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经》及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圣才出品】

第8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一、老聃与李耳1.《老子》一书之时代考证《老子》一书,相传为系较孔子为年长之老聃所作。

其书之成,在孔子以前。

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

就本书中所述关于上古时代学术界之大概情形观之,亦可见《老子》为战国时之作品。

(1)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论语》。

(2)《老子》之文体,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后。

(3)《老子》之文,为简明之“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之作品。

2.老聃、李耳之考证李耳为“隐君子”,其讲学必不愿标自己之名。

传说中恰有一“古之博大真人”之老聃,故李耳即以其学为老聃之学。

既可隐自己之名,又可收庄子所谓“重言”之效。

故《荀子》《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皆以《老》学为老聃之学。

及司马迁知李耳为《老》学首领,而又狃于世人之以《老》学为老聃之学之说,故遂误将老聃及李耳合为一人矣。

今当依司马迁认李耳为战国时《老》学首领,但认李耳为历史的人物,而老聃则为传说中的人物,二者是二非一也。

二、《老》学与庄学1.《老》学《老子》之学说,《荀子》批评之,《庄子·天下篇》称述之,《韩非子》“解”之“喻”之,《战国策》中,游说之士亦引用之;故可知其在战国时已为“显学”矣。

2.《老》学与庄学之考证(1)汉以前,无道家之名,《老子》之学说与庄子亦不同。

上文谓《老》学为杨朱之学之更进一步者,而庄学则为其更进二步者。

(2)《老》学注意于先后,雌雄、荣辱、虚实等分别。

庄学则“外死生,无终始”。

《老》学所注意之事,实庄学所认为不值注意者也。

(3)战国以后,老学盛行于汉初;庄学盛行于汉末。

(4)《老》学述应世之方法,庄学则超人事而上之。

三、楚人精神楚人为新兴民族,本无较高文化,孟子又谓“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可见楚人慕周之文化者,须至北方留学,方能得之。

然楚人虽不沾周之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之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思想。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圣才出品】

第12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一、荀子之为学1.简介荀子,名况,字卿,“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关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

”此为荀子教人及为学精神。

2.评述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

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

上文谓中国哲学家中,荀子最善于批评哲学。

西汉经师,亦多得荀子传授。

盖其用力甚勤,学问极博。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1.对孔子之意见荀子认为孔子是最能“全”、能“尽”、能“粹”者。

他认为孔子“仁智且不蔽”,知“道”之全体,故异于“曲知之士”之只“观于道之一隅”也。

2.对孟子之意见荀子猛烈批判孟子。

孟子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3.荀子、孟子评述西人谓哲学家,可依其气质,分为硬心的及软心的二派。

孟子乃软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今所传《中庸》,未必全为子思所作。

即孟子观之,如尽性则知天,及“万物皆备于我”之言,由荀子之近于唯物论的观点视之,诚为“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也。

荀子攻孟子,盖二人之气质学说,本不同也。

战国时儒家中有孟荀二学派之争,亦犹宋明时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陆王二学派之争也。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1.背景春秋、战国之时,旧制度日即崩坏。

当时贤哲有拥护旧制度者,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另立新制度,以替代旧制度者。

此诸贤哲于发表其主张之时,一方面言之有故,持之成理,一方面又各托为古贤圣之言以自重,庄子所谓重言是也。

2.诸家对于周制的态度孔子拥护周制,故常言及文王、周公。

墨子继起,自以为法夏而不法周,特抬出一较古之禹以压文王、周公。

孟子继起,又抬出更古之尧舜以压禹。

老、庄之徒继起,则又抬出传说中尧舜以前之人物,以压尧舜。

在孟子时,文王、周公尚可谓为先王,“周道”尚可谓为“先王之法”。

3.荀子对于周制的意见荀子时,则文王、周公只可谓为后王,“周道”只可谓为后王之法矣。

荀子提倡“法后王”,对周制持有拥护态度,批判老庄之徒认为周制不可复行的观点。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5-8章)【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5-8章)【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一、概述1.墨子墨子,姓墨名翟。

研究墨翟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墨子》一书,其中有53章,是墨翟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墨子创立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学派。

