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本原理(7-8-9)
高中生物生态学四个基本原理
高中生物生态学四个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物质能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
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工程重要的原理之一。
2、物种多样性原理:
一般而言,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高,可以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
众多的生物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就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生产力。
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
这是生态工程的原理之一
3、协调与平衡原理:
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除了考虑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外,还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
这是生态工程的原理。
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容纳量):是指某种环境所能养活的生物种群的数量。
4、整体性原理:
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
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等也都对生态工程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建立在对系统成分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整体理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要基础。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生 态 系 统
非生物环境 (自然环境)
分解者
温度、光 土壤
水、二氧化碳、氧 有机物等
19
(2)生态系统的作用
生产者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将
生产者产生的有机物利
用而生长、繁衍,把自 己的粪便和尸体排向大
生物成分 (生物群落)
消费者
自然;
生 态 系 统
非生物环境 (自然环境)
分解者
温度、光 土壤 水、二氧化碳、氧 有机物等
生产者
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
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吸收某些分解产物;
生物成分 (生物群落)
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
消费者
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 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
生 态 系 统
非生物成分 (自然环境)
分解者
温度、光 土壤
利用,使物质流动在大自然中
形成循环。
水、二氧化碳、氧 有机物等
始终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交流。
29
(2)生态系统的作用
非生物 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菌类:将分解后 的无机物转化 为可利用成分 细菌、真菌
生物成分
30
(3)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生态系统的环境 性质和形态特征
陆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包括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等)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
工矿区等);
31
森林系统
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地
被植物及多种多样动物和微生物等与它周围
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气候、水分、岩石、
阳光、温度等各种非生物 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生态学基本原理高中
生态学基本原理高中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地球上各种系统之间相互
作用过程的科学。
可以根据它的研究范围将其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涉及生态系统、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的
概念。
它们都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都有重要意义。
2、生态系统本质:生态系统是动植物与环境关联综合体,它能够自身调节,从而获
得平衡稳定的均衡状态。
3、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有多种功能,如:它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环境,它营造
生态平衡,它还能保护和改善生物资源,并实现自我维护。
4、群落本质:群落是以动植物种类为主体,以环境物种物质循环协同作用为背景,
以相互关系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构成的一个实体系统。
5、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包括生态因素和环境因素。
生态因素指其中以动植物为
主导的生态关系,包括表层土壤、载体水体、植被覆盖度等;环境因素指其中人类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等。
6、生态关系:生态关系可以动态地分析出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共
生等,这些关系是影响生态的重要因素。
7、环境变化:环境变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降温、臭氧层
破坏等,都可能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是生态学基本原理的一般认识,它们是研究生态学的基础。
生态学基本原理(江庆平)
一、生态学的含义和发展:
(三)与环境科学的比较: 1、区别: (1)生态学是以一般生物为对象着重研究 自然环境因素与生物的相互关系; (2)环境科学是以人类为主要对象,把环 境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 究,和社会科学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2、联系:作为基础理论,生态学的许多基 本原理被应用于环境科学中。
二、生态系统:
(三)类型: 1、陆地生态系统: (1)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工矿区 等; 2、水域生态系统: (1)淡水生态系统:湖泊、河流、水库等; (2)海洋生态系统:海岸、河口、浅海、 大洋、海底等。
二、生态系统:
(四)基本功能: 1、生物生产;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一、生态学的含义和发展: (一)含义: (二)发展: (三)与环境科学的比较: 二、生态系统: (一)定义: 1、种群: 2、群落: 3、生态系统: (二)组成: 1、生产者; 2、消费者; 3、分解者; 4、无生命物质。 (三)类型: 1、陆地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 (四)基本功能: 1、生物生产;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三、生态平衡 (一)含义: 1、定义: 2、特征: 3、原因: (二)破坏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三、生态平衡:
(二)破坏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 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 2、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 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1)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 (2)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破坏; (3)信息系统的破坏。
生态学-第4版1333518900
绪论一、名词解释1. 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最早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所指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最近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或者叫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二、问答题1.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
基本原理:(1)系统性原理: 生态学中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都是生命系统,都具有系统的特征,每一个层次的系统都可以分成不同的子系统来加以研究。
(2)稳定性原理: 在一定程度上,每一个层次的生命系统都是稳定的,可以用相关的指标来衡量其稳定性。
(3)多样性原理: 生命系统的每一个层次都是丰富多彩、参差不齐的,即意味着多样性。
(4)耐受性原理: 个体以至地球都有其耐受性,在耐受范围内有最适点、较适范围,超过其耐受范围,系统都将崩溃。
(5)动态性原理: 任何生命系统都有从开始到顶峰到消亡的一个过程,在个体表现为生老病死,在种群表现为不同的增长、波动与崩溃过程,群落有它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永恒的。
