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件 《论语》十二则
合集下载
2024版《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完整版)
《论语十二章》优秀 课件(完整版)
2024/1/28
1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8
2
01
引言
2024/1/28
3
课件背景与目的
2024/1/28
课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对高质量教学 资源的需求,我们特地制作了这份《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
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
20
当代社会中《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与现代社会伦理 道德建设
分析《论语》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现代社 会道德建设的启示和意义,如仁爱、礼制等思 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语》与现代教育理念
探讨《论语》中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原则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的快乐和重要性。
对偶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运用对偶手法,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喜爱和热爱
的重要性。
排比
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运用排比手
法,增强语言气势和节奏感。
2024/1/28
16
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 命的珍视。
《论语》与企业管理智慧
挖掘《论语》中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意 义,如以人为本、和为贵等理念在企业管理实 践中的运用。
2024/1/28
21
06
2024/1/28
1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8
2
01
引言
2024/1/28
3
课件背景与目的
2024/1/28
课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对高质量教学 资源的需求,我们特地制作了这份《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
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
20
当代社会中《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与现代社会伦理 道德建设
分析《论语》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现代社 会道德建设的启示和意义,如仁爱、礼制等思 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语》与现代教育理念
探讨《论语》中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原则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的快乐和重要性。
对偶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运用对偶手法,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喜爱和热爱
的重要性。
排比
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运用排比手
法,增强语言气势和节奏感。
2024/1/28
16
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 命的珍视。
《论语》与企业管理智慧
挖掘《论语》中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意 义,如以人为本、和为贵等理念在企业管理实 践中的运用。
2024/1/28
21
06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38张
第10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 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 译天文下:归颜渊(问称什赞么,是仁赞。许)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孔子哉说?:”“颜约束渊自曰己:,使“言请语问和其行动目都(走条到礼目上,来细,则就是)仁。。”一子 旦做曰到:了“这非些,礼天(下名的复人作:都使动会.,.称.合许归你乎复有。礼仁)德一。勿日实视行:,仁非德要礼靠勿自听己,, 难道非是礼靠勿别言人吗,?非”礼由勿:依动靠。。”颜渊曰请::“请回允虽许不我敏。,请 颜渊事说(:实“践请问,实从行事仁德)的斯具语体矣细则。。””(《颜渊》)
2.了解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 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 范等。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 制度。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 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 神。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第六章
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 (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 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
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
提出“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构建 了儒家思想体系。
03 教育理念
倡导“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
章节概述
章节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中的 部分章节,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结构安排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阐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难 点在于对古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 的把握。
邻里关系的和谐
里仁也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01
贫穷的困境
贫穷使人生活困顿,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是人们所厌恶的。
02
卑贱的地位
卑贱的地位使人失去尊严和自由,受到他人的轻 视和侮辱,因此也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公冶长篇
公冶长可妻也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 嫁给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 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对其人 品的肯定。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经 遭受过牢狱之灾,但那是冤枉,并非 他的罪过,因此孔子并不轻视他,而 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明孔 子在看待一个人时,重视的是其品德 和才能,而不是其过去的经历。
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度,避免过 度或不足的行为。比如,在饮食方面 ,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健 康问题;在工作方面,过度劳累可能 会导致身心疲惫和效率下降。
小人的狭隘
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缺乏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 德。
03 教育理念
倡导“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
章节概述
章节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中的 部分章节,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结构安排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阐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难 点在于对古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 的把握。
邻里关系的和谐
里仁也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01
贫穷的困境
贫穷使人生活困顿,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是人们所厌恶的。
02
卑贱的地位
卑贱的地位使人失去尊严和自由,受到他人的轻 视和侮辱,因此也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公冶长篇
公冶长可妻也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 嫁给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 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对其人 品的肯定。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经 遭受过牢狱之灾,但那是冤枉,并非 他的罪过,因此孔子并不轻视他,而 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明孔 子在看待一个人时,重视的是其品德 和才能,而不是其过去的经历。
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度,避免过 度或不足的行为。比如,在饮食方面 ,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健 康问题;在工作方面,过度劳累可能 会导致身心疲惫和效率下降。
小人的狭隘
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缺乏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 德。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 为“四书”。
子曰:“君名子作食动,无吃求饭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事状而语慎后于置言句,
对于 表并列
接近,靠近 形作动,匡正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有道德的人 表顺承
翻译:
