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常规 PPT课件

血常规 PPT课件
形态异常包括:①大小异常;②形态异常 ; ③染色反应异常;④结构异常。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 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百分数(%) 绝对值(×109/L)
RBC ︰Hb=1×1012/L︰30g/L
在病理情况下,这种比例关系失调:(贫血) ⑴以RBC下降为主: RBC Hb 大细胞性贫血 ⑵以Hb下降为主: RBC Hb 小细胞性贫血 ⑶RBC、Hb平行下降:RBC Hb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⒈RBC、Hb减少(多见) 贫血定义: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
⑵绝对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于EPO ,属非造血系统疾病。 ⅰEPO代偿性增加:
因机内组织缺氧,致EPO ,红细胞增多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生理情况下:胎儿、新生儿、高源居民、运动员。 病理情况下:慢性心肺疾患、肺心病、先心病。
ⅱEPO非代偿性增加: 体内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致EPO分泌增加:肾癌、肝癌、卵巢癌,
⑵病理性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不足: ⅰ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再障、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浸润。 ⅱ 细胞分化成熟障碍(造血原料不足): 缺铁贫、巨幼贫。 ②红细胞破坏过多: ⅰ 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 球形RBC、红细胞酶缺陷,异常血红 蛋白病,PNH。 ⅱ 红细胞外来因素(获得性): 自免溶贫、理化因素致溶血。 ③失血:ⅰ急性失血 ⅱ慢性失血
newborn
6.0~7.0×1012/L 170~200g/L
问题:⒈正常成年男性与女性RBC、Hb差异产生的原因? 2.成人与新生儿RBC、Hb差异产生的原因?

血常规医学课件

血常规医学课件

2023-11-08CATALOGUE目录•血常规检查简介•血常规检查流程•血常规检查异常指标分析•血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血常规检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01血常规检查简介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血液中不同种类的细胞数量和其他指标,帮助医生诊断疾病、了解病情和评估治疗效果。

血常规检查通常包括采集静脉血液样本,然后使用显微镜和自动化仪器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

什么是血常规检查评估病情血常规检查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例如,感染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可能下降。

诊断疾病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出许多疾病,如感染、贫血、白血病、过敏反应等。

指导治疗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感染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贫血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输血或补铁治疗。

血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意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凝血系统的状态,血小板计数下降可能表示凝血系统功能低下,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血常规检查的基本内容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身体的免疫状态,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存在感染或炎症,白细胞计数下降可能表示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身体的贫血状态,红细胞计数下降可能表示存在贫血,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衡量贫血程度的指标,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可能表示贫血程度较重,需要尽快治疗。

02血常规检查流程通常在清晨空腹时进行采血,特殊情况需遵从医嘱。

采血时间静脉采血为主,采血量根据检测项目而定。

采血方式一般选择肘静脉,必要时可选择颈静脉或股静脉等。

采血部位采血前应告知患者放松心情,避免紧张情绪,同时做好消毒等准备工作。

采血前准备标本采集采得的血液需加入抗凝剂以防止血液凝固,常用的抗凝剂包括EDTA盐、肝素等。

抗凝处理分离处理储存处理将抗凝后的血液放入离心管中,以一定速度离心,分离出血清和血细胞成分。

血常规检查 ppt课件

血常规检查  ppt课件

2)血液分析仪法 HCT=RBC×MCV 参考值:男性 0.38-0.50 女性 0.35-0.45 主要应用价值 1)临床补液量的参考 2)真红的诊断指标 >0.7 3)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基础 MCV MCHC 贫血形态学诊断
红细胞平均指数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检测原理 : 1)手工法 MCV=HCT/RBC ×1O15 fl MCH=Hb/RBC ×1012 pg MCHC=Hb/HCT g/L 2)血液分析仪法 MCV直接测定导出 MCH=Hb/RBC MCHC=Hb/(RBC×MCV )
1)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6um 缺铁贫、 遗传球增多症 大红细胞>10um 巨幼贫 、红细胞生成加速 溶贫、肝病、脾切除 巨红细胞>15um巨幼贫、肝病 细胞大小不均 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巨幼 贫
2)形状异常
球形、椭圆形、靶形、口形 镰形、棘形、锯齿、泪滴形 3)Hb含量异常 低色素性 缺铁贫 高色素性 巨幼贫、溶贫 嗜多色性 各种增生性贫血 细胞着色不一 铁粒幼红细胞 4)红细胞异常结构 豪-焦小体: 脾切除、巨幼贫、溶贫 卡波环 : 恶贫 白血病脾切除、巨幼 贫、溶贫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铅中毒 缗钱状 MM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容积的
相对比例。高低与红细胞数量及平均体积、 血浆量有关,主要用于贫血、真性红细胞 增多症的诊断、血液稀释和浓缩变化的测 定。 检测方法:1)离心沉淀法 微量法和温氏 法 血浆,血小板,白细胞,有核红细胞,还 原红细胞和氧和红细胞 。
生理功能:
红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
1)显微镜计数法: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标本稀 释一定倍数,滴入血细胞计数池中,显微 镜下计数一定区域内的红细胞数,经换算 得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2)血液分析仪法:多采用电阻抗法,也有采 用流式细胞术激光检测法。

