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课件

《天净沙·秋思》课件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散曲家、杂剧家。 本文选自《东篱乐府》。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 朴等人,生年约在至元 1250 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 到泰定元年 1321 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因《天净沙〃秋思》 而被称为秋思之祖。所做杂剧今知有 15 种,《汉宫 秋》、《青衫泪》等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 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 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马致 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 后葬于祖茔。
表明状态
昏: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枯藤老树昏鸦
萧 瑟 之 景
小桥流水人家
旅途所见之 实在景象
内心向往之 精神家园
小桥流水人家
反衬自己的凄苦
古道西风瘦马
西风,指秋风。
古,破旧之意。
道,象征人生之路。
人 比 黄 花 瘦
宋 李 清 照 ·
帘 卷 西 风
莫 道 不 消 魂
东 风 无 力 百 花 唐 残
李 商 隐

古道 上,饱尝艰辛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 ______ 瘦马,向远方踽踽(jǔ)而行。 的游子骑着一匹____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哀景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乐景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哀景
“以乐景写哀, 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 倍 增其哀乐。” 增其哀
《李笠翁曲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
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

《天净沙秋思》精品课件

《天净沙秋思》精品课件

悟诗情
5、这首元曲的写景抒情有何特点?
将孤立的客观景物巧妙连缀,寓情于景,渲 染气氛。(景物烘托)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透露了诗人思念故乡、 倦于漂泊的悲凉情怀。
6、这首小令一字一词,一字一景, 真可谓“惜 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 分别用了哪些修饰词呢?
白描:指用最简练的笔墨, 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悟诗情
4、《天净沙∙秋思》表达了天涯游子孤 独、寂寞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 的?这首小令表达了天涯游子孤独、寂寞的思乡 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 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把这种凄楚愁苦之情,通 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表达出来, 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明诗意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形容悲伤到极点的人。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夕阳缓缓落下,肝肠寸断的人 还漂泊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突出它们 的“枯”“老”“昏”,烘托出 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 画面,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与前二句相呼应。
关于思乡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登黄鹤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渡荆门送别》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 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辉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 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 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天净沙·秋思》精品课件24张

《天净沙·秋思》精品课件24张
1.最后一句还是在描写景致吗? 2.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品析
1.最后一句还是在描写景致吗?
抒情
诗歌品析
2.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 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 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 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 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 远的他乡。
难点突破
将“我”的境况和别人的生活进行对比, 更能衬托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心情。
诗歌品析
2.“瘦马”改成“骏马”好 不好?
不好。因为“瘦马”是 用以马之瘦来衬托人之瘦 (衬托游子奔波的困苦和疲 倦),而“骏马”则显出马 的强壮有活力(衬托人的精 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
诗歌品析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 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 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 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诗歌品析
枯藤老树昏鸦,
1.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 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2. 这句话创设出了一种怎样 的氛围?
诗歌品析
1.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 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你 认为这样写有何妙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 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 “惜墨如金”, 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 香、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 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 互不相干的事物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 深细。

6.大部分的记叙文平铺直叙,语言啰 嗦乏味 ,缺少 灵动性 的语句 ,不会 运用各 种表达 方式, 逻辑错 乱,这 样的文 章基本 都被判 为四类 下。

4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 秋思 课件(共21张PPT).ppt

4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  秋思 课件(共21张PPT).ppt

寓情于景
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 “枯藤、老树、昏鸦、西 风、瘦马、夕阳”等景物 中,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 的孤寂愁苦之情。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 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 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 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 术特征。 表达了作者孤寂愁苦、 思念家乡之情。
意象并列 用九种景物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 整的画面,没有动词、关联词,给读者 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自由。
为什么马致远的小令似乎更能打动人?
因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情绪、情感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 和曲中的一系列富有这类情调而且妙合无痕的事物有着密切关系。其他三首比 较模糊,甚至不统一,如白朴描绘的画面色调与抒发的情感大相径庭。“断肠 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 句使全曲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地停留在 视觉图景的表层。
原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
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
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 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 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 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 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 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 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 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第4课 《天净沙 秋思 》课件 (共22页)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天净沙 秋思 》课件 (共22页)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 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 力量。
段解: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 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 全篇主旨所在。
13
写作手法
正面:枯藤老树昏鸦
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
夕阳西下 点明时间,营造悲凉氛围,
使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侧面:
对比手法
小桥流水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
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
自读自悟: 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诗 句最能扣动你知:本文一共多少个字?写了哪些 景物?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景物来表达 这种思乡之苦的?
❖ 本文一共28字,虽然简约,但十分 细致。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用“枯”、“昏”、“古”、“瘦”来 修饰所写的景物,使景物具有苍凉悲苦 的色彩。最后把人置于景中,情景交融。
日多烦忧。
16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
味在心头。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
苦多。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7
❖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小_令____。 天净沙是_曲__牌_名__,秋思是散曲的_题__目___。
1
4 天净沙 秋 思 马致远
2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曲、作者及写作背景; 2、感知内容,把握情感; 3、学习精炼的语言特点; 4、学习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3
读元曲:

《天净沙 秋思》PPT

《天净沙 秋思》PPT
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 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 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 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 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 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 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 动人的艺术境界。
晚年归隐
马致远在大约五十岁的时候终于辞官归隐了。其一生都是 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在官场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 可悲以及人生的耻辱,对政治的各种不满意,就有了“隐 居山林其乐悠悠”的念头。从此就过上了很平淡的休闲幽 雅的恬静生活。
杂剧作品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 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历史上的这一事件, 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 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 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 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后世笔记小说、文 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 益改造。
诗句赏析
三四句“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 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 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 凉的气氛。诗人全篇一共仅28个字,就把十种平淡无奇 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 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答案:C
感谢聆听
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 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 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理解题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天净沙·秋思》课件

《天净沙·秋思》课件

写作手法
枯藤老树昏鸦 正面: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侧面: 小桥流水人家
本文 前三句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 怎样的气氛?
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 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 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写出了温馨恬 静的景象,似乎与我们感受到的悲凉 气氛矛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先 划 分 节 奏, 再 听 录 音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元曲的理解画一幅画。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 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 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 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 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 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 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 首 感怀 写景诗。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 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 《观沧海》一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 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 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停泊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王湾 。 ,
题目解读
这是一首散曲。散曲体式与词相 近而比词自由,较多使用口语。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 是题目。“秋思”即秋天的思念, “秋”是特定时节,“思”是题 眼,题目概括了全曲的内容。
作者简介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 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 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 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 “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 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 元”。

4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2张PPT).ppt

4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2张PPT).ppt

思考探究
《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 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 有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
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 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之处在于衰败、 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品一品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 些景物都是扣着什么来写的?
前者描绘了一幅凄凉深秋晚景图; 后者描绘了温馨恬静的景象; 情。
赏一赏 1.诗人为什么要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
以乐景写哀情, 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和思乡。
元曲 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
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 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
体,用于写景、叙事、抒情。包括小令和散套两 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 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课文中所选的 元曲,就属于这种形式。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
译 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 文 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形容悲伤到极点。Biblioteka 天边,指远离家 乡的地方。
译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文
诗词品读
“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
色彩之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几个词,色彩明丽,景色清和,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天净沙·秋思》PPT6 图文

《天净沙·秋思》PPT6  图文
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 情。 •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 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 乡,越发感到孤独。 •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 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 “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 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 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天 净 沙
马秋
致 远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基本内容
• 枯藤老树昏鸦
• 深秋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 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 地啼叫
小桥流水人家
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 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 着晚餐,炊烟缕缕。
听这位老友,絮絮叨叨地讲述老 旧的故 事,试 图找回 曾经的 踪迹, 却渐渐 明白了 流年, 懂得了 时光。 过去的 沟沟坎 坎,风 风雨雨 ,也装 饰了我 的梦, 也算是 一段好 词,一 幅美卷 ,我愿 意去追 忆一些 旧的时 光,有 清风, 有流云 ,有朝 露晚霞 ,我确 定明亮 的东西 始终在 。静静 感念, 不着一 言,百 转千回 后心灵 又被唤 醒,于 一寸笑 意中悄 然绽放 。
•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是( )(2分)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
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 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 答案:依次: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写景
游子 托 烘 思乡

抒情
枯藤老树昏鸦, 苍凉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乡
对 衬比
反 断肠
《天净沙·秋思》
诗的写作手法: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 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 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另一方 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 显的特点是:
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 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曲”分 类
杂剧 散曲
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又名“叶儿”,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 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 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 思是题目。此曲是元 代小令中的名篇。
《天净沙·秋思》
• 古道西风瘦马: •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
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 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 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 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 心情。
《天净沙·秋思》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照应上文的“昏” •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
《天净沙·秋思》
•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 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 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 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 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 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 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 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 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 见苍凉;
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 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 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 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 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 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 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 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简约与深细 相依
静景与动景 相映
景色与情思 相融
《天净沙·秋思》
•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 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 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 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 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 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 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 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 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 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 中来,肝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天涯。
《天净沙·秋思》
内容赏析
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扩展练习
介绍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 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更被时 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 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 白朴、郑光祖。
•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 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 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 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 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
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 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 “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 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 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 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天净沙·秋思》
•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 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 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 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 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 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 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 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 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 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 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 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 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 情,十分深刻。
静景与动景相映
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 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 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 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 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 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 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 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 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 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 用。
简约与深细相依
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 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 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 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 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 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 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 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 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 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 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合作探究
《天净沙·秋思》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系?
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 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4521、、、给前写第这这三景二首幅句的句小图写句令写画景子哪景拟与分几与个后别句一恰两写是、当句出写的抒三了景名情景句的字是物写?。什什景哪么么是几关特句什系点是么?? 抒关情系的?语这句抒样发写了抒有什情什么的么样?作的用情??
《天净沙·秋思》
• 小桥流水人家: •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 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 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 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 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天净沙·秋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