老师们普遍感到,前期的理论、课标以及教材的学习比较明白,理念已经深入内心,模拟实验也做了充分准备,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又困惑重重。

从“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新课改的一点心得体会

从“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新课改的一点心得体会


个性 、 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 足学 生的情绪 和情感体 满 验 。同时 , 也是教师对学生尊重和赏识的体现 , 注 关 了学生人格 的养成 。但是 , 过分或过多的夸奖 , 至 甚 不符实际 的“ 迁就” 学生 , 容易造成学生骄傲 、 忽视 自 己的 缺 点 , 至 将 学 习 要 点 置 于 脑 后 , 顾 自我 表 甚 只 现, 片面追求 表扬 的消极 后果 。不切实 际 的表 扬与 肯定 , 容易 导致 学 生形 成是 非 不辨 、 误 不分 的观 正 念。 4 以学生 为主体 。旧的 方法 , . 必然造 成学 生文 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贫穷和枯竭 。新方式要求教J 师 要放 下权 威 , 下架 子 , 下讲 台, 弃 独 占 , 当 放 走 放 充 “ 导演 ”“ 、助手 ” 的角色 , 让学 生在 自主学习中理 解和 探求 知识 。但在实 际教学 工作 中却变成 了“ 喜欢 你 哪一 部分 , 就读哪一部分” “ 、你想怎么读 , 就怎 么读 ” 认 为这样 就“ 开放 ” 学 生就 “ 了、 自主 ” 了。至于 予表扬与肯定”“ 向全体学 生 , 学生 全面发 展” 、面 使 有多少学 生思 考了 、 领悟 了, 却无从顾 及。这样 做既 等观念进入 了我 的脑海 。 自此 以后 , 当然 也要求 忽视 了教 师怎样 教 , 我 又忽 视 了学 生怎样 学 。其 实质 教师做起 了“ 表面文章 ”在 “ , 热闹” 的背后 , 透露 出了 是教师的 主导地位 和学 生的主体 地位 均偏 废了。学 浮躁 、 盲从 和形式 化倾 向。时不 时安排 前后 桌或小 生没有体验 , 没有反思 , 这样 的课 纯属 于无效 果 、 无 组讨论 , 让学 生进 行“ 合作 ” 。误认 为课 堂气 氛越活 价值 的活 动。 跃越好 , 学生动得越多越好 , 这样才是新课改的具体 二 、 进 新 课 程 走 体现。这样 一来基础好 的还 能说上 几句 , 础一般 基 进入 20 09年 , 我对新课程 又有 了新 的认识 和理 的则观望 、 听 , 聆 基础差 的只能 当陪衬 。这样的课看 解 : 就合作学习而言 , 不是 为合作 而“ 合作 ” 是合作 , 似热热闹闹 , 学生 主体地位 突出 , 却把本节课的主要 而不是合伙 , 合作 是一 种学 习方式 , 目的是要适 时 、 任务 、 目的和学生 的需要 忽略 了。这 种 “ 活跃 ” 剥夺 有效地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 、 合作技能 , 能激发学生 了部分学生参与学 习 , 与思 考的权 利 。有 的教师 的创新能力 。