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区域发展的十大趋势
我国区域发展的十大趋势内容摘要:未来我国区域发展将出现十大趋势,包括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并扩大,但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够减缓差距扩大的速度;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日益成为市场主体,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等;关键词:区域发展趋势一、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并扩大,但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能够减缓差距扩大的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变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地区差距呈逐步缩小之势;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地区差距呈逐步扩大之势;第三个时期为2000年以来,变化不大;总体判断,目前的地区差距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78年到2000年,反映人均GDP地区差距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减小到1990年的,然后扩大到2000年的03358;进入21世纪以来,基尼系数基本保持在0337左右;区域总体差距主要是由城乡差距和乡乡差距构成的;据测算,城乡之间的差距和乡乡之间的差距占区域总体差距的份额都各在40%以上;造成地区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等方面的主观因素;地区差距既是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综合反应,也是现实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差异综合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所处的阶段有关;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另一方面,抑制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主要包括:1随着国家对地区差距扩大严重程度的日益关注,从发展战略和政策设计方面正在并将进一步出现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环境条件;2中西部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可以总结并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在体制改革、机制设计、政策制定、模式选择、先进技术的使用等方面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3东部地区的发展将更加需要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特别是东部对能源等基础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需求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部分产业的转移,都将为中西部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综合起来判断,未来20年中,地区发展差距仍将呈扩大之势,但是其扩大的速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地区发展差距有可能继续扩大,但是,随着新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要求的落实,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和中央对于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的加大,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的差距有可能缩小;事实上,多年来,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小于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这说明,中央政府对于欠发达地区以往的支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来,只要政策适当且力度足够,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的差距是有可能缩小的;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长期高速持续的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为我国加速城市化积蓄了巨大的力量;过去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的快速扩张和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约2亿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农民从事非农生产和向城市的集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1980~2002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4%提高到391%,提高近20个百分点;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城市化严重地滞后于工业化;与世界上人均GDP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目前,我国还有约8亿庞大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中心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任务还非常艰巨;随着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城市数量将迅速增加,城镇体系将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大城市的竞争力将不断增强;据估计,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向城市的快速集中,城市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将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大城市、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城市化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聚集,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而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三、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由于城市经济活动的性质存在差异,城市在空间结构上往往存在着大中小城市共存的格局;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资源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分工的推进,在城市密集的发达地区形成大城市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历程来看,基本上都走过了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分散的中小城市向大的中心城市集中的过程;我国的人口密度,不太充裕的可利用国土,工业、信息业、服务业的迅速成长及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趋势,都决定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更适宜于大城市圈的发展模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间基础实施的完善,运输工具的便利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心城市将不断壮大,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其影响将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因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而逐步形成;在未来大城市圈形成过程中,城市之间的关系将从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为主体的形态,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市间形成功能和产业分工互补、共生共赢的形态转变,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圈将更具有城市群的形态;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城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主导区域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大城市圈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并将成为最具活力和实力最强的经济体系;我国未来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胶东半岛、沈阳大连、武汉、渝蓉等大城市圈;这些大城市圈将成为我国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基地;它们的形成将有力促进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并对