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最新PPT课件

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最新PPT课件
退行性左移:WBC不增高甚至减少者 如再障 2)核右移:分叶核粒细胞过多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感染恢 复期等
d.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性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
2)巨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棒状小体(Auer小体)
只见于白血病细胞中
(三)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HDW)的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 多症 镰刀状红细胞贫血 β -海洋性贫血
(四)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测定 的临床意义 鉴别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鉴别骨髓增生性疾病与反应性 血小板增多 提示骨髓功能恢复的预后价值 与血小板体外功能明显相关
二 白细胞分类技术的进展
多症)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CMV感染和其它病毒感染
b.淋巴细胞减少症
见于何杰金氏病;SLE;AIDS等。
c.异形淋巴细胞
见于感染;药物过敏;免疫性疾病等
E.单核细胞(monocyte)
正常值 2-6% 100-600/ mm3
?功能 抵抗感染;吞噬功能;产生干扰素
诱导免疫反应;调节白细胞生成等
临床意义
4)球形包涵体
见于严重感染
5)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
B.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 正? 常值 0.5-5% 临床意义 a.增多 >5%或 >0.5x109/L b.减少 影响因素
C.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正常值 0-1% 临床意义 a.增多 白血病 b.减少
C. 组织肥大细胞的存在 过敏 哮 喘等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及其意义ppt课件

血常规检查及其意义ppt课件
26
2. 参考值范围:
WBC 成人 (4.0~10.0)×109/L 新生儿 (15.0~20.0) ×109/L 6个月~2岁 (11.0~12.0) ×109/L
DC percent(%) Absolute value( ×109/L)
27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1.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1)生理变化:
年龄、时间、环境、身体状况等 (2)病理变化:
Leukopenia Leukophilia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等各类细胞数量的影响
28
29
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
反应性: 急性感染或炎症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 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造血异常、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
35
36
3. 白细胞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疾病的诊断
疾病治疗的监测
疾病的预后
WBC N
预后较好 ↑

病情较重 ↑

病情危重 ↑/↓

恢复期
N
N
E
+ -
+
L
核象
/ 轻度左移
↓ 中度左移
↓ 重度左移
↑ 恢复正常
37
血小板检查
一、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BPC) 及相关指标:
1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定义:平均每个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量。 以皮克(pg)为单位 。 MCH = Hb/RBC
参考值:手工法27~31pg 仪器法27~34 pg

血常规临床意义ppt课件

血常规临床意义ppt课件

5.红细胞(RBC或BLC) 单位:个/L 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5-5.5)×1012/L成年女性为(3.5-5.0) ×1012/L;新 生儿为 (6.0-7.0) × 1012/L ;婴儿为 (3.0-4.5) × 1012/L ;儿童为 (4.0-5.3) ×1012/L
临床意义:(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 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0.115—0.145(11.5%-14.5%)
临床意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的 营养缺乏性贫血。目前Bassmen 提出了平均红细胞体积(或容积) 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分类法,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大,见表1-1
表1-1几种贫血的MCV和RDW变化
淋巴、单核细胞图片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3.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 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7(50%-70%). 临床意义:(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 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灶者。中度感染时, 白细胞数超过10×109/L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
血常规临床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概述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 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24个项目。 本实验室采用sysmex500i和ADVIA® 2120血细胞分析仪。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血常规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血常规_课件模板
相关疾病:
新生儿惊厥、中暑衰竭、Goodpasture综 合征、弯曲菌感染、膈下脓肿、脓毒性休 克、葡萄球菌感染、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假单胞菌感染、利斯特菌病、类鼻疽、赖 特综合征、肾移植、巴尔通体病、埃里希 体病、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丝孢霉病、非 霍乱弧菌感染、脱发、股癣、太田痣。
谢谢!
医学检验·各论:血常规 >>>
相关检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免疫学试验、组织多肽 抗原、螺旋体蛋白补体结合试验、囊虫胶 乳凝集试验、血吸虫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血吸虫尾蚴膜反应。
医学检验·各论:血常规 >>>
相关症状: 厌奶、产后乳汁自出、肚脐疼、短缩舌、 暴晒后的皮肤损害、酒悖。
医学检验·各论:血常规 >>>
医学检验·各论 血常规
内容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血常规 >>>
简介: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 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 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 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
医学检验·各论:血常