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 相当于“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3)叙事体: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 的话为主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 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 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 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诗》 《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 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 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 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 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 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 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 “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 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 “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名子作食动,无吃求饭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事状而语慎后于置言句,
对于 表并列
接近,靠近 形作动,匡正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有道德的人 表顺承
翻译:
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 相当于“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3)叙事体: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 的话为主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 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 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 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诗》 《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 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 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 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 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 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 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 “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 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 “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知识点解析
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只有准确辨析出这个词是否古 今异义,才能正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顺畅地翻译文意。在复习过程中,考 生要重视掌握辨析古今异义词的几种有效方法:
✓ 把握好判定标准
古今异义是指某个词语古已有之,现在仍然使用,字音字形完全相同, 而意义已发生了变化的词。简单地说,我们判定一个词是否古今异义词,需 要看四个方面:这个词古代就有;这个词语现在还在使用;这个词语的词形 词音与现代汉语的完全相同;古义与今义不同。如果这个词具备了这四个方 面的条件,那就可以判定这个词就是古今异义词了。
纷向朝廷“献书”,因口口相传再手抄笔录辗转反复,字句往往有所差异。今日所读之本经
历了两次大改造,一个是西汉末年,汉成帝帝师张禹以《鲁论》为主,结合《齐论》编定的
《张侯论》,有21篇;西元二世纪中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根据不同版本进行点
校,定下《论语》今本,并结集了两汉间对《论语》的不同解释。
知识点 解析 8.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9.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自与汝算耳! ②若欲死而父。
《论语》十二章
——孔子
-.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 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 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 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 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课件:12.《论语》十二章(共22张PPT)
《论(lú n)语》属语录体散 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 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 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 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 朱熹把它列为“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之一,成为儒家 的重要经典。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适用的。 •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 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 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论儒家经典
•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 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 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 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 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 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 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 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 •
•
论儒家经典
• • •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 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 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 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适用的。 •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 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 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论儒家经典
•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 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 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 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 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 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 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 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 •
•
论儒家经典
• • •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 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 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 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43张PPT)
特殊句型:
1、可以为师矣
(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
2、人不知而不愠
省略句
(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自己”)
3、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判断句
······也,表判断。
语气词: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 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 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 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更多的接触文言文, 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 陶冶自己的情操。
理解:强调了治学的人必须重视道德修养。
通“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指15岁 表顺承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站立,站得住, 迷惑,疑惑 这里可理解为
自然规律
独立做事情。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能听的进不 同的意见。
随心所欲
逾,越过,超过。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 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通达事理, 而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 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别人说话能明辨 别真假,七十岁可能随心所欲,又不超 过规矩。”
表转折
表转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意思是
疑惑
则:连词: 相当于 “就”“便”
感到迷惑而无 所得。
【译】:孔子说:“只知道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 惑而无所得,只知道思考却 不学习,就会疑惑。”
理解: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 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1
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论语 》十二 章》课 件(46 张ppt)