(6)反馈原理: 各级生命系统与其周边的生命系统或环境系统是密切相关、协同变化的,都存在作用与反作用,并引起自身的加速或相反的变化。
(7)弹性原理: 也称为中度扰动原理,与稳定性原理和耐受性原理有点接近,表示外界中度的干扰,可以刺激生态系统的应急机制。
(8)滞后性原理: 生态学中的许多变化过程不一定会马上表现出来,而是在一段时间的“时滞”之后才表现出来。
(9)转换性原理: 一些生态学的对象看似消失,但却不知不觉地进行了转换,如森林砍伐消失后,其影响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区域气候变化等。
(10)尺度原理: 同一类的生态系统可能有非常悬殊的大小差别,因此应该用尺度原理去观察和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
2. 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生态学概论及基础原理
• 1.2.4.2 死亡率
1.2.3.1 出生率
• 出生率(natality)----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
产生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 出生率有绝对出生率和相对出生率两种表
示方法 • 特定年龄出生率 • 出生率分为生理出生率和生态出生率。
• 生理出生率(又叫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理 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繁殖只受生 理因素决定的最大出生率。
• 假设: 1.种群孤立地生活(单一种群), 种群增长是“J”字型 2.在稳定的无限制环境中(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
1.3.1.2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 下面介绍连续增长模型。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 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 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表示),当Nt=K时,种群 为零增长,即dN/dt=0; ②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 ②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
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ed yield)的主要
模型;
种间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 生物为食。
注意: 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
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个体组成的群体
种群是物种(species)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
进化单位。种群的空间界限和时间界限并不是十分 明确的,常由研究者根据调查目的予以划定。
种群的基本特征
自然种群应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①空间特征,即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
式;
②数量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
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
• (1)相邻个体最小距离法 • 种群空间格局的检验方法很多,如果种群的密度 和个体间的最小距离能够精确测量,则可采用相 邻个体最小距离(nearest—neighbor distance)法检 验内分布型。
环境微生物学(08微生物生态)教学教材
一般说来,自然种群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空间特征 ,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形式;(2)数量特 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 随时间而发生变动;(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 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 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了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二、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 土壤(飞扬的尘土把微生物带至空中); 水体(水面吹起的小水滴); 人和动物(皮肤脱落物、呼吸道等)
空气中的微生物只是短暂停留,是可变的,没有固定类群。
在空气中存活的微生物,主要是有芽孢的细菌、有孢子的 霉菌、放线菌及各种胞囊。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 营养 土壤内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动植物的残体、分泌 物、排泄物等) 2. pH 3. 5~8.5,多为5.5~8.5;适合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 3. 透压 土壤内通常为0.3~0.6MPa,而在微生物(细菌)体内, G+为2.0~2.5 MPa,G-为0.5~0.6 Mpa。所以,土壤是 等 或低 溶液,有利于微生物吸收水份和营养。
这是一个美丽的
3. 生态系统的分类
由于生态系统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生物圈,所以分类有 多种。 根据生存环境分:如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各自 还可进一步细分,例如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水生态系统。根 据动态和静态可将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 生态系统。
根据生物群落分:有动物生态系统、植物生态系统及微生 物生态系统,在这些生态系统内又可根据生存环境或生物 群落进一步细分。
生态学研究方法 9层次分析法
BW=λmax W
其中W的分量(W1,W2,· · · ,Wn)就是对应于n个要素的相对重要度,即权 重系数。 计算权重 系数的方 法
衡量判断矩阵质量的标准是矩阵中的判断是 否有满意的一致性,如果判断矩阵存在如下 关系,则称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bij=bik/bjk
和积法 方根法
(一) 和积法
将向量
A称为判断矩阵。
AW=n•W
W是判断矩阵A的特征向量,n是A的一个特征值。 根据线性代数知识可以证明,n是矩阵A的唯一非零的,也是最大的特征值。
AHP的基本步骤
明确问题 建立多级递阶层次结构 建立判断矩阵 相对重要度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综合重要度的计算
第3级 第2级
建立多级递阶层次结构
提 高 司 机 的 安 全 责 任 感
提 高 车 辆 的 操 作 技 能
改 善 道 路 设 施
提 高 车 辆 安 全 保 障 功 能
加 强 十 字 路 口 交 通 管 理
充 实 急 救 医 疗 体 制
健 全 医 疗 体 制
充 实 残 疾 人 治 疗 培 训 体 制
研究开 发能力
产品竞 争能力
国产化 水平
显然,随着n的增加判断误差就会增加,因此判断一致性时应考虑到n的影响,使用 随机性一致性比值C.R. =C.I./ R.I.,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下表给出了 500样本判断矩阵计算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检验值。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BW maxW
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在上式中,λmax为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
RI=
a RI
j 1 j
j
CR= RI
RI为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指标; RIj为与aj对应的B层次中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 CR为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例。 当CR<0.10时,则认为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具 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本层次的各判断 矩阵进行调整,直至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达到要求 为止。
生态基础
名词解释1、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就称为限制因子。
3、生态福(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4、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称光合有效辐射。
5、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6、光周期现象:植物动物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反应。
7、发育阈温度(生态学零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的,低于这个温度(生态学零度),生物不发育。
8、总积温(有效积温):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需要的总热量。
9、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0、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11、K-因子分析: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个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叫K-因子分析。
