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评价科举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该如何评价科举制度
【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查看本频道留言】 【有错你来纠】 【论坛】
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
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号——今年,是科举制度废除100年!今天,把科举放在历史长河
中,我们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
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今年,是科举制度废除100年!
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度。”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康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外……
百年后的今天,把科举放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张金榜
9月2日,科举制度废除整整100年。今天的人们,到底该怎样认识和解读科举,记者特意走访了长期从事
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李国荣研究员。
袁世凯等一批封疆大吏奏请雷厉风行废科举
记者:在中国沿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是在什么情况下走到尽头的?到底是怎样废除的?
李国荣:自隋、唐开科考试,历经宋、元、明、清,在这漫长的1300多年里,对科举考试,特别是对八股直存有激烈的争论。北宋年间的王安石时代,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朝野上下都曾有过大的讨论,康熙时还真次八股考试。到了晚清年间,争论更为激烈,1898年春,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在圆明园面见光绪皇帝时,就曾力试的罪过,指出学八股者“不考地球各国之事”,造就出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庸才,当国难临头的时候毫无用处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一句话,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祸!
正因这样,1898年的戊戌变法,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废除八股考试。可是,慈禧发动的政变,使103天的新影,八股遂又得以苟延残喘。三年后的1901年,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为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慈禧搞了一宣布停止八股文。但是,这时的点滴改革已无济于事,朝野上下有关兴学校、办学堂、废科举呼声越来越高。
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抚端方等一批高官,联名上奏朝廷,明确提出:国家危迫情形,一刻千金,“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校,必自先停科举始。”言辞激烈地请求“雷厉风行”“停罢科举”。面对这些举足轻重的南北封疆大吏的联合廷已不能等闲视之,就在9月2日的当天,便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下谕旨,向全天下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这一上谕的发布,宣告了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千年科举走进死胡同
记者:提起科举,现今的人们往往是抱着批判的态度。在这方面,我们该怎样看?
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
李国荣:在科举考试的天地里,独尊儒术,排斥多元文化。它只讲诗赋文章,排斥自然科学,千百年间,考来覆去总是涛声依旧的《四书》《五经》。明朝末年的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的序言中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这充满郁闷的感叹,充分反映了科举时代自然科学备受冷落的境遇。
八股考试诱导人们读死书。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一直采用呆滞死板千篇一律的八股文。除八股之外,当时十股、十二股、十四股以至十六股、十八股,但不管分多少股,八股文的基本格式不能变。这八股文本来是一种考试文体,可是从命题到答卷都走进了僵化的死胡同,它诱使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成天钻研这种复杂精细的文体,出来的,不知有多少是不谙世务的迂腐书生。相反的,一些有创造力的才子却往往被挡在科场的龙门之外,像《的作者蒲松龄,虽才气十足,却科场失意,终生没有当上举人。而推出千古名著《红楼梦》的文学巨匠曹雪芹,
才都未曾考上。
科举更让天下文人死读书。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书读好了,就可以做官。于是,有郎念念不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正因这样,科场功名往往成为读书人的原初动力和毕生追求,八十的书生入场应考也是常有的事。正因这样,现在看来很奇怪的“白发童生”、“寿星举人”,在当时竟成为的现象。康熙年间,广东顺德有个百岁开外的老人叫黄章,竟在曾孙的搀扶下,千里迢迢到京师会考,灯笼上面写着“百岁观场”几个大字,实在是莫大的嘲讽!
科举还常常以字取人,因而屈抑了不少真才。晚清大思想家龚自珍才华横溢,却因楷法稍差在朝考时名列下龚自珍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再加上科考中舞弊成风,诸如贿买、夹带、顶名、冒籍、枪替、传递、关节等等,作弊手段五花八门,搅得扫地。譬如,顺治十四年(1657)的顺天乡试,同考官李振邺一人,就卖出24个关节条子。雍正十一年(1733政俞鸿图在许州考试期间,一次就卖了47个秀才,捞了12000多两的银子。乾隆九年(1744)顺天举人考试,带士子多达42人,因为心里有鬼害怕搜查而临时放弃考试逃离龙门的,竟有2800多人。还有乾隆二十三年(1府的八旗子弟考试,一个叫海成的考生,他一人考试竟找了三个枪手,开考后的贡院,信鸽飞舞传文章,鞭炮声八旗子弟们简直在科场上闹翻了天。而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也是在光绪十九年(1893)为儿子考举人密定关节,而蹲了大狱的。层出不穷的科场案件,具体而形象地折射出清代科场的百态。
孙中山: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记者:如此这般说下去,科举制度不仅一无是处,而且简直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既然科举的弊端这什么还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
李国荣:科举制度在华夏大地绵延了十三个世纪之久,这自然有它赖以存在的道理。首先,科举制度为国家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否定特权制度,是科举制最大的特点。比起只讲出身的世袭制,比起的荐举制,比起拿钱买官的捐纳制,科考选人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科举制度
本身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病,但千百年里争来议去,在朝廷选官国家用人这个万民关注的问题上,除了科举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能够替代它。换句话说,若用其他办法选官用人,其弊端会更为严重的。诸弊相权取其轻,科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其次,科举制度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寒门士人能够有机会进入到参政治国的行制向全天下抛出诱人的平等光环,为平民子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进身之阶。科场就像巨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着想最活跃的文人,使他们把才智和精力全都用到拥拥挤挤抢过科举独木桥上。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封建层人们的心理,有利于天下士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调整,自然也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也是科举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