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1)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人们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电影和电视剧等受欢迎的视听作品不断涌现,但是文学作品在传承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而且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呈现方式,例如以电影、电视剧、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
而《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代表之一,在历史传承、文化影响力和文学价值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知识结构,对《三国演义》进行文学导读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研究,从感性认知逐渐转向理性认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选取教材和设置教学目标1、教材选取《三国演义》中含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词、逼真的真实细节和强烈的人文情感,而且结构严谨、语言优美,非常适合作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之一。
因此, 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作为教材。
2、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全面且深刻的理解,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二、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书面材料和一些活动学习,同时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展示。
2、教学过程第一节《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课件、PPT、影片等方式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向学生展示,分析“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分裂、文化交流、军事斗争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人物形象和文学语言的相互关系,所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二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孙权等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真正揭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行为特点和演义风格。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和阅读感受,并参考相关材料,对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和评价。
三国演义说课导学案
三国演义说课导学案【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国演义》,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难点:理解《三国演义》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三国演义》的封面和名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展示】2. 通过图片或短视频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景象,介绍《三国演义》背后的历史背景。
【导读】3. 阅读故事开头的部分,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了解过《三国演义》吗?它讲述了什么故事?【阅读理解】4.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第一回,然后进行集体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他是如何创作这部作品的?b. 《三国演义》以何种历史事件为背景展开故事?c.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指的是哪三个国家?d.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形象和性格如何?e. 《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故事核心是什么?【深入分析】5.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研究,并回答以下问题:a. 选定的人物是谁?他在《三国演义》中扮演什么角色?b. 研究这个人物的形象、性格、行为和话语,探究他的价值观和思想。
c. 分析这个人物在故事中的重要性,以及他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合作分享】6. 学生将各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让其他同学了解更多的主要人物形象。
【归纳总结】7. 教师总结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核心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和教益。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导学案,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还能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发展。
《三国演义》 导学案
《三国演义》导学案《<三国演义>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策略、政治斗争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智慧,培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品味小说中的精彩情节,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感受文学的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重要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
2、难点(1)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探究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三、学习方法1、阅读法:认真阅读原著,做好读书笔记,记录重要情节和人物的言行。
2、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小说中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看法。
3、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除了《三国演义》,还著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作品。
2、创作背景《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为背景,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矛盾。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
3、作品影响《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读者的喜爱。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也成为了戏曲、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的重要素材。
五、学习过程1、阅读原著(1)制定阅读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三国演义》的通读。