12、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3、集合种群: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部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14、集合种群动态:指被占据生境斑块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15、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16、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过了瓶颈。
17、建立者效应:以一个或几个个体为基础就可能在空白生境中建立一个新种群。
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群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移植者基因型,从而产生建立者种群。
生物组特色课程设计
生物组特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3. 学生能掌握并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生物现象的探究和观察。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推理和验证。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收集、整理和分析生物学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生物的热情。
2. 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和生命伦理观念。
3. 学生能够培养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生物组特色课程,旨在深入挖掘生物学知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其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概念: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生物与生命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层次、重要性和保护措施,重点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3. 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4.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 教材章节:第四章 科学探究方法5. 生物学与生活: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安全、生物技术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本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基础生态学的知识,为复习提供一些资料和思路。
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栖息地。
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而生物栖息地则是指生物群落所处的环境条件。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程度。
物种丰富度则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物种数量。
功能多样性则是指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功能。
2. 能量流动与食物链能量是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它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传递。
食物链是指生物体之间通过摄食与被摄食的关系,形成的能量传递链条。
食物链由多个级别组成,包括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原生产者是指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生物体,如植物。
消费者则是指通过摄食其他生物体来获取能量的生物体,如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分解者则是指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释放能量的生物体,如细菌和真菌。
3. 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它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
碳循环是指碳在大气、水体、陆地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过程。
氮循环则是指氮在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地表和地下水之间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它们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并且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如果物质循环被破坏或中断,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4. 生态系统的扰动与恢复生态系统面临各种扰动,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由于通过食物链后能量的逐 级损失,食物链中的能量也 由下向上呈现下宽上窄的金 字塔型,称为能量金字塔
;
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 同一食物链中常包含有食性和其它生活习性极不 相同的多种生物; • 同一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长短不同, 营养级数目不等; • 不同生态系统,各类食物链的比重不同; • 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总是协同起作用的;
种群增长模型
(1)指数增长模式
在没有限制的指数增长中, 增长速度(G)与个体数量 (N)成正比;
指数增长模式只是一种理 想的状态
种群的环境负荷量
环境负荷量 一定面积或一定空间内种群个体的数目接近或达到环境所能 承受的最大值。当种群个体达到环境负荷的极限值时,种群将 不再增长而保持在该值左右。
化学互助和拮抗山猫正在追捕雪兔猞猁和雪兔在90年间的数量消长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和混合培养出现不同生长曲线一只鸟里里外外寄生物大20多种双锯鱼和海葵共栖黄嘴牛椋鸟和犀牛共栖蚂蚁和蚜虫合作白蚁消化道中原生动物帮助白蚁消化木屑互利共生一种鼠尾草分泌化学物质使周围成为不毛之地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
主编:杨永杰
Chapter2 环境污染及生态平衡
化学工业出版社
目 录
总 论 环境污染及生态平衡 大气污染防治及化工废气治理
目录
水体污染防治与化工废水处理
固体废物与化工废渣处臵
化工清洁生产技术与循环经济
噪声控制及其他化工污染防治
环境保护措施与化工可持续发展
§ 2 环境污染及生态平衡
了解生态学基本原理
一、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 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作为生物学 的主要分科之一,从植物逐渐涉及到动物。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概论娜娜一、绪论1、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即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创立和发展期、生态学的巩固和学派分化时期、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
生态学发展的早中期阶段,主要以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发展为特征;近现代生态学以系统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的大发展为主。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景观、生物圈等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
.3、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探讨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的生态学基本原理研究,生态学方法论研究和以生态学价值观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化的研究。
4、生态学的方法论包括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及进化观。
5、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健康、基本权利、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
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6、可持续发展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经济持续、环境持续、社会持续。
生态学研究对保障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是个功能单位,而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单位。
2、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生物。
生产者的生态学功能过程是利用光解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完成有机物质的生产过程;消费者完成了有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过程;分解者则将有机物分解还原成无机物,重新释放到环境。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和维持人类生活需要的条件和过程。
