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第十一章分配(合订版)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原理(全套课件493P)

政治经济学原理(全套课件493P)

政治经济学原理〔全套课件493P〕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经贸类通用系列政治经济学原理目录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再生产和经济开展第三章商品经济第四章市场经济第五章资本主义的生产第六章资本主义的流通第七章资本主义的分配和消费第八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开展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第十章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第十三章社会主义经济开展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再生产和经济开展第三章商品经济第四章市场经济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开展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本章要点本章主要阐述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开展过程,分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及学习意义。

通过学习,对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概要的了解,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理打好根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经济和经济学(一)经济的含义人类一开始就有了经济活动,即从事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活动。

但是,经济作为一个概念,却有一个变化开展的过程。

近代和现代经济的含义十分广泛:一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二是指经济活动,即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活动;三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四是指节约、精打细算。

经济一词在不同的使用范围其含义有所不同。

在19世纪下半叶,我国又从日本引进富有现代含义的“经济〞一词。

经济的科学含义用一句话概括,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一切活动。

(二)经济学的出现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理论都来源于社会的经济实践。

人们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便产生某些经济思想。

这些经济思想经过长期的积累、概括和开展,形成了比拟系统的经济理论,可见,经济学是社会经济开展的产物。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十一章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十一章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十一章在中级经济师的考试中,经济基础知识的第十一章涵盖了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对于理解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公共领域以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具有关键意义。

公共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范畴,具有独特的性质。

与私人物品不同,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可获得性和消费数量;非排他性则表示无法有效地将那些未付费的个人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例如,国防就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无论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如何变化,多一个人享受国防的保护并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得到的保护程度,而且也很难将某个人排除在国防的保护范围之外。

公共物品的这些特性导致了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失灵的情况。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消费者存在“搭便车”的动机,即不愿意为公共物品付费却期望享受其带来的好处。

而市场主体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往往缺乏提供公共物品的积极性。

这就需要政府介入,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

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政府通常采用多种方式来确保其有效提供。

直接生产是一种方式,比如政府直接建立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等。

政府还可以通过合同外包的形式,将公共物品的生产委托给私人企业,同时对其进行监管和质量控制。

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赋予特定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经营公共物品的权利。

财政职能是第十一章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

通过财政手段,将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到不同的领域和地区,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旨在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对高收入者征收更多的税款,同时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方式,为低收入者提供生活保障和支持,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则要求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政治经济学11_第十一章

政治经济学11_第十一章

6、总体收入差距演变趋势 初次分配领域、 (二)初次分配领域、再分配领域的改革和共同富裕目标 的实现
19
第三节 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1、社会保障制度的涵义与内容 354 2、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3、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提供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 1、提供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维护社会稳定 调节收入分配, 2、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3、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4、有助于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
20
第三节 社会保障
三、社会保障的内容
(1)社会保险 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互济性、 ①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互济性、福利性 主要内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 ②主要内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 伤保险、生育保险 伤保险、 (2)社会救助 救助对象: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者、受灾者、 ① 救助对象: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者、受灾者、城 乡贫困者 主要内容:救济、救灾、 ② 主要内容:救济、救灾、扶贫 (3)社会福利 ①涵义 构成:财政补贴、职业福利、 ②构成:财政补贴、职业福利、社区福利等
14
第二节 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分配 关系的调整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制度 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主要理由是: 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主要理由是: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行以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 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收入差距

石海燕《经济学基础》课件:第十一章第三节

石海燕《经济学基础》课件:第十一章第三节

课堂练习
4.小王一家三口人,父亲是一家企业的总 经理,母亲无业在家,整天和一群朋友搓麻将, 或者有时间就去逛街买名牌商品。平时他们给小 王每月零用钱500元,小王把这些钱用于吃喝玩 乐,甚至沉迷于游戏房,荒废了学业。小王生日 时父亲为他在最好的酒店办了一桌豪门宴,花了 将近5 000元,为小王赚足了面子。他的朋友小 李父母是双职工,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为了不在 朋友中丢脸,硬要父母拿出1 000元为他办个生 日party。 请就上述例子发表你的观点。
劳务消费
经济学基础
第十一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及消费
吃穿住 用行: 生存需 要以物 质生活 资料为 主。
经济学基础
第十一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及消费
精神文化 生活消费 : 娱 乐身心、发 展提高自己 , 主要以精神 产品为主。
经济学基础
第十一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及消费
劳务消费是花钱购买的 各种服务:修理、理发、 美容、请保姆、坐公共汽 车、请家庭教师等均属于 劳务消费等。这类消费以 各种服务为主。
生存需要
生存资料消费
经济学基础
第十一章 个人收入的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支配及消费