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四、企业日益成为市场主体,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经过多年以来的改革,我国在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在垄断性行业中引入竞争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企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发挥作用的基点正在从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转向通过培育市场主体,创造与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部署,和履行入世承诺的要求,政府将进一步减少对国有企业施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中央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努力和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力度的加大,使得地方保护将进一步受到限制,企业跨区域交流的障碍将进一步减少;这对于促进企业跨区域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经营活动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在区域经济整合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正在根据其全球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空间布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将在新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许多跨地区乃至跨国的企业集团;这些集团将通过跨地区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成为推动地区间资源重新配置和分工与协作的重要主体;五、网络型基础设施条件将进一步完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为便利我国地域辽阔,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长期以来,包括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一直处于瓶颈状态,制约了区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以交通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供给方面的制约;由于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落后,高速的经济增长导致对交通运输大量需求不能充分实现;运输量的增长使得运输能力极度紧张,路网瓶颈现象加剧,对铁路运输能力实行严格的限额管理;90年代以后,国家把加强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并对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实行适度的投资倾斜政策,使得包括交通、通讯和电力等网络型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显着改善,沟通区际联系的骨干通道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条件的空间分布仍不平衡;从交通来看,到2002年底,东中西部的交通运输线路综合密度分别是每万平方公里4482、2096和1424公里,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发展差距,东部和中部分别为西部的314倍和15倍;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与经济增长实现同步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适度超前,网状的、高度系统化、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将逐步形成;全国各大区域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完善和便利,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这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协调发展;六、产业转移的速度有所加快,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将逐步形成由比较优势决定的产业的跨地区转移,是发达地区保持竞争力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达国家在继续加速向我国转移制造业的同时,服务业的转移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沿海地区和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包括因可使用土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导致的土地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等,还由于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不断提高,沿海地区的产业将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产业将向城市周边地区和中小城镇转移;长期来看,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不断加快;跨区域产业转移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将成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重要途径;在生产要素和部分产业由东向西、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扩散的同时,包括高端劳动力、资本、部分产业、部分产业的高端环节比如研发、营销和公司总部等也将进一步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积聚效应也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在近期也将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部分高耗能产业上;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将逐步增大;七、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有望形成新的格局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协作范围的扩大以扩大市场、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是毗邻地区加强合作的内在要求;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市场半径的日益扩大,我国跨行政区划的地区合作日益具有客观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各地日益感到开拓区外市场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自下而上的区域经济合作动力因此而明显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展开,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在不断加强;今后10年到20年,全国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构成的“四带一区”的经济协作基本格局;四条连接东西部的经济增长轴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将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同时,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地区和京津唐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和合作也将进一步加速;区域合作的发展将对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以及跨行政区划的各类综合的和专项的规划提出强烈要求;八、国内统一市场建设正在加强,但地方保护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地方保护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引起了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重视;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各种整顿市场秩序工作的开展,地方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我们所做的关于地方保护调查资料显示,无论是企业调查对象,还是非企业调查对象都认为当前地方保护与20年前相比有一定程度减弱;与10年前相比也有一定程度减弱;然而,我们的调查还显示,目前地方保护仍然相当严重地存在着;我们的调查列举了两个方面、八大类共42种地方保护的形式和手段,调查发现,这42种保护形式和手段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其中,程度最为严重的手段包括:1在企业招工方面,实行户口歧视;2向外地职员子女收取较高的费用;3不向外地职员提供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4在进行建筑工程招投标时,和在进行政府采购时,照顾本地企业;5打击本地生产的假货不够积极;6限制重要的技术人员流动,等;另外,调查还显示,由于立法、仲裁和执法方面的原因,企业合法权益在外地通常受到各种各样的侵害,企业竞争缺乏公平的法律环境;烟草、汽车等产品还受到程度很高的保护;总之,克服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