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机械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0.1机械能教案(附教材分析)(新版)北师大版
《机械能》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用动画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
1、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能:物体能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2)知道什么是动能、势能及影响大小的因素。
(3)知道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机械能的学习,体会自然界存在不同形式的能量,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实验器材:动能演示器,滚摆,弓箭、重锤、细沙坑、、视频资料、PPT等。
故事导入(实验导入,建立能的初步概念)真实故事:1962年11月在美国马里兰州上空,一架正在飞行的子爵号飞机正在飞行,迎面飞来一群天鹅,避开已来不及,相撞后飞机发生了坠毁,机上17人全部遇难。
问:小小的天鹅怎么会对飞机产生这么大的破坏力呢?(具有能量。
)展示图片:行驶的汽车、流动的水和飞行的子弹具不具有能量?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运动)展示图片:图一中的小球是由于运动对木块做功而具有了能。
图二中的重锤是由于被举高对木桩做功而具有了能。
图三中的弓是由于弹性形变对箭做功而具有了能。
观察对比:思考三者都能对外做功,但是做功(具有能)的原因相同吗?总结: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表示物体具有了能量,简称能。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物体具有的能量就越多,因此人们常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物体能量的大小。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0.1《机械能》教学设计
一、机械能【教学课题】机械能【教学背景】本课为九年级的第一课时,也能量知识的一个开端,做毕业班的学生有八年级学物理的基础,求知我探索欲也更加强烈。
虽然身为农村的孩子,学校的各方面条件不是很理想,但学生依然充满活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用动画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及其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列举实例、视频动画与教师演示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设计探究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
2.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核心素养】通过对于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能的物理观念,通过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于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的学习,使学生更科学地认识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教学过程】课前教师登陆优教平台,发送《机械能》预习任务,学生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内容,发现薄弱点,针对性听课。
物理九年级北师大版第十章第一节机械能教案
物理九年级北师大版第十章第一节机械能教案教学内容第一节机械能设计者高艳课时 2 设计日期教材与学情分析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功的有关知识,引入本节课借助几个实验让学生从直观上去感受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加深了学生的认识,更激起学生探究"能"的热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突出了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借助形象思维认识抽象事物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到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 通过探究,知道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3.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问题。
过程与方法1. 经历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
2.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情感价值观1. 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 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解法。
教学仪器纸盒一只、大、小砝码各一个、沙,钢球及小木球各一个、单摆和滚摆。
板书设计一、机械能1、能量:简称能,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多。
2、动能: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②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这个物体的动能就越大。
3、势能:(1)、重力势能:①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②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第1节机械能同步教学设计
1.教师详细讲解动能、势能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者的内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动能、势能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计算,让学生掌握公式的运用。
3.教师介绍控制变量法,并引导学生运用该方法分析影响动能、势能及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4.教师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该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2.运用物理公式计算物体动能、势能及机械能。
3.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影响动能、势能及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4.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瀑布、弹性碰撞等,引出机械能的概念,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注重概念教学,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3.加强公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实例讲解、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动能、势能及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4.运用控制变量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设计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动能、势能及机械能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北师大版_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
2.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教学仪器】(一)多媒体教室:配备高亮度投影机与师、生用电脑、实验展示台(二)分组实验器材(每组):乒乓球三个、橡皮筋三根、沙子一盆、自制四脚桌一个、海绵一块、自制滑轨一组、纸盒一只、大、小钩码、铜、铝圆柱体与小木块个一个(三)多媒体页课件,课件址:385a5804d2b160a4_091.20927547f648818383b49b94759b300340904d5442 761646013929”“”>点此查看“内能”探究活动想办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教学案例〗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一样吗篇二: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12 电功率》教案第二节电功率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要将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知识。