(2)阅读过程中,注意标记不理解的字词和语句,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解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学习过程【知识链接】1.作者及名著的形成《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
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三国演义》的形成: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2.故事梗概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直至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
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宦官杀死何进。
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
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人教版完美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人教版完美
版
一、教学目标
- 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 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 研究分析《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场景和片段
-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背景介绍
- 介绍《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 分析《三国演义》的创作动机和影响
2. 作者简介
- 了解罗贯中的生平和成就
- 探讨罗贯中为何选择创作《三国演义》
3. 基本情节
- 简要概括《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巩固章节划分和主要事件
- 引导学生思考各个阶段的意义和影响
4. 主要人物
- 列举《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并对其特点进行简要描述- 分析人物关系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5. 重要场景和片段
- 选择《三国演义》中的若干重要场景和片段进行分析
- 引导学生理解场景和片段的意义,并进行深入讨论
三、教学方法
- 合作研究: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 课堂演讲:学生自行选择和解读《三国演义》的场景和片段并进行演讲
- 分析阅读: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三国演义》进行分析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
- 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研究来评价
- 课堂演讲和解读:对学生的解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 阅读反思和分析:通过学生的阅读作业和分析报告来评价
五、教学资源
- 《三国演义》教材和导读教案
- 课堂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
- 学生个人阅读资料
以上是《三国演义》导读教案的完美版。
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名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价值;识记与《三国演义》有关的熟语、歇后语;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通过人物、故事分析掌握名著欣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学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经典,树立积极人生观;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语言知识积累;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阅读经典,树立积极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美轮美奂入三国1、播放《三国演义》序幕及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进入《三国演义》。
二、温故知新明方法1、你知道小说的定义吗?阅读小说的方法有哪些呢?2、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小说的文体特点。
要求我们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不求甚解说内容1、提问:孙刘联军和曹操集团之间的一场战役,曹操战败,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
这以少胜多的经典,是后人品味三国文化最为津津乐道之处,这是那一次战役?(赤壁之战)2、介绍著作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五)
新都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制 : 周敏《三国演义》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教学重难点:1、故事主要情节的了解、中心人物的剖析、思想倾向的认知;2、相关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导学过程:一、名著链接:展示《三国演义》篇首词。
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二、名著形成西晋陈寿《三国志》宋讲史平话“说三分”元话本《三国志平话》明罗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名著认知:《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元末明初小说家它是为中国第一部小说,小说开山之作,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1,史实:广义上的“三国”,起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止于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灭吴,前后相续近一个世纪。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分裂时期,产生了北方、西蜀、江东三个割据政权。
在这广阔的背景下,活跃着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政治人物,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长为后人所追思。
2,情节:《三国演义》一共回,它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分归晋五大部分。
(三国三大战役:之战、之战、夷陵(猇亭)之战。
)3,人物三雄:、、三绝:奸绝、智绝、义绝蜀汉五虎将:关羽、、、、。
曹魏五良将:张辽、、、、。
孙吴五都督:、鲁肃、吕蒙、、诸葛恪。
著名谋臣:卧龙、凤雏、、郭嘉、荀彧、贾诩,,4,思想主题:①: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
既有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又有对“明君贤臣”仁政统治模式的讴歌与呼唤,对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
三国演义教学设想:1、我所理解的“导读”课程应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介绍名著的特色、亮点以及主旨,让学生围绕这几个点去读、去思考,会加深对名著的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阅读名著;另一个方面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本节课正是围绕这两点设计实施的。
2、学生因为观看过电视剧,历史课上也学到过一些三国知识,所以对《三国演义》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由此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回忆起来,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3、《三国演义》可讲的内容较多,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挑选几个比较重要的点切入。