九、中央政府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发展,中西部地区有望加速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中央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可以预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央政府将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区域政策的重要而长期的目标;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显着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部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环境将日益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有望加快;但由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短期内还难以从根本上改观,中西部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优势仍难迅速启动,制约因素包括客观环境、体制、市场、配套产业等短期难以弱化,再加上我国低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能力将长期过剩,高端劳动力的供给能力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短期内难以迅速提高,使得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不一定具有优势,中西部地区在中短期内难以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对外资的吸引力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依然面临严峻挑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创新、落实和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政策;现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条件较好,生态容量较大,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科技文化和教育力量突出,人的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东北地区的发展可能产生投入少、见效快的效果;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十、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将日益加强当前,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全球生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一些资本密集型如钢铁、船舶制造生产的相对过剩,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抬头之势;为更多地获得国际区域分工的益处和克服贸易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各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不断发展和加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全方位对外开放是我国既定的长远战略;同时,重视并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正在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区域的多边和双边经济合作将被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东北亚经济合作也在积极探索和酝酿;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已经设立,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日趋制度化,和中亚各国在政治、经贸、科技、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正在有效开展;中国和南亚的经济合作也开始活跃;因此,中国对外开放正在迈向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崭新阶段;从空间上看,一个由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地区、省会城市直至内地各开发区所组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沿海和沿边的对外开放边境环带也初具规模;向东、向北、向南和向西全面立体开放的总体趋势也基本明确;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加强将为我国各地区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和协作,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八大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八大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八大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对未来的产业发展有了更高的期望和希望。
未来的产业发展将会涉及到各个方面,从科技创新到社会变革,从环境保护到健康医疗,都将会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本文中,我将会探讨八大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可能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1.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技术领域之一,其对未来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从自动驾驶汽车到智能家居,无一不受益于AI的发展。
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也将促进更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2. 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被认为是解决当前计算机性能瓶颈和数据安全问题的重要技术。
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远远超过传统计算机,有望在未来解决一些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量子通信则是解决数据传输安全性问题的关键技术,其应用范围包括金融交易、国家安全等领域。
3. 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将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将推动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4. 5G通信技术5G通信技术的商用化已经拉开序幕,其将带来更快速度、更低延迟的数据传输,为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同时,5G也将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加速信息社会的到来。
5. 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将改变人们对健康和医疗的认识和方式。
精准医疗、基因编辑、再生医学等技术将推动医疗的个性化和定制化,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健康水平。
同时,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需求也将促进保健品、健康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6. 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物联网(IoT)将连接万物,实现智能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智能制造将通过自动化、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促进工业领域的转型升级。
我国20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八大趋势
我国20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八大趋势2006-12-4回顾20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展望21世纪中国财政的走向,我们认为有以下八大发展趋势:(一)财政规模高速增长建国近50年来,应分两个时期观察,第一个时期约30年,从1952-1980年经济增长7.67倍,财政规模增长5.91倍,人均GDP从 102元增长为458元,人均财政收入从32元增长为110元,人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31%降为24%.第二个时期约20年,从1980- 1998年经济增长17.87倍,财政规模增长9.35倍,人均GDP从458元增长为6392元,人均财政收入从110元增长为831元,人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4%降为13%.根据党的十五大的要求和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关系,预测2010年经济与财政规模将比 2000年翻一番,届时,我国GDP约为20多万亿元,人均约为1.4万元,财政收入约为4万亿左右,人均约为0.3万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 20%左右。