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包括产品,调解服务,信息服务支撑服务。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第一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提出的,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
第一代是个体生态学,研究的是个体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第二代是群体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第三代就是生态系统生态学,它认为应当把生物和环境,把有生命的生物群体和无生命的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
是什么把生物和环境联成一个整体呢?就是物质和能量。
(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或者说,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按类型则可分为水域的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的沙漠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按由来又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如极地、原始森林)、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薪炭林、养殖湖)、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工厂、矿区)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永不停息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的营养级转化,从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最后归还给环境。
无机环境:包括日光、大气(O2、CO2等)、水、土壤及营养物质,是生物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生产者:亦称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特殊功能,能从环境中吸收CO2、水分和营养物质,在日光作用下合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贮存在有机体内,供给自身生长、发育需要,也供给其他生物和人类食用或提供能源,亦称初级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是异养生物,对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起着重要作用,也称次级生产者。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是微生物,能分解动植物残体、死体和排泄物,为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源,在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凡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 机物的植物种类,包括单细胞藻类,均属于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又分为一级消费者(如草食性 动物);二级消费者(如肉食动物);……等等。
分解者: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也包括一 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
1 ) 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 窄。 2)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的生物,其分布一般很广。 3)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 性可能随之下降。 4)在自然界生物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合的地方生活, 而往往在很不适合的地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其它 的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 5)生物的耐受限度因生长发育阶段、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繁殖期通常是一个临界期,此期间生态因子最可能起限制作 用,因此植物在种子萌发与开花结实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 的要求比较严格。
3.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诸多 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 制,甚至死亡的因子。 即:对生物正常生存和成功繁殖有限制 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任何一个环境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 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 的限制因子。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种群(Population):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
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一定自然区域的 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 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 生物环境的综合体。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 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 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分布。例如,在森林 中,在乔木的基部和其他被树冠遮住的地方,光线较暗,适于苔藓植 物生存,而树冠的间隙或其他光照较充足的地方,则有较多的灌木和 草丛。
7.3 群落的结构
-----时间结构
不同植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
生态过渡带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 •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力的阻抗相对较低 •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
8 群落的动态
----内部动态
只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 的变动成为波动。 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 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 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 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定义:是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
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即假设种i的
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的比例为Pi,那么,随机取种i两个个体的联 合概率就为Pi2 。如果我们将群落中全部种的概率合起来,就可得到 辛普森指数,文字表达式为: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
------种的多样性(含义)
1、种的数目或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 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2、种的均匀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 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反映的是各物 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多样性指数正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 合指标。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的多样性(辛普森指数)
7.1 生物群落的概念
----对群落性质的两种观点(个体论学派)
代表人物之一是Gleason。认为群落的
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不同物种的组 合,但是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 不断变化的,故每一个群落都不具有明 显的边界。环境的连续变化使人们无法 划分出一个个独立的群落实体,群落只 是科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而抽象出来的一 个概念。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
------数量特征(频度)
植物出现的样方数 占整个样方数的百 分比。 凡频度在:
◦ ◦ ◦ ◦ ◦
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
1%-20% 者为A级, 21%-40% 者为B级, 41%-60% 者为C级, 61%-80% 者为D级, 80%-100% 者为E级。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
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植物稳定一些;常绿木本群落要比夏绿木本 群落稳定一些。 在一个群落内部,许多定性特征(如种类组成、种间关系、分层现象等)较 定量特征(如密度、盖度、生物量等)稳定一些; 成熟的群落较之发育中的群落稳定。 不同的气候带内,群落的波动性不同,环境条件越是严酷,群落的波动性 越大。