对于作者、版本、成书过程等比较直观的信息点,学生可在教材上读到,所以就直接删掉了。
4、教学方式上注重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比赛、竞猜、提问、访谈等多种互动方式相结合,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导。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里的战争描写及主要人物形象;2、简单探讨小说主旨;3、认识小说深远的影响;4、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计划:40分钟一、导入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跟唱,引出课题。
二、了解《三国演义》里的战争描写1、提问:提到《三国演义》,你想到了什么?(战争、英雄等)引出《三国演义》里全景式的战争描写2、资料补充教师介绍:《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
它描写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
学生齐读:《三国演义》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或鸟瞰全局,或特写片段;或以寡敌众,或以弱制强;或设伏劫营,或围城打援;或江上水战,或陆上车攻;或强攻,或智取;以致火攻、水淹、马战,乃至徒手搏斗,表现各异,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笔下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得惨烈可怕,而如一曲英雄的史诗,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往往洋溢着诗情画意。
有时在激烈的战争中,又穿插着一些比较轻松地场面,显得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
WORD格式 - 专业学习资料 - 可编写整本书阅读 ------------《三国演义》把《三国》读“薄”,掌握三国故事情节脉络;把《三国》读“厚”,认识三国时代背景;把《三国》读“活”,抓住三国人物优秀片段;把《三国》读“死”,熟记三国诗词知识。
曹孟德、刘玄德、孙仲谋,“德”“谋”对决,纵横驰骋;诸葛亮、周公瑾、司马懿,“智”“慧”对决,钩心斗角;曹子桓、曹子建、曹仓舒,“亲”“情”对决,手足相残;关云长、吕奉先、张文远,“忠”“勇”对决,义薄云天。
来吧,学历史,令人理智;读文学,享受人生沉浮的浸礼!导读任务(一)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一回二、谈论主题1.你知道什么是演义吗?从《三国演义》这个名字上你能知道些什么?2.关于作者知多少?“三国”历史知多少?3.小说前面的《临江仙》词是点睛之笔,其风大方悲凉,传唱不断,背诵这首词并默写一遍。
4.梳理本回情节脉络(答案不固定)十常侍之乱→()→幽州募兵→ 三英结识→()→围剿黄巾5.刘关张三人出场时容颜各异,均有肖像描述,请依照文字描述为三人画像,比一比谁画的像。
(不求形同,但求神似)6.学会做人物名片(贯穿整个阅读过程)姓名字所属团队武器个人经历主要事迹性格特点7.仔细阅读刘备、曹操出场的文字,看看有什么不同样,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WORD格式 - 专业学习资料 - 可编写导读任务(二)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回1.梳理小说本回情节脉络刘备上任安喜→()→ 挂印弃官→ 灵帝驾崩→()二、谈论主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鞭打督邮”情节,可合适发挥,侧重细节。
2.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导读任务(三)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回归纳故事情节:二、谈论主题1.结合文章的详尽内容,谈谈李肃是怎样说服吕布投奔董卓的。
2.结合第三回情节,谈谈吕布的性格特点。
WORD格式 - 专业学习资料 - 可编写3.谈谈你对董卓欲废帝的看法。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教学目的: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3.了解主要人物性格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外貌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性格教学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小演练一、完成预习内容(1). 作者是________,名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_________小说。
(2). 小说的思想倾向是_________。
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对_________有所诋毁,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来描写。
(3)、写出与下列情节有关的人物⒈桃园三结义:_____________2.千里走单骑:_____________3.过五关斩六将:______________ 4.草船借箭:__________________5.三气周瑜:_______________6.七擒孟获:_______________ 7木牛流马:__________________ 8.单骑救主:_______________(4)、同学们课前完成“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舌战群儒”和“草船借箭”的典故整理二、导读名著1. 《三国演义》的形成展示: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2、《三国演义》的人物分析:下面描写的人物分别是谁?用两三个词概括其主要性格特点。
1.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垂手下膝,目能自顾其耳。
人物: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面如重枣,唇若涂丹,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人物: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三国演义》 导学案
《三国演义》导学案《<三国演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
3、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谋略运用以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4、学习《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包括语言特色、叙事技巧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三国演义》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2、难点(1)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政治斗争。
(2)探讨《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文学才华,创作了这部经典的长篇历史小说。
2、创作背景《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与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密切相关。
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人民渴望出现英雄豪杰来拯救社会。
罗贯中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蓝本,通过艺术加工,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四、学习过程1、自主阅读(1)安排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自主阅读《三国演义》的部分章节,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