课程标准对初中电功率部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物理九年第十章《机械能、内能及其转化》教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机械能第1课时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讨论并总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巩固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和类比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具准备钢球、塑料球、斜面、木块、纸盒、弹弓、橡皮筋、直尺、金属块等。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高空坠物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一个重1 kg的花盆从10楼坠落,其杀伤力堪比枪击。
其实不止花盆,巴掌大的西瓜皮、麻将牌、鸡蛋等,如果从高空坠下砸中行人,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教师利用教具让从斜面滚下的小球钻入水平面上的纸盒,纸盒被推得越远,小球对纸盒做功越多,表明小球的动能越大。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识点一认识动能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让学生举例展示具有能量的物体的例子,屏幕上显示有关动能的图片,如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等。
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
它们的能量是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作动能。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请同学们想办法使桌面上的金属块具有动能。
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改变金属块动能的大小,并由此猜想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重点提醒学生怎样改变金属块的速度?怎样改变金属块的质量?怎样显示金属块动能的大小?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
那么动能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进行分析。
如图所示是个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使其滚下,到达平面上击打一个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10.1机械能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滚摆的运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机械能的变化。通过动画演示滚摆的上升和下降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结合生活实例,如滑梯、电梯等,让学生思考机械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滚摆实验,观察和记录滚摆的运动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3.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滚摆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机械能的知识解释现象。如滑梯、电梯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注重知识掌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滚摆的运动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滚摆的上升和下降过程。提问:“你们观察到滚摆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
2.结合生活实例,如滑梯、电梯等,让学生思考机械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例子,来说明机械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并能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
4.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机械能的变化,提高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学会从问题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3.采用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初三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案: 10.1机械能 教案
机械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体具有能的标志。
2、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相关因素。
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常识性了解水能风能的利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恰当的视频、图片及直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相关因素。
2、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动能演示器,滚摆,盛水圆筒、带孔的乒乓球、注射器、塑料托盘(共20组)、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一、播放视频并提问:1、急驰的汽车、汹涌的海水、猛烈的飓风,它们对周围的物体造成什么影响?得出能的标志。
2、三者还有什么共性?得出动能的概念。
二、展示图片并提问:1、静止的物体还具有能吗?2、如果观缆车、花盆、重锤都在地面上,它们还具有能吗?得出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出课题。
三、举例: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常见的形式,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机械能的第三种形式:弹性势能。
练习:说说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机械能?1、马路上正在行驶的汽车。
2、长在树上的苹果。
3、正在从飞机上空降的救援物资。
探究动能大小的相关因素:一、情景创设:问:能量有大小,动能也一样,马路上急驰的汽车撞到人,非死既伤;可玩具小汽车即使撞到人,也没什么事。
就是因为它们的动能不同,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二、引导猜想三、演示实验1、介绍器材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运用控制变量法:改变哪个物理量?怎么改变?控制哪个物理量相同?怎么控制?测量哪个物理量?怎么测量?3、演示4、总结结论四、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
最新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机械能》同步教案
10.1 机械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2.通过探究,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1.高速公路上都有限制汽车速度的标志,想一想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2.“……忽然,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从轨道的最高端飞驰而下,如同一条蛟龙,时而上下翻腾,时而左摇右摆……乘坐过山车的我在万分紧张的气氛中紧闭双眼,经历如此惊心动魄、激动不已的旅程,当我感觉过山车似乎平稳时,睁开了双眼。
哎呀!太可怕了……我正处于回环的最高处,而且还头朝下……太刺激了!”过山车速度为什么能够快慢不同的改变?过山车在最高点时,怎么会有平稳的感觉?想知道这里面的物理道理吗?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3. 置疑:你知道人为什么要吃饭吗?学生讨论。
人类生活、生产离不开能量。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习并了解一些有关能量方面的知识。
问题:根据你的认识与了解,能说说能量有哪些形式吗?学生讨论回答。
那么,什么物体具有能呢?指出:机械能是能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到底什么是能呢?请观察下列实验。
二、新课教学(一)什么是能1.演示实验(1)运动的小车推动木块运动。
(2)被举高的重物下落将小桌子压入沙中。
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101《机械能》WORD教案4
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101《机械能》WORD教案4教案主题:机械能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3.能够解决与机械能相关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教具:《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等。