7.3 群落的结构
-----结构单元(生活型)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 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它 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 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 依据,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大生活型类群 。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
1.进化时间学说 2.生态时间学说 3.空间异质性学说 4.气候稳定学说 5.竞争学说 6.捕食学说 7.生产力学说
----种的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学说
以上学说实际上包括6个因素,即时间、空 间、气候、竞争、捕食和生产力。 各学说之间往往难以截然分开,更可能的是 在不同生物群落类型中,各因素及其组合在 决定物种多样性中具不同程度的作用。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的性质 偶见种
偶见种:可能偶然地由人们带入或随着某种条
件的改变而侵入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中 的残遗种。它们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 个体数量也十分稀少。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
------数量特征(多度与密度)
多度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 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植物群落的野外调 查中。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 多采用Drude的七级制多度。
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一个实测 数据。 相对密度是指样地内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 占全部植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 密度的百分比被称为密度比 。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
------数量特征(盖度)
盖度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 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 盖度可以分为:种盖度(分盖度)、 层盖度(种组盖度)、 总盖度(群落盖度)。 盖度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它不 仅反映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的大小,而 且还反映了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常以百分比来表示盖度,而林业上常用郁 闭度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代表人物是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他将植物 群落比拟为一个生物有机体,看成是一个自然 单位。认为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 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级阶段的演替过程。 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森林区的一片沼泽最终会 演替为森林植被。 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活史。因 此,群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 成熟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而这些不同的发 育阶段,可以解释成一个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 期。
------数量特征(重要值)
它是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 标。 因为它简单、明确,所以近年来得到普遍采用。 计算公式如下: 重要值(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
上式用于草原群落时,相对优势度可用相对盖度代 替: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相对盖度是指某个种的盖度(投影盖度)占同一层中占所有种总盖度的百分比。 相对基盖度是指某个种的基盖度占同一层中所有种基盖度总合的百分比。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
------种的多样性
定义: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 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之总和;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 生态系统多样性涉及的是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 化。
四、相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在遗传上密切相关,但是 在同一群落类型之间却无遗传上的任何联系。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 法来统计一个群落或一 个地区的生物种类名录 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 能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一般地,热带雨林为 2500m2,北方针叶林为 400m2,落叶阔叶林为 100m2,草原灌丛为草原为1-4m2。
------基本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 群的集合。 植物群落学 (也称为地植物学或植被生态 学),主要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形 成、发展以及与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 最有成效的群落生态学研究,应该是对动 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群落研究的有机结合。 而这恰恰是构建人工群落的核心基础。
Soc.(Sociales) Cop.(Copiosae) Sp. (Sparsal) Sol. (Solitariae) Un. (Unicum) 极多,植物地上部分郁闭 Cop3 很多 Cop2 多 Cop1 尚多 少,数量不多而分散 稀少,数量很少而稀疏 个别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
------数量特征(多度与密度)
7.1 生物群落的概念
------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具有边界特征 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7.1 生物群落的概念
----对群落性质的两种观点(机体论学派)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的性质 优势种和建群种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 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 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 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 强的植物种类。 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 建群种只有一个,称为 “单优种群落”; 如果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建群种,则 称为 “共优种群落”。
7.3 群落的结构
-----结构单元(生活型)
7.3 群落的结构
-----结构单元(生活型)
统计某个地区或某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 型谱。
7.3 群落的结构
-----结构单元(层片)
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 机能群落。群落的不同层片是由属于不同生活型的 不同种的个体组成。 例如,针阔叶混交林主要由五类基本的层片所构成: ◦ 第一类是常绿针叶乔木层片,组成成分主要是松 属、云杉属、冷杉属等植物; ◦ 第二类层片是夏绿阔叶乔木层片,主要组成成分 有槭属、椴属、桦属、杨属、榆属 等; ◦ 第三类是夏绿灌木层片; ◦ 第四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 ◦ 第五类是苔藓地衣层片。
H pi log 2 pi
i 1
式中:S为物种数目, Pi为属于种i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 H为物种的多样性指数。
s
7.2 群落的种类组成
----种的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
1.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物种多样性有随 纬度增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 2.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物种多样性随海 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3.在海洋或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有随深 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