(2)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2、人物分析(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如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等。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对所选人物的分析结果,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在小说中的重要情节。
3、情节探讨(1)选取几个经典情节,如“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情节的精彩之处和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以及作者在情节设置上的巧妙构思。
4、战争与谋略(1)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几场重要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探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其中所运用的谋略。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涉及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材中的《三国演义》选,共计13篇,全书共32万余字。
本书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历史名人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为主角,描绘了三国时期的社会与政治风貌,展现了男儿当顶天、江山如画的时代气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仁爱、智慧、勇气等伦理观念。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历史人物,掌握其生平事迹、人物性格和代表作品。
3.熟悉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4.感悟中国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读几段经典语句:“桃园三结义,天下无贼”“吾虽赴死,义不抛也”等。
让学生感受这些语句所代表的忠诚、勇气和仁爱精神。
(2)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其地位和影响。
提问:“罗贯中为何写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他希望向读者传达哪些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阅读教材(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章节,阅读教材,掌握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挖掘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阅读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各类习题和探究题,并进行自我检测。
(3)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反思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每一个章节、每一个人物所代表的人物形象、艺术形象及其思想道德内涵等方面的主题和含义。
(4)老师批注学生的问答作业,评定学生分数,及时给予反馈。
3.精读教材(1)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于部分篇章,可以进行精读的建议。
2020年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优质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语文是一门看似简单但又深邃的学科,特别是名著导读课教学,由于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农村高中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只是单纯读小说略知故事情节。
所以,名著导读课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学设计以《三国演义》为范本,通过对英雄的分析点评,引导学生去感知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并适当进行对比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学会多角度分析《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将以下片断进行剪接:桃园三结义、三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设计目的:多媒体影音视觉冲击效果比较强烈,加上《三国演义》拍摄场面较为宏伟,因此能够快速引入正题,无需二次引导)二、整体感知,系统把握《三国演义》框架构思。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中《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2、教师补充介绍艺术思想。
这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及其转化,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
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尊刘(备)抑曹(操),把刘备集团作为善的代表,渗透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把曹操集团作为恶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丑恶的批判。
爱憎分明是整部小说给予读者最深的印象;而政治上的权谋倾轧、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的动荡不安,则是作者描写的重点。
他善于把历史上重大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作品中人物彼此之间的拉拢和排斥、合作和斗争等等活动,一定程度地再现出历史的真实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1)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整体构思名著导读课似乎很容易,让学生读小说而已;名著导读课似乎又很难,学生对这名著不感兴趣,或者只单纯读小说而读小说,只注重其中情节。
所以,名著导读课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导读教案拟以《三国演义》为蓝本,通过对英雄的分析点评,引导学生去感知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并适当进行对比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3、把握作者的“拥刘反曹”的局限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四、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借助多媒体资料,以影视作品先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直接引入正题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将以下片断进行剪接:桃园三结义、三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紧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就刚刚看到的片断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可以是对整部作品的感知,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所看到的片断进行阐述。
二、通过老师介绍,整体感知,系统把握《三国演义》框架构思1、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O)约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
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阀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