2.墨子与孔子(1)孔子对古代文明的态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则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

(2)孔子是一位文雅有修养的君子,墨子则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布道家。

他说教的宗旨是反对传统的典章制度及其实践,反对孔子和儒家的各种理论。

二、墨家的社会背景1.墨家的出发点在古代,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乐都是贵族专用的,在普通百姓眼中,这些典制礼乐都是奢侈的繁文缛节,没有丝毫用处。

墨子和墨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批判传统典制和对它加以粉饰的孔子与儒家。

墨家哲学的内容,主要是这种批判和对游侠道德的辩护。

2.墨子及其追随者与其他游侠的区别(1)其他游侠只是雇佣兵,谁雇用,便为谁卖命;墨子和他的追随者们则反对任何侵略战争,他们只为防御性战争效劳。

(2)通常的“侠”只是墨守武士的职业道德;墨子和他的追随者则对武士的职业道德进行理性化的解释。

因此,他创立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

3.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墨子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1)儒者不相信天或鬼,结果是:“天鬼不悦”。

(2)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民众的财富精力。

(3)儒家“盛为声乐以淫遇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4)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三、兼爱1.兼爱在《墨子》一书中,墨子经常提到仁义和仁人、义人,但是其含义和儒家略有不同。

墨子认为,仁义都是“兼爱”的表现。

“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它是墨子所由出身的游侠们的职业道德的自然延伸。

他们的职业道德是:游侠之间,“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墨子以这种思想为基础,把它扩大推广,主张天下所有的人都应当不分高低,彼此相爱。

2.衡量是非的三项准则衡量价值的标准是“对国家和民众有利”。

这也是墨子据以论证“兼爱”的主要原则。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圣才出品】

第6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1.孟子在中国的历史地位盖孔子开以讲学为职业之风气,其弟子及以后儒者,多以讲学为职业。

然能“以学显于当世”者,则推孟子荀卿。

二人实孔子后儒家大师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

2.孟子的抱负孟子邹人,邹与鲁极近,皆为儒家之根据地,故儒家者流。

孔子一生之职志为继文王周公之业,孟子一生之职志为继孔子之业。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1.孟子对《诗》《书》之态度(1)“为诗”不能“固”,即孟子所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孟子讲《书》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孟子对周礼之态度(1)政治经济制度,虽不必为历史上的周制,历史上的周制,在详细节目上,在诸国亦不能如此之整齐画一;然周制之普通原理,与此所说,当相差不远。

(2)仁政,即是上述之政治经济制度。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以“分田制禄”,其结果必与“周室班爵禄’’大致相同。

就此方面观之,孟子对于当时之传统的制度之态度,为守旧的。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1.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传统的观点,一切政治上经济上之制度,皆完全为贵族设。

依孟子之观点,则一切皆为民设。

此一切皆为民设之观点,乃孟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1)孟子贵王贱霸,王、霸,乃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种不同的政治。

王者之一切制作设施,均系为民,故民皆悦而从之;霸者则惟以武力征服人强使从己。

(2)孟子以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皆为民设,所谓君亦为民设。

故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3)孟子虽以为社会中仍应有君子野人,治人者及治于人者之区分;但此区分乃完全以分工互助为目的。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

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

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

冯友兰老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求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后期的墨家)【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后期的墨家)【圣才出品】

第11章后期的墨家一、概述1.《墨经》在《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这6篇与全书的其他部分不同,它们在逻辑学上有特殊的价值。

这六篇的中心是以逻辑的方式树立墨子的主张,批判名家的思想,6篇合在一起,就是通常所称的“墨经”。

2.《墨经》的成就《墨经》中包含丰富的几何学、力学和光学知识,其中对光学现象的系统论述被称为“光学八条”,这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论述。

二、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1.知识“墨经”中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

它认为,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人依赖认知能力才得以取得知识,但并不因有认知能力就必定有知识。