正如江泽 民同志指 出的 :创新是一个 参 “ 提出了毫无 价值 的 问题 让学生讨 论 , 图课 堂 的热 民族进步的动力 , 国家兴旺 发达 的不竭 的动力 。 为 是 ” 闹气氛而搞 了讨 论的形式 , 限制 了学生 的想象 , 抑制 就信息技术的运用 而言 , 不是 为了对课 堂教 学进行 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 为学生 创造力 的培 养设置 了人 “ 装饰 ” 而是 为改革传 统的教学模式 、 , 教学方法所采 为的障碍 。这样 的 教学 观 念又 怎 能 面 向全体 学 生 用的重要教学手段 。多 媒体 的作用 是将 深奥 、 生疏 呢? 的教学内容或重要知 识 的演 绎过 程形象 、 观地展 直 2 尽量用多媒体 教学 , 为讲课 不用 多媒 体就 示给学生 , 于学 生认 识 、 . 认 便 理解和掌握 。对于突 出学 是 落后 , 就没有转 变理念 。因此 , 不论 有无必 要 , 都 生主体 地位 , 不是 只图课堂 上学生 愿意 怎样就 怎样 做成课件 , 甚至用几/ o 的精力 , J ̄ , 制作了几分钟便能 的放纵 、 放任 , 而是教师要做一名与学生平等对话的 用 粉笔 画好 的图形。这样 的课看 起来 非常热 闹 , 学 合作者 、 倾听 者 、 赏识者 , 量做 到对 学生 “ 尽 亲和” 、 生大开 眼界——彩 色 背景 、 体 文 字 、 立 三维 动 画 等 “ 关爱” “ 重” “ 、尊 、鼓励” 给学生多一点赞赏 , , 多一点 等, 兴趣是调动起来 了, 效果一般 。信 息技 术是 否 信任 , 但 多一个期盼 , 多一 份宽容 , 学生 成长 的帮扶 做 运用到每个学科 的每一 堂课 , 了今 天有 待讨论 的 者 、 成 促进者和引路人 , 学生 在学好 基础知 识 、 使 掌握 问题 。当然 , 依据学科 特点 , 与信 息技 术进行 整合 , 基本技 能 的同 时 , 学会 学 习 、 学会 做人 。在 此基 础 使之达 到最佳效果是社会发展 的必 然选 择。但 多媒 上 , 建立一种 民主 、 平等 、 谐 、 和 沟通 、 合作 的新 型师 体是进行课堂教学 的辅 助手段 , 它代 替不 了 学生 的 生关 系 , 创设 自主探 索 、 相互 合 作 、 勇于创造 的 良好 自我体验 、 生间的思维 碰撞过 程和师 生 间的交 流 氛围 , 学 让课堂变成启发 心智 、 净化 心灵 、 化人生 的 美 与沟通 。 盛 会。总之 , 从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 , 我的认 识 3 及时评价 , . 多表扬 与 肯定。多表 扬 、 多鼓 励 。 起 了质 的变 化。认识 由原来 的肤 浅 、 片面 , 发展 到系 不仅能给学生 自信心 、 荣誉感 自己的实 践 , 工作 目 全 使 的积极性 、 近师生间 的距离 , 能使性 格 内向 、 标更 明确 了, 拉 还 自 工作过程更有意义 了, 工作效果更有 价 卑的学生敢 于发 言 、 提问和回答问题 。再者 , 对学生 值 了 。 在 课 堂 上 的 表 现 及 时 予 以评 价 鼓 励 , 有 助 于 张 扬 也 ( 作者单位 : 河南省 中牟县 第一 高级 中学)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