2、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哪些方面的问题?(学 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论语 》十二 章》课 件(46 张ppt)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
“时习”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论语 》十二 章》课 件(46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论语 》十二 章》课 件(46 张ppt)
子曰:“学/
而 时 习 之,不亦/说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连词 按时 温习
同“悦”
这里指孔子。曰:说 表顺接
复习
愉快
(yu章è)解乎:?孔有子志朋说同/道:“自从学远习方了来知,识不然亦后/乐按乎一?定人的不
时间复习它合,的人难道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
知/ 合的而人不从远愠方(来yù(n)与,我不探亦讨/学君问子)乎,?难”道不
了解是很连词快乐生吗气?别人不了解自己道但德高是自己又不 生表气转发折怒恼,怒难道不是品德高尚尚的的人人吗?”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难道不是…吗?”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论语 》十二 章》课 件(46 张ppt)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
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论语 》十二 章》课 件(46 张ppt)
子并称“孔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论语 》十二 章》课 件(46 张ppt)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第二章 研读文本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学而》)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堆土成山
比喻
填平洼地
未成一篑 (其咎在己)
坚持不懈,
虽覆一篑
不能半途而废 (进益在己)
研读第九章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通“智”,智慧。
者:……的人
译文:子曰:“有智慧的人不疑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 勇敢的人不畏惧。”
研读第九章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补充: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
研读第五章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看齐。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省:反省,检查。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与他看齐;见到不 贤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
重在 虚心请教
研读第二章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 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研读第二章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 佾》) 思考:请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 惧。”
聪明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 的人无所畏惧。
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勇:见义勇为。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 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语矣。”
录。在《论语》中,我们会看到差异性、特殊性、
多样性。
“论”和“语”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论”字意味着这部书是贯通的、整体的;“语” 字则提示这是一部对话体的书,有对话就会有特 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于情境的不同产生的。
读《论语》既要把握义理的贯通,思考它一以 贯之的内核;又要看到《论语》和千姿百态的人、 各种各样的事之间的具体关联,在贯通性和特殊 性中把握《论语》的精神。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
矣。”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
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这里所谈的好学,其实是一种态度,无论 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还是“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都与修养德行有密切的关系。所以, “好学”是立德修身的方式,是提升自我,获得进步的 手段。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会讲礼仪呢?做 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或者译为: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要礼仪、 学礼仪有什么用?做人如果没有仁德,要音乐有什么用 呢?”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72页)
探究本章讲什么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
习。
主题归纳:
本文所选的十二条语录,阐述了求
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 人的道理,旨在启示我们:学习要 有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做人 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志向 坚定,理想远大。
总结
板书设计
1、4、5、12 章 7、9、10章
1、2、3、6、8、 11章
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探究本章讲什么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转折
迷惑
转折
有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探究本章讲什么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 辩证关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几个
在其中
顺承 跟从、学习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分析文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
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 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 己的缺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 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孟子》 《大学》《中庸》并称“四书”,(《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 “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 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研读文本
如何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
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 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 君王”。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 和文化地位。充分说明孔子对“诗” 的重视。
思考探究
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①“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兴”,是说《诗经》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能影响人们 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 “观”,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 盛衰。 “群”,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 往能力。“怨”,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 和讥刺之情。 ②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即为封 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把答案填 在下表中:
内容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主要观点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论证方法
理证 比喻 例证 理证 例证 例证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把答案填 在下表中:
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主要观点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礼、乐以仁为基础
执着追求“道”(真理) 君子重义轻利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论证方法
理证 理证 理证 对比 对比 理证
研读文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君子?
• 安居乐道,敏而好学 • 学习《诗经》的重要性 • 推己及人 • 克己复礼 • 智、仁、勇兼备 • 仁而懂礼 • 重义轻利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文质彬彬 持之以恒 仁为己任 追求理想不惧牺牲
《论语》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 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 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 的一般原则;
孟子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 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 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 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 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特殊句式
• 克己复礼为仁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仁
亻
二
与 人 相 关
和 人与人相处 他
人
和善 相
处
治国措施 2
仁?