(1)知识的构成人以其认知能力和对象接触,得以辨认它的形象,由此构成知识。

除去视觉、听觉这些感觉器官,人还需要有一个思维的器官,在中国古代把它称为心。

(2)知识的分类①从逻辑上的分类a.从个人直接经验而来的知识。

b.从权威而来的知识(即听来的,或从文字中读来的)。

c.从推论而来的知识(从已知推到未知)。

②从知识的不同对象的分类a.对“名”的知识。

b.对“实”的知识。

c.“对应”的知识,即知道哪个“名”与哪个“实”对应,有这种知识就是《经说上》所说的“名实耦”。

d.行动的知识,即怎样做一桩具体事情的知识。

2.“名”(1)含义①“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

”②“名”是人用以指事物的代号,“实”是人所指的事物。

(2)分类“墨经”把“名”分为三类:达名、类名、私名。

三、关于“辩”的讨论1.“辩”的目的与作用(1)“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

”(2)分清是非,区别治乱,辨明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相异之处,考察名实的原理,分析利害,排除疑虑。

2.“辩”的方法(1)“或”是指特称论断,不能尽然。

(2)“假”是假设,它还未成为现实。

(3)“效”是摹拟,它意味着摹拟一个模型。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4章)【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一、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反思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2.宗教与哲学(1)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2)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3)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3.关于中国哲学(1)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2)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

“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

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

二、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1.两种对立的哲学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1)“出世”的哲学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

甚至抛弃生命。

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2)“入世”的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

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

(3)评价①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

②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2.中国哲学是否是“入世的哲学”(1)从表面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注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 至于另一种推理方法,就是"推"的方法,可以以"凡人皆有死"这个论断为例来说明。我们都会作出这个论断,因为我们知道凡 是过去的人都已经死了.又 知道现在的和将来的人与过去的人都是同一个类。所以我们得出一般的结论:凡人皆有死。在这 个归纳推理中,我们用了"推"的方法。过去的人皆有死,这是已知 的。现在的人皆有死,将来的人皆有死,这是未知的。所 以,说"凡人皆有死",就是把已知的归予同类之未知的,即"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我们 能够这样做,是因为" 是犹谓也者同也",即将彼说我[与此]相同。我们正是在"以类取,以类予"。
• 相合的知识,就是知道哪个名与哪个实相合。例如,说"这是桌子"这句话,就需要有名实相合的知识。有了 这类知识,就知道"名实耦"(同上),就是说,名与实是彼此配对的。行为的知识是如何做一件具体事的知 识。它相当于美国人所说的"know-how"。
11.2关于"辩"的讨论
• 《小取》篇的大部分,是用于讨论"辩"。它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 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
到他。
都是逻辑、 道德、数学 和自然科学 的定义。
是对前两篇 中定义的解 释。
讨论了若干 逻辑问题。
所有这六篇 有一个总的 目的,就是 通过逻辑方 式,树立墨 家的观点, 反驳名家的 辩论。这六 篇合在一起, 通常叫做"墨 经"。
11.1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 "墨经"中的知识论,是一种素朴的实在论。它认为,人有认识能力,它是"所以知也,而不必知"(《经说 上》)。就是说,人都有所以知的能力,但是仅 有这种能力,还未必就有知识。这是因为,要有知识,则 认识能力还必须与认识对象接触。"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同上),就是说,认识能力接触了认 识 对象,能够得到它的形象,才成为知识。除了认识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还有思维的器官: 心,它叫做"恕","恕也者,以其知论物"(同 上)。换句话说,通过感官传入的外界事物印象,还要心加以 解释。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第1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不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三、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西洋所谓哲学,与中国魏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谓约略相当。

“义理之学”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

四、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之弱点(1)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

(2)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3)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

2.中国哲学的弱点产生的原因(1)中国哲学未以知识问题(狭义的)为哲学中之重要问题。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子及前期墨家)【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子及前期墨家)【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及前期墨家一、关于墨子之考证1.墨子墨子为中国历史中一甚大人物。

战国至汉初,人多以孔墨并称。

但《史记》对于墨子之记载,极简略。

直至清末以后,研究墨学之兴趣,始渐兴起;关于墨子之考证,亦始渐加多。

2.墨子生平之考证(1)《史记》谓:“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墨子在孔子后,今已为定论。