穿
生存资料消费就是 物质资料消费吗? 住
经济学基础
第十一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及消费
享受性消费
家庭生活中的享受性 消费,是否等同于铺张 浪费?
经济学基础
第十一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及消费
享受性消费是人们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
经济学基础
第十一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及消费
课堂小结:
通过对生活消费知识的学习,了解了 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含义,懂得了消费 的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摒弃 错误的消费观。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11.1 复习笔记一、国民收入的分配1.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1)关于国民收入的两种定义①MPS体系的国民收入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净产品的价值,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用公式表示为:国民收入=(c+v+m)-c=v+m②SNA体系的国民收入按照现代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简称SNA体系)理解的国民收入被分为广义的国民收入和狭义的国民收入。

广义的国民收入通常泛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狭义的国民收入(NI)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所得报酬的总额,它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和间接税以后的余额。

(2)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①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a.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b.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从区别看,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它不包括外国居民的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它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表明原始收入的总规模,能全面反映一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

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

它是一个生产的概念,表明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从联系看,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本国居民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1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外经济的干预)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1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外经济的干预)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垄断价格答:垄断价格是指依靠市场垄断或行政垄断地位而规定的价格。

垄断价格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垄断利润构成。

在垄断价格体系中,首先包括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制订的高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简称为垄断高价;其次包括垄断组织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所制订的低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简称垄断低价。

垄断价格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1)垄断价格通常是一种高价格。

垄断价格就其形式来看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但垄断高价是其主要形式。

垄断高价并不意味着同种产品具有一个统一的高价格。

由于同种产品的不同购买者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垄断组织经常实行区别价格或歧视价格政策。

(2)垄断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是指垄断价格的变动相对不是很频繁,在周期中变动的幅度也比较小。

这是因为,垄断价格是在一定程度上人为规定的价格,而不是由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价格,因而市场因素的变化对垄断价格的影响也就较小,正是由于垄断价格受到了人为的“管理”,因此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垄断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垄断企业的工人的剩余价值,而且通过垄断价格,还侵占了广大消费者和小生产者的一部分劳动所得,以及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

垄断价格并不改变全社会商品价值总额,而只是使全社会商品价值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它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使他们的购买力下降,加深商品销售困难和经济危机,激化帝国主义各种矛盾。

2.垄断利润答: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导论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首先,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现在服务领域因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而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

这里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不只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力,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到底偏重生产关系还是偏重生产力,要看研究任务。

其次,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运用的哲学方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和抽象法。

政治经济学发展到现代阶段,方法论应该与时俱进,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关于数学方法,可以肯定,能够得到数学证明的理论是科学地理论。

但不能反过来说,得不到数学证明的理论就不是科学的。

2、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即在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主线应该是如何通过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把对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以增进国民财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目标和归宿。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回答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

第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应围绕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理念。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政治经济学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任务,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它是批判的武器;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是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11章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范文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11章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范文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十一章土地所有权和地租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土地制度答:是指人们在占有、支配和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人地关系及其人与人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

2.土地资本答:投入土地、固定在土地上与土地合并的资本。

3.土地所有权答: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

4.地租答:土地租种者为租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5.资本主义地租答: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用土地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三者的经济关系。

6.社会主义地租答: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体现国家、集体与土地经营和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7.绝对地租答: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由土地所有权的垄断而产生的,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8.级差地租答:与土地等级相联系,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而形成的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级差地租,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9.垄断地租答:在土地稀缺和特殊优越性的条件下,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