学生准备: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进行一个小实验:将一个弹簧按照指定位置放置到一个支架上,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从不同高度释放弹簧后的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从不同高度释放弹簧后,弹簧会反弹的高度也不同?有没有什么物理原理可以解释这个现象?Step 2:学习新知1.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讲解教材中关于机械能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并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通过讲解教材中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意义和应用方法。
Step 3:探究与实践1.进行一个小实验:将一颗小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然后弹到一块垂直固定的弹簧上,观察小球反弹的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
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并分析。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小球在自由落下和弹起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这种现象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原理?Step 4:巩固与拓展1.让学生完成一些机械能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确保学生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2.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否只限于弹簧的弹性变形?还有哪些其他实例可以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解释?Step 5:课堂总结1.对学生对机械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总结。
2.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Step 6:作业布置1.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2020年秋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第1节 机械能 同步教学设计
2020年秋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第1节机械能同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3.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发展学生的科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1.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发展学生的科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2.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新知呈现(20分钟)a. 介绍机械能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图表等方式,简明扼要的介绍机械能的概念,并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讲解。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力。
b. 讲解机械能的计算方法(10分钟)教师从能量的角度出发,详细讲解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通过公式推导和实例计算,让学生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包括势能和动能的计算。
3. 拓展运用(15分钟)a.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和图示,简单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机械能无耗散的封闭系统中,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b. 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 学生实践与探究(30分钟)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活动,探究机械能与物体的高度和速度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和结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并通过提问和答辩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机械能的理解和应用。
机械能教案北师大版
机械能教案北师大版9.1机械能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各种简单的机械及其特点;会画出给出杠杆的力臂。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应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
3.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4.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并能根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教学过程【导入】简单机械简单的机械复习知道各种简单的机械及其特点;会画出给出杠杆的力臂。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应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
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并能根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内容一、基础诊测本章我们学过的简单机械有、、、等,使用这些简单的机械是为了工作方便(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等)(一)杠杆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是: 、、、、。
3.杠杆的平衡条件:⑴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处于或状态。
⑵实验前应调节 ,使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⑶杠杆的平衡条件: 。
用公式可写成: 。
4.杠杆可分为杠杆、杠杆和杠杆。
(二)滑轮定滑轮:①特点: 。
②实质: 。
③F移动的距离S和G移动的距离h的关系。
2.动滑轮:①特点: 。
②实质: 。
③F移动的距离S是G移动的距离h的。
3.滑轮组:①特点:即可以 ,又可以改变。
②省力情况:若不计摩擦和绳重,有几段绳子拉着动滑轮,则拉力就是物重的。
4.轮轴是由具有共同转动轴的和组成,通常把大轮叫 ,小轮叫。
斜面是一种的简单机械(五)机械效率(η)1.有用功: 。
额外功:。
总功: 。
2. 和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3.计算公式是: 。
注意:任何机械的效率都 1。
4.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有:机械自重及。
5.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机械效率的公式是: ;利用斜面做功时, 力做的是总功,W总= 。
力做的是有用功W有= 。
机械效率的公式是。
6.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原理: ,必须用到的测量仪器有、。
二、典例解析1.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例 1 如图1所示,曲杆AOBC自重不记,O为支点,AO=60cm,OD=50cm,OB=30cm,BC=40cm,要使曲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作出最小力F的示意图及其力臂,并求出最小力的大小。
北师大版课标初中九年级物理《机械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课标初中物理九年级能及其转化机械能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机械能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九(1)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思维活跃,但自制力较差。
3.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很重要。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物体具有能的标志(2).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相关因素(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教学难点分析: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6.教学课时:1课时7.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一、播放视频并提问:1、急驰的汽车、汹涌的海水、猛烈的飓风,它们对周围的物体造成什么影响?得出能的标志。
2、三者还有什么共性?得出动能的概念。