(2)孙诒让作《墨子年表》,起周贞定王元年(西历纪元前四六八年),迄安王二十六年(西历纪元前三七六年)。

(3)钱穆先生作《墨子年表》,起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历纪元前四七九年)即孔子卒年,迄安王二十一年(西历纪元前三八一年)即吴起卒年。

3.墨子学子来源之考证(1)墨子之学说墨子反贵族而因及贵族所依之周制,其学说多系主张周制之反面,盖对于周制之反动也。

因儒家以法周相号召,故墨子自以其学说为法夏以抵制之。

盖当时传说中之禹,本有节俭勤苦之名,故墨子乐以此相号召也。

若必谓墨子法古或法夏,则“非愚则诬”。

(2)与孔子有关至其学之来源,《墨子》书中,引《诗》《书》处不少。

孔子聚徒讲学,开一时之风气。

墨子既为鲁人,则其在此风气中,学《诗》《书》,受孔子之影响,乃当然应有之事。

(3)与宋有关据《左传》,襄公殁后,华元向戌皆以止兵为务。

墨子出,始讲守御之法,不如《九败解》所讥。

墨子实宋大夫。

其后宋粒亦墨徒,欲止秦楚之兵,言战不利。

4.墨子名之考证(1)旧说墨子姓墨名翟。

近人始有谓:“古之所谓墨者,非姓氏之称,乃学术之称也。

”(2)墨乃古代刑法之一,刑徒乃奴役之流。

墨子生活刻苦,又与劳工同。

故从其学者,当时称之谓墨者,意谓此乃刑徒奴役之流耳。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1.战国后期古书体裁(1)古书之为私人著作者,最早为《论语》。

《论语》为记言体,其记言体又极简约。

(2)及《孟子》《庄子》书,遂由简约的记言进而为铺排的记言,更有设寓的记言,此乃战国诸子文体之初步。

(3)及此以后,则有舍去记言之体而据题抒论者,如《荀子》之一部分是也。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 相合的知识,就是知道哪个名与哪个实相合。例如,说"这是桌子"这句话,就需要有名实相合的知识。有了 这类知识,就知道"名实耦"(同上),就是说,名与实是彼此配对的。行为的知识是如何做一件具体事的知 识。它相当于美国人所说的"know-how"。
11.2关于"辩"的讨论
• 《小取》篇的大部分,是用于讨论"辩"。它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 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
《经说上》
识。但是在第二个层次上,他又转过来从再高一层的观点批评了名家。所以道家
《经说下》
也反驳名家的辩论,不过道家所用的辩论,从逻辑上讲,比名家的辩论更高一层。
道家的辩论,名家的辩论,两者都需要反思的思想作出努力,加以理解。两者的 方 向都是与常识的常规相反的。可是另一方面,也有常识的哲学家,例如墨家以
• "墨经"将名分为三类:达名,类名,私名。"名:'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 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 也,止于是实也。"(《经说上》)就是说,"物"是达名(通名),一切 "实"必用此名。"马"是类名,此类的一切"实"必用此名。"臧"(人名)是私名, 此名只限用于此"实"。
目的,就是通过逻辑方式,树立墨家的观点,反驳名家的辩论。这六篇合在一起,
通常叫做"墨经"。 • 前一章讲过,庄子在《齐物论》里讨论了两个层次的知识。在第一个层次上,他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感觉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收获满满,也感触颇多。

这本书真的不简单,它就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大剧,把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冯友兰先生用他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引领着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大家的思想世界。

比如说孔子,以前对孔子的了解,无非就是知道他主张“仁”“礼”,是个很厉害的教育家。

但通过读这本书,我才真正深入地理解了孔子思想的内涵。

孔子说的“仁”,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它包含着对人的关爱、尊重,还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忙忙碌碌,有时候甚至忽略了对身边人的关心和尊重。

要是都能按照孔子说的“仁”去做,那这个世界得多温暖啊!还有老子的“道”,以前觉得这概念太抽象,云里雾里的。

但冯友兰先生的解读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老子说的“道”,就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花开花落,树叶随风飘落,突然就觉得这好像就是老子说的“道”在起作用,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节奏和规律,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不是强行去改变。