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客观存在的问题1、积极研究探索,实事求是,重实质,少花样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西方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拿来,但不应盲目照办,引进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另立新经。

关于这一点,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改模式和方法。

2、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课改的社会环境课改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不是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适应就能顺利完成。

课改涉及到政府、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形成促进课改“合力”,课改才能顺利的推进。

因此,必须加强对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寻求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应借鉴山东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升学实际进行设计,选择课程内容课改使高中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新课标只给新课程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在学科内容等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间。

比如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和内容。

因此,老师在课改实施中,在学科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等因素外,还应尽可能的考虑与大学课程的对接,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

学习《走进新课程》体会点滴

学习《走进新课程》体会点滴

学生 的独特 和培 养具 有独特 个性 的人 ,应成 为我 们对 待 学生 的基本 态度 。 特性也 意味着差 异性 , 独 不仅 要认 识到 学生 的差异 , 而且 要尊重 学 生的差 异 , 异不 仅是 教育 的 差
基础 ,也是 学生 发展 的前提 ,应 视为一 种财 富而 珍惜 开
人。 从教 育高度 讲 , 意味着 学生 是在教 育过程 中发 展起 它
维普资讯
学习《 走进新课程》 体会点滴
● 曹 趁 爱
怎样 看待学 生 , 学生 看成 是怎样 的人 , 把 对学 生采 取 是不是 能生 活得很 有趣 味 , 不是 能学得 很好 , 不是 能 是 是 健康成 长 , 不是幸 福快 乐 , 是 都和他 们所 在的学 校和 所遇 到的老 师有 极大 的关系 。 二、 学生是 独特 的人 把学 生看 成是独特 的人 , 包含 以下 三层含义 : 第一 、 生是完整 的人 。 生并不 是单纯 地抽象 地学 学 学
积极 成长 的 , 是具 有培 养 前途 的 , 是追 求进 步 和完 善 的 , 是可 以获得成 功的 ,因为 对教 育好每 一位 学生 应充 满信
心 。
第三 、 学生 是处 于发展 过程 的人 。作 为发 展的人 , 也 就 意味着 学生 还是一 个 不成熟 的人 ,是一 个正 在成 长 的
怎样 的态度 ( 即学生 观) 一 直是 教 育理 论和 实 践 的重 要 , 问题 。 一切 为 了每一 位学 生的 发展 ” 新课 程 的最 高宗 “ 是
旨和 核心 理念 。那 么 , 新课程 倡 导哪些 具体 的学 生观 呢 ? 我说 几点粗 浅认 识 :


学 生是 发展 的人
来 的 , 在 教师 指导 下成 长起 来 的 , 一定 的 意义 上 , 是 是 可 以说 : 学生 的生活 和命运 是掌 握在学校 和 教师手里 。 学生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
我进入新课程读书心得中感受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

首先,新课程提倡的学生主体性让我意识到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角,积极参与和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以往的教育中,老师往往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但是,新课程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其次,新课程强调的跨学科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传统的教育往往将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学生需要按部就班地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

然而,新课程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学习。

这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新课程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观培养。

传统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特点,过分强调标准化的成绩评价和竞争。

而新课程强调每个学生的发展是独特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新课程还倡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健康、独立和负责任的思维方式。

总的来说,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

通过新课程的实践,我相信我们能够推动教育的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新课程培训心得感悟范文

新课程培训心得感悟范文

新课程培训心得感悟范文
在参加新课程培训的一段时间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培训所带来的收获和启发。

通过培训,我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也收获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接下来,我将从培训的收获、启发和策略三个方面阐述我的心得感悟。

首先,培训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培训中,我学习了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了解了新课程的背景和目标,掌握了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学习成果的方法。

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理论基础,也提升了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其次,培训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培训,我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教师的角色和职责是什么。

我认识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和创造。

培训还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深刻认识到了合作学习、项目化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价值。

最后,培训给我提供了一些实践策略和方法。

培训中,我了解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力。

培训还介绍了课堂互动、评价反馈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策略和方法,使我在实践中有了更多的把握和自信。

总的来说,新课程培训让我收获颇丰。

通过培训,我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培训还为我提供了一些实践策略和方法,使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更加有底气和把握。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做出更多的贡献。

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0篇)

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0篇)

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0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篇1我有幸参加了8月6号到7号在兰州“20xx年甘肃省义务教育新教材教师培训”的学习。

在会上分别聆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李俊副教授和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的特级化学教师韩立新专家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分析解读报告,受益很多。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情景素材折射出的教育理念修订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情景素材,如:新型陶瓷,导电塑料等,这些与时俱进的教学情景素材的加入,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会不断更新,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等。

这些情景能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安全隐患编入了: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爆措施等教学情景素材,并在标准中特别要求学生“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编入了: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科学的不怕困难的献身精神。

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情景素材的变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首先是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只是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一个载体。

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过硬的能力和发展的眼光,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能拥有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社会的接班人。

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二、新修订人教版化学教材解读(1)修订依据:课程标准、课题研究、教材回访、审查意见。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3篇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3篇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3篇走进新课程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新的课程理念和实际有效的教学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篇一:一、“视教育为艺术”的思想。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更是一门艺术。