二、展示图片并提问:1、静止的物体还具有能吗?2、如果观缆车、花盆、重锤都在地面上,它们还具有能吗?得出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出课题。
三、举例: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常见的形式,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机械能的第三种形式:弹性势能。
练习:说说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机械能?探究动能大小的相关因素:一、情景创设:问:能量有大小,动能也一样,马路上急驰的汽车撞到人,非死既伤;可玩具小汽车即使撞到人,也没什么事。
就是因为它们的动能不同,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二、引导猜想三、演示实验1、介绍器材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运用控制变量法:改变哪个物理量?怎么改变?控制哪个物理量相同?怎么控制?测量哪个物理量?怎么测量?3、演示4、总结结论四、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
1、马路上正在行驶的汽车。
2、长在树上的苹果。
3、正在从飞机上空降的救援物资探究重力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类比动能,重力势能也有大小,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一、猜想二、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方案1)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2)探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三、自主探究(参考实验建议)四、得出结论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情景创设:如果高楼窗台上的花盆被风不慎吹落,它的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动能又如何变化?得出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 机械能教案2
《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能:物体能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2)知道什么是动能、势能及影响大小的因素。
(3)知道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机械能的学习,体会自然界存在不同形式的能量,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增强节能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能量的初步概念;动能、势能及影响大小的因素;机械能及转化。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规律。
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2、导入新课(实验导入,建立能的初步概念)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板书章节课题),进一步分析,有上边实验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具有做功的本领不一定是物体正在做功,例如,静止在高山上的石块)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板书: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能量的单位:焦(J )3、新授(一)动能<1>提出问题: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对比前后两个实验,思考一下,钢球是由于什么原因而具有的能量?怎样才能使木块被推的更远呢?<2>学生分析得到动能是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能》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用动画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能:物体能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2)知道什么是动能、势能及影响大小的因素。
(3)知道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机械能的学习,体会自然界存在不同形式的能量,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
实验器材:动能演示器,滚摆,弓箭、重锤、细沙坑、、视频资料、PPT等。
故事导入(实验导入,建立能的初步概念)
真实故事:1962年11月在美国马里兰州上空,一架正在飞行的子爵号飞机正在飞行,迎面飞来一群天鹅,避开已来不及,相撞后飞机发生了坠毁,机上17人全部遇难。
问:小小的天鹅怎么会对飞机产生这么大的破坏力呢?(具有能量。
)
展示图片:行驶的汽车、流动的水和飞行的子弹具不具有能量?
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运动)
展示图片:图一中的小球是由于运动对木块做功而具有了能。
图二中的重锤是由于被举高对木桩做功而具有了能。
图三中的弓是由于弹性形变对箭做功而具有了能。
观察对比:思考三者都能对外做功,但是做功(具有能)的原因相同吗?
总结: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表示物体具有了能量,简称能。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物体具有的能量就越多,因此人们常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物体能量的大小。
新课讲授:
(一)动能
<1>提出问题: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对比前后两个实验,思考一下,钢球是由于什么原因而具有的能量?怎样才能使木块被推的更远呢?
<2>学生分析得到动能是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影响动能的因素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怎样才能使木块被推的更远呢?)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如下图)
A、小球从不同高度滚下,会有什么不同现象?
B、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样高度滚下,会有什么不同现象?
<3>结论:(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动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具有的动能就越多。
(二)重力势能
<1>提出问题:静止在高山上的石块它由于什么原因具有能量?如何使举高的铅球落到沙坑,砸出的坑更深?
<2>学生分析得到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如何使举高的铅球落到沙坑,砸出的坑更深?)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如下图)
A、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会发生什么不同现象?
B、不同一小球从相同高度下落,会发生什么不同现象?
<3>总结:(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多。
(三)弹性势能
<1>提出问题:拉长的橡皮筋能将纸弹弹出,(演示)它是由于什么原因而具有的能量?怎样才能使纸弹弹的更远?
<2>学生分析得到弹性势能的定义(给学生讲一下弹性形变)影响弹性势能的因素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怎样才能使纸弹弹的更远?)寻找方法。
为加深印象可补充一个实验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
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
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3>总结:(1)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多。
(四)机械能
<1>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板书:动能和势能的和称为机械能。
<2>做单摆和滚摆实验,学生确定滚摆(或单摆)在运动过程中何处动能最大,何处势能最大分析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
(可从它们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并让学生列举其它动、势能转化的例子。
<3>提出问题: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有什么规律?
<4>通过课本图10-7单摆实验进行探究,让单摆第一次由最高点滚下,上升后还能大体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再继续观察,单摆每次上升的高度逐渐减小。
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5>总结:(1)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四、课堂小结
(1)知识:定义
动能
影响因素
能量机械能(相互转化,总量不变)
(单位:焦J)定义
重力势能
势能影响因素
定义
弹性势能
影响因素(2)方法:控制变量法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