血常规分析ppt课件

血常规分析ppt课件

整理版课件
12
嗜碱粒细胞增多:
1.骨髓增殖性疾病;2. 慢性溶血;3.脾切除后; 4.铅中毒,等等。
嗜碱粒细胞减少:
无临床意义
整理版课件
13
单核细胞增多:
1.病毒、立克次体感染; 2.慢性细菌、螺旋体或寄 生虫感染;3.急性传染病 或急性感染恢复期;4.淋 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 等等。
单核细胞减少:
2.虽采集静脉血,但采血过程不顺利,多次穿刺组织损伤,使组织凝血因子混 入血标本,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造成血小板减少。
3.血标本室温下放置时间过短。用EDTA-K2作抗凝剂时,会使血小板形态发生 变化,在采血后30分钟内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使血小板计数下降,在采血 30分钟后进行分析可提高结果的正确性。
4.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其主要原因是由于EDTA作为抗凝剂诱导抗凝血中 血小板互相聚集、堆积和发生卫星现象,致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不能确认血小 板而使血小板计数偏低。对临床上无任何出血症状与体征、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 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者,应改用肝素抗凝管或手工计数血小板,推片复查。
5.血标本室温下也不可放置时间过长。血小板是体积较小的细胞,胞膜薄易于 粘附、聚集和破坏,室温下离体时间过长,可发生变形、自溶、体积缩小,标本 放置时间越长破坏越多。许多学者研究认为,超过120分钟将显著减低血小板数 值,因此应在采血后30~120分钟内完成测定。
1.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必要时排除假性血小 板减少
2.参考范围以外不一定需要采取特殊处理, 譬如血小板300~400×109/L左右。如果长期 在450 ×109/L以上可以酌情完善骨髓等检查
整理版课件
23
血小板减少非病理性因素
1.采集手指末梢血时,因进针浅,出血慢,挤压采血部位,使组织液渗入血液中, 造成血小板减少(较常见的原因)。

检验科解读血常规ppt课件

检验科解读血常规ppt课件

血常规检查
❖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表示每一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 常人的MCV为82~92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1pg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
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 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 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是指 测定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 比。
无论是镜检还是使用血液分析仪要获得血常规检查的稳定可靠准确的数据防止临床诊疗人出错误的判断按采血部位的不同取得血常规检查标本最常用的途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
检验科解读血常规ppt课件
如何解读血常规
❖ 概述 ❖ 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不透明的液体,由45%的血细胞和 55%的血浆组成。血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组 成。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最常见的血液检查,目前大部分医院都 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
标本的储存
❖ 预稀释标本一般需要在标本制备后10分钟内予以测量;如果 稀释液中添加细胞稳定剂,预稀释标本的存放时间也不可超过 4小时。
血小板减少原因
❖ 血小板<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通常血小板数在 50×109/L以下,患者即有出血症状。可见于: ❖ 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损伤、白 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亢进
血小板减少原因
❖ 免疫性破坏。如有血小板自身抗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过敏性药物损伤(奎宁、磺胺 类药)、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炎症、风疹)、血小板同种抗体(新生 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消耗亢进(血栓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自身异常(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常规检查》课件

《血常规检查》课件
以便于抽血。
血常规检查可以查出哪些疾病?
感染性疾病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或 降低,有助于发现感染性疾病。
贫血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浓度等指标,用于诊断贫血。
血液系统疾病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异常的血液成分,如白 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
其他疾病
血常规检查还可以提供关于其他疾病的线索 ,如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异常可能提示感染 、炎症或血液系统疾病,需进一步 检查。
复查与追踪的建议
对于异常指标,建议在短期内复 查,以确认结果并排除偶然误差