说到庄子,那更是有趣。

他的逍遥游思想,让我好生羡慕。

想象一下,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遨游,不受任何束缚,那是多么畅快的事情啊!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时候给自己加了太多的枷锁,不敢去追求真正想要的自由。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些古代的哲学家们,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在思考着人类的根本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标准、社会的秩序等等。

他们的思考和争论,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这个后来者能够有幸聆听和参与。

而且,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明白了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和判断里。

比如,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这背后就有哲学的思考。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论)【圣才出品】第12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论⼀、六种术数1.⽅术先秦的阴阳家源⾃古代的⽅术,⾏⽅术的即是术⼠。

《汉书·艺⽂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术分为六类。

2.术数的分类(1)天⽂“天⽂者,序⼆⼗⼋宿,步五星⽇⽉,以纪吉凶之象。

”(2)历谱“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之节,会⽇⽉五星之⾠,以考寒暑杀⽣之实。

”(3)五⾏“其法亦起五德(⾦⽊⽔⽕⼟,谓之五德)终始,推其极则⽆不⾄。

”(4)蓍龟①由巫史取蓍草,每两株为⼀份,最后所剩,⾮奇数即偶数。

如是六次,得出每三个⼀组的组合,再查《易经》卦象、⽘象,据以判断所问事项吉凶,称为“筮”。

②在龟甲或平⾻上钻⼀洞,放在⽕上烤,⼩洞四周受热后出现裂纹。

管占⼘的巫史据以判断所问事项吉凶。

称作“⼘”。

(5)杂占(6)形法包括相⾯术和后来所称的“风⽔”。

3.“⽅⼠”的由来周朝初年封建制全盛时期,每个贵族都有世袭的术⼠。

贵族有任何重要⾏动之前,必先问⼘。

随封建制的逐渐没落,这些贵族世家的术⼠渐渐失去地位,散落社会,但继续以⽅术为⽣。

这是“⽅⼠”的由来。

4.术数或法术的作⽤(1)术数或法术本是来⾃迷信,但它们往往是古代科学的萌芽。

(2)⽅术和科学都试图以积极态度解释⾃然现象,使⼈得以征服⾃然,使⾃然为⼈所⽤。

(3)⽅术对超⾃然⼒量不再迷信后,它便开始试图解释⾃然现象,从⽽向科学转变。

⼈类最初对⾃然⼒量的观念尽管⼗分原始简单,但它终究是科学的开始。

5.理解宇宙的两种思想路线(1)以阴阳家为代表的思想路线。

(2)由⼀些佚名的儒家,以“易传”(注释)的⽅式,写在《易经》正⽂的后⾯。

(3)这两种思想似乎各⾃独⽴地发展。

《洪范》和《⽉令》,注重五⾏,⽽不曾提及阴阳;在“易传”⾥则谈及阴阳的地⽅很多,⽽不提五⾏。

后来,这两条思想路线渐渐融会在⼀起。

⼆、《洪范》所描述的五⾏1.五⾏的含义五⾏的本义是五种动因、五种活动。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圣才出品】
2.人之设 及春秋之世,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的解释。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 人而设。 (1)提出“和”“同”之异,以说明礼乐及各种制度之所以须丰繁。 (2)此外说礼乐政刑之起源及其功用者。
3/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此说人君所以用礼乐,乃欲以使“百官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4)此反对子产之公布刑法,虽为守旧的见解,然固能与刑法以人本主义的解释也。 (5)此言礼乐刑罚之功用,在亍使民不昏乱;而其来源,则由亍人之能摹仿天地。 (6)各种制度,既皆受人本主义的解释,则所谓君者,亦失其圣神不可侵犯之尊严。
2.解释宇宙的阴阳之说 在甚早之时,亦已有试以阴阳之说,解释宇宙间现象者。以阴阳解释宇宙现象,虽仍不 免笼统混沌之讥,然比之以天帝鬼神解释者,则较善矣。范蠡所说之天,为自然之天,其言 颇似《老子》,恐即《老》学之先河也。
四、人之发现 1.帝之则 至亍社会中之种种制度,人初亦以为系天帝所制作。“帝之则”即上帝所制之礼教制度 也。古时希腊诸国之制度,其人亦以为系神所制作,盖古人大都有此种见解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3 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1.原始时代 人在原始时代,当智识之初开,多以为宇宙间事物,皆有神统治之。神能降福、受享、 能凭降亍人,则系有人格的可知,及乎“民神杂糅”之际,“民神”且“同位”,“神”且“狎 民则”,则神之丼动行为,且与人无异矣。此时人有迷信而无知识,有宗教而无哲学。
2.夏商以后 (1)至亍夏、商以后,则有“天”“帝”之观念起,似一神论渐有势力,然多神论亦 并未消灭。《左传》《国语》除“天”外,尚多言及神。 (2)文献记载屡言百神,可知神之众。神人并称,而执政者之最大责任,在亍“亿宁 百神而柔和万民”,否则“神怒民叛”,必不能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战国时之“百家之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战国时之“百家之学”)【圣才出品】