以上统计表明:虽然我国财政规模增长不及经济增长快,迫使财政总负担率逐年下降,但是我国经济与财政这种高速增长的大趋势,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也是世界上罕见的。
因此,我们要紧紧把握住历史给予的机遇和挑战。
(二)财政收入结构中债务收入增大和税收收入中直接税增大我国在财政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财政、税收收入结构也随着经济结构的演变和社会发展的演变而变化。
首先,财政收入结构中主要几项收入各占的比重如下:一是企业收入。
1952年占31%,1960-1970年上升到60%左右,到1980年下降为40%左右,1985-1990年仅有2%左右,1994年则变为无;二是税收收入。
1952年占50%以上,1960-1970年占30-40%左右,1986年又回升为50%以上,1990年后一直占到90%以上;三是债务收入。
1952年占5%左右,1960-1970年因受“一无内债,二无外债”思想的影响,债务收入均占不到1%,改革开放以后的1980年开始举借国债,当年也只占4%,1990年达到12%,1996-1998年上升到26 -36%以上。
中国未来二十年八大趋势 你的机遇全在这儿
中国未来二十年八大趋势你的机遇全在这儿未来20年最伟大的产品,现在还没出现。
也许未来20年这些大趋势值得关注,并将产生一批财富新贵!一、城市化进程未来二十年,城市化或许仍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主旋律。
到2030年,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中国改革的主轴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城市化进程。
城乡结合部,地级市,县,中心城镇将成为城市化的主战场,县和城镇的居民消费升级将创造未来创业的重要机会,以地级市的为核心落地于各城镇的连锁服务商业模式将出现爆发性增长,蕴含巨大的商业机会。
二、AI变成服务,人们对它有需求时下单就可以了未来20年,AI会成为很多行业的基础。
AI系统将成为电力一样无处不在的商品化服务。
人工智慧廉价而聪明,会被植入到所有人类制造的东西里。
AI会成为一种“服务”,人们对它有需求时下单就可以了,就像电力网络一样。
未来企业的创业公式是:制造一个产品,给它加上智能。
三、健康产业迎来井喷!未来二十年,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医院日渐忙碌。
主要原因有:第一,环境污染残留经由食物进入人体造成人体病变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第二,生活方式,暴饮暴食,富营养化,缺乏锻炼等因素将导致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加。
第三,老龄化,未来二十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会突破3亿。
因此,健康将成为严重的问题,健康产业将引来前所未有的产业机遇!四、出现全球高端制造中心及新智造巨头未来的20年,小商品,服装等初级产品的加工制造将逐步萎缩,而在电子微电子,汽车,飞机,高速列车,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中国将在全球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都将具备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制造能力,并通过制造走向研发,到2030年,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将进入全球前列。
并将彻底改变初级加工的产业结构。
未来20年,中国的制造业将全球领先。
五、形成强大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中国的电子商务由于有大量外贸企业的支撑,发展很是迅速,如今,内贸外贸都更加依赖电子商务,随着物流体系及金融配套的完善,未来中国的电子商务将发展迅猛,并形成强大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八大机遇
中国发展的8 大机遇机遇是为有认识、有思想准备的人而存在的,认识到了机遇才能去抓住机遇,有思想准备才能去利用机遇。
机遇是有时空限制的,彼时的机遇不见得是此时的机遇,彼地的机遇不一定是此地的机遇。
故认识到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机遇,对促进经济发展很重要。
目前相关方面正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有必要对未来的机遇有清醒的认识。
目前,国际经济总体在复苏,国际经济、政治、技术、环境格局都在重组,国内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全面改革正在快速推进,在遇到了很多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很多新机遇。
机遇一:国际经济总体复苏带来新机遇。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持续低迷,2012 年以来美国经济率先复苏,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但目前的复苏仍然是初步的、脆弱的,主要经济体的发展也不平衡。
2015 年上半年,发达经济体呈稳步复苏态势,其中,美国GDP 实际同比增长2.6%,较去年同期加快0.44 个百分点,英国、德国、法国GDP实际同比分别增长2. 75%、1. 41%、1. 01%,美、日、英、德的制造业PMI持续位于50 的荣枯线之上。
新兴经济体部分国家也表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显示,2015年印度GDP增速将加快至7. 4%,明年将达7. 8%。
虽然近期国际资本市场、汇率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波动,但预计在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带动下,国际经济总体向上的趋势并未改变,这对中国“走出去”和“引进来”带来了机遇。
机遇二:国际格局重组带来新机遇。
虽然不时遇到了一些障碍, 但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始终没有改变,全球供应链也在不断形成和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 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 分享了全球分工协作的好处, 也提高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全球政治格局正在由“一极独大” 或“一极多元”向“世界多极化”或“多元共存”的方向发展,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总体在崛起, 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 对国际经济政治的影响力逐步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复习大纲一,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1,1949-76年的毛泽东时代,实现了四个经济目标:彻底变革财产所有权;大幅度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完全取消市场经济;国家垄断对外贸易。
2,1978-2008,中国GDP每年6.6%增长,得益于效率提高。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3,产业结构变化来自于两个推动力——对物品需求的弹性和部门生产技术的变化。
4,农业制度的六次变化:50年收地分给农民;55年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农忙时一起劳作);57年高级合作社(有自留地);58年人民公社(全部公有);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对于农业TFP增加,文贯中的增长核算方法与林毅夫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结论一致,归因于农业政策自由化。
6,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7,中国以后发展速度肯定不比 6.6%,原因:制度作用是一次性的;技术进步导致差距缩小。
8,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财政支出教育和医疗;关闭亏损的国企;改善不良资产的银行。
二,农业中的集权与分权(1949-1962)1,50年开始改革(土改,统一财经,稳定物价,建立国企)——53年过渡计划(三大改造56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2,国家最初在农业上的问题是,政府怎样在集权性管理和分权性管理中作选择,在市场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行政性指令中作选择。
3,农业价格政策:农产品的市场比例下降(土改使富农生产购买力下降,贫农自由后消费得多了)。
中国农民非常经济理性,政府通过价格手段很容易就控制了各个作物的产量。
4,合作化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比例以满足城市需要,中央或者从工业资金中抽出补贴农业,或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这样会降低积累率),这样都违背工业政策。
于是只能用政治手段强行收购以及合作化来提高生产率。
5,53年开始强制收购,收购增加,产量下降。
6,政府眼中合作化的优点:增加剩余用于投资;农闲时集中搞设施;技术易推广(实际上很多技术没有因地制宜),土地易分工;机械化应用;农民更忠诚。
我国产业发展将呈现八大趋势
以保 护 环境 和促 进 可持 续 发 展 为 出发 点 和落 脚 点 , 能对资 源进 行掠夺 式 开 采和低 水 平加 工 利 不 用 c “ 五” 间 , 国对 一 些 大江 大河 的污染 治 九 期 我
理投 入很 大 , 问题 并未 根本 解 决 , 治理 、 但 边 边排
、
水 、 气 、 电等一 系列城 市基 础 设施 的需求 ; 煤 邮 匕 是消费 结 构升 级带 动 消 费品产 业 结构 升级 城 市 居 民消 费将 向提高住 行水 平 和生 活质 量 阶段 过
. 、
渡 ;八是 在 全球 高科 技 产业 迅 速发 展 的带 动 下
.
碍规模 经 济的发 展 。
, ,
难 以为继 了。 外 中国 中小 企业 数量 相 当大 , 另 这
,
决定 了必 须更 多 地发展 和利 用专 业 流通 企业 如 果 以生产 企 业 自办 流通 作 为 发 展 流通 产业 的主
.