品格
7
11
为人处世的方法
10
忍耐和克制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 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 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字词学习
曾子(zēnɡ) 吾( wú )
三省吾身(xǐnɡ )
传不习乎(chuán)逾矩(yú jǔ ) 罔(wǎnɡ)
殆( dài )
箪(dān ) 堪( kān )
第五则:
迷惑,意思是感到 却。 就。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子曰:“学而不思 则 罔,思而不学则 殆。” (《为政》)
章解: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 习就会疑惑。”
7.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 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 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 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水”,热水为“汤”。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吃粗粮。
弯着胳膊。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述而》)
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 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 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 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 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 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第六则: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啊。
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即颜回,孔
能忍受
子的弟子。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章解: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箪(竹桶)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穷困的忧苦, 颜回也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的人啊,颜回!”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 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 与“习”统一起来。学状了元成才路 知识,时常去复习它, 这是愉快的事。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
“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 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 度。
9.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揭示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揭示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就会 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 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 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第八则: 文言文中称冷水为
第三则: 同“又”,用于整数
立身,指能
和零数之间。
有所成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迷惑,
十而不疑惑惑,。 五十而知上天天的命意旨,。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 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 顺从心。所欲,不越逾过。法矩度。。”(《为政》)
章解: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 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 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 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法度。
8.第六章中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
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
度生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七则:
知道。 比不上,赶不上。
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
喜爱,爱好。 以……为快乐。
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 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第二则:
多次进行
孔子的弟子。
自我检查。自己。 谋划事情。
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授,这里指老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师传授的知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章解: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 情是不是竭尽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 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 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共20篇。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好之者( hào ) 曲肱(状元ɡ成才路ōnɡ) 焉( yān )
如斯夫( fú ) 笃志( dǔ ) 状元成才路 论语( lún )
不亦说乎(yuè) 愠(yùn)
第一则:
古代对男子的尊
温习,
同“悦”,
称,这里指孔子
按时 复习
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子 曰:“学而 时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1.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 “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 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 看出什么?
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 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第四则:
温习,
复习。
得到。
凭借。做。
子曰:“温 故 而 知新,可 以 为师矣。” (《为政》)
学过的知识。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 个)就可以做老师了。”
6.“温故”和“知新”是什么关系?
“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 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 习学过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可见,“温故” 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 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连词,表顺接 然后
译作“从”
了解 生气,恼怒 有才德的人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章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 自己(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字词学习
曾子(zēnɡ) 吾( wú )
三省吾身(xǐnɡ )
传不习乎(chuán)逾矩(yú jǔ ) 罔(wǎnɡ)
殆( dài )
箪(dān ) 堪( kān )
第五则:
迷惑,意思是感到 却。 就。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子曰:“学而不思 则 罔,思而不学则 殆。” (《为政》)
章解: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 习就会疑惑。”
7.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 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 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 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水”,热水为“汤”。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吃粗粮。
弯着胳膊。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述而》)
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 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 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 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 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 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第六则: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啊。
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即颜回,孔
能忍受
子的弟子。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章解: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箪(竹桶)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穷困的忧苦, 颜回也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的人啊,颜回!”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 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 与“习”统一起来。学状了元成才路 知识,时常去复习它, 这是愉快的事。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
“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 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 度。
9.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揭示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揭示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就会 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 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 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第八则: 文言文中称冷水为
第三则: 同“又”,用于整数
立身,指能
和零数之间。
有所成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迷惑,
十而不疑惑惑,。 五十而知上天天的命意旨,。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 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 顺从心。所欲,不越逾过。法矩度。。”(《为政》)
章解: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 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 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 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法度。
8.第六章中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
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
度生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七则:
知道。 比不上,赶不上。
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
喜爱,爱好。 以……为快乐。
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 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第二则:
多次进行
孔子的弟子。
自我检查。自己。 谋划事情。
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授,这里指老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师传授的知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章解: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 情是不是竭尽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 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 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共20篇。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好之者( hào ) 曲肱(状元ɡ成才路ōnɡ) 焉( yān )
如斯夫( fú ) 笃志( dǔ ) 状元成才路 论语( lún )
不亦说乎(yuè) 愠(yùn)
第一则:
古代对男子的尊
温习,
同“悦”,
称,这里指孔子
按时 复习
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子 曰:“学而 时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1.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 “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 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 看出什么?
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 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第四则:
温习,
复习。
得到。
凭借。做。
子曰:“温 故 而 知新,可 以 为师矣。” (《为政》)
学过的知识。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 个)就可以做老师了。”
6.“温故”和“知新”是什么关系?
“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 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 习学过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可见,“温故” 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 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连词,表顺接 然后
译作“从”
了解 生气,恼怒 有才德的人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章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 自己(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