作为艺术,它的对象更加特殊,因为教育培养的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

现实中很多人已早厌倦了教育这种日益重复单调的工作,这些人问题根源在于没有认识教育艺术的含义,其实今天的教育不再是接受和继承,而是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自信、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同时,施教者也能在对事业的奉献中使自身的生命和才智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这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唯有懂得了教师生命的真谛,懂得了教育这门艺术特有的魅力,我们才能更爱教师这一职业,才能去奉献,也才能展现和擦亮教师的个人价值,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二、“开放”的思想。

国家改革必须开放、教育改革也得开放,教育改革一线的教师更要具有“开放”的思想。

其实这也是自然规律的反映。

众所周知,生命起源于海洋,为什么不是江、河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比江、河更加宽广的海洋积聚了生命必需的氨基酸,社会规律和人类的思想也是,只要你打破了常规中束缚自己发展的东西,必定有新奇火花出现,正如常言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环境和内容、学习的方式等学习的全过程中进行开放,可以巨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方法以及广阔的知识面,同时也教师的教育教育提供更加宽广的途径。

三、“创新”的思想。

教育要发展、要前进必须走创新之路,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它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富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因此“创新”在教育中就显的格外重要。

教育的每天都是新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思想,并用他的的激情与诗意造就着人生与事业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影响着教育的对象学生,也发展了教育者本人,甚至推动社会的发展。

新课程读书心得5篇

新课程读书心得5篇

新课程读书心得5篇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心得来丰富自己的经验,每次写下心得体会,都是一次自我反思和成长的机会,不容错过,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新课程读书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新课程读书心得篇1通过学习《走进新课程》我深深体会到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改变了学生们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素质教育已经被提及很多年,我们教师已经被动的变为加工标准件的工人。

对学生‘车,铣,刨,磨’,使我一度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关注学生心灵导向和人格塑造的教师。

自责中看到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使我更加认识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更加确信教育改变家庭和世界的未来。

下面谈一谈我在分组讨论式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的心得。

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等自主合作学习,但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在最初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布置任务后,立刻让同桌之间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

各组之间都在热热闹闹的讨论,气氛高涨。

不再是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发现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习效率也不高。

甚至有学生会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有的学生趁机偷懒。

为了找到症结所在,我认真的总结反思,觉得要想让学生自主的参与、主动的合作探究并不只是简单的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简单的同桌交流、小组合作。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5篇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5篇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一:《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这一场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

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现有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否则,将会在课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正发生着新的变化。

学习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对如何做新时期的教师进行了反复思考,故有感而发,作以随笔。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

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

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教师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这才不愧为人师。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

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二:走进新课程,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把握》心得体会(1197字)2013年1月3日,是元旦休假的最后一天。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1两天的高效课堂公益培训,我们的共同感受就是心灵震撼,实施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是大势所趋、燃眉之急,只有进行课改,才能真正建立起变更学生生命状态的“新课堂”,才能真正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培训中,各位专家传递了几个信息:1、课改不是改技术、改方法,而是改人、改观念。

2、课改并非课堂的创新,而是一种回来,回到正常的教化规律上来。

3、课改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老师的作用是点燃、唤醒、激励、服务。

4、课改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是挽救与放生。

5、高效课堂必需让学生主动参加、全员参加、亲身经验。

6、高效课堂的构建须要师生的民主同等,而同等是民主的前提,老师学会换位思索,同等对待学生是导学案设计的核心理念。

7、课改的目的是利用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做好进入现实社会的一切打算。

对于本次培训,我有如下感受:一、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教化是以教为中心,以限制学生、满意老师的表演欲望为主,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建力,消弱了学生主动参加的主动性,降低了学生学的实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而新课改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参加度为主,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培育学生的实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说,课改是对学生的挽救与放生,是在解放学生的过程中自我练就实力,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谋求资本,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工程。

二、更新观念,拉近师生距离,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

高效课堂中,老师必需正确相识师生关系,真正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成为学生同等的合作者。

合作意味着参加,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使学生生成新的学问和技能。

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

新课程听课和评课读后感

新课程听课和评课读后感

新课程听课和评课读后感听课体会:新课程的引入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在听完新课程的课程介绍之后,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并对其中的一些理念和改变感到非常震撼和激动。