10.土地价格答:是资本化的地租,在数量上土地价格一地租/利息率。

二、判断题1.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

()【答案】×【解析】2.资本主义地租是占有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的分配课件

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的分配课件
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商业利润的质和量
概念 是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来源 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
价值,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 值一部分,并通过价格差价途径实现。 商业资本对商业员工的剥削 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防止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M`提高 C价值降低 相对过剩人口存在 对外贸易发展
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的分配
(五)、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概念 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加平均利
润构成的 W=c+v+m W=k+p
公式:W=k+p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 律起作用,但生产价格的形成没有违背价值 规律
现在商业资本为100,社会总预付资本为1000.P`=180/1000=18%,按P`再分配剩余价值, 则:产业利润为162;商业利润为18。
劳务的价值总和 市场价格
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的分配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和体系
最终产品法:最终产品=C+I+G+X -M
SNA 增加值法:将社会所有经济部门的增加值加总 核算 收入法:要素报酬+非公司收入+税前利润+折旧
SNA合理性与缺陷
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的分配
三、国民收入的分配
初 次
范 围
在存在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
3、 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的分配
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
平 原因: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结果:1、
均 利 润
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重相对减少2、固定资本 在总资本中比重增大

石海燕《经济学基础》课件:第十一章第一节

石海燕《经济学基础》课件:第十一章第一节

经济学基础 公平
第十一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及消费
公平是指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 公平体现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从成果上就是收入 分配要相对平等,防止两极分化;从过程上就是使人 在权利、机会、规则平等的环境中,凭自己的能力参 加竞争。
经济学基础
第十一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及消费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经济学基础
第十一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及消费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 什么是按劳分配
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凡是有劳 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为社会劳动,而社会则按照 每个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给其 相应的个人消费品。 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不劳动者不得。
反对平均主义和防止收入悬殊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把公平问题提到 更加突出的位置
经济学基础
第十一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及消费
(二)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议一议:
(1 ) 在北京,一桌满汉全
席标价 36 万多元,而近年享受 最低生活保障的市民,每月人 均低保金是叁百多元,一桌满 汉全席吃掉的是 1200 个城市贫 民一个月的生活费。
按技术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
经济学基础
第十一章 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及消费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保持了社 会稳定,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 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 元,到2007年达4140.4元,比1978年增长近30倍 ,年均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 长7.1%;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343.4元,到2007年达13785.8元,比1978年增 长39倍多,年均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 际年均增长7.2%。

政治经济学下-第十一章

政治经济学下-第十一章
而国家由于拥有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对地 方政府的行政领导权,因此也就能够对二者 进行干预,使二者的行为符合国家宏观调控 的需要。这两者也就能够构成我国宏观调控 主体层面的对象。
2、客体层面的宏观经济调控对象。
从客体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 指国民经济总体的总量和结构,而总供给和 总需求则涵盖了整个的国民经济活动。
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 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消 费品(包括服务)的需求。
狭义的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 和,即对社会最终产品的需求。
它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通过货币资金 支出所形成的对最终产品(包括服务)的需求。
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必然间接地引起对中间产 品的需求。
因此,“现代经济是市场和政府税收、支出和调节 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混合体”。
二、宏观调控的对象
宏观调控的对象可以从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 进行分析。
从主体看,宏观调控必然涉及人,涉及各种 经济利益主体;
从客体看,宏观调控主要涉及到的是国民经 济总体总量和结构,这主要是通过一些重要 的宏观经济指标体现出来,比如经济增长的 速度,商品的总供求平衡,劳动力的总供求 平衡,货币的稳定等。
广义的社会总需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 上通过货币资金支出所形成的对包括中间产 品和最终产品在内的社会总产品的需求。即 包括中间产品需求在内的社会总需求。
由于对中间产品的需求是间接地由对最终产 品的需求引起的,而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又分 为投资品需求和消费品需求两部分,因而也 有必要将中间产品进一步分为投资品生产所 需的中间产品和消费品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 两类。
(2)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为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厂 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 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 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一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PT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一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PT
弊端:
(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
• 农村吃大锅饭的弊端 • 出工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追人。 • 上工敲破钟,干活磨洋工, —地—窝蜂, • 收工打冲锋,分粮兴冲冲。 • 多劳户,你别喜,分配东西不由你; • 少劳户,你别愁,分配东西按人头 • (比喻旧的农村经营体制大锅饭的弊端)
第二阶段改革:奠基与建构
奠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 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议》,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改革目标和基本 原则加以系统化,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绘制了一幅蓝图。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 2、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Leabharlann 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五
坚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
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中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⑵收入差距的衡量标准

要想知道人们收 入差距到什麽程度, 就必须要有一个衡量 标准。在经济学中是 以洛伦兹曲线和基尼 系数来作为衡量标准 的。如右图:
洛伦兹曲线是用来表 明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 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 基尼系数=A/(A+B)