[2020人教版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2020人教版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三国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3、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
2、引导学生有见解,有创意地阅读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学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三国》故事情节的幻灯片、搜集相关的歇后语和成语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刚才我们听到的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今天我们就随着它走进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二、名著的形成: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从“专题介绍”中梳理出要点,明确答案: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明初罗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名著的影响: (一)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呢?(提前了解一下有多少同学看过电视剧和作品)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来抢答几个问题?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2、“三国”指哪几个国家?3、“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谁说的?4、“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5、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是谁?6、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教师出示正确答案:1、罗贯中2、魏蜀吴曹操刘备孙权3、曹操4、周瑜5、诸葛亮庞统、6、貂禅)下面我们再做几道填空题,看看还了解哪些?过渡:看来大家对《三国》人物和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麽《三国》精湛的语言艺术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成语和歇后语,它的语言已经深入骨髓,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了。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戏曲舞台的三国戏。
❖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小说。
❖二、《三国演义》作者❖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籍贯有太原、东原多种说法。
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有人说他是施耐庵“门人”❖2、罗贯中著作:《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
❖三、《三国演义》主要版本毛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第二节《三国演义》内容和思想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国演义》主题概括:《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人物篇“三绝”:曹操关羽诸葛亮其他人物:刘备张飞周瑜吕布司马懿等战争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故事篇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空城计第四节道德悲剧意识❖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教学目的: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容、价值等;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3.了解主要人物性格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外貌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性格教学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小演练一、完成预习容(1). 作者是________,名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_________小说。
(2). 小说的思想倾向是_________。
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对_________有所诋毁,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来描写。
(3)、写出与下列情节有关的人物⒈桃园三结义:_____________2.千里走单骑:_____________3.过五关斩六将:______________ 4.草船借箭:__________________5.三气周瑜:_______________6.七擒孟获:_______________ 7木牛流马:__________________ 8.单骑救主:_______________(4)、同学们课前完成“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舌战群儒”和“草船借箭”的典故整理二、导读名著1. 《三国演义》的形成展示:晋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2、《三国演义》的人物分析:下面描写的人物分别是谁?用两三个词概括其主要性格特点。
1.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垂手下膝,目能自顾其耳。
人物: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面如重枣,唇若涂丹,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人物: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三国演义》 导学案
《三国演义》导学案《<三国演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熟悉《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掌握《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和经典片段。
4、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等。
(2)理解《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以及它们对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2、难点(1)探讨《三国演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品味《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体会其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罗贯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才华,创作了这部不朽的巨著。
2、创作背景《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当时社会动荡,民众渴望统一和安定。
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愿望。
四、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1)阅读《三国演义》的梗概,了解故事的大致脉络。
(2)列出书中的主要人物,并简单描述他们的身份和特点。
2、人物分析(1)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如诸葛亮。
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如智慧、忠诚、谨慎等。