要途径 , 不但 生 产 企业 的实 力 达 不 到 , 且 从 宏 而 观 的角 度 看 , 是对 于社 会 资 源再投 入 的一种 浪 也
抑制 了资 源配 置 的合 理性 和产 业 结构 的升 级 , 阻
转移 ; 四是 传统 工业 的改造 升 级将使 设 备 投资 大 量 增加 , 致 现代 装 备 业 加 快 发展 ; 是 高 加工 导 五 度 化 产业 将 主 要集 中 在新 一 代 工 业 消 费 品 产业 和设 备制 造业 ; 是城 市 化将 加 大对住 宅 交 通 、 六
3 .边 治 理边 污 染 的 状 况 影 响 可 持 续 发 展 。 我 国中 、东 部地 区在 工 业化 和经济 发展 过程 中 , 已经造成 了相当程 度 的环境 朽染 。 国西 部地 区 我
中国八大报告
中国八大报告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展现在世界面前。
为了更好地把握当前的形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中国国家统计局每年都会发布中国八大报告。
这些报告涵盖了各个领域的重要指标和发展趋势,是我们了解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
第一份报告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这份报告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统计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统计、就业状况、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等重要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第二份报告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报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严峻。
这份报告主要关注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和农村发展。
它提供了关于贫困地区的收入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数据,帮助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好地制定扶贫政策和项目。
第三份报告是《中国城市商务环境报告》。
中国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商务环境的良好与否对城市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这份报告评估了各个城市的商务环境,包括企业开办、投资环境、商务服务等方面。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城市的发展差异,以及对外投资的潜力和机会。
第四份报告是《中国城市养老产业发展报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这份报告关注城市养老产业的发展情况,包括养老服务供给、养老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为中国的养老政策制定和市场参与者提供重要参考。
第五份报告是《中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中国一直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程度。
这份报告反映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情况,包括学校数量、师生比例、教育经费等关键指标。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改善的方向。
第六份报告是《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而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环境状况备受关注。
这份报告提供了关于空气质量、水资源、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数据。
2023十大产业趋势
2023十大产业趋势2023年即将到来,新的一年也将迎来一系列的变化和机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2023年的十大产业趋势,涵盖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展望。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一个对未来发展的整体认识和思考。
第一大趋势: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023年,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进一步发展,其在医疗、金融、教育、安防等领域的应用将迎来飞跃式的进展。
第二大趋势: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能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创新可能。
2023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升级,涉及到的范围将更加广泛,涵盖的内容也更加深入。
第三大趋势: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在2023年,绿色产业将继续蓬勃发展,清洁能源、环保技术、循环经济等领域将备受关注。
同时,企业和政府也将加大力度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四大趋势: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全面推广云计算和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2023年,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入到各个行业,包括企业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
同时,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分析能力的提升,企业和政府也将更好地利用数据驱动决策和创新。
第五大趋势:物联网改变产业格局物联网是连接万物的重要技术基础,在2023年将继续推动产业格局的变革。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各行各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将为消费者和企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价值。
第六大趋势: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和存储方式,已经在金融、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影响中国经济能五大全球趋势
堂 而 皇 之 的 登 上 大 雅 之 堂 。 众 文 化 大 的 趋 势影 响 了 大 众 的价 值 观 , 众 正 公 在 更 趋 向 于 自 恋 、乐 观 、娱 乐 、叛
充 当着科学家 红娘”的 角色 。它在
价 值定位 以获取 更多的市场 。
怕 是只有一个 客户有这样 的需求。
市 场 需 要 更 具有 针对 性 的产 品和 服 务 , 业 为 此 就 要 提 供 更全 面 并 且 企 更 便 宜 的 解 决 方 案 。” 头 产 品 打 天 拳 下 的 时 代 正 在 远 去 , 业 必 须 重 视 企
就像 赃款可 以被 洗干净一样 , 很
网络资源的丰富正在威胁 资讯和 知 识的 一站式服务 ” ” 。 客户忠诚 度 将 不 再是 企 业竞 争市 场 和客 户 的重
点 。 比如 IM 这 个 曾经 可 能 是 世 界 B
上最老牌 的计算机 制造商 . 个人微 将 机 业务卖给 了联 想 , 而更 加关注服务 和咨询业务 . 为客户提供 ” 随需应 变 的l T商业解决方案 。
法律趋势 :知识产权 的战争 社交趋势 :低俗化
甚 至 可 以 靠 人 口统 计 学 来 完 成 。 例
如 :服 装市场 定位 ,可 以分 为童 装 、 成 人装 和老 年 人服 装 。但是 随 着 时
代 的发展 .人 的观 念也 发生 了变化 。
同一年龄 段 的 人 的价 值 观 和生 活方
式都 已更加 复 杂和 多样 化 。简单 靠 年龄 段 划分 .早 已不 能 适应 客户 的
新 的疾 病 比如: 网络迷恋症 、 数 码强迫症正 成为新的健 康杀手 特 别 是对年轻人 。事实上 ,在一个年轻人
八大未来趋势产业
八大未来趋势产业八大未来趋势产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未来的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些新兴的产业正在崛起,原有的传统产业正在面临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介绍八大未来趋势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物科技、新能源、汽车产业、金融科技和智能制造。
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人工智能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模拟人类的感知、思维和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金融、医疗、交通、教育等。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将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数据(Big Data)大数据是指信息系统中规模巨大、复杂性极高的数据。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
未来,大数据将成为继土地、资金和劳动力之后的第四要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市场营销、金融风控、医疗健康、智能交通等。
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物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各种物体和设备,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
未来,物联网将成为连接一切的基础设施,将构建一个智能、无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
四、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生物科技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改造生物系统,提高生物产业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技术。
未来,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医药、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将迎来更多创新突破。
生物科技的应用前景广阔,包括精准医疗、基因编辑、农作物改良等。
五、新能源(Renewable Energy)新能源是指能够替代传统能源的清洁、可再生能源。