首先,新课程明确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在过去的教育体系中,教育的目的往往只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新课程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学会学习、合作与交流、创新思维等方面。

这样的目标对于当今社会的需求非常符合,培养了这样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听了这些介绍,我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素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新课程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源泉和学生的灌输者的角色,而新课程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我对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赞同,并且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应用。

评课读后感:通过听课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其中的一些理念和改变感到非常赞同。

新课程的引入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我看来,新课程不仅仅是一种课程的改革,更是一种教育的改革,它正在引领着教育的发展方向。

首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一点对于一个好的教育体系来说至关重要。

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有机会更全面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样的教育模式需要学校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听完课程介绍后,我意识到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传统模式,需要加以改进和调整,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发展自己。

其次,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通过探究和实践来获得知识。

走进新课程,开辟化学教学新天地.

走进新课程,开辟化学教学新天地.

走进新课程,开辟化学教学新天地作者姓名:王立元单位:天津市宝坻区大钟高中邮编:301800 论文摘要: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合理选用教学策略,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师只有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本文从多角度、多方面总结了实践的经验,为我们课改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新突破新天地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短短两年的化学新课程实验,我们高兴地看到,过去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始“裂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的课堂教学行为逐步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个由新课程理念影响和引导出的充满民主、和谐、激情的课堂已向我们走来。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新教材的出台无疑对作为学校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只有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下面结合我市两年来化学教学调研、教研活动,针对进一步领会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过程谈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研究课程标准,更新理念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领航员。

新课标的出台真正地体现了课改的新思想、新方式、新要求。

①新思想:高中新课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精选学生终身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引导创新与实践;②新方式:新课程突出“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生学习方式。

新的教材设计,需要教师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在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为今天知识在成倍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又是一日千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你所要求背的也许并非不重要,但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

走进新课程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学习《历史与社会》的体会

走进新课程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学习《历史与社会》的体会
见 地 正 视 各 种 社 会 问 题 , 自觉 地 面 对 各 种 机 遇 与 挑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动 性 和 独 立 性 , 脱 了 以 往 教 学 中 重 学 更 摆
文社 会科 学 的 相 关 知识 有 机 整 合 , 是 在 小 学 品 德 与 社 向学 生展示 了家住 平原 、 乡 、 它 水 草原 、 干旱地 区和城市人 会 等 相 关 课 程 的 基 础 上 , 一 步 为 学 生 正 确 认 识 社 会 环 民的生 活 、 进 生产 特色 , 要求学 生 观察 图片 , 出不 同区 找 境 、 极 适 应 社 会 发 展 和 主动 参 与社 会 生 活 , 供 历 史 、 域 , 积 提 不同 自然环境的不 同特征 、 同结果 , 不 然后总结 归纳 地 理 和 其 他 人 文社 会 学 科 的 基础 知 识 和 基 本 技 能 , 特 出不 同区域 、 其 各具 特色的社会 生活及 风土 人情 , 最后 完 点 以 学 生 的 生 活 逻 为 主 线 , 相 关 知 识 为 支 持 , 重 培 成课前设 置的探究 性思考题 , 而完 成教学 任务 。 教 以 注 从 新 养 学 生 生 活 的 基 本 技 能 和基 本 观 念 。 力 求 综 合 范 围适 材每一单元后都有一课探究 性内容 , 它 主要是为 了培养 学
课 。 悟着 新课改 精 神 , 领 综观 新教 材全 貌之后 , 受颇 生 , 感 贴近现实生活 的原则 , 它把知识 与现 实生活 、 会实 社
多, 收获益丰 , 在此 , 笔者谈谈学 习后 的点滴体会。

践融 为一体 , 真正 找到 了学 习的认 知过程 , 合知识来 符

全 面 整 合 的 新 型 课 程 , 培 养 学 生 综 合 能 力 的 源于实践又应用 于实践 的认知规律 。 课程 已不止是文 是 新 本 课 程 , 是 体 验课 程 。 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1:《走进新课程》读后感把《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走进新课程》读后感。