可以通过他在书中的言行举止、战略决策等方面来体现。
(2)比较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例如刘备和曹操。
刘备以仁德著称,善于笼络人心;曹操则被描绘为奸诈多疑,但也有雄才大略。
3、情节探讨(1)选取一个重要情节,如赤壁之战。
研究这场战役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它对三国局势的影响。
(2)分析情节中的谋略和战术运用,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瑜的苦肉计等。
4、语言品味(1)摘抄书中的精彩语句,如描写战争场面、人物外貌或心理活动的句子。
(2)分析这些语句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的选择等。
5、主题探究(1)思考《三国演义》所表达的主题,如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对英雄人物的歌颂等。
《三国演义》 导学案
《三国演义》导学案《<三国演义>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地位。
2、熟悉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其对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的作用。
4、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
5、探讨《三国演义》所传达的历史观、价值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如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等。
(2)理解重要情节的发展和其背后的意义,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3)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烘托等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中的运用。
2、难点(1)对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斗争进行梳理和理解。
(2)探究小说中历史与虚构的关系,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3)体会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
2、创作背景《三国演义》的创作处于元末明初社会动荡的时期。
当时,民众渴望有英雄人物能够拯救天下,结束战乱。
这种社会心理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土壤。
3、文学地位《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学习过程1、阅读指导(1)建议采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重要的人物情节和精彩的描写部分进行精读,仔细品味语言和人物形象;对于一些过渡性的情节可以略读,以把握故事的整体脉络。
(2)做好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疑问和对人物、情节的分析。
2、人物分析(1)刘备形象特点:以仁德著称,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他心怀兴复汉室的大志,始终以仁义为立身之本。
相关情节:三顾茅庐,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品质;携民渡江,体现了他的仁德爱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把《三国》读“薄”,掌握三国故事情节脉络;把《三国》读“厚”,了解三国时代背景;把《三国》读“活”,抓住三国人物精彩片段;把《三国》读“死”,熟记三国诗词常识。
曹孟德、刘玄德、孙仲谋,“德”“谋”对决,纵横驰骋;诸葛亮、周公瑾、司马懿,“智”“慧”对决,明争暗斗;曹子桓、曹子建、曹仓舒,“亲”“情”对决,手足相残;关云长、吕奉先、张文远,“忠”“勇”对决,义薄云天。
来吧,学历史,使人明智;读文学,享受人生沉浮的洗礼!导读任务(一)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一回二、讨论主题1.你知道什么是演义吗?从《三国演义》这个名字上你能知道些什么?2.关于作者知多少?“三国”历史知多少?3.小说前面的《临江仙》词是点睛之笔,其风慷慨悲凉,传唱不绝,背诵这首词并默写一遍。
4.梳理本回情节脉络(答案不固定)十常侍之乱→()→幽州募兵→三英结识→()→剿灭黄巾5.刘关张三人出场时面貌各异,均有肖像描写,请根据文字描述为三人画像,比一比谁画的像。
(不求形同,但求神似)7.仔细阅读刘备、曹操出场的文字,看看有什么不同,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导读任务(二)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回1.梳理小说本回情节脉络刘备赴任安喜→()→挂印弃官→灵帝驾崩→()二、讨论主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鞭打督邮”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2.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导读任务(三)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回概括故事情节 :二、讨论主题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李肃是如何说服吕布投奔董卓的。
2.结合第三回情节,谈谈吕布的性格特点。
3.谈谈你对董卓欲废帝的看法。
导读任务(四)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四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有人说,董卓在如何对待现任皇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你赞成吗?请结合本回阐明理由。
试评价这个人物形象。
2.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嫩草少帝在永安宫作的五言律诗。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3.结合本回语句,概括曹操人物形象。
导读任务(五)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五回到第七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在“温酒斩华雄”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关羽的英雄形象?2.关于关羽出战前那杯酒的处理有何意义?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英战吕布”情节,可适当发挥,注重细节。
4.你知道什么是玉玺吗?5.第七回描写了公孙瓒与袁绍的战争,这场战争中作者着墨最多赵云,试就文段分析赵云的人物形象。
导读任务(六)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八回至第九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概述王司徒的连环计,并分析王司徒能够施行连环计的原因。
2.像董卓这样一个老于世故的人,为什么会走上贪恋女色,自取灭亡的道路呢?还有哪些历史人物跟他犯同样的错误?试举一例简析。
3.董卓被骗去“未央宫”前后,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董卓的?这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导读任务(七)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十回至第十二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1.在第十一回中,刘备为什么坚决拒绝陶谦的徐州之托?2.吕布谋臣陈宫言“曹操是极能用兵之人”,试列举曹操“极能用兵”的事例。
导读任务(八)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到第十六回概括故事情节:二、讨论主题(四选二)1.张飞和吕布的矛盾如何产生?张飞的行为反映了其怎样的性格特点?2.曹操为何要兴义兵勤王?此举有何远见?3.这一节中讲述了孙策创业之初的艰难历程。
孙策原本寄人篱下,得人指点后继承父志,一手创办了江东基业,更在其弟孙权手中发扬光大,最终得以与曹魏、蜀汉抗力。