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加剧,新能源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未来,新能源将逐渐取代传统能源,成为主要能源供应方式。
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发言材料
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发言材料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向大家介绍我所准备的关于“三大战略八大行动”的发言材料。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大战略”的概念。
三大战略是指国家在特定时间段内制定的三个重要战略,分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
这三个战略的实施将以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接下来,我将重点介绍“八大行动”。
这八大行动是在三大战略的引领下,国家明确提出的八个重要行动计划,旨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村发展全面进步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行动是“加强科技创新”。
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核心。
我们需要在各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
第二个行动是“加强高端装备制造”。
高端装备制造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需要加大力度培养人才,提高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水平,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个行动是“推进农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革土地制度,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第四个行动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需要加大投入,培育数字经济产业,提高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第五个行动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需要从制度供给、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等方面入手,深化改革,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
第六个行动是“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平衡。
第七个行动是“加强人才培养”。
八大未来产业趋势
八大未来产业趋势八大未来产业趋势导言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未来的产业格局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
新的科技、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将会推动和塑造未来的经济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并预测八大未来产业趋势,包括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可再生能源、物联网、新材料、虚拟现实、区块链和空间技术。
一、人工智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将会成为未来的关键驱动力。
人工智能是通过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能力,以识别模式和解决问题。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增长和计算能力的提高,人工智能将会在各个行业产生广泛的应用,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等。
人工智能还将改变传统产业的价值链,推动创新和效率的提高。
二、生物科技生物科技是基于生物和遗传的技术,用于开发新药、改良农作物、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
未来的生物科技将通过基因编辑、生物合成和合成生物学等创新技术,实现全新的产业突破。
生物科技将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能源需求和环境问题,同时也将为医疗健康、生物医药和农业科技领域带来更多创新。
三、可再生能源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无限的供应潜力,并且对环境污染较小。
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将更加高效、便宜并且普及。
随着能源转型的加速,可再生能源行业将呈现出巨大的增长空间。
四、物联网物联网是通过互联网连接不同物品和设备,实现信息的传输和交换。
未来物联网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交通等物联网应用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物联网将提供更大的便利性和效率,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安全和隐私问题。
五、新材料新材料是指那些在化学、物理和工程学等领域中开发的新型材料。
未来的新材料将具有更加轻、强、耐高温、防腐蚀和导电等特性。
新材料将影响各个行业,包括航空航天、汽车、能源等领域。
新材料的发展将提升产品性能、减少资源消耗,并推动材料工程的创新。
六、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创造的仿真环境,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虚拟世界。
八大产业发展趋势
八大产业发展趋势八大产业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正经历着快速变革。
新的八大产业发展趋势已经开始出现,将在未来几年内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这八大产业发展趋势,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数字经济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数字经济涉及到数字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包括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大数据分析等。
数字经济的兴起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同时也对传统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热门话题。
人工智能涉及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模拟、扩展和增强人类的智能。
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未来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三、生物科技生物科技是指通过应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改善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产业。
生物科技涉及到基因编辑、生物制造等新兴技术,可以用于研发新药、治疗疾病、提高粮食产量等。
生物科技的发展将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并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四、新能源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新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可以替代传统的煤炭、石油等能源,减少碳排放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的发展将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五、云计算和大数据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我们处理信息和进行业务活动的方式。
云计算和大数据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并提供更高效、安全的业务解决方案。
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将促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并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六、新制造业新制造业涉及到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和数字化工厂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
新制造业将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并带来新的商机。
新制造业的发展将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并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八大发展趋势范文
八大发展趋势范文
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云技术正在形成
新的格局,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数据将进一步推动组织发展,优化决策,提升绩效并释放潜在的增长潜力,同时还能提升用户体验和服
务的质量。
二、数字化转型
企业正在面临深刻的变化,因此,数字化转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
项变化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服务和产品,还涉及到人
力资源,组织文化和客户关系。
三、智能化营销
智能化营销是指针对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品牌服务,并利用各种数字技
术实现自动化运营。
智能化营销手段包括社交网络、短信、聊天机器人和
AI服务,它们能够针对客户的行为和历史记录进行智能分析和定制化推荐,提高用户体验,促进商业上的成功。
四、移动终端发展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利用这些新
技术来推广和提高业务,开发移动应用程序,销售产品,实现移动商务,