若指标持续异常,建议进行追踪 检查,以了解指标变化趋势并采
取相应治疗措施。
根据复查和追踪结果,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健康状况得
到有效管理。
解读报告
正确解读血常规检查结果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医生应结合患 者的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解读报告,避免误诊或漏诊。
THANKS
感谢观看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常规检 查结果,应在采血前告知医生 是否正在服用相关药物。
异常结果解读
如果血常规检查结果出现异常 ,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综
合分析和诊断。
02
血常规检查指标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 ,计数可以反映感染、炎症等状况。 正常值范围为4-10 x 10^9/L。
浆、血清和血细胞成分。
检测分析
对分离出的血细胞成分进行计 数、形态观察和分类等检测分
析。
报告解读
医生根据检测结果,结合患者 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
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病、血液病、某些肿瘤及传染病
• 减少:伤寒及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 其临床意义不大
白细胞参数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0.1):见于结肠炎、变态反应性疾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类风关、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 病、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瘤)等
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白细胞参数
淋巴细胞 增多(>5):
– 儿童时期(6-7岁后才逐渐下降) – 感染(病毒、结核杆菌等) – 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 – 再障
减少:
– 接触放射线 – 应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后 – HIV
白细胞参数
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后成为巨噬细胞) • 增多:感染(急性感染恢复期)和血液系统疾病,如粒疟 疾、粒细胞缺乏恢复期
红细胞参数
与MCV结合进行贫血分类:
• 小细胞性贫血: 均一性:RDW正常,见于轻型地中海型贫血,慢性病贫血。 非均一性:RDW>14.5%,见于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H病,α、β地中 海贫血,红细胞碎片过多。
• 正细胞性贫血: 均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慢性肝病、无贫血症状的血红 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病贫血。 非均一性:混合型营养不良性贫血、早期缺铁性贫血、早期叶酸缺乏性 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白细胞参数
中性粒细胞减少(<1.5)
– 感染(革兰氏阴性菌、病毒) – 血液系统疾病:再障、非白血性白血病 – 理化损伤(X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质) – 单核-巨噬系统功能亢进 – 自身免疫性疾病
大手术者要求中性粒大于1.5×10e9/L以上,一般手术保持在1.0×10e9/L。
白细胞参数
嗜酸性粒细胞 • 增多(>0.5):应激状态、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
吕广霖
血细胞分析仪种类
• 电阻抗型 • 激光流式细胞技术 • 细胞化学染色
红细胞参数
• 红细胞计数(RBC) • 血红蛋白(Hb) • 红细胞压积(HCT) • 红细胞平均值
–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 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
红细胞参数
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
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异质性的参数,所测红细胞容积 大小的变异系数 RDW-CV参考值:11.6%-14.9% RDW-SD是红细胞按体积分布呈正态分布,SD是标准差
临床意义: 用于缺铁性贫血与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鉴别诊断 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 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过氧化物酶染色后:
在五分类基础上加多:大而未染细胞
白细胞参数
白细胞计数
指循环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总数
参考范围: 成人:4.0-10.0×109/L(4000-10000/μL) 儿童:5.0-12.0×l09/L(5000-12000/μL) 6个月-2岁婴儿:11.0-12.0×109/L(11000-12000/μL) 新生儿:15.0-20.0×l0 9/L(15000-20000/μL)
• 减少:再障,肿瘤侵犯骨髓
血小板参数
• 血小板计数(PLT) • 血小板压积(PCT) •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 大血小板比率(P-LCR)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100-300×10e9/L)
减少程度 轻度减少 中度减少 重度减少 极重度减少
血小板计数 80-100 50-80 20-50 20以下
出血倾向 无明显出血倾向 创伤后存出血风险 存自发出血可能 易致自发出血
做侵入性检查或腹部手术通常要求PLT>50×10e9/L。关键部位(脑、内眼、某 些泌尿外科手术)PLT> 100×10e9/L ,另需考虑血小板功能
• 大细胞性贫血: 均一性: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MDS。 非均一性: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免疫溶血性贫血。
白细胞参数
• 白细胞三分类:
– 小细胞区:淋巴细胞 – 大细胞区:中性分叶粒、杆状粒、晚幼粒 – 中间细胞区:嗜酸粒、嗜碱粒、单核、原始、幼稚
•白细胞五分类:
中性粒(N)、淋巴(L)血红蛋白
男性 女性 新生儿
Hb(g/L) 120-160 110-150 170-200
RBC(×10e/L) 4.0-5.5 3.5-5.0 6.0-7.0
* 按Hb 30、60、90、正常低值将贫血分四级
红细胞参数
生理性减少:
• 3个月-15岁以前的儿童,比正常成人低10%-20% • 部分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 妊娠中、晚期,血液稀释
病理性减少:
• 生成减少:缺乏造血原料、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 破坏过多: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各种原
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 丢失过多:急性或慢性失血
红细胞参数
相对性增多:
• 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量减少,红细胞相对增多,多为短暂性的
病理性增多:
• 各种原因导致EPO增多,从而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减少:各种类型贫血,HCT减少的程度与RBC计数减少程度 不完全一致
红细胞参数
红细胞平均值(MCV、MCH、MCHC)
MCV 平均红细胞容积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80-100fl(飞升)
26-32pg(皮克)
310-350g/L (31%-35%)
临床意义
红细胞参数
白细胞参数
白细胞参数
中性粒细胞增多 • 生理性:
– 下午较早上升高 – 应激状态(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活动后、饱餐、高温严寒等)
• 病理性:
– 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时明显,严重感染可下降) – 严重组织创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心梗、溶血) – 急性大出血 – 急性中毒 –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
• 缺氧、肿瘤性(肝Ca、肾Ca)、非肿瘤性(以肾脏疾患为主)
• 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红细胞生成增多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参数
红细胞压积(HCT)
又称红细胞比容,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红 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男性:42%-49% 女性:37%-48%
增多: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 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