你认为,江东集团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有哪些?4.刘备被吕布杀败,只得出逃许都,投于曹操门下。
对此,曹操手下的谋士产生了分歧:荀彧和程昱认为应杀刘备以绝后患,郭嘉则认为决不可杀。
最终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
若你是曹操,是否会杀刘备?为什么?三、阅读任务宛城之战中,曹操折了大将典韦。
在祭奠典韦时,曹操哭道:“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虽有收拢人心之嫌,亦是真情流露。
请结合书中内容,模仿曹操的口吻,写一段文字缅怀典韦。
本次任务可选取第一人称,用现代汉语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导读任务(九)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到第二十回二、讨论主题(三选一)1. “借粮官之头”可谓是曹操将其“奸雄”性格发挥至极致的手段,当下更有人据此称曹操为“厚黑学”之鼻祖。
你怎样看待曹操此举?2.曹操欲讨袁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
从这一说法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吕布戎马一生,最终死在了白门楼上。
可怜一代豪强,化作乌有。
你认为,吕布败在何处?三、阅读任务刘安为款待刘备,杀妻作食。
此举向来为人诟病,也是读《三国》者津津乐道之事。
读书至此,你有何感想?请撰一小文,题为《小议刘安杀妻》。
导读任务(十)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到第二十四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祢衡是闻名天下的名士,其“裸衣骂贼”之举骇动朝堂,请谈谈你对当时名士之流的看法。
2.在第二十四回中,曹操被称作“国贼”。
曹操为何被冠以如此名号?你如何看待他玩弄权术之举?三、阅读任务“曹刘煮酒论英雄”一节,历来传作佳话。
二人英雄之论,颇耐人寻味。
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更有惊天骇地之势。
据曹刘二人言语,列出当时天下的主要势力,并试着分析各家实力。
导读任务(十一)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到第二十八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有人说,“土山约三事”一节中,既有关羽的仁义,又有曹操的仁义。
如何理解?2.“千里走单骑”使得整个三国全成了关羽一人的舞台。
仔细读读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试着从中发掘关羽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任务“古城聚义”是三国中少有的温情画面,刘关张三兄弟在经历了乱世中的大悲大喜之后,终于再度相逢,更加上有赵云等人的加入,使得刘备势力于此东山再起。
请模仿刘关张三人的口吻,虚构一段三人重逢时的对话。
导读任务(十二)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到第三十二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孙权承父兄遗志,坐领江东。
有人认为,孙权的才干不及曹、刘二人,你怎么看?孙吴又何以成为日后鼎立之一足?3.袁绍死后,其集团为何分为两派、产生内讧?三、阅读任务官渡一战,曹操以弱胜强,更借此奠定了北方基业,历来为史家称道。
在这一战中,曹操得在何处,而袁绍又失在何处?谈谈你的看法。
导读任务(十三)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到第三十六回二、讨论主题(三选一)1. 这一节中,郭嘉因病英年早逝。
赤壁之战后,曹操曾痛哭郭嘉道:“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你如何看待曹操此语?2. 刘表虽为人正派,在乱世中却不足成事。
三国群雄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身上的哪些特质阻碍了其发展?3. 刘备感慨“髀肉复生”,因而堕泪,历来为后人感慨。
这一举动体现了刘备怎样的心态?三、阅读任务徐庶是《三国演义》中的悲情人物,其满腹才华无处施展,留下了一桩“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
本书的后半部分,徐庶几乎再无出场,有人认为其“最苦”。
你怎样看待徐庶的选择?若你是徐庶,又会怎么做?导读任务(十四)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到第四十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 “三顾茅庐”是全书一重笔。
在见到孔明之前,刘备曾先后把孔明的友人、兄弟、丈人等人误当做卧龙相认。
在这些人身上,有哪些共性?2. “隆中对”是针对蜀汉制定的战略方针,使刘备感慨“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那么,从曹魏和孙吴两方的角度考虑,又可制定怎样的方针?三、阅读任务读书至此,卧龙孔明终于出山,三国乱世也将揭开新的一幕。
请用现代汉语描述一下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导读任务(十五)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至第四十四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 长坂一战,留下不少传奇:子龙的单骑救主,糜氏的慷慨牺牲,张飞的一夫当关,刘备的掷儿马前,都是可歌可泣、动人颇深。
请选取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故事,给大家讲讲。
2. 孙权何以决定抗曹?你对孙权这一人物有无新的认识?三、阅读任务“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令人乐道的一节,孔明凭胸中才识,以一己之力对抗一众江东才俊,打了一场漂亮的辩论。
仔细读读众人相互辩驳的言语,从江东众人的论点中,可见他们对联刘抗曹存在哪些质疑?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导读任务(十六)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至第四十八回二、讨论主题1. 周瑜曾对孔明动过几番杀心?你如何看待周瑜的这一做法?2. 如果说“古城相会”以温情取胜,那么“横槊赋诗”就当以慷慨著称。
大江之上,曹操大醉而歌,一首《短歌行》传于后世,读来令人心怀激荡。
聂绀弩先生曾著文提到:有此一节,就使得曹操“压倒当时的一切人物”。
默写《短歌行》并针对聂绀弩先生的话谈谈你的看法。
导读任务(十七)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到第五十二回二、讨论主题“赤壁之战”一节,篇幅巨大、内容庞杂。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实是《三国演义》一书中最为精彩的第一重笔。
读至曹操败走华容道,关于赤壁之战的内容已基本结束,请复述赤壁之战的内容,想想孙刘联军为了击败曹操分别采取了哪些计策?这些行动为联军提供了怎样的优势?导读任务(十八)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到第五十六回二、讨论主题(二选一)1.古有昭君出塞,今有“中美合作”。
历史上,两国之间常常将婚姻作为一种外交手段,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本节中的孙刘联姻便是个著名的例子。
你如何看待这种所谓的“政治婚姻”?2.刘备到东吴和亲,与孙权首度会面。
所谓英雄相惜,二人题词甘露寺,扬鞭驻马坡,并辔而回,传为佳话,又是难得的温情画面。
然而,两人所留下的“恨石”又昭示了什么?三、阅读任务刘备远赴东吴、身陷虎口,之后却又得以带着夫人全身而退,全赖孔明的三个锦囊,由此留下了“锦囊妙计”的说法。
想一想,锦囊中的三条计策分别有何作用?导读任务(十九)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到第六十回二、讨论主题1.庞统素有“凤雏”之称,与孔明齐名。
然因其形貌丑陋,起初既不为东吴所用,又不得刘备厚待,一度屈任县令。
从这一节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刘备议取西蜀,蜀中人士分为两派:一方暗为内应,欲助刘备取代刘璋之位,如张松、法正;一方极力劝谏,反对刘备入蜀,欲助刘璋稳守基业,如王累、黄权。
你怎样看待这两派人物?导读任务(二十)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到第六十四回二、讨论主题1.曹操受封公卿、荣加九锡,荀彧却慨然长叹。
之后,曹操送空食盒与荀彧,荀彧会意,服毒身亡。
其中原委,作者并未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