第7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1.杨朱之考据(1)“隐者”①在孔子时已有一种“避世”之人。

此等人有知识学问,但见时乱之难于挽救,遂皆持消极态度,不肯干预世事。

②消极的“隐者”,独善其身之人,对世事之意见,亦正即孟子所说“杨氏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者也。

此等消极的“隐者”,即杨朱之徒之前驱也。

(2)杨朱之主张①孟子云:“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②韩非子认为杨朱之徒,虽拔其一毛而以天下与之,彼亦不为。

此所谓“轻物重生”,所谓“不以物累形”也。

盖天下虽大,外物也;一毛虽小,亦己之形、己之生之一部分;故前者可轻,而后者可重也。

2.道家之初起(1)盖杨朱之后,老、庄之徒兴。

老、庄皆继杨朱之绪,而其思想中,却又卓然有杨朱所未发者。

于是杨朱之名,遂为老、庄所掩。

所以杨朱之言似消灭而实未消灭也。

(2)老、庄书中,杨朱绪余之论,依然存在;然此非老、庄最高之义也。

盖杨朱处此世界中,似只有一避字诀。

如“隐者”之“避世”,是其例也。

然人事万变无穷,害尽有不能避者。

(3)老子之学,乃发现宇宙间事物变化之通则,知之者能应用之,则可希望“没身不殆”。

老子之学,盖就杨朱之学更进一层;庄子之学,则更进二层也。

二、陈仲子1.简介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仲子,齐之世家也。

兄戴盖禄万钟。

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

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

避兄离母,处于于陵。

”2.评价陈仲子弃富贵而居于陵,“身织屦,妻辟”,以兄之禄及室“为不义”。

吾人虽不知其何以以之为不义,要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且名闻诸侯,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深恶,必亦一时名人也。

三、许行、陈相许行、陈相为《汉书·艺文志》所谓农家者流。

《汉书·艺文志》谓农家者流,“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此派学者对政治社会,均有极新理想制度,虽其言不多传,然据《孟子》所述,亦可见其大概矣。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圣才出品】

第15章《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一、《周易》起源及作者1.《周易》的起源筮法是周人所创,是用来替代或补助卜法。

筮法的兴起,解决了此前兆象繁多不易辨识,占辞繁多不易记忆的困难。

卦爻仿自兆而数有一定,每卦爻的下面又有一定的辞。

筮时遇何卦何爻,即可依卦辞爻辞,引申推论。

与龟卜相比,实在简易。

《周易》之名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因其为周人所作,故冠曰周;因其用法简易,故名曰《易》。

2.《易传》的作者《易传》的作者不止一人。

《易传》是赋予《易》的卦爻及卦辞爻辞以最大的涵义,以使《易》成为一有系统的哲学书。

所谓《十翼》非孔子所作,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等所著的《易传》,不知是否即在现有之《易·十翼》中。