从而提高业务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五、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中国直销八大发展趋势
中国直销八大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直销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未来发展中,中国直销行业将呈现出八大趋势。
一、线上线下融合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直销愈发成为中国直销行业的主流。
消费者越来越习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购物,通过线上直销模式,可以将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推送给更广泛的受众。
与此同时,线下门店的实体体验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往体验店进行亲自试用和观察,通过线下直销模式进一步提升销售。
二、个性化定制发展趋势:中国消费者人口众多,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
直销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研究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通过了解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和需求,直销企业可以生产、制造更多款式、尺寸、颜色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高品质、健康理念兴起: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高品质和健康理念成为直销产品的重要卖点。
直销企业将更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健康理念的传达,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五、跨界合作趋势:直销企业将更多与其他行业进行合作,通过跨界合作拓展更广泛的市场。
例如,直销企业可以与其他知名品牌合作进行产品推广,或者与新兴行业进行合作,如共享经济等。
六、专业化人才培养趋势:随着直销行业的发展,专业化人才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直销企业将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应对市场需求的能力,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七、品牌建设趋势:随着直销行业的发展,品牌建设将成为企业发展之重要方向。
直销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形象的塑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消费者更加信任并选择直销品牌。
八、多元化产品推广趋势:直销企业将更加注重在产品推广上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通过独特的产品设计、个性化的服务体验,推出更多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
综上所述,中国直销行业在未来将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个性化定制、高品质健康理念兴起、社交网络营销、跨界合作、专业化人才培养、品牌建设、多元化产品推广等八大发展趋势。
未来社会趋势的八大变化
未来社会趋势的八大变化未来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们也能够描绘出一些可能的未来社会趋势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技术升级普及未来社会将更加普及高新技术,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人们将更加依赖科技来解决问题,生活也将更加便利。
2. 社交关系重构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交关系将被重新定义。
人们将更多地依赖虚拟社交网络来进行交流,面对面的交往可能会减少,但社交网络的影响力将变得更大。
3. 环保意识增强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未来社会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人们将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发展绿色经济和环保产业将会成为主流。
4. 教育变革加速未来社会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传统的教育模式将逐渐被颠覆。
人们将更多地通过在线学习、视频课程等方式获取知识,学习将变得更为便利和灵活。
5. 工作模式多样化随着自由职业和远程办公的兴起,未来社会的工作模式将更加多样化。
人们将有更多选择工作地点和时间的自由,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将得到更好的实现。
6. 健康管理重视未来社会将更加重视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
人们将更注重健康饮食、定期体检、运动锻炼等,健康意识将逐渐深入人心,预防疾病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7. 经济全球化加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未来社会的经济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跨国公司、跨国贸易将更加普遍,人们的生活消费也将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8. 社会治理创新未来社会将更加重视社会治理的创新。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将更多地进行合作,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未来社会将充满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山西省统计局窦志达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元。
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454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30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按可比价格计算),创造了大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回顾过去26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路程,我们不仅能够看到经济总量的高速成长,通过数据的简单对比,还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动趋势,对这些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趋势一:经济增长潜力逐级抬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总是希望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但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合理速度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经济增长潜力,在这个速度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既快又好,如果持续高于这个速度,将引发由于经济资源普遍不足而导致的通货膨胀;持续低于这个速度,将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闲置,引发经济萧条和市场疲软。
在现实中经济增长潜力常用一个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表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逐级抬高的趋向。
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6.2%,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9.35%,九十年代提高到10.45%,由于进入新世纪只有5年的资料,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时期,所以我们与九十年代以来情况作合并研究,1991-2005年GDP的潜在增长率为10.1%,我们预计在未来10-15年内这种趋势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将继续围绕10%左右的速度增长。
趋势二、经济增长波幅逐步平稳。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
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如1980年以来的25年,从中国经济增长曲线看,可以划分为三个较长的经济周期,即:1981-1990为第一个周期,期间经济增长率最高点为1984年,当年GDP增长率为15.2%,最低点为1981年,GDP增长率仅为5.2%,两者相差10个百分点;1991-1999年为第二个周期,期间经济增长最高点为1992年,当年GDP增长率为14.2%,最低点为1999年,GDP 增长速度为7.6%,两者相差6.6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周期缩小3.4个百分点;当前正处在第三个经济周期,本轮经济周期从2000年开始,虽然至今还没有结束,但种种迹象表明,本轮周期的最高点是2005年,当年GDP增长率为10.2%,最低点很可能就是2000年,当年GDP增长率为8.4%,两者相差不足2个百分点,比第二个周期又下降了1个百分点以上。
经济增长波幅缩小、经济周期低点抬高,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趋于成熟的事实,我们认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将会稳定在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
趋势三:产业结构稳步升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不断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转移,社会产出结构也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进而由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这是世界各国产业演进的共同规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产业结构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1980年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9.9%,1995年下降为19.8%,期间平均每年下降0.67个百分点;1996年至2005年又进一步由19.5%下降为12.6%,平均每年下降0.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加速下降,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的事实。