15
(四)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倒U假说” 关于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家库兹涅茨, 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 同国家的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的统计资 料,提出著名的“倒U假说”,即发展中 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 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先恶化,后改善” 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其变动轨迹类似 于倒写的英文字母“U”。
3
l ⑵ 按现代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 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 账户体系,SNA体系)的理解:
广义的国民收入通常指国民生 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 • 狭义地国民收入是指各种生 产要素所得报酬的总额,它是国 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和间接 税以后的余额。

4
• 2.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净产品的价值 (即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2

国民收入从实物形态上看, 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经消耗掉 的生产资料之后的那一部分社会 总产品; • 从价值形态上看,国民收入 是在社会总产值中扣除消耗掉的 生产资料价值之后剩下来的那一 部分价值,即劳动者当年活劳动 所创造的新价值。即(V+M).

A.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社会 公平的需要
11
• B.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者职能的 需要 ; • C.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 ; • D.政府协调地区发展、支持战 略性行业发展的需要; • E.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后 备基金的需要 ;
12
• • • •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进行国 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主要有: ⑴征税; ⑵财政转移支付;
• 国民收入-(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 障金)+转移支付=个人收入(PI)
l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缴纳个人所 得税后、用于消费或储蓄等个人可随意支配的 收入。 l 个人收入( PI ) - 个人所得税 = 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7
•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 1.国民收入分配的两种核算体系的理解 • ● 按传统的 MPS 核算体系,国民
以及通过价格杠杆、银行等来调节 国民收入再分配。 • 经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 民收入最终被分割为国家、企业和个 人占有的三个部分。
13
(三)关于收入差距 1. 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和衡量标准(度量) ⑴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的居民、阶层之间普 遍存在收入差距,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其主要 原因有两方面: A.个体拥有的要素在数量、质量、种类上存 在较大差异; B. 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等。比如存在 垄断,分配规则明显偏袒某些人,那将形成 较大的收入差距。
1
• 第十一章
• •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
本章只着重分析第一节国民收入分配和第二节个人 收入分配问题基本内容。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 (一)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 1.国民收入的两种定义 • ⑴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
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体系)的理解: •
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直接创造 价值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所进行 的分配,而国民收入再分配则是 非物质生产部门获得收入的过程 以及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 节的活动。
8
l 按SNA核算体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是在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生产部门(包括 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内部 进行的分配,其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来 进行的收入分配,而国民收入再分配则 是指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解的活 动。(服务业通过市场机制获得的收入 属于初次分配范畴)。 • 我国已采用了国际通行的 SNA核算体系。
• ——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租金收入(出租)。
• ——技术、专利以及其他知识产权收入 (其产权 主体出让其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收益)。
• ——管理者报酬(人力资本获得的相应的收入)。
10
• ⑵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和手段——
• ◈再分配的原因: • 市场机制所形成地初次分配结果,不 一定完全符合国家、社会地普遍利益和 意愿,政府通常会采取多种手段对初次 分配结果进行调节,即进行收入再分配, 其主要理由是:
l 国民生产总值(GNP)。它是指一个国家的 国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最终 产品和提供劳务的价值总和(消费资料和劳动 资料)。 l 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国民生产净值(NNP) • 国民生产净值(NNP)。它等于国民生产总 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是一个没 有任何重复计算的社会最终成果指标)。
16
• 二、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分配关系的调整 •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

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存在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 要素分配两种主要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随着我 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把按 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国 民生 产 净 值 ( NNP ) - 间 接 税 净 额 = 国 民 收 入 (NI)
5

l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它是指一国所有常驻单位 (包括外国和本国企业、外 国和本国居民)在一定时期 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 最终产品和所提供的劳务价 值的总和。
6
l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并非全部成 为个人收入)它是指从国民收入中减去企业所 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障金,再加上 政府对个人的各种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金、 养老金、困难补助等),就是个人收入。
9
• 2.分析按SNA核算体系进行的国民收入分配 ⑴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初次收入分配,形成社会各
个要素所有者的要素收入,国民收入大致被分割为五 个部分:
• ——劳动收入(劳动者付出劳动所得工资、奖金、津 贴等,在市场经济国家占70%左右)。 • ——资本收入(如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所获得的利息、 股息、红利、企业利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