二、八卦及阴阳1.八卦《周据易》的宇宙论是以个人生命的来源为根,来类推其他事物的来源。

宇宙间最大的是天地,而天上最惹人注意的是日月风雷;地上最惹人注意者是山泽;人生最切用者为水火。

古人以此数者为宇宙的根本,于是以八卦配之;而又依人间父母子女的关系,而推定其间的关系。

2.阴阳《易·系辞》中的两仪似指阴阳。

《易传》既采用老学道的观念,又采用阴阳之说,以之配于乾坤。

使之为道或太极所生的二宇宙的原理。

关于此二原理的性质,也是以个人生命的来源为根据,来类推万物的来源。

以“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事实,类推而定为“天地纲缊,万物化醇”的原理。

天地是乾坤阴阳的具体代表,此二原理,一刚一柔,一施一受,一为万物之所“资始”,一为万物之所“资生”。

3.乾、坤乾阳为主,坤阴为辅。

坤阴自为先,则“迷而失道”,从乾阳后,则“得主而有常”。

所谓“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天地是乾坤的具体的表现,而乾坤是天地所代表的抽象的原理。

男女必须交合而后能生子,阴阳也必须交合而后能生万物。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因乾坤的交感,而产生万物,进而才有发展变化。

宇宙间诸事物时时革新,时时变化。

宇宙间诸事物的变化都是依据一定的秩序,永久进行。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圣才出品】

第28章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一、哲学家和哲学史家1.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1)冯友兰曾写了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是当代中国哲学精神的表现,在其中他运用清代儒家对中国古代哲学典籍校勘考订的成果,并运用分析方法来澄清这些古代哲学家的思想。

(2)从历史家的眼光来看,这种方法有它的局限性。

这是因为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本来或者并不像现代诠释者所看到的那么清楚。

2.哲学家(1)从纯哲学家的角度看,把过去哲学家的思想予以澄清,并把这些思想引申到它们的逻辑结论,从中表明它们是正确或是谬误,比仅仅弄清楚他们的原意当然要有趣得多,也重要得多。

(2)这样做包含着“从旧到新”、从传统到现代的思想发展过程。

这种发展是上述时代精神的又一阶段。

这样做已经超出了一个历史家的学术工作范围,而进入一个哲学家的创作范围了。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1.北大和清华各自的哲学传统和重点(1)北大以历史研究和它的学术水平著称,哲学上倾向于观念论,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说。

是康德和黑格尔派;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则是陆王学派。

(2)清华则倾向于使用逻辑分析来研究哲学问题,反映了实在论哲学的趋势,如果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说,它是柏拉图派;如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它属于程朱学派。

2.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1)汤用彤教授写完了《中国佛教史》的第一部分,金岳霖教授完成了他的《原道》,冯友兰完成了《新理学》。

(2)后来冯友兰在昆明继续写了几本书:《新事论》(《中国走向自由之路》)、《新世训》《新原人》(《人性新论》)、《新原道》(《中国哲学的精神》和《新知言》(《形而上学方法新论》)。

3.《新理学》(1)“某个事物存在着”程朱学派,以至道家,都从这句话演绎出他们的全部形而上学思想和概念。

从“某个事物存在着”推演出“理”和“气”的观念并不困难,其他观念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演绎出来。

(2)对程朱学派权威主义和保守主义因素的消解①冯友兰认为,形而上学能够使人知道“理”的存在,但不能使人从中知道每一事物的具体的理。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 贵族政治之崩坏。

2. 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1.战国墨家的流派
战国时期,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与邓陵氏之墨。

2.《墨经》
战国时期,《墨经》已经出现。

墨家从感觉的观点出发解释宇宙,理论趋于精密。

3.儒墨与辩者
辩者所持之论,皆与吾人之常识违反。

儒墨之学,皆注重实用,对于宇宙之见解,多根据常识。

见辩者之“然不然,可不可”,皆以为“怪说觭辞”而竞起驳之。

然辩者立论,皆有名理的根据,故驳之者之立论,亦须根据名理。

所以墨家有《墨经》,儒家有《荀子》之《正名篇》,皆拥护常识,驳辩者之说。

儒墨不同,而对于反辩者则立于同一观点。

盖儒墨乃从感觉之观点以解释宇宙,而辩者则从理智之观点以解释宇宙也。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墨子哲学的根本思想,《墨经》确立起功利主义的依据。