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上,在贸易结构上的变化尤为突出,如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为49.7%,其中附加值较高的机械产品仅为4.6%,到2000年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89.8%,其中机械产品为33.4%,到2005年两者的比重又进一步上升至93.6%和46.2%,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迹象非常明显。
趋势四: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由“双膨胀”走向“单膨胀”的趋向。
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率的关联变化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综合特征。
对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波动曲线可以发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波动显示出趋于稳定的特征,九十年代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增长7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7.5个百分点,2001-2005年年均增长率缩小到不足1.4个百分点;二是在经济发展的高潮阶段,社会产品价格走势出现分离,由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全面紧张演变为部分生产资料的供不应求,由“双通胀”演变为“单通胀”。
在做长期经济周期研究时,常常把年度GDP增长率持续3年以上高于经济增长潜力的时期称作经济发展的高潮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过三次大的发展高潮:第一个高潮出现在1983-1988年,第二次高潮出现在1992-1996年,第三次高潮从2003开始至今已经连续3年。
当经济发展处于高潮时,社会产品总供需矛盾往往由需求一方引起,此种情况下价格的上升是必然的,对比这三次高潮期价格总水平变化可以发现:在经济高潮阶段社会总供需的演变由物质产品的全面紧张演变为部分紧张,表现在物价变化上,由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双通涨”变为生产资料的“单通涨”,表明了我国经济运行的结构变化特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出现生产、消费全面“过热”现象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趋势五: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的关系出现了“一高一低、相互分离”的趋向。
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是各国经济发展共同追求的三大目标,其中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经济从总体上讲,仍处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所以就业的增加主要是指非农产业就业的增加。
通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关联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增长,就业稳定增加,但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趋势特征更加显现。
1980-199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3%,同期就业增长率为6.18%,就业弹性系数平均为0.6,1995-200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1%,同期就业增长率为2.55%,就业弹性系数下降为0.28!就业弹性系数下降趋势明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是经济发展阶段的特殊现象,也有管理体制不适应的因素。
当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由于重化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单位资本投入、单位产出所吸纳的劳动力远低于轻化工业时代,此时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经济高增长与就业低增长的经济现象,此外,我国特殊的城乡管理体制也限制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正常转移,人为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及与其相关领域就业人口的增加,解决这个问题,单靠市场机制是不行的,必须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趋势六:传统产业增长趋向极限。
中国2005年的钢材产量、汽车产量、石油产量分别为3.7亿吨,570万辆和1.8亿吨,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9倍、12倍和0.4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人均GDP2005年比1985年增长了3.7倍;可见国民经济的扩张与各产品、各行业的扩张是不同步的。
受市场、资源、环境的影响,有些产品或行业的扩张速度高于GDP的速度,如过去20年的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有些就达不到GDP的平均速度,如中国的石油开采业;现在的问题是,按照现代化的基本标准,中国的人均GDP还需要扩张5倍,但中国的钢材年产量是不可能扩张5倍了,中国的煤炭年产量也不可能在扩张5倍了,实际上现如今相当多的中国工业产品及行业受资源及环境的限制都不可能扩张5倍了,那么GDP扩张5倍的任务怎么完成?中国的现代化怎么实现?从理论上讲,经济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但现实中任何一种产品、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受资源、环境及市场需求的影响是有相对极限的,当一种产品或行业的发展到达或接近相对极限时,其规模扩张的速度将趋于停滞,或以很低的增长速度(如3%以内)维持性发展;其所吸纳的生产要素将发生向其它行业或产品流动的趋向,尤其是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如农业、工业、建筑业),在离相对极限较远的时候可以创造和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如过去2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当接近或达到相对极限时,其发展就受到了限制,这种限制不是发展的停滞,而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由规模的扩张转变为内涵的提高,由国民经济中的领涨行业变为相对滞涨的行业;由占GDP份额的逐步扩大到相对稳定、进而逐步缩小。
2005年中国人均GDP约1700美元,按照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准(人均10000美元)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再放大5倍即可实现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6%,依此推算实现我们的梦想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
不过这种推论只考虑了时间的因素,没有考虑各产业增长的潜能和相对极限。
因为国民经济由若干产业组成,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是、也不可能是各产业同比例的放大,有些部门受资源、环境的影响,已经没有扩张5倍的潜力了,如中国的粮食种植业不可能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放大5倍(那将是目前全世界的总产量!),经测算,以2005年为基础,中国相当多的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的发展已经接近或即将接近其发展的相对极限了,(详见窦志达[中国产业发展的相对极限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这种情形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出现,将迫使中国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调整。
趋势七:社会最终产品使用环节出现了消费疲软趋向。
社会最终产品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新增资本、消费和净出口。
从过去26年统计数据反映情况看,我国出现了总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率持续下滑的趋势,1985年我国消费率为66%,1995年下降58.1%,到2005年又进一步下降51.9%,过去20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3.6个百分点,由1985年的51.6%下降为2005年38%,消费率的持续下滑不利于我国社会产品价值的正常实现,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上同等发展状况国家的平均水平(75%左右),这种状况不改变,中国第三产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史,曾经出现过两次大的消费不足时期,一次是改革开放前,一次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后。
两次消费不足的原因不同,第一次是由于长期执行重生产、轻生活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长期停滞;第二次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管理市场经济的经验不足,在社会保障体系发育不完整的情况下又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新创造收入大量集中在少数高收入者手中,收入分配的过度集中,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也不利于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反映到社会消费层面上,就是社会总体消费率达不到应有水平,影响新创造价值的正常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