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

读了该书,犹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尤其是对我这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而言,的确是受益非浅。

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变课改中一再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出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听众的课堂。

要注意做到,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同时,我们还要深深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合格率与优分率。

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在课堂上要主义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但让学生有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要想完成这一次改革,教师的角色和地位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从教授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

这一点具体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备课上。

传统的备课,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侧重于教师的教。

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个体学习情况更是知之甚少。

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以教师的主观行为为准,而不考虑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

面对新课程,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备课呢?有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那就是如果你是是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我们在反思中醒悟:备课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备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要备如何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如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要备如何引发学生个性的绽放。

一句话,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要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意识上多下功夫,要在如何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下功夫。

这句话不再是像从前一样被挂在嘴边,而是要切实地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

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

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模糊,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

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关于多样化教学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偏差,虽然有时候在课堂教学中试图利用各种手段去活跃课堂气氛,可是发现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老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也就是说,要解决多样化教学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矛盾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揣摩和探索,读后感《《走进新课程》读后感》。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

对照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评价。

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睡觉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

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上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

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况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与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

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试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课程改革,要改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要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要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去学习,从而形成一种自主学习能力。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也就是说,评价学生的方式应该多元化,更能反映学生学习全过程。

虽然有极个别的学生状态不太理想,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他们在本质上并不坏,这是大多数老师都承认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经常听到老师们报怨我们的学生呢?我想这其中有一个观念的问题,有一个衡量学生的标准问题。

我们的老师,大多还是以学习成绩去衡量学生,这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有很多老师在这一点上观念依然是陈旧的,依然是抱着唯分数论的观点。

应该说,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这是没错的,可是这个学习不仅仅包含文化知识,它更应该包含学习做人。

而我们的老师却只是以其中的一点分数,去要求学生,衡量学生。

有的老师开玩笑说:学生怎么了?我们不就学习不好吗?你干嘛还老盯着我们的学习呀?我想这很说明问题。

如果一位教师真的为学生着想,真的站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角度去想问题,那么,他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更应注重的是学生的做人教育。

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不能不是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

校长有一句话说得好,课改课改,其实要改的不是课程本身,而是教育者本身,是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陈旧观念,而这最根本的一点,我想就是我们的育人观念,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希望借着这次课改,能真正地转变唯考试论唯升学论的观念,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的本质目的。

因此,在新课程的浪潮中,为了更好地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教师必须真正地从事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2:走进新课程感受新理念经过新课程培训,我受益匪浅,对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及其教育理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能有较深入地思考,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培训,我有以下体会:一、观念的改变是未来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

人才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教育。

传统式、满堂灌的英语教育,已不能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

英语的未来教育必须不断改革教育理念、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追求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对教学手段不断的更新。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认识到了注重学习结果和注重学习过程、记忆学习和体验学习、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反差。

但是,由于我们大多数教师的师道尊严,把学生当成被动吸收知识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因此教育观念的改变是未来英语教育改革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长期以来,课堂教师讲授是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或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这样的教学形式置学生于消极被动的处境,难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难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于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认识,一切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要体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英语教学计划。

三、师生角色要更新,师生观念要转变新课程要求确立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

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改革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及去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而不能去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的现状。

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

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四、以情促教,以情优教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是人就离不开情感,情感态度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又是促进和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每一个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情感态度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尝试有效的以情促教、以情优教的方法。

在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回答很肤浅,教师千万不要通盘否定,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

总之这次培训,使我对《英语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其中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课堂模式,特别是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情感态度,经验与兴趣,发展性评价等关键词在我心中落地生根;教育代表着民族的未来,我国进行课程改革是相当迫切和必要的。

同时,与时俱进的课程改革也不是我原认为的换一套教材那么简单,参与者不仅是教师,而是更是学生、家长、学校、地方的全面参与;教材一标多本,兼容见长,教法更具开放,灵活,这一切都在我的眼前展现出一条宽阔的道路:每一个本着以人为本,以情入手,注重发展的新理念,努力去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老师,在百家争鸣的教坛上就有各抒己见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