《墨经》认为道德的要素是“利”。

边沁所谓快乐苦痛,《墨经》谓之利害,即可以致快乐苦痛者也。

边沁所谓理性,《墨经》谓之智。

欲是盲目的,必须智之指导,方可趋将来之利而避将来之害。

三、论知识
1.知识之性质及其起源
《墨经》从知识论方面论证知识的性质与起源。

(1)人类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2)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3)已经掌握的知识是认识其他事物的基础。

(4)不从感觉得来的知识,可能来自于天生。

2.知之才能——生命之要素
《墨经》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人类生命的要素。

3.知识之来源及其种类
(1)知识之来源
①闻,是指由传授得到的知识。

②说,是指由推论得到的知识。

③亲,是指由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

(2)知识之种类
①名,是指关于名的知识。

②实,是指关于实的知识。

③合,是指关于名实相合的知识。

④为,是指关于人类行事的知识。

为分为存、亡、易、荡、治、化。

四、论“辩”
1.辩之广义狭义
(1)《经》与《经说》所说的“辩”,是指争“辩”的“辩”,是狭义的“辩”。

(2)《小取篇》所说的“辩”,是指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是广义的“辩”。

2.立说之方法
(1)或也者,不尽也。

(2)假也者,今不然也。

(3)效也者,为之法也。

(4)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

(5)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

(6)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

(7)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

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1.同
同是指重、体、合、类。

同四种。

故谓此物与彼物同,彼物与此物同,其同同而所以同不必同也。

如墨子与墨翟,二名俱指一实,是重同也。

凡相“连属”者,如手足头目,同为一人之一体,是体同也。

凡“同所”,“俱处于室”,即同在一处者,如同室之人,同在一室之中,是合同也。

同类之物,皆有相同之性质,是类同也。

2.异
异是指不体、不合、不类。

异亦有四种。

必先知所谓同物之同,果为何种之同;所谓异物之异,果为何种之异,然后方可对之有所推论而不致陷于误谬也。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墨经》主张离同异、合坚白。

《墨经》认为共相蕴含在个体之中,共相不能独为名所指。

《墨经》以为坚白相盈,不相外,同在于石,所谓“存”也。

吾人视石,得白不得坚;吾人拊石,得坚不得白;然此自是吾人之知与不知耳,非关石之有无坚与白也。

坚一也,白二也,因见不见离,而谓一二不相盈。

然见与不见,与石之有无坚白无关。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1.驳“火不热”之说
“火不热”之说认为火的热来源于人的感觉。

《墨经》认为热是客观存在的。

2.驳“一尺之棰,曰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说
《墨经》认为凡是可以分割之物必须能够分为两半,如果微小到不能分为两半,就不可以分割。

3.驳“今日适越而昔至”之说
《墨经》认为远行必须历经一段时间。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1.对墨家兼爱之说的批评
(1)“无穷害兼”,是指天下之人多的无法个个兼爱。

(2)“杀盗即杀人”,是指墨家主张兼爱众人与惩罚有罪者自相矛盾。

2.墨家对兼爱之说之辩护
(1)“无穷害兼”之辩护
人的数量可以准确知道,爱的人数可以穷尽。

人的住处远近,并不妨碍兼爱之心的扩散。

(2)“杀盗即杀人”之辩护
盗贼虽然是人,但是与一般的人在本质上不相同,杀盗不会有损于兼爱之心。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1.驳儒家祖述尧舜之说
尧舜的统治只能适合于当时的社会,世易时移,不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

尧舜的仁义之举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总结出来的,并不一定是尧舜的仁义之举,可能名实不符。

2.驳告子一派仁内义外之说
仁义一体,都有爱与利。

3.驳阴阳五行家之说
五行相胜之说并不合理。

4.驳老子之说
(1)教必有学,学有益处。

(2)“有无相生”并不适合一切事物。

5.驳庄子之说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与人的意见,万有不齐。

执一为是,并不合理。

《墨经》主张人所是非不同则辩,辩则当者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